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稷山县 >> 西社镇 >> 范家庄村

范家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范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范家庄村简介

  范家庄共有8个居民组,2800口人,耕地面积4800亩,运输、养殖、种植是该村的三大产业。一是几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积极发展壮大村三大产业,目前,有运输车辆200余辆,村红提葡萄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00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亩,投资10万元建设了葡萄培育基地,并注册了绿色产品认证,此外积极为养殖户联系贷款和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有存栏鸡12万余只,存栏猪1万余头。
   二是范家庄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在镇党委,正政府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对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几年来硬化大街小巷36条,埋设吃水管道10000余米,高标准阔宽重修了该村通往台运线的通村路,栽植各种绿化树木5万余株,总投资200余万元,并建立了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三是为进一步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支村委投资600余万元在村西新建了两栋高标准单元楼和一个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村民活动广场,并完善了可供村民健身娱乐的配套设施,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四是几年来,依照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支村委一班人带领村民积极开展造福子孙的绿化惠民工程,投资200余万元绿化荒山3000余亩,栽植各种树木60余万株,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此外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一个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娱乐中心,从而不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五是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党务村务实行公开制,村里共有65名党员,无职党员全部实行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参与村里各项事务管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群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小组,并完善了红白理事会制度,坚决遏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4101 044000 -- 查看 范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范家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范家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社村

  中社村的村名来历是因祭祀羲和庙,原西社,东庄和我村为一社,我村剧中间,所以从盖庙起,我村更名为中社村。    党支部由书记贾振东,委员张维珍两人组成。村委会由村委主任贾振东,副主任贾正才、朱耀堂,委员贾俊杰、张冬兰五人组成。    中社村地处县城东北十五里处,北面十里就是东西走向的吕梁山,村西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沟岸西边是西社村,东边与东庄相接,村子北面过去时古官道,现已是管化公路,村北往西就是稷兴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我村共分六个居民小组,316户,总人口1386人,劳动力856人,33名党员,土地面积3530亩,耕地面积2800余亩,土地平整,耕作方便。    近年来,我村引黄灌溉实现了全覆盖,粮食产量几乎是五年前的3倍,使村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基础设施方面,修建了舞台,图书馆,健身器材,体育设备等,还组织了书法协会,业余剧团,鼓乐队,秧歌队,篮球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村原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村,近年来村民积极向运输和养殖方面发展,现已形成产业。    村民风俗淳朴,母慈子孝,兄友乐恭,团结互助,邻里和睦,一派和睦的新气象。  

高渠村

  高渠村共有6居民组,450户,2140口人,耕地面积3800余亩,55名党员。主导产业为煤焦化,现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永恒工贸、永东化工、晋华焦化、华尧煤焦、恒泰、学录洗煤厂、纺织焦化共7家。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镇工作中心,以抓党建、促工作,完善了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村管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坚持每月开一次全体党员大会,通过读报纸、看远程教育等多种学习形式,党员人人记笔记,并在党员学习园地进行笔记展评,形成比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高渠村党支部以开展“组织帮党员、党员帮群众”活动,充分激发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6年至今,高渠村的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民生、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变化。    三、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支、村委在稳步发展煤焦业及运输业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村实际, 通过发放《民意测评表》征求广大村民意见,带领群众发展养猪业。全村年人均收入6500元,远高于县人均收入水平。    四、规范农村管理方面。在财务管理上,每月5号由村理财小组、监督组和村委一班人对上个月开支,一笔一笔进行审核,先由经办人签字,再由分管人签字,最后村委主任签字,监督组审核后在入账,并与每月12号张榜公示。在村务管理上,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和发放《民主测评意见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红白理事方面引领新方尚。利用村废弃小学,统一规划,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村红白事一律在学校进行宴请,事主不得事前在家摆席请人,并先后举办了三次集体婚礼,破除了陈规陋习,促进了村风文明。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林木管护制度、巡逻制度等进一步促进高渠村规范化管理。  

