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西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北部,是个半山区农村,北依吕梁山,东与开东村隔涧相望,交通比较便利。全村土地面积25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980亩,全部退耕还林,经济条件比较差,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开西村共有11个居民组,530多户,2560人,党员36人。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努力下,在全村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开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硬化了通村路,宽阔的水泥路展现在面前;
2、建设文体广场一座,篮球架、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3、高标准建设村级组织场所,投资20多万元;
4、街道硬化全覆盖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70%
5、紧抓农业调产,大力发展栽植枣树,为群众增收打下基础。
2012年新一届支村委班子上任,他们将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创造新成绩,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开西村的明天会更加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4102 | 044000 | -- | 查看 开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邢堡村 |
邢堡村属于山西省稷山县化峪镇,位于巍巍的吕梁山前沿脚下。黄华峪口正南五华里,化峪镇东2.5公里处,北临开东村,南接程杜村,西面和化峪村相邻,东临邢家庄村,交通四通八达,村北有侯西高速公路直达西安,村南管化路穿村而过。三路公交直达县城。村域面积约合4550亩,其中村庄建设占地面积为525亩,尚有耕地4024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建有一个编织厂,一个食品加工厂,一个蜜枣加工厂,以及吕梁石英厂。建设条件优越,远景发展较有优势。 邢堡村共有八个居民组,395户,总人口达到1680人,劳动力达到520人。 2007年建设一个文化大院,村民总体素质大大的提高了,村风民俗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红白喜事一律由理事会按照勤俭节约的目的管理。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里成立了环保队,每月逢八、十八、二十八进行卫生大清理,特殊情况随时处理。 集体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变。电话、电脑、有线电视进入了每一个家庭,主导产业是板枣。 |
化峪村 |
化峪村位于化峪镇中部,西靠化峪镇村东接程杜村南堡村。地理位置重要。管化线通村而过、引黄渠横贯东西,交通便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该村现有人口1026人,分四个居民组,耕地面积1666亩,均为水浇地。该村以种植业为兼有运输业和养殖业。近年来,该村支村委一班人以我县“733”战略产业升级为指导,结合我镇“三化”目标积极发展板枣栽植和蛋鸡养殖,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在文体部门的支持下和全体村民的期盼中,化峪村硬化了广场,村里不仅购置了一套健身器材,还栽置了两幅篮球架,丰富了全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全体村民身体素质。 2010年,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化峪村新建了村级活动组织场所,包括党员活动室、村两委办公室和计生服务室、新建了图书室和休闲活动场所,硬化绿化了广场。这些使西段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定期对村中道路进行清扫,派专人对垃圾点进行清理,专人负责村中树木的除草、浇水和管护工作。2010年,化峪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坚强领导下,化峪村的村容、村貌及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将文化广场硬化一新,方便了广大村民利用闲余时间跳舞和锻炼,这对于树立化峪村良好的村风提供有利条件。调产任务全面完成全村新发展枣树200余亩,这将会为化峪村板枣产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012年,化峪村投资了100余万元,启动了街巷道硬化工程,实现了硬化、绿化全覆盖。使新农村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今后,化峪支村委一班人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力争将化峪村建设成为我镇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
南堡村 |
南堡村位于化峪镇中部,北靠化峪镇村东接程杜村南有梁村,地理位置重要。稷西线通村而过、引黄渠横贯东西,交通便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该村现有人口601人,分两个居民组,耕地面积930亩,均为水浇地。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兼有运输业和养殖业。 我村实行村务公开制度,专门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对村里财务进行公布。按照镇党委“2528”机制,每月由村会计向农经站报帐,对村级财务进行管理。 2012年,在村干部的努力支持下,南堡村硬化了物体,村里购置了一套音响设备和健身器材,还栽置了两幅篮球架,丰富了全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全村民身体素质。 2012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堡村启动街巷道硬化全覆盖工程,为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近年来,该村支村委一班人以我县“733”战略产业升级为指导,结合我镇“三化”目标积极发展板枣栽植和蛋鸡养殖,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新一届支村委一班人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力争将南堡村建设成为我镇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
