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垣曲县 >> 新城镇 >> 清南村

清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清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清南村简介

  清南村位于垣曲县新城镇南面,东邻皋落乡西窑村,南邻皋落乡李家窑村,西邻皋落乡上南才村,全村面积1.8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8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50亩。辖红旗、下南沟、白家岭三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10户,总人口625口人,男332人,女293人,其中红旗组68户,193口人,男101人,女92人,下南沟组73户,223口人,男118人,女105人,白家岭组69户,209口人,男113人,女96人,全村人均收入3079元。
  清南村村部设在下南沟居民组,2006年学校合并后一切在校园里办公。2012年7月份投资40余万元建成一座二层村级办公楼,现在学员38名,其中女党员4名,清南村的由来是1981年土地实行承包到户时与清源村、上官村划分而开的,原村名为清源大队。刚分开时取名为下南沟大队,后改名为清南村。红旗居民组原名为上南沟生产队,原先居住在村北面的山沟内,因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尾矿库建设,于1976年搬迁到现在的村址。因当时房屋规划整齐,街道清洁宽敞,成为全县和全市的样板村,因此改名为红旗村。
  在村北面的一个山头上,长着一棵胸围约800mm的大柏树,树型看似一只独立的雄鸡,当地人都叫它公鸡柏树。相传早年间有一农夫在树砍了几个树枝,不久他的妻子就莫名其妙地发疯了,从此它在人们的心中成了神树,没有人敢再去伤害它。有不少人家为了儿子能健康成人,把孩子认在大柏树上,叫柏树干爹,乞求保佑孩子一生平安。至现在不间断地还有人前来烧香还愿认亲的。
  清南村耕面积950亩,土质红粘土,鸡粪土,白绵土,全部是干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豆类、红薯等作物。村内的男劳动力都在国泰、五龙、有色金属公司打工,年总收入约110万元,人约收入近2000元。剩余妇女劳动力和老年人在家搞农副产品深加工、果树种植、家庭养殖。目前村里有小型养猪场5座,猪存栏300头,养鸡场3座,鸡存栏8000只,养羊场2座,年存栏150只。共计收入约在50元以上,人均收入过千元。
  2012年10月份五龙集团在村内修建工业大道。随着道路的开通,也给村里带来了生机和商机。今后将利用村里地多的有利条件,发展苗圃和药材种植,目前以种植雪松、白坡松、国槐等8个品种,30余亩,明年有望过百亩,药材年前可种植150亩。收益后可增加收入近千万元,人均收入1500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7100 044000 -- 查看 清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清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清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赵家岭村

  一、乡村名称:垣曲县新城镇赵家岭村   二、历史渊源:该村原隶属于垣曲县古城镇赵家岭村,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光绪年间已有人口二千余口,有24个乡绅,32位大烟袋,每年2月15日都会举办大型庙会,周边村民都会汇集于此。后因天降大旱,大部分村民逃难于外地,村内现仍保留有旧时古建筑,如黄河码头、寒洞、烈女洞。   因国家小浪底水库建设,该村于1994年开始登记,2000年移民至新城镇现址。   三、地理位置:   该村位于新城镇东南部,属城中村,距离镇政府1.2公里,环城路从村边路过,交通便利,环境优越。   四、气候特点:   本村海拨为531.97米,年均气温15℃,一月零下2℃,七月27.5℃,年降雨量900毫米,霜冻期在十一月上旬至次年三月上旬,无霜期200天以上。   五、村级概况:   本村现在农业人口177户,637口人,其中赵氏人口共有165户,张氏人口4户,鲁氏人口5户,申氏人口3户;党员25名,村民代表23名。该村于2000年自黄河边移民至县城郊区后,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依赖种地、打渔为生,现在地处县城郊区,大多依靠打工维持生活。   

