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位于中条山下,速水河畔,北临二级路沿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六个居民组,375户,1674人,耕地面积1100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的一个村。几年来,在省、市、县、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经过全村人的努力使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格局。
一、 强产业、促发展、增收入
我们支村委一班人立足于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结合村情定方略,选准方向谋发展,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村二级路边建起了木材市场。目前,木材摊点46户,带动饮食业10户,商店8户,带锯及木材加工10户,运输9户,并吸纳了一百余名劳动力专门从事整理木材,装卸木材,每人每月收入都在千元以上。 在村北二级路北侧,发展工业园区,现有晋源包装有限公司、维信面粉厂、冷酷、塑料加工等企业,吸纳了200余名劳动力。村内以主街道为轴心,建起了市场一条街,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蔬菜、百货、服装等批发零售集散地,方便了村民,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目前我村搞饮食、建筑等外出劳动力达二百余人,遍及全国各地,仅此一项可增收二百多万元。
二、 关注民生,全面推进“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
硬化、绿化:几年来,全村主街道及巷道全部硬化,主街道两旁栽植冬青、风景树万余株。
亮化:主街道全部安装路灯,实现了七条主街道全部亮化。
四改:以沼气建设为依托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全村发展沼气户180余户,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沼气改建任务。配备了沼气服务站,有专人进行后期管理服务工作。改水、改电已全面完成。
为改善办学条件,建起了三间寄宿制餐厅,建教学大楼一座,硬化校园1200平米,新建学校门楼,更换大门,配套电脑、图书室、桌椅板凳,改善了办学条件,达到了标准化学校水平。
抓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集合作医疗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科技活动室、党员之家、村委办公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硬化休闲广场,配套健身器材,使村民有了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场地、
三、 稳定、和谐倡导文明新风
建立健全了民主制度,全面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了党员联户制度,有效的开展了尊老爱幼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讲科学,学技术,促发展。坚持每月十日的党日活动,有问题有事情拿到党员会上先议议,很大程度的推进了我村的稳定和谐。
我们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做的工作距先进村差距还很大,离上级的要求还很有一定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再掀新农村建设新热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6101 | 044000 | -- | 查看 东灌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柳堡村 |
柳堡村隶属绛县横水镇,位于横水镇南边,南临柳坪,北临柳庄,东与宋西村相接,西临东外村。 柳堡村共有215户,747口人,其中劳力454人,分为四个居民组;共有党员23名。 柳堡村村域面积325公顷,其中旧村庄建设占地约276亩,耕地2850亩,有药材310亩,2072亩退耕还林地;耕地全部为旱地,无水地;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药材等,村民经济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 柳堡村旧村庄趋于破旧,交通不便。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村庄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柳堡村支村委一班人决定带领全村人实行整体搬迁。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县上驻村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柳堡新村龙亿小区已于2009年9月破土动工,计划建设60户居民小院,目前已建成40余座,村民有一部分已经入住小区,后期工程正在建设中。今年,村里新建办公大楼一座,餐厅、卫生室、便民超市陆陆续续投入使用。 柳堡村新一届支村委正按照“-”重要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山西省十次-会会议精神,带领村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柳堡村党支部和勤劳、善良的村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南下吕村 |
南下吕村位于横水镇西南部,中条山涑水河南岸与东下吕、西山底村接壤,全村共有耕地1300亩,人口1050余人,205户,分4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31人,配有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等设施。村容整洁,环境宜人。 南下吕村基本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有大蒜,畜牧业养殖有较大发展,有养鸡3000只鸡场,猪出栏超20头的养殖户有30户。今年村两委引导农户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大蒜的种植面积,继续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寻找新路子。 在2009年荣获“沼气工程先进村”称号。 |
西么里村 |
