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闻喜县 >> 凹底镇 >> 上官张村

上官张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官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官张村简介

  上官张村位于畖底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面于新绛横沟接壤,距临夏公路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基本便利。全村共有2个居民小组,126户、509口人,劳动力327人;耕地面积1340亩,林地面积700亩,丘陵地300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为主,药材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本村无企业,大部分村民在邻村的企业打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
   上官张村共有19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虽然本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有线广播电视、村办公大楼、群众休闲活动中心、体育活动设施场地、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3102 044000 -- 查看 上官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官张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上官张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辛村村

  辛村位于畖底镇镇中心以东,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耕地面积4749亩。全村现有5个居民小组,400户、1678口人,劳动力1130余人,党员45名。    辛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和中药材的种植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    辛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未来的辛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大力加强本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本县的新农村。   

上宽峪村

  上宽峪村位于畖底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面于新绛接壤,临夏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7个居民小组,421户、1704口人,劳动力910人,党员49名;其中耕地面积4200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为主,杂粮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本村主产北垣小麦,粉细劲道,品质优良,北垣馍、北垣饼闻名全县,享誉晋南。   2010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级面貌焕然一新;2004年4月,村小学教学楼建成,这里汇集了上中下三宽峪的学生,目前教师14人,学生180人,教学质量高,是畖底镇最大的一所小学;2008年3月,投资11万元,硬化村主干道800米及两侧水渠;2009年4月,花4万元建成村卫生室一座;2010年7月,投资22万元,新建了村级办公大楼;在今年的街巷硬化工程中,我村共完成了村至五龙庙段4公里、主街道1公里、巷道2公里的硬化工作,共投资126万元;新建了村级文化广场,预计年前体育器材可以安装到位。   上宽峪支村委是一个团结奋进的班子,上宽峪村民更是一个自强不息的集体,虽然所处的环境并不优越,但阻挡不了上宽峪人民追求富裕的脚步。   

中宽峪村

  中宽峪村位于畖底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民风淳朴,耕地面积1900亩。全村现有4个居民小组,179户、686口人,劳动力300余人,党员31名。    中宽峪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辅。另外有部分养猪羊的畜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3660余元。    中宽峪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未来的中宽峪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本县的明星村。  

下宽峪村

  下宽峪村位于畖底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民风淳朴,耕地面积1960亩。全村现有4个居民小组,207户、754口人,劳动力350余人,党员30名。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村内有企业三家,以玻璃器皿加工为主,共吸纳本村、周边闲散劳力700余人就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    本村助产北垣小麦,粉细劲道,品质优良,北垣馍、北垣饼闻名全县,享誉晋南。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北垣秋柿为闻喜八景之一。    下宽峪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农村建设。  

柴家庄村

  --柴家庄村位于畖底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东面于薛店接壤,北临胡城,西接东畖底,桐石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2个居民小组,121户、 509 口人,劳动力 248 人,人均收入3840元,党员28名;面积1550亩,其中耕地面积1480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 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村内有玻璃企业一家,砖场一个,养鸡场一个。共吸纳本村、周边闲散劳力180余人就业。   2008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新修建办公楼一座,硬化1000平方休闲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新建文化图书室一个,安装路灯数盏,硬化通村路1.44公里,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柴家庄村民风纯朴,乡风文明、邻里和睦、农村文化丰富多彩、农民安居乐业。柴家庄村将在新一届支村委带领下,社会主义新农村越建越好。   

东畖底村

  东畖底村位于畖底镇中心以东,紧挨镇商业街,交通便利,民风淳朴,耕地面积2550亩。全村现有4个居民小组,310户、1131口人,劳动力650余人,党员39名。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村内有企业一家,以玻璃器皿加工为主,共吸纳本村、周边闲散劳力300余人就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   本村助产北垣小麦,粉细劲道,品质优良,北垣馍、北垣饼闻名全县,享誉晋南。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北垣秋柿为闻喜八景之一。   东畖底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农村建设。   

