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西滩村位于古城镇南端,仅靠小浪底库区,在移民中属于后靠村。全村分4个居民组,总计1120人口,农业人口930人,共有党员28人,在外务工人员240人,长期经商5户。共有耕地面积940亩,国土面积2000亩,全村人均收入1166元,属县级贫困村。
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村基本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在县镇鼓励扶持下,开始了注重经济作物的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干果经济林共计发展450亩,其中核桃树430亩,花椒树20亩,长势良好,管理较到位。其他散杂果树(苹果、石榴、桃等)共计165亩,已见收益。
2、养殖业:养牛户10户,50头。养羊户1户,45只、猪、鸡等散养户,未形成规模。
3、靠季节性捕鱼有30家左右,带动贩鱼、收购鱼虾10人左右,总收入共有60万元左右,较为可观。
4、汽车运输户15户,水上运输5户。
三、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1、已完成干果经济林400余亩,果树管理比较到位。
2、正在着手实施农业基建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结束。
3、完成了全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正在完成全村耕地、果树用地水浇全覆盖。完成了全村土地连片道路硬化。完成了全村沟凹土地平整工作。
4、组织村民外出务工人员240人左右。
四、存在困难
1、农业技术力量不足。
2、基础建设资金短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7102 | 044000 | -- | 查看 西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谭家村 |
谭家村地处垣曲县东部,古城镇西北部,属于山区,距县城35公里,全村9个居民组,300户,1154口人,劳动力790人,现有党员32人,村民代表35人。全村国土面积3440亩,其中耕地面积192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1178元,全村五保户7户8人,扶贫低保户57户83人,扶贫户53户326人,一般户193户645人,分别战到全村总户数的0.7%、7%、28%、55%。参加整村推进项目的农户共293户1054人,其中,扶贫低保户47户83人,扶贫户53户326人,一般户193户64人,分别占到全村总户数的15%、17%、66%。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的种植业,种植品种有小麦、玉米和小杂粮,新发展核桃林200亩,蚕桑135亩,是典型的农业村。谭家村有两大块组成,一部分是白沟街,居住着村7组160人,白沟街也是原谭家乡政府所在地,也是一个小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中心,另部分就是允西河西,居住着其余八个居民组1000余人,南北长2500米。谭家村现有村部一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由于谭家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是古城镇收入偏低的贫困村。 |
西滩村 |
一、基本情况 西滩村位于古城镇南端,仅靠小浪底库区,在移民中属于后靠村。全村分4个居民组,总计1120人口,农业人口930人,共有党员28人,在外务工人员240人,长期经商5户。共有耕地面积940亩,国土面积2000亩,全村人均收入1166元,属县级贫困村。 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村基本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在县镇鼓励扶持下,开始了注重经济作物的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干果经济林共计发展450亩,其中核桃树430亩,花椒树20亩,长势良好,管理较到位。其他散杂果树(苹果、石榴、桃等)共计165亩,已见收益。 2、养殖业:养牛户10户,50头。养羊户1户,45只、猪、鸡等散养户,未形成规模。 3、靠季节性捕鱼有30家左右,带动贩鱼、收购鱼虾10人左右,总收入共有60万元左右,较为可观。 4、汽车运输户15户,水上运输5户。 三、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1、已完成干果经济林400余亩,果树管理比较到位。 2、正在着手实施农业基建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结束。 3、完成了全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正在完成全村耕地、果树用地水浇全覆盖。完成了全村土地连片道路硬化。完成了全村沟凹土地平整工作。 4、组织村民外出务工人员240人左右。 四、存在困难 1、农业技术力量不足。 2、基础建设资金短缺。 |
新瑶村 |
新瑶村位于古城镇北8公里外沄西河西岸。南与谭家村七队相邻,北与南墱墦村相邻。我村紧靠阳店线5公里处,交通便利。水浇地450亩,旱地452亩。耕地面积780亩,自然条件一般,若遇天旱水浇地有一半都无法浇灌。本村因是移民村,地理位置被限制,没有其它支柱产业,大部分村民以打工为生。 我村设有3个居民组:上中组、上南组、上北组。有568人,共198户,劳动力356人,党员16人,群众代表23人。 我村文化建设落后,只有健身器材8付,村民素质水平很高,村民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村风村俗纯朴,村容村貌整洁,街道整齐,房屋排列整齐。村内卫生干净整洁。 集体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由于地少,没有山坡无法长远规划。新农村建设较快,村内都有绿化带,路边,巷内都有路灯,建村委会大楼一座。基础设施齐全,有村办小学一所,1250平方米,大口井2眼,既能保证本村村民吃水,又能保证村200余亩地浇灌,渠长1200米,混凝土浇筑。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村民收入较低,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