西峰山村

  一、村名由来:   上溯百年,西峰山村位于垣曲县西北角方向,村庄紧依西山主峰下,原名西风口,东邻耙齿山脉得名西峰山。   二、概 况:   全村方圆18平方公里,所属辖地纵横山脉绵延,矿藏丰富,土地肥沃,西与闻喜衔接,北与绛县接壤,有色公司为邻,东峰山、上王、上官诸村相连。村西一条小河自山涧涌出傍村而过,见证着全村的兴衰与荣辱,村东一条官道(今横济公路),北可达省府,南可通河南,商贾小贩川流不息,赶脚的挑盐哩络绎不绝,物资流通,信息传递,外来文化,近代文明都由此而入,打破山村闭塞,开启民人心智,演绎着历史的动荡与变迁,为史以来曾有“垣曲北门”之称。   目前,全村六个居民组,共444户,1445人,其中,男715人,女730人,耕地330亩,退耕还林422亩,山地5835亩,人均收入4026元。   三、建制情况:   五十年代前后,仍居住沟内一条鞭,南北三里三,归原上王大队十六个小队之例。五十年代中后期因区域规划,前队(原前庄)较大等原因,另行分出一个队,名为西分队,西峰山主村为四个队,加上闫家池队(后山)、上洼队共三个自然村,六个队的区域划定。现民谣应为:西峰山一条鞭,自南至北三里三,区域划定一个村,上洼、后山(闫家池)两头抻。   四、扶贫搬迁:   西峰山村旧村位于沟内,祖辈沿河而居,房屋建筑多是五六十年代的土木结构,院落布局杂乱无章,道路不畅。村容脏乱,不堪入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居住条件甚是恶劣。特别是1996年“7.31”特大水灾,河水上涨,水漫村庄,导致六户房屋被冲毁,几十户房屋倒塌,200余间变为危房,省、市、县多次视察灾情,并将我村定为灾后重建、整体搬迁村。   2006年,支部、村委将整体搬迁作为历届历年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专人专责,跑手续、搞规划,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摒弃旧家难舍的小农意识,动员鼓励村民,走出旧村,重建新村。   几年来,搬迁工作,支部、村委齐心协力,并得益于上级领导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并积极为我们立项,跑手续,疏通关节渠道,简化各种程序,减免行政费用,获得政策倾斜和扶植。县扶贫办照顾200口人扶贫指标,每人3600元的扶贫资金,市、县扶贫多次来我村检查指导新村规划和建设的实施情况。土地局、城建局,手续、费用从简从减。土地手续为灾后重建,可边建边办,建后补办,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支部、村委从工程立项到实施建设,从新村建成到配套设施的完善,前后自2006年至2013年历时七年,由于县、镇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西后、西中、西分三个居民组一户一宅,总计213户,90%住宅都已建成,80%都已入住新居。   五、新农村建设:   2002年,投资30余万元,打深水井一处(含配套设施),从动工到竣工,历时三年,解决了我村五个居民组的人畜吃水问题。   2004年,投资75万元,建教学楼一栋,三层,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2008年,投资23万元,建校舍食堂一栋,建筑面积315平方米。   2008年,投资110万元新建村综合办公楼一栋,三层,建筑面积1560余平方米;   2013年,投资28万元,新建小游园一处,面积2200余平方米,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   2013年,西前居民组投资900余万元,新建村民住宅楼三栋,五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可入住90户村民。   新村建成后,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水电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六、产业发展:   几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的大好形势下,村组干部共同努力,全体村民大力支持,全村新村建成,村民入住新居后的条件、环境与祖辈居住在沟内的村相比反差较大,有着天壤之别。但是由于县城发展、矿山开发、道路拓宽、高速路建设、工业园区及新农村建设的多方征占土地,人口增多,土地锐减。新村建成后,祖辈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失去土地的村民生存问题,将现实地摆在支部、村委面前。但是,经过大家多年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意识,调整产业,为村民拓宽转型后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为村民创业增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大家,因地制宜,巩固种植、养殖,发展民营经济个体企业,就近安置剩余劳力。几年来,全村发展民营企业5个,拥有运输车辆70余台,大型机械17台,外出务工270人,养殖户26户,人均收入4026元。   

东峰山村

  一、位置境域    东峰山村位于新城镇西北部。东邻古堆村,南邻上王村,西邻西峰山村,北与绛县横岭关接壤。总面积7.4平方公里。辖前尖角、后尖角、街东、街西、西井沟、东井沟6个村民组,有8个自然村(庄),总人口1045人,现有耕地540亩,退耕还林405.8亩。境内还有山地面积9900亩,还设有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等企业单位。村部在街西村民组,海拔626.6米。    二、村名由来    关于东峰山村村名由来说法有二:    1、因居耙齿山东面而得名。    2、因邻近西峰山村的风山而得名。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与光绪六年(1880年)版本的《垣曲县志》记载与图示,东至西峰山,西至十八河,北至界牌岭,南至上官村一带的山峰及其山峦,现在当地人称为连家山,但在历史上,因其常年多风,名为“风山”。而地处风山脚下东侧的村庄连同与之相连而位居现火车站附近的古村,也因其得名为风山村,也叫风山口。这在《垣曲县志》及多部民间家谱中的碑文、墓志铭及记载中已经得到证实。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上王村杨扶秀的墓志铭中写道:“------子之克家也,可无憾于黄泉。风山依亳川之佳壤也,将瓜瓞之绵绵”。清道光十年(1830年)上王村张步宵的墓志铭中写道:“张氏之先,远有渊源。分支派别,徒居东原。皋长乡之王村,风山口之南巅”。这类记载甚多,足见风山及风山口(村)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由于东、西位置不同,风山村又分别被称为东风山和西风山。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于东风山原主村衰败,人口迁至现址,但村名未变。只不过在历史上“风”字被人误写,逐渐演变成“峰”,故有斯名。其得名时间还无从考究,但肯定在清康熙十一年之前。    三、建置沿革    1978年以前,东峰山、东井沟、前尖角、后尖角等自然村(或生产队)一直隶属于上王村(或大队)行政管理。1978年11月,这四个生产队从原上王大队分出,组成东峰山大队。与此同时,原东峰山生产队也分成街东、街西、西井沟三个生产队,由此开创了东峰山行政村的历史。1984年7月,按照政令,东峰山大队更名为东峰山村,各生产队更名为村民组。    四、组织机构    东峰山作为一个行政村,设有党支部和村委会,还有妇委会、团支部、民兵连等组织机构。    1、历任党支部书记:    芦忠学(1978年至1980年,1982年至1991年)    顾富纯(1980年至1982年)    张国山(1991年至2002年)    张凤山(2002年至2003年)    吉钢铁(2003年至2010年)    张 涛(2010年至2012年)    庞文生(2012年5月任)    2、历任村委会主任(包括大队主任):    陈文学(1978年至1980年,大队主任。)    吴希义(1980年至1984年,大队主任。)    张国山(1984年至1991年)    卫 杰(1991年至2002年)    庞文生(2002年至2005年)    吉钢铁(2005年至2011年,兼。)    邢树红(2011年12月任)    3、历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包括大队副主任):    刘乾湖(1978年至1980年任党支部副书记)    顾富纯(1978年至1980年任大队副主任)    芦忠学(1980年至1982年任党支部副书记)    吴希义(1978年至1980年任大队副主任)    武精斌(1980年至1998年任大队和村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    贺振荣(1994年至1997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许思俊(1994年至1997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赵革命(2002年至2005年任党支部副书记)    庞文生(2005年至2010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邢树红(2002年至2011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张玉川(2002年至200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2011年再任村委会副主任)    张朝中(2011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张 倩(2011年任党支部副书记)    4、历任党支部委员和村委会(包括大队)委员:    赵革命(1978年以来任大队及村委会会计、党支部委员)    王金河(1978年至1980年任大队公安主任)    鲍金英(1978年至1980年任妇联主任)    孙秀珍(1980年至2003年任妇联主任、党支部委员)    张国山(1978年至1984年任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    聂宝社(1978年至1980年任团支部书记)    邢树红(1984年至2002年任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    张玉川(2005年至2011年任党支部委员)    韩丽云(1999年以来任妇联主任)    申勤学(2002年以来任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    武精敏(2010年任党支部委员。    5、村民组    村民组作为农村最基层组织,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行政管理。东峰山村设有5个村民组,分别是:前尖角、后尖角、街东、街西、西井沟、东井沟村民组。    前尖角村民组:    (1)基本情况:位居东峰山村南部。因同后尖角原村址皆居白涧河西岸前后两个不同角落,而得名为前、后“涧角”,后因“涧”字被误写成“尖”,故有斯名。现有人口152人,拥有耕地 亩。    (2)建村以来历任生产队与组干部:武精斌、刘乾台、武精毅、武精敏、刘志朝、武精辉、刘学宝等。    后尖角村民组:    (1)基本情况:位于东峰山村东南部。其得名由来与前尖角同。现有人口182人,拥有耕地 亩。    (2)建村以来历任生产队与组干部:卫杰、贺振荣、鲁菊梅、顾小战、侯振玉、张选等。    街东村民组:    (1)基本情况:位于东峰山村中部。因居主村位置而得名。现有人口203人,拥有耕地 亩。    (2)建村以来历任生产队与组干部:张金龙、米甲英、韩海旺、张红宝、邢效唐、米国民、邢树信、张清、闫约诚、李秀莲、张继红等。    街西村民组:    (1)基本情况:位于东峰山村中部。因居主村位置而得名。现有人口197人,拥有耕地 亩。    (2)建村以来历任生产队与组干部:吉英杰、冯松林、柴文精、米克军、赵建设、陈文学、庞文生、米新民、赵建辉、冯小宝、张甲勇、米甲珠、陈保卫等。    西井沟村民组:    (1)基本情况:位于东峰山村北部,东井沟以西。因村北有古代採铜矿井而得名。现有人口144人,拥有耕地 亩。    (2)建村以来历任生产队与组干部:姜文效、张国保、张玉川、李玉敏、张朝中、邢树仁、李世杰、邢斌等。    东井沟村民组:    (1)基本情况:位于东峰山村东北部,因村北有古代採铜矿井而得名。现有人口167人,拥有耕地 亩。    (2)建村以来历任生产队与组干部:吴希义、赵小根、申范森、段自成、吴希民、段金辉、赵志华、赵忠铭、吴希胜、吕永革等。   

