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近九原山,草深虫多,元以前称平山南,南蛇村,南厦村。元代初年于九原山建百神庙,各村祭祀先到此集中,遂改为南社。
南社村位于县城以北10公里处,有“新三线”通过,交通便利,资源较为丰富。全村共有353户,1530人,耕地面积3373亩,其中水浇地2500亩,有6个居民组。49名党员,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全村仍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
今后努力方向:村两委努力强化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关注民生、扶贫帮困、公共服务等方面为群众作好表率。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5101 | 044000 | -- | 查看 南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陀村 |
传说,原来西林陀村村南有一菩萨庙,庙内住着一位高僧,姓林。因高僧医术高超,附近村民都到庙中寻他就医。久而久之,人们都称他为林陀,由于医德高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到庙中。据说,高僧不到百岁时,就坐化在林中,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去祭奠他。为了纪念他,就把村名改为西林陀村。 西陀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南熟汾村 |
隋时原名许有庄,因吕梁山涧流水由西北向东南穿村而过,汇入汾河,欲寻此庄,可逆流而上,无需问询。故称熟汾,以南称南熟汾。南熟汾村位于三泉镇最西边,全村共289户,1286人,6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650亩,其中大棚覆盖面积1100亩,水浇地2500亩,旱地100亩。 南熟汾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古堆村 |
古堆原名鼓堆,位于九原山西侧,因依山而建,山形鼓出,马踏有声,因而得名。1949年起简称古堆。古堆村,距离县城25公里,新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329户,1536人。党员41名,共有耕地2168亩,其中旱地600亩,水浇地450亩,扩浇地1118亩。自石料场停产后,村内主导产业尚不明显。 古堆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冯古庄村 |
座落凭依鼓山鼓水,因称凭鼓庄,凭、冯二字因字同义,后为冯鼓庄,因长期与鼓堆争水举讼不和,改称冯家庄。1947年起始复原名。共有2070人,470户。7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680亩(水浇地),地理位置古水河畔,邻近新乡路,交通便利。主导产业:小麦、玉米。 村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三个千方百计为总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全镇一流强村为目标,以推进四化(一村一品专业化、环卫整治常态化、民生改善人性化、村镇建设特色化)为切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在农民增收、人居环境、幸福指数上实现新跨越,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稳定有序、和谐文明的新水西。 |
三泉村 |
三泉村位于新绛县城北10公里处,是三泉镇政府所在地,也是三泉镇集市所在地。辖区面积9.3平方公里,下辖五大片区,25个居民组,2009年底全村共1305户,总人口5803人,其中有党员134人,是我县最大的农村之一,也是我县仅有的两个农村党总支之一。现有耕地9647亩,2010年人均收入4382元。农民收入来源多样,经营广泛。本地务农、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皆有,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规模。目前,我村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有12家,其中面粉厂4家,榨油场7家,碾米厂1家,中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有近20家。目前我村拥有我县标准文化大院一座,有图书室、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逢年过节时文艺活动不断,农村精神文化繁荣,精神文明较高。小麦种植业、大棚蔬菜种植业、果树种植业、家禽养殖业和小杂粮市场集市是我村的五大支柱产业。其中小麦播种面积6000余亩,果树种植2500余亩,共有各类大棚蔬菜300余个,占地1000余亩,家禽养殖方面养牛户20户,养羊户10户,养猪户10户,养鸡户20户,;另外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的小杂粮市场更是繁荣,有1000余辆农用车活跃在小杂粮市场上,这五大主导产业有力的促进了我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泉村多次被市县镇评为“先进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村” “运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等荣誉称号。 |
白村村 |
白氏首居此地而得名,初名白家疙瘩,后改为白村。 白村地处九原山下,鼓水河畔,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新乡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10个居民组,682户,3126人。土地面积5424.6亩,耕地面积3772亩,全部为水浇地。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小麦和外出收杂粮为主,人均收入4100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为了使农民增收,是久负盛名的“青泥白莲”“死而复生”,使这一经济颇丰的产业从新复苏,让广大群众依托种植莲藕走共同共同富裕之路,2009年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丁德明等六人牵头成立了新绛县绿海莲菜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事实证明,发展一村一品莲菜种植能使白村人民最终实现共赢。 |
