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坡村位于太阳乡南部,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15户339口人。辖区总面积1510亩,耕地面积1410亩。本村交通不便,水利条件差,严重干旱,人畜吃水存在问题。
一、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由于自然条件和诸多社会因素所限,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还体现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全村共有核桃树350亩,柿子树340棵,药材700亩,核桃和药材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村里无私营企业,村民大都在外打工或在家务农。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三坡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0人,并能够在党员活动场所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教育方面:村里没有九年义务制小学,学生均在外上学,小学入学率100%,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一处。
2、卫生方面:村里没有卫生所,村民在东王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66人。
3、村容村貌状况:全村现有沼气池20多个,村内主街道均实现硬化和绿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4201 | 044000 | -- | 查看 三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阳村 |
-村位于太阳乡西南2.5公里处,海拔526米,地处平川,村居稷王山北麓,交通便利。 2007年被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共7个居民组,690户,2630口人,党员63名,硬化主巷道4800米,耕地面积3800亩,均为旱地,全村共有劳力1090人,人均收入3182元,粮食总产量760吨,有经济林206亩,山楂152亩,苹果100亩,枣树54亩,种植业是我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养殖业是我村的第二产业,鸡存栏12.3万只,猪存栏250余头。道路硬化率为100%,小型医院2所,新农合参合率为100%。小学一所,6个班级,14名教师,170名学生;幼儿园一所,30名儿童。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有文化娱乐场所一处,并安装健身器材及篮球架,可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两委办公场所一座,内设农廉室、计生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 |
白家庄村 |
白家庄村位于太阳乡北7公里处,柳沟坡上,海拔458米,省级公路台运线纵贯南北,交通十分方便,经济发展迅速。本村因白姓居多,曾与均安、白辛、三堡合称四白家庄。明朝万历年间又独村建制,仍为白家庄。 白家庄村有3个居民组,220余户,1000余口人,33名党员,拥有耕地面积1440余亩,深井3眼,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种植小麦面积约1300余亩,扩浇地达到100%。养殖业主要是养猪、羊和鸡,有养猪6户,约200余头,养羊2户,约80余只,养鸡6户,约12000余只。全村的主要收入以运输业为主,共有约45辆机动车,因地理条件优越,运输业前景不错。另外,村里还有2个涂料加工厂,1个沙场,1个面粉厂。2011人均收入已达到3600余元,争取在十二五末是人均收入翻番。 绿化方面:全村投入44万元,硬化了三条主街道1960米和各小巷街道4240米,主街道也全部绿化,以种植百日红、塔儿松为主。还设有4个固定垃圾点,并实现了集中拉运和专人承包管理,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公共事业方面:成立并组建了红白理事会、民主理财组、做到村务、财务、政务公平、公开、公正;建文化广场一个,活跃村民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建设,全村现有建设成的沼气池1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也全面实行。 |
坞堆坡村 |
坞堆坡村原名永泉庄,因村民多由坞堆王姓迁来,且村址在坡上,清末改名为坞堆坡。 坞堆坡村现有人口347人,82户。全村总耕地面积1059亩,纯属梯叠状旱地;共有3个居民组,通村路为柏油路;有支村委办公场所四间,卫生所、计生服务室一处。主要以小麦和经济林为主,养殖以羊为主现存栏300余只。经济林以核桃为主,已栽植253亩(原有100亩、新栽153亩),杏树55亩,柿子树680株。全村主要劳力约60%在外务工,人均收入约2100元。村党支部成员2名,村委成员3名。村民依靠科技兴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踏实苦干把坞堆坡建设的更加美好。 |
修善村 |
