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壁村系绛县古绛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古绛镇正西方向。通往城中心的主要有三条柏油路,一条位于村子西偏南方位与沟塄村相交汇;一条在村正北方向,与小张村相交汇;另一条在村北偏东方向,与西赵村相交汇。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是一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村子。全村共有290户,1160口人,分为10个居民组,22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名),耕地2712亩。劳力按年龄分40岁以上人口居多,按性别分女劳力居多。全村养猪300余头,养鸡4000只左右,养羊100余头,人均收入1130元左右,于纯农业村。
近年来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影响下,我们村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和文化书屋等,自四议两公开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村严格依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展工作,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各项事务发展。
村里从着力解决村民生活实际困难入手,经支村两委决定,为本村打深井2眼并铺设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经过了多年改造和建设,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6100 | 044000 | -- | 查看 崔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乔村村 |
一、基本情况 古绛镇乔村位于绛县县城东郊,北接路村、王家窑,南邻涑水大街,与渠头村相望,东到义沟桥与卫庄相接。于2011年底完成村内大小街巷硬化工作,村内主要交通要道均通向涑水大街,交通快捷便利。 全村共有人口490户,1982人,共分为七个居民组,青壮劳动力1260人,其中女劳力573人。乔村现有土地总面积3793.56亩,其中宅基地600亩、公益占地300亩、企业占地500亩、农用耕地面积2393.56亩。居民大多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2009年,我村成立绛县东盛丰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带头引进先进技术,带领百姓共同致富。 二、基本特点 1、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附属种植豆类等杂粮作物,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发展养猪、养鸡等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村民人均年收入为3000元。 2、两委班子和党员情况以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乔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11名成员,其中党支部7名,村委会5名,兼任1名。班子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七个居民小组各设小组长一名,具体负责该村村民小组内部事务。全村共有党员51人,其中女党员3人。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全村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两委班子成员在自身致富上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带领下,乔村的基层建设处在不断加强和改善中。 3、基础建设和文化生活 乔村于2011年10月竣工完成了现代化办公楼,可容纳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室、图书室、农廉查询室、会议室等多种用途的办公环境;另有文化娱乐广场,配套的健身器材,崭新的篮球架等供群众休闲娱乐使用;村内主要巷道的硬化工程基本完成,道路两旁的绿化工作步步紧跟。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乔村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也越来越稳健。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乔村,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
南牛村 |
南牛村位于绛县县城西北方向,距离县城7公里处,全村已全部铺设水泥路,土地面积总共3000亩,耕地总面积2800亩,全村经济条件落后,信息不发达,且交通条件落后,不通公交车,村民出行困难。 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其中有3个居民组在沟地,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全村共229户,962人,其中劳动力650人,其中女劳力300,男劳力350,共有党员12人,其中女党员2名,其中流动党员1人。村民忠厚老实,民风淳朴,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本村现有深井4眼,已经配套使用,基本上解决了人畜用水困难的问题。本村主导产业是干果经济林,全村共有经济林380亩,预计3年后达到450亩——50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 |
西乔村 |
西乔村位于古绛镇西北方向,距县城5公里。分南北两区共6个居民组,人口总数为1281人共306户。劳动力850人,其中男劳动力427人,女劳动力423人。农田3895亩 (其中冬小麦面积为3495亩左右) ,均为旱田地,无水库及河流,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全村年人均收入2850元。西乔村共有党员27名,其中女党员1名。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使广大农民尽早脱贫致富,支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村委主任赵立云了解到山东聊城利用土窑洞种植鸡腿菇发家致富的信息,随机也引进了相关鸡腿菇种植的技术,为我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转机。 2009年9月10日,我村成立了“绛县古绛福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随着合作社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合作社队伍的迅速扩大。目前,合作社成员现已发展到102人,股金达到134万元,创造性的建成了一个5万平方米的地下窑洞式食用菌周年生产基地。 “绛县古绛福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创建一个专业市场,成立一套产业班子,吸纳一批有识农民,建设一个菌业基地,带活一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把特色展业做强做大,创出品牌,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新途径。 |
西荆村 |
西荆村位于县城西北五公里处,全村有七个居民组,1800人,劳动力1280人(其中男劳力630人,女劳力650人),党员18人(其中女党员3人),土地面积3800亩,耕地面积3200亩,以种植小麦为主。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调整产业机构,引导社员发展大棚、大田蔬菜近200亩,果树近150亩,药材近100亩。村里在外务工人员200人。仅此几项,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村民生活基本达到富裕,2005年又投资50余万元重建一幢拥有44间房的教学大楼,解决了村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我村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和文化中心,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得全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巷道硬化工程的大力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村民的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在镇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西荆村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一定会更加稳定、和谐。 |
勃村村 |
勃村位于县城西紫金山脚下,距离县城7.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面积5600亩,耕地面积3700亩。全村共划分为6个居民组,349户,拥有人口1398口人,劳动力800人(其中男劳力430人,女劳力370人),党员36人(其中女党员3人)。村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经济发展卓有成效,村里的主导产业仍是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保持在人均2600元左右。 勃村主要为旱作农业,种植玉米,小麦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养殖方面,仍以猪、牛羊、鸡等传统养殖为主。 勃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5名成员,其中党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1名,村委主任1名,党支部成员1名,村委会委员1名。班子成员之间分工明确。6个居民小组各设小组长一名,具体负责该村村民小组内部事务。 我村两委干部积极组织,对勃村学校进行整体翻新和修建,解决了学生上学问题。去年打了四眼深井,切实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村民的饮水困难以及农田灌溉问题。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全村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两委班子成员在自身致富上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带领下,勃村的基层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中。 |