南坡村 |
南坡村位于古城镇西南,南临黄河,紧靠北赵公路。耕地面积1870余亩,206户,680人。南坡村有4个居民组,第一二居民组在南坡村中心,川沟为第三居民组,大曲为第四居民组。全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10余万元, 2011年人均年收入800元。南坡村临河靠坡,耕地均为旱地,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水井4眼,土地资源充足,人均耕地2亩,种植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种植业又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小杂粮为辅,玉米亩产仅680斤,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 根据坡地居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干果经济林等,现存栏牛70余头,猪260头,羊2000余只,畜牧业收入11万元,人均168元。近年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300余亩,其中核桃200余亩,花椒100余亩,现长势良好,村民种植积极性很高,打算3年内进一步发展干果经济林,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南坡村属于典型的山庄卧铺,耕地均为山坡地,地块较小,村民辛勤耕种,却收入低微,今年来我村增大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余人,增收10万余元。 |
宁董村 |
一、宁董村基本情况 宁董村地处古城镇南边,紧靠小浪底库区,属移民后靠村。全村人口533人,两个居民组,160户,农业人口460人,劳动力330人,农转非人口73人,共有党员15人,群众代表25人,在外务工人员200余人。共有耕地面积1110亩,其中275以上是600亩,275以下是510亩,水浇地600亩,人均收入1080余元。 二、宁董村发展现状 1、完成土地平整400亩。 2、电灌渠道配套设施一套,渠道1800米,管道2000米。 3、机耕路3200米 4、蓄水池1座,输水管道3800米。 5、文明和谐,民风淳朴,全年无一例-事件,无一例违法事件发生。 6、主导产业为西瓜和小麦等农作物。近年来,响应县镇号召,发展干果林60亩。 三、发展思路 1、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计划发展芦笋100亩以上。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在我村发展核桃100亩以上。 2、完善农业增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全村耕地、果树用地的水浇全覆盖。完成全村道路硬化,为实现全村农副产品外运无障碍打好基础。完成全村沟凹土地平整,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4、充分利用紧靠库区,基建散闲场地较多的优势,广开言路,广开贤路,招商引资,加快我村工业建设,增加村民就业收入。 |
莘庄村 |
一、莘庄村地处古城镇南边,紧靠小浪底库区,交通状况,莘庄村交通状况一般,特别通村的公路严重损坏,需要重新修理。共有耕地面积1030亩,其中275以上400亩,265—175之间240亩,小落庄390亩,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年平均气温13.5℃,光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6.2小时,年平均降水天数在85天左右,无霜期320以上天。所处典型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村人均收入1200元,属县级贫困村。 二、全村4个居民组,198户,全村人口840人,农业人口703人,劳动力210人左右,共有党员22人,在外务工人员120人,在外长期居住经商26户。 三、 我村有文化活动广场、但相应文化设施落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民素质一般,村风朴素,本村属于移民村整齐规划,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状况。 四、经济发展 (1)干果经济林共计发展200亩,长势良好,管理较到位。其它散杂果树(苹果、石榴、桃等)共计70亩,已见收益。 (2)养殖业:养羊1户100只,养鸡2000只。 (3)靠季节性捕鱼有10家左右,带动贩鱼、收购鱼虾10数人左右,总收入共有20万元左右,较为可观。 (4)汽车运输户5户。 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耕地收入与打工收入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五、文教卫生情况 村有一名卫生员、卫生室是租民房办公,医疗设施配备不足。2011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9%。 六、基础设施状况 1、水利设施 饮用水是直接引浅井水,但未经净化。目前引水设施已经老化,无法正常引水。 2、农田配套基础设施 灌溉用水为泵船提水。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北坡村 |
