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鲁村位于大交镇最东端,其背靠磨盘山、南邻浍河水,西、北分别于东阳村、张村接壤。全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4450亩。辖有十二个居民组,共793户,总计人口3210人。
续鲁村依山傍水,村东山岭起伏,层峦叠嶂;村西一马平川,千亩良田,真可谓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续鲁村与五四一四分指为邻,工业、商贸的发展颇具得天独厚的优势。06年又建立起农贸综合市场,更为当地的商业发展以及搞活经济注入生机。加之地域广阔,土地肥沃、五谷杂粮、物产丰富,形成了工、农、商、牧等多渠道、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模式,具备了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雏形。
续鲁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后,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拓发展,硬化、亮化、绿化工程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发生巨变;文化广场活动中心相继建立,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的竣工以及投入使用,大力改善农村教育事业的条件。与此同时,村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做到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双丰收。
立足当今,展望未来,在新一届支、村委的领导下,续鲁村乘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强劲东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明天。
续鲁村欢迎八方朋友,到此坐客,共谋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6107 | 044000 | -- | 查看 续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续鲁峪村 |
续鲁峪村位于大交镇东边缘山区,民风淳朴,辖有17个自然村、15个居民组,总户数335户、人口1077人,党支部共有党员51个,总耕地面积4534.8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231.84亩、现有耕作面积1303亩)。村管辖范围25平方公里,由于我村属于山区,群山环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植被覆盖很好,树种多以白皮松为主,其它为国槐、刺槐、华山松、油松等多种绿化树种,这些都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首选树种,也是我村村民经济收入的一大产业。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动输入为主要经济来源。 |
东杨村 |
东杨村位于大交镇东部,东与续鲁毗邻,西与大郡连接,北和东贺水为伴,南至河滩。我村过去姓氏较多,但因姓杨的家大人多,所以定名卫杨村,后因为与垣上西杨区别,故又改为东杨村。现在我村有4个居民组,365户,总人口1428人,耕地面积1800余亩,深井7眼,基本达到旱涝保丰收。为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建起一栋价值60余万的教学楼,并配套了电脑,图书,广播等教学设备。并在村南建起了幼儿园、敬老院、小型农科实验基地。为解决我村道路高低不平雨天泥水多南以行走的问题,在2001年实现了我村大街小巷高标准的全部硬化,并配套了高标准的排水沟。为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素质,我村现有党支部1个,党员34人,入党积极分子达到10余人之多,并能定期召开党员和积极分子会,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素质,总之我村已从一个贫穷落后无知的穷村子变成一个比较新型农村。 |
东贺水村 |
东贺水村位于绛县大交镇东北侧与翼城县中贺水村接壤,总面积1.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亩,共402户,1631人。主导产业为养殖业和种植业,村中已建成文化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全村中国0党员46人。 东贺水村与续鲁峪村、东杨村、堡里村、梅村村、张村村、续鲁村、北册村、范必村、么头村、浍南村、程景村、大郡村、大交村相邻。 |
堡里村 |
堡里村位于绛县大交镇中东部,于东贺水村,梅村,东阳村位邻,耕地面积940亩,人口585人.共有三个居民组.党员16名.我村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村中有一所志信化工厂. 堡里村活动场所,于2010年4月动工,占地一亩,670平方米,形成办公室,文化娱乐室,党员活动室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外部配备各种健身器材,场内绿化成行,花池等. 近年来,堡里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改观念,变思路,引企业,修道路,大力发展小型企业,家庭企业,先后建立投资1500万元洗煤厂,近一,二年人均收入3500元,加快村民致富奔小康. 站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堡里村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在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努力实现堡里村新的辉煌. |
梅村村 |
