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稷山县 >> 清河镇 >> 北松鹤村

北松鹤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北松鹤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松鹤村简介

  北松鹤位于清河镇南部,东部隔沟与新绛县的南池村相望并与本镇七级村相连,西与太阳乡的西里村接壤,南部是南松鹤村,北部是清河村。本村气候干燥少雨,地下水位深,地表水资源匮乏,属旱垣地区。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28户,1000余人,其中劳动力共有600余人。全村党员41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耕地面积2800余亩,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面积约为2400余亩,兼种药材和果树400余亩。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近年来,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施沼气、改厕等惠民工程,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覆盖,着力解决饮水、交通、村级组织场所等民生问题,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本村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正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契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北松鹤村正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4104 044000 -- 查看 北松鹤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松鹤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北松鹤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辛庄村

  南辛庄村位于清河中部,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53户,615口人,党员20名,耕地面积1700余亩,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良好,是清河镇的一个小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以及镇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切实作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深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红枣、苹果树、桃树等经济作物,全村共有枣粮间作面积500余亩,桃树300亩,苹果200亩,同时充分发挥本村嫁接苗木的特长,另外大力实施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发动群众到西北、远新疆嫁接苗木,以增加各户的经济收入,推进全村的经济发展。   2、高标准的进行新农村的完善建设。   实施“七通”工程,村里通油路,通交通、家家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数字电视、部分家庭通宽带、上网等。   高标准的建设了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完成了大小街道、巷道、户道的硬化;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立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富民、利民、便民的一系列工程。   3、健全两委班子,科学民主管理。   健全两委班子,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组,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做到邻里纠纷不过夜,小事化解不出村。开展了阳光农廉网络的建设,认真落实“2528”工程,实施村务、财务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交村

  三交村位于稷王山脚下,在稷山县清河镇最南端,地处稷山、新绛、闻喜三县交界处,周围三沟一坡,土地贫瘠。全村共有9个居民组,2600余人,640余户,耕地面积6500余亩,由于全年干旱少雨,水利条件差,人畜饮水困难,历史上以种小麦、杂粮为主,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种植旱地作物,现有药材种植面积2600余亩,已经成为本村的主导产业,主要药材有远志、黄芩、材胡、生地等,同时发展养殖业,现养鸡存栏3万只以上,猪存栏300余头,并不断扩大发展。除调整产业结构外,还进行劳动力转移,主要以打拼子、煮麻花为主,现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力的60%以上,年人均收入3800元左右。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加固水塔,更换水管,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新建两委活动室,修建文化活动广场,提高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南松鹤村

  南松鹤位于清河镇正南方 ,相距北松鹤500余米。全村4个居民组,900余人,共有党员18名,党支部3人,村委会5人。耕地面积2200余亩。村自然条件落后,水利条件差,全村属干旱地区,靠天靠雨吃饭。支村两委在全镇“南药北果中养殖”的调产战略引导下,结合当地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旱做农业,在种植作物以小麦为主,兼种杂粮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药材种植,主要药材有远志、黄芩、材胡、生地等,药材面积已达1400余亩。同时还积极的发展畜牧养殖业。另外南松鹤村的收入主要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力的60%以上,年人均收入3800元。尽管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走进“十二五”,站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南松鹤村人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在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努力实现南松鹤村新的辉煌!  

北松鹤村

  北松鹤位于清河镇南部,东部隔沟与新绛县的南池村相望并与本镇七级村相连,西与太阳乡的西里村接壤,南部是南松鹤村,北部是清河村。本村气候干燥少雨,地下水位深,地表水资源匮乏,属旱垣地区。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28户,1000余人,其中劳动力共有600余人。全村党员41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耕地面积2800余亩,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面积约为2400余亩,兼种药材和果树400余亩。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近年来,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施沼气、改厕等惠民工程,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覆盖,着力解决饮水、交通、村级组织场所等民生问题,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本村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正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契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北松鹤村正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七级村

  七级村位于清河镇东南五华里,三面环沟,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由原来的东七级、西七级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6个居民组,395户,1438口人,其中:正式党员31人,预备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两委干部6人,支委3人,村委5人。   全村耕地面积3739亩,拥有机井5面(其中:80泵3面,60泵2面)且系汾南扬水局五级东干覆盖区域。扩浇面积2000亩。全村外出务工与种养相结合。外出务工系七级村主导产业,全村劳力880人,从事打饼子外出务工占总劳力70%,只要去往河北邯郸,太原等地市。种植业,粮为主,果为辅,兼药材(粮2000亩,果1200亩,药材500亩)。畜牧养殖,鸡为主,羊为辅,猪次之(鸡存栏25000羽,羊321只,猪168头)。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打“腰鼓”活动,鼓车",站高跷等。    此外七级村的地热资源蕴藏丰富,温泉水含有钠、硫、铁、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较为独特。经实践检验,经常泡七级温泉,对治疗皮肤病和关节炎有特殊疗效。现有占地30亩的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疗养院对地热资源仅为初步开发, 七级的 地热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南阳城村

