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垣曲县 >> 英言乡 >> 柏底村

柏底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柏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柏底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柏底村位于英言乡政府西南一公里处,全村辖11个居民组,392户,1500口人,全村耕地2156亩。
   二、产业发展情况
   我村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种有少量的三樱椒、棉花等经济作物。2010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14户村民从事香菇栽植,8户村民从事蔬菜温室大棚,18户村民从事养殖业(牛、羊、猪)。全村150余个劳动力,在北京、杭州、太原、运城等地务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
   我村在去年发展干果经济林280亩的基础上,今年前半年又发展135亩。同时在今年后半年部分群众连片发展桑园面积100亩,村民的思想意识由原来的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开始转向以经济作物为主。
   三、当前的主要困难
   尽管村民生产、生活、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客观条件仍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步伐。
   1、1994年移民搬迁时,我村为接受区,共征收耕地650余亩,由原来的人均一亩以上,减少到现在人均不足一亩。
   2、同善后河水库原来配备的浇地水渠,因年久失修,有的已不能正常通水使用,每逢天旱,浇地十分困难,并且我村位于最下游,经常出现水库缺水。
   四、今后发展规划和思路
   1、改良土地。四个居民组平田整地500亩,使旱地变水地。旱涝保收。
   2、修复东西组水渠1500米,新修田间地头水渠(南窑、南桥、单庄),共3500米。
   3、扩大浇地水源。修复本村的柴沟水库水容量工程,开挖水库两侧和加高坝的高度。
   4、发展干果经济林,在原基础上再发展核桃树200亩,植桑养蚕300亩。
   5、文化广场附属工程,建围墙100米。安装健身器材5套,篮球架板面两个,投资5万元建设村文化中心古钟楼亭1座。
   6、完成单庄居民组老路和新居移民点等全村6条路长6.5公里水泥道路硬化工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7201 044000 -- 查看 柏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柏底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柏底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白鹅村

  一、基本情况    我们南白鹅村位于英言乡政府北一公里处,全村两个自然庄,三个居民组,146户,610人,耕种土地580亩,其中塬面平地500亩,坡地80亩,是一个纯农业村,主要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栽植桑树75亩,核桃树75亩,苹果5亩,杏4亩,经济作物有三樱椒、杂粮等。土地比较平坦,塬面耕地基本为扩浇地,可达到旱涝保丰收,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农民主要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10年人均收入1810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    养蚕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无风险的产业。2005年发展蚕桑75亩,今年第一茬养蚕70张,亩均收入1800元,蚕茧收入135000元,一年三茬,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近几年,养猪业在我村兴起,现有养猪大户12户,共存栏800头;养兔2户,养牛2户,发展食用菌香菇4户,4万袋。以上增收项目,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效益,可扩大发展规模带动其他群众致富。    三、增收翻番的困难和问题    1999年移民征用我村土地350亩,2007年高速路又征用我村土地96亩,现在村内两个居民组,人均耕地仅有0.6亩,耕种土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特别珍惜土地,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规模,虽然群众认识到外出打工可以增加收入,但还是离不开土地,一家一户耕作利用机械化很不方便,利用土地增加收入还很困难,外出打工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办企业又无门路。    四、今后发展规划和打算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我们支部村委研究:    1、利用高速路退回的超限停车场54亩土地发展蚕桑。    2、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将我村现有土地进行平整,达到水浇地的标准;将佛家沟原瓦窑占地,进行平整,提高土地质量。    3、结合国家村村通工程,将我村原柏油路1200米给予水泥硬化。    4、在原文化广场上,新扩建广场1200平米,进行水泥硬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发展企业,增加群众收入。    以上是我村近期的发展规划和打算,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将为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而努力奋斗,让人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安河村