西堡村 |
西堡村地处化峪镇西北边,西临西环路,难靠华西路,交通方便,土地肥沃。 全村共有1117人,250户,4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2537亩,其中旱地500亩,均可被引黄水浇灌。主要以小麦、玉米为农作物。村民的人均收入在1500左右,除此之外,村中养殖业比较多,年平均外出劳动力200人左右。 本村实行村务公开制度,专门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对村里财务进行公布。按照镇党委“2528”机制,每月由村会计何卫生向真农经站报帐,对村级财务进行管理。 2009年,在村干部的努力支持下,西堡村硬化了广场,村里购置了一套音响设备和健身器材,还栽置了两幅篮球架,丰富了全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全村民身体素质。 2010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堡村新建了村级活动组织场所,包括支村两委会议室,支部两委办公室,为全体党员干部提供了活动室。 |
位林村 |
位林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的西部,交通便利,侯禹高速、河运高速穿村而过。东临西堡村,南与吴嘱村接壤,西与河津相邻。全村占地面积为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4172亩。全村有1980口人,460余户,十个居民组,发展党员43名。 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位林村投资32余万元修建有文化活动广场和舞台,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投资38万余元硬化美化了村小学校园、为孩子们学习提供了舒心的学习环境,幼儿园设备齐全,为位林村的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养殖业种植业大力发展,位林村大力发展枣树800亩、药材500亩,养鸡5万只,养猪5000头,种植葱500亩,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收入水平,逐渐成为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业绩喜人,村中有3个便民连锁店,方便群众购物;投资9万余元更换村管道,让广大村民都免费吃水,实现引黄渠网络化,辐射到全村,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灌溉。投资180余万元,真正实现街项道硬化全覆盖。 近年来,在新的支村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位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发展迅速,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新一届支村委的带领下,位林村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
吴嘱村 |
吴嘱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的西南方位,西环路西边,全村共有2500余人,46名党员,土地面积为7060亩,耕地面积为6500余亩,主导产业以玉米、小麦为主,一、二、三、九居民组种植苹果树居多,六居民组种植桃树居多,这几年又发展了些板枣,发展蔬菜、水果大棚9户,又建有一处生猪养殖基地。村内的交通便利,公交每日早上8点准时发车,每整点发一趟车。 这一两年来,吴嘱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村民健身、娱乐的地方多了,一二居民组、三九居民组、六组处分别由村民自发捐建的健身器材,大队修缮了原村舞台并在舞台对面安装了篮球架,为篮球爱好者提供了休闲的场所;小学教学楼变宽敞了,变安全了,党的阵地更新了,可以更好的为村民宣传党的好政策了。 2010年在化峪镇以及上级组织部门的帮助下,吴嘱村在原村小学处修建了村级组织场所一处,内设有远程教育播放室,通过播放远程教育可以观看到全国的先进人与事,也可以收看到各种种植养殖技术等等,大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还设有农廉网查询室,供广大村民查询,可以登录农廉查询网查询村情民意,还可以查询镇、县上的各种职能部门,可以帮助村民减少办事流程,从而更好的为广大村民服务。 2012年到了,响应省委政府实现“六个全覆盖”的号召,吴嘱村支村委一班人凝神聚力,在化峪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共同为吴嘱村打通大街小巷,让广大村民告别雨天“路难行”的窘境。以更快的步伐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之中。 |
南位村 |
化峪镇南位村简介南位村原名扬善村,后因人口增多,向南迁移居住,故取名南位村。南位村位于化峪镇西南部,交通发达,民风淳朴,全村共有人口2136人。10个居民组,耕地面积6345亩,其中枣粮间作面积2000余亩。 几年来,南位村支村委一班人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身生活等方面满足群众的各类需求。新硬化了路、新修了水塔,新建了村级组织场所。村级活动场所内设有支部、村委活动室、矛盾调解委员会、远程教育室、阳光农廉查询室等。同时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两年时间共发展新栽枣树2000余亩,成活率100%,得到了群众了领导的一致认同。 下一步,南位村将在新一届的支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农村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化峪镇的明星村。 |
西段村 |
