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夏县 >> 瑶峰镇 >> 李家峪村

李家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李家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家峪村简介

  李家峪村位于夏县县城以北2公里处,人口143人,户数46户,分两个村民小组,党员6名;交通不便,土地不平整,以坡地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全村总面积5000余亩,耕地585余亩,全村退耕还林面积358亩,主要栽植刺槐。农业以种植小麦等传统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闲时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约400元,村里没有集体企业。
   近几年来,我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1年修建党员活动场所、村级医疗室,力争把李家峪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民和谐、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8100 044000 -- 查看 李家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家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李家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下埝底村

  瑶峰镇下埝底村位于太三路东、背负中条山,距县城5公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共有11个村民小组、560户、2500口人;有耕地面积2500亩;水利条件优越,有水井18眼,中层10眼;主要以粮食、棉花、蔬菜为经济作物,大棚杏是村里主导产业。全村有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2名,50岁以上党员26名。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实现了党建与经济共同发展。    1.建阵地、强班子    解决村部设施陈旧,办公条件差问题,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改变了村容村貌    2.抓典型、办实事    村党支部注重典型培养,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果业兴村”的发展思路,全村先后种植大田杏300余亩,大棚杏200亩,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果农达80余户,群众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为解决行路难、信息闭塞,全村硬化道路7公里;为解决浇地难、吃水难,先后打深井8眼;为改变教学条件,建成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0余亩。采取“向上级争取、村上筹、群众集”的办法,多方筹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3.抓载体、促活动    鼓励党员群众争当文明户、示范户。鼓励致富能人搞产业经营,带动群众致富,村发展状况多次收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参观好评。村里先后硬化文体活动场地,安装健身器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村里组织成立了三帮锣鼓队,一帮秧歌队,使村民文化生活进一步升华。   

赤峪村

  夏县瑶峰镇赤峪村位于距县城两公里处的中条山下,前往西村朝阳沟的柏油大路从我村北边通过。我村北临夏县电力宾馆和温泉疗养院,南边和下埝底接壤,西边和上留村相交种地。    赤峪村现有土地面积1600亩,耕地面积600亩,退耕还林330亩。天然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位于全县的中等水平。    赤峪村现有140户人家,党员15人,人口总数553人,劳动力300余人,基本上农村还是传统地以种粮棉卫生,有少数的养殖户和种植户,收入来源主要靠土地和外出打工所得。    近年来,赤峪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村里的大小巷道得到了硬化,绝大部分村民盖起了新房,村民比较善良憨厚和谐,可称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干净安静的小山村。   

上留村

  上留村位于县城以南禹王大道路旁,是县经济开发区和温泉开发区的中心。全村六个村民小组,290户,1150人,现有党员53名,耕地面积856.6亩,其中旱地100亩,水浇地756亩,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确立了“强基础 调结构 谋发展 展宏图”的思路,带头工作,扎实苦干,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街小巷通上了柏油路,安上了路灯,家家户户引上了自来水,沿街沿巷栽植国槐、大叶女贞等花草树木200余株,村中建起了农民公园,投资了10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和文体广场,群众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村里以传统大蒜、红杏、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导产业。8眼机井和白沙河水资源灌溉农田,旱涝保收,村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面向未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豪情满怀,决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沿着公路做文章,把父老乡亲带向更加富裕的明天。   

南山底村

  南山底村隶属于山西省夏县瑶峰镇,属于县城新规划的城内村。东临春燕山,西临上留村,南临赤峪村,北临北山底村,距夏县城中心约2.5公里,村庄对外交通非常便利。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30亩。    截止2011年底,全村共有132户,600人,分两个居民小组,共有党员26人,村“两委”6人,村里没有集体企业,靠外出务工维持家用,人均年收入3000元。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下,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庄主干道路100%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村内生活区和生产区有效隔离,做到人畜分离,住宅集中建设,畜禽集中圈养。文教卫体商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居住用地合理,建筑节能环保,房屋整洁有序,体现传统北方居民的特色。农村社会和谐,实现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农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勤勉协作的意识明显加强。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低保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落实。   

樊家峪村

  樊家峪村位于夏县瑶峰镇,白沙河水库后1公里,交通状况一般。全村土地面积5178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退耕地530.1亩,未成林造林地1986.3亩。全村共2个村民小组,79户,330口人,(其中99岁老人1人、80岁以上老人6人、70-80岁老人13人、60-70岁老人30人、50-60岁45人、40-50岁60人、30-40岁40人、20-30岁60人、20岁以下70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25人,。我村的劳动力80多人外出务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年人均纯收入约1000元,村里没有集体企业.    我村以经济林为主,杏树、柿子树、枣树、花椒等已具一定产业化水平,但存在技术不足、品牌较少、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政府在政策、技术服务、生产组织上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近几年来,我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侯村