修善村地处稷王山下汾河南部,太阳乡东南方向,全村共有11个居民组,540户,共2386口人,其中2011年转正党员5名,现共有党员520名,耕地总面积5094亩,其中水浇地466亩,人均分地面积1.4亩,经济林面积是1000余亩,主要以核桃和苹果种植为主。养植业以鸡为主,现存栏10万余只。全村劳动力1500余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900人,人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养殖,种植,经商和打工,人均收入2300元。为转变该村的面貌,村“两委”一班人正积极筹划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以解决群众文化活动为突破口,修建文化活动场所,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搞好种植业生产,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业。 |
丁庄村 |
丁庄村位于太阳乡东南部,10个居民组,588户,共计2169口人,耕地面积4809亩,均为旱地,交通不便,水利条件也属靠天降雨。 1、丁庄村目前经济 全村现在蛋鸡8万只,生猪存栏500余头,牛羊存栏400余头,核桃330余亩,村民主要的收入靠务农、外出打工,人均年纯收入2100元左右。 2、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委会14间,260平米,大会议室一个,小会议室一个,广播室一间,农廉室一间,综合治理和矛盾调解室一间,计划生育服务室一间,配电室一间。村内街巷道基本实现了硬化。 3、卫生方面:参加新农合医疗人数全村达100%。 医疗卫生方面:全村有3个卫生所。 村容村貌状况:村内主街道硬化达到80%,街道绿化800余米。由于街道较窄,大型车辆无法进村。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丁庄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包括外地回迁2人,全村党组织存在党员年龄偏高,新党员发展缓慢等问题。 5、产业结构调整 丁庄村属靠天吃饭,水利条件差,我村2010年发展核桃200亩,在2011年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大力发展核桃130余亩,同时在我村大力发展大葱、红薯、药材栽植。 |
兴隆庄村 |
兴隆庄村位于太阳乡东南部,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71户,1005口人,辖区总面积160公顷,耕地面积2400亩,全部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2亩。 经济状况: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村子的经济来源较单一,全年经济总收入约为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元。由于耕地全为旱地,靠天吃饭,全村鸡存栏2万只,猪存栏1000余头,畜牧业收入约为85万元,全村共有经济林面积350亩,其中苹果150亩,核桃150亩,其他50亩,收入共计60万元。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教育方面: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 2、卫生方面:全村有1个卫生所。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兴隆庄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1人, 2009年新建了党员活动场所,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
东王村 |
东王村位于丘陵地带,南高北低,海拔592米,明朝建村,段、刘、郭姓先居,因处稷王山东,而名东王。全村7个居民组,419户,1688口人,村内有深井1眼,纯属旱地,人畜吃水靠外来拉运和供水站供给,耕地面积3991亩。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现粮食面积5695亩(分小麦和秋粮两料),总产360吨;蛋鸡存栏7.8万只,能繁母猪存栏230只。有4个鞋垫加工厂能解决80人的就业问题,其余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外打工。2010年新建村委大楼一座,内设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各一处。 教育方面:村内有九年义务制小学一所,分有6个班,学生总数130人,教师总数13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 卫生方面:全村有卫生所4个,医护人员4名,参合率达100%。 村容村貌状况:全村现有沼气池110个,改厕完成100户,村内主要街道实现硬化。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东王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0人。支部设支书、副支书及委员各一名。 |
北王村 |
北王村位于太阳乡南部,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47户,800余口人,辖区内共有耕地面积1900亩,人均耕地2.5亩,纯属旱地,出村西与三王路相连,交通较便利。 一、经济状况 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210吨,蛋鸡存栏7万余只,猪存栏360头。苹果种植面积90亩,柿子20亩,核桃400余亩。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村没有学校,学龄儿童到东王就读 2、卫生所1所。2011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有730人,参合率达99%. 3、人口自然增长率5.4%,育龄妇女168人。 4、现有沼气池10多个,改厕45户。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北王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4人,有党员活动场所,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 |
