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峪村,位于安峪镇中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村容整洁,道路硬化齐全。全村6个居民组,总人口1200余人,320余户。耕地面积1900亩。是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水利条件优越,林果业发展趋势良好。尤其以山楂、油桃种植销售为主导。村支部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认真落实,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有力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田灌溉。
近几年来,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落实党的政策方针,狠抓党建工作,抓廉政建设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坚持把村民自治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农村稳定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强化村务公开,完善议事制度,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6106 | 044000 | -- | 查看 西晋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冯村村 |
冯村村位于安峪镇中部,西连长杆,南与安峪村接壤,东面靠山,北邻下柏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在战争年代是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全村473户,1813口人,党员78名。19个居民组分布于三个自然村,共拥有耕地2580亩,退耕还林1930亩。是一个革命老区村。 冯村是一个没有资源,没有厂矿的纯农业村,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般人致力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一方面。制定了一户一亩经济林,一户一个主导产业,一户一名外出务工人员的规划,于1985年以来陆续种植了600亩杏树园,使村民有了可靠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几年来在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安装了自来水及管灌使村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窘态。另外在村盖起了党员活动室,各条大街小巷进行了道路硬化,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九届两委班子换届后,决心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理论和-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继承组织能力的建设,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如下任期目标: 1、 将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放到首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请专家到农村,到田间地头讲技术,确保优质高产、提高生产效益。 2、 大力发展林果业,使农产品向优质高产发展。 3、 管灌工程进一步完善,使群众从中受益。 4、 文化活动广场器材配备到位,活跃群众文化生。 5、 整治脏、乱、差状况,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
下柏村 |
下柏村,录属于安峪镇,位于安峪镇东北方。现居住人口832户,共3300人,是绛县第一人口大村,在当地有“千续鲁,万下柏,哩哩啦啦是范壁”的说法,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左右会举办庙会(也称扫把会)。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80名,其中女党员9名。全村耕地总面积4765.98亩(其中水地200亩左右,旱地4500余亩),人均耕地1.5亩。主要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除保持原有的产业,近年来还向林、果、养殖业发展。目前,全村山楂树种植面积为200多亩;樱桃树种植面积为200亩左右;苹果树种植面积为60余亩,养殖户达到30多户。近几年,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两委班子成员的努力下,下柏村的各方面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村内主要道路基本硬化、村门楼和文化活动广场建成、村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等等;村里能源建设加强,沼气用户达到130户;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增收渠道拓宽,村里70%的劳力外出务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截止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约为4000多元。作为新农村建设村,下柏村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浇地难,历年来是靠天吃饭,这已经成为村民靠土地致富的最大障碍,希望能够得到上级政府关注和帮助,以便更好的推进下柏村的新农村建设. |
西晋峪村 |
西晋峪村,位于安峪镇中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村容整洁,道路硬化齐全。全村6个居民组,总人口1200余人,320余户。耕地面积1900亩。是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水利条件优越,林果业发展趋势良好。尤其以山楂、油桃种植销售为主导。村支部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认真落实,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有力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田灌溉。 近几年来,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落实党的政策方针,狠抓党建工作,抓廉政建设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坚持把村民自治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农村稳定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强化村务公开,完善议事制度,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
东晋峪村 |
