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况:杜村位于华峰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距国道5公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有1个自然村,3个自然庄,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10户,总人口715人,其中劳动力420人,所居住的村民均为汉族。72%农户用上了自来水。2011年修建了通村委水泥路3公里。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元。
2、农(林、牧)业生产情况:全村总耕地面积2038.5亩,其中水浇地300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树,枣树。
3、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目前已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杜村五位“两委”班子成员是2011年12月换届本村选民直选出来的,党支部书记王平均担任、村委主任由王平担任,支部村委委员3人,党支部共有党员24名。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委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7203 | 044000 | -- | 查看 杜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五福涧村 |
五福涧村位于华峰乡南部,与南岭村、河堤村相邻。全村共3个居民组,169户,578口人,劳动力231人,党员21人,耕地650亩,村民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为收入来源,养殖均为散户,人均收入1200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村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强抓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五福涧村经济力量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在县、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的政策引导下,支部、村委结合本地实情,在村内荒坡地发展干果经济林(花椒)260余亩。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五福涧村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10件,村民增加了文化活动;2011年完成了村内街道、户道的硬化,美化了村庄;村干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项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粮食直补按时发放到村民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得到广泛宣传,惠及广大村民。 |
南岭村 |
南岭村位于华峰乡的西南部,是华峰乡的南大门,北和移民村河堤、五福涧村地头相连,和宋村相衔接,南、西和王茅镇的北沟、东窑、王茅村接壤,距县城25公里。 南岭村共辖两个自然村,4个居民组,201户,603口人,劳动力326人,村域面积3514亩,耕地面积882亩,人均耕地1.29亩,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2010年人均年纯收入1030元,近几年村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干果经济林、花椒150亩、蚕桑100亩、药材50亩,改善了广大村民产业结构单一局面。 南岭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村干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近年来南岭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道路硬化正在进行,文化广场在积极筹建,以此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使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彻底改善。 |
西坡村 |
西坡村位于华峰乡西南部,有三个自然庄:洼里、西坡、小原。有七个居民组,总共215户,660人,党员20名;耕地面积总共1472亩,其中坡地600亩,荒山荒坡326亩,种植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西坡村人均纯收入1100元,近几年支部村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干果林(花椒)500余亩,药材100亩,改变了本村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西坡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村干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近年来西坡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完善了道路绿化、硬化,同时在我村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以此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使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彻底改善。 |
宋村村 |
宋村位于华峰乡东南2公里处,村域面积2780亩,耕地面积1356亩,丘陵地带,土地较平,经济条件一般,该村分7个居民组,260户,940口人,总劳动力440人,党员31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村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村级组织设有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卫生所,主要街道已绿化。积极响应政府的“户均一亩桑、人均一亩林”的号召,发展我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我村居民收入翻番打下了良好基础。 |
马村村 |
马村地处垣曲西塬,位于麻姑山脚下,白河水之右,是华峰乡北部的靠山村庄,王谭公路穿村而过,将本村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全村自北而南长三公里,居住较为分散,全村共11个居民组,345户,1315口人,党员45人,两委班子共9人,劳动力656人,其中已转移265人,全村共有耕地2212亩,2010年底人均年收入1500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村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本村建立了图书室,村民素质大有提高,并涌现出许多好媳妇、好婆婆。过去闲散劳力在家打麻将,现在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又建设了文化广场,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并积极响应政府的“户均一亩桑、人均一亩林”的号召,发展我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我村居民收入翻番打下了良好基础。 |
西马村 |
西马村位于垣曲县华峰乡以北,该村属于半丘陵半平原村庄,全村共 6 个居民组,139 户,483人,其中劳动力294人,党员人15人。总耕地面积 1275亩,人均耕2.6亩。2011年底人均收入为1173元。 西马村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纯农业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西瓜、棉花、药材、蚕桑为主,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我村种发展干果经济林347余亩,养猪90头,养羊190只。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杜村村 |