  一、基本情况    安河村地处英言乡北端,距政府所在地四公里,全村137户,513口人,耕地700亩,全村主导产业小麦、玉米为主。经2006年,3月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蚕桑100亩,红果150亩,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668元,现在基本上翻一番。但是,村民生活仍然处于低生活水平,为进一步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与规模,使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    二、贫困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村属于移民村,多年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较低,土地少,地质差,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形成规模,群众没有稳定收入,水利设施落后,缺乏主导产业,严重阻碍我村经济发展。    三、村级规划开发目标    1、今年后半年,计划恢复关庙大渠电灌站一处,恢复后,可灌溉200亩农田,有利于蚕桑主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红果基地150亩。共需资金10万余元,其中自筹资金2万元,贷款2万元,需要国家扶持6万元。    2、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升农民收入幅度,计划在关庙东坡即苍疙瘩发展蚕桑100亩,需投资金8万元,自筹资金3万元,贷款2万元,需国家扶持3万元,争取到2013年人均收入再翻一番的目标实现。    3、对发展养殖业具体规划和发展目标,规模养殖和家庭养殖相结合的原则,有条件的和有经济实力的,通过村协调可规模化养殖,没有条件而且资金薄弱的农户可搞家庭养殖。以规模养殖带动家庭养殖,可以达到综合提升农民收入的最佳效果。    4、为进一步巩固红果基地,因几年来遭受干旱,弱苗干枯,对缺苗死苗进行补栽,需投资3万元,自筹1万元,需国家扶持2万元。    5、土地改造,对150亩基薄地要进行深翻和改造,保证粮食产量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综上述情况,全面提升农民收入,只有在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实现五年目标规划的宏伟蓝图。   

马湾村

  一、马湾村位于垣曲县城东南40公里处,英言乡政府所在地,运济高速出口设在我村境内,省道从我村边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二、全村共有1350余口人,12个村民小组,340余户,共有劳动力600余人,党员25人,耕地面积1400余亩。    三、英言初中、马湾小学移民大街从中间穿过,面对面矗立在我村中央,村级达标卫生所两个,村民求医,孩子入学极为便利。村内“三化”全部到位,显得十分整洁美观。    四、村集体投资贰佰余万元建起的秸秆气化站,使村民炊事更为方便、快捷、卫生,得到了实惠。    五、我村耕地以小麦、玉米为主,发展桑树350余亩,干果林100余亩,使我村强壮劳力转移外,剩余的劳动力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幸福,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下窑头村

  一、基本情况    下窑头村位于英言乡政府所在地,是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村之一,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148户,689口人,耕地面积660余亩,人均不足1亩。    二、产业发展情况    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大豆、花生等小杂粮为主,全村发展香菇10户10万袋,植桑养蚕12户54亩,60%青壮年出门务工,上述途径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耕地偏少,老百姓也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去年响应县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尽管耕地偏少,仍栽植核桃树38.5亩。2010年人均年纯收入1100元。    三、当前困难和问题    1、修建小型灌溉工程    我村与无恨村连接路口段耕地300余亩,虽然09年修建了水渠,但因水源问题未彻底有效解决,耕地从未灌溉半亩,村民也只能“望渠兴叹”,现急需修建一座小型灌溉工程(变压器、水泵、蓄水池及配套设施等)。    2、平田整地    作为移民村,耕地原本就偏少,且多为坡地,导致粮食产量偏低。我村西河段耕地因地块小、坡度大等问题制约了粮食产量,70余亩耕地可平整为60余亩的优质旱地,极大的缓解我村人多地少的问题。    四、“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   经支村两委考察研究后,确定我村主要依靠以下途径实现“十二五”末村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    1、干果经济林。管理好38.5亩核桃树,确保优质丰产,增加村民收入。    2、植桑养蚕。54亩桑树,按当前市场行情,每亩一年可实现增收4500-6000元。    3、食用菌栽植。在目前10万袋香菇的基础上,再发展10万袋。   

郭家山村

  一、基本情况    郭家山村位于英言乡最南部,远离乡政府10公里,全村4个居民组,87户,289口人,耕地950亩,多为山坡地,没有一亩水浇地,人均收入950元,是垣曲县边远艰苦山村之一。尤其是在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形成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成为“孤岛”,群众出行只有一条路,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差,经济十分落后,村里嫁出去的姑娘多,娶回来的媳妇少,25岁以上未婚男青年就有20多人,有人甚至终身难娶。不少家庭都举家外迁落户。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    1、为了实现“十二五”来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我们打算发展干果经济林(纸皮核桃)300亩,达到人均1亩。发展蚕桑200亩,到十二五末预计人均收入可增加1500元。    2、建一个群众娱乐休闲活动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改善群众生活质量。    3、硬化、修缮巷道1500米,田间道路3000米,解决群众出行难、耕作难。    4、平整土地300亩,改造良田,提高土壤耕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1、村部年久失修,急需改扩建。村部还是上世纪90年代所建,全是砖混结构,已成危房。    2、村民没有集体活动场所。    3、人畜吃水管道老化,跑水漏水严重。    4、田间道路全部为土路,并且狭窄难走,下雨后群众耕作困难,存在安全隐患。    四、下一步打算    1、整体扶贫移民,彻底摆脱我村贫困落后的处境。    2、年底再发展干果经济林100亩。    3、硬化田间道路、巷道1500米。    4、发展蚕桑100亩。    我们相信有各位领导的帮助,有支村干部的努力,有全村百姓的勤奋,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这几项要紧的实事,为“十二五”来人均收入翻一番奠定良好的基础。   