上王村

     一、 基本情况   新城镇上王村位于垣曲县中心,滨河西侧,东邻县城,南与下寺、清源接壤,西和上官抬头相望,北靠西峰山,中条有色金属公司山水相连。   自明洪武初年,我村原住一户姓王的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后发展到上千口人,故名王村,后改为上王村。   民国八年上王村隶属垣曲县二区皋落管辖。   解放区后建国初期,全县划分47个乡81个村,上王村就是其中一个村。   人民公社初期,上王公社成立后,就驻扎在上王村达23年之久,上王村隶属上王人民公社管辖,84年撤人民公社改乡镇时,随着县城发展,后改为新城镇。上王村隶属新城镇管辖。   上王村共有三个自然庄七个居民组,其中崖前、崖中、崖后、东队、西队、石坡、西窑,全村425户,1664口人,60岁以上96人,耕地145亩,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党员75名,两委班子共有8人组成。   二、主导产业人均收入情况   本村过去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间作豆类、杂粮、蔬菜、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   建国初期,全村粮食产量7万余斤,秋粮2.2万公斤。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种植粮食自供自给后,以抓经济建设为主,承担了全县的菜篮子工程,种植蔬菜1000亩,解决供给县城居民和中条山有色公司、十二冶职工等共计4.2万人吃菜问题,填补了垣曲县人菜靠外运的空白,百姓并得到了经济实效,鼓起了百姓的腰包。自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容,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为支持县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该村原有1648亩减少到目前145亩,人均原有土地1.25亩减少到2012年人均土地0.087亩。完全成为一个典型失地的城中村,经历了一个由以种植业为主、其它产业为辅到主要靠机械运输、工程建设及用工服务、经商、收取街面房租金以及就近务工和外出打工等多种途径维持生活、增加收入的大变化。   2012年,全村拥有农用运输车53辆,小型三轮、四轮拖拉机128台,推土机32台、挖掘机10台,肩负着县城的大型建设运输和建设施工运料,年收入481万元。商业零售和服务业共213家,年收入155万元,农户可收取房屋租赁费的街面房617家,年收入122万元,外出务工人员收入240万元,其它收入122万元,以上五项占全村总收入的95%以上,农民所得总额708万元,人均纯收入4400余元。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支部、村委一班人集思广义,发扬民主,合理使用土地补偿费,自2011年分别投资5400万元和8000余万元,新建大亨汽车市场和新聚园家俱商贸城,预计建成后正常运营总收入350万元,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000元。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按照县城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中条大街实施开发,上王村南北畅通,东队、西队新选址人民路桥西北侧,2003年石坡队选址于中条大街西,七一路北现新建劳动局西侧,2009年西窑选址于东济线二级路西、人民路南侧,截止2012年底,旧村改造居民新建工程均已实施完成,所有住宅均为二层以上花园式楼房,个别建成别墅式住宅楼,老年公寓、公共场所等设施等均实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晨练和晚练成为县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目前的上王村已完全融入了城市居民生活之中,与县城形成了“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新格局。   四、方土饮食,时节良风   以小麦及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   小米、豆类、红薯、萝卜和面条一锅煮,俗称“糁糁淇”,又叫“和子饭”,是我村人的家常饭。早晚如此,中午多为干面、清水面、蒸馍、炒菜、小米焖饭、小米粥、小米捞饭、大米稀饭,大米干饭。接待亲友,多为稍面,鸡蛋,干面、水饺,包子,饸捞,蒸馍、烙饼、炒菜,设小宴,冷热几个菜配酒,红白喜事“三吃”:四荤四素菜加一碗红烧肉为毛席,加两碗红烧肉为双顶席,五碗红烧肉配四碗素菜为五碗翻席,八凉八热为大席面,称“八大碗”,最盛的席面为“十样锦”,凉热菜各十个,1980年后,大席面多为十凉六热,鸡鱼汤必备红白酒必有。   大年初一,竞相早起,穿着一新,小孩放鞭炮,老人祭祖敬神,焚香磕头,午饭美酒佳肴,大吃大喝,一家团圆,喜迎新春,来年丰收,晚辈给长辈磕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热闹非凡。   正月十五闹元霄,素有“小年下, 大十五”之说,从十四到十六,白天耍游艺,踩高跷,扭秧歌,晚上挂灯放焰火,唱大戏,锣鼓喧天,各种民间社火竞相登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我村历来重教化,崇礼节,济公好义,舍已为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种种良风美德世代相传,有“男勤耕、女勤织、崇节俭、传孝道”之美称,方圆十里有口皆碑。   五、所获奖励   1992年4月被运城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村”;   1994年3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千万元村”;   1995年1月被运城地委宣传部授予达小康导引工程“示范村”;   1996年3月被运城地委宣传部授予达小康导引工程“先进集体”;   1996年3月被运城地区公安处授予九五年度治保工作“优秀集体”。   1996年10月被运城地委、运城行政公署授予“小康达标村”;   1997年7月被运城地委授予“红旗党支部”;   1998年2月被运城地委、运城行政公署授予“安全文明村”;   2004年9月被运城地委、市政府授予“运城市百佳诚信单位”;   2008年6月被运城市统计局评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   2009年4月被运城市门球协会授予2009年度“运城市农民门球赛第一名”。   

