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垣曲县 >> 历山镇 >> 后河村

后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后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河村简介

  后河村位于历山镇北方,允西河上游,东西两畔。主要交通是后河水库道路干线,两旁通往东西两岸的村道。属典型的偏避贫困乡村。
   全村共69户,217口人,能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强壮劳力104人,党员13人,分3个居民组,8个自然庄,全村村貌属山庄窝铺型,村民素质较好。95%以上的村民均能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红白喜事相互帮助。有着良好的村风村俗。唯有老村村民居住涣散,村容村貌极为落后,此为本村最大缺憾。
   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村民们改变了过去单营农业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使村民们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多数村民从温饱逐渐步入小康,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全村80%的村民,按照本村扶贫移民的项目,建设了新农村。通过近几年基础设施的全面完善,我村的各项工作事业正在有序开展之中。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7101 044000 -- 查看 后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后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常家坪村

  常家坪村位于历山镇东部,距镇政府约7.5公里,属于典型的偏远乡村。全村耕地面积1200多亩,抢抓国家惠农政策,使我村的道路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实施。彻底改变了群众以往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居面    全村有7个居民组,173户,505口人,劳动力有320人,目前全村0党员人数为26人。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群众的凝聚力。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杂粮为主。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民风良好。    我们支部、村委一班人将团结一致、励精图治抓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村民收入很低,而现在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完善,为群众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干果经济林200余亩。为实现我村十二五末经济翻番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   

南堡村

  南堡村位于历山镇政府的南部,东连冯家山、西至河西、观坡,南通宋家湾,北至同善。沿县级公路阳店线,交通比较便利。本村国土面积5.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8400余亩,耕地面积860亩。    南堡村属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纯从业生产村级,村民居多数仍然居住在传统建筑土木结构房屋,南北1000米,东西500米,居住地势属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南堡村辖四个居民组,两个自然庄,共有310户,总人口132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达618人,全村共有0党员36名。    文化建设方面,在我村支部、村委的团结支持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通过协调上级相关部门,现已建成本村2000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一座,内设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民兵活动室,为村级的正常工作办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村村容整洁,民风淳朴,随着积极开展各项村民友谊活动,不但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且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更提升了全体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与水平。   中条森林管理局,同善林场驻我村第三居民组界内。为我村的苗木培育提供了经济发展优势条件,从而全面带动了我村群众的经济发展。   

宋家湾村

  宋家湾村距垣曲县东北部50公里处,离历山镇政府驻地2.5公里,位于诸冯山下,允西河畔,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舜皇生地,人杰地灵,傍山依水,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全村土地面积11000亩,耕地面积1800亩,方圆3.5公里,经济来源靠耕种为主。并靠山采石,经济状况比较优越。全村有三轮车20余辆,小车11辆,摩托车近百辆,手机普及,农用拖拉机、旋耕犁、播种机均有。基本上户户有余粮,已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局面。居住条件基本上从土窑中解脱出来,大多数人居住在砖木结构的房屋中,有部分人还居住水泥钢筋结构的楼房,全村人民团结和睦,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全村共4个居民组,145户,420口人,在校学生35人,60岁以上的38人,劳力280个,残疾人15名,党员16人。    宋家湾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干果经济林为主导,以旅游开发为基础,全村投资10万余元投资栽植核桃树850亩,旅游开发正在筹建之中,尚未落成竣工,已投资500余万元,建设帝舜宾馆,诸冯舜帝大彩门,停车场,游客餐厅,河滨洗浴中心,雷泽湖,三年内将帝舜遗留宝贵财物全面开发。   

观坡村

  观坡村位于历山镇西南部、允西河西下段,从南到北成“一”字型排列,距镇政府约2.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3000亩,耕地面积840亩,村内道路都已经硬化,交通便利。    全村有4个居民组,130户,450口人,劳动力有220人,其中男性150人,女性70人。目前党员人数为13人。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村民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小麦、玉米和杂粮为主。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民风良好。    在过去的几年里,村民收入较低,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道路硬化,给村民生活和发家致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土地也开始出现多样化经营,有新发展的干果经济林。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发家致富出谋划策,千方百计提高百姓收入。   