无恨村

  一、基本情况    无恨村位于英言乡的南端,南临黄河,北与英言乡柏底村相交,南北长7.5公里,东西长6公里,全村20个居民组,580户,2300余口人,分布在12个自然庄上,拥有耕地面积4200余亩,人均收入1100元。    二、产业结构    本村村民收入以传统农业小麦、玉米为主,烟叶及三樱椒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本村是一山区丘陵地带,村子大人口多,居住涣散,交通十分不便,十年九旱,大部分村民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差严重制约着本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积极引导扶助村民力争发展蚕桑300亩,巩固并提高1000亩核桃树的种植和管护,保证栽得上管得住,提高农村收入,力争五年内农民经济翻一番。    三、经济增收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村村民生产、生活、经济观念在发生改变,但现实的客观条件仍制约着我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1、投资50万元建一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标准化文化广场,并实现文化广场的美化、亮化,为全体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活动中心,为我村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2、由于本村经济发展缓慢,村里的道路和巷道一直没有硬化,给村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制约着无恨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急需硬化村里的道路和巷道,从英言——无恨——王家山——乔沟坪的道路和巷道,共计14.2公里,此举能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3、由于全村人畜吃水管道老化、堵塞,虽然集中供水通道村上,但因水池漏水、管网不通,导致村民担上桶四处找水,严重地影响村民的生产,为彻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急需解决全村管网改造并新建容量为100立方的水塔一座。    4、无恨的卫生所设立在住户家中,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了很大不便,经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急需建一所标准化的村级卫生所,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四、五年规划和思路   为改变我村贫穷落后的局面,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赶上时代的步伐,经支部、村委研究,全体村民代表通过,特制定五年规划如下:    1、全村现有7个居民组700余口人,140余户居住在离村较远的边缘山区地带,给群众生产、生活、上学、就医等都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使人口集中,改善住房条件,力争五年内将全村7个居民组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现扶贫搬迁。    2、平田整地2000亩,彻底解决旱地变水田,由于我村位于丘陵地带,农田都是凹凸不平,就是有水也难以灌溉,为缓解这一矛盾,为保证旱涝丰收,必须下大力气将2000余亩耕地彻底予以平整。    3、后河水库灌渠因时间较长,部分已坍塌,且原修的渠道地势高,难以灌溉,现需建一1500方的蓄水池一座,并配套主干渠3.4公里,支渠3.1公里,毛渠4.3公里,并配套田间道路3公里。    4、干果经济林。管理好1000亩核桃树,确保优质丰产,增加村民收入。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有支村两委的努力下,以及全村村民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五年规划,为“十二五”末人均收入翻一番奠定良好的基础。   

闫家河村

  闫家河村位于英言乡东南部,是黄河小浪底第三批后靠安置村,现有人口350人,110户,淹没区原有土地500余亩,移民征地300亩(包括路、坡),人均实有耕地2亩,人均收入1230元。借助移民安置,我们村实现了居住条件的改善,巷道硬化、绿化,我们闫家河村的主要发展集中在淹没区土地的利用上(水浇地),去冬今春,我们先后发展蚕桑150亩,建养蚕标准棚11个,栽植干果经济林品种核桃树130亩。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    1、为了实现“十二五”来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我们 将在发展蚕桑150亩基础上,在淹没区再发展蚕桑150亩,人均达到1亩(按目前市场价,人均可收入5000元)。    2、管理好现有的130亩干果经济林,3年后亩均可收入3000元,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    3、建一个标准化的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    1、养蚕区主要在老村,需硬化居住新村到老村的道路14里,县移民办已经3.4公里列入计划,剩余10里需要我们再努力。    2、我村蚕桑养殖区需架设电线4公里,变压器1个。    3、村支部活动室漏雨急需修缮,办公设备短缺,群众无活动场所。   我们相信有各位领导的帮助,有支村干部的努力,有全村百姓的勤奋,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这几项要紧的实事,为“十二五”来人均收入翻一番奠定良好的基础。   

