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村四面环沟旁水,筑有城堡,仅设吊桥相通,古称四水堡。与秦王堡(公堡里)遥相呼应,唐初建村,为兵家据点,后因年久坍塌地形弯曲难登,遂于明代改称曲村。该村位于横桥乡西南12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1050人,劳动力748人,分4个居民组,共有党员34人,土地面积3300亩,耕地面积2600亩,200亩可以灌溉,有深井两眼,水利条件较好,有4米大型管灌工程,以种植小麦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年收入2500元。村设有文化广场、舞台,是民间艺人唢呐之乡。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党员、村民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在村中种植核桃500亩,并成立专业合作社,村中主街道全部硬化。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全体村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我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使农民的日子更加富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5200 | 044000 | -- | 查看 曲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刘家庄村 |
刘家庄村建制于唐,因刘姓聚集故称刘家庄,地处峨嵋岭上、属高垣丘陵地带。这里曾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全村有246户,1013人。2400亩耕地, 村内有机井4眼,主要以小麦和蔬菜为主导产业。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刘家庄村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乡党委政府的安排,积极采取措施,以园林村的建设标准,完成了符村到刘家庄通村道路的铺设及村内街巷硬化全覆盖,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村里投资打一眼深井并针对村内原有的灌溉管道进行整体规划,统一管理,修改、铺设管道2000余米,扩大水浇地200亩。大力发展干果(核桃)经济林工程。种植核桃2000亩,66000余株,并成立专业核桃管护队,为我村核桃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干果经济林产业已成为刘家庄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
东横桥村 |
村名由来: 明末清初,陕西关中大灾,师姓人家徙此垦殖谋生遂成聚落,初属横桥,乾隆间分村,本村因居其东,故称东横桥。清末民初,横桥村续有分合。 基本情况:该村位于横桥乡政府所在地,东临西横桥新农村,南马村,西接西横桥,横桥堡,俗称“三横桥一马村”,在横桥有着独特的位置优势。 该村位于峨眉岭下,汾洄河畔,孕育了这片富饶的土地,全村耕地面积780余亩,以小拱棚蔬菜为主导产业,近年来,依托红民蔬菜种植合作社,引进优良品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小拱棚蔬菜有了蓬勃的发展,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为了改善东横桥产业单一的尴尬局面,支村委2009年经过深入调查,成立了宏明牧业有限公司,实现了以科学化,规模化养殖,该养殖场年存栏1500头,实现年利润80余万元,在农民增收中起到带动作用。 支村委近年来按照“村容整洁”思路,在我村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能够“经常抓,抓经常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生态园林村建设初具规模。 全村共有680人,27名党员。在20111换届中,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具有了干部年轻化,文品高等特点,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随之增强。 相信今后,我村在乡党委,正确领导下,在支村委一班人团结努力下,在广大村民的支持下,我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将有很大改善,争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南马村 |
一、 基本情况 南马村位于横桥乡浍河沿岸,全村265户。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粮食种植为主。南马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加强。 二、 主要特点 1、南马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专题培训、现场示范、实地观摩等途径,运用专家讲解、现场咨询、发放材料等方式,宣传科技知识,推广高校技术,不断激发广大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了菜农科技素质,使广大菜农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 2、文化生活充实,投资30余万元建起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装修了规格较高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盖起了高标准的舞台,硬化了全村的大街小巷并安装了路灯,栽植了树木花草,在文化广场内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的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3、环境卫生整洁,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已形成垃圾不出门,秸秆不进村的良好习惯,家畜家禽不出门,建筑材料及时清理的制度,并成立了三人专业卫生队,修剪花草,清理垃圾,生态环境优化。 三、 村风民情 村民生活富裕,村风正、民风好、村民70%住上了两层小楼,三轮车、摩托车、电视、手机、闭路电视得到了普及,10%的农户购买了小汽车,生活质量极大提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
东升庄村 |
春秋时,晋平公在此建虎祁宫(公元前534),后毁。隋末,居民在虎祁宫遗址筑堡,起名修义堡,旋改为东升村,后因两巷不和,分为东升东、东升西两村,新中国成立后始将两村归并为东升庄。俗称岭儿上。地处峨嵋岭下,汾浍两岸,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内人口694余人,150余户,一个居民组,总劳动力400余人,30名党员,,耕地面积580余亩,主导产业以小拱棚蔬菜种植为主,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条件较为艰苦,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近几年来,村两委班子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并于2010年成立了海琴蔬菜专业合作社,更有效地促进了本村蔬菜生产及销售,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除此之外,积极筹措资金,高标准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同时修建了农村书屋,让村民在农闲之余可以汲取更多精神文化食粮,提高了村民素质。 |
