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闻喜县 >> 东镇镇 >> 涑阳村

涑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涑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涑阳村简介

  涑阳村位于东镇镇东南部,地处涑水河畔,紧邻侯村交通干线,交通比较便利。涑阳虽是一个新村小村,但在全镇甚至全县都是家喻户晓,因为全国劳动模范、植棉科学家吴吉昌同志就成长在这个小村。
   涑阳村现在有耕地面积686亩,210户,1006人。全村以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山药、甜瓜、棉花等作物,劳务输出主要是海鑫钢铁集团和宏富镁厂。外出务工一百余人,全村人均纯收入4117元。
   涑阳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3人,预备党员2名,全体党员群众都能自觉积极的团结一致,为建设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涑阳村全村通有线电视,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村内现有小学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广场一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3104 044000 -- 查看 涑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涑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涑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川口村

  川口村由东川口、西川口、河尔头三个自然村共六个居民组组成,居民356户、2415人(0党员73人);耕地面积2426亩,是个传统的农业生产村。改革开放以来,川口村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川口村全面实施“依托海鑫,发挥优势,以工哺农,以工强农,各业并举,快速发展”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钢铁冶金为龙头,农、林、运输、加工、餐饮、服务为辅的七大支柱产业,人均纯收入接近10000元,正朝着“工业走向规模化,农业趋向产业化,村镇建设城市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框架迅速迈进。

西街村

  西街村位于东镇中心,太风路、大运路、大运高速、同蒲铁路穿境而过,全体五个居民组,470户,2260口人,其中劳动力1462人,党员83人,地域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驻西街单位有2304库,541总医院,赛德集团等企业和单位23个,甘泉市场、农贸市场、兴华北街聚集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了上千个门店。东镇中学、集镇中学、碧海小学等在校生达万余人。2010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100元,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580万元。为了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修建四处全民健身广场、图书室、书法室、多功能会议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用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把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播种到农民心田,塑造了一代新型农民。    2006年以来,西街村被省、市、县、组织部门确定为农村党建联系点,全省集雨灌溉和退更还林示范村。还先后荣获了省、市、县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文明和谐村”等殊荣。2005年、2009年先后两次荣获了“先进文明村镇”称号。   

涑阳村

  涑阳村位于东镇镇东南部,地处涑水河畔,紧邻侯村交通干线,交通比较便利。涑阳虽是一个新村小村,但在全镇甚至全县都是家喻户晓,因为全国劳动模范、植棉科学家吴吉昌同志就成长在这个小村。    涑阳村现在有耕地面积686亩,210户,1006人。全村以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山药、甜瓜、棉花等作物,劳务输出主要是海鑫钢铁集团和宏富镁厂。外出务工一百余人,全村人均纯收入4117元。    涑阳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3人,预备党员2名,全体党员群众都能自觉积极的团结一致,为建设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涑阳村全村通有线电视,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村内现有小学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广场一座。  

东鲁村

  东鲁村位于中条山下涑水河畔,村庄东与营里、裴村为邻,西与涑阳村相接,南与侯村乡杨家园村为界,北与新农村相邻。太风公路和东济公路在此相交,形成三叉路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全村共有四个居民小组,3400余人,820余户。全村分东鲁、北鲁两个自然村庄。建村历史从清朝光绪戊子年至今已有130余年。    东鲁村共拥有土地面积5400亩。其中,农业用地3079亩,居民住宅用地600亩,工矿用地60亩,道路用地250亩,改良土地1000亩,盐碱地290亩。农业用地全部为水浇地。村庄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村民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主,水资源贫乏。    全村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该村2011年被确立为“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种植蔬菜面积1100余亩,年总收入330余万元。养殖业以养殖猪、羊、鸡为主,年总收入在100余万元左右。全村2011年人均纯收入4600余元。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鲁村为全省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曾两次荣获国务院的嘉奖。2006年,东鲁村又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几年来,在环境卫生、植树造林、道路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新东鲁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裴村村