西段村 西段村地处化峪镇南端,东、西、南三面环沟,东临东段村,西邻南位村,北边与化峪镇村接壤。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1270余口人,其中党员30人。西段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土地面积3300余亩,有两大主导产业,枣树和养鸡,枣树面积为2500余亩,均为枣粮间作。从九十年代初期,西段村就有农户种植板枣,随着县委、县政府对红枣产业的重视,西段村支村委带领全体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栽种枣树。到目前,枣树的收入已成为西段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枣树每年增加的收入为人均2000元。在西段村,养鸡也是西段村的一大特色产业,全村有60余户,养鸡存栏达到15万只,养鸡也成为西段村的主要收入之一。2007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段村新建了村级活动组织场所,包括党员活动室、村两委办公室和计生服务室、新建了西段村舞台、图书室和休闲活动场所,硬化绿化了广场。这些使西段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定期对村中道路进行清扫,派专人对垃圾点进行清理,专人负责村中树木的除草、浇水和管护工作。2008年,西段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坚强领导下,西段村变化非常大。2009年,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村里新购置了一套舞台音响设备和健身器材,方便了广大村民利用闲余时间跳舞和锻炼,这对于树立西段村良好的新风提供有利条件。2010年,稷山县贵妇人枣业有限公司落户在西段村,这将会为西段村板枣产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2011年,西段村先后投资了130余万元,硬化了村里所有的街巷道,率先在化峪镇实现了街巷道硬化全覆盖。 |
东段村 |
东段村位于县城西北十公里处,西临西段村,东与马村、吴城村接壤,南接侯西铁路,北通稷化公路,交通便利。该村民风古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国初年,出现了名震稷山西北路的文武二相公乔兴南、张霄汉,以及连任绛州承审(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多年的乔松年。村人将建于清朝的献台和文昌阁,有道无寺的寺道,传奇逸事的雨沟活水泉,绝伦美妙的石狮,称为“五绝”。全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3580亩,其中水地2500亩,扩浇地500亩,旱地580亩,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328户,1530口人,劳动力900人,外出务工350口人。共有枣树面积2800余亩,纯属农业村,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300元。2010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后,在县上有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抓基础条件改善,一方面抓产业结构调整今天的东段村经济发展迅速,和谐稳定,以板枣、苹果、梨作为发展方向。 |
梁村村 |
梁村地处稷山县化峪镇镇域东南部,东南距稷山县县城8公里,西北距镇政府约2公里,村西北稷西公路纵贯南北,直接108国道。全村共分4个居民组,350户,1440口人,共有党员25人,村建设占地350余亩,耕地3000亩。 近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梁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栽枣树、搞调产,大建基础设施,极大的促进了全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注重加强学习,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极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新建了高标准党员活动室,为党员干部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二、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梁村逐步建起了标准化学校,修建了文化舞台及文化活动广场,新建起了支村委活动场所。通过农田水利设施修建,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板枣栽植,蛋鸡养殖为主体的产业模式。 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力,实行民主管理,落实农廉阳光工程,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四化”等任务,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向文明富裕、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
梁堡村 |
梁堡村位于稷山县城西北方向7公里处,相邻稷化公路,交通便利,土地面积1416亩,耕地面积1258亩,我村现有深井一眼,引黄水浇地面积达85%,小麦玉米为我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我村现有3个居民组,共计165户,人口638人,有劳动能力的200余人,党员人数26人。我村现有老年活动室两间,健身器材一套,文化广场全部硬化,主街道硬化工程现已完工。近年来,在县、镇两级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村委会组织广大村民认真学习普法知识和科学技术,使我村村民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科学种田,多年来无打架斗殴和偷盗行为,村民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红枣产业已逐步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
程杜村 |
程杜村位于稷山县西北部8km处,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87户,1340余口人。耕地1800亩,以枣粮间作为主。2007年被上级相关部门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一、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程杜村支村委一班人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主要表现在①发展板枣500余亩,②投资兴建蜜饯加工厂两个,③建设大型养鸡厂一个和奶牛场一个,大大加快了我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05、2009、2011年三次共投资160余万元对两条通村路及所有村中主街道并巷道共计16km进行了硬化;2008年投资18万元兴建了高标准的舞台一座,硬化了文化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2009年元月份对村中的旧式路灯、电表箱进行了更换;2009年2月投资12万元兴建了村级组织场所;2009年6月投资102万元对全村6000m的自来水管道进行了全部更换;2009年8月建立了科技文化活动室,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修缮了矛调室;2010年5月投资5万元建立了高标准的村卫生室,目前已投入使用。 