南城村 |
南城村位于县城南4公里,中条山脚下,涑水河畔,是我县革命老区之一,也是晋旧都所在地。全村由东、西南城、裴家堡、申家山四个自然村构成,共划分为六个居民组,364户,共有人口1377人,劳动力910人,其中男劳力509人,女劳力401人,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2人,男党员2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6088亩,其中耕地3199亩,退耕还林773亩,人均年收入3000元。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重新修建了学校,新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并建起了村图书室。经多方努力,在县水务局大力支持下,彻底解决了西南城、申家山两个自然村的吃水问题,并抓住国家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硬化了这两个自然村的巷道,主道铺油明年完成。 受村地理位置及自然村条件限制,村民均以传统的玉米,大葱,辣椒种植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素质大大提高,发展了大量的苗木种植,现已初具规模。我村的生猪和羊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势头良好,村民经济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
毛家坡村 |
毛家坡村位于县城南一公里处,北部有速水大街,交通便利。现有人口546人,男性277人,女性269人;党员12人,男党员10人,女党员2人;男劳力202人,女劳力208人;土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浇地900亩,旱地250亩,滩地50亩,主要以经济林,粮食作物为主。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引导我村村民发展经济,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蔬菜、大葱、玉米成为村民的主导产业,更成了全村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村民年人均收人4500元。 本村通过“四化四改”“五个一”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规划,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合理规划布局,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全村的形象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环境整洁,卫生有序,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及乱倒垃圾现象;绿化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合作医疗参合率均有所提高,使毛家坡村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氛围。 |
柴家坡村 |
柴家坡村位于县城南一公里处,涑水河畔,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土地肥沃,北部坡地朝阳,地势平坦,水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1650亩,其中耕地面积占1541亩,水浇耕地面积1200亩、旱地耕地面积341亩。 我村共有两个居民组,189户,共有724口人,劳动力516人,其中男劳动力262人、女劳动力254人,党员23人,其中男党员20人、女党员3人。 我村有图书馆一个,有专人管护,每逢星期天对村民开放,村里喜欢读书的就去挑选、换取自己喜欢阅读的书,并一起研究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并进行科普教育推广科学种田,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俗良好,村容村貌整洁。 我村仍以农业为主,机井有五眼,苹果、山楂面积占150亩,兼种大葱、三樱椒等每亩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全村共建七个大棚,以种植西红柿、豆角为主,每棚收入万元左右,每年能种两棚,有猪、羊、牛等养殖专业户,农民平均年收入3000元。 |
沟西村 |
沟西村位于县城西两公里,东邻城内村,南邻峪南村,西邻东吴必,北邻西吴村。全村共有土地1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10亩。全村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一般。耕地面积80%以上为旱地,交通状况良好。 村0有3个居民组,196户人,共729人,男378人,女351人。其中劳动力456人,男239人,女217人,共有党员22人,女党员4人。沟西村在今年整修了村委会、党支部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广场也于今年上半年完成,配套设施及农家书屋均已全部到位。丰富了沟西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沟西村主导产业以三鹰椒种植为主,种植面积150亩。目前已形成了产销一体的经营模式,收入可观。另种植和销售各类经济林类苗木和荒山绿化类苗木如油松,白皮松等,近两年山楂园,苹果园,梨园等果园种埴面积达214亩,经济效益可观。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 |
东吴壁村 |
东吴壁村位于古绛镇西部,东临沟西村,西临西吴壁,南邻峪南村,北临西荆村,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土地面积1110亩。其中耕地900亩、宜林荒沟、荒坡160.48亩。 我村由两个居民组组成,全村共计120户,495人,其中第一居民组有72户290人、第二居民组有48户205人。我村18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为300人,其中妇女165人。党员17人,其中妇女3人。 我村在今年整修了村委会、党支部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广场也于今年上半年完成,配套健身设施已到位。丰富了东吴壁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共有深井2眼,泵站1处。基本能满足我村农作物的灌溉需求。玉米种植、小麦种植、山楂果园、苹果园为我村的产业支柱。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耕种条件不断完善,支柱产业发展大幅增加。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元。 |
西吴村 |
西吴村地处绛县西北部,距县城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两个自然村,共238户,农业人口931人,劳力646,其中女劳力317。党员29人,其中女党员2人。土地面积2400亩,其中耕地2219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等,养殖有猪、牛、羊、鹿等。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大棚蔬菜成为村民的主导产业,更成了全村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发展大棚蔬菜525亩,年产值达5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就增加15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村”。另有生态环保型养猪场已初具规模,年产肉猪3000头,逐渐成长为本村另一大支柱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4500元。 本村通过“四化四改”、“五个一”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规划,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合理规划布局、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全村的内外部形象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环境整洁,卫生有序,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及乱倒垃圾现象,绿化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合作医疗参合率均有所提高,使西吴村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氛围。 |
东吴村 |
古绛镇东吴村位于绛县县城北1公里,南临绛曲线,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7000亩,耕地面积2900亩,以旱地为主,水资源缺乏,农业自然条件较差,村民利用近郊优势,多以二、三产业为主,村民积极调产,已发展以山楂、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1500亩,不久将成为村民增收新亮点。 东吴村有5个居民组,353户,1500口人,劳动力972人,男性461人,女性511人,全村49名党员,其中男性41人,女性8人,自新农村建设以来,东吴村新建了400平米的办公楼,修建了3000平米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全村街道、巷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老年健身操、图书阅览、广场健身舞是村民经常性活动,凝聚了民心,提高了村民素质,促进了家庭和农村和谐。 支村委积极为村民寻求增收渠道,转移劳动力300人,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500人,为村民提供苗木、化肥,发展山楂、核桃经济林1500亩,并积极改善农业水利条件,新修田间道路700米,打深井两眼,铺设管灌5000米;引进企业2个,为“十二五”村民增收翻番创造有利条件。 |
渠头村 |