关家村

  关家村立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因关姓人居多而得名。关家村乃“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库区移民村,原属垣曲县古城镇所辖,于2000年3月8日迁入垣曲县新城镇,现有人口580人,有党员34人,可耕地130余亩,人均收入2712元,截止2012年底村民存款余额 元,无居民组编制,系村委会统一管理。   关家村现属垣曲县城城中村,位于县城学苑路中段,北邻上坡底村,南邻下坡底村,西紧靠垣曲中学及垣曲高级职业中学,东与徐西村接壤。   古关家村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南面五公里处黄河北岸之湾中,海拔200-290m之间,气候温和,无霜期一年250天,民宅多半为古苏杭四合院及三合院建筑,砖雕木刻艺术精彩绝伦。村民历代以庄稼活计与果业生产为主业。   改革开放后,村筹资建造五轮渡120马力机船“长风号”一艘,12马力机船一艘,贯通了南北,打开了垣曲交通运输的南大门。   古关家村历史以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设有兵营,抗日战争时期第十八集团军设立第十八兵站,解放后武汉军区驻扎一个班。1938年,-总司令由晋东南赴延安参加0六届六中全会,途经关家村,在十八兵站停留半月之余,在那里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与驻扎在辛庄村-将领谈判,要求减少战地民夫运送给养的重量。离开时亲自带走了关家村六名进步青年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时任关家村村长的关延池带领12名青年(一个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安窝村

  一、乡村名称:垣曲县新城镇安窝村   二、历史渊源:该村原隶属于垣曲县安窝乡安窝村,因村子对面有一座百余丈高的悬崖,崖坎有珍贵药材——乌灵脂。相传很早以前,有弟兄俩到此采乌灵脂,弟弟将哥哥从山顶吊下去采药。弟弟将采好的乌灵脂吊上去之后,将哥哥弃于半山崖壁。数日后一只座山雕到此觅食,以为采药人死去,待大雕飞近采药人时,哥哥趁机放开绳索,一把抓住大雕的双爪,雕大惊,叼着采药人飞过黄河,落在对岸的山窝里后累死,采药人为报答座山雕救命之恩,厚葬了大雕,就在此安家,起村名雕窝,后沿变为安窝。   2000年3月28日,因国家小浪底水库建设,移民新城镇现址。   三、地理位置:   该村位于新城镇东南部,属城中村,距离镇政府1公里,交通极为便利。   四、气候特点:   本村海拨为531.97米,年均气温14℃,一月零下1.5℃,七月27.5℃,年降雨量780毫米,霜冻期在十一月上旬至次年三月上旬,无霜期200天以上。   五、人口及姓氏状况:   安窝村主要以文姓为主,共114户337人,其他姓氏分别为:蔡3户13人,赵12户58人,鲁14户63人,张6户23人,李2户8人,薛2户10人,王1户4人,齐2户7人,共有156户,523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65名,青中年劳动力318人,0党员36名。   六、组织框架:   书 记:蔡建设   副书记:文志峰、文春生   委 员:文爱林、赵群凡   村委主任:蔡建设(兼)    副主任:文建勇、文建华   委 员:赵群祥、张双平   