  大侯村位于县城西约8公里处,与禹王交界处,交通便利。全村占地面积共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占1550亩。全村共有8个居民小组,430户,人口总数1470人,劳动力780人。党员共38人。没有村办企业,村级财政情况窘迫,外债7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有舞台400平方米,娱乐广场1500平方米,健身器材8个。主导产业是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导产业,但耕地有位于水库内的,遇到连续降雨会因为洪涝而使生产受损,干旱时又因水利设施薄弱影响生产。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生产规模受到制约,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    近年来,大侯村的建设取得了一些的成效。通过垃圾集中处理等方式彻底消除了以前脏、乱、差的现象,美化了环境,使大侯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村建了文体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了村民的素质。   

解村村

  解村地处县城以西3公里处,南临太三路,西通裴埝中心路,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村现有5个居民小组,204户、830余人、党员33人,外出务工人员100余人,全村耕地面积960余亩。村座落的主体框架为一纵四横五条主街道,总计5.5公里,全部水泥硬化,但道路都是10年前硬化,路面已损坏。去年又完成主要大街两边的排水渠道和部分铺花砖工程,近几年已完成了园林村绿化工作,新建了两委大楼和文化广场,并解决了全村人畜集中供水的饮水问题。2010年又被审定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2011年又完成了主要街道的亮化工程。全村主导产业以种植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为主,粮食作物和其它作物为辅,蔬菜种植面积约600余亩,主要以黄瓜、西葫芦种植为主,年收入4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5000余元,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苏村村

  夏县瑶峰镇苏村,为一个行政村。地处县城以西,与尉郭相邻,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条件良好。全村土地面积为500亩,耕地面积为1165亩。现有居民小组9个,常住户数290户,常住人口1180人。其中劳力有620人,党员人数55人。我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村民整体素质较好,村风朴实,村貌整洁。村民主要从事粮食种植,部分村民在农闲时期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棉花。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000元。我村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改变了苏村原有的面貌,建成了21世纪的新型农村。我村已完成了,农田的节水灌溉、人畜的饮水问题、乡村道路的硬化、农村水电的改造等四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小侯村

  小侯村地处夏县县城西,距县城2.5公里,在夏水公路旁,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380余亩,土地面积200余亩,自然条件良好,全村经济一般。   全村共三个居民组,共一百零五户,人数426人。劳力二百捌拾人。全村党员共19人。   村有文化图书室,村民体育锻炼广场。体育器材设施齐全,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村民通过看书学习,村民素质也大大提高。村风良好,村俗继承传统一直延续。有专人清理垃圾,有专人打扫街道卫生,使我村的村容村貌干净卫生。   小侯村这几年得到国家扶贫政策帮助,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得到大大进展,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完善,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特别是黄瓜种植,是小侯村主要产品,农民收入中等水平。   

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县城西约2公里处,中留水库北侧,交通便利。全村有5个居民小组,114户,人口523人,劳动力329人。两委干部4人,党员20人。没有村办企业,村级财政情况窘迫。中留水库库区内耕地500余亩,位于下游地区;库区外耕地150余亩,且分散不集中,多为陵园低洼地。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导产业,但耕地多位于水库内,遇到连续降雨会因为洪涝而使生产受损,干旱时又因水利设施薄弱影响生产。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生产规模受到制约,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   近年来,石桥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垃圾集中处理等方式彻底消除了以前脏、乱、差的现象,美化了环境,使石桥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村两委建设了文体广场、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等,安装了健身器材,组建了健身秧歌队、锣鼓队、门球队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了村民的素质。   

湾里村

  湾里村地处瑶峰镇腹地,太三路边,距县城只有3公里。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181户,718 人,其中31户住在西湾。党员36人,劳动力464人,土地面积723亩,耕地面积为546亩,村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主要以种植蔬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部分村民农闲时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坚持“-”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群众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一、增加劳务输出,提高农民增收渠道   我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为转移闲置的劳动力,村里搜集大量的用工信息,与劳动服务中心联系,对他们进行培训,介绍他们外出打工。    二、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去年建起党员活动室,并实现广场硬化,安装健身器材,同时,还安装喇叭,配有音响,远程网络,村民们在农闲时聚在一起跳跳中老年健身舞,村两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今后我村将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在全体党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本着“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活动宗旨,突出抓好民心工程,把湾里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下留村

  下留村位于瑶峰镇的西侧,东有瑶峰镇湾里村,西接禹王乡李庄,南邻裴介镇毛家埝,北有瑶峰镇大侯村,属于典型的移民村,有名的裴埝线就穿过我村一条巷。我村有14个村民小组,670余户,3300余人,耕地面积3049.5余亩,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粮食和外出务工。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玉米、小麦粮食作物,棉花、甜瓜经济作物为主;部分居民依靠种植瓜果桃李维持生计。我基本摸清了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情况:全村共47名党员,支委三人(支书:刘永吉,副支书:庞合生,支委委员:刘永爱),村委三人(主任:刘红旗,副主任:刘保屯,村委委员:马金花);摸清了该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在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下留村硬化了村中心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建立文化图书室丰富了村民文化素质,改善了村民条件,人们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我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虽然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但农民想要鼓起腰包很难,所以部分村民有外出打工的迹象,特别是年青人到外面蒸馍的比较多,人均收入大约4000多元,不是很富裕,属于中下等村。   