东河村

  一、基本情况    东河村位于英言乡东南部2公里处,居民居住于两岭一河,5个自然庄,共6个居民组,169户,541口人,劳动力345人,党员14人。土地面积1657亩,居住分散,道路闭塞。主要以小麦、玉米、三樱椒、烟叶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为改变我村贫穷落后现状,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2011年发展干果经济林400余亩,香菇5万余袋。    三、今后发展思路    1、在河滩上打坝1000米,造地500亩。    2、打深井2处,恢复改造渠道4000米,扩大水浇地300亩。    3、人均二年内达到1亩果园。    4、整修耕地700亩。    以上规划思路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资助下,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十二五末使我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龙尾头村

  龙尾头村位于英言乡东约一公里处,与蒲掌相接,全村六个居民组,950余口人,930亩耕地,人均不足一亩地,而大部分为坡地、薄地,再加上高速路征地,使我村耕地数量减少,群众更是经济困难。    我村经济作物是三樱椒、蚕桑等(但数量较少,形不成规模),种植业还是以传统的小麦、玉米为主,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没有任何企业。近两年在乡政府的号召下,全村共发展500余亩核桃树,为我村的经济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村民代表多次会议研究认为,制约我村群众增收的主要矛盾是人多地少,基础设施差,天旱无保障。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解决水和水利设施配套问题,要修建好一个2万立方的蓄水池,解决天旱无水浇的实际问题;要修好一条约两公里的通村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建好一个以群众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河底河村

  一、基本情况    河底河村位于英言乡政府偏北30公里处,地处深山,是一个典型的偏僻山庄,全村4个居民组,138户,480口人,党员18名,耕地380亩。    二、产业发展情况    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全村养羊16户,养猪6户,40%村民出门务工,上述途径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耕地稀薄,老百姓也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去年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共栽植核桃树157亩。2010年人均年纯收入1060元。村集体无企业。总之,我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存在较大困难。    三、当前困难和问题    我村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交通不便,急需修建三座漫水桥。多年来,老百姓出行难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有效解决,导致地理、自然等先天优势得不到合理利用。虽然县政府在08年对北循环的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但是影响我村出行难问题的三座桥仍没有解决,不仅是影响我村广大群众出行的最大难题,同时也是制约我村的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南窑居民组地处滑坡区,急需搬迁。2009年列为地质灾害区,共涉及到14户,49口人。每逢雨季,群众心有余悸,无法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渠道修复。我村水资源丰富,因苦于无渠,所以水在田边过也无法浇灌。共需修渠4km,可浇地360余亩。    (四)与洛家河矿的经济纠纷。该企业建在我村和蒲掌水出窑村交界处,2004年法院判决该企业所占山坡权属归我村,但是占用我村山坡多年来分文未付。    四、今后发展规划和思路    为实现十二五末村民收入翻番的目标,经广大群众提议,支村两委考察研究,确定了我村的发展规划纲要及具体实施办法。    1、利用我村先天自然地理优势,发展适合我村实际的经济作物。    2、独辟蹊径,发展根雕、奇石产业。    3、重点发展菌类种植以及小型水产、蜈蚣、全虫养殖。    4、利用天然自然景点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打造旅游发展环境,招商引资,为实现我村跨越发展创造条件。   