河西村

  河西村位于镇政府西边,全村有两个自然庄,三个居民组,全村160户,500余口人。现有劳动力300人,党员20人。河西村成南北长,东西宽形状,即南北约长2.1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本村南边、西边、北边分别与观坡、竹林、绛道村相连接。东与南堡、上堡村隔允西河相望。本村交通便捷,其中有贯穿南北的镇级循环路,将观坡、绛道村连接,东有连接南堡的镇级循环路。    全村土地面积为33余亩,耕地面积700余亩。河西村西边是南北走向的山脉,东边是地势平坦的耕地和村庄。本村村民历来以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作物为主。近年来,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发展了蚕桑、李子、苹果和核桃等效益较好的产业。    文化建设方面,完善了原有的篮球场,春节期间恢复了文艺演出等。    基础建设方面,本村去年积极落实上级交给的村通任务,硬化了河西南堎至南观坡的高标准水泥路700米,河西至南堡路800米,争取资金10万余元,修建灌溉渠道1600米长,对河西村新农村建设和村民增加经济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绛道沟村

  绛道沟村位于历山镇西北部,距镇政府约3公里,属于企业资源型重要村庄。全村耕地面积1000多亩,村内道路都已经硬化,出行途径一条干河浮水桥,交通便利。    全村共4个居民组,80户,380口人,劳动力有200人,目前我村党员人数为19人。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体育广场,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村民经济主要以运输和外出打工为主,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杂粮为主。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民风良好。    在过去的几年里,村民收入很低,现在道路硬化,给村民生活和发家致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土地也开始出现多样化经营,有新发展的干果经济林,还有种植药材和花椒,而且均已收到成效。村内水利设施也有很大发展,年久失修的工程得到了修复。在企业发展方面,积极为企业创优发展环境,为企业的正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党支部、村委会将团结一致谋跨越、励精图治促发展,为全村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后河村

  后河村位于历山镇北方,允西河上游,东西两畔。主要交通是后河水库道路干线,两旁通往东西两岸的村道。属典型的偏避贫困乡村。    全村共69户,217口人,能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强壮劳力104人,党员13人,分3个居民组,8个自然庄,全村村貌属山庄窝铺型,村民素质较好。95%以上的村民均能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红白喜事相互帮助。有着良好的村风村俗。唯有老村村民居住涣散,村容村貌极为落后,此为本村最大缺憾。    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村民们改变了过去单营农业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使村民们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多数村民从温饱逐渐步入小康,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全村80%的村民,按照本村扶贫移民的项目,建设了新农村。通过近几年基础设施的全面完善,我村的各项工作事业正在有序开展之中。   

神后村

  神后村位于历山镇西北部,国土面积11.29平方公里,林坡面积2.3平方公里。交通方便,距离阳店线仅一公里。后河水库柏油路穿村而过。村通硬化水泥路通至各组各户。    本村共有耕地面积1642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兼发展植桑养蚕业、干果经济林。土地肥沃、平坦,易于耕种、灌溉及农业机械化操作。村民除种植农作物外,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1320元,属于中等水平。    该村共有9个居民组,367户,总人口1428人,共有劳动力800人。全村有党员40人。    神后村于2007年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一个,内设群众图书室。舞台一座及群众文体娱乐广场一个,安装了健身器材,供村民休闲、娱乐。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村风厚实淳朴,村民和睦相处,村容整洁、绿树成荫。    新农村建设方面,各居民组楼房、平房建设不断递增,部分年轻人在城乡一体化感召下,在县城建房定居。计划在三年内搞好大石崖小流域治理。建造淤地坝七座,植树造林2400余亩,造地50亩。    本村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力促农村社会稳定,力争到“十二五”末期使我村人均收入翻一番。  

