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刘村位于古交镇西部,旧称刘村,以刘家先入而我,清光(1875)因聚落扩展,区划为两村,原聚落部位称前刘,后扩展部分为北刘。全村辖3个居民组,205户,940人,党员21名,耕地面积1176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建蔬菜日光温室80余座,使蔬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主导产业,同时组建了“旭旭”养殖专业合作社,修建了存栏1000头的养猪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96元,同时该村努力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主大街全部硬化,修建了文体广场,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5104 | 044000 | -- | 查看 北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闫家庄村 |
闫家庄位于古交镇中部,紧邻古交镇区,全村辖3个居民组,233户,1047人,党员37名,耕地面积1463亩,该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庄,近几年,根据镇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大棚蔬菜的发展思路,发展蔬菜大棚50余座,蔬菜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主导产业,该村建有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闫家庄玻璃厂,同时,小商品加工业初具一定规模,加工制造电表箱、一次性筷子、清洁球等产品,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8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68元。 |
丁村村 |
丁村位于古交镇西部,因村内街巷多为丁字型而名。全村辖6个居民组,395户,1876人,党员34名,耕地面积3088亩,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庄。2007年依据山西省土地整理项目,强力改善农田水利基本条件,在西坡旱垣新打200米深井2眼,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蔬菜温室设施农业建设,连续三年建设起大型蔬菜日光温室300余座,和辛堡、北刘、前刘连片成为全县最大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完善了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标准示范园区,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来园视察指导,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好评,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16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89元。 |
北刘村 |
北刘村位于古交镇西部,旧称刘村,以刘家先入而我,清光(1875)因聚落扩展,区划为两村,原聚落部位称前刘,后扩展部分为北刘。全村辖3个居民组,205户,940人,党员21名,耕地面积1176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建蔬菜日光温室80余座,使蔬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主导产业,同时组建了“旭旭”养殖专业合作社,修建了存栏1000头的养猪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96元,同时该村努力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主大街全部硬化,修建了文体广场,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
前刘村 |
前刘村位于古交镇西部,明称刘村,以刘家先入而名,清光绪年间(1875年)因聚落扩散,区划为两村,原聚落部位称前刘,后扩展部分称北刘。全村辖3个居民组,220户,1046人,党员24名,耕地面积1302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新农村建设中,该村硬化了村内主街建设了高标准的文体广场,修缮了村古建广场魁星阁,村容环境大为改观。2011年,新发展超大型蔬菜日光温室20余座,开创发现现代农业之路,村内主导产业以粮食蔬菜种植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00元。 |
周流村 |
周流村位于古交镇西南部,传建于晋,系周家生迁于此,后搞成村座故名周村,隋开16年,鼓水今古水,改渠灌田,由村北、村西经过,村南又有汾河,环周皆水,故于清光绪间,称为周流。全村辖8个居民组,738户,3435人,党员47名,耕地面积4819亩,该村交通便利,108国道穿村而过,汾河滩涂大,水利条件充足,土地以粮食种植为主。2005年,开始发展大棚蔬菜,全村共有蔬菜日光温室80余座,使蔬菜成为该村一项新的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74元。 |
北古交村 |
北古交位于古交镇北部,因地处鼓水(今古水)之交的北端,故称北古交。全村辖4个居民组,307户,1376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2694亩。近几年,该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建蔬菜日光温室300余座,是古交镇4个千亩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之一,基地内道路水泥硬化,建有缓冲房100余座和综合服务中心,是山西省农业确定的全省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亮点。北坡发展枣树经济林700亩,初步性平地菜棚坡地枣的新的产业格局,村内主大街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文体广场,各项设施具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16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89元。 |
中古交村 |
