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村是泉掌镇政府所在地,地处泉掌镇中心地带。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940亩,耕地面积1435亩,深井4眼,管灌4380米,灌溉面积1435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38户,650口人,21名党员。该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51座,其中日光温室137座,弓棚14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年人均纯收入5615元。朝阳村具有传统的花鼓文化,在表演的同时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化修养,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近年来,村内街道、巷道已基本硬化结束,改善了村容村貌,现朝阳村已成为我镇率先发展园林村建设的重点村之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5107 | 044000 | -- | 查看 朝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永兴村 |
永兴村位于泉掌镇东南部,全村共有303人,耕地面积697亩。村支委委员3人,村委委员3人,交叉任职2人,村民代表3人。全村以种养植业为主,主导产业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人均收入7081元。 近年来,在支村委的带领下,全村共发展日光温室151座,户均2座。创建养殖场2个,牛存栏30余头,羊存栏60余头。硬化巷道总计1500余米,并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重新修建了村委大院和完善文化广场,并已投入使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个,合理流转土地40亩,形式为产销一体化,合同签订正在逐步完善。 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在支部书记李永红的带领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引导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村内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推进。具体工作如下: 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指引下,我们永兴在创建园林示范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泉掌镇永兴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年年初的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排队中,我村以全县第四,全镇第一的成绩给全县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它不仅使村民的人居环境得以改善,还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园林村框架已基本形成。 永兴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但这里的村民朴实、勤劳,全村规划合理,有三条大街,六条小巷,九个十字路口,素称"三街六巷九十字"。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口号是"文卫起家,科技发家,培养专家"。近年来,有50多户村民建起了蔬菜大棚,好几户跑起了运输,他们把蔬菜销到各地,全国各大城市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此外我们村还是全县小麦和玉米的繁育基地.村民的生活富裕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就高了。迫切希望能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以往出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容村貌是露天粪坑遍地,蝇蚊乱飞等现象。村两委听取群众意见后,倾村集体资金全部积累,投入20万元,对村内道路进行全面硬化,房前屋后全部硬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村里又拿出20万元资金,改造村委会,在今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建成东西总共十余间平房,绿化村中花园和村外空闲基地;投资10万元,在全村铺设饮水管道和田间引水管道;目前,这两项工程已全部完工。村里还委托县建设规划局,对村规划重新修改,村民的小康型住宅已进入图纸设计。 在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我们永兴“人人动手,户户受益。全员动员,不留死角”。所有的大街小巷达到“三无”的目标。 我村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村经济全面,快速、稳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改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创建示范村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有始无终的工作,我们将持之以恒,为把我村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村民富裕,生态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的现代化新农村而努力。 |
刘建村 |
刘建村位于泉掌镇东南隅,与古交镇永丰庄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582亩,耕地面积1150亩,深井4眼,管灌3000米,灌溉面积1150亩。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20户,508口人,21名党员。 近年来,在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抓机遇,求跨越,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依托该村蔬菜批发市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35座,其中超大棚12座,日光温室115座,弓棚8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从事蔬菜经济专业户30余户,从业人数200余人。该市场年销售额达3万余吨。年人均纯收入7020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了街巷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在 全村开展了“三清、三改”活动(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改圈、改厕、改灶),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严格推行“四定”措施(即定员管理、定点堆放、定时拉运、定位处理)确保长效机制运转正常;整治以后,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 |
东薛郭村 |