南关村

  南关村,地处县城中心,共37个村民小组,2300余户,8203人,劳动力5166人,耕地面积4300余亩,人均0.5亩,党总支下辖8个分支,共有党员数220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总支书记李文奎、村委主任张克勤和一班人,坚持带领8000村民,重视特色农业,发展民营企业,闯办农贸市场,强化劳务输出,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关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坚持依靠集体经济力量的优势,年年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机电配套工程,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全村大棚菜、大田杏等经济田和优质小麦、玉米、棉花连年获得丰收,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实惠。投资450余万元,对老城南北街进行了拓宽改造,沿街建起各类门店1000多间,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投资1200余万元,在全村“两小一中”学校建成17栋高标准教学大楼、学生公寓楼,为3000师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投资500余万元,建起文化体育广场,安装了高标准健身器材,村里年年为群众唱大戏,月月为群众演电影,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投资1500余万元,对全村108条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绿化,彻底治理了脏、乱、差,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投资1300余万元,建起钟鼓楼超市和步行街,为200多青年男女找到了就业致富门路。村里连续30年,年年春节按人头为村民发放过节款30元和豆腐、食油补贴等福利。自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里每年为全体参合村民发放10元参合补贴。年年评比表彰好青年、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组织村民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情操。南关村各类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佳能达华禹制药有限公司实行股份托管后,30余种名牌拳头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并第二次获得国家GMP认证。    南关犹如一朵绚丽的奇葩,香飘河东,誉满三晋,连年获得山西省先进集体、亿元村、文明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维护少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农业普查先进集体,运城市红旗支部、十佳支部、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李家峪村

  李家峪村位于夏县县城以北2公里处,人口143人,户数46户,分两个村民小组,党员6名;交通不便,土地不平整,以坡地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全村总面积5000余亩,耕地585余亩,全村退耕还林面积358亩,主要栽植刺槐。农业以种植小麦等传统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闲时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约400元,村里没有集体企业。    近几年来,我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1年修建党员活动场所、村级医疗室,力争把李家峪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民和谐、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兴隆庄村

  瑶峰镇兴隆庄村位于县城城郊,交通方便,全村土地面积700余亩,耕地面积600亩左右,共辖一个自然村,共有人口550人,385个青壮年劳动力,党员17,其中女性2名。   兴隆庄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有中森木业落户我村。主要的农副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药材等,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主要以瓦工为主。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兴隆庄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县城通往村庄的柏油马路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文体广场的修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和家庭副业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小辛庄村

  小辛庄村位于夏县城东南4公里处,距太三路以东1公里处。我村共有486口人,121户,2个居民小组,土地面积有4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有380余亩。土地肥沃平坦,主要产粮、棉、菜,由于近年来水位下降,水资源缺乏,我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从面导致经济效益上不去,全村人均收入4000余元。全村共有党员14人,村双委成员4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菜。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村中无任何矿产资源。    小辛庄村两委在村支书毛军旺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全村共有党员 14人,村两委成员4人,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小辛庄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扎实推进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二是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干部的管理上,小辛庄村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规范了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培养发展制度、党费收缴制度、村干部管理制度等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小辛庄村两委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付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小辛庄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发展经济的同进,以创建文明村为契机,人民的文化意识不断提高,逐步开始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2008以来,村两委狠抓住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资40万,修建了村南直通太三路的村级公路,全长1公里,宽10米,解决了全村种菜难、卖菜难的问题;资5万元,对全村的水管管道进行改造,彻底地解决了全村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投资3万元,建起了900平米的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安装了26盏路灯,为村民晚上出行提供了便利;村中设立了卫生所,村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  

大辛庄村

  瑶峰镇大辛庄村位于县城以南2.5公里处,地处太三路旁,交通便利,占地0.9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273户1093人,其中村两委成员6人,支部党员34人,村民代表25人。全村耕地面积744亩,其中水浇地约500余亩,村里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年人均纯收入约1500元,村里没有集体企业.    近几年来,我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配套全村二十多支照明路灯共投入资金8万多元。    (2)投入资金40余万元,完成通村主路水泥路面和篮球场地的打筑。    (3)投入3万余元打造一眼水井,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4)投入20余万元新建一所占地面积约90平方的村级卫生室,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医疗卫生条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我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被县、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小郭村

  小郭村位于夏县瑶峰镇瑶台山下,白沙河畔,距县城仅二里之遥,省道太三线穿村而过。土地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1100亩,全村共三个村民小组,205户810口人,劳动力356人,共有党员41名。投资80万元,对全村大街小巷进行了水泥硬化;投资10万元,栽植国槐、大叶女贞等花卉树木2400余株,对全村大街小巷进行了绿化。有着以戏曲、锣鼓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党员活动室前的健身娱乐器材也是村民饭后茶余的休闲去所。本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理念,发展着农村经济。集体经济发展环节薄弱,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全村主要以种粮、棉为主,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出现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局面,农民的收入水平处于逐步升上阶段。   