三、加强民主管理 1、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村民参政议政能力,村委会每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由村委主任汇报本月工作情况,研究下月工作内容,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临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2、实行政务、财务公开。村里的政务、财务按月上黑板公布,向广大村民进行公示,让群众明白,接受群众监督。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村位于县城西北5公里处,距化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6个居民组,310户,1400口人,耕地面积3060亩,以农业为主,枣粮面积3000亩。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支村委一班人,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抓种植业调整增加收入;抓生产条件改善促经济发展,抓新农村建设,办实事,惠民生,构建和谐之村,成绩卓著,畅民心,合民意,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抓了以下几方面实事。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胡家庄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地上无工业,地下无资源,靠秋倒麦、麦倒秋,二料不如一料收,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支村委一班人不把目光盯在种粮上,要大胆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挥板枣优势,大力发展枣树,把这一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才能摆脱落后,群众才能增加收入。经过干群努力,实现了全村耕地枣树全覆盖,向现代化“一村一品一业”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5年,为解决村中主要街道坑坑洼洼地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行路难的问题,硬化了两条1.2公里水泥路。我们是个贫水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枣树面积扩大需水,争水矛盾突出,只靠规划的一条黄灌区水量小,两村分水,时间推后,直接影响增产增收。2007年10月,支村委下决心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经多方联系,灌区领导同意,投资6万余元新开闸口一个,使全村90%以上枣田都能及时灌溉。2008年投资10万元修建水塔一座,盖泵房3间,改变了水塔年久漏水现象,改善水质,节约了水损。配合县镇两级政府对村容村貌进行大整治,2009年春投资2万元,动土200余方,运垃圾100多方,植树1000余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9年度,投资26万余元,修建舞台一座,配套体育器材,一个集群众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中心初具规模,使广大村民文化活动有场所,锻炼身体有器材,提高了村民身体素质。 2009年投资11万元对全村自来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杜绝了水管输水中跑、冒、滴、漏现象,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保证了饮水安全。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支村委一班人更加信心百倍,朝着更高标准迈进。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科学发展的成果。2010年刚开春,配合县组织部改建村级办公场所,我们又投资15万元对办公场所全部进行拆迁新建,一排15间水泥、钢筋结构的办公之房、保健站、老年协会、枣协会等各有所用。 为了促进红枣业丰产丰收,稳产增收,我们走出去,请进来,四方联系,得到了省林科院大力支持,在村西联地联户,提供试验枣园确定160亩改造面积,从整枝、施肥、浇水、治虫等一系列统一,总结规范化管理经验生产模式,有力提高了群众管理水平。同时,县科协送技术入户,选择了沿路口20余户进行示范,选派技术员指导,进行统一供药、供技术、帮管理,提高枣树科技含量,促进了全村枣业的发展,奠定了靠科技管理,靠科技致富的信心,一个学科技、用科技之风在全村兴起。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使全村板枣业做大做强,向旅游观光农业迈进,走向全国、进入世界,省开发办大力支持,实施低产田改造,2010年全村计划平整土地200亩,打深井1眼,修渠道3000米,拓宽道路八纵八横,沙石硬化,渠村路配套,彻底改变过去车进难掉头,林间不能转,人进枣树不得见,统一管理不能干的局面。 二、改变人居环境 村容村貌的改变,主要是人居环境的改变,体现一个村的外部形象。几年来,我们整治环境工作不间断,每年集中整治2—3次,建立了卫生清扫长效机制,固定了专人管理,重点区域确定两名清扫员,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范围,固定了一辆运送垃圾车,及时运送,集中运送,有效地阻止了部分地区乱倒乱扔现象。 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加强民调和信访,是构建和谐村庄的前提,首先要树立尊老爱老新风尚。2007年我们就成立了老年协会,制定了协会规程,支村委把支持老年人、热爱老年人工作纳入了日程,关心帮助解决老年人问题。2007年通过组织外出旅游,丰富了老年人生活。同时,发挥老年人余热,经常表扬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建立婚丧嫁娶理事会文明服务。每年对考取大专院校优秀人才慰问鼓励,送匾留念。 为了进一步教育村民,树立热爱本土之风,逐步加强制定了村规民约,让精神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化峪镇村 |