马家沟村

  马家沟行政村位于西社镇最北端,地处吕梁山脉天然林保护区,下辖七个自然村,分别为:后涧头、核桃园、马家沟、马趵泉、中土地、庄头、陈家山。七村自南向北沿晋家峪峡谷依山而建,共有人口874人,户数248户,居民组九个,耕地面积457亩,国土面积38.36平方公里。    马家沟村历史文化悠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有李世民之马一蹄趵得泉水之传说,“马趵泉”自然村因此而得名;近有抗日英雄陈捷娣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内应外合,巧夺稷山城,昔日的抗日民主政府现在已成为稷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马家沟1000多米的青山翠野中更有我国特有野生植物矮牡丹,中药材五味子......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村两委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党建方面,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好班子队伍,经济方面,以特色养殖为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土鸡、蛋鸡养殖、生猪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沙沟村

  姑射之南,聖王山下,有个四山环抱,三涧带绕的山村,因沟多,沙多,故名沙沟村。    沙沟位于吕梁山前的马匹峪与晋家峪之间的一个小山沟中,总沟六七里,旁沟山岭十多条,仅有800余亩土地。    目前全村1个居民组,102户,452口人,其中党员16名。多年以来我村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红旗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35个光荣称号,也是西社镇年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70年代,沙沟曾是全县文明的穷村子,1983年在韩喜龙的带领下,村里开始跑运输并以其为主导产业,到1995年跑运输的车辆已达70多部,年产值336万元。2006年由于运输业的衰败,我们村里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调整,开始以养猪、养鸡为主导产业发展村经济,近年我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始在村四周的荒山种植双季槐和侧柏,已达到环境经济效益双丰收,到目前为止我村以种植双季槐和侧柏500余亩,全村养殖户已达5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0%以上,其中养鸡6万余只,养猪1200余头,人均年纯收入达7200元。    现村党员活动室、千人大礼堂、“和谐公园”、健身器材、岁月历史见证展览馆、山村卫生所、农家书屋、温馨敬老院等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已配套完成,干部团结,党员争先创优、模范带头,各项制度逐步健全完善,为为沙沟人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村上下呈现出干群融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喜人景象。   

白坡村

  白坡村地处西社镇正北5公里,毗邻省道台运线,是一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体搬迁,依山而建的小村庄。全村仅有一个居民组,68户,266口人,9名党员,耕地面积仅350余亩,且全为旱坡地。村民收入主要来自运输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全村现有大小车辆30余辆,外出务工人员50余名,生猪存栏200余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4千余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我村先后硬化绿化了大街小巷,建起了两座蓄水池,修缮了两委办公场所,硬化了村委大院,有效改变了过去行路难,吃水难,办公难的局面,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为了使村民在物质与精神生活方面都有相应提高,我村制定了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同时加强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为使我村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打下坚实基础。  

清水庄村

  西社镇清水庄村位于稷山县城东北10公里,省道台运线西侧。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南北主街4条。全村4个居民组,263户,1096口人,其中:从事农业485人,企业打工342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其中田地1350亩、林地150亩。农业结构主要由小麦种植和畜禽养殖构成。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2010年小麦320000公斤,玉米176000公斤;养殖业以农户少量散养为主,2010年生猪存栏300头,出栏200头,羊存栏400只,出栏270只,蛋鸡存栏50000只,养殖场主要分布在村外。 2010年全村农民收入580万元,人民纯收入5200元。其中35%来自农业,10%来自外出打工, 55%来自企业上班。    为更好的建设村庄,为群众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我村进行专门规划,现已形成较为科学整齐的布局。   临台运线处是清水庄村标,直径10米的花圃,入村路口两边各有一座威武的雄狮雕像,自进村路口向西至村庄,总长1000米,宽9米,厚20厘米的进村路,两旁栽种有柳树、红叶李、女贞等苗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文化娱乐广场位于村南,紧邻进村主街道,包括多功能舞台、支村委办公场所,医疗服务站、图书馆、农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便民超市、文化墙等,占地6000平方米,其间栽种各种花卉、苗木,配以各种运动健身器材、卡拉ok等,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投资60余万元兴建的清水庄小学位于村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便民桥位于村西泄洪沟上,是第四居民组群众出行的便捷之路,方便群众出行。    现在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各种规章制度基本完善,村容村貌建设位居全镇前列,得到了上级领导、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范家庄村

