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村位于县城东北角,西临临县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258户,1510口人,党员42名,有劳动力860人,其中男466人,女394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482人,从事工业的有190人,建筑业的有90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30人,从事住宿餐饮的28人,从事批发零售的22人,其他1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00余亩,滩地650亩,其中园区占地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杂粮等经济作物,村内闲散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3500元左右。
近年来,在镇-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投资10余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座,丰富了群众生活,全村实现了绿化、硬化、亮化。通上自来水,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5100 | 044000 | -- | 查看 周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磨头村 |
磨头村位于县城西南,地处学府城地段,也是新城建设的城中村,有着各种经济及产业发展优势。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26户,926人,劳动力572人,其中男300人,女272人。耕地面积588亩。现有0党员34人,预备党员2人。多年来,全村有28户在汾河湾经商,有16户经营木料,其余靠种果树和外出打工为主。 该村环境卫生重点抓“一池三改造”(改厕、改卫、改厨和建沼气池)、“四清理”(清理危房破屋、清理垃圾粪便、清理无序排污、清理乱堆乱放)、“五建设”(建垃圾池、建排污沟、建卫生饮水站、建入户路、建花池)和“五无”(房前屋后无乱倒垃圾、无乱堆粪土、无乱放柴草、无乱排污水、无敞养禽畜)的庭院美化和清洁家园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在农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农户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实现了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
仁美村 |
仁美村位于县城东北方向30里处,辖2个居民小组,116户,620人,其中党员25人。耕地面积1418亩。村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油桃、苹果为主;养殖主要以泰茂园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饲养奶牛,先公司奶牛存栏610头,平均每天产奶5.3吨。全村劳动力共有450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 在支村委一班人支持下于2007年8月成立泰茂园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座落凤凰岭上,注册资本1000万元,存栏美国纯种荷斯坦奶牛1400余头,日产鲜奶12吨,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纯利润500余万元。公司本着“创新理念、科技先导、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了本村100余农民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十几个村的农民种植饲草玉米1000余亩,苜蓿2000余亩,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500余元。 |
乐义村 |
乐义村位于新绛县东北角,与襄汾接壤,环乡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2个居民组,188户,956人,劳动力320人,人均纯收入4246元,党员人数27人,耕地面积1800余亩。全村20农户在外打饼子,70%以上的农户从事黄芹和地黄种植加工,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赵安顺的带领下,全村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奠定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进行本村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新型农民,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改善了人居环境,全村做到了绿化、硬化、亮化,加强了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08年成立了富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修建了高标准文化广场,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龙香村 |
龙香村位于县城东北方向约20里处,与襄汾接壤,环乡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3个居民小组,201户,87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491人。全村党员18人。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耕地面积850亩,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三樱椒为主导产业,20%农户在外以打饼子为收入。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范汝明、村委主任王永辉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支村委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实现大街小巷的硬化工程,并积极为大西铁路征地,使大西铁路顺利进行。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村俗,加强了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素质,同时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改变。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西木赞村 |
西木赞村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3个居民组,180户,780人,其中党员26名,其中有劳动力530人。土地总面积2824.5亩,其中滩地面积200亩,耕地面积1770亩。村民以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棉花、三樱椒为主,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20%农户在外以打饼子为收入。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叶裕禄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支村委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实现大街小巷的硬化工程。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引黄东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占地协调工作。加强了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素质,同时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改变。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东木赞村 |