梅村位于绛县的东北端,北面与翼城县上白马村相邻,素有绛县的北大门之称。50年代曾受过全国卫生模范村称号,授过国务院-总理的奖状。全村有3个居民组,173户,675人,450余劳动力,23个党员,共有土地1200余亩,耕地面积900余亩。自然环境优美独特,北有翼城工业园区,东临翼城大动脉,实乃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不懈努力下,现有丰源搅拌和瑞海建材有限公司2家外地企业入驻,为本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和外出劳务工有机协调,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有改善,村容整洁,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文明。 在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支村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3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健身器材正在安装,照明设施、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均已投入使用,集体经济稳中有升,农网改造全部完成,人畜吃水基本解决,村内道路硬化均已完工。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村紧紧围绕党的各项政策,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支村委团结一致,不断开拓进取,脚踏实地,为梅村的发展努力奋斗。 |
张村村 |
张村位于绛县大交镇东北端,西邻梅村,南接续鲁村,北接临汾市翼城县。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200亩,耕地面积1860亩,下辖8个居民组,人口1210人。其中党员45人,村支两委干部8人,党支部5人,村委3人,兼职1人。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张村发展较快。并在2007年确定张村为大交镇第一批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快了张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完成村内两条主街道的绿化工程,村内主街道全部实现亮化,并安装了路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正在建设当中。本村有全日制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基础设施齐全,在校师生150余人。本村柏林坡有东岳庙一座,是道教文化活动园地,历史悠久。 |
续鲁村 |
续鲁村位于大交镇最东端,其背靠磨盘山、南邻浍河水,西、北分别于东阳村、张村接壤。全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4450亩。辖有十二个居民组,共793户,总计人口3210人。 续鲁村依山傍水,村东山岭起伏,层峦叠嶂;村西一马平川,千亩良田,真可谓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续鲁村与五四一四分指为邻,工业、商贸的发展颇具得天独厚的优势。06年又建立起农贸综合市场,更为当地的商业发展以及搞活经济注入生机。加之地域广阔,土地肥沃、五谷杂粮、物产丰富,形成了工、农、商、牧等多渠道、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模式,具备了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雏形。 续鲁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后,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拓发展,硬化、亮化、绿化工程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发生巨变;文化广场活动中心相继建立,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的竣工以及投入使用,大力改善农村教育事业的条件。与此同时,村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做到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双丰收。 立足当今,展望未来,在新一届支、村委的领导下,续鲁村乘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强劲东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明天。 续鲁村欢迎八方朋友,到此坐客,共谋发展。 |
北册村 |
北册村位于绛县北部,大交镇西部,辖有5个居民小组,540余户,人口1980,耕地面积2700余亩,交通基本便利,经济条件较好,有卫生所两处,路基本硬化,村民全部食用自来水,村有教学楼、文体广场。 北册村共有1200名劳动力,0员32人,预备党员4人。 北册村文化建设紧跟上级领导响应党的号召,我村有文化娱乐室及场地,村民有良好的和谐素质、以人为公,文明北册村,在村风村俗上我村有良好的风俗。以优良传统为荣,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 北册今后一定保持良好的风碑,争创一流、和谐的北册村。 |
范必村 |
范必村位于大交镇西南,与南樊镇史村、西三涧、安峪镇东三涧、仓丰和浍南、么头为邻,有耕地2500余亩,共有2726口人,八个居民组,种植业以粮食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该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草莓200余亩,大粒樱桃700余亩,还种植山楂、药材等其他作物。 新农村建设投资50余万元建设村文化广场、办公室、文化图书馆、老年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 范必村与续鲁峪村、东杨村、东贺水村、堡里村、梅村村、张村村、续鲁村、北册村、么头村、浍南村、程景村、大郡村、大交村相邻。 |
么头村 |
么头村地处浍水河南畔,是浍水四泉发源地之一。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地下水资源丰富,盛产的大蒜远近闻名,蒜大味鲜,苔细长均匀,实属特产。 么头村现有耕地1740亩,国土面积1860亩,人口1429人,其中男性721人,女性708人,劳动力946人,六个村民小组,36名0员,支部委员5人,村委5人。 建国以来,勤劳机智的么头人民曾在非物质文化事业中建功立业,组织了眉户剧团,演出至曲沃、翼城、沁水等地,名噪四县,红极三十余年,剧目以传统戏曲、当代戏曲讴歌、颂扬爱国主义,挞恶趋善,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十年代,革命家拼命时期,在农业战线上,粮食夺高产,棉花闯百关,使么头成为华地区一杆旗,全国各地参观者络绎不绝。改革开放以来,兴利除弊,勤劳致富,科技先行,改善居住环境,通油路,建新房,自来水、家电、农机具、小汽车进农家,人均收入成倍增长,达3000余元,群众安居乐业,秩序井然,生活蒸蒸日上。 现翼垣一级路从我村通过,将会以更大的优势,使我村各项事业有新的发展。 |
浍南村 |