  南阳城村位于清河镇东南方向,西距镇政府3公里,南依七级村,东与新绛县阳王镇北侯、新安、闫壁村隔沟接壤,北临北阳城村。全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共有716人,其中党员有27人,耕地面积达1800亩,是黄土高原旱垣地,十年九旱,经济作物主要为小麦杂粮、果树和药材等。   阳城村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阳城庙会的高跷走兽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考证,阳城村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党的惠农支农政策的大力实施,该村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面积已经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2009年又和清河村、七级村以及北阳城村被确定为国家万亩农田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地,这将为该村早日实现新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北阳城村

  北阳城村位于清河镇正东方向,全村五个居民组,共有400余户,1500人,其中党员36名,耕地面积3800余亩,全村主要产业以种、养殖为主,经济作物为小麦杂粮、果树和药材等 ,阳城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华夏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古县邑高梁城遗址;-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东征抗日留下的足迹记录着她的辉煌;古驿道展示着她曾经的繁华;古老的北庙、火神庙阐释着她的厚重。阳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高跷走兽”在中国高跷遗属系列中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堪称一绝。阳城村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阳城庙会的高跷走兽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考证,阳城村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资金缺乏,部分工程推进困难,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段壁村

  段壁村位于稷山县清河镇最东边,与新绛县交界,全村10个居民组,共有618户,3100人,耕地面积6880亩,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全村共有党员49名。工业主导产业主要生产金刚石玻璃刀、砂轮刀、自控油轮刀、电脑刻字笔、圆规刀、推刀、玻璃钻头等十余种产品,规格齐全。据统计生产金刚石刀具达115户,其中在外经营的有30户,在本村经营的有85户;大户(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有6户,中户(年产值100万——500万)达24户,小户(年产值100万以下)达85户。全年销售总额达2.3亿元。农业主导产业为中药材种植和水果种植。全村共种植药材1000余亩,水果500余亩。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000余人,主要在外销售玻璃刀器具。本村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正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契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段壁村正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清河村

  清河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稷山县东南部,北接运稷一级路,东临新绛,南接闻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稷山县的后花园,全村总面积20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0亩,总户数1319户,共19个居民组,5100人,121名党员,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3000万元, 人均收入4200元,清河村土沃人杰,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千户大村,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近年来, 支村委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截止目前,清河村共有苹果1800亩,桃树1500亩,以早凤王、秦王、华王、世纪桃王为主,总产量在300万公斤以上,葡萄以维利亚为主,种植面积400亩,总产量80万公斤,另有柿子200亩,并有家酿优质柿子酒。   

北辛庄村

  北辛庄村位于清河镇东北部,全村4个居民组,342户,1270人,属于清河镇一个中等村。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己任,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使全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有序推进。目前,人均收入由十一五前的2700元增长到4200元。经济林面积苹果400亩、桃400亩、葡萄600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共投资一百余万元完成了村级组织场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街巷道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今后,支村委一班人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   

店头村

  店头村位于清河镇北端,运稷一级路旁,交通十分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全村土地面积2800亩,人口1300人,分6个居民组,村内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水果面积达2580亩,其中优质苹果800亩,梨300亩,桃1480亩,年生产水果5800吨,建有中型水果收购批发市场一座,占地20亩,年外销水果1万吨以上。现有小学1所,幼稚园1所,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毕业率均为100%。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村委活动场所建有篮球场个,为人民群众休闲锻炼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也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氛围。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村两委将以饱满的热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一流、争一流的工作业绩,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带领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人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秦家庄村

  秦家庄位于清河镇中部,为新农村试点村。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1060人,党员28人,劳动力627人,耕地面积2600亩,均为优质水浇地,全村林果面积2400亩,其中葡萄1600亩,桃树800亩,年人均收入仅水果一项5000元以上。村里富余劳动力分春秋两季到新疆地区修剪果树、摘棉花,每年可以为村里带回150万元经济效益。村内建有中型水果批发市场4个,占地20亩,交通便利,年水果销量在1万吨以上,是远近闻名的水果集散地。仲春来临,遍地桃花盛开,景色宜人;初夏将至,桃压枝条,果实累累,深秋一到,客商如云,满载而归,寒冬时机,歌声笑声遍及大街小巷。目前,秦家庄支村委带领全村人民正全力打造优质水果基地和观光农业园区,欢迎您到秦家庄来做客。   

薛庄村

  薛庄村位于清河镇北端不足一公里处,全村共有186户,714人,2个居民小组,目前,全村共有党员28人,入党积极分子2名。耕地面积2400余亩,全为水浇地,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其中苹果1100余亩,葡萄300余亩,桃300余亩,调产力度位于全镇前列,为了进一步增加果民收入,提高果品质量在全镇率先建成了连片200亩的苹果示范园精品工程。全村共有深井4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灌溉和饮水。 近年来,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村班子齐心协力、团结互助,0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能够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扎实、深入、持久的推进农村发展,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上费村