南庄村 |
原三王庙碑记:明代南氏先居于此,故称南庄。南庄村位于横桥乡北大门,汾河南,北临108国道,县级道路新北线穿村而过,地势南高北低,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便于耕作,整个村庄属平原地形,呈长方形,全村总面积约840亩,耕地面积640亩,是以小拱棚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纯农业村庄。全村共1300口人,210户,1个居民组,总劳动力700余人,共有党员36人,组织活动场所完善。近年来,在支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素质为重点,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余元,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基础设施建设上,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群众可以唱歌跳舞,同时配备了健身器材,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真正成为群有所用,老有所乐的地方,全村主街道全部绿化,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 |
支北庄村 |
支北庄村位于横桥乡峨眉岭上,全村共有181户,734口人,其中劳动力326人,党员31人,全村共有土地14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水地460亩,旱地600余亩,全村都靠种植玉米、小麦、大豆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3200余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在村中种植核桃树400余亩,并成立喜安玉米专业合作社,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度该村绿化美化村主街道,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以求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争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北兰庄村 |
原由兰村移民派生,故称兰村庄子,1932年(民国21年),因位于兰村正北,遂改为北兰庄。隶属于原支北庄乡,位于横桥乡南10公里, 共有人口248人,总劳动力160余人,一个居民组,党员10人,组织活动场所完善,现有村办公室5间,卫生室1个,全村耕地面积520亩,其中水地230亩,旱地290亩,主导产业以药材、粮食、杂粮种植为主,有机井2眼,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全村50%的农户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余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村西南,规划300亩土地栽植核桃,为北兰庄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
刘雅村 |
刘雅村位于横桥乡最南峨嵋岭下,全村共有4个居民小组,222户,840口人,其中劳动力272人,党员27人,全村共有土地16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530亩,水地500亩,旱地1030亩,全村都靠种地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和果树种植为主,有深井一眼,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仅4000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在村中种植核桃1000亩,并成立专业合作社,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2011年度该村总共硬化街巷8.5公里,并与相邻村连接,真正达到水泥路面全覆盖,为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史家崖村 |
史家崖村位于横桥乡峨眉岭上,原由山东史家迁此落户,形成聚落。清顺治间定名史家岩。光绪始改为史家崖,因临沟旁崖多,故名。全村共有123户,500余口人,其中劳动力326人,党员20人,全村共有土地1340余亩,全村都靠种植果树、秋粮、小麦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3200余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在村中种植山楂树400余亩,成立乐平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度该村绿化美化村主街道,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以求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争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曲村村 |
曲村四面环沟旁水,筑有城堡,仅设吊桥相通,古称四水堡。与秦王堡(公堡里)遥相呼应,唐初建村,为兵家据点,后因年久坍塌地形弯曲难登,遂于明代改称曲村。该村位于横桥乡西南12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1050人,劳动力748人,分4个居民组,共有党员34人,土地面积3300亩,耕地面积2600亩,200亩可以灌溉,有深井两眼,水利条件较好,有4米大型管灌工程,以种植小麦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年收入2500元。村设有文化广场、舞台,是民间艺人唢呐之乡。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党员、村民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在村中种植核桃500亩,并成立专业合作社,村中主街道全部硬化。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全体村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我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使农民的日子更加富裕。 |
中村南村 |
中村南村位于峨眉岭下,地处横桥乡东边,北临浍河,南靠峨嵋岭,东与侯马相接,全村有3个居民组、262户、1203人,现有党员45名。村东有一土丘,明前又有河南客户马家徙此营生。后聚落成村,故称马鼓垛。明末,乡村大乱,有武举张某以官庄、马鼓垛为中心,组织12村联防自卫,因本村位于中心村南,逐更名为中村南.我村有耕地1390亩,其中小麦杂粮900亩、药材180亩、其它经济作物200亩。全村共有机井9眼,水浇地900亩,旱地490亩。主导产业以畜牧养殖、粮食种植、小五金加工为主。中村南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中村南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支村两委投资万余元,埋设灌管3000米,使我村的水浇地面积增加到300亩,全村增加收入2余万元,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在支村委一班的带领下,中村南的村民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苦干的作风赶超先进村,创建新业绩。 |