北坡村位于垣曲县城南30公里处,属于古城镇,东与本镇的云岭村为邻,北临华峰乡南窑村,西与王茅镇下亳村接壤,南与古城货运码头相连。东济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落坐北向南,西、南不远处皆为小浪底库区水域。 北坡村是浪底库区移民村,村内设3个居民组,158户,总人口752人,其中非农户80人,农户672人。劳力415人,现有党员22人,村民代表21人。国土面积约3.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500亩,林荒坡1750亩,库周消落区宜牧滩涂1000余亩。 北坡村经济发展在全县居下游水平,人均年收入仅600元。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棉花为主,每亩纯收入仅一、二百元。家养猪鸡为换钱,家家户户养牛为耕田,粗茶淡饭解温饱,外出务工谋发展。农业生产上机械化程度低,多为畜力耕作,在种植、养殖上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物资资金投入不足,广种薄收,虽辛勤劳作而收益甚微。2004年移民搬迁,大家都忙于个人住宅建设而没有外出务工收入,加上窑房补偿费少和物价上涨,新村住宅建设挖空了可怜的积蓄,大多农户无存款,30%农户有贷款。因整村搬迁,现居住地居耕地较远,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不便。 自2004年以来,经过北坡村人的艰苦努力,住宅建设已基本完工,但居民室内设施简陋。住宅建设布置合理,主干道及巷道160000平方米于2007年全部硬化、绿化。村卫生所、文化广场于2007年建成,有一定的就医、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及设施。 |
西石村 |
西石村位于允西河西畔,距古城集镇8公里处,地处阳店公路沿线,人口居住集中,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08户,718人,劳动力503人,现有党员36人,村民代表36人,共有耕地1182亩,常用耕地1038亩,其中:旱地532 亩,水浇地650 亩,全村人均收入1200元。 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是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现已全部完成村内巷道硬化、绿化、亮化,并建有一个小型文化广场,配备了卫生所和图书室,方便村民健身娱乐和学习;该村注重文化素质建设,村内筹资自建有寄宿制小学一所,占地2500平米,共有师生120余人。村民善良淳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逢年过节都有群众自发的游艺表演,并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艺节目:《霸王鞭》,现已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石村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 村没有企业,主导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近年来在县、镇政府引导扶持下,加大了调产力度,依托地理优势发展了种植、养殖等特色农业,现有苗木培育180亩、核桃种植110亩、山楂、苹果等散杂果树50亩、蔬菜种植2户、小型养猪场 8 个、养牛场一个,并鼓励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学习引进新思想和项目,以此帮助农民创收,带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 |
窑店河村 |
窑店河村系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一个行政村,地处镇西北方向,位于允西河岸,交通方便,耕地面积520亩,其中水地440亩,坡旱地8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84个农户,总人口272人,其中劳动力180人,党员7人,群众代表21名。党员与群众代表活动正常,三会一课制度能够坚持,并能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村委班委配备齐全,设村主任1人,村委委员2人,村委会下设治保会、民调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民兵连、团支部等群团组织。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0元,主要经济来源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以及外出务工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单一。村养羊2户,100余只;养鸡1户,2000只;养猪2户,200头。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2011年发展干果经济林100亩上上(以干果核桃为主、花椒为副),以提高农民收入,力争五年内使村民人均收入翻番。 2011年初至2012年末硬化村通主路,全长1.2公里。极大改善我村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为搞好村亮化工程,2010年为村内安装路灯10盏,村内有四眼大口井,方便村民浇地。 坚持依法治村,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无-、-,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村民自觉学文重教、崇尚科学,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村实施以改路、改厕、改圈、清污水、清垃圾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提高生态环境水平和人居质量,使村落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生态建设相得益彰。 |
南嶝坂村 |