化峪镇村位于稷山县城西北十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北齐武平元年,距今1500于年,北倚吕梁,南滨汾水,西眺龙门,东临稷山,于乡宁县、河津市形成一小时圈,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土地平阔,沃野连绵,政治清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为方圆称道,史称黄华古镇。 尤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加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支村委班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情系村民,加快产业发展进程,培育壮大粮食、商贸、养殖为主的三大产业。全村8个居民组,620余户,2100口人,劳力1200个。目前全村180余户,从事商贸经营,40余户发展养鸡、养猪事业,20余户从事运输业,粮食产量自2005年以来连年丰收,实现了五连增,总产量稳定在350万公斤,2011年三大主导产业总收入达9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五年被镇党委政府、县委政府授予全面工作先进单位。 |
路村庄村 |
路村庄,位于化峪镇北部,南邻路村村、北至李马吴、西连宁翟、东到开西,主要交通线路是临西线,与县城相连,另有田间路与周围村组相通,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00余口人,分五个居民组,400户人家,劳动力900余人,党员35人,土地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700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特投资修建了舞台、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篮球场等;逢年过节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动;并绿化美化了村主干街道,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在经济发展方面另建有拔丝厂一个,投资额达200万,是本村的龙头企业。并发展了两个千头养猪厂、十余个养鸡场;新建引黄渠提水站两个,使1000余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受到村民的一致称赞。 |
宁翟堡村 |
宁翟堡村地处稷山县化峪镇西北部吕梁山前沿,全村共有83户,385口人,1133亩耕地,其中水地670亩,旱地463亩。 近年来,该村投资80万元铺油硬化了通村路650米,铺油、水泥硬化了7条大街及各小巷共计4500米,建教学楼一座,尤其是2006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克难攻坚,积极筹资30余万元新建村门楼一座、高标准舞台一座、文化活动广场一个,购置安装了群众健身文体器材,配套了图书室、廉政文化室等附属设施,并实施了园林村绿化工程,通村路金丝柳、桧柏搭配栽植,村内七条主街道整体规划全部进行绿化(中心南北大街直通舞台广场栽植国槐、雪松,两条小街栽植龙爪槐、冬青、月季花,东大街、西大街栽植国槐、桧柏、冬青、月季,北大街主、南大街栽植国槐、刺柏),与此同时,发展沼气工程进户,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实现了村庄、学校硬化、绿化、美化、香化到位,人居环境优美,呈现出一派新农村气象。 强化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支村委一班人带领全村人民因地制宜搞规划,因势利导求发展,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共发展红枣350亩,其它经济林200余亩,养殖鸡、羊等畜禽5000余只(头),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
邢家庄村 |
邢家庄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北部,北倚吕梁山。这里规划整齐,平整辽阔,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化峪镇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的典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勤劳致富,支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情系村民,突出主导产业,全村有3个居民小组,203户,888口人,劳动力530人,耕地1000亩,村内环境良好,基本做到硬化、绿化、亮化。 该村的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务工为辅,在确保粮仓安全的前提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正向养殖业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正逐年增加。幸福小学全面竣工,文化娱乐广场设施齐全,农家连锁超市,小型医疗服务中心齐全。这一切都证明邢家庄村在全镇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曾多次被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村。 |
付家庄村 |
付家庄村距县城7公里,全村1100余人,四个居民小组,1500余亩耕地,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张青兰等支村委一班人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把各项工作搞的风生水起,变化很大。尤其在教育、水利、农田、引黄、卫生等方面受到多次的表彰和奖励。 付家庄干群齐心竭力,注重村里的基础设建设,2006年投资30万元修建学校,增加教学设施;2007年又投资15万元盖起了高达气派的大舞台并安装健身器材,;2008年投资6万元硬化村委大院安装了篮球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09年更换了自来水管道2000米;2010年筹集资金32万元硬化村环村路、投资5万元修建小游园、修建引黄斗渠4000米、栽植各种绿化苗木3000株。 付家庄村干部一班人积极带领村支委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农民致富的突破口。全村干部圈子涌现出风气正、人心齐、干事创业、发张致富的浓厚氛围,付家庄的各项工作面貌随之发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上胡村 |