渠头村位于县城东南角紧邻涑水大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全村总人口400人,总劳力人口为247人,其中男劳力142人,女劳力105人。支村委7人,户代表10人,党员16人,其中男党员11人,女党员5人。耕地面积480亩,居民居住占地面积80亩。全村共有深井3眼,水塔1座,新建办公大楼360多平米。参军户数3户。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大街巷道硬化的完成以及下水工程的竣工解决了多年来排水难的问题。新建仿古式门楼,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全村村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小型加工豆腐坊5个,种植大葱,养猪专业户2户,大型奶牛场一个。全村有山楂园,苹果园,桃园,杏园,本村村民经济状况有了大幅度提高。 本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农村! |
东山村 |
古绛镇东山村位于县城北大门,七沟八岭多面坡,居住分散,交通不是很便利。全村共有100户,295口人,其中男148人,女147人,全村共有劳动力151人,其中男劳动力78人,女劳动力73人,党员共7人(男),八个居民组。全村土地总面积5296亩,耕种土地2334亩,退耕还林1771亩。其中,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以发展林业为主,大力栽植山楂200亩、核桃150亩,退耕还林地种植药材等,提高了村民收入。另外,还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养鸡、羊为主,使全体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本村通过“四化四改”、“五个一”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规划,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合理规划分布,认真组织落实,目前全村形势一片大好,从未有犯罪行为发生。争取在三年内把全村建设成山清水秀的美丽山庄。 |
城内村 |
古绛镇城内村位于绛县县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九个居民小组,总户数为612户,四个自然村(印堡、城内、新桥沟、柿树)林)人口2460人,其中劳动力人口为1590人,其中男 780 人,女 810人。全村共有0党员63人,其中女8人,村民代表45人。全村共有深井11个,水浇地2000亩,旱地1000亩。村办公楼一栋,村办学校一所,学校教学楼两栋,办公室24间,总价值450万,办公设施齐全。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健全。 近年来,我们村在县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古绛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政治稳定、生产发展、经济梯增、社会和谐,利用城乡结合部这一特点,因地制宜。一、主要以地理位置优越性发挥城中村的优势,以兴办中小企业、经商、营运、流通、服务业等为支柱产业;二、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在种植发展上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苗木、药材、果园、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三、养殖方面由小到大,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主要以养牛、养猪、养鸡、养羊为主导产业。全村农民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 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发展生产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村民文化素质教育,利用文化活动室、远程教育和文化广场来提升现代农民的文化素养,就是要村民生活得更幸福、更体面、更加丰富多彩。 |
东关村 |
东关村位于绛县县城中心,交通便利,共有农业人口325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2199人,男劳动力人口为919人,女劳动力人口为1280人,发展党员94人,其中女党员18人,共852户,下设十个居民组。耕地3200亩,人均土地不足一亩。农民除农业生产外,主要靠房屋租赁、大型养殖,以山楂、苹果种植为主的模型、发展生产、扩大再就业,目前东关村生产发展,再就业渠道广扩,各种事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渠道健康发展。 东关村党支部始终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始终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贯穿于本村的工作之中。建村30多年来,做到了支、村委干部周一学习雷打不动,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了全县农村干部集体学习“第一村”,农民收入始终位居全县前茅,连续多年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多次得到上级表彰。独生子女家庭达137户,农村低收入家庭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民事调解工作突出,曾连续两届受到国家-表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1年投资50余万元新建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个,极大的方便村民业余文化活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村新建幼儿园一所,村幼儿园费用得以部分减免。东关村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努力在新一届做出更大成绩。 |
乔野堡村 |
乔野堡村位于古绛镇以北,有183户农户,789人,分散在5个自然村,面积2400亩。劳动力463人,其中男性劳动力251人。女性劳动力212人。有党员20名,其中女性党员3人,男性党员17人。现有人畜吃水井2眼, 5个村民组均已安装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和部分家庭装有宽带连网。2010年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 水域气候温和水资源充沛,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乔野堡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村街道以基本硬化,巷道预计2012年年底全部硬化完成。 乔野堡村还成立了治安、卫生、服务协调小组,于2010年七月去阳城制菌基地考察,让老百姓学习技术,打窑洞20孔种植鸡腿菇。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在家门口就进行了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乔野堡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中下水平,与古绛镇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相比,其区位、交通、经济都处于落后状态。制约我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一是产业结构单一,我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比严重不协调,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加工,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低。二是村里人口较少,且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住在村上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科技文化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普遍不够富裕。 |
北乔野村 |
北乔野村位于县城以北,绛沸线沿村而过,我村土地总面积4100亩,耕地面积3080亩,林地面积580亩,荒山200亩,我村现有10个居民组,共294户,人口1182人,劳动力750人,其中男劳动力475人,女劳动力300人,党员29人,其中女党员1名,各居民组分三个自然村(村里、乔野寨、北乔野北坡),卫生所、学校、便民服务店各一所。我村属山前平原及黄土丘陵地段,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分别分布在沟内五个点。 全村大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务工,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养殖业发展迅速,生猪、肉鸡养殖初具规模,人均收入3000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村内主街道已安装路灯,文化广场硬化及健身器材也将投入使用。农村科技培训也得到了强化,农民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85%以上的农户都基本掌握了1—2项实用科技或增收致富项目,尤其是苗木种植和养殖技术。 在今后,我村以农作物种植,苗木种植,肉鸡养殖为主的产业基础上尽可能增加流转面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发动群众、引进良种、广泛种植等方式,在村里进行大户带动散户,以点带面,推广科学种植和养殖。用现代经营推进农业,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民致富,努力打造和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富裕村。 |
南乔野村 |
南乔野村位于县城东北,与盖家沟、里村、北乔野相邻,交通便利。土地总面积3286亩,其中耕地面积1980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药材种植50亩,大棚蔬菜5亩本村共有204户,882人,共有三个居民小组。其中第一居民小组105户,耕地面积901.5亩;第二居民小组54户,耕地面积610.3亩;第三居民小组45户,耕地面积468.2亩。本村总劳动力526人,其中男劳力275人,女劳力251人。本村共有党员20人,其中有女党员4人。本村有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图书馆,村民多数是初中毕业,文程 度不高,党员呈老龄化。 本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道路硬化程度较好。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基本上解决了吃水问题。本村计划在2012年种植山楂、桃树100亩,扩大种植药材300亩,扩建大棚50亩,并大力发展养猪业,在镇党委镇政府引导下,已经制定了长期任期目标。未来三年,本村将努力引进外来投资,找出符合本村村情的发展路子,发展特色产业,早日建成大棚蔬菜基地。希望可以在新一届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加快南乔野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王家窑村 |