东曲村 |
1972年从曲村分出,位于曲村东,故称为东曲村,地处峨嵋岭下,隶属于原支北庄乡,与北兰庄相邻,全村共有59户;236口人,总劳动力152人,一个居民组,有10名党员,组织活动场所完善,新建高标准篮球场和图书室,现有村办公室5间,卫生室1个,耕地面积600余亩,其中水地200亩,旱地40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秋粮、小麦、药材为主,有机井 眼,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全村50%的农户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民人均纯收入4123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实施街巷硬化工程,彻底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
台上村 |
春秋时,晋太子申生由曲沃前来浍南(今横桥一带)祭母(齐姜),因河涨到此受阻,故设坛遥祭。设坛处后有聚落,称坛上,后简为台上。隶属于原柳泉乡,位于横桥乡东北方2公里,汾河河畔,村北两公里是108国道,交通便利,全村共738人,174户,总劳动力519人,分为两个居民组,共有党员35人,组织活动场所完善,现有村办公室5间,卫生室1个,土地面积127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25亩,其中水地450亩,旱地475亩,有机井2眼,以种植蔬菜和养殖为主导产业。这里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较好,人均纯收入4351元。村内建有高标准篮球场,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素质普遍较高,多年来没发生过一起-及恶-件,今年以来,该村支村委班子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大搞环境卫生整治,新修了出村路,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谭家庄子村 |
原名豆腐庄,以制销豆腐闻名。清康熙间,谭家庄数户因隔沟耕作不便迁此定居,以谭姓人多,遂更名为谭家庄子。别名:东庄子。位于新绛县东南处峨眉岭二级台阶上,土地面积3000余亩,属于旱垣地带,目前正发展干果经济林。全村共有785人,劳力430人,180户,汾三个居民组,共有党员20人,耕地面积1850亩,以种植药材、蔬菜为主导产业。 谭家庄子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日光温室大棚500余亩,形成以韭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人均收入6000余元。认真落实新的“五个全覆盖”,将本村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大大改善了路况问题。修建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既提高了村民素质也改善了村风村俗,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 |
宋温庄子村 |
一、 基本情况 宋温庄子村位于峨眉岭第二阶梯,全村80户、330人,耕地面积850亩,现有党员16名。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粮食种植为主。宋温庄子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加强,2010年4月宋温庄子村被山西省环保厅授予“省级生态村”称号,多次被县委授予“十佳村级班子”称号。 二、 主要特点 1、宋温庄子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俊辉韭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专题培训、现场示范、实地观摩等途径,运用专家讲解、现场咨询、发放材料等方式,宣传科技知识,推广高校技术,不断激发广大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了菜农科技素质,是广大菜农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合作社社员也由原来的60户增加到现在的110户,并且不断有邻村的菜农加入。同时发展有机韭菜,提升韭菜品质,创出自己的品牌。2011年通过各方筹集资金8万余元,新建1630平方米的蔬菜市场。同时投资2万余元,安装地磅一台,及大地提高了本村村民蔬菜交易的效率。又投资2万余元,埋设灌管2000米,使我村的水浇地面积增加到800亩,全村增加收入50余万元,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 2、文化生活充实,投资30余万元建起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装修了规格较高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盖起了高标准的舞台,硬化了全村的大街小巷并安装了路灯,栽植了树木花草,在文化广场内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的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3、环境卫生整洁,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已形成垃圾不出门,秸秆不进村的良好习惯,家畜家禽不出门,建筑材料及时清理的制度,并成立了三人专业卫生队,修剪花草,清理垃圾,生态环境优化。 三、 村风民情 村民生活富裕,村风正、民风好、村民70%住上了两层小楼,三轮车、摩托车、电视、手机、闭路电视得到了普及,10%的农户购买了小汽车,生活质量极大提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
三家店村 |
唐前此处,属毛家庄,后因地处官道要冲,由毛家庄三家徙此开店,故称三家店。宋末,因汾河浸蚀,毛家庄居民纷纷迁此,遂成新聚。别名:店儿上。该村位于横桥乡西边,北临汾河,全村共有1298人,351户,总劳动力658人,有四个居民组,43名党员,耕地230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扩浇地800亩,以种植玉米、小麦、果树为主导产业。全村有9眼深中层机井,北滩地有1000余亩,主要依靠汾河水浇灌,农民人均年收入4000余元。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议,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在村南扩浇地大力发展油桃产业,现种植油桃600余亩,并计划发展一个千头养猪场,带动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文化广场一个并修建了舞台,安装了健身器材,村内各条街道都实现了亮化和美化,硬化了主街道,为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今后,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要求,支村委一班人积极工作,开拓创新,努力把三家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符村村 |