上胡村又名“泉头村”,因泉水环村而绕得名,位于吕梁山南麓,化峪镇东北部,交通便利。村里共有2096口人,分八个居民组,耕地面积约1300亩,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其主导产业是养殖业(养鸡、养猪),并建立了建强养鸡合作社、互帮养鸡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3个较具规模的专业合作社。本村的“一村一品”已逐步形成。村内有凌云煤焦有限公司一座,该公司有效的解决了我村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红枣种植业,大大的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另外还有大规模的柿子树和花椒树。2009年,人均收入约2198元。村内有后土祠一座(又名娘娘庙),约1000年历史。 2010年,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上胡村新建了村级组织场所,包括支村两委办公室,会议室,为村干部的办公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在村两委班子的正确带领下,上胡村正由传统的“山村”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张开东村 |
张开东村,又名峪口村,位于化峪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处。全村共分四个居民小组,365户,人口1700余人,党员39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是县确定的退耕还林村。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板枣、柿子、花椒等经济作物,经济收入低下,外出劳务人员居多。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支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从 四个方面着重抓了建设。一是抓了环境卫生整治,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卫生工作专人负责,经常化、制度化。二是抓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干部和村民提供了活动场所。三是抓了产业结构调整,新发展板枣基地500余亩。四是抓了主街道硬化、绿化,共栽植国槐、塔柏、冬青等600多棵。 在今后的工作中,张开东支村委一班人决心乘着全县转型跨越发展东风,更加重务实苦干,主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调产力度,再发展红枣基地100亩,使全村耕地全部枣化;二是全面硬化、绿化村内所有街巷道,改变村容村貌,朝着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努力将张开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
开西村 |
开西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北部,是个半山区农村,北依吕梁山,东与开东村隔涧相望,交通比较便利。全村土地面积25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980亩,全部退耕还林,经济条件比较差,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开西村共有11个居民组,530多户,2560人,党员36人。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努力下,在全村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开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硬化了通村路,宽阔的水泥路展现在面前; 2、建设文体广场一座,篮球架、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3、高标准建设村级组织场所,投资20多万元; 4、街道硬化全覆盖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70% 5、紧抓农业调产,大力发展栽植枣树,为群众增收打下基础。 2012年新一届支村委班子上任,他们将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创造新成绩,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开西村的明天会更加美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位于稷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是一个新搬迁的村庄。北倚吕梁山,这是规划整齐.民风淳朴.政治清明.人杰地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加之村民勤劳致富,支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情系村民.加快产业发展进程。本村以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全村90户. 510口人. 劳动力200个,目前全村21户从事个体养羊,总数达到3000只,蛋鸡存栏1.7万只,生猪存栏40头,粮食产量连年丰收,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000余元。 2008年以来,崭新的舞台,村级组织场所,平整的文化娱乐体育广场,以及道路硬化全覆盖,路灯安装全覆盖,自来水管道全覆盖等,这一切都充分证明李家庄村正向时代前列进行。另外,李家庄村林改工作.计生工作.为民办实事工程等,都被镇党委政府多次授予先进单位。 |
马吴村 |
马吴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西北部5千米处,地处吕梁山南麓,山阳线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两个居民组,480余人,700余亩耕地,主导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镇的平均水平。 2009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之后,支村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0年投资30余万元高标准修建了舞台、硬化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对村内的各条主街道进行了硬化和绿化,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下一阶段,支村委一班人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新农村提档升级。 |
四合庄村 |