南嶝坂村隶属垣曲县古城镇,位于古城镇北部,距离县城约50公里。全村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水浇地380亩。 全村共三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92户,总人口720人,劳力420人。共有党员33人,村民代表27人。 南嶝坂村的秧歌历史悠久,近年来又加入了现代的舞蹈元素,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随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南嶝坂村属于典型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村,村内传统农业种植发达,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元。近年来响应镇政府号召,发展干果经济林100余亩,目前长势良好。村内的主要道路在2011年己全部硬化,为村民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近年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嶝坂村支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建设富强、和谐的新南嶝而不断努力! |
西沟村 |
一、基本情况 本村居民组4个,165户,510人,全村耕地面积1700亩,除退耕还林400亩,其余粮食作物1300亩,主要分布在“三岭二沟”周围。总劳动力255人,其中男150人,女105人,党员21名,村组干部11名,群众代表23人,全村五保户5户6人。位于古城镇西北端25华里处,麻姑山脚下,东与上嶝坂村毗邻,南与南嶝坂村接壤,属于山岭丘壑地区。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其中水浇地150亩。人均收入1050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 全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基本情况如下: 1、农业:1300余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2、种植业:干果经济林280余亩核桃; 3、养殖业:养羊6户,800余只;养猪2户,200头。 目前,我村建有文化娱乐广场一处,科技图书室一间,路灯17盏,医疗卫生所一处。村中现有一口大口井,但是缺少电灌配套设施。全村建有水塔4处,自来水全部入户。 |
三联村 |
一、三联村位于古城镇东北处,东原西尾,全村分三个自然庄,联合成村,交通极为不便,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全村1090亩耕地,其中400余亩已全部平整,管道已全部安装,现无水灌溉,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属县级贫困村。全村其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兼有三樱椒、烟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经济基础薄弱,属县级贫困村。 二、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总人口403人,116户,共有劳力240余名,党员19名,群众代表20名。 三、全村建有村民文化广场两处,配有各类健身器材,村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需加大培训力度,农民就业机会少。村容村貌比较整洁有序。 四、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级没有经济实体。 全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均收入1050元左右,目前的产业发展为: 1、干果经济林366亩,经薯30亩,棉花100亩,小麦播种面积870亩。 2、养殖业:养羊3户,250只;养牛7户,21头; 3、外出务工人员100余人; 4、经营汽车运输1户; 5、成立农业合作社2个,养蜂专业合作社1个; 6、农业机械:14台拖拉机,收割机1台。 |
西敌村 |
西敌村地处古城镇东北部,沄西河东岸,有峪子至硖口村公里以村内南北穿过。全村共有农户105户,人口387人,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30亩,党员15人,全村2个居民组,村民代表22人,村内吃水井一眼,饮水工程一处,村内有小学一座,作村两委办公场所,有文化广场一处。村民农业收入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村支2委在县委,镇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发展干果经济林52亩,部分村民还种植苗木,并形成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在此期间,还发展了一部分养殖户,还有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村民住房多以窑洞,平房为主。村民人均收入不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村民文化科技水平比较落后,情绪比较稳定。 |
店头村 |
店头村位于古城镇中部,允西河岸边。距镇北3公里处,全村有7个居民组,共325户,总人口1130人,其中党员34名,劳动力815人,村干部9人,村民代表37人。 现有耕地面积2480亩,其中水浇地600亩,旱地1880亩,经济作物主要以小麦、玉为为主,发展干果经济林,其中核桃470亩、山楂400亩。 产业情况:主要以农业为主,无村办集体企业,有小规模私营个体商店、饭店、木材加工,香菇种植15户。 村级集体经济:无经营集体资产,村部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村固定资产总额50万左右。 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收入和种植养植为主,2011年人均收入2300元。 -:有五保户7户、低保户41户、孤儿1户、残疾人35人,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有的100户、350人。 医疗保险:农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061人,参保率近98.6%. 文化建设:村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健身器材20套。 |