秦寺后村

  瑶峰镇秦寺后村位于县城南部约3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730余亩,耕地面积650余亩,经济发展不快。全村有3个居民小组,109户,453口人,青壮劳动力200余人,全村共有党员11人。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村中设有商店2个,卫生所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正在建设中。今年计划对村中不完备的水、电及巷道进行完善改造,以此改变我村的面貌,推动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为了进一步发展本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鼓励能人创业、经商。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里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立建全民调会,治保会,使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村决心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新秦寺而努力奋斗。   

车寺后村

  瑶峰镇车寺后村位于县城南部约2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520亩,耕地面积486亩,经济发展平稳。全村有4个居民小组,142户,536口人,青壮劳动力280余人,全村共有党员13人。常年有150余人在农闲时期除外打工。全村以种植蔬菜为主。为了进一步发展本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鼓励能人创业、经商。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里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并协助县委县政府建成污水处理厂,为全县环保事业做出一定贡献。建立建全民调会,治保会,使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村决心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新车寺而努力奋斗。   

四董村

  四董村位于夏县瑶蜂镇西北方向,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村总有12个村民小组, 640户,总人口2672人,党员71人,土地面积3600亩,耕地面积2600亩,以玉米、小麦、经济林、蔬菜种植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2010年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四董村建有卫生室一所,有医生一名,村内的四董小学可接纳二百多名学生,有效解决了村内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12年年初将四董支村委将建设四董幼儿园一座,以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难、接送难的问题。    2005年,四董响应镇政府号召,带动全村建日光温室100余亩,主要种植西红柿等蔬菜。今年,以带动村民发展经济林为主,已经发展桃林100余亩。    2006年,通过积极争取资金和村民集资,修路7.8公里,硬化巷道7800米,四董村道路以往沆沆洼洼,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状况彻底改善;同时建成养老院一座,为村民以后的养老提供了设施保障.    2008年引进贝瑞佳纸杯厂,2010年又引进普瑞特太阳能在我村建厂,积极扶持个体企业发展。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为本村转移了剩余劳动力。村民种地、赚钱两不误。    2009年,投资两万多元,把主道路灯全部安装好,并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广场内器材齐全,深受群众好评;    2010年,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村民在家就能吃上自来水,保障了村民的日常用水。    2011年四董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韩社西村

  瑶峰镇韩社西村座落在夏县城西,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该村共有四个居民小组,179户,755人,劳动力410人,党员14名。土地面积884亩,其中,耕地面积584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棚蔬菜等。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为新农村建设出力流汗。韩社西村在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组干道全部硬化,人畜吃水工程已全面完成,韩社西村正朝着新农村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   

裴社西村

  裴社西村地处县城以西2.2公里处,东临西关村,西通四董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人口839人,202户,3个居民小组,外出务工近二百人,耕地面积580亩。全村现有大棚蔬菜300亩,主要以蔬菜为主。村新建了两委大楼和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完成了主大街两边排水渠道的硬化工程,并且按照县委、县政府和水利部门的要求,解决了全村每家每户统一供水的人畜饮水工程。为了进一步发展本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鼓励能人创业、经商。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里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立建全民调会,治保会,使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了提高。今后几年,我村在上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支村委一班人做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把裴社西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杨社西村

  杨社西村地处县城以西3公里处,南临太三公路,西通裴埝中心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人口634人,166户,2个居民小组,外出务工近百人,耕地面积340亩。全村现有大棚蔬菜300亩,主要以蔬菜为主。村新建了两委大楼和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完成了主大街两边排水渠道的硬化工程,并且按照县委、县政府和水利部门的要求,解决了全村每家每户统一供水的人畜饮水工程。为了进一步发展本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鼓励能人创业、经商。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里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立建全民调会,治保会,使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了提高。今后几年,我村在上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支村委一班人做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把杨社西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留村

  夏县瑶峰镇中留村地处城西,位与省108国道上,东接县城西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中留村有四个自然村:南庄、东庄、西庄和中留,有耕地面积2780亩,村民多以种植蔬菜为生,有近二千余亩大棚、温室,是我县发展最早、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辣椒和芹菜,是整个运城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同时远销西安,太原等大型城市。   中留村有18个居民小组,总人数2912人,650户,其中非农业人数130人,农业人数2782人,有党员72人。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在党的勤农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中留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以及我村的主要大棚温室地的大路硬化,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刚盖好的人民舞台和文化体育广场焕然一新,广场除了有篮球架还有村民们喜欢的各种体育器材。每逢二月二十五古会,村党委村委会组织演出戏剧节目,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西关村

  瑶峰镇西关村座落在夏县城西门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该村共有四个居民小组,870余人,劳动力230人,党员43名。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大棚辣椒、芹菜、油桃等。去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经常外出打工的人员有100余人,个体工商户7家。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为新农村建设出力流汗。西关村在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组干道全部硬化,人畜吃水工程已全面完成,正朝着新农村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   

北山底村

  北山底村位于瑶台山下,距离县城2公里,现有人口900余人,党员有33人。所辖自然村1个,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00余亩,214户,分为6个村民小组,其中劳动力有600余人,长期在外打工的有200余人,全村共有6个养羊专业户,一个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场一个,几乎县城内的羊肉都由其供应。有四个炖鸡店,一个沙场。村里经济以农业为主,主导产业是玉米,小麦和金太阳杏。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和家庭副业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北山底村。   