西么里村位于横水镇南一公里处,紧邻闻垣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全村有两个居民组,98户,414人,其中劳动力160人,耕地面积320亩,多为旱地,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党员11人,民风淳朴,村民素质较高。村主导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有樱桃园30亩,新建莲池10亩。 在近几届两委班子的领导之下,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修建了村民休闲广场,并加以绿化;村中的主要道路进行了路面硬化,且沿路安上了路灯,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了方便。文化建设方面成立了村级图书室,配备了图书300册;成立了农廉查询室,可以运用现代网络对农村党员和群众进行培训学习。 |
新庄村 |
新庄村位于中条山下,涑水河畔,地处横水镇南段一公里处,东济高速公路沿村边穿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源充足。村内棋盘式街道分布均匀,无工业污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全村共有376户,1645口人,分三个居民组,耕地1500亩地,党员42人。 我们新庄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承新农村建设推进之东风,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精诚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截至目前,我们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初战告捷。 村内街道全部硬化,排列有序,四通八达,一百五十盏路灯式样美观,流光溢彩,数万株冬青松柏和风景树郁郁葱葱,一百四十个标准垃圾池安装合理,新建不锈钢大门熠熠生辉。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舞台设计新颖,其实辉煌。及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为一体的“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全部基本到位。 我村主导产业以苗木、樱桃为主,其中樱桃种植面积达200余亩,品种有红灯、先锋、艳阳、红蜜、早大果等,远销北京、太原、广州、西安等地,亩收入两万元左右;现有各种苗木700余亩,其中冬青苗500亩,金丝垂柳、速生杨100亩,其他苗木100亩,亩收入3500--4000元左右。外出务工人员达450人左右,2010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 我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宽第三产业,三年内力争人均收入5000元。 新庄村位于中条山下,涑水河畔,地处横水镇南段一公里处,东济高速公路沿村边穿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源充足。村内棋盘式街道分布均匀,无工业污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全村共有376户,1645口人,分三个居民组,耕地1500亩地,支村委干部7人,村官1人,党员42人。 我们新庄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承新农村建设推进之东风,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精诚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截至目前,我们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初战告捷。村内街道全部硬化,排列有序,四通八达,一百五十盏路灯式样美观,流光溢彩,数万株冬青松柏和风景树郁郁葱葱,一百四十个标准垃圾池安装合理,新建不锈钢大门熠熠生辉。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舞台设计新颖,其实辉煌。及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为一体的“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全部基本到位。 我村主导产业以苗木、樱桃为主,其中樱桃种植面积达200余亩,品种有红灯、先锋、艳阳、红蜜、早大果等,远销北京、太原、广州、西安等地,亩收入两万元左右;现有各种苗木700余亩,其中冬青苗500亩,金丝垂柳、速生杨100亩,其他苗木100亩,亩收入3500--4000元左右。外出务工人员达450人左右,2010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 我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宽第三产业,三年内力争人均收入5000元。 |
南横水村 |
南横水村位于闻垣高速出口,横水镇东侧一公里处,全村有耕地700余亩,168户,617口人,党员19名,机井五眼,全部为地埋管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支村两委、全体党员干部及全体村民的艰苦奋斗,由一穷二白的破村落,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房屋全部得到更新改造,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村委会办公大楼拔地而起,村中文化广场焕然一新,全村共有劳力450名,长期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兼种山楂、核桃、樱桃等经济林,粮食种植仅能维持村民生活之需,民风淳朴,和谐相处,社会风气良好,近几年,无刑事案件发生,民事纠纷基本销声匿迹,人心齐向,致富小康,各尽其能,保持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南横水村新一届支村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山西省十次-会会议精神,带领村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南横水村党支部和勤劳、善良的村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横南村 |