东晋峪村,位于安峪镇东北端,紧邻大交镇。是山西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3个居民组,总人口1000余人,200余户。耕地面积800余亩。该村村容整洁,交通便利。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收入。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科学发展,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深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东晋峪村从卫生整治等软环境入手,认真开展了脏、乱、差的治理工作,使农民群众形成了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从而带动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改变。 |
北晋峪村 |
北晋峪村,位于安峪镇最北端,是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127人,273户。耕地面积1350亩。电话网、水管网基本覆盖全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收入。我村地理位置优越,冬夏光照充足,适宜种植马铃薯、玉米、冬小麦等抗旱性较强的作物品种。但我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民增收缓慢。多年来,在镇党委和支村委一班人的正确带领下,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大力实施为民工程,一改过去旧,破,脏的面貌,使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不断走向富裕。在优化党组织设置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做好优化党组织设置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永乐村 |
永乐村位于安峪镇北端,与大交镇接壤,现有农户数278户,人口1050人,全村劳动力701人。全村总耕地2100亩。四个居民组,共有党员39名。安峪镇敬老院建在我村,现膳养孤寡老人11人。永乐村的自然条件十分优厚,村民大都种植小麦、玉米、苗木、中药材等,永乐村现在是新农村试点村,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村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和党员活动室,建成了村文化图书馆,另外,各种健身器材也已配备到位。村民们在广场上尽情地跳舞,展现新时期我们农民的精神风貌;党员们在活动室商量研讨村里的发展大事,积极为我村的发展出谋划策。除此之外,我村还硬化街道3公里,新打机井1台,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今年,我们还准备铺设水利管道500米;发展河滩造地100亩;发展养牛户20户,每户20头;硬化村巷道2公里。永乐村两委班子团结、年富力强,村里大多数村民都勤劳善良,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永乐村现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每年的集体收入主要由地租款、上级拨付管理费构成。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好村一品争取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村民生活更富裕。 |
长杆村 |
长杆村地处绛县安峪镇驻地西面一公里,地势平坦。二级公路在村西贯穿而过,交通便利。是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0亩。全村13个居民小组,462户,总人口1892人。电话网、水管网基本覆盖全村。长杆村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部分养殖业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我村地理位置优越,冬夏光照充足,适宜种植马铃薯、玉米、冬小麦等抗旱性较强的作物品种。但我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民增收缓慢。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2名,其中男39名,女3名。多年来,村党支部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使各项农村工作均处在全镇的前列。 近年来,村支部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认真落实,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筹资集资5万余元,新铺设输水管道500米,维修旧渗渠1098米,新增设变压器一台,为我村的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田灌溉。2005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多方自筹资金20万元,群众义务投工2500个工日,对该村的入村公路进行了改造,6.8公里长的柏油路解决了人民群众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使该村的村容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为适应村里的发展,村两委又投资万余元,在村内改造党员活动室和新建群众活动广场,用于正常的业务办公和开展各种活动。 |
仓丰村 |
仓丰村,位于安峪镇西端,全村11个居民组,总人口2620人,633户。其中农业人口2600人,农业劳动力1500人。国土面积5960亩,其中耕地面积4100亩,现有林地面积120亩,经济林面积300亩,粮食总产217.75万公斤。人均收入4900元,大牲畜262只。仓丰村曾是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多数农户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集体经济薄弱,原有10眼深井,现仅有5眼正常工作,1000余亩的保浇高灌工程已瘫痪,一万余米的防渗渠、管灌现正常使用的只有1000余米,人畜吃水管道老化,有近一半已损坏。 养殖方面:全村现有万只蛋鸡养殖场1个,规模牛、鹿养殖户15户。 道路方面:98年主街道硬化5公里,现大多数路面已损坏,机耕路10余公里全为土路。 农机方面:全村有小麦联合收割机一台,4台50型拖拉机、农用三轮车140余辆。 仓丰村村民科技意识强,多次结合农时,邀请专家到村搞科技培训。现有两家农资经营服务机构。 |
东三涧村 |
东三涧村隶属山西省绛县安峪镇,位于绛县县城东北方向十七公里处,东临仓丰村,西临西三涧村,北临范壁村,南临东封村,全村共1764口人,村域面积3830亩,其中村庄建设占地630亩,尚有耕地3200亩,其中红香酥梨占地800亩,占耕地面积25%,剩余的多为粮食作物。该村交通便利,翼绛路临村而过,村子用地地势平坦,水源较好,现有水井7眼,管线6000余米。村内建设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干群一心一意谋发展,未来几年该村庄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东三涧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东三涧村的经济发展在全县居中上游水平,年人均收入2100元,有40%的农户从事传统农业种植,有40%以上农户从事梨树种植,有20%的人外出务工,有6户从事服务行业,有15户养殖。其它行业处于自发阶段,需要进行引导和扶持。现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200台,大部分为三轮车,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董封村 |