新绛县横桥乡符村位于峨眉岭下,横桥乡政府西南一公里处。该村水利资源便利、矿物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极适宜莲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主要种植品种有泰国花奇莲、国产3212、鄂莲系列等,该系列莲藕具有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成分高等特点,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甚,煮熟的藕性味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有消食、止渴、生肌的功效。同时还投放养殖了泥鳅等适合浅水生长的水产品,销售莲藕及水产品。 清水莲藕种植省工、省水、省肥、省力、无自然灾害,种养结合,项目好,收益高,无污染,低碳环保,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循环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生产经营上,每亩一次性投资3万余元,年纯收入3万元,实行无公害种植,标准化管理,统一化销售,品牌化经营,努力打造具有新绛特色的品牌。目前,全乡清水莲藕种植500余亩,养鱼及凉水综合利用池20亩,泥鳅、黄鳝、鲫鱼等水产品养殖300亩,是一个集种、养、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园。 |
向阳坡村 |
三家店南塬台有坡地近千亩,素感耕作不便,1978年后大队鼓励居民迁户,遂逐步形成派生的自然村。曾名店上庄。1985年,呈准独立建村,并更名为向阳坡。该村位于峨嵋岭二级台阶,隶属于原横桥乡,距横桥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共420人,103户,总劳动力297人,一个居民组,13名党员,组织活动场所完善,现有村办公室5间,卫生室1个,耕地面积750亩,其中水地350亩,旱地400亩,有机井2眼,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小麦、药材为主,这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人均纯收入4134元。今年以来,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包村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启动街巷硬化工程,共硬化道路2.5公里,基本实现了街巷硬化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铺设管灌1000余米,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
张店村 |
张店村古为官道必经之地,初由张姓某于此设店铺接待过往客商,后渐聚成村,故名。地处横桥乡西部,南依峨嵋岭,北靠横支路,东临三家店,西接东尉村,土地面积1200多亩,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水地500亩,属典型的农业种植村,村民以种植韭菜为主导产业,闲暇时靠拉麦秸秆增加收入人均收入2000元。全村共有人口790人,207户,党员23名,总劳动力400余人,组织活动场所完善,在文化建设上,村集体拥有图书室1间,图书1000余册,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009年投资20余万元,兴建一座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广场,每到盛夏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载歌载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4条大街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4眼机井可灌溉土地500亩,最近填沟造田,新增耕地面积300余亩。 |
韩家庄村 |
明前属尉村,因村居高地,曾名蔚村圪瘩。明中叶分村,因位于东、西尉村之间,故称中蔚村。清顺年间,因韩姓户多人众,呈改为韩家庄。 韩家庄地处峨眉岭下,环内丘陵,深沟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全村共有736口人,178户,党员有19名,全村耕地面积1200余亩,属旱原地带,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严重,韩家庄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主导产业有小麦玉米,还有少量蔬菜。 韩家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 韩家庄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支村两委投资1.5万余元,新修环村路250余米,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在支村委一班的带领下,韩家庄的村民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苦干的作风赶超先进村,创建新业绩。 |
西尉村 |
沟系如龙,自峨眉岭蜿蜒南下汇至汾河,汇集处素称九龙口,其间草木繁茂,故名尉村,明中叶聚落日扩,位西,定名西尉。西尉村位于横桥乡西北角,北临汾河,南与曲村相邻,东与韩家庄、东尉村为邻,西与万安镇柏壁村相接。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新支路,距离108国道3公里。全村共有土地3600余亩,其中耕地2600亩(900亩水浇地),住宅用地300余亩,其余为荒山、荒沟。人口1364人,分4个居民组,310户,劳力816人,党员37人。资源主要是黄沙。主要产业以种植玉米、小麦、韭菜为主。人均年收入3400元左右。 2008年第八届村委换届以来,西尉村发展速度较快。村内街巷全部硬化,建立了3000平米村级文化活动广场,170平米党员活动室,80平米老年活动中心。组织了以李巧兰同志为首的70余人秧歌队等。西尉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很强的凝聚力,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道路。今天的西尉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正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东尉村 |
沟系如龙,自峨嵋岭蜿蜒南下汇至汾河,汇集处素称九龙口,其间草木繁茂,故名蔚村。明中叶聚落日扩,分村,位东,定名东蔚,隶属于原横桥乡,位于横桥乡西4公里,横支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210户,人口890人,总劳动力500余人,党员26名,3个居民小组,组织活动场所完善,现有村办公室5间,卫生室1个,新建高标准文化活动广场,耕地面积1500亩,其中水地700亩,旱地 800 亩,有机井2眼,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药材、小拱棚蔬菜为主,这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人均纯收入3000 元。今年以来,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水利局大力支持下,投资20万元,完成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改造工程,同时积极启动街巷硬化工程,共硬化道路4公里,基本实现了街巷硬化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