  裴村地处中条山下,涑水河畔,沁东线穿境而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892户,总人口4000余人,辖区面积6484亩,耕地面积3962亩,均为水浇地,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以油葵、棉花及杂粮种植为副。全村共有企业十余家,从业人员550人,超市5个,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十二字方针”推进村内各项事议,主要如下:    一、环境卫生:我村现已将村主干街道完成硬化、美化、亮化工程,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医疗建设,新建村级医疗服务卫生室已落成。    三、通信光缆,全村固定电话,光缆全覆盖,并安装有380部可视电话。    四、文化建设:坚持每年举办两次庙会,老年协会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2010年被县政府授予“戏迷剧团文化先进单位”    2011年我村又投资100余万元硬化街道硬道10公里,投资130万元新建高标准示范小学一座,始终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建设更美的裴村。  

官庄村

  官庄村地处中条山下,古之董泽湖畔,背依凤凰塬,怀抱荷花池,左抚峨眉岭,右腋白水滩,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衣岭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是一座古老而闻名的村庄。    全村人口2900人,682户,共分7个居民组;耕地面积4800亩,莲藕特产地250亩,水浇地4500亩;机井31眼,变压器19台;机械专业户3个,养殖专业户8家,企业4家;便民超市5处,速8餐厅一个,理发室、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文化是我村的一大特色。全村有书画楹联爱好者40余人,每年举行一次楹联书画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书画爱好者。经济发展大迈进,我村现有务工劳力1200人,其中省外务工500人,海鑫公司务工300人,培养种植专业户3个,经济效益逐年升高,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  

仓底村

  仓底村是闻喜县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位于闻喜县的东边沿,凤凰垣上,东南是绛县北与礼元镇相邻,西对白水滩,位于十里荷乡的中端,是古董父养龙之地。全村678户,3190人,共有九个居民组,其中党员50名。全村耕地面积7200余亩,深井39眼。其中垣上耕地面积5325亩,深井32眼,白水滩1900余亩,深井7眼,实属农业村庄。  

营里村

  营里村位于东镇三级公路沿线与礼元镇接壤,交通便利。唐宋朝曾驻扎兵营,原村名豢龙庄,宋朝更名为营里,有碑文记载。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辖区面积2088.7亩,157户,680人,党员20人,劳动力290余人,其中在海鑫务工人员180余人,在东镇、闻喜、侯马经商者80余人,主要是依靠打工、经商等取得家庭收入。耕地1232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属于典型人多地少的平原村。村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现种植山药100亩,苹果50亩,莲藕50亩。有深井7眼,可用5眼。驻村企业两家,轮胎翻修厂和木器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230余人,达到50%。09年投资3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修缮,群众文化图书室、农廉查询室、村级卫生室等建设到位。   

东姚村

  东姚村位于涑水河畔,峨眉岭下的半丘陵地带,同蒲铁路,大运高速,闻垣高速,东合高速交江村旁,交通极为便利。自古民风淳朴,以和为贵,和睦相邻。    全村有两个自然村,十个居民组。851个农户,3256口人,耕地面积6306亩,其中,水地2200亩,旱地4106。现有退耕还林地1472亩,小麦面积4054亩。果园430亩,山药550亩,芦笋及其他药材200余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无工矿企业。全村人均收入5600余元。    东姚村以前村级活动场所设施简陋,为解决“办公无地,开会无场所”的问题,2007年着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共拆除旧房60余间,舞台一座,回填土方700余方,投资15万新建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总建筑面积320平米,并配套会议桌、空调、电视等办公设施,支村委综合服务场所已全面到位。今年又投资65万建成文化活动中心一座,配套设施齐全,现已使用。同时为了保障村民安全而完善的锻炼场所,现已投入资金15万余元建设文体广场,各项设施在进一步完善中。    2007年投资200余万元,硬化道路15.8公里,植树2.6万余株,2008年投资15万余元安装路灯260盏,成立了环卫队,配备了清洁车,建立长效机制,划分区域,责任到人,使大街小巷,天天有人扫,日日保清洁。2009年9月又投资8万元硬化学校门前道路200米。    东姚村人口分布广,区域面积大,村民饮水问题一直是村内工作难点。去冬今春,投资56万余元打深井一眼,铺设管道4000余米,新建供水机房,改造各户饮水龙头600余个,使全村水管户户到,安全饮水利健康。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好地学习生活环境,2006年,投资85余万元,新建标准化教学楼两座,办公会议室5间。2009年又投资12万元新建师生餐厅一座,占地240平米。    “看病难”一直是农民生活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村里老人行动不便,急病耽误不得等村民看病问题,2008年投资45万元建成合作医疗所,面积280平米,有完善的配套床位、医疗人员。另外为了积极响应上级计划生育政策,建立专门计生服务室,并逐步建立健全育龄妇女档案。   

