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柏村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汾河谷地南岸台地之上.地处平川,海拔465米,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北端,稷山县城西南2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蔡村村正北1公里处,南有稷王山为屏,北依吕梁山为枕。
全村有四个居民组,345户,总人口1521人,其中劳动力占72%,党员42人,平均文化水平高中,乡土文明,人文朴素,村风优良,民俗传统,是远近文明的“文化村”。全村耕地面积1848亩,自然条件良好,全部属于水浇地,旱地(沟地)2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1.3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林作物主要以苹果、桃、杏、花椒为主,有少面积的葡萄和柿树。全村全年猪存栏2000余头。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2010年村里新建了两委办公场所,配备了完整地办公设备,办公桌,文件柜,电视,电视柜,沙发等。农廉查询室配有电脑,耳麦,音响。老年协会有电视,麻将桌等基础娱乐设施。村里还成立了东柏村秧歌队,戏迷协会等民众组织。
村中成立一个以养殖产业为主,专门负责全村的养殖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红利达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民脱离盲目生产区,了解各个阶段,各个时期所需要生产资料的供给以及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更好、更快的致富。 村中还成立了一个果农协会,主要以果树为侧重点,邀请专家定期讲解,实地查看,讲解各个阶段的施肥情况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对果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4200 | 044000 | -- | 查看 东柏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柴村村 |
柴村村位于蔡村乡东北部,汾河以南、紧靠108国道,富太路、环乡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3000余口人,分为东、中、西三社,720余户,十一个居民组,43名党员。耕地面积4800余亩、共有29眼机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十分便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外出务工人员达800余人,主要以从事建筑业为主,人均年纯收入达4700余元。 |
薛家堡村 |
薛家堡村位于蔡村乡东面约2公里,北靠深沟,南通闻藏线,交通便利,全村有256户,1126口人,党员21名,共分三个居民组,人均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水浇地1240亩,人均耕地面积1。3亩分四块地,比较零散。其中在外务工人员约300人,大多数在翟店一带纸箱厂上班,长期在外工作的约80余人,以种植业为主,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另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药材和板枣为主,药材面积约50亩,板枣种植面积约50亩。村现有机井三眼,其中二队井供全村引用,这三眼井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水位下降严重,抽水时不能达到满负荷。近年来,两委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推进薛家堡村的发展,新建了两委场所,硬化美化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使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薛家堡村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和谐。 |
段家堡村 |
段家堡位于汾河南垣,地处蔡村乡东部,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两个居民小组,70余户,400余口人,耕地面积600余亩。2008年,段家堡被确定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 根据发展规划,党支部、村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工作流程,并聘请河南省园艺专家设计,总投资38万元,在村南建设了一个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集两委办公、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其配套的便民连锁店、村级卫生所、图书室也都到位。段家堡共有2条主街道,8条小巷道,现已全部高标准硬化,道路、巷道两旁全部栽植有杨树、柳树、大叶女贞、高杆冬青、红叶李、五角枫、银杏、花草等。同时,把沼气富民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通过宣传动员、重点突破,已有40余户建成沼气池,改厕35余户。又先后对全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大整治,垃圾进行了大清理,成立了卫生监督领导组,制定了卫生公约,彩化了两条主街道,各街道、墙体全部涂白,刷写了30余条固定标语。 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适宜居住和生活的新农村已初显成效。 |
复兴庄村 |
复兴庄村位于汾河南垣,地处蔡村乡东部,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33户,586口人,耕地面积780亩,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2眼深井,水利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近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乡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复兴庄支村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使全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9年以来,复兴庄支村委一班人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资30余万元,硬化全村街巷道1800余米。 2010年,投资11万元新建两委办公场所和文化活动中心;投资20万元新建了复兴庄村舞台;投资3万余元新栽红叶李、女贞等优良苗木2000余株,使全村绿化达标。 2011年,复兴庄村支村委一班人抓住新的“六个全覆盖”的大好时机,及早动手,多方筹资,硬化了巷道800余米,使全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支村委通过积极为群众做工作,干部先行带头示范等有效措施,使全村的农业收入显著提高了,现全村已发展大田蔬菜100余亩,板枣树200余亩;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现全村在外务工人员达3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通过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全村现已呈现出生产快速发展,收入不断增加,文明和谐稳定、乡村园林化的大好局面。今后复兴庄村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复兴庄村的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
