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的由来:
聂建成首先来此恳殖,长子天保,留此务农,故称大聂,次子天佑另辟村庄故称小聂。
基本情况:
大聂村位于泽掌镇中部,有4个居民组,353户,1611口人,其中党员52人,耕地面积2920亩,是泽掌镇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主导产业以日光温室蔬菜和畜牧养殖为主,全村共发展日光温室面积400余亩,并建有产地批发市场,品种以西红柿、茄子、豆角为主,远销西安、北京等地。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554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5102 | 044000 | -- | 查看 大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苏村 |
村名的由来: 北宋前,苏家先来定居,故名苏村。金、元后,由于地处官道要冲,客商云集,渐扩成镇。清顺治间厘定区划,因一县同名三村,以位定名,改为北苏村。 基本情况: 北苏村位于乡宁、襄汾、新绛三县交接处,地处交通要道,自古商贾云集,是新绛县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全村有8个居民组,1084户,4331口人,党员100人,耕地面积4798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村内小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发达,“董”、“杜”、“孟”字菜刀远近闻名;商品贸易市场繁荣;畜牧业养殖规模较大,效益较高。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631.5元。 |
涧西村 |
村名的由来: 位于吕梁山南麓,原石门峪有涧河从村东流过,故名涧西,系以位称名。 基本情况: 涧西村位于吕梁山南麓,泽掌镇西北部,共有4个居民组,385户,1600口人,其中党员28人,耕地面积4000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村区域内有全县重点企业威顿水泥有限公司。主导产业以畜牧养殖为主。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北范庄村 |
村名的由来: 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口,初称涧东,因有涧河从村西流过,故名,后因村内范家居多,明初遂改为范家庄,后简称范庄。清顺治九年,山洪把村子冲为两段,后确定区划。以为定名。 北范庄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口,南范庄北侧,有3个居民组,150户,615口人,其中党员25人,耕地面积1710,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苹果种植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收入达6381元,我村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乔沟头村 |
村名的由来: 乔沟头村位于沟旁,来去过桥,故称桥沟头,后演变为乔沟头。黄土坡,位于吕梁山麓,土质多系黄土,故称黄土坡,属乔沟头。保乡坡,位于吕梁山麓,由乔沟头派生。往昔,此处条件较差,人口流失,遂起名保乡坡,系以愿称名,属乔沟头。 基本情况 乔沟头位于泽掌镇最北部,该村有黄土坡、保乡坡2个自然村,9个居民组,466户,2023口人,耕地面积5800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有闻名全市的“清廉洞”、“一口泉”等名胜古迹,山上松柏苍翠,鸟语花香,自然风光优美宜人。全村以种植小麦、药材、大葱为主。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农廉室、党风室、警示教育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南范庄村 |
村名的由来: 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口,初称涧东,因有涧河从村西流过,故名,后因村内范家居多,明初遂改为范家庄,后简为范庄。清顺治九年(1652),山洪把村子冲为两段,后确定区划。以位定名。 基本情况: 全村有3个居民组,234户,1076口人,其中劳动力人数416人,其中党员30人,耕地面积2807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地势背风向阳,海拔较高,无霜期长,光照好,是全县有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年产优质苹果达2500吨,并依托果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无公害技术、贴字技术、纸套袋技术,产品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159.9元。 |
吴岭庄村 |
村名的由来: 位于吕梁山东麓,系丘陵地区。因吴姓人家首居于此,渐聚成村。故名。唐以前即有碑记。初称吴岭坊,后改吴岭庄。 基本情况: 吴岭庄位于吕梁山东麓,泽掌镇北部,有7个居民组,429户,1691口人,党员人数43人,耕地面积4436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种植以小麦、苹果、花椒为主,村内建有“园丰苹果专业合作社”,同时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石料、建材加工,新建有志平免烧砖厂、连臣砂石加工厂,加工的砂岩产品远销上海、广东及日本等国内外市场。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617 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农廉室、党风室、警示教育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向家庄村 |
村名的由来: 明前有流民栖此谋生。因住边元,初称稍庄,后简称为少庄,明中叶后,渐扩成村。因向姓为多,故称向家庄。 基本情况: 向家庄位于泽掌镇东北方向,地处偏僻。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34户,942口人,全村共有党员22人,耕地面积2764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种植小麦、三樱椒和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收入达6304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大聂村 |