王家窑村位于县城东面3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个村民组,91户377人,劳动力有241人,其中男性144人,女性97人。有正式党员15名,女党员2名。全村总土地面积800亩,其中耕地面积550亩,水浇地面积200亩,果类种植面积100亩(杏、桃、山楂、苹果)。现有人畜吃水井1眼,高灌1处。2个村民组均已安装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和部分家庭装有宽带连网。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 王家窑村经济发展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一是交通条件大为改观,随着村通村油路的修通,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各种农副产品能够及时的流通到市场,同时,各种收购活畜的车辆也能够到达我村的各个角落,活畜的收购价格与县城持平,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使百姓得到了实惠。二是甜杏种植列入村农业发展规划。目前,我村杏园种植达到21户,种植面积达到65亩,并有计划的发展山楂和桃的种植面积。三是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配套,村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办公室、村卫生所及村文化广场均已建成,村里各种组织活动可以有效开展。 从王家窑村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中下水平,与古绛镇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相比,其区位、交通、经济都处于落后状态。制约我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一是产业结构单一,我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比严重不协调,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加工,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低。二是村里人口较少,且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住在村上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科技文化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普遍不够富裕。 |
崔壁村 |
崔壁村系绛县古绛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古绛镇正西方向。通往城中心的主要有三条柏油路,一条位于村子西偏南方位与沟塄村相交汇;一条在村正北方向,与小张村相交汇;另一条在村北偏东方向,与西赵村相交汇。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是一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村子。全村共有290户,1160口人,分为10个居民组,22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名),耕地2712亩。劳力按年龄分40岁以上人口居多,按性别分女劳力居多。全村养猪300余头,养鸡4000只左右,养羊100余头,人均收入1130元左右,于纯农业村。 近年来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影响下,我们村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和文化书屋等,自四议两公开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村严格依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展工作,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各项事务发展。 村里从着力解决村民生活实际困难入手,经支村两委决定,为本村打深井2眼并铺设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经过了多年改造和建设,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
西赵村 |
西赵村位于县城西,紫金山脚下,距离县城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530亩,耕地面积1383亩。全村共划分为6个居民组,160户,拥有人口710人,劳动力300人(其中男劳力192人,女劳力108人),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2人)。 近年来,我村兴建了村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便于村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振奋精神面貌,增强团结意识。村民的素质也有了普遍提高,文化建设开展的有声有色,别具一格。我们村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经济发展卓有成效,每年都稳步提高,村里去年打了一眼深井,切实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以及农田灌溉窘境。全村基本通了柏油马路,道路两旁亮起了路灯,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村里的主导产业仍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保持在人均2800元左右。在镇党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西赵村一定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
盖家沟村 |
盖家沟村位于绛县县城东北角,距县城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东与南樊镇的王良坡村相邻,西与南乔野村相接壤,南与路村相邻。交通状况良好。全村共有2个居民小组,127户,515口人,总劳动力350个,其中男劳动力180个,女劳动力170个,外出务工152人。设有党支部一个,共有正式党员17人,其中女党员3人。该村有耕地面积1400亩,果树面积300余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万公斤,果树总产量4万公斤。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山楂和苹果等。2011年盖家沟村村民人均收入为3600元。该村现有文化广场一个,图书借阅室一个,农民闲暇之时可到广场上面锻炼身体。还可到图书室借阅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盖家沟村是一个化工园区,主要有五个厂子,分别为:恒信化工厂、博强化工厂、诚信化工厂、融晟化工厂、瑞欣化工厂,主要生产炭黑、车床加工等,其中三个正常生产中。 该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发展苗木、药材种植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里村村 |
里村位于绛县古绛镇的东北部,距县城 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东与路村相邻,西与东吴村相接壤,北与南乔野村相邻,南通县城。全村共有 3个居民组,146户,596 口人,总劳力320人,其中男劳力170人,女劳力150人。设有党支部一个,共有正式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3人。全村共有耕地1200 亩。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山楂和苹果。农民人均收入3200元。村里去年刚修建一座图书室,拥有图书千余册,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全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镇党委和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稳步的提高和较大的改善。近年来,我村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兴建了活动中心。随着巷道硬化工程的大力实施,村里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村民素质的极大提高。 我村民风淳朴,村容整洁,自巷道硬化以来,更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从而带动了我村的经济发展,为招商引资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
路村村 |
路村位于绛县县城东郊,东与古绛镇的王家窑村相邻,南与乔村相邻,北接盖家沟村。全村分为四个居民组,共有248户,常住户数220户,总人口1160人,劳动力820人,男劳动力500人,女劳动力320人,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7人,男党员26人。 路村现有土地耕地面积2200亩,其中山楂、桃树园400亩,中药材200亩,村中养鸡5000只以上5户,蛋鸡2000只1户,驻村加工企业5家,解决劳动力120人。08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重新修建了学校,新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并建起了村图书室。经多方努力,在县水务局大力支持下,彻底解决了两个自然村的吃水问题, 路村主要为旱作农业,种植玉米,小麦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养殖方面,仍以猪、牛、羊、鸡等传统养殖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形式。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全年人均收入5000元。 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大力鼓励,有我们村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村的经济一定会迅速腾飞,社会各项事业一定会快速改善,一个稳定的现代化新农村必将早日实现。 |