新绛县龙兴镇东木赞村位于县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处,北靠凤凰岭,南邻汾河,东临南梁村,西靠南木赞。全村共有320户,1193口人,总耕地面积227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2009年总投资700余万元,新建蔬菜大棚156个,投资55万元,新建蔬菜批发市场一个,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余人,到年底可望每个大棚收入2万余元,现在茄子、辣椒已上市是我村一项新的致富门路。 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于2008年12月成立了富东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125户,社员出资总额320万元。合作社主要对瑞克斯旺优质种茄育苗和精品蔬菜种植为主,基地核心竞争区共占地1200亩,包括三大版块:一是精品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优种茄子育种基地,三是精品销售市场,合作社经过二年多的发展,资产总值达1771.3万元,所有者权益1009.4万元,每个大棚平均纯收入3.8万元,销售收入1456.29万元。影响和带动周围8个村发展日光温室3000余亩,形成5个规范园区,撑起新绛县东片设施农业半壁江山。仅此一项,每年人均增收入5000元。 |
南木赞村 |
南木赞村位于新绛县东北30里处,交通十分便利。全村108户,489人,现有土地面积1795亩,耕地面积825亩,滩地面积100亩,农村劳动力260名。村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棉花、三樱椒,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村内有2户小规模的养殖户,猪年出栏头数为50头。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4780元。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我村38名适龄儿童就近就读于东木赞学校。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贾英杰、村委主任潘水山的带领下,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建设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队伍。积极落实党的各种惠农政策,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引黄东扩工程占地协调工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占地协调工作。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实现了全村的绿化、硬化、亮化。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南梁村 |
南梁村位于新绛县最东面,西面是东木赞村,东面与襄汾相邻,距离县城19公里,外接新三线,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四个居民组,302户,1295人,劳动力人数721人,人均纯收入 元,党员33人,耕地面积3800余亩。全村百分之30的青壮劳动力在北京、上海、太原、西安等大城市打饼子,逐渐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在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步一个台阶,成绩喜人。在村“富源蔬菜合作社”的基础上,依托东木赞村“富东蔬菜合作社”的技术和经验,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2个,积极为村民谋出路、求发展。花费数千余元买音箱,组织妇女同志跳健身舞蹈等,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 |
店头村 |
店头村位于新绛县东北角,是原店头乡所在地,环乡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626户,2860人,其中劳动力2490人,人均纯收入4800元,党员人数57人,耕地面积4800亩。全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尖椒为主导产业,村内现有企业7家,涉及机械、石材、砖机、云雕、仿古等6个行业,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为店头村的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赵秋爱的带领下,全村支村委班子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增加村民的收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流转土地,建立连片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并成立了农盛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党的惠农政策,完成了高标准的硬化工程,修建了3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大型机灌站,发展看我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的建设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县城东北凤凰岭下,环乡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5个居民小组,438户,1993人,人均纯收入4200元,耕地面积1680亩,全村党员36人。该村以加工笤帚及山楂卷为主,其余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人称“笤帚村”。 今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王玉龙、村委主任陈水浪的带领下,张庄村支村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利用该村加工笤帚的传统优势,组织筹建了笤帚专业合作社,并扩大了规模,增加了加工笤帚的专业人员,拓宽了销售渠道,形成了采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该村的远销河南、河北、东北、新疆、青海、内蒙等全国各地,给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加快促进了致富达小康。建立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并积极响应党的惠农政策,实现了街巷硬化。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
侯庄村 |
侯庄村位于县城以北,属城边村,东临临县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六个居民组,437户,1899口人,党员40名,有劳动力1225人,其中男585人,女640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715人,从事工业的有190人,建筑业的有150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150人,从事批发零售的2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609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杂粮等经济作物,村内闲散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3500元左右。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赵云良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投资30余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座,丰富了群众生活,全村实现了绿化、硬化、亮化。通上自来水,完善了网络,新建沼气20个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 |
坡里村 |