村名的由来: 聂建成首先来此恳殖,长子天保,留此务农,故称大聂,次子天佑另辟村庄故称小聂。 基本情况: 大聂村位于泽掌镇中部,有4个居民组,353户,1611口人,其中党员52人,耕地面积2920亩,是泽掌镇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主导产业以日光温室蔬菜和畜牧养殖为主,全村共发展日光温室面积400余亩,并建有产地批发市场,品种以西红柿、茄子、豆角为主,远销西安、北京等地。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554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口。1958年9月由乡宁县划归新绛县。相传,原有稷山某地张家兄弟五人到此定居,采石为生,故名张家庄。东照,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北向岔谷,谷内有积水,本村在沼东,故名东沼,后改为东照,属张家庄。老凹沟,本村在沼西、故名西沼,后根据地势改为老凹沟,方言读凹,为洼,属张家庄。南照,地处吕梁山洪积扇前沿,原为县办农场,1982年农场撤销,为了解决东照,老凹沟人畜吃水等困难,经县、地两级政府研究决定,将农场房地设施过渡给两村移民,因而形成新村。西寺,位于吕梁山石门峪西向岔谷,相传,此处原建有佛寺一座,故名西寺,属张家庄。 基本情况: 张家庄村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内,新乡公路穿村而过,1958年由乡宁县划归新绛县,全村有张家庄、东照、西寺、南照、老凹沟五个自然村,4个居民组,116户,456口人,劳力数达222口人,其中党员18人,耕地面积950亩。山坡地3000余亩,有荒山天然林2万余亩。张家庄村依托山区优势,大力发展花椒1000余亩,每年可提供优质大狮子头花椒5万公斤并以石料开采、加工、运输为主导产业,是新绛威顿水泥有限公司的主要石料供应基地。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302元。 |
光村村 |
光村村光村村 村名的由来: 始建于北齐(561-577),相传当时人们发现北郊有块地方夜间发光,故起名为光村。 基本情况: 光村位于泽掌镇中部,有4个居民组,396户,1585口人,劳力数740人,其中党员32人。耕地面积3160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主导产业以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为主。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村内汉、唐、宋以及明清时代古建筑保存颇多,2007年被新绛县确定为“古村落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胜寺”就座落于此。有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绛州澄泥砚。该砚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历代皆为贡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达6902元。 新绛县泽掌镇的光村,是一个文物古迹遍地、文化底蕴深厚、极具研究价值的古村落。 光村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村落形成于东周战国时期,据说是蔺相如后代居住的村落。村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村内的遗址、寺庙、舞台、祠堂、民居等建筑都十分独特。 光村遗址位于光村西北1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期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福胜寺坐落在村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亩。大殿北面悬塑童子拜观音,整幅图案碧海苍天、祥云福霭、童子天真、菩萨祥和,尽显雕塑手法之精湛,为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三佛洞大院东西两殿供奉着廉颇和蔺相如。廉、蔺得以与佛祖共享香火,全国仅此一家。另外,村里还有北雄山、玉皇庙、半截塔、通灵碑、子母池、火神庙、碑顶柏等文物古迹。 光村深厚古老的文化积淀,还表现在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上。 光村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是民居院落形式多样,基本上以四合院为主,有四大八小院、四穿院、平楼院、楼阁院、书房院等形式,建造工艺高超。最具特色的是民居大门入口处以高大门楼彰显主人生活的富贵奢华。村中原有14处0(又称鸽楼或看家楼)建筑,现仅存两座。0置于院落入口门楼之上,其高度可达四五层楼之高,青砖砌成,内设楼梯,上有垛口,有瞭望、防盗、防火之功能。光村有蔺、薛、赵、王四大姓,每家都有大院。最著名的赵家18院、薛家24座院落可惜大多已损毁。但在留存下来的院落里仍能看到檐角的精美木雕,石雕柱础,带栏杆的木楼,雕花窗户。 光村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绛州澄泥砚,木版年画、面塑、剪纸、书画、雕塑等形成了该村独树一帜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特色。可以说,整个光村就是一本深奥的村居文化宝书。 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国知名人士、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考察光村古村落时这样评价:“这里的文化遗产这么地道。这些椽子很有历史的味道,别看这些门楼破旧,历史的价值都写在上面。” |
乐丰庄村 |
乐丰庄位于泽掌镇西南部,原名“落凤庄”,以村民聚落似封号凤凰而名。全村有2个居民组,102户,452口人,其中党员20人,耕地面积780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主导产业以设施农业、畜牧养殖、食用菌为主,先后被确立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省级园林村、省级生态文明村。进入该村,笔直的路边沟、整洁的路面、娇艳的鲜花、翠绿的松柏,完全展现了新农村的新气象。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208.6 元。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王金村 |
村名的由来: 地处吕梁山洪积扇前沿,原名王钦,意乃王命钦定,富贵长远。后因苦究,疑由欠金所致,故于1914年(民国3年)更名王金。 基本情况: 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34户,1012口人,耕地面积1800亩,党员29人,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本村以种植半夏、白术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药材种植面积1200亩,年可提供干品35万斤,是我县的药材种植加工和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6832.5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泽掌村 |