西王村 |
西王村位于太阳乡南部,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574户2158余口人,辖区内共有耕地面积4000亩,人均耕地 2亩,纯属旱地,出村东与三王路相连,交通较便利。全村共有蛋鸡存栏11万余只,猪存栏360头,苹果种植面积90亩,柿子20亩,核桃1000余亩。 全村里有一所小学,有2个卫生所,2名医生。2011年参加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有2108人,占总人口数的99%.全村现有沼气池10多个,改厕210户,村内主街道均实现硬化,其余街巷尚未完成硬化,急需解决。西王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3人。有党员活动场所,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 目前全村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养殖和务工为主,产业优势相对明显,能够形成规模效益。全村外出人员涉及各个行业,具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基础。与周边村庄相比,全村的人均土地拥有面积占有优势,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
三坡村 |
三坡村位于太阳乡南部,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15户339口人。辖区总面积1510亩,耕地面积1410亩。本村交通不便,水利条件差,严重干旱,人畜吃水存在问题。 一、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由于自然条件和诸多社会因素所限,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还体现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全村共有核桃树350亩,柿子树340棵,药材700亩,核桃和药材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村里无私营企业,村民大都在外打工或在家务农。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三坡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0人,并能够在党员活动场所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教育方面:村里没有九年义务制小学,学生均在外上学,小学入学率100%,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一处。 2、卫生方面:村里没有卫生所,村民在东王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66人。 3、村容村貌状况:全村现有沼气池20多个,村内主街道均实现硬化和绿化。 |
杨家庄村 |
杨家庄村位于稷王山脚下,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海拔750米。曾在革命战争年代配合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了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属革命老区。 杨家庄村现有人口1280人,4个居民组,一个自然村,地形为八坡十岭十三沟,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险要,现有党员25人,劳动力有515人,常年在外打工。土地面积3000亩,均为旱地。杨家庄村结合实际,进行科学调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5万公斤,发展中药材1000亩,栽植核桃树1000亩,现养鸡户为8户,鸡存栏1.2万只,养猪户为8户,猪存栏450头。有深井一眼,能够较好的解决该村的人畜饮水,有防洪防汛坝一座,为防洪防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该村住窑洞户现有23户,卫生所一处,新农合参合率为100%,有便民商店一所,计划生育人口为负增长。逢年过节,村里都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
太阳村 |
太阳村位于太阳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430户,1805人,耕地总面积3551亩,水浇地1080亩,深井4眼,党员62名。五十年代就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卫生模范村,国务院总理-曾给太阳两次发过奖状,-、陶铸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太阳视察过工作并提了词,对太阳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时的太阳村,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和外国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90年代后期,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太阳的卫生出现滑坡。 村集体没有任何企业。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全村鸡存栏数维持在12.5万只,猪存栏数600余头。农闲时间,村民外出务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3154元。村基础设施良好,交通便利,主街道全部硬化、亮化、绿化、村容村貌干净整洁,配有专职的卫生清洁员和垃圾转运员,村民文化生活丰富,村里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配有健身器材、蓝球场、老年活动室,卫生展览馆、农廉远程教育网常年开通。村里建有小学一所,卫生所2个,村民新农合参保率达100%。 |