  上费村位于清河镇北偏东,北接108国道,南连管裴线清河相通,汾河穿域而过,交通条件优越。全村共有14个居民组,797户,3460人,其中党员71人,耕地面积6180亩。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人均收入3200余元。近年来,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度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的“七覆盖”和新的“六覆盖”工程,硬化了通108国道4.3公里,建起高标准教学楼,硬化巷道15余公里,兴修水利,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起标志性门楼,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水果种植业1000余亩,水果产量将突破8000吨,积极实施劳动力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刘村村

  刘村地处清河镇东北部,距县城6公里,交通便利。东接上费村,南邻秦家庄村,西接薛村,耕地面积3200亩,辖3个村民组,总人口1306人,其中党员31人。村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会由6人组成,配套组织有民主理财、纪律监察、监督委员会、妇联、共青团、调解等。全村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近年来,刘村支村委以关注民生为核心,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级组织场所一个,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修下水道,建饮水水塔,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东西门楼各一座,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主街道和巷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走进“十二五”,站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刘村人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在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努力实现刘村新的辉煌!   

吴壁村

  吴壁村北临稷峰镇荆平村,与汾河相伴,南连太阳乡董家庄,西接均安,东距店头不足千米。运稷一级路在村南穿域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全国闻名的安福艺校“高台花鼓”出此于吴壁村,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于-和春晚,并在国外演出深受欢迎。吴壁村源于春秋时期,稷山玉壁城,联姻三壁(吴壁、段壁、郝壁)的其中一壁而得名吴壁,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代吴壁人的辛勤努力,现在吴壁村为新农村试点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该村有9个居民组,3100口人,耕地面积5600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业,该村林果面积达5000亩以上,主要种植优质苹果、桃。村内建有冷库一座,水果批发市场六个,从事果品销售的经纪人20余人,年销售水果万吨以上,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吴壁人真诚欢迎各地客商前来做客。   

薛村村

  薛村位于清河镇正北,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81户,1265人,其中党员27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人均收入4000余元。目前主要种植桃、苹果,桃果,面积1700余亩,宜林沟地800余亩。辖区内共有五眼水井,一、二、五号水井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灌溉,三号水井主要提供村民生活用水兼灌溉之用,四号水井是工业用水,系-占林耐热钢厂使用。近年来,村两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新建村组织场所,改善农业水利设施,农村经济的社会发展的到有序推进。   新的一年,我们支村委一班人将带领全体村民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实现灌溉用水优质、高效、廉价;田间机耕路拓宽、平整,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有效;村门楼节俭、醒目、有薛村文化特点;村卫生管理工作有制度、可落实,村民主自治有序进行、广泛参与;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及时传达、全面贯彻。   

晋村村

  清河镇晋村地处县城东南2公里,地理位置因运稷一级路的开通而变得优越。村辖有两个居民组,132户640余人,党员23名,土地可耕种面积1600余亩,种植苹果树、桃树等经济林所占比例达2/3以上,粮食作物近300亩,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有深井两眼,再加上邻村深井管道的延伸覆盖,水浇面积达90%以上,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典型的农业村。   晋村作为新农村推进村,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了硬化村里主要街道;安装路灯;自来水硬化工程;兴建村支委办公场所;硬化村委大院;安装健身器材;铺装村中心排水管道;兴建村门楼一座;本着多为民办实事的初衷,村舞台今年上半年开始建设,主体已经基本完工。支村两委正以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的宗旨构建和谐晋村而努力着。   

马家庄村

  马家庄村村位于清河镇西北方向,紧邻运稷一级路,交通十分便利,从村里开车到稷山县城仅需5分钟的时间。土地总面积1339亩,其中耕地面积1227亩,粮食占地面积寥寥无几,主导产业是苹果占大部分,其余是梨和桃,为此本村建立了两个果品批发市场,建立冷库一座,便于各地商客储运水果,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全村共3个居民组,100户,400人,其中劳动力189人,党员共24人,近年来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努力,支、村委一班人更新了全村的饮水管道,硬化了道路和巷道,完善绿化工程。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建立文化广场并安装健身器材,设立了三农书屋,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购置了卡啦OK器材,制订了一系列村规民约和卫生制度,实现了六个全覆盖,马家庄村旧貌换新颜,全村呈现出:村容整洁路宽敞,村民居住无险房,生病就医有保障,生活富裕奔小康的繁荣景象,新农村伸出友谊之手,欢迎与各界朋友结友。   

荆庄村

  荆庄村位于清河镇东北角,与北辛庄、段壁相邻。全村有2个居民组,248户,986口人,耕地面积2023亩。全村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近年来,村两委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水果种植业,目前村水果面积面积达到300余亩,深井四眼,其中人蓄吃水用井两眼,为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吃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村两委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福祉为己任,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投资数十万元,新建村级组织场所一个,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一个,铺埋下水管道,兴建饮水水塔,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硬化村主街道和巷道,改造了通镇路和通往下庄的道路。在十二五期间,新当选的村两委将以饱满的热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一流。争一流的工作业绩,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带领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人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北松鹤村特产大全




北松鹤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