瓦舍村

  一、村名由来   地处山区,过去村里人多居草屋,唯瓦舍小村有几座瓦房,据“草屋瓦舍”一语,故名瓦舍,1978年以此为村名。又曰:此地烧过瓦窑,故名。   二、概 况   瓦舍村地处县城以北5公里处,海拔600---1000米,东与皋落乡相邻,南和左家湾村交界,西至铜矿峪矿,北至绛县桑池。国土面积19.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7亩,林地面积6443亩,辖瓦舍、安沟、陈家滩、五龙沟、苇园、黄家窑、店沟七个居民组,总户数190户,总人口540人,其中劳动力280人,村、支“两委”班子有5人组成,党员22人。   三、产业发展   我村地处山区,以传统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支部、村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蚕桑100亩,核桃经济林150亩,南茶北移试验基地25亩。2009年村民赵备荒投资60余万元,新建“瓦舍山泉”饮用水厂,目前该水厂经营状况良好,占市场份额30%以上。利用山水资源优势,以生态采摘、登山观光、农家小聚为特色,发展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家乐”经济,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3家,可接待顾客100余人,年收入均在10万以上,仅此一项,全村年可增收30余万元,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走出了富有本村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三、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多方筹资,2004年,投资14万元,修建瓦舍大桥1痤,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2006年,我村克服集体经济薄弱的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投资28万元,硬化道路2.5公里;2007年,积极实施扶贫移民工程,该工程涉及店沟、黄家窑两个居民组,29户,97人。经过共同努力,两组村民由原来的山庄窝铺搬迁到了古堆前河,从而彻底走出了大山,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2008年全村实现了-转播全覆盖;2010年积极配合县政府重点工程,完成了长3.4公里,宽5米的古堆至瓦舍段水泥路的修建工程;2011--2012年,投资100余万元,完成街巷硬化7公里,实现了“组通、户通”全覆盖。   四、名胜古迹   瓦舍村山青、水秀、林幽、草奇,有离奇的地形地貌、神奇的自然现象、秀丽的生态风光、现实的残庙古洞、优美的传说故事。据史料记载,在本村范围内,建有大圆净寺,三圣殿、五龙庙、观音寺、孔庙等古建筑,其中大圆净寺,建于元朝中期,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非常壮观,一连二进院,分后殿和中殿,前后二殿各有东、西厢房三间,前殿左右两边各有边门一个。进入后殿,供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灵吉菩萨、文殊菩萨、十八罗汉、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   五、红色记忆   由于我村山多林密,在抗战时期,是东山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地,有不少有志之士参加了抗日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苇园组赵丕显,二区情报员,生于1903年, 1942年牺牲;安沟组刘安德,游击队保管员,生于1899年,1943年牺牲;苇园组毛克星,游击队炊事员,生于1904年,1945年牺牲;五龙沟组姜森,解放军某部班长,生于1941年,1961年牺牲。   六、专业合作社   我村有专业合作社2家,垣曲县紫藤谷养鱼专业合作社,社长赵治国,有成员5人,总资产70万元,年收入20余万元;群利林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社长舒华峰,有成员7人,总资产48万元,年收入20余万元。   七、社会保障   2013年全村540人,参加养老保险329人,参保率达48%;新农合540人,参保540人,参保率100%。   

左家湾村

  一、村名由来   左家湾村地处山区,过去以左姓居多,故名左家湾。   二、概 况   左家湾村位于新城镇北部,东邻右舍,南、西邻古堆,北邻绛县莲花池,总面积22.47平方公里,辖铜矿峪、铜峪、西岭、下街、上前、上后、沟东、后圪塔8个居民组,5个自然庄,总人口1150人,拥有耕地105公顷,山地面积达1359公顷,其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劳务为主,种植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豆类、核桃、桃树为主,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村部设在沟东居民组境内,海拔690米,境内有大型企业北方铜业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舜土原味农副产品加工公司。   三、产业发展   近年来,左家湾村抓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为村民提供劳务就业机会,发展核桃示范基地600亩,优质桃150亩,农家乐2家。   四、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8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筹资20万元修复河坝300米,完成了6.9公里,街、巷、户道工程大大改善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解决了后圪塔组扶贫移民问题。   五、组织机构   党支部共有党员43人。   1、党支部共有5人组成   支部-:冯冶华   支部书记:乔志伟   副 书 记:赵任生   纪检委员:郭玉国   组织委员:郝民生   2、村委共有5人组成   村委主任:乔志伟   村委副主任:赵 峰   副 主 任:李 楠   村委委员:赵任生   委 员:王恩菊   六、红色记忆   由于我村山高林密,在抗战时期,是东山游击队重要活动地,有不少仁人志士参加了抗日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有张铁柱,战士;赵宗普,太岳四分区参谋;王刘安,民兵;刘复生,民兵;冯国栋,副班长。   七、社会保障   2013年,全村1150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585人,参保率为 ;新农合1150人,参保率为100%,全村共有75户,95人享受农村低保。   

古堆村

  古堆村位于新城镇北部,东临左家湾,南邻县城,西邻东峰山,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辖上古堆、中古堆、下古堆、西河、尖沟、后河、磨凹七个村民组,五百三十户,总人口1890人,其中男948人,女942人,60岁以上老年人258人,全村党员49名。拥有耕地84.08公顷,山地面积达440公顷。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年人均收入3800元,村民存款2000余万元。我村境内有有色金属公司发电厂、机修厂、运输公司、铜矿峪、勘探队等企业。   境内有新城镇最高峰骆驼峰(海拔1571.7米)骆驼峰下有闻名遐迩的鸟鸣涧旅游区和云佛寺、竹林寺遗址。   古堆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以及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今后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古堆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如何选择方向,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下一步的发展,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去指导古堆村的改革,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的改革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铸就古堆村辉煌的明天。   