英言村

  一、基本情况    英言村位于英言乡政府所在地,有0员26名,其中60岁以上12人,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330户,1332口人。有耕地近2000亩。本村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3335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    1、干果经济林。在调产中,支村两委大力宣传与推动调产问题上,使群众终于认识到调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春我村发展干果经济林核桃树400余亩。其中东组70余亩,南组65亩,西组50余亩,西一组60余亩,中组60余亩,北组60余亩。在明春将有望达到人均一亩核桃树。    2、养殖方面。主要以养猪为主,现有两个3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    3、菌类发展。目前有7个香菇种植大棚,可种植香菇30余万袋。    三、发展的优势    1、横济公路穿村而过,闻垣高速在英言有个出口,交通便利。城镇规划比较合理,为以后的发展留了很大的空间    2、集镇化发展迅速,是东塬集贸中心,商业交流空间宽广,是农副产品集散地。    3、发展意识较强。村支两委班子思想开放,眼界开阔,全心全意为本次谋发展,并有一批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在外努力打拼,不断为村里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四、发展的劣势    1、经济结构单一。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单一季节经济,设施农业还未起步。    2、高速路建设遗留了诸多问题还无法得到解决,严重影响了村里的稳定。    3、水利设施不够完善。人畜吃水和土地灌溉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五、发展规划    1、公路建设。硬化街巷道路3.4公路,方便三个居民组800余口人出行。    2、水利建设。恢复高速路破坏的水渠2300余米,加固西组、南组水渠3000余米。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菌类养植,鼓励群众再发展香菇20余万袋。    4、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力争年末达到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人均一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    5、群众文化生活。着力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争年底完成文化广场的配套设施建设。    6、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每年发展2-3名党员,树立先进典型,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加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7、扶贫济困工作。争取资金每年改造危房危窑2-3户,帮助2户农户发展脱贫。   

席家坪村

  一、基本情况    席家坪村位于英言乡政府东北四公里处,属丘陵地带,全村辖6个居民组,155户,595口人,分散居住在6个自然庄,全村耕地面积910亩。    二、产业发展情况    我村现主要经济作物为烟叶、三樱椒,也是农民创收的主导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1600元。同时,规模养牛户8户,养猪户15户,养羊户4户,有85人在外务工。   我村2010年发展干果经济林712亩,人均1.2亩,作为农民增收的新的主导产业。    三、当前的主要困难    虽然我村村民生产、生活、经济观念在发生改变,但现实的客观条件仍制约着我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1、干果经济林这项主导产业的发展,使我村村民经济收入暂时受到影响,林下应引导村民种植作物,减少因此带来的损失,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村。    2、为干果经济林这项产业能够使我村村民经济收入增加,需配套灌溉水利措施。    3、建设村部和文化广场的债务,共18万余元,无法偿还。    四、今后发展规划和思路    1、发展水利设施,灌溉712亩干果经济林。    2、通村路老化,需修复。    3、结合省林业厅对我村的园林规划,搞好园林村建设。   

北白鹅村

  一、基本概况    北白鹅村位于英言乡北2公里处,东接席家坪村,西接白家河村,南接南白鹅村,北接赵寨村,全村有八个居民组,384户,1353口人,劳动力840人,全村总面积21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775.9亩,党员28人。    二、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村群众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土地流转从事蚕桑种植150亩,养殖户有十余户,外出务工350余人,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    2010年年底在英言乡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下,我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蚕桑150亩,发展干果经济林50亩。蚕桑发展是我村的核心农业转型项目,目前我村蚕桑种植已成基地规模,这个项目可间接解决我村劳动力三百余人(包括-)就业,直接为我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明年计划再发展蚕桑种植面积二百余亩,现在正在规划中,若可行可以帮助我村及邻村解决更多劳动力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村内需平整土地1000亩,村内灌溉设施已老化,遇到大旱,灌溉面积有限,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阻碍农民增收,急需修灌溉渠道。    2、为了解决我村村民出行问题,需要硬化主街道2公里、巷道3.9公里,现已动工,但仍缺少资金15余万元。    3、村文化广场因资金不足已搁置,房屋主体已建好,没有任何配套办公设施,大院也未能硬化,无法正常使用,造成全村群众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共需资金10万余元,。    四、今后发展规划与打算    1、按照“十二五”会议精神要求,使我村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提高我村精神文明建设。我村计划在五年内,完成全村巷道、户道硬化及排水渠道工程,并在主街上安装路灯,方便群众出行。    2、根据我村蚕桑基地的再发展,我们支、村两委计划在2012年启动蚕沙深加工项目,现在我们已经多方求经,对“蚕沙”进行进一步了解,了解到蚕沙可以用来制作蚕沙枕头。据《本草纲目》记载,蚕沙具有去风降湿,和胃化浊,明目降压的功效,对眼疾,结膜炎,心慌,神经衰弱,失眠,偏头痛,高血压,肝火旺,消化不良,关节炎等症状有辅助治疗的作用。用蚕沙做的枕头还具有清凉降火的作用,它吸汗力强,透气好,婴幼儿四季睡用,可端正头型,吸虚汗,防吐奶.幼儿可以防起疹,同时促进大脑发育成型。   按照我村目前的计划,如何可以解决市场营销的话,我们有信心投资叁拾余万元,对蚕沙进行烘干加工并配制其它辅助药物制作“精品蚕沙枕”投入市场,为我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解决五十余人的就业问题。   