裴裴岭村

  夏县瑶峰镇裴裴岭村位于夏县县城以东的约13公里的山区,与涧底河、后坡、井曹等村相邻。村内都是丘陵,沟地,占地面积2750余亩、耕地1150亩,林地1500亩,其中耕地都是梯田,无水浇地。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庄,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另外有畜牧业,主要饲养牛、羊、鸡。村里有水泥道路与夏泗公里连接,五个自然村,四个自然村之间有水泥路相通。并且有三个自然村村内巷道也 进行了硬化。村里共有五个居民小组,84户,356人,其中第一居民小组包括神庙沟和吴家峡两个自然村;第二村民小组包括裴裴岭自然村;第三、第五村民小组是一个自然村,为郝家岭;第四村民小组为远沟自然村。全村劳动力有两百二十多人。党员13人。村里景色美好,村民热情朴实,很多劳动力外出打工,村民主要居住在窑洞、平房中,也有一部分土房。村里经济条件近年来有很大好转,等大多数村民收入仍然偏低,整体上是一个山区贫困村。   

井曹村

  夏县瑶峰镇井曹村位于中条山腹地,距县城约20公里。井曹村总面积5066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共有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井曹(一组四组)、西沟(二组)、瀑树湾(三组),共四个村民小组。全村共98户,户籍人口373人,劳力240人,全村共有党员13人,两委干部5人,大学生村干部1人。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部分农户种植谷子、豆类等小杂粮。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两种渠道;在村务农约130人,务农村民年人均收入约1250元;外出务工约110人,其中包括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和农闲时短期零工。长期外出务工15人,年人均收入约6000元;短期零工农闲时在本市县做零工,年人均收入约2000元。   

沙岭村

  沙岭村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遥峰镇,是重点贫困村,位于中条山腹地,距离县城20公里,由七个自然村落组成:赵沟、西凹、圪塔、沙岭、扒岭、二里坡、潘古垛。共117户,总人口418人,其中党员10人,农业劳动力240余人,外出务工11人。   沙岭村交通很不方便,通往外界的主干道都还是原始的土路路基,各自然村之间连接的更是狭窄陡峭的山路,村民出入主要依据的是机动车或步行,若遇上雨雪天,道路泥泞危险不可通行,就只能与世外暂时隔绝。   全村共拥有土地面积6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余亩,退耕还林987.9亩。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谷子。2010年成立了药材专业合作社,共发展药材种植500余亩。因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村里没有灌溉设备,所以农作物靠雨水灌溉。   村民居住以窑洞为主,多数窑洞因年久失修已破损严重,构成危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05年以来,,经政府统一安排,共迁出移民户40余家,入住山下移民区,20余户暂住于山下,仍有40于户无力迁出。   村里现有党员活动室3间,60平方米。全村共铺设饮用水管道25000米,实现了全村117户用上了自来水。   

康家坪村

  瑶峰镇康家坪村位于中条山前沿地区,共6个村民小组,分布为11个自然村庄,240余户,共计人口890口人,耕地面积3300多亩,离县城人民政府约20华里。本村山清水秀,环境怡人,是一个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产品种植,收入偏低。近几年来村两委通过认真研究本村情况,并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依靠本村土地疏松,空气湿度大的有利条件,以中药材为主、小麦和玉米为辅的新型主导产业链。特别是随着市场中药材价格坚挺的趋势,村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大中药材尤其是柴胡、黄芩等的种植力度,充分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逐步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韩家后村

  韩家后村位于中条山前山沿,全村共有320户合计1101人,劳动力共计750余人,9个村民小组辖10个自然村(付家斜村、郭家坪村、柳家后村、武家坪村、韩家后阳坡、韩家后阴坡、杨家坪、王家坪下窑、王家坪上窑、鸭池十个自然村),党员24人,两委成员共4人(夏跟平任支部书记,李建康任村委主任,樊平合任党支部委员,任冲任党支部委员),土地面积共计5800余亩,耕地面积5000余亩,主要产业以种植药材、养殖为主,年人均纯收入约计900余元,村没有集体企业。    在今后几年,我村两委班子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庙村

  瑶峰镇大庙村,地处中条山脉,夏祁路边,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山村。全村114户,475口人,党员25人,4个村民小组,耕地1491亩。青山环抱,白沙河环绕,自然形成了山清水秀大庙村淳朴的乡情民风。为树立村庄的新形象,村党支部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三务”管理;积极开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民主管理,增强民主权利。大庙村主导产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地处中条山腹地的白沙河岸边,利用地处山区和气候条件的优势,早在2005年的农业调产大潮中,村“两委”干部就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培育白菜种子的订单合同,建立了400亩冬白菜茴子白等蔬菜种子基地。该村还利用小泉小水自然资本优势,建起了20多个鱼塘,养殖繁育鲤鱼、黑鱼等品种,每年可为村里增添收入100多万元。部分村民在农闲时期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上焦村

