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垣曲县 >> 王茅镇 >> 晁家坡村

晁家坡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晁家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晁家坡村简介

  晁家坡村位于王茅镇南部,紧邻南坡村,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较差,因国家小浪底水库建设,需要移民搬迁,现在耕地面积459亩,人均耕地1.3亩。
  全村82户363 人,劳动力185人,正式党员15人,预备党员4人,青壮年多以外出打工为主,村里常年居住的以中老年人为主。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建设落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
  晁家坡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我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发展花椒、核桃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同时发展生猪养殖业,现有养猪合作社1个,生猪存栏1500头左右,我村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计划在3年内人均纯收入翻一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7103 044000 -- 查看 晁家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晁家坡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晁家坡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水村

  白水村位于王茅镇南边,横济线北。全村119户,人口394人,劳动力人口248人,贫困人口350人,外出劳动力100余人,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084亩,多为旱地和坡地。下辖柳沟、宁家、成家3个居民小组。由于地质灾害原因,现在正在移民至王茅村北,今年被列入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村。   白水村经济条件差,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种植和家庭养殖业,不成规模,抗风险能力弱;自然条件、卫生条件较差,村内仅有卫生室一个。移民后交通变得便利了,今年也发动村民承包大棚,搞经济作物种植,也发展了大片干果经济林。   村内没有小学,孩子们上学要到镇上去,很不方便,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建设落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   

南坡村

  南坡村地处王茅镇西南角4公里处,紧靠北赵公路,下辖郭家、鲁家、二浪沟、张家4个居民组,94户,398口人,劳动力184人,国土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3.7亩。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坡地、旱地。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小型养殖业为主,主导产业有花椒种植,畜牧养殖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等。南坡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全村每年外出打工者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从事手工业、运输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1500元,各方面与相邻村庄相比差距很大,属于典型的贫困村。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的贯彻落实,奋发图强的南坡人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久的将来,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南坡将以新的面貌,迎接四海朋友前来投资旅游。   

晁家坡村

  晁家坡村位于王茅镇南部,紧邻南坡村,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较差,因国家小浪底水库建设,需要移民搬迁,现在耕地面积459亩,人均耕地1.3亩。   全村82户363 人,劳动力185人,正式党员15人,预备党员4人,青壮年多以外出打工为主,村里常年居住的以中老年人为主。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建设落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   晁家坡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我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发展花椒、核桃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同时发展生猪养殖业,现有养猪合作社1个,生猪存栏1500头左右,我村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计划在3年内人均纯收入翻一番。   

下亳村

  下亳村位于王茅镇政府以南6公里处,横济干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属小浪底水库移民后靠村。全村共有256户,1042口人,劳动力750人,党员32人,预备党员3人,辖有堡南、堡北、下南、下北、北东、北西六个居民组。国土面积2.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1.5亩。是省级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下亳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汤都亳城”,在村内建有大型舞台,每年二月二都邀请剧团前来演出,把历史文化延续下去,在村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主要产业是大棚蔬菜及养殖业,1999年建大棚50余座,2010年新建六座新型日光温室,发展核桃400余亩,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  

上亳村

  上亳村位于王茅镇东南五公里处,东济干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是小浪底移民后靠村,2000年整村搬迁至垣曲县王茅镇。共有316户,1076口人,0党员39名,辖有官北、兰沟、东街、西街、东南、西南、西北七个居民组。国土面积3.8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600余亩,主要以蔬菜大棚、果木、养鸡、养猪为主导产业。在镇政府“31126”规划目标的指引下,上亳村2010年发展新式日光温室40余座,目前,现有新老日光节能温室49座,发展核桃树260余亩。人均经济收入达1500余元。上亳村是我镇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近两年利用移民上级拨款、集体投入和群众捐资等多种方式完成了街道硬化、饮水改造、水利建设等多项惠民工程,使村级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由于村级经济基础整体偏于薄弱,村级经济的后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寨里村

  寨里村地处东济干线与垣渑公路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村。2000年由古城镇搬迁至此,距县城2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150户,600口人。国土面积1.5平方公里,移民征地680亩,其中300亩退耕还林。原老村寨坪275米以上有耕地150亩,小浪底水库消落区可耕种土地1000亩。果园面积200亩。种植小麦、玉米是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劳务业为辅。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    寨里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支部、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的目标,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以“四化四改”为切入点,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   