中古交位于古交镇中部,因处南北古交中间,故称中古交,全村辖2个居民组,88户,401人,党员14名,耕地面积901亩。该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庄,近几年,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日光温室40余座,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主导产业,该村在完成大街水泥硬化的基础上,2010年投资30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场所,文艺舞台和文体广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3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10元。 |
上院村 |
上院村位于古交镇区,是古交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经济文化中心。因该村地处鼓水(今古水)之交的南端,称南古交,今尚有古交土敦旧地。明前,此处设有驿站急铺,即古交铺,1917年(民国6年)施行村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分为上院、下院两个大队,上院居东,下院居西。该村街巷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村内主街达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标准,该村文化底蕴深厚,全省独特的民间艺术“花腔鼓”在这里起源、传承,建有全县农村最大的集文体、商贸为一体的综合广场,连续4个7月份举办消夏文化月,在广场连结演出戏剧和文艺晚会30天,极大丰富了本村和周边村群众文化生活。该村发展蔬菜日光温室150座,使蔬菜产业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该村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建有全县最大的存栏50000只的肉鸡养殖场“壮壮”牧业和牛存栏100头的“金金”养牛合作社。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23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59元。 |
下院村 |
下院村位于古交镇区,因地处鼓水(今古水)之交处和上院同称南古交,明前,此处设有驿站急铺,即古交铺,1917年(民国6年)施行村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分为上院、下院两个大队,上院居东、下院居西,全村辖6个居民组,325户,1340人,党员42人。耕地面积2216亩。该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庄,2005开始发展蔬菜大棚,共建蔬菜大棚200余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主导产业,该村还是古交镇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主产大平菇、木耳等,有食用菌大棚300余座。该村环村大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标准,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108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878元。 |
辛堡村 |
辛堡村位于古交镇西北部。古居民原住上堡,原因吃水困难迁移到此。因迁村在明初年亥年(1317)逐改称辛堡。全村辖4个居民组,252户,1160人,党员23名,耕地面积1773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该村2007年依据山西省土地整理项目,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大型蔬菜日光温室80座。与丁村、北刘连片,成为全县最大的设施农业主产示范基地,村内有大小运输车辆180余辆,主导产业以蔬菜、粮食种植和运输业为主,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103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95元。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文艺舞台和两个文体广场。丰富农民文体生活,村内街巷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达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标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
永丰庄村 |
永丰庄位于古交镇北部,原称铁口,因村居铁路之口而名,后天顺年(1416),灵邱王朱菪顺率族居此后改称朱家庄。明隆庆三年(1569)朱府遭贬废爵,改朱家庄为永丰庄,俗称南庄子。全村辖3个居民组,172户,734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2151亩,近几年,该村改变传统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新建蔬菜日光温室120余座,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894元。 |
王村村 |
王村位于古交镇东南部,南邻汾河,此处古建有白里王的王子坨,故名王村,又因此地以产桃闻名遐迩,俗称桃儿王村。该村5个居民组,495户,2366人,党员60名,耕地面积2754亩。该村主导产业以粮食生产和瓜果贩运为主,全村有优质粮田2500余亩,粮食年总产183万公斤,每逢瓜果上市盛期,全村出动近300辆三轮车,500余人投入瓜果贩运,是全县最大的瓜果集散地之一。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85元,村主大街硬化、绿化经过近二年的环境卫生整治,村容环境有了大的变化。 |
中苏村 |
中苏村位于古交镇东部,原名苏村,系因苏姓Z垦定居于此而名,清明治间原定区划,因同县一名三村,以位定名,此村居中,故名中苏村,苏村堡,位于翠凤岭北麓,始建于北宋,因住堡内又位沟南,故称南堡,1958年9月,公社任初期因与西关的南堡重名,改为苏村堡,属中苏村。全村辖7个居民组、442户、2032人,党员50名,耕地面积2929亩。该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庄,2009年开始,他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日光温室200余座,是古交镇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之一,蔬菜是该村的一大主导产业。村内建设三个文体广场,2010年又投资30万元改建了文艺舞台,村内大街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16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95元。 |
北王马村 |
北王马村位于古交镇东北部,东邻县城新城区,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因逃国,逢经此地,马不能行,曾留马及养鸟人与此,逐名王马,后又以方位分称,此村位北故称北王马,全村辖4个居民组,415户,2089人,党员35名,耕地面积2310亩,永恒塑制公司(生产塑料网袋)就由该村毛金元创办,入驻该村,加之该村紧邻县城,务工是该村主导产业,耕地以种植粮食为主,新农村建设中,主大街全部水泥硬化,建设了文体广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08万元,人均收入5212元。 |