刘张村

  刘张村地处县城腹地,城建道路在我村纵横交错。垣曲县委党校、银杏初中、历山自然保护区、垣曲县档案馆、瞬乡肉食品加工厂等多家单位及居民小区相继在我村落户发展。我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村。   我村辖区面积5.59平方公里,分4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居住。总户数865户,总人口2269人。(其中农业家庭户665户,人口1889人)我村的农业劳动力1053个,至2012年底全村耕地面积仅剩726亩,果园面积463亩,退耕还林地500余亩。80%的耕地相继被县城建设和移民建设所征用。基本处于无地可种的边缘状态。   我村目前的主导产业仍为种植业,林果业是我村种植业的龙头产业,乌克兰大樱桃是林果业的主打品种,2012年底我村樱桃面积300余亩,收入300余万元,被我村确定为今后重点发展产业,成立了合作社,并注册了“晋舜”品牌。就此我村也被列为运城市2012年度“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渊源文化    我村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可追溯至千年,积淀颇深。一度名胜奇观坐落有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惟妙惟肖。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最为鼎盛,曾有八大景观镶嵌于村之要寨,美不胜收。却大多毁于“时日”与“文革”。现幸有千年银杏巍峨挺拔,(树干直径2米,树高13米)独领-,也有仅存的几处四合院、道亭、绣楼、舞台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正在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我村的民间游艺丰富多彩,其中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影响力、最得以传承的唯有舞龙,(俗称耍龙)它独树一帜,四锤龙鼓源自独创,铿锵有力,催人振奋。刘张人娴熟的舞龙文化无人可比,鳌头不减。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刘张人的“舞龙”将响彻县城每一条大街小巷。   三:建设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国家强农惠农,和刘张人不懈的拼搏与努力,我村也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果,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节节攀升。我村建起了高标准的示范小学,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解决了饮水安全,实现了“五个”全覆盖。打造了特色产业。虽然我们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有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制定的奋斗目标,即将融入大县城建设的刘张村一定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坡底村

  坡底村地处中条山南麓,垣曲县最北端的新城镇盆地南部,因村依石龙山丘陵位居于黄土坡下而得名.本村由上坡底、坡底窑、下坡底三个自然村,六个居民组而成村。北端接县城城南加油站、黄河市场;南与朝阳村为邻;东连新关家村并与皋落乡徐家沟接城;西临毫清河畔与清源村、下寺村隔河相望。县城舜王南大街穿村南延至皋落水文站。四极点直线平均距离南北1.8千米;东西1.4千米;总面积为2.52平方千米,即2.52平方公里。村部设在上坡底、舜王南大街之西,与城南幼儿园为邻,现有人口1526名,耕地面积1030亩,人均耕地0.68亩,人均年经济收入3851元,居新城镇人均经济收入中上游。   村人世居于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自然经济为主,并有着千余年的耕读传家与崇文尚学之风尚。    进入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村、民们多种经营进入了市场经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民营小型企业迅猛发展,村民经济收入迅速提高。据2011年底的统计全村人均收入已达3800多元,而腰缠数十万、数百万者已为常见。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新居民区金碧辉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宫似段。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97年恢复离考以来,全村大专院校毕业生多达68人,并走出了一定数目的研究生、博士生。   本村属大陆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夏季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5.5C、冬季一月平均气温为10.2C。.全年无箱期为240天,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89.5。以种植小麦为主,且种植玉米、谷物及豆类小杂粮、另有薯类等农作物。1980年改革开放前属纯农业经济。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及县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大量占用,到2010年人均耕地仅有0.68亩。在党中央提出的农业大转向“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两委及时指导村民放开眼光,瞅准市场,于是种植养殖、小型企业、经商、打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清源村