  范家庄共有8个居民组,2800口人,耕地面积4800亩,运输、养殖、种植是该村的三大产业。一是几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积极发展壮大村三大产业,目前,有运输车辆200余辆,村红提葡萄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00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亩,投资10万元建设了葡萄培育基地,并注册了绿色产品认证,此外积极为养殖户联系贷款和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有存栏鸡12万余只,存栏猪1万余头。    二是范家庄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在镇党委,正政府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对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几年来硬化大街小巷36条,埋设吃水管道10000余米,高标准阔宽重修了该村通往台运线的通村路,栽植各种绿化树木5万余株,总投资200余万元,并建立了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三是为进一步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支村委投资600余万元在村西新建了两栋高标准单元楼和一个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村民活动广场,并完善了可供村民健身娱乐的配套设施,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四是几年来,依照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支村委一班人带领村民积极开展造福子孙的绿化惠民工程,投资200余万元绿化荒山3000余亩,栽植各种树木60余万株,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此外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一个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娱乐中心,从而不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五是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党务村务实行公开制,村里共有65名党员,无职党员全部实行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参与村里各项事务管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群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小组,并完善了红白理事会制度,坚决遏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  

三界庄村

三界庄村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村落,主要有三姓人家,故称三家庄。传统戏《八义图》中有句唱词“来至三家村”就是这个村。后来三家庄因被划在稷山、新绛、乡宁三个县的交界处,就改名为三界庄。这个村在历史上是方圆一带有名的文化村。有三大文化特色:一是正月十八放焰火,白天在水里放,引得数十里外的人来观赏,人山人海,实属罕见,堪称天下一绝。第二是闹家戏,特别是四七年刚解放时,“开了东门平了坟,出了一伙唱戏的人”。第三是舞狮踩球、上杆,非常惊险,曾参加过晋南地区比赛,在稷山、新绛等周边县有一定影响。当然,并不止于这三绝,在文化教育、绘画工艺等方面都有浓厚的传统。    三界庄村共有10个居民组,700余户,3400余口人,4000余亩耕地。养鸡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存栏数量一度达到90万只,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养鸡村。新一届支村委班子上任以来,面对基础差、条件苦、困难大的实际情况,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干群齐心,吃苦实干,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实施,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张家庄村

  张家庄村位于西社镇东北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良好。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400户,1558口人,其中劳动力538人,党员41人。耕地面积2000余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4037元,农业总产值627万元。    一、主导产业发展规模    我村以养猪为主发展村经济,养猪场自1999年建立,目前已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生猪存栏3347头,参与人数240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2148元,主导产业产值335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为53%。    二、基础设施建设    1、硬化主街道、通村路,修环村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2、新建文化活动广场,并对其进行亮化,配备了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3、2011年兴建门楼,极大改变了村容村貌。    4、修缮两委办公场所、新建老年活动室。    5、更换吃水管道,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三、村风民俗及文化建设    近年来,张家庄村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制定了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同时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建立老年活动室,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多年来,我村已逐步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刘家庄村

  刘家庄村地处稷山县西社镇东北方位,东临李老庄,南邻东庄,西面刘堡,北靠张家庄村。村里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比较落后。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典型农业村。    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290户,1115口人,25名正式党员,耕地面积1200亩。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奋力拼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村容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为民工程建设,促进了全村面貌的大改善,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村制定了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同时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多年来,我村已逐步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刘家庄村两委班子,满怀信心奋力拼搏。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继续狠抓两个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原则,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刘堡村

  刘堡村位于西社镇东北部,全村共623口人,144户,24名党员,耕地面积83公顷,劳动力289人,多年来村民主要养鸡为主,全村农业总产值317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5888元。    近年来,刘堡支村委一班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精诚团结,求真务实,扎实苦干,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先后实施了系列为民工程。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多数村民靠养殖发家致富,现养鸡30户,存栏蛋鸡70000余只,从事养鸡业140人,产业年产值达2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371元,主导产业占人均收入的66%。养猪户15户,存栏猪800余头,村民增收明显加快。    如今刘堡村政通人和,处处洋溢着和谐、文明之风,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社村

