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家岭村位于么里镇东岭,距离么里镇政府4公里,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82户,284人,耕地1300亩,退耕还林980亩。庞家岭支、村委班子成员共有4人,支部有党员18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全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由于村里耕地大部分已经退耕还林,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养羊、养牛等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有村两委办公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多种用途的办公环境;另有文化娱乐广场,配套的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6104 | 044000 | -- | 查看 庞家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垣址坪村 |
垣址坪位于么里镇最南站,离镇政府有25公里的高寒地带,常年风雨、霜冻灾害严重,海拔1800米,四个自然村,共65户人,265口人,大牲畜50头,耕种645亩坡地,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劳动力不足。主要经济来源为运输,山林干果药材采摘。 两委班子和党员情况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6名成员,其中党支部3名,村委会3名。班子成员之间任务分工明确。4个居民组各设小组长1名,具体负责该组村民小组内部事务。全村共有党员 人,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全村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两委班子成员在自身致富上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
回马岭村 |
回马岭新村位于么里镇西岭,全村有86户,276口人,原村位于么里峪,共有8个自然村组成,是我县的革命老区。村两委班子共有3人,党员16人,带创能力较强。 2007年“7·29”洪涝灾害处,回马岭村实施了整体搬迁工程,迁到了东官庄村,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新村已建成高标准住房21套,已有18户村民入住,水、电、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全部投入使用。 回马岭村以传统养殖牛、羊为主,尤其在原村发展迅速,共有养牛户12户,牛存栏120头;养羊户4户,羊存栏700户。村里共有耕地742亩,退耕还林地186.5亩,核桃树分布较为广阔,大小有1000余株. |
炭元河村 |
炭元河村距离么里镇政府10公里,是一个偏僻小山村,全村共有8各自然村四个居民组,104户,318人,耕地面积812亩,退耕还林460亩。炭元河支部、村委干部5人,支部共有党员22人,4个重点对象,3个积极分子。 炭元河是一个纯山区村,种植土豆、小麦、玉米及小杂粮等为主的农产品。养殖业方面:共有养牛户10户,牛存栏157头,养羊户7户,存栏1180只。基础设施方面:人畜吃水工程已全部完成。完成了全村农电网改造。建成了卫生所,通上了宽带,每年都要维修沙石路10公里。 今后发展方向:利用我村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业,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投资。 |
郭家庄村 |
郭家庄村位于么里镇东南2公里处,省道沁东线傍村而过,村内民风淳朴,是绛县革命老区回马岭的前沿阵地。 全村国土面积1.2万亩,其中土地面积850亩,退耕还林420亩,耕种面积380亩,园林50亩。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分四个自然村居住。有350口人,24名党员以及200余劳动力。村里拥有标准化村级办公室五间,各项设施一应俱全。 当地自然条件环境优越,珍稀树种白皮松遍布山中,郁郁葱葱,野生中药材野菜生长丰盛,牧草浓郁旺盛,另外,石灰岩矿石储量巨大。在支村委的领导下,矿石合法开采,中草药野菜开发有序,畜牧业蓬勃发展。 村有林区域内距省道200米以南的-峪水库,道路平坦,占地面积30余亩,水域面积1000平米有余,常年保持水面,四季分明,春天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夏天青山绿水,溪水潺潺,秋天遍山红叶,果实累累,冬天银装素裹,松柏翠拔。最值得一看的是绵延10公里至明代建设遗址歪头山,称为“华山”,山峰俊险,凭借大自然风云变幻的装扮,华山的千姿百态被有声有色的勾勒出来,整年人流不断,尤其是农历三月十八前后更是熙熙攘攘,香火不断。是最原始的自然风光,称得上是天然的好氧吧,旅游的好选择,至今原貌还基本保存完好,欢迎有志之士前来考察开发. |
庞家岭村 |
庞家岭村位于么里镇东岭,距离么里镇政府4公里,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82户,284人,耕地1300亩,退耕还林980亩。庞家岭支、村委班子成员共有4人,支部有党员18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全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由于村里耕地大部分已经退耕还林,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养羊、养牛等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有村两委办公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多种用途的办公环境;另有文化娱乐广场,配套的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
焦家洼村 |
焦家洼村位于么里镇东岭,是一个山区农业小村,全村共有5个居民组,分散在5个自然村居住,该村有145户,506口人,耕地1500余亩,省级文物晋灵公墓位于我村东部。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基本特点: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附属种植豆类等杂粮作物,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养羊、养牛等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里发展了以山楂为主的干果经济林。这种单一、低层次的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无法得以更多更好的经济收入。 两委班子和党员情况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焦家洼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6名成员,其中党支部3名,村委会4名,交叉1名.班子成员之间任务分工明确。5个居民组各设小组长1名,具体负责该组村民小组内部事务。全村共有党员24人,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全村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两委班子成员在自身致富上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基础设施建设:现有村两委办公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农廉查询室等多种用途的办公环境;另有文化广场,配套的健身器材,村内主巷道硬化工程基本完成,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