东石村 |
东石村位于允西河东岸,距离古城镇集镇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720人,劳动力450人,分5个居民组,共207户,党员25人,现有耕地920亩,其中水浇地350亩,旱坡地570亩,荒坡1000余亩。目前全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辣椒、小西红柿为主,人均收入约1200元。 全村自然条件较好,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发展无公害作物。依据我村实际,我村将做如下规划: 1、完善基础设施,对我村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对机井进行配套完善,扩大水浇地面积。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核桃、小西红柿等特色经济作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美化村内环境,对通道进行绿化,建设垃圾池7处。 4、新建医疗卫生室一座,改善村民看病环境。 通过努力,使我村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民自觉学文重教,崇尚科学,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倡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
允东村 |
一、允东村位于允西河东岸,全村共有211户,768人,分6个居民组,3个自然庄,现有耕地面积1254亩,其中旱地682亩,水浇地572亩,干果经济林126亩,桑园78亩。蓄水池一座,大口井6眼,以小麦、玉米、农作物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以干果经济林和植桑养蚕为主。 二、全村共有劳动力341人,其中有党员34人,村民代表26人,在外务农112人,在外经商户7户,有半机械化砖厂一座,养殖业为散养户,有牛36头,羊360只。 三、村内主干道为水泥硬化路面,连接到了各自然庄,自然环境优美,建造有文化广场一处,村民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民自觉学文重教,崇尚科学,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倡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四、在新农村建设中,允东村积极响应“四化四改”,加大村级道路硬化、绿化,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继续发展和巩固干果经济林、植桑养蚕,完善村亮化工程,努力引资金,上项目,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站在新的起点上,允东村村支两委将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在村民代表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断开创允东村发展的新局面。 |
上庄村 |
上庄村地处古城镇东北角,位于垣曲县中部,允西河东,佛云山脚下,东接英言乡,是古城镇辖区的最东北端。中心村距离古城镇17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全村共有人口1602人,劳动力1090人,分散居住于15个自然庄。共有党员35人,村民代表45人,低保户64户,五保户9户,在外务工人员280余人。我村地势较高,是全镇海拔最高的村,全村跨一大原两小原,耕地面积约5200亩,荒坡(山)面积6400亩。全村年人均收入1170元。 上庄村属温和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180小时,年平均气温8-9℃,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可达167天,干旱是我村的主要灾害,冰雹、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全村主要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马铃薯。今年来,借县镇鼓励发展干果经济林之际,我村积极响应,先后栽植核桃树1169亩,花椒树75亩。形成了我村的主导产业,为村民致富铺平了道路。中心村建有文化广场一处,村无集体产业。 |
上嶝坂村 |
一、全村共有农户280户,总人口1007人,耕地面积1600亩,其中水地900亩,旱地600亩,全村共有七个居民组,其中劳动力550人,党员45人,群众代表34人。 二、我村道路硬化已全面完成,全部硬化到户,我村处于允西河上游,水利充足、土地肥沃,水浇地也方便,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棉花等,人均收入1000元。 三、我村还处于古老的村风、村俗,文化基础薄弱,村民素质落后,村容、村貌未能得到改善,要想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需组织村民认真学习,提高村民意识,进一步解放村民思想,提高村民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农业科学知识,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我村现已种植核桃200亩,养羊户5户,养猪1户,拖拉机7台,三轮车20辆,手扶拖拉机4辆。 五、第九届规划实施情况 1、种植大棚蔬菜50户; 2、硬化田间小渠4000米; 3、修复田间路、方便村民耕作困难; 4、再发展干果经洗涤剂林100亩; 5、修建文化广场1个,老年活动室1个; 6、改造村内人畜吃水管道; 7、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六、存在问题 1、各项目的实施需要上级单位的支持与帮助; 2、村经济亏空,基础设施配套无力实施。 |