横南村地处横水镇西南部,与横东村、横北村并称“三横”,组成横水镇。交通便利,与闻垣高速路相邻。 本村有九个居民组,农业人口3386人,辖区另有非农业人口368人,总户数931户,其中劳力2170人。土地面积3380平方米,耕地面积2360亩,其中水浇地1260亩,旱地1100亩,山地退耕护岸林面积260亩。 由于横水镇为绛县西部重要贸易中心,本村地临集贸市场,历史上村民多有经商做生意的习惯,加之人多地少,经商务工成为村民主导产业,据2009年统计,集贸市场商户462户,约半数为本村村民经营,全村务工经商人数达到1120人,产值约2000余万。村民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5%以上。 横南村作为基层行政村,由党支部、村委会、学校、卫生所等组成。其中支部五人,共有党员90人。 每月10号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在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农村知识;村两委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篮球赛、广场舞蹈、重阳节老年人活动等。村民都有很高的素质,很团结。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农村文明之风,禁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之风。 在村两委的团结下, 引资招商,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小区,逐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规范市场管理,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砌筑了防洪渠,在特大暴雨中发挥了作用。 2008年,我们横南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我村兴办企业,目前我村已有民营企业17余家,年产值3000万元,安置村民800余人,个体工商户摊位400余户,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得以就业。 横南村新一届村支委正按照“-”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走科学发展强村富民之路,带领农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坚信: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横南村党支部和勤劳、善良的横南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柳泉村 |
我村现有六个居民组,580户,2790口人,有党员51人,干部9人,其中支委、村委7人,报账员1人,户籍员1人、耕地面积3400亩,其中水浇地2300亩,全村有深井10眼。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300元。 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村先后被省政府、省文明委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省级文明村”及“省级生态文明村’’,被市、县、镇授予“五好党支部”、“先进党组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示范村”“村民自治达标村”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主导产业方面, 现已建起大粒樱桃园160亩,山楂园180亩,苹果树、桃树等150亩,育各种苗木100余亩,种药材l50亩。在抓好粮果业的同时,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现正在建设年产3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厂,总投资3亿余元,现已投资7000余万元,投产后可安排劳动力800余人,还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支村委一班人积极与外界联系,支持鼓励剩余劳动外出打工,目前外出卖饭的有200余户,从业人数达600余人,外出打工人员240余人,在当地搞建筑的有100余人,年直接收益2000余元。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新农村建设 一是建起了建筑面积l470平方米,两层水泥框架结构的,容纳200师生的综合教学楼,硬化了校园,更新了大门、围墙、老师办公桌椅、学生桌凳全部更新配齐,配备了电脑及多媒体教室,成为首批达标学校。 二是分两期对全村大街小巷进行硬化,总长达12公里,道路两旁全部修了排水渠。 三是全村主干道安装路灯l60盏,实现了亮化工程。 四是解决了全村445户安全饮水问题和村东200户饮水困难问题。 五是建起一幢二层,建筑面积47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 六是建起l02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成为集卫生室、图书室、网络室、老年活动中心、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 七是建人民舞台一座,以其为依托,修建农民休闲娱乐广场,安装篮球架一副,健身器材十件,照明花灯6个。 八是在二级油路旁建起二层28间近2000平方米商业楼,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九是去年为了解决在外打工人员没有时间在家盖房的实际问题,村集体统一建起l8户两层别墅式的“涑水苑”,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小院大门、道路、排水、水、电全部配套,总投资500万元。 |
横北村 |
横北村地处横水镇北部,交通便利。 本村有十个居民组,农业人口有2900人,辖区另有非农业人口313人,总户数830户。土地面积2600平方米,耕地面积2200亩,其中水浇地300亩,旱地1900亩。由于横水镇为绛县西部重要贸易中心,经商务工与外出打工成为村民主导产业,据统计,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600人以上。村民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横北村作为基层行政村,由党支部、村委会、卫生所等组成。其中支部5人,共有党员68人。 本村建立良好的农村工作机制。每月10号党员、代表在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农村知识,村两委经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篮球赛、广场舞蹈、重阳节老年人活动等。村民都有很高的素质,很团结。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农村文明之风,禁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之风。 在村两委的团结下,逐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修水泥路,解决的村民出门难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我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横北村新一届支村委正按照“-”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走科学发展强村富民之路,带领农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坚信: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横北村党支部和勤劳、善良的横北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居太村 |