西畖底村

  西畖底村地处畖底镇政府所在地,东临临夏线,北面东郭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1813口人,7个居民小组,460户,848个劳动力,45名党员,耕种着4122亩土地。   多年来,我们村以种植小麦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有所扩大,主要以种植药材为主,今年新增药材面积500余亩。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们村先后开办了两个玻璃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同时,餐饮业、零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业纷纷兴起,且生意兴隆,目前我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由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元增长为2700余元。   近年来,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6年至1997年我们村投资41万余元,建成了一座7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12间教师办公室及宿舍,新盖校门楼及门房两间,学校围墙全部用砖新砌,校园路进行了硬化,建成了当时全县一流的学校。   2004年我们投资18万余元,对全村的主干道进行了硬化,2008年我们投资5万元,兴建并硬化了篮球场及村民娱乐场所。同年又投资30余万元兴建了一座村委办公大楼,其中包括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计生服务室、广播室、两委办公室等;2010年在全村主干道上全部安装了路灯,丰富了群众的夜生活;2011年我们又投资9万余元新建村门楼一座,提升了本村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最近新一届的支村委领导班子选举产生,大家决心在新的一年里首先将村内未硬化的主干道,巷道及户道全部硬化;其次新打深井、发展大棚菜及水浇地;第三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坚信,在新一届支村委的领导下,我们村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将更加幸福。  

户头庄村

  户头庄村隶属畖底镇,位于县城以北约10公里,东与上宽峪为界,西与户头村相连,南与上白土相邻,距畖底镇政府3公里,临夏线穿境而过,地里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土地面积3180.6,农业用地1284.75亩,居民住宅有地201.6亩,林地1038.3亩,草地及园地115.8亩,我村属于温暖带大陆性季温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雨水较少,十年九旱。   我村拥有人口661人,176户,2个居民组,人均收入3840元,以矿山石灰岩矿为主,拉动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主要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拥有劳动力240人,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党员27名。   2010年我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风纯朴,乡风文明、邻里和睦、农民自强、艰苦奋斗、勤勉协作,农村文化丰富多彩、农民安居乐业,村级建设、道路硬化、文体场所文化活动场所样样俱全,基础设施比较好,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村容整洁,环境优雅,户头庄村将在新一届支村委带领下,社会主义新农村越建越好。   

户头村

  户头村位于畖底镇镇中心以南,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耕地面积5360亩。全村现有8个居民小组,568户、2093口人,劳动力1100余人,党员57名。   户头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3600余元。   户头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未来的户头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本县的新农村。   

小马村

  小马村位于畖底镇以西2公里处,桐石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现有6个居民小组,353户、1260人,耕地面积2505亩,劳动力980人,党员30名。小马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农业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和中药材的种植为主,工业以玻璃器皿加工销售为主,是山西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有名的玻璃器皿加工工业园。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先后发展玻璃器皿加工企业13家,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余人,年产值达上亿元,实现利税1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2011年以来,我村村干部团结一致,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科学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很好发展。  

东大马村

  东大马村位于畖底镇镇中心以西,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南临桐石二级路,北接省道临夏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680亩,2个居民小组,183户、473口人,劳动力290余人,党员29名。    东大马村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玉米和中药材,大田蔬菜的种植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3700余元。    近年来东大马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党中央的富民政策,在继承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劳务输出,开厂经商,发展运输业等增加经济收入,全村90%以上在外打工,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充分利用水井,发展水浇地200余亩,实现一年两茬,扩大了土地的利用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加强本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成为本县的新农村试点村。   

中畖底村

  中畖底村位于畖底镇政府街在地,街道宽敞,商铺密集,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共2个居民组,225户,760口人,劳动力300余人,党员18名,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林地面积10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为主,村内有两个托运部,主要承担闻喜到义务的玻璃制品调配,吸纳本村30余人就业,并有闲散劳力150人到周边玻璃厂就业打工。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3100余元,是一个无厂无矿无资金项目的村子。   

关村岭村

  关村岭村地处北垣西部边陲,面沟坐岭,交通便利。村里有两个居民组,79户人家316口人,党员14人,耕地面积1002亩。主导产业是以种植旱地小麦和汽车运输业为主,药材种植和养殖业为辅的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12辆长途运输车,3台大型农业机械推土机,20多台农业机械车常年在外劳作,150多名劳动力在外打工,人均年纯收入3620元。    近些年,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村里的自来水入户、街道户道硬化、文化广场、宽带网络、便民商店、高标准的村委办公场所等各项基础设施都已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同时村里更注重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坚持开展群众性的书画展和诗联展,曾被运城市楹联学会命名为“河东楹联文化村”。   