峪子村 |
一、峪子村位于古城镇的中东部,横济干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人口集中,自然条件较好。全村共11个居民小组,488户,1988人,其中农业人口1922人,非农业66人,有劳力1000余名,党员40人,群众代表35人。耕地2238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旱地1238亩。移民期间我村后靠2个居民组,414口人。全村人均收入1182元,属县级贫困村。 二、全村建有村民文化广场两处,配有各类健身器材,村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需加大培训力度,农民就业机会少。村容村貌比较整洁有序。 三、产业发展情况 全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目前的产业发展为: 1、干果经济林138亩,蚕桑约100亩,红薯约100亩,棉花约100亩,小麦播种面积1600余亩。 2、养殖业:养羊6户,350只;养鸡1户,2200只;养猪12户,400头。 3、种植药材100余亩。 4、外出务工人员800余人。 5、经营汽车运输:5户。 6、农业机械:12台拖拉机,6台收割机。 四、存在困难 1、有井无水,有地无渠,水利设施制约经济发展; 2、土地改造、资金短缺; 3、农民文化知识匮乏,需加大培训力度; 4、农民就业机会岗位少; 5、支部、村委没有办公场所。 |
古城村 |
古城村位于古城镇政府所在地,占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境内的土壤以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3.5℃,光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6.2小时,年平均降水天数在85天左右,平均无长霜期236天,热量资源较充足。全年平均降水天数85天左右,降水量666.7毫米。 全村共有户数1152户,3360口人,党员81人,群众代表52人,劳动力1800余人。设十个居民组,村民分散居住于十里长街两侧,交通相对便利。 古城村民风淳朴,有较厚的文化底蕴,村里的舞龙、舞狮、旱船等文化节目得到了市县肯定。1959年前后历史1400余年,皆为县治、郡治和州治所在地,公元550年建县治直至1959年县城北迁新城,是我是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一直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地理位置,有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遗憾的是,因国家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而不得不悄然浸入水底,舍小家,保大家,古城人民为国家的利益做出了贡献,移民移迁,搬迁到古城镇集镇。古城村没有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 全村耕地1823亩,其中水浇地800亩,主要集中于店头河滩地,属于移民征地,土地贫瘠,水源不足,虽然打了十口大口井,但天旱仍跟不上用。旱地1023亩,主要集中于南窑、三夹沟等偏远地区,虽已平田整地,但基本靠天吃饭,主要以干果经济林为主。居民饮用水主要靠集镇供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目前引水设施已经老化,无法正常引水。农田灌溉,旱季浇地供水不足,设施简陋不能有效地发挥灌溉功能,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目前种植业现况为发展干果经济林430亩,蔬菜大棚100亩,小麦播种面积1600亩,玉米制种1000亩,白菜籽20余亩,20余户有中小型农业机械;养殖业的现状为养羊6户600只,规模养鸡5户10000只,小型养猪10余户,存栏猪2000余头;另外有700余人外出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务工。 在各级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古城村支部村委一班人能肩负起重托,直面现况,迎接挑战,去建设一个更富裕、文明的新古城。 |
允岭村 |
允岭村位于古城镇南端,黄河小浪底水库西岸,地处横济公路西侧,交通便利。国土面积达4.2达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现有水浇地面积1700亩。 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其中包括2个自然庄,共有386户,1358人,劳动力764人,党员36人,村民代表25人。 允岭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文明村,其中坚持65年之久的庄户剧团和百人鼓乐艺术团,响誉全县,2009年允岭村修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个,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安装体育器材15件,农家书屋现藏书万余册;电子阅览室装配电脑17台,村文化大院中有50平米活动中心一个,供全村168名老年人休闲娱乐。 2009年允岭村被评为综合治理市级模范村,“两委”人员同心同德,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达到无越级-,无违法行为,达到“平安村”标准。 允岭村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干果经济林可达700余亩,规模养殖户5户,2009年至2011年新建二级提水管灌工程,其中主管道达5000米,支渠道1200余米,水泥渠道3000米,可灌溉耕地1700亩。允岭村村容整洁,街巷硬化、绿化、亮化已基本覆盖。 |
北窑庄村 |