史家庄村 |
史家庄村位于么里镇东岭,距离么里镇政府3.5公里,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87户,337人。耕地1224亩,退耕还林303亩。 两委班子和党员情况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史家庄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6名成员,其中党支部3名,村委会4名,交叉1名.班子成员之间任务分工明确。3个居民组各设小组长1名,具体负责该组村民小组内部事务。全村共有党员21人,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全村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两委班子成员在自身致富上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
西崖下村 |
西崖下村位于么里镇西岭,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86户,329口人,耕地面积495亩。 近年来,西崖下村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打工经济,全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西崖下是一个农业村,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大部分耕地以水浇地为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全村共有160余人外出务工,其中本地30余人,外地128人,主要从事劳务、建筑、家政等。村两委班子团结向上,干事创业能力强,全村现有党员20人,两委干部5人。 |
尧寺头村 |
尧寺头村位于么里镇西岭,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69户,659口人,耕地面积1029亩,其中退耕还林地511.2亩。 近年来,尧寺头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尧寺头村是一个农业村,种植业为小麦、玉米、大部分耕地为扩浇地,新增山楂300亩,核桃种植150亩。村里巷道已全部硬化,2009年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1年完成农网改造;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村两委班子共有5人,党员20人,干事创业能力较强。 |
东官庄村 |
东官庄村位于么里镇西岭,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320户,1380口人,耕地面积3500余亩。村两委班子团结向上,两委班子有5人,党员40人,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大大增强,两委干部通过纪律作风整顿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使村干部作风得到有效改善,带创能力倍增。 近年来,东官庄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东官庄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林果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苹果300亩,桃100亩,山楂200亩。 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投资5万元建了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投资120万元建了教学楼,有效的改善了办学条件;修建了村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十余套健身器材. |
河王村 |
河王村位于么里镇河槽地段,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350户,1470人,其中党员37人,耕地面积2040亩,交通便利,条件较为优越,全村以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是2011年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近年来,河王村以农业调产和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河王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全村以种植小麦、良种玉米为主,林果业发展迅速,全村有苹果300余亩;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由浙江客商投资100万元,在本村种植40亩灵芝,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全村大力发展养鸡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与永济粟海集团联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现发展肉鸡养殖户11户,鸡棚12个,鸡存栏数60000余只,年增加收入100余万元。 3、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一是投资5万元建了村级活动场所,“一场两室”已投入使用,配备了健身器材;二是投资40万元建了标准化小学;三是完成了全村安全饮水工程,打深水井1眼;四是今年投资40余万元对村里2公里主巷道进行了硬化,并安装了路灯。 |
么里村 |
么里村位于么里镇中部,是镇政府所在地,省道沁东线穿村而过,全村1100人,分三个居民组,280户人,耕地面积810亩,其中贫瘠坡地耕地500亩。么里支、村委班子成员共有6人,支部有党员35名。么里村实际居住444人,大部分出外务工,主要收入靠劳务输出。“十二五”期间,么里村计划在路边水浇地发展蔬菜大棚十个,在街道两侧发展旅游服务业二十家;成立劳务输量管理组织,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么里要发展主要是地少,贫瘠,村里服务业不发达,没有用人的工矿企业,在有限的土地,只有加大投入,建立周期短的经济作物,才能提高村民收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