坞堆村 |
坞堆村地处稷山县城南15公里处,北靠清通线,南邻峨嵋岭,现有26个居民组,7800余口人,128名党员,12000余亩耕地。坞堆村是个美丽的地方,树木葱葱,鸟语花香;人来客往,车水马龙;文兴古昌,经济腾飞;和谐村庄,人杰地灵,是全县最大的村庄之一,也是全县唯一拥有村级党委的村庄。 坞堆村历史悠久辉煌,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文化古村之称,民风淳朴,人才荟萃,古有清代探花王文在文冠七品,笔压三班;辛亥义士王秋涛献身革命,英名不朽。现代名人,层出不穷,有省级领导马铁山,市级领导王振华,县级领导翟志诚,警界精英、全国十大优秀人民警察薛焕刚,优秀企业家、省劳模卫克斌,优秀企业家、太钢总监王良虎等,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领-,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坞堆村-薛梦林、村委主任马二海,带领两委人员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真抓实干,取信于民,政治清廉、社会稳定。和全体村民一起抓三产,促发展,使坞堆村的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骄人的辉煌成果。 社会在发展,坞堆在强盛,村民的生活在富裕。如今的坞堆村是一个三大产业齐发展,人居环境再提升的村庄。村内现有合格达标食品厂8个,主要从事蜜枣加工,年产量3000万斤,年产值9000余万元;仿古工艺加工厂100余户,年产值9800余万元。此外,村内现有养殖户60余户,存栏10万只鸡,700头猪,建筑工程队11个,运输专业户29个,面粉厂、木器厂、饲料厂、拉丝厂、编织厂、鞋垫厂、家具厂等企业,综合年产值达3800万元。 经济上去了,生活环境也提升了。多年来,村党委累计投入820余万元,兴建了高标准的文艺舞台、改造了党员活动室、充实了村图书馆、新建了教学楼、硬化、美化、亮化了村庄,如今文明古老的坞堆村已成为“经济优势显著,通讯快捷方便,环境优越宽松,文明之风蔚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庙岔村 |
庙岔村位于太阳乡西南部,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212户,708口人,耕地面积1800余亩,人均耕地2.5亩,农作物面积1915亩,其中,退耕还林634.3亩,涉及130户人家,水利条件较差。 一、经济状况 庙岔村属丘陵地带,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无人饲养牲畜,村里无一家工厂,农民的收入仅靠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 庙岔村与翟店峨眉相邻处有石料厂一家。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教育方面:全村无一所学校,所有学生都到翟店、坞堆等村就读,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 2、卫生方面:全村有1个卫生所,1名医生。2009年参加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有702人,占总人口数的99%. 3、村容村貌状况:村内主街道均实现硬化和绿化,每户有天井1口,但村内无深井。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庙岔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5人,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其他方面 1、庙岔村位于汾河以南,在坡上,全年干旱少雨,日照时间较长,适宜种植核桃、花椒等干果类经济作物。在村西有一座石山,设立了石料厂。 2、全村村民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居多,由于受村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劳动力已转移了出去,剩在村里的人口,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素质普遍不高。 |
三堡村 |
三堡村位于汾河南垣之上,太阳乡东北角。北靠稷峰镇,东接清河镇,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197户,803口人,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浇地720亩,扩浇地330亩,闻苍路旁村而过,一级路贯穿东西,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较好。 经济情况:三堡村以种植为主,全村1050亩耕地,其中粮棉面积750亩,经济林作物300亩,在外务工人员160余人,主要以饮食、服务为主,每年的收入约9000-14000元不等,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是本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卫生方面:2011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共有780人。 2.村容村貌状况:全村的村通道路全部到位,巷道硬化已基本完成,绿化率达13%,村里已建成群众文化广场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室一个,“四改”进展顺利。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三堡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8人,其中流动党员4个,2008年新建了党员活动场所,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的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