新农村

  新农村位于东镇北端,地处太风路北侧,大运路与同蒲铁路南侧,沿三级公路线,地势平坦,交通十分便利。辖区面积为870亩,可耕地面积56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葵为主,一年四季分明,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全村共有三个居民小组,178户,总人口730余人,26名党员。几年前,村里劳动力剩余较多,近年来在镇政府、村两委的领导下,依靠临近海鑫集团的优势条件,我村已成功将一半的劳动力安排在海鑫上班,这一举措,不但解决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务工难的问题,而且还提高了个人的家庭收入,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的提高,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的变化,村两委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的转变。   

东镇村

  东镇村地处东镇集镇,大运公路、南同蒲铁路、太风公路均由此通过,横穿南北,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商贸云集,东镇村共三个自然村组成,下属4个居民组,拥有473户,1906人,66名党员,土地面积3500亩,耕地面积2176亩,劳动力1100余人。南街村共有三个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一处,大学生人数208名,村民素质较高,村风村俗淳朴,村容整洁,村貌清新。坐落在东镇的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南街市场、供销商城和海仓南街汇集近万名的流动人口,形成近千个门店,全村人均收入6800元,集体固定资产2860万元,先后荣获市、县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先进集体。  

中庄村

  中庄村位于东镇三公里处,全村六个小组,555户,2500口人,是全镇人口较多的村庄之一。耕地面积4200亩,半丘陵和平川各占一半,其中退耕还林1080亩,南靠同蒲铁路和大运二级公路,背靠大运高速公路。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村中建起了一座村委办公大楼和一所标准式的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起了部分农户养羊、养鸡、养猪专业养殖场。村周边建起了缸瓦厂、管件厂、空心砖厂等等。从业人员达300余人,村内超市、门店六个,卫生室两个,磨面、洗澡、理发、菜市场俱全,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西沟村

  西沟村位于东镇以北7公里处,全村53余户,180余口人。耕地面积465亩,属于半垣丘陵旱垣地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我们村的地形地貌是:三道沟,五架岭,七面坡,八个凹,可以说是人穷地瘠。    村中村民质朴,村容整齐,村民素质在近几年的工作生活中有明显的提高。我们村属于地质灾害巨型灾区,地偏路远交通不便,群众收入少,村里无学校,小孩上学不方便。经过民意调查,全体村民一致同意整村推进整体搬迁,预计投资2500万完成搬迁工作,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张家庄村

  张家庄村是东镇的西大门,位于二级路沿线,交通位置十分优越,全村共有193户,分三个居民小组,总人口数为852人,全村共有党员37名,劳动力400余人,集中在海鑫工作,村里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    村辖区面积1804327.2平方米,耕地面积1272亩,其中水浇地742亩,旱地面积530亩,包含退耕还林土地面积403亩。深井3眼,变压器2台。全村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村级卫生服务室达到医疗卫生有关要求,全体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在新的全覆盖活动的开展下,村民积极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街巷硬化工程也即将完成。随着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得以改善。  

小罗庄村

  小罗庄村属于半丘陵地区,全村共2个居民组,112户,总人口约580人,其中党员人数14人,劳动力200余人,依托海鑫发展经济,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村内总耕地面积531.22亩,其中水浇地150亩,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全村广播电视已全覆盖,基本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    目前,村民参合人数达95%,参保人数达60%.   