朱家沟村

  朱家沟村位于历山镇政府东北方向的2.5公里处,锯齿山屹立在我村的北面,历山公路从我村穿过,交通便利。    本村土地面积4万余亩,耕地面积2000余亩,自然条件较差,村民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居住分散。    朱家沟村有7个居民组,346户,总人口1098人。该村有党员人数33人。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本村建成了我镇第一个集篮球场和健身、休闲、娱乐场所为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装修了我村的医疗卫生场所,并投入使用。按照我县统一标准建成了面积135平方米的房屋作为我村的党员活动中心;建成了可以容纳一百多人的高标准会议室。    新农村建设方面,完成了十八户的基地平整、统一设计、统一施工。    结构调产以发展干果经济林为主导,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善村

  同善村位于历山镇政府所在地,是本镇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离县城50公里,交通比较便利,通有乡村客车。全村东西长310米,南北宽850米,占地面积3950余亩,可耕地面积1750亩。村主街道纵横有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随着这几年国家对农村各项政策的倾斜,使我镇的各项基础设施更具完善。   同善村辖设6个居民组, 322户,1036人,农村年轻富裕劳动力573人,现有0员30名。农民经济收入靠传统的农业与外出务工为主,结合全县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政策机遇,我村支部、村委一般人精诚团结、再接再厉,通过认真向群众做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了群众发展核桃经济林的良好势头。目前,我村共发展干果经济林200余亩,为我村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1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500元。   同善村是镇文化活动中心,在今年,通过协调各方政策优势,使教育部门在我村建设了一座安全、温馨可容纳500余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解决了我村多年来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积极立项文化项目建设,2010年6月开始对村内文化舞台场所进行进行动工建设,于今年3月份进行了验收并使用运行,彻底解决了群众急盼多年的无文化娱乐场所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我村每年都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邻里”“好丈夫”评比活动,红白理事会大操大办制度、环境卫生大评比制度等,使我村出现了街道清洁,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良好局面,使社会风气更加和谐稳定,为实现我村十二五规划之年经济翻番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落地村

  不落地村位于历山镇政府东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 交通便利,土地面积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0亩,村庄呈山沟型,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共4个居民组,125户,530口人,有强壮劳力310人,党员19人。    村民素质普遍较高,邻里之间和睦相处,遇到红白喜事能够相互帮助,是一个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现在,我村共有10户村民种植了香菇大棚,产量和销路都有保障,村民的生活正在逐渐好转。另外,我村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在我村发展干果经济林200余亩,为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收入翻番奠定了基础。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相信我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落凹村

  落凹村,位于垣曲县东部,国土面积约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余亩,辖2个居民组,全村总户数45户,139口人,0党员10名,合法选民数约81人。因2006年实施的扶贫搬迁项目,现有18户,82口人已迁入历山镇同善村辖区。仍在原落凹村居住的村民涉及16户,21口人。其余11户,48口人均分布在蒲掌、英言、华峰、新城等乡镇均投亲靠友居住,属于居住比较涣散的行政村,主要产业还是以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传统产业为主。   现两委成员共4名,其中:(支部3名、村委3名),平均年龄结构为36岁,高中文化程度1人,初中1人,中专1人,大专1人;0党员3名;在2011年两委换届工作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实行一肩挑,支部委员与村委委员实现交叉任职1人。   自今年全镇第九届村两委换届工作启动之后,我村将严格按照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与村民选举组织法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有序开展,确保我村在这次换届选举工作中0结束。   

冯家山村

  冯家山村位于历山镇东部,有土地面积700余亩,交通便利,各项基础设施健全。    冯家山村共有耕地面积49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地肥沃,平坦易于耕种,灌溉及模拟工业机械化操作,居民除种植农作物外,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1000元,属于中等水平。    该村共有五个居民组,91户,总人口277人,其中男女劳力160人,党员11人。我村于2007年新建村部活动场所,我村村民厚道纯朴,居民和睦相处,村容整洁,绿树成荫。    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熟知农村目前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健康有序的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县、镇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号召,我村栽植核桃树苗300余亩,成活率达到98%。    我村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力促农村社会稳定,力争到“十二五”末期使我村人均收入翻一倍。  