坡里村位于县城东北五公里汾河岸边的凤凰岭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260户,1270人,其中劳动力790人。全村人均纯收入4139元,党员9人,耕地面积1174亩,村内群众除党员以外全部信奉天主教,是个典型的宗教村。全村主要以养殖、经商为主,现有中小型砖厂5个,铸造厂5个,机械加工配件厂3个。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庆、村委主任崔吉成的带领下,全村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队伍,并积极向其余的天主教徒传达党的各种精神。积极落实党的各种惠农政策。实现了街巷硬化覆盖工程,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实现了全村的绿化、硬化、亮化。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本村的蛋鸡养殖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北梁村 |
北梁村位于新绛县东北35里处,交通十分便利,辖3个居民小组。全村318户,1392人,现有耕地面积2585亩,农村劳动力630名。村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棉花、三樱椒,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4900元。40%的村民收入以外出卖饭为主。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史贵喜、村委主任文冬安的带领下,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建设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队伍。积极落实党的各种惠农政策。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实现了全村的绿化、硬化、亮化。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王庄村 |
王庄村位于新绛县城以北2.5公里处,全村有6个居民组,540户居民,2485口人,劳动力1580人,耕地2450亩。 王庄村共有43名党员,党小组长6名,群众代表42人。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庄村与磨头村、仁美村、乐义村、龙香村、西木赞村、东木赞村、南木赞村、南梁村、店头村、张庄村、侯庄村、坡里村、北梁村、正平坊村、祁郭村、庄儿头村、西关村、段家庄村、桥东村、窑头村、周庄村、站里村、寨里村、娄庄村、北关村、孝义坊村、石村村相邻。 |
正平坊村 |
龙兴镇正平坊村是新绛县的城中村,隋唐以来,为正平县县衙所在。明代城区建坊,故称正平坊。全村240户,900口人,耕地面积480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劳动力430人,其中党员21名,全村80%的农户经营者以袜子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姚金安、村委主任侯惠生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清理发展思路,制订年度发展规划。加强对-的关注。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净化,户户做到了:“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通致富信息”等工作。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祁郭村 |
祁郭村地处县城以西,与学府城相伴,全村共有1个居民组,76户,353人,劳动力223人,其中男118人,女105人。土地570亩。党员19人,其中男15人,女4人,回族党员1人。主导产业为果树种植,目前村里已成立了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近几年来,该村总支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村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做到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精神文明。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在-同民志“-”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祁郭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一定会在村总支、村委会的带领下实现民族团结发展、繁荣,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
庄儿头村 |
新绛县龙兴镇庄儿头村位于新绛县西北区域,县北环路西侧,距新绛火车站2公里,王庄高速公路口2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村,在新绛县新城建设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全村共有居民361口人 ,78户,现有耕地面积360余亩(全部租用与学府城),党员16名,人均纯收入6500元。本村以运输业,饮食业为主,部分村民 自主创业,进城务工,村集体经济状况发展良好,是新绛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王永平、村委主任安全生的带领下,全村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全村做到了巷巷五化:“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户户五通:“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通致富信息、通天然气“。修建了高标准的村委办公大楼、住宅小区,丰富的群众生活。 |
西关村 |
西关村地处绛州古城西,土地面积4100亩,其中滩地面积600亩,耕地面积1480亩。辖5个居民组,560户,2195人,共有党员48名。其中回族202户,780人,党员8人。村内道路街道纵横,距火车站不足百米,交通十分方面,目前居住在西关村内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商场有30余家,迁入的新居民人数在3万人以上,主导产业以牛羊肉宰杀加工,地产开发,商贸物流为主。其中牛羊肉加工户共120户。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善庆寺被列入山西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拜惠珍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健全了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村民的综合素质。 |
段家庄村 |
段家庄村位于龙兴镇西南区域,全村共辖一个自然村,三个居民组,共有270户,总计1114人,土地面积3012亩,实有耕地面积1480亩,滩地150亩,主导产业是玉米、小麦,还有少数农户种植70亩药材,亩产3000公斤,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 原有村小学一座,现已和西关小学合并,撤并学生71人,已建工程村委大楼和舞台建设,占地12亩,总面积1018.3平方米,现已投入使用。 段家庄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有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一座,村内各主要道路均已绿化、净化、靓化。 |
桥东村 |
新绛县龙兴镇桥东村,位于县城西南约五公里处,交通便利,108国道穿村而过。北起段家庄,南至新纺、西至峪口,东至汾河大桥。全村耕地面积3800亩,滩地面积2300亩,全村共有居民组12个,现有农户864户,人口3896人。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农业收入。主要经济型农作物是山药、莲菜,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油葵,还有少量桃、药材等。养殖业方面有鸡养殖、猪养殖、兔养殖、鱼养殖。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桥东村党支部,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方向,党支部一班人,强抓机遇不放松,努力拼搏创一流的精神,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 |
窑头村 |
