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位于绛县卫庄镇的东北方,是晋文公墓所在地,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全村共有240户,六个居民组,906人,其中450名劳力, 29名党员,土地面积2540亩,耕地面积2100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下村结合自身实际,实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村里修了路、种了树、翻新了活动室、更换了办公桌椅、新建了图书室、完善了各项制度、增设了变压器、配套了机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下村以种、养为主导产业,种植以玉米、小麦、苗木为主,养殖以生猪为主,近两年,村里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近千亩山楂、核桃等经济林,农民年均收入近3000元,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村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6103 | 044000 | -- | 查看 下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后峪村 |
后峪村位于卫庄镇东南方向的一个偏僻的边远山区,距离镇政府27公里,全村共有三个自然村, 130户,409口人,共有25名党员,土地村面积约120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退耕978亩,山林面积15000余平方米,年人均收入达3000余元,后峪村山清水秀,风光优美,空气清新,休闲舒适是人们工作劳动之余休闲娱乐旅游的好去处。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后峪村支村委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一是依托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狠抓药材业采收,主要品种有五味子、连翘、黄芩、桔梗、血参等;二是狠抓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生产,全村年产核桃达150万公斤;三是狠抓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牛存栏达到200头,羊存栏达300只,四是投资18万余元建成面积200余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大大丰富了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前峪村 |
前峪村位于卫庄镇南端,属偏远山区,距离镇政府18公里,村里道路在2009年硬化12公里水泥路,土地面积5万余亩,耕地面积8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520余亩。 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24户,382口人,劳动力185人,共有正式党员16名。年人均纯收入4800余元。 2011年投资17万余元新建办公楼,建筑面积220㎡,办公设施已基本配齐,并投入使用,在2012年计划新建一处集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广场,占地面积3.5亩。村图书室共有图书15000册,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初中水平。 2011年,村民自筹资金56万余元在山下镇政府西面(原镇政府旧址),新建居民楼,可容纳村民40余户。 近几年来,前峪村初步形成了以药材业、干果业、养殖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年产核桃300余万公斤;连翘、五味子等药材500余万公斤。 前峪村山清水秀、风光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斜曲村 |
斜曲村是卫庄镇的一个山区小村,位于里册峪内三公里处,前直峪口,后通峪内,东倚山坡,西临河滩。村辖国土面积14195亩,其中山坡林地10110亩,灌木1060亩,宜林山地1405亩,沟壑面积1000亩,退耕还林210亩,现有耕地410亩。全村共有60户,230口人,其中党员11名。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小杂粮,辖区内有4个石料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斜曲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充分发掘利用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外拓形象、内搞创新、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努力实现斜曲村新农村建设目标。 |
下村村 |
下村位于绛县卫庄镇的东北方,是晋文公墓所在地,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全村共有240户,六个居民组,906人,其中450名劳力, 29名党员,土地面积2540亩,耕地面积2100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下村结合自身实际,实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村里修了路、种了树、翻新了活动室、更换了办公桌椅、新建了图书室、完善了各项制度、增设了变压器、配套了机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下村以种、养为主导产业,种植以玉米、小麦、苗木为主,养殖以生猪为主,近两年,村里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近千亩山楂、核桃等经济林,农民年均收入近3000元,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村子。 |
雎村村 |
雎村地处卫庄镇西北的高垣地区,共401户,1680口人,10个居民组,48名党员,32名村民代表,3600余亩耕地,以种粮和山楂、苹果产业为主,有八眼深井,基本能满足灌溉,近年来,农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两委”班子以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观,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逐渐增强。 雎村已经成为拥有现代化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雎村农民已经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
新三村 |
新三村位于卫庄镇西北方,素有西伯利亚之称,自然条件较差。全村总面积为3870亩,耕地面积2670亩。拥有三个自然村,总户数254户,总人口数857人,其中劳动力525人,党员27人。年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 近几年来,新三村全体村民在支、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恢复和发扬了新三村具有悠久历史的花鼓民间表演艺术;多方筹资硬化了全村大小巷道,建立了党员活动室,活动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以药材为主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完成了1000余亩中低产田改造。 新三村全体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村风良好,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来新三村投资办厂,新三村将会提供优质服务。 |
任村村 |
任村位于绛县卫庄镇的东南方,气候温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全村共有243户,三个居民组,835人,其中610名劳力, 31名党员。全村占地面积五千余亩,土地面积3400亩,耕地面积1700亩。其中,人居面积600余亩,耕地面积1400余亩,荒山荒地面积3100余亩,村民种植以小麦、玉米、果树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牛、养鸡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两委干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按照镇党委提出的“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管理健全新机制”的基本思路,带领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立志改变全村面貌,结合任村实际,实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近两年,村里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近千亩山楂、核桃等经济林,农民年均收入近3000元。任村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一心一意谋发展,为谋求环境大改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优先发展教育,以人为本,实事实办,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张上村 |
张上村位于卫庄镇中部,境内有省级东华山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东华山相传是传沉香劈山救母时飞溅石块而成,拔地萃立,直插云端,主峰海拔1700米,每逢春夏之际整个山峦被一片翠绿覆盖,景色秀丽,是人们休闲祈福的好去处;太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约1500余年,是我国较为罕见的一座坐南朝北的名寺,寺内大雄宝殿的一尊释迦牟尼独木雕卧佛身长4米,最宽处宽度可达1.3米,神态安详,造型逼真、色彩鲜艳,堪称“国宝”。 全村六个居民组,420户,1410人,共有35名党员,耕地面积2600亩,退耕还林49.5亩,荒山林地面积6430亩。村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产业发展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干群关系融洽,全村人一心一意谋发展,村民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村委一班人一是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西红柿、大葱种植业,目前全村西红柿种植面积300亩,亩产收入8000元,大葱种植面积180亩,亩产收入3000元;狠抓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产业,目前牛存栏150头,羊存栏300只。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公里的华山通道已经建成,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妯娌”评选活动,文化活动广场建成后更是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传说,风光秀丽的森林公园,历史悠久的太阴寺,这里更有朴实的人民,我们将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使张上村这片神奇的土地大放异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