均和村 |
均和村位于太阳乡西北4公里处,地处平川,海拔472米。相传一千多年前,有一姓李的首领在此屯军备战,取名屯军村。民国14年村人为避“军屯”之嫌,且盼国泰民安,又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更名为均和村。因村中陈姓居半数之多,当地人们又称为“陈家庄”;又因位于董家庄以西,也称“西庄子”。 均和村共有607户,2011口人,4个居民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11眼深井灌溉着3506亩良田。桃园面积2000亩;以生产小麦、玉米、苹果、桃等优质农作物为主。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西邻闻苍公路,北有运稷一级路穿村而过。11户蜜枣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2亿元,容量为5000吨的冷库3个,2007年被省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先后完成了村庄的绿化、硬化、美化、文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08年被县政府确定为蜜枣食品加工工业园区。2009年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正在建设中。 |
石佛沟村 |
石佛沟村位于太阳乡南部,全村共有315口人,耕地面积780余亩,纯属旱地,人均耕地2.4亩,交通、水利条件较差。 1、经济状况 石佛沟村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8万斤,平均单产300斤左右。全村现有积存栏2万只,牛马存栏7头,全村经济林为60亩,其中山楂树40亩,核桃树20亩,人均纯收入1200元左右。 2、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村委综合大院一处,人畜吃水井一眼。 卫生方面: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达100%。 计划生育方面:人口属于负增长速度。 村容村貌状况:村内主街道全部硬化,村通油路全部修通。 3、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石佛沟村共有党员16人,2008年建立了党员活动室一处,能正常开展党内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我村沟坡众多,有利于栽植山楂、核桃等农作物,截止2011共发展核桃100余亩,2010年兴建蓄水池一座,改善村民吃水用水难的现状,并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项目,支持农民发展养鸡、养牛马等畜牧产业,走健康养殖之路。大力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从各方面筹措资金,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
刘家坪村 |
刘家坪村位于太阳乡南部,全村共有两个居民组,95户,424口人,耕地面积1500亩,纯属旱地,交通、水利条件差,处于八岭九沟一面坡上。 1、经济状况 全村粮食总产量为35万斤,平均单产300斤左右。现有鸡存栏1.1万只,猪存栏300余头,牛马存栏40头,有经济林为530亩,其中柿子150亩,核桃150亩,经济林200亩,果树30亩,人均纯收入1100元左右。2006年以来外出经商户15户,运输业3户,建筑业150人,以上占全村劳动力的60%。 2、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村有村委大院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人畜吃水井一眼。 卫生方面:有卫生诊所一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达100%。 计划生育方面:人口属于负增长速度。 村容村貌状况:全村有31户沼气池,村内主街道全部硬化,村通油路全部修通。 3、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全村共有党员10人,2005年建立了党员活动室,能正常开展党内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现支部为一类支部。 刘家坪村位于稷山南端,稷王山北路,沟坡众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栽植核桃、花椒、山楂等农作物,我村截止2011年发展核桃1300余亩,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途径。今后将大力发展加工运输经商业,争取外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从各方面筹措资金,力争建设小型饮水工程一处,增加水浇地面积,继续推进经济入户,改厕等惠民工程,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长岭村 |