北窑庄村是国家小浪底水库工程移民搬迁村,位于古城镇新集镇大街北端。全村共有农户160户,487口人,其中农转非172人,投靠亲友48人,党员23人。移民安置土地546亩,其中东型马区旱地316亩,实际可利用土地190余亩,其余均为坡地不能耕种,允西河桥北30亩,征收后村委进行平整造地,修电灌及配套设施现已经成为可利用水地。经过平滩打坝填地200亩,另有库区消落区可利用土地100余亩。村集体无任何资源性、可创造性收入。本村主导产业还是以种粮为主,村民收入较低,平均人均纯收入1200元左右,主要途经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本村以小麦、玉米为主导粮食作物,以棉花、杂粮为副作物。村民生活安定。 |
磨头村 |
磨头村位于古城镇集镇,地处黄河小浪底水库畔,属移民后靠村。交通十分便利。国土面积约为0.6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80亩,其中旱地180亩,水浇地200亩。干果经济林发展130 亩,长势良好,管理到位。养殖业:养羊两户170只,牛2户35头,汽车运输户1户。 全村总户数104户,总人口386人,其中劳力220人。共有党员21人,村民代表20人。在外务工人员142人,在外长期经商2户。 磨头村分为东西两片,东片紧靠街道,村里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朴实。高中毕业率50%,大学生占5%,村里秧歌源远流长,在每次的游艺活动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新农村建设中,磨头村积极响应“四化四改”加大村级绿化,道路硬化。积极解决人蓄吃水,磨头村虽然紧靠库区,但大部分田地都得靠天吃饭。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数县级贫困村。 |
南堡头村 |
南堡头村地处古城镇中心,在集镇街两边,交通便利,紧靠小浪底库区,属移民后靠村,全村共有208户,农业人口698人,有群从代表22人,党员30人,在外务工人员145人,在外长期居住经商16户。共有耕地面积930亩,其中275以上560亩,265—275地180亩,265以下190亩。 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充裕,村民大多是初中文化水平,村风村俗比较好,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2010年被新农村建设治理。村新建一个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600平方,文化广场院内有体育健身器材12个,篮球架1个,乒乓球1个,有图书室1间,图书室内有图书5000册,村民的娱乐生活很丰富,利用饭后到文化广场内休闲娱乐。 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其中有水利设施电灌一处,村大多路面不好的路已完成街巷硬化工作等其它设施。全村基本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在县镇政府的鼓励扶持下,开始发展干果经济林150亩,由于在家务农没有多少收入,村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目前全村人均收入1100元,属省级贫困村。 |
北堡头村 |
北堡头村地处古城镇集镇区,紧靠小浪底库区,属移民后靠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100公顷,共有耕地面积540亩,其中水浇地92亩。干果经济林共计发展191亩,长势良好,管理较到位。其它散杂果树(苹果、杏、梨、桃等)共计20亩,已见收益。养殖业: 养羊2户160只,羊鸡2户8000只。汽车运输户2户。 全村总户数115户,总人口455人,农业人口428人,劳力70余人。共有党员16人,村民代表20人。在外务工人员84人,在外长期居住经商11户。 北堡头村处于古城镇街道两侧,民风朴实,村民素质随着古城中学的靠建逐渐提高。高中毕业比例达到60%,其中大学毕业占10%。本村的高跷源远流长,在每次的游艺活动中都独树一帜。 在新农村建设中,北堡头村积极响应“四化四改”,加大村级绿化,道路硬化。积极解决人畜吃水,由于北堡头村水浇地不足,大部分田地都是靠天吃饭,村支两委筹措资金改善现状,现可扩浇200余亩,可创收增收20余万。本村主要干果经济林191亩,全村人均收入1200元,属县级贫困村。 |
硖口村 |
一、全村共有农户350户,总人口1133人,耕地面积1950亩,其中水浇地1500余亩,坡地450亩,农民居住分为九个小组,其中村内5个,佛云沟1个,寺岭1个,滋峪河2个,佛云山脚下,允河东岸最上游,北与历山镇相邻,东与上庄村相邻、与与西桥相邻、西靠允河,其中劳动力840余人,党员32人,群众代表35人。 二、我村道路硬化已全面完成,全部硬化到户,我村处于允西河上游,水利充足,土地肥沃,水浇地多,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棉花等,人均收入1050元。 三、我村还利于古老的村风村俗、文化基础薄弱,村民素质落后,村容村貌未能得到改善,要想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需组织村民学习,提高村民意识,进一步解放村民思想,提高村民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农业科学知识,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我村现已种植核桃315亩,花椒100亩,养羊户18户,养猪5户,拖拉机4台,三轮车15辆,手扶拖拉机20辆。 五、第九届规划实施情况: 1、种植大棚蔬菜32户; 2、硬化田间小渠3000米; 3、修复田间路,方便村民耕作困难; 4、再发展干果经济林200余亩; 5、修建文化广场1个,老年活动室1个; 6、疏通小南河保障一、二组土地安全; 7、改造村内人畜吃水管道; 8、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六、存在问题: 1、各项目的实施需要上级单位的支持与帮助; 2、村经济亏空、基础设施配套无力实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