东薛郭村位于泉掌镇东南隅,与古交镇北古交村相邻,地势起伏,南低北高。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456亩,耕地面积2658亩,深井8眼,管灌7230米,灌溉面积2290亩,旱地面积368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69户,1096口人,有劳动力612人,党员34名。 东薛郭村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2009年改建),共有教职工19名,学生200人。该村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蔬菜大棚318座,其中超大棚43座,日光温室275座,弓棚37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年人均纯收入6318元。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该村铺设人畜吃水管8000米,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保证了村民的饮水安全,硬化道路3000余米,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大搞环境卫生整治,美化、亮化了村庄。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该村抢抓惠农项目,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58%,农村群众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
西薛郭村 |
西薛郭村位于泉掌镇东南隅,与古交镇北古交村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221亩,耕地面积2438亩,深井5眼,管灌5980米,灌溉面积2252亩,旱地186亩。 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28户,1000口人,35名党员。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改造饮水管道10000米,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保证了村民的饮水安全;同时,利用村内公示栏宣传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村民素质;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该村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35座,其中超大棚38座,日光温室97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畜牧养殖猪存栏700头,牛存栏120头,鸡存栏5000只。年人均纯收入5419元。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该村抢抓惠农项目,硬化大街小巷2000余米,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60%,农村群众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
武平村 |
武平村位于泉掌镇西南角,与稷山县小杜村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4320亩,耕地面积2869亩,深井10眼,管灌10293米,灌溉面积2348亩,旱地面积521亩。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425户,2050口人,43名党员。该村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全村共有蔬菜大棚376座,其中超大棚273座,日光温室103座,主要以茄子种植为主,有占地20余亩的蔬菜市场一座,从事蔬菜经济专业户15户;畜牧养殖以家禽养殖为主,今年鸡存栏35120只。年人均纯收入4880元。古遗址有新绛县著名的绛州十景之一 ——玉壁秋风。 武平村村民自发组织了“武平村业余蒲剧团”,共有成员30人,乐器设备齐全,经常受邀外出演出,在业余时间就在村里表演,增加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武平村至今保留着一个传统的风俗,在家里新添了小孩后,门楼中央要挂小孩的照片,并用根部带泥的谷苗以“X”的形式贴在照片上。 |
下堡村 |
下堡村位于泉掌镇最南端,距镇政府1公里,与古交镇辛堡村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307亩,耕地面积1597亩,深井4眼,管灌3700米,灌溉面积1200亩,旱地397亩。 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39户,942口人,38名党员。近年来,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在硬件设施上,新建了村部,其中党员活动室、老年协会、农家书屋等学习设施配备齐全;软件设施上,充分利用党员教育电信模式、文化共享工程等教育资源,狠抓党员教育,实现了一月一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同时,利用村内公示栏宣传文化、环境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村民素质;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该村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全村发展连片温室大棚100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畜牧养殖猪存栏500余头,牛存栏80头,羊存栏200余只,鸡存栏4000只。年人均纯收入5212元。现有古建筑文革戏台一座,其框架结构与众不同。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该村抢抓惠农项目,硬化大街小巷3000余米,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70%,农村群众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
东韩村 |
东韩村位于泉掌镇中南部,全村共有土地4251亩,耕地面积3074亩,深井13眼,管灌15008米,灌溉面积2988亩,旱地86亩。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485户,2173人,46名党员。学校共有教职工13人,学生128名。该村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55座,其中超大棚25座,日光温室127座,弓棚3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畜牧养殖猪存栏230头,牛存栏210头,鸡存栏8000只。人均纯收入5430元。古建筑有清代重修的火神庙、古城墙,基本保存完整。 近年来,支村委围绕“抓好党建促经济,发展经济促党建”的基本思路,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工作,使全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逐渐呈现出产业结构突出,精神文明上台阶,社会稳定的新格局。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80余座,建立了“东韩村蔬菜示范园区”。铺设人畜吃水管700米,保证了村民的饮水安全,硬化道路4000余米,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大搞环境卫生整治,美化、亮化了村庄。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该村抢抓惠农项目,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60%以上,农村群众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
西韩村 |
西韩村位于泉掌镇西南方向,东连东韩,西邻稷山,南接武平,北和泉掌相连,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209亩,耕地面积1522亩,深井5眼,管灌4100米,灌溉面积1410亩,旱地面积112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78户,1125口人,44名党员。该村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全村共有超大棚18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畜牧养殖30余户。猪存栏260头,牛存栏100余头,鸡存栏1300只。人均纯收入5494元。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我村修建了文化活动大楼及广场,硬化了一个高标准的篮球场,绿化,亮化活动场所,安装了一系列健身器材。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我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把我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上西韩村以纺麻绳较为著名,文物古迹现有文革舞台一座,特别是有一对石鼓石特别精致。 |