赵寨村

  赵寨村位于英言乡正北十公里处,辖6个居民组,189户,781口人,耕地面积1020亩,我村属丘陵地带,村民收入除以传统农业小麦、玉米为主外,去年至今又发展主导产业干果经济林、三樱椒等经济作物,将经济收入由原来的人均1200元提高至1500元,根据“十二五”规划,结合我村实际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按照一事一议工作程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我村的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状及规划:    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1998年因配合国家小浪底水库移民,我村被列为移民安置村,被征土地达40%,在安置好移民后的几年内,我村以小麦、玉米为主要产业。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增加农民收入,我村多次组织村民进行农业调产,经过调产,今年又种植干果经济林165亩,三樱椒近200亩。均以土地贫瘠、偏远、且高低不平、渠溪配套不完善等原因致使调产不尽人意。近几年,随着中央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村民对调产的欲望与日俱增,为了彻底改变村民传统农业小作坊的做法,使我村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现在我村中组、北组、下寺、南队4个居民组的300亩土地急需平整,新修渠道3600m,修复400m,纵横4条田间道路2000m。    二、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的贫穷面貌,首要条件是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2010年经我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投资资金9.81万元,在我村建党员活动室一处,文化广场一个,建设面积7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也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促进邻里和睦。    新农村建设的日益变化,新房的建设与其不配套的设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村容整洁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保障村民出行方便,现在需安装太阳能路灯30个,硬化路面8000米,下水道1500米,垃圾池200个。    三、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在1998年移民时,为了安置移民,我村的水井在政府的协调下,出售给移民安河村,加上近几年天旱导致我村水源缺乏,为了缓解我村吃水紧张问题,我村计划在我村北打水井一眼及其配套设备,从而满足我村780口人的人畜吃水。    四、维护道路畅通,确保运营环境    英赵路是我村通外的唯一一条道路,因年久失修,现已坑洼不平,每逢雨天,道路堵塞经常引发交通事故,而且给村民的农副产品外调和出售增加了不少难度,现急需修复英赵路宽6米,长12公里。   

田村村

  一、基本情况    田村位于英言乡北山脚下,全村四个居民组,115户,463口人,耕地850亩,以坡地为主。    二、产业发展情况    村民历年来以种粮为主,部分村民种植烟叶和三樱椒。人均收入1050元。由于多是旱地,再加上我村是移民安置区,土地减少,水源问题解决不了,形成条件差、收入低、经济十分困难。    三、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思路    1、把田村至东沟居民组、田村至槐树腰至邵家沟岭上水池,以及村内所有巷道全部硬化。    2、充分利用荀家沟水利资源,引水浇地300余亩。    3、完成东沟居民组贫困户的小移民搬迁。    4、把东坪和东沟300亩坡地平整治理。    5、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    6、进一步改善人畜吃水工程。   

官家沟村

  一、基本情况    官家沟村地处英言乡北约5公里处的牛心山下,坐北向南,属丘陵干旱地区。全村7个居民组,168户,607口人。全村现有党员17名,土地面积1670亩,劳动力将近380人,其中男劳力210人。村内因无经济来源,现有债务78万元,主要债务为教学楼建设、村通工程、平田整地、群众投工等。    二、产业发展情况    我村主要以烟叶、三樱椒为主导产业,每年三樱椒和烟叶种植面积500亩,其中三樱椒200亩,每年亩均收入仅在1500元左右,加上养殖及外出务工等收入,全村人均收入约1700元左右,2011年全村栽植核桃树490亩,预计“”十二五末才可收益。    三、增收翻番的困难和问题    1、水源严重缺乏,群众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    2、恶劣的自然土地条件和落后的耕作方式。    3、我村经济条件滞后,集体经济缺乏根本无经济来源,无法改善和改变目前现状。    四、今后发展及规划    经支部村委及党员代表,根据我村实际,反复讨论谋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从四个方面入手,极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我村各种环境的改善和改变。    1、需要打井一眼,加上配套设施,所需资金25万元,解决我村的人畜用水问题。    2、在保证烟叶种植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户20户,干果经济林争取达到人均1亩,引导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00人,同时利用水利设施,增加土地灌溉面积,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3、建村文化活动场所一个,活跃群众文化活动氛围。    4、争取五个居民组,118户移民搬迁。   