堡里村 |
四面临沟,形似孤岛。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东渡征讨刘武周时曾据此练兵习武。初称唐堡,旋改为秦王堡,传名曲《秦王破阵乐》鼓乐即为此间军中所作。清顺治时简为堡里。全村共有69户,265人,党员18名,耕地面积498亩,以种植小麦、秋粮、棉花为主,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条件较为艰苦,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今年以来,该村支村委班子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大搞环境卫生整治,新修了出村路,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东王村 |
东王位于横桥乡东南,全村共有510口人,其中劳动力321人,党员18人,全村共有土地136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水地600亩,旱地400余亩,全村都靠种地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种植为主,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2500余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2011年度该村绿化美化村主街道,硬化广场并对村空闲地带进行围墙修建,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行云庄村 |
行云庄村位于峨嵋岭二级台阶,距乡镇所在地五公里,县城八公里,全村共有182户居民,687人,现有党员23人,共有土地面积1320亩,其中小麦杂粮900亩,药材面积420亩;村共有深井2眼,水浇地420亩,旱地90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药材,畜牧业为主,有10户在外经商。 行云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起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村民有了自己文体活动家园;主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村北500余亩土地铺设了管灌,解决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行云庄支村委一班人,立足本村实际,坚持不懈地带领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新光种植药材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充分考察市场行情,适应本地的药材品种,引导农民不断提高药材的品种质量,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 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今后行云庄会有很大变化,一定能够赶超先进村。 |
宋温庄村 |
横桥乡宋温庄地处峨眉岭下,境内丘岭、深沟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全村共有470户,1822人,其中男性913人,女性909人,劳动力650人,耕地面积2450亩,没有水浇地,农业方面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严总。 该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主导产业以小麦、药材为主,小麦播种面积曾经达到2300亩,近几年来由于天气干旱等多种原因,种植药材的农户逐年增加,现在面积已经达到1400多亩,经济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建班子,打造一个团结奋进的班子。该村党支部通过抓学习、抓制度、抓规范、定目标,深入开展了纪律作风整顿、学习右玉精神和创先争优等教育活动,统一班子成员思想,真正支村委打造成一个团结民主、求实奋进的领导班子。 建阵地,打造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增强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改变村内道路及村民健身条件,2011年该村共硬化村内道路7.3公里,修缮文体广场活动室。为村民们真正谋福利。 经济发展方面:该村有做小本生意的传统,联产责任制以前,主要经营眼镜、修盘碗、磨剪子、杀羊等小手工生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做羊皮袄、羊皮裤、皮夹克等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有了富民政策的号召,全村有200多户到外地经商办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我们相信有勤劳勇敢的宋温庄人民,明天会更加美好。 |
郭家庄村 |
郭家庄村位于峨眉岭第二阶梯,地处横桥乡南边,交通便利。全村有4个居民组、405户、1682人,劳动力有1120人,现有党员43名。耕地面积350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900亩、小麦杂粮1300亩、药材1180亩、其它经济作物200亩。全村共有机井2眼,水浇地300亩,旱地3200亩。主导产业以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粮食种植、服装加工为主。郭家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 郭家庄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郭家庄村雪花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专题培训、现场示范、实地观摩等途径,运用专家讲解、现场咨询、发放材料等方式,宣传科技知识,推广高科技,不断激发广大村民你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民科技素质,使广大村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合作社社员也由原来的60户增加到现在的110户。支村两委投资2万余元,埋设灌管3000米,使我村的水浇地面积增加到300亩,全村增加收入2余万元,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在支村委一班的带领下,郭家庄的村民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苦干的作风赶超先进村,创建新业绩。 |
文侯村 |
春秋后期,魏文侯定都安邑,称雄中原。传此地即为文侯出生处。故称文侯。该村位于新绛县南端峨嵋岭上,距横桥乡政府20里路,全村共有1889人,分为8个居民组,41名党员,耕地面积2700亩,退耕还林2600亩,以种植小麦和药材为主导产业。 多年来,该村支村委一班人时刻把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他们集思广益、团结一致鼓励村民外出经商由原来的贩羊皮、卖皮袄到现在的批发副食、百货、家电、机电、五金、灯具各行各业,他们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全村经商户由原来的七八户到现在的214户,外出人员达一千多人,成了远近文明的老板村。同时因大量劳力外出土地闲置,支村委一班人又带领村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累计达5000余亩。 近年来,又按照县委、县政府精神要求切实办了不少村民满意的事实:先是硬化路面,方便出行;栽植树木花草,绿化环境;后是安装路灯,亮化村庄;安装监控,确保安全。再到建立图书室,活动中心,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制度改善村风民俗。支村委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决心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再接再厉力求各方面都有新的提高,争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谭家庄村 |