长岭村位于县城正南20公里的稷王山下,西与万荣交界,东与闻喜接壤,正西与上王尹隔沟相望,正北与刘家坪村土地相连,本村地处三沟五岭六面坡上,现水泥路通村,交通基本方便,但经济落后。因位于短岭西部,独处一岭,与短岭相对,起名长岭庄,民国初年,有前清秀才路过村庄,提笔改名长岭村。 一、经济状况 全村经济由于自然条件和诸多社会因素所限,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还体现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全村共有核桃树350亩,柿子树250棵,核桃和药材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村里无私营企业,村民大都在外打工或在家务农。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长岭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5人,并能够在党员活动场所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教育方面:村里没有九年义务制小学,学生均在外上学,小学入学率100%,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一处。 2、卫生方面:村里没有卫生所,参合人数为159人。 3、村容村貌状况:全村共有196口人,43户,830亩耕地,农业生产主要是小麦、玉米。住处以窑洞为主,房屋极少。无深井,吃水依靠山泉引水。人口逐年下降,群众生活不太富裕。 |
上王尹村 |
上王尹村位于太阳乡最南端,地处稷王山北麓,东临闻喜,西接万荣,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村。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144户,608口人,常年出外务工人数已达220人,村里水利条件差,耕地面积2090亩均为旱地。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 经过几次调产,现在全村共有经济林面积为875亩,其中山楂750亩,品质桃80亩,苹果30亩,杏树15亩。养殖业目前已成为上王尹的新兴产业,其中蛋鸡存栏30000只,常年出生猪1500余头。上王尹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2人,其中流动党员5人。新改建的村委办公场所已经投入使用。 全村有一个卫生所,2011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有573人,参合率达95%.;有一个采石场,主要出产白云石。全村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总收入55万元,畜牧业58万元,运输业28万元,其他收入10万元,分别占全村经总量的36﹪,38﹪,19﹪,7﹪。 公共事业方面:成立并组建了红白理事会、民主理财组、做到村务、财务、政务公平、公开、公正;建文化广场一个,活跃村民文化生活。 |
白辛村 |
白辛村位于汾河南垣之上,太阳乡以北。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165户,565口人,耕地面积650亩,全部为水浇地,其中40亩为沟地。有一级路旁村而过,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较好。 经济情况:白辛村以种植为主,全村650亩耕地,其中粮棉面积达550亩,花木、塔松和国槐50余亩,桃树20余亩。全村共有一个蜜枣加工户,年加工量400万斤左右,在外务工人员120余人,主要以饮食、服务为主,人均年收入约3500元不等,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是本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卫生方面:2008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共有565人,占人口总数的100%。 2.村容村貌状况:全村的村通道路全部到位,巷道硬化全部完成,绿化率达65%,村里已建成群众文化广场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室一个,“四改”进展顺利。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白辛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7人,其中流动党员2个,2009年新建了党员活动场所,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的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
小阳坡村 |
-坡村位于太阳乡西南6公里处,属丘陵地区 ,海拔723米。分为-前坡和-后坡,原-村为方便耕耘,居住于坡上,故名-坡。 全村共4个居民组,198户,630余口,劳力有400余人,正式党员数为27人,耕地面积2398亩,人均耕地3亩,水利条件差,与坞堆村相连,交通便利。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计生服务室一所。文化舞台一座。 2009年-坡村人均收入2100元,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40吨,鸡存栏1500只,猪存栏100余头,主导产业为核桃,种植核桃800余亩,药材50余亩。 -坡村学龄儿童到县城或附近村就读,儿童受教育极其不便,全村有两个卫生所,三名医生,全村参加新农合670人,参合率100%,去年改厕45户,主要街道实现硬化。 |
西小郝村 |