关庙村

  一、基本情况    关庙村地处英言乡最北端,距政府所在地七公里,全村1508口人,13个居民组,三十个自然庄,耕地350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养殖为主,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    1、我村烟叶种植已有30年的历史,在计划种植的情况下,近几年来稳定烟叶种植面积400亩,全村现有密集式烤烟房27座,烟田水利配套工程五处。所有这些为我村烟叶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村仅烟叶一项,人均收入近800元。    2、三樱椒种植是我村80%村民收入的一项基本经济来源,全村三樱椒种植1000亩,人均近0.7亩,单项收入人均1200元。    3、干果经济林发展:响应上级领导“十二五”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紧抓干果经济林发展的大好机遇,我村2010-2011年春,共发展核桃树1180亩,目前成活率达90%,发展势头良好。干果经济林将成为我村今后农民增收的主导来源。    三、严重影响我村经济发展的几方面因素    1、全村的耕地98%为旱地,每逢干旱年份,农民不但无任何收入,并且将失去种前投入,只是村民收入无任何保障,农民收入极不稳定。    2、耕地多属丘陵坡地,60%的地块仅1亩之多,且极不平整,给耕作造成极大困难,目前还有少数村民,为不使个别偏地段的耕地荒芜,还仍然使用牛拉犁耙的陈旧生产模式,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我村的经济发展。    3、田间道路条件极差,因我村地理条件所限,地势高低差距很大,所以形成田间道路坡陡路险,每逢阴雨天气,道路将被雨水冲坏,给农民的正常生产带来极大隐患与不便。    4、通村道路弯多而又极其狭窄,车辆意外事故频发,给村民出行造成极大伤害和财产损失。    四、村“十二五”规划    1、紧抓机遇,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好通村主道及连村道路的拓宽及硬化工程。    2、努力争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为农民增收做好长远规划。    3、稳定烟椒种植、发展畜牧养殖及食用菌种植和蚕桑发展,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争取两年内达到1500亩,使群众收入达到基本稳定。   

西河村

  西河村位于英言乡政府所在地正西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三华里。东与英言村接壤,南与古城允东相连,西与古城上庄村交界,北与白家河村想通,域内有三条村道与外界连通,其中一条经古城允东到峪子与王横线相连,一条与乡政府所在地直通,另一条通过白家河,可通英赵路。垣孙高速穿村而过;境内一条小溪由北至南窜过八个居民组,水源相对充足,地势北高南低,土壤主要以沙壤、沾土为主 ,海拔在800—850之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村八个居民组,230户,751口人,生活在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靠1350亩耕地维持生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三樱椒、蚕桑、菌类种植,生猪养殖小有规模,干果、水果种植刚刚起步,全村50%以上劳动力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维持生活。  

白家河村

  一、基本情况    白家河村位于英言乡西部河槽,与古城交界处,离英言街有五公里。全村有三个自然庄,四个居民组,108户,418口人,劳动力200余人,人均纯收入600-700余元。以农业为主,主要是辣椒、烟叶、杂粮、小麦等作物,危房危窑占人居住房屋的30%,但因无水源,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老百姓均是靠天吃饭,所以说白家河村的经济仍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二、产业发展状况    本村历来产业以小麦为主,附带少量烟叶、辣椒、棉花,没有任何企业,2010年冬在英言乡政府的号召下,全村发展500余亩核桃树,核桃树主要分布在西坡,少量在东坡。    三、经济增收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白家河村住在河槽,但是一条干河,没有好的水源,只是维持生活用水,全部的土地都是凭天吃饭。本村土地十年九旱,旱的时候就是能浇的地也浇不成,所以缺水的问题就是发展本村经济的最大障碍,主要困难如下:    1、本村唯一的一座小桥,桥眼只有两个,一旦遇到大雨,水面升高,就会从桥面上漫过去,2007年就出现过一次,如不赶紧修复,很可能导致价值几十万的一座小桥毁于洪水之中。    2、目前我村大部分居民住在河边,如果遇到雨季非常危险,因为河坝都是五六十年代修的,现在已出现断裂,目前几百米的河坝急需修复。    3、我们村的出村公路,上千米在陡坡上,弯很急,现在的交通工具多而且速度非常快,想在路两边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和改道,望给予解决。    四、今后发展的规划和思路    1、平整土地。对80%的土地进行平整,使之成为水浇地,用来发展干果经济林,使全村人逐步达到小康水平。    2、目前我村已被列为新农村推进村,将积极响应乡政府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   