  西社村位于县城12华里的东北处,是西社镇政府所在地,是稷山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首批廉政文化村,市级卫生村、文明村、楹联文化先进村。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320户,1560余口人,党员57人,耕地面积2800余亩,5条主街道,台运线穿村而过。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村干部群众一条心,扎实苦干,奋力拼搏,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立足实际,一心一意为群众办难事、干实事。投资100余万元,硬化了全村大街小巷10余公里,安装路灯70余盏;投资96万元建成村民文化活动娱乐中心,购置了健身器材、篮球架,设立了图书馆;投资5元更新深井设备,埋设吃水管道;投资20余万元新建引黄渠斗渠6150米,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    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支村委始终把加快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目前,该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渠道主要有两种:我村农民收入主要是两种:一是靠企业务工。务工人员达500余人。人均年工资收入万元左右。二是靠发展养殖。该村在依靠煤、焦、铁产业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出了村南养鸡、村西养猪、养兔的养殖战略,并统一提供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协调贷款2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4000余元。2008年成立了两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①教育教学方面:全村有一所高标准小学,6个班,学生230人,教师19人,入学率100%。    ②环境卫生方面:每年投资2万余元大力解决村环境卫生问题,每天8点以前由垃圾车逐户清理,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彻底解决了脏、乱、差问题。    ③社会公益方面:在“三夏”期间,支、村委成员积极主动帮扶村里村民进行夏收。每逢过年过节,对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弱病残户进行慰问,并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④文化娱乐方面:我村始终以“倾力为民办实事”为重点,以满足群众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向往为第一追求,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了一座包含舞台、图书室、书画室、各种健身娱乐器材等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村民以“文化大院”为载体,成立了篮球队、健身秧歌队、书画协会、戏迷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文化组织,这些组织的顺利开展,使全村上下呈现出干群融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喜人景象。  

东庄村

  东庄村地处西社镇东南方向,距离镇政府3公里左右,管化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现有四个居民组,四百余户,1600余口人,57名党员。耕地面积2700余亩。经过历届支村委的共同努力,结合我村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三大发展特色:    一、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现有引黄渠8000余米,深井两眼,形成管渠结合,分布合理的灌溉体系,确保耕地全部达到灌溉条件。小麦、玉米两茬播种,亩产达1000公斤左右,亩均纯收入800余元,仅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1500余元。    二、运输业规模强大。现有大型车辆87辆,打造稷山第一运输村的品牌。我村从事运输业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专业司机、运输业主、承揽货运信息人员等完整的运输产业链,为群众致富增收找到一条卓有成效的出路。    三、养鸡业健康发展。成立了淑琴养鸡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36户,蛋鸡存栏10万余只。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村逐渐兴起养鸡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进一步规范发展,开辟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垛村

  -垛村位于西社镇东北处,紧邻台运线,耕地805亩,其中旱地105亩,水浇地700亩,全村共有103户,人口426人,党员19人,全村人均收入4321元。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奋力拼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村容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为民工程建设,促进了全村面貌的大改善,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    一是发展养殖业,广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目前,全村养鸡存栏达22000余只,养猪存栏1000余头,初显一村一品成效。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对村主街道进行了线路整改,街巷道全部硬化,并修建了下水管道;修建防渗渠3000余米。同时,对全村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建立了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公共、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工程。成立了村老年协会,村红白理事会,农家书屋;修建了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为全村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开展沼气入户工程。  

杨家庄村

  杨家庄位于吕梁山南麓,共有五个居民组,709口人,15名党员,1300亩耕地。近年来,杨家庄村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为主线,以强村富民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制度建设、经济建设、基础建设。    一、主导产业发展规模    我村以养殖为主发展村经济,目前已成立专业合作社,现养殖户已达40余户。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先后硬化村街道,新建两委办公场所,规划建设了园林村,拓通环村路,逐步完善了村基础设施建设。    2、新建新型农村卫生所一座。    3、新建水塔一座。    4、在村中电气化新型农村整改中,完成我村亮化工程。    三、村风民俗及文化建设    近年来,杨家庄村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制定了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同时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我村已逐步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山底村

  山底村地处稷山县城正北,西社镇西北边缘,晋家峪水库沟口,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09户,747口人,其中第四居民组转富村是第二居民区,环境优美,村内干净整洁,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全村耕地面积1151亩,全是旱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主导产业不明显,目前,养鸡户有30余户,蛋鸡存栏近5万只。全村党员27人,党员素质普遍较高,为山底村的发展都出谋划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外,山底村村民在东方公司务工的有40余人。    山底村村民素质较高,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盖了舞台,修缮了文化活动中心,街巷道已实现了全部硬化。村内有一所中心校,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孩子读书提供方便。    山底村界内晋家峪水库,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旅游散心的好去处,同时,晋家峪水库还供附近几个村子灌溉土地所用,为村民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麻参坡村