五里井村 |
五里井位于汾河南垣,地处蔡村乡东部,闻苍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90余户,500余口人,耕地面积8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人均纯收入4500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五里井支村委认真贯彻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精神,因村制宜、精心组织、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已是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养猪业,使猪存栏达到500头;治理荒沟100亩,种植核桃、枣等干果经济林;投资6000余万元的唐晋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村。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设备已经到位,现已投产运行,解决了村里90%的剩余劳动力。 |
郝壁村 |
郝壁村处于汾河南坡沿一带,汾南坡上稷运路西,郝壁村处于蔡村乡东大门,赴蔡村二级路蔡村口门楼往西,土地面积占有五陈地。总土地面积为3800余亩,总耕地面积为3500亩,自然条件:共有9眼深井,有八个居民组,500户,人口2044人,劳动力1600人,党员43人。文化建设:建立一个新舞台,文化活动的一个小广场。村里多年来有一支文艺蒲剧乐团。广大村民勤劳简朴,安居乐业。村民以农业为主体,村容村貌一般,集体经济发展:青年人以搞运输为主导产业,大约二十多辆大中型汽车跑运输,二十多辆三轮跑小型运输,养鸡达两万多只,养猪户达十几户。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板枣500余亩。现有3个纸箱厂,两个食品厂,一个彩印厂,一个饲料厂。我们支村委干部共八人,带领广大群众把握好农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尊重农民意愿,脱贫致富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其他产业调整,加大力度,为全村人民创造有利条件和服务,在水利上继续水利设施建设,在文化建设上继续高标准建立一个两委办公室,建造一个大型文化活动广场,建立一个老年人活动室,把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面进行硬化,早日达到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
上李村 |
上李村地处汾河南垣,东临运稷一级路,南靠闻苍线,交通十分便利,是蔡村乡的东大门。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70余户,660余口人,全村党员21名,耕地面积800余亩,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以上。全村水利条件优越,种植苹果、枣等经济作物达100余亩,养鸡、猪存栏数达1.2万余只(头),又投资300余万元新建蔬菜大棚66个。为实现开源节流,截至现在,全村实施一池三改,沼气入户工程已达124户,沼气入户率达85%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村容整洁、干净美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明显。2010年街巷道硬化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使得新农村的社会养老更有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
大李村 |
蔡村乡大李村位于汾河南岸,距县城5公里,全村共有10个居民小组,总户数806户,3215口人。全村总面积为3474亩,耕地面积3174亩,小麦(玉米)轮作面积2678亩,经济林面积6.9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 一、经济状况 全村劳动力共有1553人,外出务工的有330人,其中长期的有77人,短期务工的有253人。本村养殖户共15家,其中养猪14家,猪存栏数583头,养鸡一家,鸡存栏数3000只。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1、基础设施方面 我村从2001年开始通油路,到2005年全村共硬化道路2700米,交通便利,全村共有深浅水井17眼,水利条件优越。 2、教育方面 我村共有1所小学1所幼儿园,其中小学学生有287人,教师14人。 3、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我村有一个党支部,下辖10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5人。村两委组织配套齐全,能够有效完成上级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
蔡村村 |
蔡村村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地处平川,海拔465米。全村共有六个居民组,602户,1800口人,党员45人。全村有劳动力900人,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755亩,全村水利条件优越,有机井10眼,饮水井一眼,本村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村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轮作,面积为2800亩,果、杏、桃种植面积700余亩。今年来,村中养殖业发展较快,存栏鸡达2万余只,存栏猪达2000头,存栏兔达2万余只,存栏羊达600只,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减少农户开支,实现一池三改的优越性,已建成114个沼气池,并全部投入使用。 |
杨村村 |
一、概况: 杨村村现有9个居民组,840余户,55名党员,3250余口人。拥有耕地3400亩,27眼深井,养殖业、种植业、建筑装潢业遍及农户及全村。 二、历史: 杨村以段、刘姓为主,村现存有文物明朝建筑关帝庙,娘娘庙和汉代墓穴遗址,在半坡地海发现过秦代的刀币。 三、文化: 杨村村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在传统的庙会中,各家各户穿红披彩,积极踊跃,参与高跷、抬阁、花鼓、锣鼓、肩阁、闹旱船等等各类文化活动中。 四、基础设施: 2005年,大街硬化1000米,巷道硬化1200米。 2007年,投资50余万元,新建小学一座,为祖国的未来一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新安装街道路灯111盏。 2007年,投资90余万元硬化了富太线,全程3.5公里 2010年,投资4万余元对两委办公场所进行改建,完善了办公设备,提高了办公条件。 2010年,对杨村浮桥进行改建,修成了硬桥一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010年,对富太线、河堤两旁进行绿化。 2011年,对全村剩下14余公里街巷道进行硬化. |
东埝村 |