关村村

  关村位于畖底镇西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5.5公里,北面与新绛土地 接壤,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村共有7个居民小组,420户、1712口人,劳动力 960人,党员47 名;土地面积4800亩,其中耕地面积3800亩,丘陵地3800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为主,苹果、药材 等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 3800余元。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新建关村村级活动场所;同时还拥有了设备齐全的休闲文化广场;新建了设计优美的关村小学校。   本村主产北垣小麦,粉细劲道,口味香甜。北垣秋柿为闻喜八景之一。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坚持农业稳镇的方针政策下,本村药材,大葱,苹果种植以初具规模。目前,全村有各类农民经纪100余人活跃在大江南北,常驻义乌、郑州、上海、昆明等地,经销该镇玻璃、食品、茶叶、药材等产品。   

东颜村

  东颜村,地处稷王山麓、峨眉岭北端,临夏桐石公路穿境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虽偏僻干旱,但土地平坦,是旱地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全村共有土地4800亩,耕地4200亩,6个居民组,430户,1760口人,党员61名。    2006年8月,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6年,村委牵头成立了“东升牌”红薯专业经济合作社,确定了专门粉条经济人,使淀粉加工能力达到了120万公斤;为了大力发展小杂粮的种植和深加工,注册成立了“五龙”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天乐牌”养殖合作社和“安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发展大型养猪场9个,年出栏生猪3000余头;规模养鸡场2个。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引资池炉玻璃厂2个,可吸纳本村劳动力600余人,农民收入700万元;另外还建起了一个制砖厂,组建了三个建筑队。    从06年至今,年年都有新工程,岁岁都有大动作:其中整修排水渠道1.7公里,硬化村道1.9公里,水泥路通组达户4公里,投资2.5万元新建文化墙一座,投资1.7万元安装路灯84盏,结束了东颜村没有路灯的历史。2010年,我们多方筹集资金,又新安装了价值3万元的健身器材;投资42万元高标准、高质量硬化进村主干道路1300米;2011年,投资13万元,新建村门两个;在新的“五个全覆盖”的推动下,硬化主街道350米,硬化巷道19条,共计投资13万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以村民为本,把党的政策和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干部的主导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立足本村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工作中,取得了领导满意、群众实惠的长足发展。  

胡城村

  胡城村位于畖底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民风淳朴,耕地面积3300亩。全村现有5个居民小组,301户、1038口人,劳动力600余人,党员38名。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   胡城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农村建设。为了带领广大村民致富,胡城村党支部书记朱韦虎积极地进行招商引资,兴建了一座30亩的富利隆食品厂,吸纳村劳动力150人,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本村主产北垣小麦,粉细劲道,品质优良,北垣馍、北垣饼闻名全县,享誉晋南,胡城村是名符其实的文明村。   

西颜村

  西颜村位于畖底镇中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北面于新绛县阳王镇接壤,临夏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00亩。全村现有3个居民小组,293户、944口人,劳动力550人,党员27名。    西颜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辅。村内有企业一家,位于村南通村路边,以精细铸造为主,共吸纳本村、周边闲散劳力100余人就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    西颜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未来的西颜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本县的明星村。   

下官张村

  下官张村地处闻喜北垣地区,位于畖底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北面与新绛县接壤,临夏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小组,289户、1017口人,劳动力700人,党员31人。全村耕地面积3130亩,主要种植旱地小麦,是闻喜强筋小麦重要生产地之一。同时,种植中药材是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村内现有玻璃加工企业一家,可吸纳本村及周边村200余人就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    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村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先后投资25万元完成了宽4.5米、长1100米的通村路改造;投资12万元新建了2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备了桌椅等办公设备;投资16万元完成了8000平方米的街巷硬化任务。2011年该村便民连锁超市挂牌成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下一步,下官张村将借助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新“五个全覆盖”的良好机遇,完善各种文体设施,修建村民休闲娱乐广场,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同时,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提升村办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努力打造北垣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上官张村

  上官张村位于畖底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面于新绛横沟接壤,距临夏公路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基本便利。全村共有2个居民小组,126户、509口人,劳动力327人;耕地面积1340亩,林地面积700亩,丘陵地300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为主,药材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本村无企业,大部分村民在邻村的企业打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    上官张村共有19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虽然本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有线广播电视、村办公大楼、群众休闲活动中心、体育活动设施场地、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   