1、基本概况:杜村位于华峰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距国道5公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有1个自然村,3个自然庄,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10户,总人口715人,其中劳动力420人,所居住的村民均为汉族。72%农户用上了自来水。2011年修建了通村委水泥路3公里。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元。 2、农(林、牧)业生产情况:全村总耕地面积2038.5亩,其中水浇地300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树,枣树。 3、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目前已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杜村五位“两委”班子成员是2011年12月换届本村选民直选出来的,党支部书记王平均担任、村委主任由王平担任,支部村委委员3人,党支部共有党员24名。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委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
永兴村 |
永兴村隶属垣曲县华峰乡,乡政府西5公里处,交通十分不便,村域面积4000亩,尚有耕地面积1450亩。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经济条件很差。该村5个居民组(南沟、圪塔、北洼、常坡、大沟),170户,503口农业人口,总劳动力230人,党员人数23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村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村民素质大有提高。过去闲散劳力在家打麻将,现在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为积极响应政府的“户均一亩桑、人均一亩林”的号召,发展我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我村居民收入翻番打下了良好基础。 |
北沟村 |
北沟村位于华峰乡西北脚下,与华峰村,西马村,芮村相邻, 北沟村共有 8个村民小组,全村216户,645口人,耕地总面积1360亩,以坡地和平地为主,党员人数26人。 北沟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蚕桑为主 ,人均收入1360,基础设施建设修路7.2公里,造地100亩,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种植业,同时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再发展核桃100亩, 药材50亩。 我村的社会事业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我村干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我村办实事,近年来我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完善了道路绿化、硬化,同时在我村建一个文化娱乐广场,以此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使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彻底改善。 |
成家坡村 |
成家坡村位于华峰乡南部,与宋村相邻,外接王茅镇。 成坡村共有村前、村后、沿上3个村民小组,全村98户,315口人,耕地总面积619亩,以坡地为主,地下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成家坡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种植业,同时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我村种植核桃树300余亩。养鹿30余只,养牛20头,养猪60头,养鸡200只,养羊300只。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村采用了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办过木炭加工厂、木器轧制厂等。目前,村委会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继续给予外来投资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包括用地、-、供水、供电等给予提供方便,欢迎广大的企业界人士前来投资办厂。 |
华峰村 |
华峰村隶属垣曲县华峰乡,是乡政府所在地。2000米大街从村中由南向北穿过,交通十分方便,村域面积2160亩,尚有耕地面积1717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经济条件独厚,俗称西塬。该村7个居民组,310户,1043口农业人口,总劳动力656人,党员人数42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村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本村建立了图书室,村民素质大有提高,并涌现出许多好媳妇、好婆婆。过去闲散劳力在家打麻将,现在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又建设文化广场,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并实施广场和道路绿化。积极响应政府的“户均一亩桑、人均一亩林”的号召,发展我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我村居民收入翻番打下了良好基础。 华峰村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纯农业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西瓜、棉花、药材、蚕桑为主,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我村种发展干果经济林500余亩,养猪200余头,养羊100余只。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芮村村 |
芮村属小浪底移民村,原址位于窑头乡,现址位于华峰乡北面,临王谭线,交通便利。全村9个居民组,493户,1850口人,党员48名。耕地面积2665亩,人均耕地1.1亩。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芮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种植业,同时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我村种植核桃树500余亩,花椒800余亩。养猪320头。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村采用了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村内有服装加工厂一个,目前,村委会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继续给予外来投资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包括用地、-、供水、供电等给予提供方便,欢迎广大的企业界人士前来投资办厂。 |
胡村村 |
胡村属小浪底移民村,原址位于古城镇,现址位于华峰乡东部,与东寨村、北营村相邻,临王谭线,交通便利。全村6个居民组,310户,1245口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1785亩,人均耕地1.4亩。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胡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种植业,同时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我村种植核桃树1000余亩,山楂300余亩。养牛50头,养猪120头,养鸡300只,养羊600只。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河堤村 |