东埝村位于乡政府西南,海拔465米。全村有143户,548口人,共分3个居民组,其中在外务工人员约325人,大都在外打饼子。本村占地面积100多亩,土地1280多亩,以种植业为主,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4200多元。近年来,两委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推进东埝村的发展,新建了两委场所,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广场绿化、亮化还在计划中,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使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东埝村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和谐。 |
东柏村 |
东柏村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汾河谷地南岸台地之上.地处平川,海拔465米,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北端,稷山县城西南2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蔡村村正北1公里处,南有稷王山为屏,北依吕梁山为枕。 全村有四个居民组,345户,总人口1521人,其中劳动力占72%,党员42人,平均文化水平高中,乡土文明,人文朴素,村风优良,民俗传统,是远近文明的“文化村”。全村耕地面积1848亩,自然条件良好,全部属于水浇地,旱地(沟地)2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1.3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林作物主要以苹果、桃、杏、花椒为主,有少面积的葡萄和柿树。全村全年猪存栏2000余头。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2010年村里新建了两委办公场所,配备了完整地办公设备,办公桌,文件柜,电视,电视柜,沙发等。农廉查询室配有电脑,耳麦,音响。老年协会有电视,麻将桌等基础娱乐设施。村里还成立了东柏村秧歌队,戏迷协会等民众组织。 村中成立一个以养殖产业为主,专门负责全村的养殖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红利达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民脱离盲目生产区,了解各个阶段,各个时期所需要生产资料的供给以及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更好、更快的致富。 村中还成立了一个果农协会,主要以果树为侧重点,邀请专家定期讲解,实地查看,讲解各个阶段的施肥情况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对果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西柏村 |
西柏村位于蔡村乡西北部,北靠深沟,东依仁义,西接坑东,交通便利,地处平川,海拔465米。村东原有一关山庙,庙内有数颗大柏树,因村在庙西,起名西柏。全村有313户,1216口人,共分六个居民组,其中在外务工人员约300人,大都在苏州衬布有限公司和北京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打工。本村耕地面积2016亩,以种植业为主,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另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苹果和大葱为主,苹果面积约360亩,大葱种植面积约50亩。近年来,两委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推进西柏村的发展,新建了两委场所,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广场绿化、亮化还在计划中,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使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西柏村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和谐。 |
仁义庄村 |
仁义庄位于蔡村乡西北部,辖区有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46人,其中党员人数15人,全村共115户。全村劳动力222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24人,短期务工人员为60人,我村总体土地面积1000亩,耕地面积有735.8亩,人均分地面积1.4亩,小麦玉米轮作面积533.3亩,经济林面积是74.8亩,以发展果树和种植业为主,现全村人均收入约为4300元。为转变该村落后的面貌,村“两委”一班人正积极筹划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以解决群众行路难为突破口,硬化绿化了通村路,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正集中全力对全村各个街巷道进行全面硬化,硬化工程预计2012年中全面完成,这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大力改善了我村的村容村貌。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搞好种植业生产,紧抓我村调产工作,大力发展全村果桃种植业。全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好发展的好路子,突出特色,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坑东村 |
坑东村位于汾河谷地南岸台地之上,距县城30华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总户数607户,总人口2468人,其中党员48名,全村耕地面积5168亩,其中经济林面积865亩,人均耕地面积2.0亩。全村有一所小学,8个班(含幼儿园)学生总人数218,人教师总数12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全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娱乐广场,坑东村的“八台轿”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全村共有2个诊所,2名医生,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250人,占总人数的97℅,全村参合金额112500元。村里建设有一个计生文化院,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有已婚育龄妇女248人。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48万元,人均纯收4500余元,在全村经济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750万元,经济林收入19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208万元,在外务工共434人,占全村总劳动力的20℅。村集体有300余亩土地年承包5万元,只能保障村里正常开支,谈不上任何建设与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全村修建村庄大池塘和健身休闲文化广场投资36万元;美化、彩化两条主街道投资12万元;绿化几条主街道3000米共投资8万余元,栽植各类苗木1800余棵;投资10万余元提高两委办公场所标准、修缮舞台;投资20万元新打深井2眼,埋管灌3000米投资6万元提高了学校教学设施。村里安装光缆300余户,改厕388户,沼气56户。在环境卫生整治中建立了卫生长效机制,划分责任区,配齐了卫生保洁员,新建垃圾场1处。极大改善村居环境。 该村领导班子和主要工作骨干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组织宣传和引导全村农民群众,树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以发展致富的理念妥善处理新农村建设0现的各种矛盾. 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严格“一事一议”制度,充分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完善和落实《村规民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