  麻参坡地处西社镇吕梁山脚下,原名朱神村,清末因故该称麻参坡,俗叫新村子。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43户,670余口人,党员27名,耕地1400余亩。    2005年我村硬化大街小巷5000余米,修建排水设施5000余米。2011年街道硬化扫尾工程结束,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麻参坡村村容整村内驻有全县重点企业东方资源公司,养殖业和企业务工为村主导产业,从事养鸡业350余人,现存栏蛋鸡12万余只,全村务工人员130余人。    我村两委办公场所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修建完毕,完善了文化场设施配备,并配备了健身器材,现活动广场全面投入使用。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村制定了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同时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建立农家书屋,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多年来,我村已逐步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柴家庄村

  柴家庄村位于西社镇的西北部,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小村庄,共有2个居民组,115户,484口人,支村委干部6人,14名党员,1000余亩耕地,大部分村民在外打工。种植小麦、玉米、豆类、大葱等农作物,近几年发展起建筑业、养鸡、养猪、养羊等养殖业,并成立了一个晋水养鸡合作社,这些特色农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010年共埋设饮水管道1300余米, 2011年全村街巷道硬化工程启动,现加紧施工中,,柴家庄村村容整洁,交通便利,为村民出行带来了方便。    我村两委办公场所修建完毕,完善了文化场设施配备,并配备了文化娱乐器材,现两委办公场所已全面投入使用。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村制定了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同时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建立农家书屋,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多年来,我村已逐步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曹家庄村

  曹家庄村位于西社镇西北角,地处吕梁山南麓,是一个依山傍沟,遍地酸枣棘,到处是石头的小山村。东邻柴家庄村,南接肖家庄村,位于管化线北2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52户,216人,村域面积达12000亩,耕地面积仅654亩。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主要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    近年来,曹家庄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支村委一班人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带领村民先后硬化、绿化通村街道,引水入户和修建两委办公场所,有效改变了过去行路难,吃水难,办公难的局面,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现在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结合村情,大力支持发展经济林作物和养殖业,相信一个崭新、美丽的曹家庄村即将形成。   

肖家庄村

肖家庄村  肖家庄位于西社镇西侧6公里,距离县城7.5公里,紧邻省道台运线,交通便利。传说几百年前,一户姓肖人家,从西社镇老瓦窑搬迁到肖家庄旧址,祖祖辈辈几十代,发展成村庄,取名为肖家庄,1980年整体搬迁到现居地。    目前全村共有92户,458口人,党员8名,有耕地1169亩,其中水地900亩,旱地216亩。村民主要由务农为主,在外务工人员120人,村两委积极发展养殖主导产业,全村共有养羊户4户,养猪户5户,养牛户5户,养鸡户6户,养殖户占总户数的22%。近两年,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努力下,全村实现了街道硬化全覆盖,新建了两委办公场所、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卫生所,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真正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地社会主义新农村。   

薛家庄村

  薛家庄村位于稷山县城北五公里处,因薛氏先居而得名,有唐代名将薛仁贵东征路经此地屯兵练武,而村誉更盛。村辖四个居民组,现有240户, 1044人,党员31人,耕地面积2200亩。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完善,有村门楼、支村委办公场所、舞台大院、古刹“关帝庙”、“抗日村仇纪念馆”、文化休闲活动场所、卫生所、学校等设施;现村有4口井,引黄支渠6800米,提水管道3100米,形成较好的水利灌溉条件。该村北依吕梁山,南望汾河水,西社工业园傍村而建,国道京昆高速和西化县级公路贯通西东。土地辽阔,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历代英才辈出,有以金钩钓鱼一势而博得众武官喝彩的薛进士,有清末年间办私塾育桃李的乔王二秀才,故素有“文风村”之称。    薛家庄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是传统的纯农业村,主导产业尤以大葱为最。该村的大葱种植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是大葱生长的最佳区域,故所产大葱质优味美,颇负盛名。目前大葱种植面积已达千余亩,每年都吸引来自省内外的广大客商,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半工半农的生产模式,种地打工两不误,拓宽渠道搞增收,现全村人均收入已逾五千余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薛家庄村两委班子,满怀信心奋力拼搏。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继续狠抓两个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原则,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同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以及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带领全体村民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仁义村