居太村位于绛县横水镇以西,东临柳泉村,西邻爱里村,现有5个居民小组,260户,1080人,党员29人。耕地面积1360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全村青壮年劳力有80%外出务工,现有产业是小型大棚菜种植,约60余亩14个大棚,有11户组建 。 我们支村委一班人立足于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结合村情定方略,选准方向谋发展,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农业。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目前我村搞饮食、建筑等外出劳动力达二百余人,遍及全国各地,仅此一项可增收二百多万元。 主街道全部安装路灯,实现了两条主街道全部亮化。 建立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科技活动室、党员之家、村委办公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厅,硬化休闲广场,使村民有了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场地、稳定、和谐倡导文明新风。建立健全了民主制度,全面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了党员联户制度,有效的开展了尊老爱幼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讲科学,学技术,促发展。坚持每月十日的党日活动,有问题有事情拿到党员会上先议议,很大程度的推进了我村的稳定和谐。 我们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做的工作距先进村差距还很大,离上级的要求还很有一定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再掀新农村建设新热潮。 |
柳庄村 |
山西省运城市柳庄村,位于横水镇的东南部,闻垣高速路南。全村共有种地2800亩,人口1536人,党员人数31人,共分6个村民小组。近年来,村里新建了标准化学校、休息广场、综合服务大楼、党员活动室、科技图书馆、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等设施齐备。 我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两委班子确定了基本发展思路: 1、对于有传统养殖经验的农户,扶持其发展特色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家畜家禽,推广养殖新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2、对于有传统种植经验的农户,鼓励支持其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高产玉米、中草药材等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通过培训、示范和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3、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精细菜和反季节菜,积极开发无公害蔬菜,不断拓宽致富新路子,依靠技术增加收入。 柳庄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组织和村委会自身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能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使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贡献。 |
许家村 |
许家村位于横水镇南部。东与东外村接壤,西与东山底村为邻,北与乔寺村为邻。全村共有四个自然村,109户,常住人口390人,劳力200人,党员人数16人,耕地面积2470亩,退耕还林面积815亩、粮作物面积1655亩,中药40亩。基层组织场所892.8平米,道路硬化2.5公里。 地方特产:柿子 农业主导产业:小麦 药材 许家村与柳堡村、南下吕村、西么里村、新庄村、南横水村、横南村、柳泉村、横北村、居太村、柳庄村、东外村、山底坡村、西山底村、乔寺村、横东村、下庄村、东刘家村、西灌底村、东灌底村、灌底堡村、许家园村、坡底村、加堡村、东下吕村、西仇村、崔村村、周家庄村、西录村、东录村、爱里村、东山底村相邻。 |
东外村 |
东外村地处横水镇南部,交通便利,紧邻闻垣高速路口。 本村有三个居民组,农业人口有1030人,辖区另有非农业人口16人,总户数267户,其中劳力600人。土地面积2360平方米,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旱地300亩,山地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 由于横水镇为绛县西部重要贸易中心,经商务工与外出打工成为村民主导产业,我村经商务工110户,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400人。村民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以上。 东外村作为基层行政村,由党支部、村委会、卫生所等组成。其中支部3人,共有党员20人。 本村建立良好的农村工作机制。每月10号党员、代表在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农村知识,村两委经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篮球赛、广场舞蹈、重阳节老年人活动等。村民都有很高的素质,很团结。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农村文明之风,禁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之风。 在村两委的团结下,逐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修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门难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我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东外村新一届支村委正按照“-”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走科学发展强村富民之路,带领农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坚信: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东外村党支部和勤劳、善良的东外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山底坡村 |