西小郝村位于太阳乡西北部,全村共有5个居民组,313户,1364口人,辖区总面积2500亩,耕地面积2008亩,人均耕地1.5亩,共有5眼深井,水利条件较好,交通便利。 一、经济状况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村里一家蜜枣厂和一个纸厂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2011年全村养猪户达到40户,猪存栏2000头,养鸡户2户,鸡存栏3000只,养奶牛户3户,存栏21头。全村苹果22亩,柿子10亩。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卫生方面:全村有1个卫生所,有1名医生。2011年参加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达到了100%. 2、村容村貌状况:全村现有沼气池120多个,改厕80余户,村内主街道均实现硬化和绿化,文化休闲广场也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按有四套健身器材。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西小郝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8人,其中流动党员10人,这些年逐渐完善党员活动场所,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
小阳堡村 |
-堡村位于太阳乡西南部,1个居民组,103户,共计420口人,耕地面积1180亩,均为旱地,交通不便,水利条件也属靠天降雨,地形为梯田。 1、-堡目前经济 村里每年粮食总产量15万斤,平均单产150斤,全村现在蛋鸡1.5万只,生猪存栏200只,牛羊存栏100余头,经济林为230亩,其中核桃200亩,村民主要的收入靠外出打工,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左右,2008年以来外出打工40余户,占全村劳力50%。 2、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委会7间,94平米,农家书屋两间,藏书1000余本,有电脑、远程教育设施,现代化会议桌、椅子一套。老年活动室一处,新打吃水井一眼,为2010年钻,现在出水很方便。全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吃水实现了自来水。 3、卫生方面:参加新农合医疗人数全村达100%。 计划生育方面:村里独生子女有9户,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村容村貌状况:全村有31户沼气池,村内主街道硬化达到80%,村通公路已完成,但是大中型车辆无法通过,仅容小型车辆进出。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堡村2009年以前共有党员8人,已有2人搬迁出村,迁至外地,从2010年开始发展年轻党员2名。 5、产业结构调整 -堡村属靠天吃饭,水利条件差,气候温差大,适宜栽植核桃、山楂、花椒等作物,我村2010年发展核桃200亩,在2011年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大力发展核桃500亩,同时开始大力引导村民在核桃地里套中药材,一缓解栽植核桃初期没有经济效益的矛盾。 |
均安村 |
均安村位于稷山县汾南,柳沟坡上,太阳乡北边玉璧城旅游路从村西而过,运稷一级路从南边而过,交通方便。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470亩,土地平展,共有深井9眼。水利条件良好,总体上自然条件优越。但多年来没有经济来源,村民收入甚少,经济收入比较落后。 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495户,1764口人,1082个劳力,全村共有47名党员。有小学一座,高标准教学大楼两座,共有362名学生,村民素质较高,村容村貌方面有待改善,计划在2012年将全村的3万平米的街巷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2005年村建大舞台一座,文化广场设施到位,舞台上面设有党支部、村委会、集体会议室、办公室一体化。 村集体没有经济来源,村民靠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全村仅有200余亩果树。全凭村民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较低。 |
董家庄村 |
董家庄村距县城10公里,位于太阳乡北5公里,地处平川,海拔473米,县级公路旁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南北朝前,辛邵二姓始居,取名辛邵庄。隋朝时,万荣小槐村董姓迁到后,董姓人口增多,且明朝嘉庆年间,有董姓在朝坐官,即改名为董家庄。 董家庄村现有总面积达11000余亩,耕地面积9000余亩,人口3800余人,共有16个居民组,960户;正式党员72人,18眼深井,人畜吃水井一眼。 全村地势平坦,都为水浇地,主要以种地为主,农闲时都外出打工,村里主要有蜜枣厂、果脯厂、予制厂、砖瓦窑等企业,经济作物占到耕地面积的一半,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建筑业、运输业、家庭作坊等第二产业遍及全村,积极拉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董家庄有小学一座,文化舞台、党员活动室、村委活动室各一所,卫生所2个。 |
西里村 |
西里村位于太阳乡1公里处,地处平川,海拔506米。县级清通路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明末村东有一座古庙,人称下庙,因村处庙之西,故名西里。 西里村共有13个居民组,525户,2069口人,正式党员37名,耕地面积4600亩,人均耕地2.2亩,共有2眼深井,水利条件不利。交通便利,与闻苍线直通。 西里村人均纯收入2010元,全村鸡存栏3.9万只,猪存栏320余头,畜牧业收入约40万元,全村共有经济林面积300亩,其中,苹果150亩,药材、棉花等约占150亩,收入共计40万元。 全村有一所九年义务小学,村内有2个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数有1908人,占总人数的95.9%;此外,村现有沼气池50多个,改厕153户,文化广场一处。2011年底,实现了全村绿化、亮化、道路硬化全覆盖。 |