吴北坡村 |
古绛镇吴北坡村位于绛县城北7.5公里的丘岭地带,全村有4个自然村,共183户,农业人口785人,其中男性452人,女性330人,劳动力共468人,其中男性253人,女性215人,党员28人,其中男性26人,女性2人,土地面积1880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等,养殖有猪、牛、羊、鸡等。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搞养殖业成了村民的主导产业,到目前为止,全村搞养殖的户有70余户,年出栏猪3500余头,鸡50000余只,还有牛、羊等,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1800元,成了古绛镇的“养殖村”,蘑菇生产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本村的一支柱产业,村民人均收入4000元。 本村通过“四化四改”“五个一”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规划,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合理规划布局,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全村内外部形象大幅度的提升,环境整洁,卫生有序,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及乱倒垃圾现象,绿化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合作医疗参合率均有所提高,使吴北坡村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氛围。 |
新胜村 |
绛县古绛镇新胜村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北部,勃村以北2公里处,全村土地面积780亩,耕地面积680亩。全村现有居民59户,207口人,劳动力130口(其中男劳力67人,女劳力63人),村里共有党员7人(其中女党员1人)。村里气候为典型的北方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近几年,伴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已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并筹措图书千余册,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中680亩耕地全部为水浇地,有力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201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200元。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展的多姿多彩,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我们相信,在古绛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新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中杨村 |
中杨村位于绛县县城西南方向,北临涑水河畔,中条山下。村庄紧邻县一级路,交通优越。中杨村分为八个居民组,275户,1178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900人,男684人、女494人,党员35人。 全村1800亩耕地。以降水、井水灌溉为主要水源,所以耕地以旱地为主。我村以经济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山楂、玉米、苗木、经济林等。村民收入主要以经济作物收入为主,打工收入为辅,全年人均收入3200元。我村经济水平一般。随着惠农政策的颁布,村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该村有标准化寄宿制小学一所,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一个,图书量2000册,在2012年新建文化广场200平米,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井3眼,再建农田灌溉深井一眼。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交通较为便利,巷道,村级公路均已硬化,方便村民出行。 我村将在镇两委的领导下,再接再励,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
北杨村 |
我村地处县城西南,村北是连接东济高速引线的一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共有四个居民组,216户,917口人,劳力690人,其中男劳力363人,女劳力327人,党员19名,其中女党员2名。耕地面积1700亩,其中水浇地1300亩。主要产业发展山楂为主,发展山楂已有26年历史,享有“华北山楂第一村”的声誉。 1985年我村开始种植山楂,1990年形成规模,2006年我村确立为新农村推进村,支村委立足北杨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引导广大群众走科技调产之路,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建立和发展优质山楂园1300亩,主要有大金星、敞口大棉球、大五棱、七月红等优质山楂品种,形成了北杨村的特色产业。2011年产量达到250万公斤,仅山楂一项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我村共建有7个冷库,每年能存100万斤山楂鲜果,1个山楂深加工企业,年消化山楂约200万斤。 2008年,我村成立了山楂科技合作社,发展会员250户,辐射和带动了周边村的果业发展,合作社积极推广择优培育,为广大果农生产、管理、销售等提供一条龙服务,解决了果农的售前、售中、售后的问题,使广大果农无后顾之忧。我们坚持春季聘请科技人员对果农进行集中培训,重点解决整枝剪、科学施肥、保花保果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
沟塄村 |
沟塄村位于古绛镇最西边,县城西六公里处,东临中杨村,西临横水镇东录村,南临西杨村,北临崔必村。本村交通便利,沁(水)东(镇)线公路从村中通过,闻垣高速公路连接线从村南东西经过。全村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间为荒沟,村庄建在沟南缓坡上。共分为三个相近的自然区,布局较为合理。 本村2009年被市县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建成了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总人数535人,其中劳动力355人。党员19人,其中女党员4人。本次总面积为1800亩,其中村庄建设用地300亩,耕地面积1100亩,荒沟荒坡面积400亩。苗木和中药材种植面积500亩。苗木和中药材种植营销为该村第一主导产业。 全村现有水井一眼,明渠、管线3000米,还需进行改造更新,增加新水井。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3200元,有70%以上农户从事苗木中药材种植营销嫁接,有两户从事蜂蜡加工生产,其中一户被县政府授予绛县“康利蜜蜂研究所”。有6户从事商业和服务业,有15人进城务工。2011年总收入280万元,主要靠苗木中药材种植营销。沟塄村现有大型农业机械3台,中小型农业机械45台。在农业生产上,防止病虫害以使用无公害低毒农药为主。总体上来说,本村科技生产力水平在全县处于中上游水平。 |
郝家窑村 |
郝家窑村位于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绛县古绛镇最西端,离县城十五华里,距绛县高速公路出口两公里,全村共5个居民组,245户,1026口人,有劳动力612人,其中女劳动力213人;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2名;拥有土地面积3200亩,耕地面积2600亩,主要以苗木种植和蔬菜种植为主,现有宏宇苗木公司落户到郝家窑村,人均年收入2800元。 近年来,郝家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富村、基础强村、环境美村、文明兴村、班子带村”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经过了多年改造和建设,目前全村的各条道路都铺成了水泥路,近年来,还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体育器材,村容村貌不断完善。还引进了宏宇苗木公司,带动村里发展苗木产业,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
白家涧村 |
白家涧村系绛县古绛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古绛镇西南方向。通往城中心的主要有两条柏油路,一条位于村东偏北方向途径郝家窑、北杨、中杨;另一条在村正东方向,途经焦家涧。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是一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村子。全村共有163户,670口人,分为4个居民组,劳动力532人,其中男劳动力278人,女劳动力254人,全村共有12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名。耕地2050亩。全村养猪96头,养牛90头,养羊103只,人均收入1150元,属于纯农业村。近年来随着周边村落苗木基地的建立兴起,我村的苗木种植正在逐渐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有望近几年发展成为新兴的苗木基地。 近年来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影响下,我们村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和文化书屋等,自四议两公开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村严格依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展工作,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各项事务发展。 村里从着力解决村民生活实际困难入手,经支村两委决定,为本村打深井2眼并铺设管灌5000米,使本村90%的土地都成为水浇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于2011年完成了村巷道的改造工程,并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