原名豆腐庄,以制销豆腐闻名。清康熙间,谭姓数户迁此定居,遂定名为谭家庄。位于新绛县东南处峨眉岭二级台阶上,土地面积3000余亩,属于旱垣地带,目前正发展干果经济林。全村共有1200余人,劳力430人,220余户,分四个居民组,共有党员28人,耕地面积2500亩,以种植药材、小麦为主导产业。 谭家庄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药材种植1000余亩,,形成以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人均收入3000余元。认真落实新的“五个全覆盖”,明年本村的大街小巷将全部硬化,大大改善路况问题。修建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既提高了村民素质也改善了村风村俗,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 |
翟家庄村 |
翟家庄地处新绛县县城东南,位于峨眉岭上,属于旱元地带,主要以种植小麦和药材为主。翟家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村有耕地1600亩,其中小麦杂粮1000亩、药材200亩、其它经济作物400亩。全村共有机井9眼,水浇地1000亩,旱地600亩。主导产业以畜牧养殖、粮食种植、药材为主。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 我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支村两委投资万余元,埋设灌管3000米,使我村的水浇地面积增加到300亩,全村增加收入2余万元,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在支村委一班的带领下,村民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苦干的作风赶超先进村,创建新业绩。 |
张家院村 |
始建于战国,地处新绛县东南边,峨嵋岭上,隶属于原柳泉乡,全村土地面积3410亩,耕地面积1780亩,分布在九岭一面坡上,共761人,172户,分为三个居民组,总劳动力452个,党员27人,以粮食、药材为主导产业,全村人蓄吃水只有一眼深井,人均纯收入2800元。近年来,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水泥硬化了大街小巷,建起了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器材,亮化了主街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村民素质大大提高,村内定期清理卫生,全村人文和谐,人人礼貌待人。相信在新一届村两委的带领下张家院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
杨家院村 |
始建于战国,传系山东杨家首创,故名。地处新绛县最东南边,峨嵋岭上,隶属于原柳泉乡,全村土地面积3758亩,耕地面积1725亩,分布在九岭一面坡上,共766人,186户,分为三个居民组,总劳动力452个,党员22人,,以粮食、药材为主导产业,全村人蓄吃水只有一眼深井,人均纯收入3000元。十几年前与翟家庄等村合修了一条柏油路,解决了村民外出难的问题,近年来,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水泥硬化了大街小巷,建起了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器材,亮化了主街道,建成了100立方米的蓄水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村民素质大大提高,村内定期清理卫生,每天晚上,村民汇聚文化活动娱乐中心跳舞健身,全村人文和谐,人人礼貌待人。相信在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的带领下,杨家院会越变越好。 |
支社村 |
支社村原为李氏住地,故名李家庄。唐代安史之乱中,浙江有户叫支遁者逃此定居,后支姓日众,遂改为支社庄。简称支社。支社村位于新绛县城南20公里处,地处峨嵋岭坡脚,东西临沟。全村共有217户,人口989人,党员26名,四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850亩,以种植干果核桃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3483元,年输出劳动力380多人。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建设,兴建文化广场、安置健身器材,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2010年村支村两委的努力下通过上级支持资金和村内自筹资金总共90余万元硬化了3.5公里的进村路,彻底改变了从前的泥泞路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一届村级领导班子的努力下,全面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力求日常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有特色,不断开创村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下一步计划继续发展扶持核桃经济示范林经济。以改变过去单纯靠粮食种植的单一产业结构,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支社村会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
西横桥村 |
一、历史渊源 西横桥村位于浍河下游,汾浍沿岸,明前称富裕庄,后因地处官道要冲,交通受阻,遂于村边河段之上自西向东横架一桥,便于车马通行。始改村名为横桥。清乾隆间,因东郊高地形成新聚分村,本村适居其西,改称西横桥。 二、地理位置 西横桥村共两个自然村,东邻东横桥、南马村,西接汾河,南邻横桥堡,北邻西曲、新关,距乡政府1公里,距县城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三、经济发展情况 共有人口1482,四个居民组,党员39名(其中两名预备)。耕地面积1682亩,水利条件优越,目前有各类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井11眼,并配有较完善的配套设施。距离西曲蔬菜批发市场2公里,市场条件便利。主导产业小拱棚蔬菜种植,以小拱棚叶菜种植为特色,蔬菜品种有甘蓝、菠菜、芹菜、香菜等十余个,其中以甘蓝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而远近闻名,形成的以西横桥为中心的万亩小拱棚有机叶菜示范基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小拱棚叶菜生产基地。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 四、村级建设 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万亩小拱棚有机叶菜示范基地的建设、办公楼和村级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进行了环境卫生整治、开展了自来水入户全覆盖工程等等,是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村,收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