河堤村是小浪底库区移民村,地处垣曲县城东南方向约28公里处,背靠麻菇山峰,居西塬之上。全村共326户,1296口人,辖4个居民组,现有党员29名,耕地面积2175亩。移民给河堤村的经济发展以及改变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新村居民建设东西长390米,南北宽350米,村内四季长青,环境洁净、优美,交通便利,村民和谐。几年来,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落实“-”的伟大思想,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本着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为主线,结合我村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四议两公开”工作方针,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带领广大村民着力实施各项计划,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逐步完成了我村各项基本建设目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我村新农村建设,营造最佳居住环境。 1、投资165余万元,硬化了全村大小街道23条,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硬化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并在主街道按装了路灯。 2、投资26余万元,绿化、香化了大街小巷及公共场所,绿化面积已占整村面积的35%以上。 3、投资50余万元打深水井一个,建水塔一个,铺设自来水管道6800米,户户基本上吃上了达标的自来水。 4、投资45余万元,给每户村民建小垃圾池一个,双瓮漏斗式旱厕一个,铺设排污管道7200米,污水全部送出村外。 5、投资130余万元建花园式小学一座,保障了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6、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人民舞台和文化大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7、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娱乐小憩园,设健身器材18种,并有乒乓球案、篮球场。 8、为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预算投资275万元的秸杆气化供气工程铺管入户,正常运营使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群众收入。 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在现有的土地上发展以下五大产业,以增加群众收入。 1、植桑养蚕:植桑510亩,发展养蚕户150户,年纯收入130余万元。 2、发展种植中药材和干果经济林:每年种植280亩,年纯收入60余万元。 3、养殖业:发展养猪户30家,年出栏3000余头,年纯收入90余万元。 4、退耕还林:对故居1300亩剩余提地及荒坡实行了退耕还林,分植树经济林和生态林,每年纯收入25余万元。 5、劳务输出:有计划、有组织,每年百余名剩余劳动力出门务工创业,纯收入在70余万元。 以上这些令全体群众满意的战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许和表彰。我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省级文明和谐村”、“省级卫生村”、“运城市十佳魅力新农村”等称号。二O一一年四月省委书记-一行亲临我村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省长、省纪检书记、市委书记、县四大班子等各级领导也曾多次莅临我村检查指导工作,也正是由于这几年的艰苦努力奋斗,二O一一年的人均纯收入已由移民时不足一千元升至五千元左右,群众的基本生活吃住行穿用都发生了改变,村民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也为我村今后各项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河堤村支部、村委将一如既往,同心协力,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合理布局,苦干实干让河堤村的环境更美好,百姓生活更美满幸福,把我河堤村早日建设成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陈堡村 |
1、基本概况 陈堡村位于华峰乡政府所在地东两公里处,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辖13个居民组,全村总户数643户,总人口2113人,其中劳动力1380人,全村有党员51名,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2600元。 2、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有耕地面积4220亩,其中扩浇地2200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苹果、核桃。 3、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 目前新农合覆盖率达95%,农村养老保险16岁以上参保率达9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2人,粮食直补达100%,小学适龄入学习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陈堡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名,于2011年12月份由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直选产生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由王虎秀担任,支部副书记由赵同贵、赵素梅担任,支部委员4人,党支部共有党员51名,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委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征求意见,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
丰村村 |
丰村位于华峰乡东南6公里处,距国道3公里,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3个自然庄(桥西、桥东、丰村堡),9个居民小组,全村总户数410户,总人口1187人,其中劳动力650人,所居住的村民均为汉族,饮水安全达100%,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2041元。 全村总耕地面积2326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苹果、山楂、核桃、樱桃、梨树。 目前已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1134人,新型养老保险人数达535人。素质教育随社会发展有所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2011年12月换届选举支部成员5位,由乡土地流转办公室主任周玉红代理丰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由张开封担任,副主任由王双军担任。党支部共有党员33名,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委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
西型马村 |
西型马村位于华峰乡东南10公里处,县中循环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域面积3400亩,耕地面积2368亩,丘陵地带,土地较平,经济条件一般,该村分10个居民组,332户,1152口人,总劳动力680人,党员42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村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本村建设了文化广场一座,村级组织设有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卫生所,为村民提供了整套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基本实现了主要街道绿化。积极响应政府的“户均一亩桑、人均一亩林”的号召,发展我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我村居民收入翻番打下了良好基础。 |