卢家庄村 |
卢杞的庄园,故名卢家庄。 卢家庄村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紧邻新乡路,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充足。有3个居民组,1200余人,耕地面积1800亩,党员36名,水浇地17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果树为主。有部分养殖户,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三个千方百计为总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全镇一流强村为目标,以推进四化(一村一品专业化、环卫整治常态化、民生改善人性化、村镇建设特色化)为切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在农民增收、人居环境、幸福指数上实现新跨越,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稳定有序、和谐文明的新卢家庄。 |
蒲城村 |
蒲城村位于新绛县三泉镇南部,是全镇最小的村落。 村名的来历:春秋时此地蒲草丛生,人们开蒲建庄,始成村落。又因与荀城(即席村)相对,故称蒲城。 蒲城村共155人,35户,耕地面积330亩,水浇地330亩,总共639.5亩土地。人均收入3987.3元。本村农民主要以种粮、棉为生,近年来,开始种植大棚蔬菜,有几户村民开始发展养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蒲城村在建设新农村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蒲城村不管在哪方面都有了提高,安装了路灯,亮化了全村;筹资30余万元打深井两眼,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方便了村民;修建了党员活动室,抓好了党建工作等等,蒲城村正向好的方向迈进。 |
席村村 |
村名来历:传为西周封地,汉代席姓由湖广迁入,遂称席村。 方位:席村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侯禹高速穿其而过。 村内基本情况:全村共有1041户,4836人,耕地面积8800亩,其中水浇地7000多亩。全村以废品收购为主导,农业种植以苹果、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以猪、牛为主。 发展情况:席村有距离县城近的优势,一年四季什么都种,看起来村民天天在提篮小卖,实际上也只能混个肚儿圆。村民们看到外地“一村一品”规模产业势头好,有市场,于是就议论纷纷,针对这个现状,村两委积极发展蔬菜大棚,为席村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今后努力方向:村两委努力强化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关注民生、扶贫帮困、公共服务等方面为群众作好表率。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
北李村 |
初名御甲沟(村东沟名)庄子,传晋重耳逃国(公元前655年),遇追兵急避于此,旋追兵离去获救,遂呼此庄为离村,后人感离字不吉,改离为李,称李村。民国七年(1918)分区,因与南李村同名,改为北李村。北李村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为孝陵,西接席村。全村770人,1100亩土地,其中水浇地1080亩,是一个纯农业村。 北李村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孝陵村 |
原名水云庄,相传,晋重耳回国继位途中,曾为其父晋献公社灵守孝,股更名孝陵庄,俗称壕里。孝陵庄村位于新绛县城区,西北方向3千米,南与王庄、石村、水西相邻,北与芦家庄、双陀、西陀接壤,东与吉庄、南社为界,西与席村、北李村相接,国道二连浩特至河口高速公路侯禹段在村南通过,距高速公路新绛出口匝道1千米,省道新乡公路在村东串村通过,村北道路东、西橫通县城边界,交通非常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孝陵庄村内设6个居民组,428户,2180口人, 53名党员,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干部3人,共计6人,(其中女干部1名),党员5名,预备党员1名,平均年龄45岁,有耕地3308亩,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发展日光温室200多个,占地700多亩,全部实现自动化卷帘,并成立了“新绛县新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全部日光温室大棚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成为新绛县无公害、有机食品种植基地示范园。 新乡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6个居民组,2090人。耕地面积3308亩,党员53名。少数村民经营煤球生意,有部分养殖业,今年来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城里新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年均增长收入4000多元,前景广阔。 |
水西村 |
由于鼓水流域而得名,位于流域西边,故得名水西村。水西村位于三泉镇南端,距离县城3公里处,侯禹高速公路穿镜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1700余人,343户,4个居民组。党员,48名。耕地面积2000多亩,其中水浇地1500多亩,旱地500多亩。除田间作物以粮、果、畜以外,全村主要以沙发、家具、实木加工为主。是全县以及周边有名的加工基地,截止2008年以来,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 村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三个千方百计为总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全镇一流强村为目标,以推进四化(一村一品专业化、环卫整治常态化、民生改善人性化、村镇建设特色化)为切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在农民增收、人居环境、幸福指数上实现新跨越,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稳定有序、和谐文明的新水西。 |