  一、村名来历:   清源村解放前叫上丁村。有黑峪、上官、下官、枣元坡、西头、东头、上南沟、下丁村、下南沟、白家岭、安子岭十一个自然庄组成。解放后,于1950年初,垣曲县委政委、县长曹觉民同志,去临汾地区开会回来路过上丁村。(垣曲县历史上唯一的一条出县交通要道,就是十八河古道从上丁村串越而过)。视察工作,村干部汇报了本村有十一个自然庄的十一个地下泉眼水涌出而汇成清澈透亮、冬暖夏凉的一条河水。古传叫十八河。当时就有水浇地面积达2000余亩,人称是粮食屯,小江南。上缴公粮,农业税最多,实属全县第一村。当时曹觉民县长表态把上丁村改名为清源村。亳清河也由此而得名。   二、概 况   清源行政村地处中条山脉,为垣曲县府西南,地形山恋起伏。是亳清河流发源地。村界内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县级公路、企业专用线,乡村公路和城市公交专线,纵横交织,交通极为方便。村面积7.5平方公里。共525户,1571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38人,实有耕地450亩,人均0.28亩。   三、基础设施建设   清源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先后共投资250余万元,达到了办公一体化、设施现代化、环境优美化、制度规范化。   清源村小学中心校历年来投资达200余万元,达到文明小学,有学生200余人,教育做到了德、质、体、美一体化教学方式。   为搞好社会主义教育,使后人不忘新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怎样来的,不忘前辈人的革命传统,特于1992年修建一座烈土纪念亭。   为培养下一代,解决子女上学难问题,投资150万元,于2010年新建一座幼儿园。教学、娱乐、玩具都是比较先进,目前有学生200名,全日制的80人,半日制的100余人,幼儿普及到5个乡镇。   四、产业发展   多年来,我村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运输业、养殖业和务工为主,目前,全村拥有大、小车辆40余台,养殖大户5户,进城进矿外出务工达300余人。   五、文化生活   清源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文艺素质,有说、唱、跳的艺术基础。自1948年到1953年间组织有蒲剧业余剧团、眉户剧组、秧歌舞蹈队等各种形成的表演团。1954年起又组建一支百余人的高桥队,表演技巧超人。如高抬五节、上刀山、过天桥、单腿跳板、捕捉蝴蝶等等。不断到临汾、运城地区参加汇演。曾是出了名的清源高桥队。到九十年代又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神威锣鼓队,深受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曾参加运城地区汇报演出。   六、支援矿区建设   清源村,由全县“两条半渠”之称,系亳清河发源地,常年性自流灌溉粮田3000余亩。人称“小江南”、“粮棉水稻”之乡。地理条件优势,环境优美、山水相依。为了国家铜矿业资源开矿、选矿、冶炼,响应号召,服从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以大局为重。放弃了美好的家园,经八个生产队,3000余口人,远离居住几千年的家搬迁出来,让有色集团公司筑建“十八河尾矿库”。1978年迁建时由一个行政村分割为上官、清南、清源三个行政村。清源七个居民组组成。居住尾矿库大坝脚下。近三十五年来,忍受着矿粉污染、空气污染,堤内渗水潮湿,无地种,有一个铁饭碗,形成找米吃饭。这就是清源为国家的大度风格和高尚品格。   七、民生改善   在党中央、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下,清源村民积极努力,为达小康水平,突飞猛进,在经济收入连年递升,无论是吃、住、衣、行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高。   经济收入:全村525户,1571口人,截止2012年底总人口收入达295万元,户均收入5万余元,人均收入2200元,截止2012年底总存款额为168万元,人均存款1200元。   住房结构:全村525户,庭院式的348户,单元楼36户,水泥结构平房69户,一般石砖木结构38户,砖捲窑洞8户,土窑洞仅有5户。   机械购置:大中型运输车7辆,家庭轿车42辆,大中型吊车4辆,钩机1台,小型钩机2辆,铲车3辆,农用三四轮14输,三轮摩托车24辆,摩托车220辆,电动车70辆。家用生活设施电器化,如:电视机505个,电冰箱500台,太阳能255个,电磁炉465个,电饭锅1525个,引水机510个,手表手机普及化了。   人口结构:清源总户数525户,总人口1571口人(截止2012年底数据)。其中:男855人,女716人,80岁以上的19人,70岁以上的41人,60岁以上的156人,大专文化60人,高中专180人,初中502人,小学文化185人,没有文盲。   从事职业结构:干部36人,职工89人,务农890人,打工150人。   八、革命英烈   赵宗普(1922年--1944年),原姓冯,乳名运运,家居垣曲县左家湾村, 38年秋宗普投奔晋城县我党举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被发展为0党员。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太岳四分区司令部工作,担任参谋长,1941年至1944年10月在团长的指挥下,在垣曲、晋城、沁水、阳城、王屋山等地开展游击战,1943年冬带领部队在垣曲皋落、西峰山活动。1944年10月因患疾病,疹疮缠身,趔趄难行,便在距家五里路的铁矿的贫农成明全家养病,大岳军区参谋长张萝龙不断前往看他,后来被贾匪的情报郭金科发现,向贾秘密报告下,被5个贾匪徒拖到闻喜上玉坡牛圈门前下毒手活活戳死,临终前口喊0万岁!享年22岁的赵宗普同志英勇就义。   陈瑞(1916—1970),垣曲清源村人上南沟。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0。1937年10月至1945年9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新四军三师任战士、班长、特派员、连长等职务。1945年至1949年9月任军区警卫团三营营长,吉林安高县大队长,四野十二纵队营长,1949年8月至1970年9月任吉林省桦甸县水利处副处长,吉林骨龙井荣校校长,吉林省民政厅优抚处处长,省民政厅副厅长。70年,因抗战期间在苏北省县东仁台子战斗中负伤,断了一只腿,伤口复发,医治无效,70年9月5日逝世,享年五十四岁,逝世后被定为烈士。   陈明海,垣曲县新城镇清源村朝阳村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任排长。1942年东山游击队任中队长,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王茅。   陈海南(1903-1943),垣曲县清源朝阳人,0党员,1943年在本县参加革命,曾任东山游击队中队长。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垣曲王茅村。   许登选,垣曲县清源村一队人,出生于1917年,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在河南陕县被敌人杀害,牺牲时任东进支队大队侦察班长。   马景智(又乳马景斌),生于1918年,1938年参加革命,任新编一旅战士,1942年失踪。   范闷闷,垣曲县清源村三队人,生于1905年,1940年参加革命,新编一旅战士,1942年晋东南作战牺牲。   马月吉,垣曲县清源下官人,生于1913年,1937年参加革命,党员,垣曲二区区委会委员,1943年在10月底在下官被敌人杀害。   陈甲木,垣曲县清源村二队人,生于1923年,1938年参加工作,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任班长。   李柱柱,垣曲县清源二队人,生于1921年,1940年参加革命,129师新编一旅战士,1943年作战牺牲。   郭英善,垣曲县清源村一队人,生于1916年,1942年参加革命 ,东山游击队情报员,1944年牺牲于清源村。   文牛娃,垣曲县清源村三队人,生于1924年,1942年5月参加革命,民兵,1946年5月在垣曲守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   张来法,垣曲县清源村下官人,生于1919年,1942年参加革命,民兵,1946年5月在垣曲守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   张道气,垣曲清源村一队人,生于1923年,1943年参加革命,太岳三分区56团班长,1946年在垣曲作战牺牲。   张堂堂,垣曲县清源村一队人,生于1921年,1943年参加革命,垣曲独立营战士,1944年7月在南才被贾匪杀害。   郝来娃,垣曲清源村枣元坡,生于1921年,1943年参加革命,垣曲东山游击队班长,1944年失踪。   李林书,垣曲清源村上南沟人,生于1913年,为十八集团军战士,1936年在阳城战斗中牺牲。   李五虎,垣曲县清源村安子岭,生于1924年,民兵,1946年5月在垣曲宋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   郭金水,垣曲县清源一队人,1946年5月垣曲守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   