浍南村地处大交镇西南边缘。因位于浍河五水汇宗的发源地之南而得此村名。西与南樊镇的史村尧都接壤,南面和东面分别于范必,么头为邻,北与镇政府所在地大交村仅一河之隔,宛若一村。 浍南村有村民172户,698口人。其中党员28人,村委委员4人,支部委员3人。共有3个居民组。但是全村却仅有土地面积800亩,是大交镇人多地少的典型村。 浍南村的温室草莓规模大,质量好,效益高,是名符其实的三晋草莓第一村。自1979年从河北引种试种成功到现在,已经从最初的露天栽植发展到目前的152个温室,总面积151亩。尤其是近年在生产绿色产品,增产增效益上大做文章,成为浍河两岸的草莓集散基地。 浍南村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有春秋时期绛县濒临浍河的烽火台一座。浍滩景色秀丽宜人,落雁流连忘返。建国前后本村的莲菜,水稻,皮麻,蔬菜等远近闻名。利用水源修建水磨,油磨,扎花坊等。 勤劳、善良、勇敢、诚信的浍南人正以满腔的热情恭迎四方宾朋光临。 |
程景村 |
程景村位于绛县东北端,与翼城县相邻,素有绛县北大门之称。2010年,程景村很荣幸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现有3个居民组,186户,686口人,440余劳动力,28个党员,共有土地1500余亩,耕地面积772亩,自然环境优美而独特,东有百亩荷花塘,西邻绛翼公路大动脉。近年来共有20名学子考上大学,其中两名研究生,读名校的学子年年上榜,实乃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不懈努力下,共有6户外地企业入住,为本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种植、养殖业,食用菌生产和外出务工有机协调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村民的收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改善。随着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民风更加淳朴,勤劳善良,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文明。 在国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支村委班子不懈的努力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立起2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照明设施,健身器材、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均已投入使用,集体经济稳中有升,农网改造全部完成,人畜吃水难问题彻底解决,部分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均已完工。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村紧紧围绕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不断开拓创新,脚踏实地,为程景村的发展努力奋斗。 |
大郡村 |
大郡村位于绛县大交镇中部,北与临汾市翼城县彭家庄接壤,东、西、南分别与本镇东贺水村、大交村、北册村为邻,临磨线从村中东西穿过。全村分为4个区域,自东向西分别为马家墓、小海子、东大郡、西大郡,共辖十个居民组。村内水利资源丰富,共有机井13眼,耕地面积3200余亩,全部为水浇地。2010年,大郡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本村现有人口2803人703户,男1369人,女1434人,其中16岁至45岁劳动力人数1252人,60岁以上老人352人,16周岁以下青少年儿童472人。村内共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卫生室2家。 大郡村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水利条件,村民有传统的蔬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是本村的主导产业。蔬菜种类春季以茴子白为主,冬季以大白菜为主,夏秋季节气候条件较好,蔬菜种类繁多,远近闻名。除蔬菜外,本村其余耕地基本种植小麦、玉米,2011年小麦平均亩产42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 上世纪30、40年代有大批河南、山东一带战争难民逃难至本村定居,现本村有一半以上村民操山东口音。本村总体而言民风豪爽淳朴,勤劳互助。村民喜好热闹,娱乐节目丰富多样,平时村民农闲时喜欢凑到一起打双升(扑克牌游戏),夏季年轻妇女喜欢到本村文化广场跳舞,春节元宵节期间村民自发组织秧歌队伍表演。 大郡村现有0员55人,2011年12月本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完毕后,共产生村“两委”干部9人。“两委”干部中,本科学历1人,高中学历4人,初中学历4人,妇女同志1人,平均年龄45岁。支村委干部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富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领导班子。大郡村新一届“两委”班子在大交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信心、有决心推进本村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带领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为上级和广大村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
大交村 |
大交村地处绛县北缘,襟曲翼之交,东屏太岳,西邻浍滩,南依峪河,北有滦水,古有“五水朝宗”之谓,河川毓秀,人杰地灵,佳树良田,物阜民丰,商贸繁荣,文化先进,解放至今一直是区、乡、公社和镇政府建制所在地。全村14个居民组,农业人口3479人,耕地面积2735亩,非农及境外人口1077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交村生机沃土、焕发青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村民生活条件改善,交通方便,新开一级路穿村而过。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每月二、五、八集贸市场繁荣,吸引着八方商客汇集于此,养殖业发展突飞猛进,十几万只蛋鸡养殖初具规模。大交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大交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跨越转型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