窑头村位于县城北边,与北关隔北环路相对,属城边村,西临临县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378户,1740口人,党员37名,有劳动力785人,其中男390人,女395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135人,从事工业的有450人,建筑业的有135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50人,从事批发零售的15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新城区占地600余亩,园区占地8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村内闲散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郭根全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投资10余万元埋设管道5000米解决了群众的浇水问题,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新建沼气12个,大大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 |
周庄村 |
周庄村位于县城东北角,西临临县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258户,1510口人,党员42名,有劳动力860人,其中男466人,女394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482人,从事工业的有190人,建筑业的有90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30人,从事住宿餐饮的28人,从事批发零售的22人,其他1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00余亩,滩地650亩,其中园区占地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杂粮等经济作物,村内闲散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3500元左右。 近年来,在镇-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投资10余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座,丰富了群众生活,全村实现了绿化、硬化、亮化。通上自来水,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 |
站里村 |
站里村位于县城东边,西临临县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229户,1007口人,党员24名,有劳动力700人,其中男360人,女340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531人,从事工业的有58人,建筑业的有47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58人,从事信息业的3人,从事批发零售的3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300亩,滩地500亩,其中园区占地 亩,主要种植大棚蔬菜、养殖业、织袜业等,村内闲散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投资15余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座,丰富了群众生活,完成汾河大坝护岸工程改善了居住环境全村实现了绿化、硬化、亮化。安装了沼气,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 |
寨里村 |
寨里村位于县城北边,前接老城后临新城是典型的城中村,全村共780人,110户,现有党员36名其中女党员4名,男党员32名,30岁以下党员10名,50岁以上党员24名,预备党员2名 |
娄庄村 |
娄庄村位于新绛县东北,南依汾河而设,北有环乡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7个居民小组,630户,3107人,其中劳动力1546人,耕地面积3100余亩,是纯农业大村。全村共有党员71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253元,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三樱椒为主导产业,尤其是三樱椒种植的普及,更是在全县享有辣椒专业村的声誉。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郝三旦、村委主任寇福林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村俗,加强了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素质,同时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改变。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惜的一步。 |
北关村 |
北关村是县城北大门,属城中村,北临北环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32户,596口人,党员40名,有劳动力367人,其中男193人,女174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130人,从事工业的有150人,从事建筑业的有30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10人,从事信息的有17人,从事批发零售的30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931.7亩,耕地面积330亩,其中园区征占120亩,北环路征占56亩,其他占地34亩,现余耕地12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经商、办企业、搞运输、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北关村适龄儿童按照中小学布局规划到东街学校就学,北村在1988年投资40万元自建关公庙一座。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颜丑黑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全村实现了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户户通天然气工程。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 |
孝义坊村 |
孝义坊村属城中村位于县城以北,北接北环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三个居民组,298户,733口人,党员33名,有劳动力358人,其中男162人,女196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205人,从事工业的有98人,建筑业的有35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15人,从事批发零售的5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经商、办企业、搞运输、外出务工为主。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段引保、汪建军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全村实现了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净化。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 |
石村村 |
石村位于新绛县侯禹高速路口对面,距离县城4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18户,村民共有531人。耕地面积830亩,村主导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 石村两委成员共有5人,共有党员18人。党员与群众融为一体,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非同寻常。“两委”干部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要求大家虚心求教,服从大局,团结协作,遇事多沟通,凡事有商量,工作热情高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党组织近年多次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质。修建舞台、组织开展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