焦家涧村 |
焦家涧村位于县城西南6公里处,共有4个村民小组,180户,共745口人,劳动力437人,女劳动力203人,其中外出务工136人,党员24人,女党员2人;我村占地1890亩,其中耕地面积1680亩,自改革开放以来本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起来,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焦家涧村是以种植蔬菜、小麦为主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党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村由种植蔬菜、小麦向多元化种植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目前我村蔬菜、小麦1000亩,苗木680亩,近年来我村还不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为提高我村农户的种植水平,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水平,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农民的年均收入从之前的1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 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经过了多年改造和建设,目前全村的各条道路除了柏油路,其余是水泥路,近年来,还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体育器材,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
尧寓村 |
尧寓村是古绛大地上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山村。历史源远流长,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尧王故里。 《尧的传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尧的祭祀》和《尧王故里传说》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尧寓村位于县城南四公里处,涑水河畔,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土地肥沃,地势高低不平,水力资源不丰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5850亩,其中耕地面积占1550亩,退耕面积占1800亩,坡地面积占2500亩。 我村共有三个居民组,260户人,共有人口864人,劳动力630人,其中男劳动力336人,女劳动力294人。共有党员28人,其中女党员4人。 我村仍以农业为主,小麦、玉米、芦笋面积占1300亩,兼种大葱、三樱椒、苗木、大枣等,有养猪、养羊、养牛等养殖专业户,有四眼机井,70%的耕地可以保浇,村民平均收入水平为1800元。 我村有图书馆一个,对村民开放,村里喜欢读书的就去挑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并一起研究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并进行科普教育推广科学种田,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俗良好,村容村貌整洁。 |
巩村村 |
巩村位于绛县县城正南方向,北临涑水河畔,中条山下。村庄靠山而建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共有四个居民组,115户,42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232人,男170人、女162人。党员17人。女党员4人。 全村土地面积共1465亩,其中耕地面积300亩,退耕还林面积1165亩。以降水灌溉为主要水源,所以耕地以旱地为主。我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因地处较偏。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作物收入为主,打工收入为辅,全年人均收入3000元。我村经济水平一般。随着惠农政策的颁布,村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该村有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量1500册,预计在2012年新建文化广场350平米,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井2眼,水库1座。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交通较为便利,巷道,村级公路均已硬化,方便村民出行。 我村将在镇两委的领导下,再接再励,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
南官庄村 |
南官庄村位于中条山下,在城南三公里处,北临涑水河,南临巩村,东靠南城村。全村共有五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55户,农业人口570人。有劳力347人,其中男劳力有168人,女劳力有179人。全村共有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有3名。交通便利,绛县至横水公交车路过本村。本村现有井眼4口。土地面积1510亩,其中耕地面积1243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葱等,养殖有少量猪、羊等。人均年收入3200元。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大葱成为村民们的主导产业,更是全村经济增长的一个基点,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发展大葱种植300亩,还配有制种200亩。 本村通过“四化四改”、“五个一”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目前全村的内外部形象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环境整洁,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及乱倒垃圾等现象,绿化覆盖率、合作医疗参合率均有所提高,使南官庄村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氛围。 |
申王坡村 |
申王坡村位于绛县县城西南一公里处一级公路南侧,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1800亩。住户198户,居民723人,其中有劳动人口473人,男劳动力人口为242人,女劳动力人口为231人,全村0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2人。 申王坡村交通便利,柏油马路、水泥路贯通全村。水资源丰富,深井6眼,地埋管灌2500米。大粒樱桃种植面积500亩。山楂种植200亩。其他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有鸡、牛、羊、猪等。 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古绛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我村基本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好文化活动室一座,图书1500册,硬化文化活动广场800平方,并配套安装好健身器械。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村参保率达100%。我村民风淳朴,邻里友爱互助,村级管理民主,干群关系和谐。 今后村两委干部将把积极带动村民发展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作为首要目标,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共同创造舒适和谐的乡村生活! |
峪南村 |
峪南村位于绛县城西一公里处,高速路引带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峪南村土地总面积29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90亩。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健全。 峪南村共有六个居民小组,总户数为293户,人口1157人,其中劳动力人口为738人,其中男劳力384人,女劳力354人。全村共有0党员15人,女党员2人。 峪南村于2009年修建文化广场,并已安装上完备的健身器材供村民文娱使用。 目前正在筹建农家书屋图书室,已筹措图书千余册。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成立有妇女秧歌队。村风淳朴,村容整洁。 峪南村主导产业以苗木种植、销售为主,建有大型苗圃数家,种植和销售各类经济林类苗木和荒山绿化类苗木。目前已形成了产销一体的经营模式,收入可观。另外近两年来,峪南村大力发展大粒樱桃种植产业,现已有樱桃园数家,种植面积200亩,且亩产可观。峪南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产丰厚。全村已基本完成道路硬化,预计于今年完成全村巷道硬化工程。共铺设管灌3000米,建有机井7眼,2300亩农田均为高产可浇地。目前峪南村村民生活富裕,经济收入可观,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 |
中牛村 |
中牛村,位于绛县西北边缘,距县城九公里,全村三面环沟,地理位置较偏僻,经济落后,信息不发达。县城通往我村的道路不属主干线,我村的路是村村通时所修,质量不甚好,交通条件落后,不通公交。全村有两千一百亩土地,其中耕地一千六百亩。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河边的坡地,土地贫瘠,有一部分还不能灌溉,自然条件较差。 我村有五个居民组,两百一十户,七百六十二口人。其中有劳动力五百零一人,男劳动力二百七十四人,女劳动力二百三十五人。全村共有十九名党员,其中女党员二名。村里的劳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出去务工赚钱,留守村里的老弱病残较多。 我村建有图书室和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存有图书2000余册,向全体村民开放,便于村民学习科学技术。党员活动室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新政策新方针,保持党员的党性与时俱进,创先争优。我村村民忠厚诚实,民风淳朴,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村建有垃圾池,有村规民约。 我村有机井三眼,现有两眼可用于人畜吃水及浇地,另一眼未配套,我村的主导产业是山楂经济林,因地制宜山楂便于在我们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现已发展有200亩,后续准备再发展300亩。农民的主要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小麦和玉米。收入水平在人均2500元左右。收入不高急待增加农民收入。 |