东蒲村 |
东蒲村位于县城西南方向汾河南垣之上,西与河津接垠,全村1096户,3492口人十三个居民组,81名党员,5057亩耕地,27眼深井,水利条件优越,2010年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村,文化设施齐全,有舞台,文化活动广场,没有图书室,成立了果桃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民风淳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全村以桃果为主导产业,全村桃果面积3100余亩,农村剩余劳动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2012年人均收入5054元。 |
底史村 |
蔡村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历史悠久,古老文明,和谐富庶。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盛产小麦、玉米和小杂粮。本村位于本县西南方向汾河下游南畔,东靠本乡东蒲村,南邻西埝,西与河津庄头村接壤,北同河津西王隔河相望。本村党支部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5人组成。全村共10个居民组,四十五名党员,三十二名群众代表。总户数为520户,人口2100余人,其中男性1080余人,女性1020余人。我村以丘陵沟壑为主,多系脊薄梯田,村北为汾河滩涂湿地,总耕地面积4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556亩。截止2011年底全村养鸡业已成为本村一大支柱产业,蛋鸡养殖专业户达70余户,鸡存栏10万只以上,总收入达300余万元,给养殖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近年来修建了通村公路,硬化了街道,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给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09年新建高标准两委办公场所一处,彻底改善了两委办公条件,现有全日制小学一所,实现远程教学,教师12名,学生105名。卫生室两所,医护人员3名并且都拥有相应的医疗设施,承担着全村人的医疗和卫生保健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95%以上。 我们底史村底蕴深厚,锺灵毓秀,物华天宝。结合我村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提高人民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深入贯彻落实-精神,以强烈的荣誉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 |
西埝村 |
西埝村位于蔡村乡西南方向,与河津市交界,毗邻闻苍线,交通便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35户,常住居民924人,其中耕地面积1890亩,荒沟95亩。人均收入3500元以上。 2011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西埝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依托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取得了初步实效。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进展。全村苹果、桃、杏等经济作物达520亩,农业增产、农村增富、农民增收有了可靠保证。 二是基础实施建设有了新改观。完成了主街道和多数巷道的水泥硬化,主街道亮化工程已经竣工。成立了以巷道为单位的环卫小组,切实做到街容整洁经常化。 三是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在主街道两旁栽植了雪松、冬青球、百日红等苗木,树立了爱护花草树木提示牌,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花园式村庄。 四是两委办公场所有了新面貌。投资20余万元新建集办公、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 五是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村两委计划,硬化东进村路1000米,明年开始施工。 西埝村党支部、村委会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把全村建设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南埝村 |
南埝村位于蔡村乡西南6公里处,西面与万荣县乔薛村相邻,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地处平川,海拔465米。村民居住四垛,各有其名,分别为曹家咀、砖瓦窑、堡子上、薛家巷。全村总人口1300人,五个居民组,320户,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机动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00亩,沟地面积50亩。本村以种植业为主,以玉米、小麦为主导产业,其中苹果种植约150亩,桃树约50亩。养羊200头,猪300头。 |
小李村 |
小李行政村历来民风淳朴,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汾河从东至西贯穿全村潺潺长流,滋润和孕育着这里勤劳善耕,求思进取的群众。小李村300余户,人口 1450 人,耕地面积1600亩,党员35人,主要收入为种植小麦玉米、外出打工、小规模养殖。年人均收入达4550元。近年来,两委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推进小李村村的发展,完成了街巷道硬化全覆盖,全村共硬化街巷道6公里,这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大力改善了我村的村容村貌。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搞好种植业生产,紧抓我村调产工作,大力发展全村葡萄种植业。全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好发展的好路子,突出特色,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使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小李村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和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