刘村村

  刘村位于历山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分为8个居民组,315户,总人口1009人。有年轻劳动力650人,0党员29人。国土面积5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为2750亩。    村庄地理位置属山庄窝铺型,村民人文淳朴、团结友爱,有着良好的村风村俗。通过支部、村委一般人积极向群众宣传国家的各项政策信息,使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有效促进了经济支柱产业的有序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政策好,使村民们改变了过去单营农业的生产方式,兼营了蚕桑。村民们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多数村民从温饱逐渐步入小康。并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发展干果经济林1000多亩,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总之,我们村是以桑、果为主导产业的。村民的经济收入相应较前提高。    基础设施也正在完善,有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书屋,并有20000余套书籍,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竹林村

  竹林村坐落于历山镇西北方位,距镇政府8.5公里,全村总户数218户,总人口728,全村共有12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83亩。    竹林村党支部共有25名党员,两委班子成员6名,村两委班子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有了一定的变化。    村集体全年无收入,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第一: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二: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报项目,筹资金,努力完成我村小流域治理工程,提水工程,全村道路硬化工程。有效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改变。   

薛家堡村

  薛家堡村位于历山镇西北部,距镇政府约8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700亩,在国家实施村通工程时,我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克服种种困难,对我村的道路建设进行了全面实施。村通的实施,为我村农民群众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    全村有5个居民组,142户,470口人,劳动力有311人,目前党员人数为16人。结合国家实施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我村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及文化活动室,不但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团结了农民群众的凝聚力。全村农业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以小麦、玉米和杂粮为主。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民风良好。    在过去的几年里,村民收入很低,现在道路硬化,给村民生活和发家致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土地也开始出现多样化经营,有新发展的干果经济林914亩,而且红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主要用来加工粉条,生产的粉条远近闻名。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为全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发家致富出谋划策,千方百计提高百姓收入。   

望仙村

  望仙村位于历山镇西北方,距历山镇政府13公里,相传站在此地可望见东山的神仙,因此得名望仙。    望仙村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78亩。全村12个居民组,456户, 1334口人,有劳动力864人。目前党员人数为46。村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核桃,还有家庭散养牛、羊。村民安居乐业,村风淳朴。    抗日战争时期,望仙是抗日县政府所在地,原省委书记胡富国题字的抗日政府纪念碑就矗立在这里。1984年8月划分乡镇时为望仙人民政府驻地。2002年4月撤乡并村,由原来的瑶庄村、望仙村、松树河村合并为一,统称为望仙村。    随着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施,望仙人也不甘落后,在村民自治条件下,望仙村集体和个人正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目前望仙村大部分道路都已硬化,兴建了寄宿制学校一个,硬化了纪念碑前公共程场所,兴建了舞台一座,在县组织部大力支持下,建设了集体办公场所,在民政部门支持下,修复了抗日纪念碑。    望仙有多种土特产,主要有核桃,得天独厚的气候产出优质的核桃,而且有风景旅游区,气候优美,是旅游休假的好去处,现在望仙万象更新,望仙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历山村