  瑶峰镇上焦村位于中条山前山沿,夏泗通道东侧交通比较方便,夏县城东南八公里处,地处大庙山区。全村共有一百二十五户,五百四十口人,分为上焦村和下焦村两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支部现有党员二十四名,耕地面积1600亩,全是旱垣坡地,主导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其它杂粮,人均纯收入经在一千五百元左右,根据我们土地宽广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发展干果核桃产业栽植五百亩,种药材五百亩,现已规划到位。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收入。    建立移民新村,改善上焦村的村貌和村民的居住环境;硬化上焦、下焦两个自然村村里的巷道2700多米,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水利方面修建了两个库容量为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引埋了10000米长的主管道,田间地头的管道3000米和出水口130个,解决村民们的吃水和灌溉问题。    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立图书阅览室,配备了电脑,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素质。目前全村已全部完成改水改厕工作。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栽植树木,绿化家园,美化环境,高标准路灯的安装,通过近年来的工作投入,实现了“五个全覆盖”,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群众满意度较高。  

张家坪村

  瑶峰镇张家坪村位于中条山前坡沿离县城只有十华里,瑶峰镇东侧,全村三个村民小组,是一个自然村,全村107户人家,470口人,劳动力252个,支部现有党员16名,三个党小组,支村委干部5人,国土面积5300亩,农用地总面积3000多亩,林地面积1400亩,常用耕地面积1600多亩,扩浇地150多亩,旱地1450亩,现有药材种植面积120亩,无其他支柱产业。村内卫生室一所,农村医生一名,村小学1-4年级共设一个班。(含学前一个班)在校学生23名,学前儿童4名。   2011年张家坪村经济总收入90万元,农业总产值63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8万元,畜牧总产值10万元,人均农业产值1400元,粮食总产量22.58吨,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780元。为适应新农村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现在正在建设一个群众公共娱乐场所,年内有望使用。   

尚家坪村

  瑶峰镇尚家坪村位于位于中条山前沿,夏县大庙山区,距县城十公里.尚家坪村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共125户,524人,共有党员15人。尚家坪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庄,有2500亩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部分农户种有谷子、豆类等杂粮。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在村务农和外出打工两种渠道,在村务农约240人,外出打工月有280人,其中包括长期在外打工人群和农闲时的短期零工。现尚家坪村已建成的公共设施有党员活动室60平米,两间;尚家坪村小学,教师11名,学生25人。根据县两代会“在扬长补短中转型,在强县富民中跨越”的会议精神,以-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全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积极改善生活条件,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2011—2015年,我村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发展、公共事业发展为主要推进内容,同时逐步推进村容村貌、农村乡风文明以及民主管理的规划。通过产业调整,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养技术,逐步形成符合尚家坪村地理环境的新产业;确定形成以核桃,药材为特色产业的种植区。尚家坪村位于山区,耕地全为旱地与坡地,但耕地面积广,核桃抗旱能力强并且相比于其他种植产业收益高。发展模式是首先通过带领群众去参观西村、石泉沟村、北山底村的核桃,药材优良种植区,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利用上级分发核桃苗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核桃,进行大规模推进,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部分药材种子套种在核桃苗下,使得在核桃苗成长的前三年土地收益不至于空白。大力发展养殖业:计划在规划头两年,村内建成一个小型养羊养殖场,进行圈养,平均每人不少于5只羊,按每只羊成本价500元,平均利润一只羊至少可达450元,预计在养殖方面人均年收入不少于2250元。加大对教育的宣传,推进我村教育的改革力度,优化资源,加大学校的受益面;通过远程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科学种植技术,尤其是培育新产业核桃种植区的专业型种植技能,培养科技示范户;加强广播、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有线电视通村;着实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道路硬化:通过向上级交通部门争取的方法,已启动文德村坡顶至尚家坪村之间道路铺油工程,工程已于近期完工。村容村貌、农村乡风文明一集民主管理的规划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通过宣传、动员、制定规范、实施村主干道和支道的平整,美化村路,方便群众出入;加强农民群众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坚持对农村劳动力全员参加技能培训,持续普法教育,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行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开展创建“平安村”、“和谐村”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居安乐业的社会环境。   

窑头村

  瑶峰镇窑头村位于瑶峰镇边部,与本乡镇上焦、尚家坪、张家坪、神头岭、郭家河、古垛及泗交镇接壤,距镇政府18公里,距县城18公里,全村辖四个村民小组,有1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96户,总人口427人,劳动力287人,国土面积9270亩,农用地总面积1980亩,林地面积4390亩,常用耕地面积1680亩,旱地1680亩。现有药材种植面积210亩,无其他支柱产业。农村医生一名,在校学生30名,学前班儿童20名。   窑头村全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农业产值1007元,粮食年总产量320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30元。因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和交通灯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条件恶劣,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生产和管理水平,农民生活困难。   