南窑村 |
南窑村位于垣曲县华峰乡东南方向,东、南面与古城接壤,西、北面与西型马相邻。该村属于半丘陵半平原村庄,全村共 6 个居民组,164 户,501余人,其中劳动力317人,党员人22人。总耕地面积 1050余亩,人均耕2.1亩。2011年底人均收入为1200元。 南窑村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纯农业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西瓜、棉花、药材、蚕桑为主,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我村种发展干果经济林270余亩,养猪100头,养羊300只。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东型马村 |
东型马村位于华峰乡东南部,东、南与古城镇相邻,西南与南窑村接壤,西与西型马村眦临北与南营村相邻。东循环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耕地996亩,人均耕地2.6亩,多位旱地和坡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人均纯收入1100元。 全村共4个居民组,96户,378口人,其中劳动力210人,党员16人。 东型马村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纯农业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西瓜、棉花、药材为主,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和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我村种植核桃树350余亩,基本达到了“人均一亩林”的发展目标。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乡党委的指示,为村内我办实事,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南营村 |
南营村位于华峰乡东南7公里处,村域面积2400亩,耕地面积1351亩,丘陵地带,土地较平,经济条件一般,该村分4个居民组,183户,572口人,总劳动力370人,党员25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村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本村建设了文化广场一座,村级组织设有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卫生所,为村民提供了整套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基本实现了主要街道绿化。积极响应政府的“户均一亩桑、人均一亩林”的号召,发展香菇大棚60个,成为我村主导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我村居民收入翻番打下了良好基础。 |
北营村 |
华峰乡北营村位于蘑菇山脚下,西至陈村,东至谭家交界处,住在东西公路两旁,交通方便。全村土地面积3400余亩,耕地面积2916亩,村东边沿临坡临沟有林有草,自然条件优美,经济条件客观,经济脉博日益增强增大,农民生活大大提高。 我村分为13个居民组,包括安家庄、北木坪、南木坪、北羊堡4个自然庄,512户,总人口1629人,劳动力850余人,党员52人,其中女党员11人。 通过学习各项法律法规,提高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整个村民的文化素质有提高,村风村俗有了规范化、制度化,不信神、不信鬼、不搞迷信活动,不走歪门邢道,没出现过打架斗殴现象,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各组有建立垃圾池,能及时处理,专人负责,路旁花草有专人管理,打药修剪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以后更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党员干部每月学习一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者,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研究部署任务的进展和落实情况,年底与村民代表会议兑现村支部村委对完成任务的承诺。 村支部、村委会团结一致,和睦共处、共同努力,为村民依法办事,搞好民主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关心村民的身体健康,组织学习、思想教育,农村的合作医疗百分之百参加,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增设有两个文化误乐广场,为村民的身体锻炼打下了良好保证基础,有图书室,内有各种科技书刊、报纸,有专人管理、发放技术材料,有党员活动室及大型活动室,引导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提高认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调整优化农村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农民发燕尾服经济林增加经济林公数,同时抓好抓紧蚕桑管理与粮食高产发展同步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东滩村 |
东滩村位于华峰乡东4公里处,王谭线以东,属小浪底移民搬迁村,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1530亩,分4个居民小组,全村总户数382户,总人口1200余人,其中劳动力910人,所居住的村民均为汉族,饮水安全达100%,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 全村总耕地面积1415亩,其中水浇地1150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红薯。 目前已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1200人,新型养老保险人数达820人。素质教育随社会发展有所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2011年12月换届选举支部成员5位,党支部共有党员30名,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委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
东寨村 |
东寨村位于华峰乡东2公里处,全村总面积124亩,全村5个居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37户,总人口661人,其中劳动力460人,所居住的村民均为汉族,饮水安全达100%,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 全村总耕地面积1144亩,其中水浇地400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桑树。 目前已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658人,新型养老保险人数达407人。素质教育随社会发展有所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2011年12月换届选举支部成员3位,党支部共有党员23名,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委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
沟堎村 |
沟堎村位于华峰乡政府东部,属于平原地带,人口居住集中,共有三个居民组,104户,总人口334人,其中劳动力166人,党员11人。全村共有土地570亩,灌溉设施配置不齐全,全村共有6眼灌溉井,都由于年久失修,水源供应跟不上。村民经济来源以农业种植为主,只有少数几家发展养殖业。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民人均收入处于低下水平,仅有870多元。沟堎村地处王谭线路边,距离高速公路出口二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内规划比较整齐,街道、巷道于今年进行了二次硬化工程,村部及文化工场也在完善修建中。村内没有统一的经济组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