东康村 |
东康村位于横桥乡西南边缘,全村共有103户,417口人,其中劳动力196人,党员13人,全村共有土地18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642亩,水地940亩,旱地700余亩,全村都靠种地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和果树种植为主,有深井一眼,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在村中种植果树1000余亩,并成立高原苹果专业合作社,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2011年度该村绿化美化村主街道,硬化广场并对村空闲地带进行围墙修建,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横桥堡村 |
横桥堡原为兵寨,有堡。系南北朝时南太平县衙屯兵所在,后废。清光绪三年大旱之后,西横桥戴家因盗匪不宁,率族迁此修茸,始有新居,初名堡子。久属西横桥,新中国建立后遂改为横桥堡,1962年独立建村。该村位于横桥乡政府正西500米处,全村共580人, 19名党员,耕地面积800亩,以小拱棚蔬菜的种植为主导产业。年人均收入为4000元。 近年来,横桥堡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支村两委干部及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全村每年种植优质甘蓝500亩,占到年平均收入的50%。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菜农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经常聘请技术员手把手指导菜农。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产需求,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建设步伐,经支村委研究决定,在原来的生产基础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铺设管道。将扩大种植规模新增优质甘蓝面积200亩。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及规范化操作等,争取增加蔬菜产量,提高蔬菜质量;继续推进信息网络服务,提高菜农承担市场风险能力,帮助菜农销售,继续壮大,并和相关企业联系提高产值。 |
西王村 |
明中叶,由湖广徙入王家兄弟二人到此垦殖落户,后为耕作方便,一住沟东,一住沟西,渐扩成村,遂名。该村位于横桥乡政府以南,峨嵋岭下,全村共610人,共有党员22人,耕地面积1380亩,以小麦、果树为主导产业。2011年度该村绿化美化村主街道,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以求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争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一届村级领导班子的努力下,全面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力求日常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有特色,不断开创村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下一步计划继续发展扶持核桃经济示范林经济。以改变过去单纯靠粮食种植的单一产业结构,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西王村会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
卧龙庄村 |
卧龙庄地处新绛县最边缘的村子,南接闻喜县薛店镇,属于纯旱垣地区,全村102户,412人,党员20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浇地200亩,主要以种植药材、小麦为主,中村南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药材产业,药材种植占村里产业的主导地位,全村现有一千余亩各种药材,成了一个药材种植的村子。卧龙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 |
西柳泉村 |
西柳泉位于横桥乡东边,北临浍河,南靠峨嵋岭,地处浍河畔,柳绿森森;又南依峨嵋,泉流淙淙,故称柳泉。村内人口2301人,10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20公顷,47个党员,村民收入以小麦、蔬菜为主。 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党员、村民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今年以来,通过全体村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我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整治环境卫生,建立长效机制。我村成立了环境卫生领导小组,聘请环卫人员6名;广泛宣传,在村内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耐心协调,拆除违章建筑两处。 二、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吃水难题 我村人畜饮水工程共投资50余万元,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使受益群众摆脱吃水难问题,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丰富了,邻里和睦,庭院整洁,村容村貌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绿化广场及村内主大街 2010年,我村共栽植冬青、红叶林500余株,绿化了村广场及东西主大街。 |
东柳泉村 |
地处浍河畔,柳绿森森;又南依峨嵋,泉流淙淙,故称柳泉。明前,因聚落日扩,遂区划为东西两村。隶属于原柳泉乡,位于横桥乡东南峨嵋岭下,浍河河畔,交通便利。全村人口967人,225户,总劳动力623人,党员36人,3个居民小组,组织活动场所完善,现有村办公室5间,卫生室1个,耕地面积1900亩,大部分为旱地,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药材为主,有机井3眼,因属半山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高标准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风较好;全村道路状况良好,共有南北街4条,东西街1条,全部硬化到位,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
中村北村 |