  历山村海拔1300米,地处镇政府和县政府的东北部。经过数亿万年地壳变迁和自然作用,使整个历山山峦起伏,群峰竞立,沟壑纵横,河溪交织。境内山环水绕,山青水秀,风光无限,自然景观天设地造,浑然天成,一年四季如画,常使游人流连忘返。   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淳厚朴实,为人厚道,热情大方。    原始森林—历山混沟、皇姑幔风景区、舜王坪旅游胜地(千百年相传舜耕历山)若要经过,历山村是必经之地。    1984年建乡,乡址就设在历山村内。原初中、粮站、医院等单位均在历山村。全历山片寄宿制学校也设立在历山村,后来撤并同善。   据历山考证,先人流传,在战争年代,“先有历山省、后有望仙县”,所以历山是奠定省府成立的所在地。    现在历山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就设在历山境内。    辖区内水产类有:娃娃鱼(曾发现一尾红色娃娃鱼,为举世罕见)、金鱼、螃蟹等;    名贵药材类有:人参、灵芝、九节菖蒲等;    名贵食物类有:猴头、木耳、金针等。    历山村距镇政府37公里(由阳店线贯通),距县城72公里,全部是硬化公路。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村村通路和户通路在进一步改造完善。    历山村有土地面积2万2千余亩,其中耕地面积538亩。村民们靠种植农作物小麦、玉米等,自供自给。经济收入来源于药材采集和外出打工。    全村有120户,人口360人,劳动力170人,党员数17人。本村辖青皮掌、杨家河、南坡、扶家河、马家河、乔坪6个居民组,分布在11个自然庄。    文化生活方面,村民居住分散,没有集中场所,只限于-观看电视节目。    集体经济收支全要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文堂村

  文堂村位于历山镇政府东北部,距镇政府37公里,交通便利,可通往各个居民组。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5亩,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条件差。    全村共5个居民组,100户,330口人,有强壮劳力250人,党员人数20人。    我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在劳动之余,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村民素质明显提高, 95%以上的村民均能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红白喜事相互帮助。有着良好的村风村俗。    全村村貌属山庄窝铺型,村民居住涣散,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村民们改变了过去单营农业的生产方式,兼营了牧业。另外,历山舜王坪景区坐落我村,使我村的旅游业有所发展,同时带动农民经营农家乐、兼营猴头,木耳,灵芝,冬虫夏草,村民们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多数村民从温饱逐渐步入小康。基础设施也正在完善,总之,我们村是以农牧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村民的经济收入相应较前提高。   

西哄村

  西哄村位于历山镇政府北部,距镇政府40公里,属较偏僻的交通不便村级,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余亩。全村共4个居民组,73户,总人口231人,年轻劳动力140人,0党员10人。   全村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条件也不很富裕, 村民主要以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杂粮为主。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民风良好。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各项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很低,现在通过国家村村通道路政策机遇,使我村的道路硬化工作得到全面实施,有效带动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随着国家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也开始出现多样化经营,成立了专业该合作社,主要是发展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在逐步提高。    近两年,我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精诚团结、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全村共栽植170余亩,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开了一条通道,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花石村

  花石村位于镇政府东北45公里处,属于典型的偏远贫困村庄,经济条件落后。距阳店线3.7公里,交通条件极差。    花石村有土地面积538亩,耕地面积331亩,全为山坡旱地,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小杂粮为主,土地贫瘠,机械无法耕作,遇上风调雨顺年景,每亩地的纯收入也就是200元左右,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用粮,遇上灾年吃饭都没有保障。人均年纯收入在1300元左右。    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6个居民点,49户,总人口136人,年轻劳动力80人,0党员8人。    花石村不通公路,通村只有三轮车通行的便道,个别居民点甚至不通电、水,居住十分涣散。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没有集中活动场所,村委也没固定的办公场所,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只限于通过-观看少量的电视节目,村中年轻人以外出打工为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村支部、村委将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积极协调各种关系,继续完善村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我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三里腰村

  三里腰村位于历山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共3个居民组,总人口180人,36户。国土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亩,多为山坡地,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产业以种植为主,种植业以传统小麦、大豆、玉米种植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近两年,来,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120亩。    全村村民素质较好。95%以上的村民均能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红白喜事相互帮助。有着良好的村风村俗。    全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十二五”是村内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三里腰村的发展思路为: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上级相关方针政策,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团结全村群众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民生为目的,努力实现到“十二五”末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后河村特产大全




后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