山底坡村是绛县横水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中条山西南侧,涑水河南岸,北边与西山底村接壤,西与闻喜县焦山村隔河相望,是一个水资源缺乏,自然条件较恶劣的村庄。 全村共119户,510人,16名党员,有东坡,杨家岭,西坡三个自然村,四个居民组。全村国土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余亩(旱地),退耕还林地508亩。 村人均收入1300余元,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近年种植药材、苗木近100余亩。村里现在有两个破碎石料厂和三个石料厂五家企业。 2009年,村里硬化了东、西坡水泥路,并于2010年修建休闲广场、党员活动室,更好的服务了全村居民。 2011年12月,村里进行了第九届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党支部现以张丙元同志为支部书记,董红军、王庆云为委员;村委会现以董红军同志为主任,靳铁圈、何安良、王博洋、柴海云为委员。 |
西山底村 |
西山底村位于横水镇的西南部,中条山脚下,与东山底、南下吕接壤。全村共有330户,人口1410余人,分5个居民小组,党员36人。全村有耕地2580亩,分为水浇地和丘陵地。水浇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丘陵地主要以种植黑槐树为主。养殖业是农民庭院经济的主要项目,养猪百头以上的有9户,猪存栏达四五千头。 新修建党员活动室,村内主要街道实现硬化,配备了锣鼓等一系列娱乐设施,丰富村民休闲娱乐生活。 |
乔寺村 |
绛县横水镇乔寺村在中条山脚下涑水河畔,村南面是连绵不绝的中条山山脉,村东面和北面就是在晋南赫赫有名的涑水河。涑水河在村边拐了一个对钩似的弯,然后迤俪向西流去。由于村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民进进出出只能搭桥渡水。涑水河滩紧挨着村边,村民挖渠引水,从河滩到庄稼地之间,就有很大面积的荷花地。以前村里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十几个,有火神庙、龙王庙等——至今这些地名还保留着,由于村里有桥有寺,所以后来就起名叫乔寺村。 乔寺村北进村道路的左侧坐落着前朝历史留下的古建筑石碑楼,这座碑楼为清代道光年间周氏家族所建,整体宏伟高大,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风雨。 乔寺村国土面积达3300亩,耕地面积占3000亩,共有6个居民组,743户居民,3246口人,共有54名党员。09年我村被确定为新农村推进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山楂,莲菜,近几年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在上级政府的引导下又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养鸡场,养兔场。 乔寺村新一届支村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要求,走强村富民之路,带领村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坚信: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乔寺村支村委和勤劳、善良的乔寺村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横东村 |
横东村坐落于绛县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11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00米,公路从村边穿过,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18.5平方公里,6个村民小组,393户人,人口1680,全村可用耕地1538亩,全村共有干部6人,党员33人,设一个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村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元)成汤庙,村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立涑水池莲合作社,种植面积280亩。 |
下庄村 |
山西省运城市横水镇下庄村位于横水镇的北部,全村共有种地2400亩,旱地1600亩,水浇地800亩,全村共有260户,人口1100人,其中党员23人,分3个居民小组。近年来,村里新建了体育广场、两委活动室等设施齐备。 我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以桃树、小麦、玉米、杂粮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两委班子确定了基本发展思路: 1、扶持传统养殖农户发展特色养牛、养羊等家畜家禽,推广养殖新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2、鼓励支持传统种植农户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桃树等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通过培训、示范和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农村建设作为解决我“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组织和村委会自身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能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
东刘家村 |
东刘家村位于绛县西部边界,南邻中条山,处于闻喜,绛县三乡交界处,土地面积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80亩,辖4个居民组,1460口人,27名党员,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油葵等作物,主要养殖鸡.猪等家畜,此外还有部分村民外出经营餐饮服务业,人均纯收入2780元。 东刘家村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实践“-”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东刘家村建设成为特色养殖畜牧大村,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强村,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几年来,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村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完善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