曙光村 |
原名韩家庄,1975年因韩家庄同本县另一村同名,故更名曙光村。曙光村位于县城以北,新绛煤化园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102户,432人。土地面积710亩,水浇地700亩。村民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务农者有种植冬瓜的传统。 曙光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北熟汾村 |
村名来历:隋原名许有庄,因吕梁山涧流由西北循东南穿村经过,汇入汾河,欲寻此庄可逆流而上,无需问询,故名熟汾。后因人口增长,位于庄北,故称北熟汾。 方位:北熟汾村属三泉镇西片。 基本情况:北熟汾村共230户,994人,耕地2003亩,水浇地1860亩,人均收入4457元。主导产业是大棚蔬菜。 发展情况:北熟汾村蔬菜生产主要是推广中小棚覆盖技术,生产西红柿、黄瓜等早夏菜。为了支持村民搞好蔬菜生产,村两委会及村蔬菜协会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并指导村民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标准化生产。 下一步北熟汾村希望有统一产品包装及标识,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北熟汾村的无公害蔬菜向更高层次发展。 |
东陀村 |
原名梵村,系九原山梵王宫僧人所建,后人将梵字讹写为樊,遂称樊村。元延佑三年(1316)重修甘露寺中,该寺僧人又将樊村改成林陀,为寺院植林区,后聚落日众。清顺治间确定区划,以方位分为东林陀。 东陀村位于三泉镇中片,全村共180户,815人,2个居民组,党员有29人。耕地面积1684亩,其中水浇地1300亩,土地总面积2494.1亩,约合1.7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三樱椒,人均收入4000元每年。 近年来,东陀村在建设新农村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东陀村不管在哪方面都有了提高,安装了健身器材,增强了人民的身体素质;筹资15余万元打深井两眼,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方便了村民;新建了党员活动室,抓好了党建工作等等,东陀村正向好的方向迈进。 |
长庆村 |
长庆庄原称南平原庄子,由南平原派生,清康熙四年(1665)正式命名为南长庆庄,简称长庆庄。长庆村位于县城东北五公里处,临夏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35户,630口人,其中党员20名。耕地面积1148亩,人均1.5亩,人均纯收入5900元。主导产业有建材、运输业、养殖业,其中主要以建材和养殖业为主。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以及县委县政府农业调产力度的加大,长庆村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相继安装了健身器材、修建了寄宿制学校、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清风村 |
原地荒芜,明初由知州募民到此垦牧,形成聚落。因此清风、明月见著,故称清风村。清风村位于三泉镇东北,全村173户,780余人,1个居民组。水地面积980亩,旱地86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清风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窑儿上村 |
地处九原山上,系义泉之派生村,因村民掘窑定居,故名窑儿上。1953年合作化初期独立设置。窑尔上村位于三泉镇东片,全村共60户,290人,1个居民组。耕地面积605亩,其中水浇地605亩,土地总面积1010.4亩,约合0.7平方公里。人均收入3784元每年。 窑儿上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义泉村 |
据原南门楼与村北祖师庙碑记:西汉时匈奴南侵到此,北坡有泉涌出,兵马遂解渴获救,故称义泉。义泉村共390户,1350人,4个居民组。耕地面积为2700亩,其中旱地30亩,水浇地2670亩。义泉位于县城以北20公里处,三泉以东18公里处。以种植小麦、棉花、玉米为主。 |
尚书村 |
因唐兵部尚书卢杞殡葬于此,并着人看守陵园,后人户剧增,形成村落,故而得名。村现有村民171户,756人,党员30名,共1600亩水浇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村主导产业不明显。 尚书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北社村 |
古为炭道,商贾多设栈于此,富盖北乡,故称平山北。旋以此地近九原,草深虫多而改北蛇村。入元,改名北社。共728人,188户,耕地1340亩,其中水浇地1340亩。土地总面积2279.2亩。 北社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南社村 |
此地近九原山,草深虫多,元以前称平山南,南蛇村,南厦村。元代初年于九原山建百神庙,各村祭祀先到此集中,遂改为南社。 南社村位于县城以北10公里处,有“新三线”通过,交通便利,资源较为丰富。全村共有353户,1530人,耕地面积3373亩,其中水浇地2500亩,有6个居民组。49名党员,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全村仍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 今后努力方向:村两委努力强化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关注民生、扶贫帮困、公共服务等方面为群众作好表率。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
富有村 |
明末始有,聚落,由南社派生,曾称南社庄。清康熙四年(1665)正式命建,据愿改为富有庄。富有村位于县城以北5公里处,全村共112户,520人,耕地面积1260亩,全是旱地。主要以种植小麦、棉花、苹果为主。 富有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北平原村 |