  一、基本情况    仁义村位于西社镇西南,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1874人,党员46名,耕地面积2980亩。村民收入以种植、运输、养殖、务工为主。07年被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促进村民增产增收    几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站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高度,坚持保粮促稳定,保粮促增收,积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共修建引黄斗渠、支渠6700米,提水高灌管道2400米,保证村90%的耕地成为水浇地。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共同富裕    为增加村民致富渠道,改变村民长久以来单一的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现状,支村委一班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几年来共为养殖户、运输户联系贷款达400余万元。并积极与村周边工厂、企业沟通联系,解决了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支村委一班人就制定了仁义村五年来的发展规划,并奋力实施。几年来共硬化大小街道8000余米,对主街道实施绿化、亮化、美化,投资10万元进行了园林村建设,投资12万元建设了供村民休闲娱乐的花园广场,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支村委巧妙构思,科学规划,投资100余万元建设民居示范小区,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村标志性门楼。    五、强化制度建设,促进规范管理    一直以来,支村委一班人就致力于以制度促规范,抓制度建设。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党务村务实行公开制,并与每月底对村财务进行公示,方便村民监督,保证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群关系。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小组,并完善了红白理事会制度,坚决遏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完善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解决了村街道脏、乱、差的问题。    仁义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也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不足,比如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扶持农业资金不足、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励精图治谋发展,小康路上展鸿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仁义而不懈奋斗。  

铺头村

  铺头村位于稷山县西社镇东北端,北连乡宁,东靠新绛,南依西社生态工业园区,河东最大峪口—马壁峪穿村而过,环境优美,位置独要。古时,入峪驮碳此为出口,人困马乏,村里店铺林立以供道人休息,到达此地即为走出绵延百里马壁峪的尽头,因此得名“铺头”。    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两个自然村,第三居民组又名小河,214户,978口人,耕地面积481.7亩。党员11人。乡风淳朴,环境优美。全村以种植业为主,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随着各项经济惠农政策的落实,铺头支村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 大干特干,保证各项经济事业大踏步前进。先后开展了护村坝修建、两委办公场所修建、吃水管道入户、通村路整铺等重点工作,完善了各项制度,为全村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托正在开发的四A级旅游风景区云丘山旅游区优势,铺头支村委一班人决心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在第三产业上做文章,立足本村实际,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发展主导产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人民幸福指数逐步提高。  

韩家庄村

  韩家庄村位于西社镇西北方向1公里左右,南邻管化线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20余户,983口人,劳动力409人,30名党员,多年来村发展主要以养鸡为主,全村农业总产值642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7094元。    一、主导产业发展规模    我村从1997年开始发展养鸡业,养殖户达57户,现存栏蛋鸡17万余只,从事养鸡业300余人,产值达470万元,人均收入达5194元,主导产业占人均收入的73%。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我村于2009年硬化通村路和街道三千余米,基本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    2、于2010年新建村两委办公场所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    3、于2011年对村主街道两旁的排水渠进行修整,并进一步完善了文化活动广场设施配备,对广场进行亮化,并配备健身器材,使活动广场全面投入使用。    三、村风民俗及文化建设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村制定了各项村级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同时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建立农家书屋,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多年来,我村已逐步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李老庄村

  李老庄村位于西社镇东北部,东临新绛,是稷山的东大门,全村共2275口人,其中劳动力857人,党员27名,9个居民组,耕地面积4948亩,现有蔬菜大棚710个,是全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全村人均大棚收入可达6000余元,是该村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一村一品”大发展的环境下,支村委一班人,以优化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对村南距黄河渠最近的肥沃地进行勘测、规划,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建成温室蔬菜超大棚710个,共涉及230余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    为了更好的体现民生普惠化,李老庄支村委一班人,多方筹资,新建了文娱活动舞台、硬化了村庄主要街道、新建了两委办公大楼、硬化了两委大院、购置了健身器材,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真正实现“十二五”农民人均收入翻番,支村委在充分征集民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村大棚的发展形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计划新建大棚90个,新增农户40余户;高科技,高标准的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营销和运输队伍,为农民收入翻番奠定坚实基础。  


范家庄村特产大全




范家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