西灌底村 |
运城市绛县横水镇西灌底村坐落在中条山脚下,涑水河畔,是一个民风淳朴的现代型农村,国土面积达2796亩,耕地2500亩,芦苇地30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该村居住人口较多,约有2850人,分7个居民组,共有610户,44个党员,是由南堡和高家庄两个自然村形成的行政村,2009年该村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两委会议室、村卫生所、篮球场等设施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现已申请上级批准我村为新农村。 近几年来,该村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伟大旗帜,始终遵守“强民富民”的宗旨,强化农业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文化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群众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人均年收入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为以后该村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东灌底村 |
我村位于中条山下,速水河畔,北临二级路沿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六个居民组,375户,1674人,耕地面积1100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的一个村。几年来,在省、市、县、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经过全村人的努力使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格局。 一、 强产业、促发展、增收入 我们支村委一班人立足于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结合村情定方略,选准方向谋发展,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村二级路边建起了木材市场。目前,木材摊点46户,带动饮食业10户,商店8户,带锯及木材加工10户,运输9户,并吸纳了一百余名劳动力专门从事整理木材,装卸木材,每人每月收入都在千元以上。 在村北二级路北侧,发展工业园区,现有晋源包装有限公司、维信面粉厂、冷酷、塑料加工等企业,吸纳了200余名劳动力。村内以主街道为轴心,建起了市场一条街,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蔬菜、百货、服装等批发零售集散地,方便了村民,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目前我村搞饮食、建筑等外出劳动力达二百余人,遍及全国各地,仅此一项可增收二百多万元。 二、 关注民生,全面推进“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 硬化、绿化:几年来,全村主街道及巷道全部硬化,主街道两旁栽植冬青、风景树万余株。 亮化:主街道全部安装路灯,实现了七条主街道全部亮化。 四改:以沼气建设为依托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全村发展沼气户180余户,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沼气改建任务。配备了沼气服务站,有专人进行后期管理服务工作。改水、改电已全面完成。 为改善办学条件,建起了三间寄宿制餐厅,建教学大楼一座,硬化校园1200平米,新建学校门楼,更换大门,配套电脑、图书室、桌椅板凳,改善了办学条件,达到了标准化学校水平。 抓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集合作医疗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科技活动室、党员之家、村委办公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硬化休闲广场,配套健身器材,使村民有了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场地、 三、 稳定、和谐倡导文明新风 建立健全了民主制度,全面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了党员联户制度,有效的开展了尊老爱幼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讲科学,学技术,促发展。坚持每月十日的党日活动,有问题有事情拿到党员会上先议议,很大程度的推进了我村的稳定和谐。 我们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做的工作距先进村差距还很大,离上级的要求还很有一定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再掀新农村建设新热潮。 |
灌底堡村 |
灌底堡村位于绛县横水镇西南部,下辖2个自然村。东接许家园,南抵南下吕,西与西灌底接壤,西北与东灌底相连。现有耕地500余亩,芦苇地300余亩。全村辖3个居民小组,254户,1002人,劳力500余人,人均收入4500余元。现有党员35名,沼气用户120户,路灯32个。中小型牲畜养殖户达86户,现存栏生猪2360头,年出栏6000余头。村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现代化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闻垣高速从本村穿境而过,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本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贞观八年的景云宫。 2009年完成全村水网改造工程,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硬化村内巷道,方便了群众出行。2010年筹措资金20余万元,修建党员文化活动室,建设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村门及照壁。 2011年新建藏书2000余册的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对村内街道进行绿化,实现灌底堡村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 |
许家园村 |