四合庄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西北方向,北依吕梁山,全村现有3个居民组,205户,823口人,支村委7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4人,党员23名,耕地面积1800余亩,主要以传统种植为主。 四合庄初有白、罗两姓首位定居,或年景遭遇流离之此,而后吴、贺、卫、宁、杨等族相继迁临,因岭制宜,分散组建为罗凹沟、白家庄、宁家庄、石井沟,世代相邻,友好相处,合四为一,故四合庄。目前四合庄现有罗凹沟、白家庄、宁家庄三个自然村,曾以文洞飞云闻名遐迩。 2011年,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不断奋斗,通过各方努力为村新建一座文化广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全村父老乡亲的热情赞扬。 2012年,在新一届班子的团结协作下,支村委一班人将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奋力拼搏,勇争先进,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完成村街巷道硬化,安装好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力争通过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把四合庄建设成一个和谐、稳定、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 |
刘家庄村 |
刘家庄村靠吕梁山下,稷山县化峪镇边界,西北方向,西靠河津史家窑村,北靠乡宁南阳村,交通偏僻,行走不便,土地面积2500亩左右,耕地面积751亩,环境条件恶劣,风沙较多,经济十分贫困,没有经济作物,靠地,打工维持生活。 居民小组1组,105户,425人,劳力240人,党员17人。文化大院新建,村民素质转高,村风村俗良好,村容村貌亮化,净化,美化,硬化,现在发展药材才胡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层设施建设基本健全,健身器材,电脑,远程教育,街道硬化等,主导养殖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上升。 |
佛峪口村 |
佛峪口村位于化峪镇西北方向,距县城约23公里,西与河津接壤。北与乡宁相邻。海拔585米,全村共有人口1286,耕地面积3200亩。 佛峪口村人界地灵,民风淳朴,因村北有山峪,峪中有寺庙。而得名“佛峪口”。村北山上自然秀丽,人文荟萃。峪中峰峦四峙、草木葱茏、林涛沉浑犹如人间仙境,隋代大儒王通曾在此修道育人达十三年之久。山中淙淙泉水清澈,潺潺溪流渭暖,明太祖朱元璋儿时随叔父皇觉寺如僧。避暑圣地一线天、奇景异崖黄龙鞍,乃历代帝王必争之地。民国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居此当关遇敌。大顺军领导李自成在此屯兵蓄锐。 村庄历史文化悠久,传说美丽动听。在此观苍茫奇变云海,饮清凉洁净琼露,使人心旷神怡,气宇轩昂。若似仙境的锦绣山川,孕育了无数英才圣贤。服务于祖国的地北天南。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殚精竭虑,建了新学校、卫生所、文化广场,村民安居乐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度假旅游。 |
阳平村 |
阳平村 化峪镇阳平村位于稷山县西北旱垣,西与河津市贺家庄、张家堡临界,北与佛峪口、刘家庄相邻。东与宁翟、宁翟堡接垠,南与位林连畔,距县城十六公里,稷西公路东西穿村通过,交通便利。全村十一个居民组,五百九十余户,2500人,耕地面积约5700亩,劳动力约1500名,党员52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布恩泽,民沐春风,历届支村委带领广大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尤其乘改革开放之势,谋兴村发展之路,建设家园,脱贫致富,使古老文明的阳平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新农村假设:街道纵横村容美。现已形成街巷畅通,民宅成排;“十纵六横”的网络布局;田陌灌溉设施全:深井人眼,拓宽硬化田间路15公里,修建防渗渠道1.6万米,井灌黄灌并举,旱田变水地,物阜粮丰;兴学育人面貌新:2010年新建1000平方米教学大楼,配备电教室,文体设施俱全,幼儿园二所,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入园;医疗保健保障高:卫生所按国家要求配备齐全,并发挥人口计生、儿童防疫服务职能。个体卫生所三个分别分布村东西中,方便本村和周边村患者就医;商业繁荣物流活:稷西路通村两侧日用百货、烟酒副食、五金农资和农机具修理经营门面六十多个,门类繁多、品种齐全;公益服务项目多:村委大院建有两委办公室,文艺舞台和篮球场,广场实施了硬化绿化,并增设了图书室,安装了健身器材,接通了网络,丰富和活跃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来我们两委一班人狠抓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不放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努力奋斗,奋发跨越,使得村民生活月日月异,人均收入达5000员左右。 |
宁翟村 |
宁翟村位于稷山县化峪镇西北方向,座落于吕梁山下,是一个半山区农村。全村共有人口2000余人,耕地4000亩,分9个居民组。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及支村委班子成员的正确带领下,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经济转型效益猛増,村民收入明显提高。在民营企业建元水泥厂的带动下,运输业发展迅速,村内现有大卡车50辆,三轮车和四轮车共80余辆。在党的好政策的吸引下,养殖业初见成效。现有生猪存栏300头,蛋鸡存栏25000只。村内主街道已全部实现绿化、硬化,村民吃水也更加安全、方便。2009年,村内争得教育投资108万元,新建高标准小学一座。宁翟村现存一座雕工精湛的碑楼,是国学士陈公德的寿碑,建于清道公29年。 |
路村村 |
路村村位于稷山县西北方向,化峪镇政府北端,北邻路村庄村,东靠上胡村,西靠宁翟村,交通便利,村南侯运高速公路,稷西路穿越而过,四通八达。土地面积2850亩,耕地面积2450亩,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两处引黄提水可灌溉1800余亩,庄稼农作物连年丰收,经济稳步增长。全村共有8个居民小组,总户数486户,人口2183人,有劳动力860余人,共有党员50人。 村中心是文化场所和两委办公场所,村民素质较高,村风村俗良好,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净化、硬化。正在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基本健全,电脑网络化,电视远程教育化,健身器材齐全,主导产业养鸡、养猪规范化,农民收入水平稳步上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