董封村,位于安峪镇西南端,晶茂硅业有限公司和山西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在村境内。全村11个居民组,总人口3856人,878户,其中党员54名。土地面积有6054亩,其中耕地面积5678亩。村里有156亩核桃园。该村人均收入位于安峪镇前列。 董封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经过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2011年,村里新建了两个肉鸡养殖场,养鸡数目有80000只鸡,给村里养殖技术发展方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近几年来,该村两委班子秉承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执政理念,带领广大村民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引导,在狠抓种植业的同时,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培植肉鸡饲养大户,鼓励农户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努力增加收入。在优化党组织设置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做好优化党组织设置的各项工作,成立了董封村党员活动室,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郇王村 |
郇王村位于安峪镇南端,西与南樊镇槐泉村隔河相望,南与磨里镇东官庄村一脉相连是安峪镇的南大门。村子一面靠山,三面环河素有“襟山带河”之美称。因周朝郇国国王出生于此而得名,全村760户,3300口人,党员60名。14个居民组分布于四个自然村,共拥有耕地5300亩,是一个革命老区村。 郇王村是一个没有资源,没有厂矿的纯农业村,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般人致力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一方面。制定了一户一亩经济林,一户一个主导产业,一户一名外出务工人员的规划,于2010年在南坡种植了1600亩核桃园,占地1500亩的山楂林基地,建成了三个养殖小区,年出栏商品猪2000多头。 第九届两委班子换届后,决心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理论和-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继承组织能力的建设,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如下任期目标: 1、 将为民版好事、办实事放到首位,巩固南坡1600亩核桃林成果,完善平地山楂林的建成,请专家到农村,到田间地头讲技术,确保优质高产、提高生产效益。 2、 大力发展养猪业,本届末力争建成年出栏1万头猪的养猪合作社。 3、 完成人畜吃水工程,彻底解决本村吃水难的问题。 4、 科学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完成9000M的村内巷道硬化。 5、 合理规划,完成21000M的V型渠工程。 |
孙王村 |
孙王村,位于安峪镇东南端,五四一电厂在该村境内。全村9个居民组,总人口2732人,656户,党员54名。耕地面积3160亩。100亩山楂园,200亩核桃园。该村人均收入位于安峪镇前列。 孙王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经过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新建6000米水渠,修6000米机耕路,管灌2000米等建设,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2009年孙王村投资120余万元建设了“民乐园”。 近几年来,该村两委班子秉承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执政理念,带领广大村民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引导,在狠抓种植业的同时,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培植生猪饲养大户,鼓励农户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努力增加收入。在优化党组织设置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做好优化党组织设置的各项工作,成立了孙王村党员活动室,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安峪村 |
安峪村是安峪镇镇政府所在地,是我镇工业聚集地,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地势平坦,全村9个居民组,总人口2163人,505户,耕地面积2158亩。电话网、水管网基本覆盖全村。我村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部分养殖业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我村地理位置优越,冬夏光照充足,适宜种植玉米、冬小麦等抗旱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安峪村以山西绛县明迈特责任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村民人均收入稳步升高。2009年安峪镇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文化活动广场。 |
丁家洼村 |
一、基本情况: 丁家洼位于安峪镇最东端,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下设6个自然村,总人口300余人,90余户,16名党员。耕地面积560余亩。全村以干果、山药材销售为主要经济收入。 二、党建工作成效: 1、该村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设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以干果、山药材销售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民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不高;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村容村貌不够整洁。 |
冯村岭村 |
冯村岭位于安峪镇东部的山丘之上,地势较高。8个居民组,总人口800余人,200余户。耕地面积1400余亩。全村以果品经营如:核桃加工、三樱椒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 冯村岭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求,开展农村建设。 冯村岭村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集体收入少,集体项目缺乏资金支持;二是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增收的渠道不够宽,办法不够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村两委班子将带领干部群众,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