许家园村坐落在中条山脚下、涑水河畔,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该村现有村民110户,430余人,其中党员30人;耕地面积230余亩,深井3眼,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党员活动场所、村委办公场所、村民医疗场所,以及义务教育场所等全部到位;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村容整洁,环境宜人。 近年来,“两委”班子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全村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工作都实现了根本转变。 2009年被评为卫生先进村。 |
坡底村 |
坡底村位于绛县横水镇西面,省道沁东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村共有9个居民组,547户,2187口人,耕地面积2400余亩,水浇地1200余亩,旱地12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1亩。 坡底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导产业,尤以培育蔬菜秧苗闻名全县。全村多数人以种地为生,闲时就近打零工。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多从事餐饮业。总务工人员达到800余人。 坡底村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村落。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8栋,面积288平方米。该村古建民居保存完好、文化内涵厚重,是都市市民追溯历史、感受自然、体验农家生活的绝好去处。坡底古村最有神秘风采,最有古郡风韵,最有田园风光,最有乡村风貌。该村独有的旅游特色,有助于大力发展坡底村的旅游文化事业。 现今的坡底村正以昂扬的姿势奋力向前迈进,支村委一班人按照“-”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走科学发展强村富民之路,带领农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
加堡村 |
加堡村地处横水镇北部垣上,交通不便,水利欠发展。 本村有一个居民组,农业人口有386人,总户数93户,其中劳力160人。土地面积1400亩,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浇地280亩,旱地920亩。 由于横水镇为绛县西部重要贸易中心,经商务工与外出打工成为村民主导产业,据统计,经商务工20户,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30人,产值约260万元。村民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0%以上。 加堡村作为基层行政村,由党支部、村委会、卫生所等组成。其中支部3人,共有党员15人。 本村建立良好的农村工作机制。每月10号党员、代表在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农村知识。村民都有很高的素质,很团结。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农村文明之风,禁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之风。 在村两委的团结下,逐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修水泥路,解决的村民出门难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我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加堡村新一届支村委正按照“-”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走科学发展强村富民之路,带领农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坚信: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加堡村党支部和勤劳、善良的加堡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东下吕村 |
东下吕村位于横水镇的西南部,涑水河南岸,与东山底、南下吕接壤。全村共330户,1560余人,党员43名,分为东下吕和西下吕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006年成为山西省新农村试点村,村里新建了标准化学校,休闲广场、综合服务大楼、党员活动室、科技图书馆、老年活动室、残疾人活动中心、便民超市等设施。 全村国土面积1600亩,耕地面积136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香菇、山药、莲菜种植是农业调产的主导产业。养殖业是农民庭院经济的主要项目,规模养鸡户有4户,养猪百头以上的有9户,全村鸡存栏2万多只,猪存栏达四五千头。 “千年龙柏藏玉兔,新修月宫舞嫦娥”是东下吕文化风景的真实写照。 东下吕古柏名叫龙爪柏,为柏树中的一种稀有品种,比一般柏树生长的比较慢。经专家观察和测量,树龄至少在1600年以上。古柏在当地是神的化身,2006年东下吕支村委在柏树旁新建了一座四角亭,并在周围装置了护栏,供村民烧香求神,保佑平安。 月宫楼,又名魁星阁文昌庙,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由村民捐银重修。魁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文昌,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2007年在东下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倡导下,由运城市文物局、绛县文物局及全体村民三方集资二十一万元进行了落架大修,现在的月宫楼更加雄伟壮观,绚丽多姿。 |
西仇村 |
西仇村位于横水镇最北部,北上南下,东西两条深沟,属干旱土岭地带。 全村共有九个居民组,二百一十户,八百三十六口人,劳动力四百六十六人,党员三十二人。 全村共有土地两千四百二十九亩,其中水浇地三百亩,旱地两千一百二十九亩。村民主导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西仇村加快发展,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精诚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村内新打深井3眼,计划再打3眼,彻底解决群众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村内大力发展养殖业,村内出栏千头以上的养猪场10个,养羊户20户,养牛户近10户,同时村里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药材种植,目前已经形成规模。 西仇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宽第三产业,三年内力争人均收入5000元。 |
崔村村 |