大罗庄村

  大罗庄村属于半丘陵地区,全村共2个居民组,90户,总人口约416人,其中党员人数13人,劳动力236余人,依托海鑫发展经济,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村内总耕地面积2534400平方米,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    目前,村民参合人数达100%,参保人数达100%。  

上白村

  上白村位于东镇以北五公里丘岭地带,是一个地势较高的自然村。全村四个居民小组,2616亩耕地,1500余口人。以种植小麦为主,药材、芦笋、养殖业相继发展,主要经济收入靠就近务工,仅海鑫、3534厂两单位从业人员就达400余人,年总收入400余万元,人均收入逾5000千元。    近几年来,在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建校、供水、整电、创办文化活动室、修建篮球场、建造村委办公大楼、环境整洁等,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曾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县文明和谐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又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下白村

  下白村地处峨眉岭前沿,交通便利,共有土地面积2205亩,耕地面积1905亩,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多属旱地。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223户,1080人,劳力368人,共有党员34人,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达到4120元。    集体基本无经济来源,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有李明德、李红顺垫资修通村水泥路一条附带地下排水管道550米。村里还新建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图使馆、老年人活动室、卫生所、超市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新建居民住宅楼一栋,并对全村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使我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新配套废弃机井一眼,新增水浇地400余亩,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本村村民淳朴善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村民素质有了极大提高,成立了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和专业垃圾清扫队伍。  

东白村

  东白村位于东镇人民政府五公里处的丘陵地区,全村共有五个居民组,四个自然村组成。东白村共有208户,850余人,共有党员27人。    本村辖区面积2200亩,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水地、扩浇地300亩,主要产业以种植小麦和药材两大产业为主。明年将会在种植调整结构上狠下工夫,加大种植药材的力度,力争达到千亩以上。今天后冬平田整地100亩,明年预计全部发展成为扩浇地,使农民的小麦产量连年增收,使我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明显改观。    2011年,五个全覆盖之街巷硬化在本村已经全面展开,确保人们出行方便。今后,我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团结一致,下定决心,解放思想,大胆工作,努力让我们村焕然一新。  

党家庄村

  党家庄村位于东镇以北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利。全村共有两个居民组,辖区面积为2971000平米,全村共214户,867口人,党员34人,劳动力280余人,其中在海鑫务工人员80余人,在外地务工、经商30余人,主要是依靠打工、经商等途径取得家庭收入。全村土地面积5920亩,其中耕地面积2670多亩,旱地982亩,水地1206亩,草地582亩;道路面积128亩,村面积525亩,水域1.65亩,其他用地271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药材为主。    目前有水泵4台,可正常使用的有3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260余人,达到65%。并于08年投资8万余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修缮,群众文化图书馆、农廉查询室、舞台和毛主席像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到位。  

三交村

  三交村是隶属于闻喜县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府,距东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约三公里,该村东与中庄村为邻,西于东沟村相接,南与西街村为界,北与西干庆相连,地理位置为峨眉岭丘陵区,地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由于有县城环城路从村边绕过,交通比较方便。    该村因从白村沟流过的白龙泉,从党家庄村流过的黑龙泉在此交汇,故原名叫交水口村,后因东交、西交、和中交三村合并,八十年代起名为三交村。    该村共有人口1897人,398户,共分六个村民组,全村总土地面积5613亩,其中耕地面积3970亩,草地314亩,退耕还林用地470亩,农村居民用地572亩,乡村道路占地190.65亩,水利用地9.3亩,该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度差大,四季分明,降雨多集中在秋季,十年九旱,春易旱,秋易涝,特殊气候条件适合粮、药等农作物生长耕作,制度大部分土地为一年一熟制。    三交村自2009年至201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58567.8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为578428元,发包及上交收入为44280元,2010三月份上旬,经支村委研究,召集群众代表协商形成决议,盖一栋教学大楼,在政府领导与大力支持和群众代表积极实际行动下,群众捐资510110元,盖起来一栋教学大楼,校园得到绿化,三交村学生从此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成绩摆在大家的眼前。    2011年十一月上旬,上级部门领导为了解决三交村人畜吃水问题,在村领导及群众配合下投资十万余元完成管道改造万余米,解决了老百姓自来吃水。    2011年即将过去,2012年马上到来,我们的旧新结合班子里,团结一心,关心群众,服从上级领导指挥,发挥村干部各自的才华,干出一个新的项目。  