中村北村地处新绛县东南隅,与侯马市毗邻,全村共有186户,3个居民组,一千余人,1002亩耕地。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现有支委5名,党员35名。 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孙锁来的带领下,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由全体村民集资入股的汾河造纸厂成为中村北村的支柱产业,初步实现了企业集团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使过去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全县有名的党风好、村风正、民风纯,村民共同富裕、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村北先后被0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党支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0山西省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村”,同时还多次被市县授予“红旗党支部”、“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孙家院村 |
初为孙家宅院,后渐扩成村,故名。该村位于峨嵋岭下,浍河岸边,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县城东南5公里处,拥有2200亩土地面积,1980亩耕地面积,旱地500亩,扩浇地1000亩,水地480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导产业是食用菌、种植产业。经济来源主要以打工为主、人均收入约4200元。该村共有四个居民小组,370户,1580人,劳力960人,党员37人。村内有幼儿园,健身器材10套,文化活动场,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村民纠纷调解室等。高标准的路灯设施遍及每条大街。村民之间基本无吵架、打架现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全村卫生整洁,建有垃圾池8个,垃圾集中处理场一座,每条大街都用水泥硬化,街两旁全部绿化。相信在新一届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一定能把孙家院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八里斜村 |
清末,由水西迁来黄姓1家,到此开店营生,起名黄家庵。绛州至隘口客商步行起早,多抄斜过此打尖,生意兴隆,聚落渐扩,因有斜8里,过路人统呼此站为八里斜。隶属于原柳泉乡,地处新绛县东南隅,汾浍河之间,东临侯马 ,西邻高义钢厂,南邻货厂,交通方便。全村共有50户,213人,总劳动力160余人,党员14名,1个居民小组,组织活动场所完善,现有卫生室1个,土地面积330亩,耕地面积270亩,有机井2眼,保障90%的耕地浇灌,主导产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这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人均纯收入4000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村民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向阳沟村 |
1965年,由于汾河南岸浸蚀,危及三家店沿岸居民,部分住户-迁此,后因人口逐年增多,形成自然村。1977年,群众共议,定名为向阳沟,系以愿说名,原属三家店。1985年,呈准独立建村。位于横桥乡政府以西800米处,浍河河畔,全村83户338人,劳动力196,党员9人,1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478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向阳沟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人均收入3000余元。认真落实新的“五个全覆盖”,明年本村的大街小巷将全部硬化,大大改善路况问题。修建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既提高了村民素质也改善了村风村俗,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 |
宋村村 |
宋村地处横桥乡东边,全村有13个居民组、965人,现有党员36名。耕地面积1200亩,其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和养殖为主。宋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真抓实干出实招,求真务实见实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 宋村立足本村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专题培训、现场示范、实地观摩等途径,运用专家讲解、现场咨询、发放材料等方式,宣传科技知识,推广高科技,不断激发广大村民你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民科技素质,使广大村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在支村委一班的带领下,宋村的村民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苦干的作风赶超先进村,创建新业绩. |
兰村村 |
兰村位于横桥乡东南,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557户,2480口人,其中劳动力1320人,党员49人,全村共有土地39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650亩,水地940亩,旱地700余亩,全村都靠种地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和果树种植为主,有深井一眼,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3100余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2011年度该村绿化美化村主街道,硬化广场并对村空闲地带进行围墙修建,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史家庄村 |
史家庄村位于横桥乡峨眉岭上,全村共有201户,741口人,其中劳动力342人,党员21人,全村共有土地4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000余亩,水地600亩,旱地1400余亩,全村都靠种植玉米、小麦、大豆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2800余元。近年来,该村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集思广路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并成立了小麦专业合作社,使集体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度该村绿化美化村主街道,并打了深井一面,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该村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以求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争取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