马蹄古垛村

  瑶峰镇马蹄古垛村位于中条山前山沿地带,离县城约7公里,地处山区,交通不太方便,全村土地面积6000余亩,耕地面积2200亩左右,共辖三个自然村,依次是牛家峪村、古垛村、斗沟村,分六个居民小组,村民160户,共有人口620人,385个青壮年劳动力,党员20人,其中女性2名。   马蹄古垛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没有村办的企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药材等,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主要以瓦工为主。由于地处山区,昼夜温差较大,村里生产的谷子、红薯品质较好。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马蹄古垛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县城通往村庄的柏油马路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文体广场的修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和家庭副业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神头岭村

  瑶峰镇神头岭村位于中条山前沿,夏祁公路必经之路,距县城十五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有5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151户,总人口629人,劳动力416人,共有党员26人,国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0亩,荒山荒坡面积2900亩,退耕还林面积426亩,复垦地面积500亩,其中耕地全为旱地、坡地。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部分农户种有药材、谷子、豆类等小杂粮,现有种植面积8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900元。村内已建成的公共设施有:党员活动室一间,慈善小学蓝天小学一所,共14名教师,学生23名,卫生室一所,农村医生一名,文化休闲健身场所45平米,7件健身器械。   

文德村

  文德村位于夏县县城以北1公里处(夏县警校旁),人口1036人,户数282户,分六个村民小组,党员36名;交通便利,土地不平整,以坡地为主,自然条件较好,全村总面积800余亩,耕地4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闲时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绿化良好。年人均纯收入约1500元,村里没有集体企业。    近几年来,我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里已打4眼深井,基本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浇地难的问题,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水利设施建设,改变水利条件,促进生产发展,再打深井两眼,确保全体耕地半月内能普浇一次,保证饮水、农田用水;更换、重埋了吃水和灌溉管道1600余米,保证了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2011年新建成党员活动场所、村委会、村级医疗室、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全村新老村各主要街道、巷道已基本硬化,明年将申报新农村试点村,申报成功后将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文德新村继续进行规划,建设人民舞台、超市、健身场所和图书室等,把文德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民和谐、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郭家河村

  郭家河村位于夏县瑶峰镇中条山东部,距县城21公里,与泗交镇泗交村村委,泗交镇王家河村委接壤,是个典型的山区农村。全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郭家河、梁家坡、刘家沟、前西洛、后西洛),现有支村委干部5人,大学生村干部一名,党员26人;全村共156户,其中住房一般、有饭吃、钱不够用、欠账多的贫困户36户,享受国家低保政策的有7户,占到全村的29.25%。全村共有人口565人,其中劳动力320余人。村内有建有党员活动室,村级卫生所,暂无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国土面积20平方公里,农用面积3000亩,林地面积570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01亩;耕地面积1200亩,全为坡梁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个别农户种有大田蔬菜等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布局散,规模小,效率低下。村内无主导产业,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收入。  

挪过村

  挪过村位于县城北一公里处,东邻中条山下,北靠全村、兴隆两村,西临夏后路,南接夏县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条件较好,自然环境优美,全村三个村民小组,180户,总人口781人,劳力480人,党员40人。土地面积1400余亩,耕地1170余亩。   我村在改革开放30年里,在当得惠农富民政策指导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新建办公大楼一座面积800平方米,大街已全部硬化,小巷大部已硬化,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活动场所。有老年腰鼓队,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民文化素质较高,村风村俗好,村容村貌整洁,房屋建筑整齐美观。全村主导产业粮、棉、育树苗为主,全年人均收入4500余元。   

后坡村

  瑶峰镇后坡村位于夏县瑶峰镇中条山前沿,夏祁线以南,距离县城二十公里,东临裴裴岭村,西临井曹村,原属大庙乡于2001年并入瑶峰镇,交通比较便利。全村共辖5个自然村,分别是北源头、后坡、山咀、南坡和高家池,有农户121户,423口人,劳动力为260余人,一个党支部,-员活动室,党员16人。全村行政区域面积4500亩,耕地面积165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目前共有养殖户50户,现存栏牛300头,鸡1500只,农民年人均收入1500元。由于地理区域的限制,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村里没有大型的经济实体,农民也缺乏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产量和质量没有较大提高。北源头居民小组新移民14户,但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南坡村新移民工程正在积极进行中。   

李家坪村

  李家坪村位于夏县瑶峰镇以北10公里处,山大沟深,是一个交通不便且又偏远的山村。东界泗交镇,西毗瑶峰镇周村,南邻瑶峰镇康家坪村,北接瑶峰镇石泉沟村,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83户,1200人,劳动力800人,现有党员33名。全村拥有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0亩。    本村山清水秀,环境怡人,是一个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产品种植,收入偏低。近几年来村两委通过认真研究本村情况,并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依靠本村土地疏松,空气湿度大的有利条件,以中药材为主、小麦和玉米为辅的新型主导产业链。特别是随着市场中药材价格坚挺的趋势,村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大中药材尤其是柴胡、黄芩等的种植力度,充分利用坡地,使得可使用耕地面积增长到4500余亩,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逐步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村两委一班人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该村各项事业取得了良好局面。先后投资40余万元对村里的主要干道进行硬化,现在响应国家的惠民政策正在对村里的10个自然村进行道路硬化,修好后将大大方便群众的出行。对群村的水管进行改造,使全村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放心的水。   