王守村 |
王守村位于泉掌镇东边,与三泉镇南熟汾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830亩,耕地面积2269亩,深井4眼,管溉4670米,灌溉面积2269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31户,1006口人,33名党员。该村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全村共有蔬菜大棚573座,其中超大棚100座,日光温室430座,弓棚43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还有占地20余亩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处。从事蔬菜经济专业户20余户,从业人数150余人。该市场年销售额达1.2万余吨。年人均纯收入5784元。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我村修建了文化活动大楼及广场,硬化了一个高标准的篮球场,绿化,亮化活动场所,安装了一系列健身器材。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我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把我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朝阳村 |
朝阳村是泉掌镇政府所在地,地处泉掌镇中心地带。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940亩,耕地面积1435亩,深井4眼,管灌4380米,灌溉面积1435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38户,650口人,21名党员。该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51座,其中日光温室137座,弓棚14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年人均纯收入5615元。朝阳村具有传统的花鼓文化,在表演的同时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化修养,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近年来,村内街道、巷道已基本硬化结束,改善了村容村貌,现朝阳村已成为我镇率先发展园林村建设的重点村之一。 |
泉掌村 |
泉掌—故称长修、桃园。春秋战国属河东郡,秦时在此设长修县。汉高祖时,封御史杜恬为长修候,长修又为候国。东汉时改为长修镇,后又为长修镇。晋国灵公曾于此建行宫、辟桃园、起绛台,谓绛霄楼,因而后改为桃园镇。明时因村东南有泉五眼,村中有泉一眼,布状似掌,故易名为泉掌。至今已有历史记载两千七百余年。 泉掌村位于泉掌镇正西边,与稷山县相邻,地势平坦。全村有土地面积8347亩,耕地面积5489亩,深井28眼,管灌30000米,灌溉面积5324亩,旱地面积365亩。全村共有19个居民组,1250户,5316人,107名党员。泉掌村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2009年新建),学校共有教师59人,学生508名。该村主导产业以外出经商、务工、畜牧养殖、豆制品技工、针织生产、蔬菜种植为主。全村外出经商人数达1500余人。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该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轻纺加工和设施农业建设建设,现有牛存栏1500头,猪存栏2600头,鸡存栏8000只;以大益实业为主的轻纺加工从业人数达500余人;现有蔬菜大棚48座,其中超大棚32座,日光温室16座。另外泉掌村以豆制品加工最为出名。年人均纯收入达4895元。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该村大搞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动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并建立了长效机制,使泉掌村的面貌有了新变化;配套体育健身器材和图书室等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村民素质,组建了古代宫廷器乐“吹弹”演奏、民间传统蒲剧团、中老年秧歌队、女子威风锣鼓队、高跷表演等文化队伍,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文物古迹有元明时期的泉掌关帝庙、新时期时期的泉掌遗址、清康熙重修的晋灵公遗址、春秋时期的晋王陵墓群和长修古城遗址,现保存基本完好。 |
南张村 |
南张村位于泉掌镇北边,与北张镇西行庄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768亩,耕地面积2861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85户,1200口人,25名党员。该村主要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导产业。学校共有教职工9人,学生98名。该村民风淳朴,文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每年九月十三都举行盛大的古庙会活动。2011年南张村被评为“依法治村先进单位”。全村主要以西红柿、黄瓜种植为主。该村的黄瓜品质极佳,有“有机黄瓜第一村”的美称。全村共有蔬菜大棚496座,其中超大棚17座,日光温室479座,深井6眼,管灌7260米,灌溉面积2861亩。有占地面积20余亩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处。从事蔬菜经济专业户20余户,从业人数170余人。该市场年销售额达2万余吨。年人均纯收入6017元。古建筑有清代关帝庙一座,基本保存完整。 |
梁村村 |
梁村位于泉掌镇北边,与北张镇李家庄相邻。泽古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571亩,耕地面积1167亩,深井3眼,管灌4000米,灌溉面积1167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53户,635口人,劳力200人,26名党员。该村民风醇厚,村容整洁,具有传统的锣鼓文化,隆隆的鼓点,彰显着村民自信、奋进的精神风貌,洋溢了人民热爱生活、幸福美满的飒爽风姿。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硬化道路2.1公里,实现了街巷全硬化;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全村共有蔬菜日光温室98座,畜牧养殖猪存栏530头,羊存栏130只,鸡存栏9000余只。年人均纯收入5270元。 |
光马村 |
光马村位于泉掌镇西北角,与稷山县李老庄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264亩,耕地面积2142亩,深井5眼,管灌6200米,灌溉面积1921亩,旱地面积221亩。全村4个居民组,269户,1139人,34名党员。该村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该村共有蔬菜大棚74座,其中超大棚23座,普通温室51座,主要以西红柿种植为主。畜牧养殖鸡存栏2300只。年人均纯收入5072元。文物古迹有新石器时期的光马遗址,宋、元时期重修的白台寺,元代的绛州天宁万寿禅寺进公行程碑石刻,宋代的白台寺经幢,唐代的重修白台寺碑,现代玉佛殿等古代遗迹。现保存基本完好。 支村委几年来一直把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的整治当做中心工作来抓,而且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支村委成立了环卫领导组与保洁队。对卫生工作季季抓,月月搞,坚持不懈。每半月领导组进行卫生清洁检查。环卫队人员对各责任区的卫生每七天清扫一次;三天对各责任区的食品袋、废纸块、砖块杂物清拾一次;保障垃圾入池,烂杂物及时入坑,保障村民房前屋后,门左门右无杂草、砖瓦等其它乱堆乱放。 支村委对植树造林以及文化广场的绿化工作抓得紧,行动快。现今村东西大街共栽槐树190苗,红叶李120苗,以及田间路旁小片林载杨树207苗;文化广场内全部进行水泥硬化并建花园一座。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