崔村位于绛县横水镇东北部,北邻紫金山,南部与周庄村毗邻,土地面积4.3平方千米,下辖4个居-组,农业人口有1604人,辖区另有非农业人口25人,总户数443户,其中劳力954人。耕地面积共390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旱地2400亩。 由于横水镇为绛县西部重要贸易中心,经商务工与外出打工成为村民主导产业,我村经商务工210户,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810人。村民人均收入1720元,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0%以上。 崔村作为基层行政村,由党支部、村委会、卫生所等组成。其中支部3人,共有党员26人。 本村建立良好的农村工作机制。每月10号党员、代表在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农村知识,村两委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篮球赛、广场舞蹈、重阳节老年人活动等。村民都有很高的素质,民风纯朴,积极倡导农村文明之风。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群众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道路硬化,解决的村民出门难的问题;自来水管安装,解决了村民吃水用水难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我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崔村新一届支村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要求,走强村富民之路,带领村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坚信: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崔村支村委和勤劳、善良的崔村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奋斗征程中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
周家庄村 |
周家庄村位于绛县横水镇东北一公里处,有12个村民小组,共386户,全村共1404口人,其中党员25人,劳动力850人。土地共3300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旱地2500亩,土地肥沃是搞农产品、种植、养殖等项目的理想投资场所,我们村有丰富的民间文化: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等传统的文艺项目。 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我村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认识,在经济组织下带领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加大环境整治,从脏、乱、差入手,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村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果园、大粒樱桃和大葱,其中小麦有2700亩,每亩纯收入600元,此项纯收入160万元;玉米有1500亩,每亩纯收入800元,此项纯收入120万元;果园200亩,每亩纯收入1200元,此项纯入24万元;大葱800亩,每亩纯收入1500元,此项纯收入120万元;本村农业产值为农民收入424万元,平均每人收入3020元。 |
西录村 |
西录村位于绛县横水镇东二公里处。北至周家庄村,南至一级路南一公里处,东至东录,西至南横村。全村现有土地面积189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690余亩,水地600余亩,旱地1000余亩,水井6眼,新增水井2眼,由于村经济条件有限,致使村街及巷道未能硬化。全村辖7个居民小组,276户,1136人,劳力650余人,现有党员 21名。村主导产业为樱桃、山楂,现代化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横绛路从村内穿插而过,到勃村路从村西内而过。 |
东录村 |
东录村位于绛县横水镇东部,下辖2个自然村。与古绛镇的沟楞村和郝家窑村相连。全村辖8个居民小组,1200余口人,现有党员28名。耕地面积2300余亩。深井5眼。小学一所。村民营企业一个。闲散劳动力除在本村企业上班以外,其他都外出打工。 村内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现代化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展了大粒樱桃。自2007年加入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以来,成立了大棚樱桃专业合作社 ,近几年樱桃产业发展迅速。共投资18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樱桃大棚共计23个,占地160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当地有良好的口碑。而且建了现代化的樱桃大棚,这样可使樱桃提前上市,提前进入市场,不仅占领了市场而且增加了收入。 |
爱里村 |
爱里村位于横水镇西方五公里处,紧邻闻喜地界,紧靠东沁路,交通便利,全村有六个居民组,403户,1559人。其中劳动力600余人,耕地面积2280亩,多为水浇地,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党员38人,民风淳朴,村民素质较高。村主导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有苗圃30余亩,有塑料加工厂十个。 在近几届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设施方面,硬化了道路、新盖了学校教学大楼,沿路安装了路灯,为村民、孩子提供了方便;文化建设方面成立了村级图书室,配备了图书1000余册;成立了农廉查询室,可以运用现代网络对农村党员和群众进行培训学习。 |
东山底村 |
东山底村位于绛县横水镇西南部,地处中条山脚下。东与许家村为邻,西与西山底接壤,北抵东下吕村。目前全村共有9个居民组,438户,约1780人,耕地面积1385余亩,退耕还林2300亩,党员人数48人。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现代化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文化发展方面,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和秧歌队,并设立了图书室,方便村民阅读。两委班子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一心一意谋发展,全体村民勤劳朴实,锐意进取,聚精会神抓经济。东山底村全体村民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共谋发展,共同致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