栗村村

  栗村位于畖底镇 西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面于新绛土地接壤,桐石、临夏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2个居民小组,635户、2401口人,劳动力1758人,党员64名;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00亩,林地面积660亩,丘陵地3000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为主,其他经济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村内有玻璃器皿加工企业4家,柿叶茶生产厂1家,土地流转公司1家——金土地,共吸纳本村、周边闲散劳力3000余人就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余元。    2007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硬化村西道路1200米,新建村文体广场1400平方米,配套健身器材12件,翻修村舞台,大力推进了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村主产北垣小麦,粉细劲道,品质优良,北垣馍、北垣饼闻名全县,享誉晋南。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北垣秋柿为闻喜八景之一。改革开放后,该村玻璃刀、柿叶茶、钻石加工曾行销全国。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坚持工业富镇、商贸活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的执政方略。目前,全村有各类农民经纪300余人活跃在大江南北,常驻义乌、郑州、上海、昆明等地,经销该镇玻璃、食品、茶叶、药材等产品。  

康村村

  康村位于畖底镇西北方向,北临新绛,南接阳隅乡,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共有五个居民小组, 528户、2115口人,劳动力1285人,党员60名;其中耕地面积 4750 亩,农业种植以旱地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村内有12 家企业。主要以食品加工为主。   2007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绿化村主干道6公里,栽冬青、国槐4000余株,2008年在舞台下已建成一座集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店,医疗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为一体的综合大楼,2011年花费15余万元建成一座高质量,高标准的村门楼,今年9月份又耗资30余万元硬化了通村道路,在硬化道路的基础上,目前已安装路灯78盏,方面了人们晚上的出行,大力推进了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我村生产发展稳定,村民生活宽裕,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邻里关系和谐,村委管理民主,村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初步形成,我们支村委将带领全村村民,认真贯彻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把我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巨村村

  巨村位于畖底镇西区,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北临新绛地界,民风淳朴,耕地面积1850亩。全村现有2个居民小组,193户、712口人,劳动力300余人,党员24名。    巨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主导产业以种植烟叶和养殖业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    巨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未来的巨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本县的新农村。  

西雷阳村

  西雷阳位于畖底镇西北部,三面环沟,是闻喜县最北端的一个行政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北临新绛,西临稷山,民风淳朴,耕地面积3810亩。全村现有7个居民小组,360户、1378口人,劳动力845余人,党员43名。现有卫生所2个 ,村级活动室一个, 文化活动广场500平方米,本村6年制小学一所。   西雷阳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果树等经济作物为辅。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60余元。   西雷阳村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制约本村的经济发展,本村只有一条通往乡镇的道路,并且需要穿过东雷阳行政村,道路是崎岖八拐,大型车辆难以进入,本村没有企业,只有靠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收益。本村的特色经济产业是药材和果树,劳力主要从事建筑行业,本村大小工程队有5家,建筑在本地享有美誉。   西雷阳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农村建设。未来的西雷阳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西雷阳位于畖底镇西北部,三面环沟,是闻喜县最北端的一个行政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北临新绛,西临稷山,民风淳朴,耕地面积3810亩。全村现有7个居民小组,360户、1378口人,劳动力845余人,党员43名。现有卫生所2个 ,村级活动室一个, 文化活动广场500平方米,本村6年制小学一所。   西雷阳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果树等经济作物为辅。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060余元。   西雷阳村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制约本村的经济发展,本村只有一条通往乡镇的道路,并且需要穿过东雷阳行政村,道路是崎岖八拐,大型车辆难以进入,本村没有企业,只有靠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收益。本村的特色经济产业是药材和果树,劳力主要从事建筑行业,本村大小工程队有5家,建筑在本地享有美誉。   西雷阳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农村建设。未来的西雷阳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本县的明星村。   

东雷阳村

  东雷阳村位于畖底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北面与新绛土地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7个居民小组,380户、1100口人,劳动力400余人,党员37名;耕地面积1900亩。    东雷阳村处中温带、季风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为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辅。另外有部分养猪羊的畜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3660余元。    东雷阳村村民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未来的东雷阳村,将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本县的明星村。   

西大马村

  西大马村位于畖底镇镇中心以西,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南临桐石二级路,北接省道临夏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耕地面积2840亩。全村现有4个居民小组,298 户、927口人,劳动力597人,党员29名。   西大马村是个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村。全村以旱地优质小麦种植,玉米和中药材的种植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 3700余元。   近年来西大马 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党中央的富民政策,在继承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劳务输出,开厂经商,增加经济收入,全村90%以上在外打工,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村民自发成立舞蹈队,积极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力加强本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农村为切入点,借助上级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通村路和主干道、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步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开拓创新,倾力打造本县的新农村。   


上官张村特产大全




上官张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