北河村

  北河村位于王茅镇下游两公里处,亳清河以北,全村共有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总人口768人,劳动力605人,党员30人,辖五个居民组,分别是东组、西组、药前组、药后组、北坡组。耕地面积680亩,其中水浇地398亩,旱地282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到目前共有大棚52个,使部分农民由种植粮农转化为菜农,大大提高了人均收入,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大好局面。同时在北河村有养猪专业户4户,养鸡厂两所。现有一陶粒砂厂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解决百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北河村正大步的走向小康大道。   

柳庄村

  柳庄村地处王茅镇西南方向2.5公里处,亳清河沿村边而过,交通便利,环境良好。柳庄村靠山沿河槽呈带状分布着河东、河西、柳东、柳西、河西岭、寺沟6个居民组,共有271户, 1108人,劳动力509人。全村共有党员48名,其中正式党员46名,预备党员2名。国土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2.3亩,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坡地、旱地,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村级活动场所、水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正在逐步完善。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小型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等。去年响应镇“31126”规划,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实现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部分家庭都有散养的鸡、猪等牲畜,但将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并形成规模者仅有犇翔牧业一家。柳庄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全村每年外出打工者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从事手工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2000元,虽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方面与相邻村庄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小赵村

  小赵村地处王茅镇正南方向1.5公里处,横济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1999年由古城镇移民至此,发展至今,已成为王茅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赵村共有227户, 992人,劳动力582人。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4.7亩,其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古城镇原址,距本村较远。并且坡地、旱地居多。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级活动场所、水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正在逐步完善。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小型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等。大部分家庭都有散养的鸡、猪等牲畜,但将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并形成规模者寥寥无几。小赵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全村每年外出打工者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从事手工业、运输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2500元。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东窑村

  东窑村紧靠王茅镇王茅村南边,横济沿线,交通便利,国土面积1.57平方公里,原有土地516.5亩,1999年,因国家小浪底水库建设,需要进行移民搬迁,100余亩土地被移民人口占用,现人均耕地1亩左右。全村106户,398口人,劳动力220人,青壮年多以外出打工为主。   近年来,我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发展花椒、核桃种植业为主,同时发展生猪养殖业,现有养猪合作社1个(垣东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存栏500余头。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现代养殖企业——润茂科牧公司,目前已成为引领全镇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该企业共投资4216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存栏蛋鸡10万余只,是我市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同时,在该企业附近,双诚养鸡合作社正在基建,共投资1160万元,设计存栏蛋鸡10万只,目前已引进2万只雏鸡,为建设东窑养殖小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窑村农民的人均收入较很低,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加大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招商引资,找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住提供好的平台,使更多的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方面做出努力。   

西王茅村

  西王茅村位于垣曲县王茅镇西边,紧靠横济线。全村256户,人口1004人,国土面积3.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405.1亩。分为7个居民小组,分别是校东、校西、尧东、尧西、西坡、堡子、蒿古垛,居住相对集中。本村以发展干果生产为主导产业,发展干果经济林1000余亩。同时利用山区特点着力发展畜牧业,养殖猪、牛、羊,带动我村农业发展,逐步提升我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高山区人民生活质量。    西王茅农民的人均收入较很低,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加大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招商引资,找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住提供好的平台,使更多的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方面做出努力。   

复兴村

  复兴村位于王茅镇政府西南方8公里处,属丘陵地形,自然条件差,水利设施不健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国土面积1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91.59亩,下辖8个居民组,分别是庙疙瘩、吉家山、王家山、岭西、上岭、杏庄、马蹄沟、罗全凹。   全村现有127户,471人,村里居住的多属中老年人,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制约复兴村的经济发展,我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以三樱椒、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养殖业以山羊养殖为主。今年在镇“31126”规划的引导下,我村又开始大面积发展干果经济林,主要是核桃和花椒的种植,截止目前,已发展核桃353亩,花椒230多亩。这也将成为复兴村以后的主打产业,是结合我村实际提出的一条致富路子。   

王茅村

  王茅村是王茅镇政府所在地,是王茅镇文化、政治、经济中心,东济线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7.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5.1亩。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分别是关庙、南街、渠南、前河、冯家、贾家、西街、河东、后河、新分、新建、大楼。全村共有457户,1801口人,劳动力918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王茅村发展较快。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加大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招商引资,找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住提供好的平台,使更多的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方面做出努力。   


晁家坡村特产大全




晁家坡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