西干庆村

  西干庆村位于峨眉岭下东镇以北五公里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是很便利。    全村共有1740多人,约342多户,共有六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41名,劳动力1100人,三分之一在就近的海鑫集团工作,部分劳动力在外务工。    村辖区面积共5320068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3138亩,多属于旱地,大多种植小麦和药材。村里现有党员41人,低保46人,五保户10人,优抚对象7人。    村里道路基本硬化,交通方便。2009年投资16万元新盖校舍,面积126平方米。新的五个全覆盖之街巷硬化2011年在本村已全面实施动工。西干庆村历来就是文化村,每逢二月初九村民都会自发的组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我村还设有篮球场、休闲广场供村民娱乐。2009年投资16万元新盖校舍,面积126平方米。  

东干庆村

  东干庆村位于东镇镇最东部,离东镇镇十公里左右,全村有四个居民组,三个自然村组成,属丘陵地区。土地面积2410亩,荒山荒沟面积1750亩,全村共有人口889人,224户,二三组为一个自然村,是村中心,外出必须通过西干庆村一组、四组两个自然村,外出必须通过中庄村,全村有井两口,供村民人畜吃水,没有一分水浇地,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打工,村里也没有学校,学生上学还要到外村,所以说父母也要在孩子上学的附近租房住,现在村里剩的都是老弱病残的老人,几乎没有年轻人,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村里人由原来的传统种植小麦转换为种植各种药材为主,全村劳动力有300余人,党员24名,我村2010年修建文化广场1000余平方,安装各种健身器材13件,主导产业以由原来的种植小麦转换为种植各种药材,人均收入近4500元左右。  

上镇村

  地处峨眉岭腹地。涑水河畔的东镇上镇村,是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大运路、太风路穿境而过,南同蒲铁路绕村而行,侯运高速互通道临村而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上镇村现有3个居民小组,303户,1400余口人,1700余亩耕地。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和地处城郊来发展经济。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22人、第二产业563人、第三产业151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以上。    近年来,上镇村围绕“同心共建新农村,齐心协力奔小康”这一总体目标,先后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实施了八大工程。占地10亩的文化广场绿化到位;可容纳千余人的文化活动中心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20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已全部投入使用,配有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网、会议室、卫生室等;巷道排水工程全部到位,规划合理的上镇新农村骨架已形成,七纵八横的街、道、巷配置合理;上水畅、排水通,道路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全部到位。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领导组,并确定了三名保洁员,固定了3个垃圾收集点,在经费方面给予保障;农村宽带、程控电话、光缆电视覆盖率达98%以上;标准化小学一座,封闭式幼儿园一处,入学入托达到100%,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拥有甲级卫生所一处,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村在树中,树在村中。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园林化新农村正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2007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结合上镇村实际,由支村委一班人牵头成立了展鑫养猪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180余万元占地80余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其中标准化猪舍8300平方米。存栏能繁母猪500余头,存栏育肥猪3800头。2011年出栏商品育肥猪10000余头。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仔猪、统一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经营、分户核算”的“五统二分”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合作社。带动了周边500余个农户发展养猪业,使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同时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闻喜的生猪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合作社几年来发展迅速,但在排泄物快速处理方面的技术、政策相对滞后。针对养殖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的矛盾,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可以变废为宝、资源综合利用,对减少畜禽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生态有机农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合作社投资336万元,已建成一个大型沼气池,采用USR先进技术,自动进料,恒温发酵,四季相对的工艺流程。所产沼气已全部入户,这样每年节约煤电折价50万元。同时,沼液、沼渣又是高效有质有机肥,农作物使用沼肥后可提高品质,减少病虫害,增强抗病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年节约40余万元,两项可节约90余万元。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涑阳村特产大全




涑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