清南村

  清南村位于垣曲县新城镇南面,东邻皋落乡西窑村,南邻皋落乡李家窑村,西邻皋落乡上南才村,全村面积1.8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8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50亩。辖红旗、下南沟、白家岭三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10户,总人口625口人,男332人,女293人,其中红旗组68户,193口人,男101人,女92人,下南沟组73户,223口人,男118人,女105人,白家岭组69户,209口人,男113人,女96人,全村人均收入3079元。   清南村村部设在下南沟居民组,2006年学校合并后一切在校园里办公。2012年7月份投资40余万元建成一座二层村级办公楼,现在学员38名,其中女党员4名,清南村的由来是1981年土地实行承包到户时与清源村、上官村划分而开的,原村名为清源大队。刚分开时取名为下南沟大队,后改名为清南村。红旗居民组原名为上南沟生产队,原先居住在村北面的山沟内,因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尾矿库建设,于1976年搬迁到现在的村址。因当时房屋规划整齐,街道清洁宽敞,成为全县和全市的样板村,因此改名为红旗村。   在村北面的一个山头上,长着一棵胸围约800mm的大柏树,树型看似一只独立的雄鸡,当地人都叫它公鸡柏树。相传早年间有一农夫在树砍了几个树枝,不久他的妻子就莫名其妙地发疯了,从此它在人们的心中成了神树,没有人敢再去伤害它。有不少人家为了儿子能健康成人,把孩子认在大柏树上,叫柏树干爹,乞求保佑孩子一生平安。至现在不间断地还有人前来烧香还愿认亲的。   清南村耕面积950亩,土质红粘土,鸡粪土,白绵土,全部是干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豆类、红薯等作物。村内的男劳动力都在国泰、五龙、有色金属公司打工,年总收入约110万元,人约收入近2000元。剩余妇女劳动力和老年人在家搞农副产品深加工、果树种植、家庭养殖。目前村里有小型养猪场5座,猪存栏300头,养鸡场3座,鸡存栏8000只,养羊场2座,年存栏150只。共计收入约在50元以上,人均收入过千元。   2012年10月份五龙集团在村内修建工业大道。随着道路的开通,也给村里带来了生机和商机。今后将利用村里地多的有利条件,发展苗圃和药材种植,目前以种植雪松、白坡松、国槐等8个品种,30余亩,明年有望过百亩,药材年前可种植150亩。收益后可增加收入近千万元,人均收入15000元。   

上官村

  上官村位于新城镇西部,属于城郊村,交通便捷。东邻西峰山,南邻清源、清南,西邻闻喜县石门乡,北邻西峰山。总面积7.44平方公里。辖向阳、黑峪、官店、上官、官前、官后、枣元坡七个居民组,总人口1162人,其中农业人口868人。拥有耕地 413亩。境内有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尾矿库。其中枣园坡、官前、官后、上官、官店、向阳均为搬迁的新村,全村总体规划整洁、乡风文明。上官村村部搬迁后新址在铁矿山下,海拔570米。   上官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上官村在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社会治安、信访工作进展有序,外出务工的村民安心工作,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下寺村

  一、村名来历:    “寺”,寺庙,寺院也,据老年人述说,早在元、明时期,绛县某地有一座寺院,叫“上寺”,并且两寺院的主持同出一族,联系甚密,特用“上”“下”字将两处联为一体,得以下寺村。后为验证其传说,又恰遇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运动,在村西头岭上,发现一处古残垣,经挖掘,从土壤层次、石块瓦砾的存量、实物的腐朽状况和类似手记物体的模糊不清,经众人判断、评估,应该就是寺庙遗址,确定下寺村确有寺院存在。遗憾的是,下寺村后来人未见到真佛。   二、概 况:   下寺村位于距新城镇3.5公里处西南,属城乡结合部,东邻坡底村,西邻上官、西峰山村,南邻清源村,北邻上王村。东西长2公里,南北平均宽0.82公里。国土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8亩,呈北高南低走向的丘岭地带,海拔520.5米。村内有闻垣高速和二级公路分别由北向南通贯全村。全村辖下寺、下洼2个自然村,下前、下后、下洼3个村民组,村部设在下后村民组境内。   主要产业   1、劳动力转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历年来村里的大牲畜没有了,偶尔有两户养牛户,也是肉牛不能从役,田间作业全部是机械化。大部分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向省外就业转移,据2012年底统计,县内打工只有25人,省内45人,省外58人,出国2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经济收入来源。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运输业、建筑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业以蔬菜、粮食、干果经济林为主,而蔬菜、干果业已成为我村的特色产业。目前,全村经济繁荣,村民生活日益富裕。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3300元。   五、新农村建设   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几年来,支、村“两委”克服集体经济薄弱的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截至2012年底,全村已建成砖木瓦房825间,楼房360间。   2012年5月,我村对村内、村外的水泥路再次进行了改造,全村共硬化路面6.8公里,道路两旁全部栽植了松、柏树,并安装了路灯。同时确定专人定期打扫卫生,保持村内环境整洁、优美。经过努力,我村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   六、基础设施   1、2008年,自筹资金8万元,县水利局出资13万元,共投资21万元,历时3个月,建成了自来水工程,188户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千百年来“吃水难”的问题。   2、2010年,自筹资金30万元,投资40万元,历时5个月,建成了一座上下两层建筑面积达306.92平米的办公楼,为村支“两委”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3、2012年春,下前、下后两个居民组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加深、开挖了一条长600余米、深1.5米、宽2米的排水沟,全部用砂石混凝土浆砌。该工程开挖土石方近200立方,用砂石200多方,历时40天,彻底根除了洪涝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七、社会保障   2007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12年全村共有662人参加,参保率达到98%;2009年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村共有334人参保,已有74名老年人领取到养老保险金。   八, 、巨大变化   截止2012年底,全村用于家庭生活的厨房电器630台(件),电话106部,手机452部,电脑80台,电视机310台,太阳能20台,空调28台;农用机械方面,拖拉机5台,播种机9台,收割机3台,农用三轮车11辆;另有用于运输、安装、建筑工程的大型运输车辆10台,吊车5台,装载机8台。全村共有存款700余万元。以上翔实的数字足以证明:下寺人不仅实现了,而且还远远超出了人们很早以前所向往已久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美好远景。   


清南村特产大全




清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