西吴壁村 |
西吴壁村位于县城西北角,距县城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但交通条件不太好,位于涑水河北坡,北高南低,气候温和,昼夜气温误差大,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本村土地面积1700亩,耕地面积1500亩,土壤肥沃,但水利条件不太好,依托井灌溉可解决小部分果园浇水,可以满足人畜用水,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多靠农业和外出打工维持,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元。 本村现有人口600人,男劳力320人,女劳力280人,三个居民组155户,党支部15名党,其中女党员3名,1个流动在外,3个预备党员,15名村民代表,支村委班子共7人,民调,理财,红白理事会等机构俱全。 村内卫生所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图书馆一个,体育健身器材俱全,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远程教育,农廉等网络都在开通,丰富的文化生活,投影、音响伴随村民正走向幸福安康,路灯亮化,街道整洁,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不断地在提升,主导产业靠种植,500亩山楂园已成规模,苗木,药材,小型养殖遍及全村四十户,外出经商,打工二十户,人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本届村支两委工作正在筹划规模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入股,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
北牛村 |
北牛村处于绛山脚下,与曲沃县交界,全村土地面积为55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760亩,近年来,北山石料厂已成规模,这在促进本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厂打工,村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 我村有八个居民组,总户数为190户共706口人,劳动力300人,其中男160人,女140人,党员13人,女党员1名。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正在认真研究,逐步落实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提高我村村民的文化素质。我村几乎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无理取闹、-告状的事件,-信教的村民也是少之又少,总体上比较稳定。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整条街道整洁卫生。 |
小张村 |
小张村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北方,距离县城十八华里,交通便利,出行方便。小张村东邻西荆村,南邻崔必村,西邻横水镇崔村,北邻下高池村。 小张村共有五个居民组,全村178户,共有人口840人,全村共有党员21人,支村委干部5人,居民组长5人,村民代表14人。全村土地面积约有2350亩,耕地面积约2350亩,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药材,养殖羊、鸡、猪。村中有六眼水井供全村人畜用水,全部水浇地。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2500元。 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古绛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村支委干部的努力下,发展我村基本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建好老年人文化活动室,硬化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好健身器械,管理好我村图书室,规范好我村卫生所,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村参保率达100%。我村民风淳朴,邻里友爱互助,村级管理民主,和谐文明蔚然成风,帮助贫困村民为其办理低保或五保。 今后村支委干部把积极带动村民发展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目标,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共同创造舒适和谐的乡村生活! |
岗底村 |
岗底村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北方向,座落在紫金山脚下,距离县城十五里,交通便利,出行方便。岗底村东邻勃村,南邻小张村,西邻下高池村,北邻南步康村。 岗底村共有三个居民组,全村156户,共有人口735人,其中16周岁—60周岁人数为458人,全村共有党员17人,其中女党员1人。支村委干部5人,居民组长3人,村民代表15人。全村土地面积有3000亩,耕地面积2500亩,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药材,养殖羊、鸡、猪。村中有四眼水井供全村人畜用水,全部都是水浇地。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3000元。 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古绛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村支委干部的努力下,大大发展了我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建好了老年人文化活动室,硬化了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好健身器械,完善了村图书室,规范了村卫生所。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村参保率达100%。我村民风淳朴,邻里友爱互助,村级管理民主,和谐文明蔚然成风。 |
下高池村 |
下高池村位于县城西北部,地处紫金山下,距县城10公里。是一个新农村党的推进村。全村有六个居民组,共有350户,1300口人,960各劳动力。党员42人,其中女党员有6个。土地面积4600亩,耕地面积4029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029亩。近年来,在支村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基础设施 一、全村共有配套深井九眼,管灌15000米。 二、沼气池25个,文化广场一座,面积2000平方米。 三、教学楼一座,面积2012平方米。 附属设施21间,校园硬化3000平方米,学生餐厅、宿舍各一座。 主导产业及农民收入: 一、 成为绛山种业小麦繁种第三大基地,种植面积达3120亩,每亩增收60元。 二、 药材种植面积700亩,每亩收入3500元 文化医疗 一、 高标准图书室一座,藏书3000册。 二、 村级卫生所一座。 |
上高池村 |
上高池村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北方,座落在紫金山脚下,距离县城二十五华里,交通便利,出行方便。上高池村东邻南步康村,南邻下高池村,西邻北仇张村,北邻东窑村。 上高池村共有三个居民组,全村156户,共有人口665人,全村共有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3人,支村委干部7人,居民组长3人,村民代表9人,全村共有劳动力512人,男劳动力276人,女劳动力236人。全村土地面积有3000亩,耕地面积2500亩,村民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药材为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养殖羊、鸡、猪散养户,未形成养殖规模,我村没有集体经济来源。村中有一眼水井供全村人畜用水,还有300亩水浇地,遇到干旱季节吃水困难,为村民方便用水各户都安好用水管道。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数达300人,外出务工期间村中只有老年人及留守儿童,全村人均年收入约3000元。村中没有学校,全村学生到下高池村就学。 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古绛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村支委干部的努力下,发展我村基本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建好老年人文化活动室,硬化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好健身器械,方便村民搞活动,管理好我村图书室,方便村民借阅。规范好我村卫生所,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村参保率达100%。我村民风淳朴,邻里友爱互助,村级管理民主,和谐文明蔚然成风,帮助贫困村民为其办理低保或五保。 今后村支委干部把积极带动村民发展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目标,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共同创造舒适和谐的乡村生活! |
东仇村 |
东仇村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北方,座落在紫金山脚下,距离县城二十华里,交通不便,出行不方便。东仇村东邻上高,南邻下高,西邻西仇,北邻东窑。东仇村共有四个居民组,全村121户,共有人口500人,全村共有党员16人,支村委干部5人,居民组长4人,村民代表8人。全村土地面积约有1850亩,耕地面积约1650亩,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药材,养殖羊、鸡、猪。村中有一眼水井供全村人畜用水,无水浇地。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2500元。 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古绛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村支委干部的努力下,发展我村基本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建好老年人文化活动室,硬化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好健身器械,管理好我村图书室,规范好我村卫生所,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村参保率达100%。我村民风淳朴,邻里友爱互助,村级管理民主,和谐文明蔚然成风,帮助贫困村民为其办理低保或五保。 今后村支委干部把积极带动村民发展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目标,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共同创造舒适和谐的乡村生活! |