村名的由来: 古有淆里、泉头、五分、庙边、黑水各泉分为5股南下,其状似掌。居民即于其间聚落形成村落。故名泽掌。 基本情况: 泽掌村是泽掌镇政府所在地,古有淆里、泉头、五分、庙边、黑水各泉分5股南下,其状似掌,居民即于其间聚落形成村落,故名泽掌。全村有10个居民组,1053户,4166口人,劳力数达1760人,其中党员95人,耕地面积5800亩,近几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奋进、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全村形成日光温室和畜牧养殖两大主导产业。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636 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农廉室、党风室、警示教育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程官庄村 |
村名的由来: 明以前称呈迁庄,因呈氏首徙此地,而名。之后又有程家来定居,且人丁兴旺,遂改为程官庄。 基本情况: 程官庄村位于泽掌镇东部,是市级“文明村”,村内现存大益成纺纱厂创始人李通的故居。全村有7个居民组,575户,2448口人,劳力数达1590人,其中党员人,6042亩耕地,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种植小麦、三樱椒为主,畜牧养殖、面粉加工、建材制造是全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740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东蔡村 |
村名的由来: 明中叶,由河南迁业蔡家,形成聚落,故名蔡村。明末,蔡村东郊有刘、张等户徙入定居,形成新村,由于两村东西并列,遂于清顺治间更名为东、西蔡村。 基本情况: 东蔡村位于泽掌镇南部,有4个居民组,290户,1126口人,其中党员34名。耕地面积1540余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主导产业以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为主。该村近年来积极响应县、镇号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有蔬菜日光温室60余亩;畜牧养殖以养鸡和养猪为主,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形成能源循环利用,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696.3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西蔡村 |
村名的由来: 明中叶,由河南迁业蔡家,形成聚落,故名蔡村。明末,蔡村东郊有刘、张等户徙入定居,形成新村,由于两村东西并列,遂于清顺治间更名为东、西蔡村。 基本情况: 西蔡村位于泽掌镇南部,有1个居民组,18名党员,101户,368口人,劳力数210人,耕地面积558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主导产业以蔬菜、养殖为主,蔬菜品种主要有西红柿、韭菜;建有全县最大的标准化优良种猪养殖场鸿图牧业有限公司。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010元。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了农廉活动室、党风廉政教育室、警示教育室、民情接待室、便民服务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杏林村 |
村名的由来: 原名小泽掌,由泽掌派生。1958年9月独立设置,以村郊杏树成林。故名。 基本情况: 全村共1个居民组,114户,464口人,劳动力人数达200人,其中党员14人,耕地面积677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村内外出务工从事建筑行业劳动力较多。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015.9余元。积极开展农廉活动,修建农廉室、党风室、警示教育室;实行三务公开,极大地规范了干部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 |
赵仙庄村 |
村名的由来: 原为旧汾稷官道泽掌近旁的一个小居民点,故称庄里,后渐扩成,晋景公十四年(公元前566),权臣屠岸贾劫持朝纲,排斥异己,杀害赵盾后裔,时有赵氏族人逃难到此获救,后人认为上灵护佑上卿赵大夫,故于赵氏孤儿明冤后(公元前571)改为赵仙庄。 基本情况: 赵仙庄是全省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有2个居民组,223户,911口人,劳力数达420人,其中党员23人,耕地面积1373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本着清洁家园、生态农业、和谐村庄的原则,全村大力发展沼气建设,沼气用户达到70%以上,并逐步推广了省柴节煤灶连炕。全村设施农业、粉条加工、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明显。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871元。 |
小聂村 |
村名的由来: 聂建成首先来此恳殖,长子天保,留此务农,故称大聂,次子天佑另辟村庄故称小聂。 基本情况: 小聂村位于泽掌镇中部,新乡路西侧,共有4个居民组,380户,1486口人,劳力数达650人,其中党员58人,耕地面积3588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敬业,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畜牧养殖、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该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调地、统一贷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流转农户土地50亩,大力发展奶牛养殖。该养殖基地已入住农户15户,奶牛数量发展到400余头,高标准建起了奶站,定点收购,保底销售,解决了奶农的后顾之忧,目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奶农户均收益达4万元。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065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