邵家沟村

  一、基本情况    邵家沟村位于英言乡东北部,有0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18人,全村共有13个居民组,315户,1135口人。有耕地2500亩。本村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低下。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急需调产。    二、产业发展情况    1、干果经济林。在调产中,支村两委大力宣传与推动调产问题上,使群众终于认识到调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春我村发展干果经济林核桃树670亩。其中庙西组70余亩,邵家沟组200亩,西坡组60余亩,后丁组80余亩。看着茁壮成长的核桃树,农民们喜悦在望,在明春将达到人均一亩核桃树。    2、种植方面。在调产过程中,我支村两委一班人,采取多开会、常调研、重研究的办法,根据本村地理环境适当规划:以学校为中心,校南300余亩以蚕桑为主;校北500余亩以烟叶为主;校东1000亩以核桃树为主,间作三樱椒和棉花;校南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3、养殖方面。以本村爱好养牛、猪、羊、兔方面的技术人员,支村两委研究决定多加强培训,并购买一些专业书籍,同时合理规划场所和聘任技术人员。    4、人文方面。我村多年来处于经济落后状态,关键在于没有人才,高中以上的学生特别少,引起村内人文素质差,经济不活跃。因此,支村两委研究决定:每月至少对本村重点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一次,村干部及党员不少于两次,并对考入大学的学员给予一定奖励。    三、发展中的问题和措施    1、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水利设施、挖井、引水等项目,没有良好的水源,就等于没有调产与规划,也就是说等于零。    2、关于英言至邵家沟村的公路应立刻修复,若道路不通,会引起以下问题:隐患常在;经济不活跃;村内不稳定;村委工作不顺利。    3、村内问题要积极主动的向有关领导沟通、汇报 ,以便工作的开展与村内的发展,村干部必须克服重重困难,这样才能加快前进步伐。   

柏底村

  一、基本情况    柏底村位于英言乡政府西南一公里处,全村辖11个居民组,392户,1500口人,全村耕地2156亩。    二、产业发展情况    我村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种有少量的三樱椒、棉花等经济作物。2010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14户村民从事香菇栽植,8户村民从事蔬菜温室大棚,18户村民从事养殖业(牛、羊、猪)。全村150余个劳动力,在北京、杭州、太原、运城等地务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    我村在去年发展干果经济林280亩的基础上,今年前半年又发展135亩。同时在今年后半年部分群众连片发展桑园面积100亩,村民的思想意识由原来的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开始转向以经济作物为主。    三、当前的主要困难    尽管村民生产、生活、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客观条件仍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步伐。    1、1994年移民搬迁时,我村为接受区,共征收耕地650余亩,由原来的人均一亩以上,减少到现在人均不足一亩。    2、同善后河水库原来配备的浇地水渠,因年久失修,有的已不能正常通水使用,每逢天旱,浇地十分困难,并且我村位于最下游,经常出现水库缺水。    四、今后发展规划和思路    1、改良土地。四个居民组平田整地500亩,使旱地变水地。旱涝保收。    2、修复东西组水渠1500米,新修田间地头水渠(南窑、南桥、单庄),共3500米。    3、扩大浇地水源。修复本村的柴沟水库水容量工程,开挖水库两侧和加高坝的高度。    4、发展干果经济林,在原基础上再发展核桃树200亩,植桑养蚕300亩。    5、文化广场附属工程,建围墙100米。安装健身器材5套,篮球架板面两个,投资5万元建设村文化中心古钟楼亭1座。    6、完成单庄居民组老路和新居移民点等全村6条路长6.5公里水泥道路硬化工程。   


柏底村特产大全




柏底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