北仇张村 |
北仇张村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北方,座落在紫金山脚下,距离县城三十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依山而建,视野开阔。北仇张村东邻东窑村,南邻西仇张村,西与郝庄接壤。 北仇张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典型农业生态村。共有三个居民组,全村90户,共有人口380人,劳动力258,其中女劳动力102人。全村共有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1人。支村委干部6人,居民组长3人,村民代表11人。全村土地面积2506亩,耕地面积约1163亩,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药材,养殖羊、鸡、猪。村里有是三眼水井供全村人畜用水。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3000元。 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古绛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村支委干部的努力下,我村建设了老年文化活动室和卫生所。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村参保率达100%。我村民风淳朴,邻里友爱互助,村级管理民主,和谐文明蔚然成风。 今后村支委干部把积极带动村民发展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目标,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共同创造舒适和谐的乡村生活! |
东窑村 |
东窑村位于古绛镇西北方向,地处山岭地带,是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共有土地面积1350亩,其中耕地1160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综合经济情况来说,全村以农林牧副业以及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们以勤劳来标榜生活。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花菜,大黄、柴胡、黄芩、玉米。养殖业主要是猪、羊等。全村共有111户,468人,劳力338人,分3个居民组,有18个党员。 近年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加快城镇化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做到了长远规划发展,逐年投入建设的办法,使新农村建设初现规划,精神文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长足发展。中心村街路硬化、绿化、亮化、净化逐步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美村、富民、强经济”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软硬件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以“生态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按照规划有步骤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西山村 |
古绛镇西山村位于紫金山南麓,北与曲沃接壤,西连东窑,南接北步康,东靠东山,是一个典型的边垣山区。全村83户,252口人,劳动力138人(其中男劳力81人,女劳力57人),党员11人,分散居住在三个自然村内,共有五个居民组,土地面积1940亩,耕地1850亩(已退耕还林500余亩),剩余1350亩全部都是干旱、石砾化山坡地,土质贫瘠,耕种困难,大多数以小麦、玉米为主要栽种品种,亩产一般400斤左右。全村人口原有350余口,因居住条件限制,人口逐年减少至现有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实属艰苦。 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特别市碰到雨雪天气,村民进出村内十分困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虽然在政府的帮助下,村口已硬化一段道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出行难的状况。 二、地处大山,人畜吃水困难,土地“靠天吃饭” 村内人畜吃水全部由外村拉来,特别是遇到旱季,土地缺水更是难以解决,使村民对我村自然条件有很多抱怨。 三、居住分散,人心不齐 我村共五个居民组,三个自然村,居住条件差,分布比较分散,不便于互相联系。 |
北步康村 |
北步康村位于绛县紫金山下,距离县城15公里,有一座将军府,文化底蕴深厚。全村共有土地面积6428亩,耕地5134.77亩,有五个居民组,拥有人口1576人。劳动力1308人,其中男劳动力有726人,女劳动力有582人。党员40人(其中女党员4人)。 村里有六年制的寄宿小学一所,方便了本村以及周边村子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我们村民风淳朴,村容整洁,村民的娱乐文化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下,我们村人心凝聚,团结奋进。村里的主导产业仍是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保持在人均2721元左右。在支村委班子的带领下,我们村制定了新一届的任期目标,对我们村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全盘规划,针对我们村的实际情况,从经济、文化、人文素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行措施。我们村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会非常广阔。 |
南步康村 |
南步康村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北部,绛曲公路穿村而过,全村现有126户,467口人,劳动力270人(其中男劳力136人,女劳力134人),全村共有党员29人(其中女党员3人),土地面积1380亩,耕地面积1310亩,有机电井3眼,可浇面积4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近几年我村调整产业结构,蔬菜种植面积达20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4910元。2010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兴建了一座120平方米的村党员活动室,2011年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筹措图书千余册,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展的多姿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村民风淳朴,村容整洁,自巷道硬化以来,更方便了村民出行,从而也带动了我村的经济发展,为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镇党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南步康村一定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
赵堡村 |
古绛镇赵堡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8公里,学校房屋7间,变压器一个,道路1.5公里,党员活动室1间。共分5个居民组,90户,总人口410人,总劳动力245人,其中男劳力121人,女劳力124人,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3人,总面积1020亩。 赵堡村的农业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山楂、药材、苗木为主,近年来,随着苗木、药材价格的攀升,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养殖业方面以小面积圈养为主,主要养殖牛、羊。 赵堡村建立了一个远程教育接收站,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上级组织领导下全村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增加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把党的基础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在村党支部努力工作下,借着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
孔家庄村 |
孔家庄村位于县城西约四公里处,本村现设居民组3个,160户居民,全村人口687人,劳动力人口为487,其中男劳动力253人,女劳动力234人。现有0党员14人,无女党员。 孔家庄村交通状况良好,地理环境优越,村中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村容整洁。全村共占地1000亩,耕地面积800亩。有3眼深井,村中土地全部埋有灌溉管道,水浇地占到土地面积的90%,村中现在山楂园400亩,每亩平均收入4000元。另外还有各种苗木,小麦,杂粮的种植,收入也很可观。人民生活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村民利用农闲和晚上的时间在本村文化广场放声歌唱,欢快跳舞,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村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委会为本村的经济发展想点子,找办法,一排排新的建筑树立在村中。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