东里村 |
东里村位于太阳乡东部,与清河镇相邻。清通线和闻苍线均通过本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500人,9个居民组,697户,劳力人数900余人,0党员43名。辖区面积58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5000亩,深井6眼。 近年来,在支村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东里村的村容村貌、经济收入、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末,村两条主街道均实现硬化、绿化和美化,街巷道硬化率基本达100%;村民活动文化广场一座,健身器材、体育设施和文化娱乐硬件已基本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已初具成效,现有防渗渠道4000米,田间路整修1万米,为本村的农业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村以种植小麦和复播玉米为主,共有9000亩左右,经济林800余亩,蛋鸡养殖60000余只,大型货运车50余辆。据统计,仅粮食这一经济收入使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全村人均收入达4500元。 东里村现有3个卫生所,合作医疗诊所2个,参合率达到100%,有文化广场一座。村内的经济来源主要有运输业、养殖业、种植业,年收入达500万左右。 |
勋重村 |
太阳乡勋重村地处稷山县太阳乡南部,东邻修善村、南邻北王村、西邻-村、北邻太阳村,四条通村路均已进行水泥高标准硬化,辖区总面积5324亩,平地沟壑交错,耕地5024亩,人均耕地2.3亩。 全村共有居民组10个,628户,2296口人,劳动力1600余人。村内有党员39人,其中流动党员25人。 勋重村有小学一所,学生310人,教师11人,入学率100%,4个卫生所,合作医疗诊所3个,参合人数2296人,参合率达100%。有文化广场2个,每夜均有人在广场健身娱乐。 村内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养殖业与运输业等,年收入300万左右。村内现以养鸡业为主,存栏25万余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已组织发展药材500余亩(涉及生地、黄芩、柴胡、远志等主流药材);核桃280余亩。 全村现有3眼深井用于人需吃水及农作物灌溉,田间埋设管道3000余米。 |
下王尹村 |
下王尹村位于稷山县南部,相传为后稷教民稼穑之始祖也。清嘉庆年间,有卢、王、张、董、贾、郭、尹七姓居住建村,称为云村,后各家族人口逐渐增多,而以王、尹两家族势力最大并结为-,该村名为尹村。后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上,称上王尹,一部分居此属下,称下王尹。 下王尹村位于太阳乡东南部,8个居民组,674户,2796口人,正式党员48名,耕地面积6741亩,全是旱地,一眼深井,一所小学。2010年小学进行了新建,崭新的两层教学楼为周边村庄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良好环境。 全村共有养猪户12家,养鸡户6家,养羊户8家。其中,猪存栏800头,鸡存栏8000只,羊存栏3000只。2011年,下王尹村支村两委干部紧抓机遇,谋划发展,首先对村委办公大楼进行了全面建设,现已新建单元楼一座共两层,崭新的两委办公大楼预示着下王尹新一届支村委会鼓足干劲,凝神聚力,开拓创新,为下王尹村在十二五末取得重大发展,农民收入翻番做最大的努力。科技调产方面,截止2011年底,下王尹共栽植核桃3000余亩,套种药材2000亩,目前新农村正在建设中,全村主街道均已硬化,绿化、亮化实现全覆盖,村委大楼2011年12月竣工,文化广场正在建设,崭新的下王尹正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 |
白池村 |
一、 概况: 白池村南依稷王30里,北临汾河20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2008年成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现有14个居民组,840余户,3672口人,1800余劳动力,83名党员,拥有耕地7805亩,21眼深井,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服务业遍及农户及全村。 二、 历史: 白池以高姓为主,现有高家碑楼石雕遗物和高家经商及生活的传闻,村现存有文物清朝建筑牛王庙,娘娘庙舞台和白池汉代遗址。 三、 文化: 白池村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在传统的庙会中,各家各户穿红披彩,积极踊跃,参与高跷、抬阁、花鼓、锣鼓、肩阁、闹旱船等等各类文化活动中。至今现有高怀有木牌匾雕刻技艺,高志选的文艺编剧本,高志恩的古建绘画技艺等等足以说明白池的文化发展,文化传承、人才汇集,技艺精湛。 四、 基础设施: 2005年,大街硬化2000米,巷道硬化12000米。 2006年,投资50余万元,新建村委办公楼二层24间,科技文化大院建设是群众的文化共享工程,设施安装在全乡创一流,名列前茅。新安装街道路灯26盏。现有正骨医院一座。 2009年,“方田林网”工程惠及民生。其中,硬化田间路25公里,铺设管道8000米,田间路绿化16000余棵。科技调产,发展经济,2010年初,已种植鲜果林1500亩,新发展茶菊100亩。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 2009年,修建舞台一座。 2010年,新建标志性门楼一座。 2010年,打深井四眼。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