南王马村 |
南王马位于古交镇东部,东紧邻县城,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因巡国途经此地,马不能行,鲁苗马及养马人与此,逐名王马,后又以方位分称,此村居南,古称南王马。全村辖5个居民组,420户,1835人,党员36名,耕地面积2066亩。该村近几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总规划大棚生产基地面积1000亩,建设蔬菜日光温室300余座,是古交镇4大1000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之一,该村成立了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以合作社牵头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示范园区经济效益明显。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51元。 |
龙泉村 |
龙泉村位于古交镇东部,据传早年该村村南有自流泉涌出,泉边曾水磨,水流腾空似轮,以泉命名,故称轮泉,后又改名龙泉,新中国建立后,因地下水位变迁,此泉已固,村名仍存。全村辖10个居民组,723户,3365人,党员63名,耕地面积4978亩。该村有年产值1000万以上的规模民营企业——华茂纺织有限公司和龙泉灌头厂等企业,建有蔬菜日光温室40余座,大陆菜面积1000余亩,蔬菜和药才是该村主导产业。为改善村容环境,水泥硬化了村南通往108国道出境路和村内主大街,修建了文体广场,修缮了村两委办公场所。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04元。 |
南苏村 |
南苏村位于古交镇南部,原名苏村,系因苏家居此地而名,始建于北宋,初居堡、后移出,因本县一名三村,侯村居南,以方位室名,故名南苏村。全村辖6个居民组,368户,1641人,党员42名,耕地面积2104亩,该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专业村,近几年,他们大胆创新,改进粉条生产设备,引进先进制粉工,购进冰库40台,变以前严冬生产为现在全年生产,年产粉条35000吨,产值2.1亿元,产品以条匀、色亮,口感好,深受广大群众青睐,产品远销晋、冀、鲁、豫、陕,该2010年经济总收入14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85元。 |
桥西村 |
桥西村位于古交镇西南部,古称三林镇,镇内有万善桥,后改称三林桥,重修后又改为余庆桥,以桥为界,东西5村:居东为桥东村,居西为桥西,原大益纱厂和今新绛纺织有限公司创建入驻于此,属厂村综合部。全村有4个居民组,387户,1791人,党员 25人,耕地面积2060亩。该村处于古水、汾水高治处,水源充足,适种莲藕,三林镇生产的莲藕肉质高,味独特,明清时曾多次贡朝廷食用,因而誉满三晋。今该村尚有种植莲藕传统,有莲菜面积500余亩。近年来,生产业调整中,又发展超大型蔬菜大棚100余座,加之地处厂村结合部,务工劳力占总劳力的40%,蔬菜、务工是该村两大主导产业,全村经济总收入15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13元,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村主大街全部水泥硬化,修建了文体活动广场,翻修了村委大院,改善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下船庄村 |
下船庄位于古交镇南部,南邻汾河,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民从皮民(今河津)渡黄河,夜宿渡口由此下船,故称下船庄,俗称下船头。全村辖5个居民组,266户,1173人,党员29名,耕地面积1323亩,该村主导产业以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为主,全村粮田面积1100亩,年粮食总产72万公斤。全村畜牧养殖户80余户,牛存栏101头,猪存栏462头,羊存栏155头,鸡存栏5400只。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19元,2010年,投资20余万元,新建了文艺舞台和文体广场,新农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
中社村 |
中社村位于古交镇西南部,始建于元,当时各村常以此处为中心-进行祭祀活动,故名中社。全村辖3个居民组,300户,1263人,党员52名,耕地面积1832亩,该村紧邻新绛纺织有限公司,进厂务工人数多,村东南紧邻汾河,水源充足,素有种植大棚蔬菜传统,全村有大棚蔬菜 亩,主产茴子白,2010年党支部、村委会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两坡发展蔬菜日光温室30座,务工、蔬菜是主要村两大主导产业,全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10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89元。 |
翠岭村 |
翠岭村位于古交镇东南部,东邻汾河,西靠翠风岭,始建于元,当时各村常以中社为中心-,进行祭祀活动,本村位于中社之南,故称南社。1981年1月,因同一县一名两村,改为翠岭村,因地处翠风岭东麓,系以地称名。全村辖2个居民组183户,827人,党员22名,耕地面积1064亩,该村近几年大力发展养牛加工业,成为全县花生加工专业村,成为全县最大花生的加工集散地。2010年,东西坡新发展蔬菜日光温室40座,花生加工和蔬菜成为该村两大主导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6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22元,2009年新建了村委办公场所和文体广场,水泥硬化了村主大街,新农村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
南李村 |
南李村位于古交镇南部,北临108国道,南靠汾河,始建于北宋,因李民先入,后称李村,清明治时期厘定区域,因全县一名两村,此村位南,故改为南李村。全村辖8个居民组,704户,3291人,党员51名,耕地面积4087亩。该村文化底蕴深厚,1996年出席过全国文化群英会,闻名全国的“绛州木版”年画早期作坊“天福成”的主人就是南李村苏姓,村内受好书法楹联的文化人士居多。2010年,又被运城市楹联协会命名为楹联文化村,建立了楹联一条街,多次举办楹联、书法展,该村主导产业是蔬菜和务工,全村现在蔬菜日光温室500余座,是辐射相邻上院、下院,古交镇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之一,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8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93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