村名来历始建于北宋,因地势平坦并以方位得名。 方位:北平原村位于距县城四公里处,紧靠煤化园区,地理位置优越,村东紧依临夏公路,侯禹高速公路穿其而过,交通便利。 基本情况:全村233户,1300余人,耕地面积1880亩,其中水浇地为1880亩。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农业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养殖业以养鸡、养猪、养牛为主。 北平原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南平原村 |
南平原地势比较平坦,故名平原,又因地理位置偏南,故名南平原。南平原位于县城北七公里处,全村人口749人,174户,1650亩土地。 近年来,南平原村在建设新农村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南平原村不管在哪方面都有了提高,安装了路灯,亮化了全村;筹资30余万元打深井两眼,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方便了村民;修建了党员活动室,抓好了党建工作等等,南平原村正向好的方向迈进。 南平原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吉庄村 |
吉庄村位于三泉镇的东片,原来属于南社乡。距离县城4公里处。唐朝末年建村,村名吉家村,清朝改吉庄村,已建村1000多年,民风村风很好。吉庄现有耕地4500亩,其中水浇地2600亩,扩浇地1200亩,旱地700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主导产业:小麦。总人口1940人。近年来,全村在种养殖上,发展较快,油桃、苹果发展迅速,其中大棚油桃300多亩,苹果面积200亩。养殖上,有20多户养牛户,存栏300多,养猪户30多户,存栏500多头,养羊户10多户,500多头。仅养殖一项,年收入在300多万元。 |
乐利庄村 |
清康熙四年(1665)太平县令(今襄汾县)创建此庄,由于鼓励垦殖,建庄伊始曾免徭役,故居民很快形成村落。因此举乐民利国,故命名乐利。1961年11月划归新绛县。乐利庄共590人,土地1400亩。位于县城东北部,三泉镇政府的东部,主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果园100亩,养殖户9户。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3000元。村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三个千方百计为总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全镇一流强村为目标,以推进四化(一村一品专业化、环卫整治常态化、民生改善人性化、村镇建设特色化)为切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在农民增收、人居环境、幸福指数上实现新跨越,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稳定有序、和谐文明的新乐利庄。 |
店头庄村 |
历史隶属店头村,故名店头庄,五十年代划归原南社乡,2000年并入三泉镇。店头庄位于店头坡上,三泉镇最东端,全村85户,386人,837亩耕地。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发展苹果园150亩,养殖户16户,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4200元。 店头庄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瑞林村 |
明后期建村,初称北平原庄子,由北平原派生,清康熙四年(1665)正式命建独立。瑞林村名因杏而起。瑞林村位于三泉镇东南部,毗邻临夏线,全村1个居民组,110户,510人,1360亩耕地。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发展果园200亩,养殖户11户,药材110亩,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3200元。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缺少水源,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文化活动场地,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
双陀村 |
双陀村村始建于南北朝前十六国阶段,约当前赵即汉。村北峰前建有梵王宫(后改甘露寺)此即寺僧住处,初居堡,后移村,故名佛陀。后以有二主持僧死后葬于北部,并建浮屠。遂改称双陀。又以南郊有二道并行,俗名双道。双陀村共1886人,428户。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共有耕地4373亩,其中水浇地4000亩,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辣椒是主要经济作物。村民以耕地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双陀村两委成员实行值日制,村民每时每刻都可以到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随时解决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随时接待上级领导来访和收发上级有关文件。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随时公布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来文以及相关知识,遇到重大的决策和事情,必须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成立村级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收支帐目,实行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签字和村理财小组审查,方可报帐,并对村财务帐实行每月张榜公布,使每个村民对村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地融洽了干部关系,使村民个个对村级工作心服口服,满意度极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