石泉沟村

  石泉沟村位于中条山前沿,东临中条山泗交林场,左临瑶峰镇李家坪村,右临南大里乡苋坪村。我村自本镇山下大洋村由下而上像一条长龙,七个村民小组分布于长龙的尾端、腹部和头部,常年刮风不止,干旱少雨,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村村民与天斗,与地斗,兴修水利,修田造坝,部分地块已经能够浇上水,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环境条件。   1、交通方面:自山下大洋村至我村终端马家窑村2007年已通上水泥路十余公里。2011年各组街道巷道、户道基本上通上水泥路。   我村土地面积11254亩,耕地面积2578亩,各组土地面积梯田形成。村民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及各种药材获得经济来源。   2、我村共分七个自然小组,全村总户数为246户,总人数为911人,劳动力人数约占630人,有党员36人。   3、文化建设、村民素质、村风村俗、村容村貌已在改造完善之中。   4、我村村民经济发展方面,靠种植养殖。种植粮食作物包括各种豆类、小麦、棉花等,还大面积种植各种药材。养殖方面,主要有牛、羊、猪、兔、狗等。全村人均年收入一千元左右。   

大洋村

  瑶峰镇大洋村位于县城以北,沿夏后路9公里处,村西与高村紧邻;村北与南郭村相连;村东与石泉沟接壤;村南与周村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大洋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656户人家,总人口2964人,共有党员89人。全村耕地总面积为3545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均年收入两千余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支村委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富村,基础强村,环境美村,文明兴村,班子带村”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不断增加村里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村里还发展了大棚蔬菜和养殖业,并成立了龙沟泉水厂和禹洋水厂,解决了村里的一些富裕劳动力。支村委干部积极商议,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向县上领导要求,恢复了大洋村每年农历九月十三的-贸易,这些都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全村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我村的村容村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周村村

  瑶峰镇周村位于夏县城北5公里处,地处中条山前山沿区,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593户,2228人,劳动力1569人,党员74名,村民代表39人。耕地面积398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大棚和果树等经济树种,2010年人均粮食产量1000斤,2010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目前,全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    1、产业结构调整   周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各方面优势不明显,群众增收缓慢。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全村现已规划完成:建设蔬菜大棚100余亩;发展苹果、杏、桃、柿树等经济树种900余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确实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村两委借上级村村通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资金80万元,带领干部群众硬化周村大街小巷共计总里程7.5公里。道路硬化后,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07年投资10万元建设村级活动室。2011年开春村里投资10万元国家投资20万元建设“百亩农业设施园”,打井两眼,拓宽修缮田间道路5公里。   3、生态绿化方面   2003年建设园林村,全村各条街道全部栽植花草树木其中:大叶女贞2500余棵、国槐1200棵、雪松800棵。近几年来先后在老大队和新大队旁修建两座花园,花园里栽植冬青、大叶女贞、小叶女贞、樱花、刺柏、雪松、月季等共计400余棵。   4、公益事业方面   2003年先后投资10万元建设体育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一所、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一个。现在村里建有老年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场所配有两套健身器材。   5、精神文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就方面   几年来周村先后被上级评定为“生态建设园林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天天提高,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里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发动群众自清门前杂草、垃圾并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治理督察组进行监督,组织专人针对村巷道内无人管理的卫生死角的垃圾进行定期清理。建立健全了民调会、治保会、治安巡逻队,这几个机构分工协作,各负其职,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村里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陈村村

  陈村位于中条山下,横洛渠畔,全村总面积4065.9亩,耕地面积2112亩,林地面积1145.1亩,退耕面积137.2亩,有林面积518亩,未成林地489.9亩,其他面积808.8亩。本村共有十个村民小组,386户,1563人,劳动力991人,52名党员。有文体广场。主导产业杏、粮、棉,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自来水到户。近年来,在支部书记王海义的带领下,该村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工作,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确保了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基于我村水资源缺乏的自然条件,我村大力发展渠水管道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我村一直是政通人和、村泰民安,人人有事干,天天见效益,家家遵法纪,户户守诚信,扎扎实实不断推进了全村的小康建设。   

郭道村

  瑶峰镇郭道村位于夏县城北四公里处,旁临夏侯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共12个居民小组,500户人,2500口人,67名党员,3780亩土地,以无公害蔬菜、绿色果品为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4000余元。近年来,在支部书记柳喜林的带领下,该村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工作,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确保了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基于我村水资源缺乏的自然条件,我村大力发展渠水管道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我村一直是政通人和、村泰民安,人人有事干,天天见效益,家家遵法纪,户户守诚信,扎扎实实不断推进了全村的小康建设。  

下北师村

  下北师位于县城以北,沿夏后路3公里处,村东与上北师村接壤,村北是洞崖河与郭道村相隔,村南是寺儿河,村西主要是本村粮田与尉郭乡苗村为邻,全村2个村民小组,528口人,750亩耕地,劳动力400多口人,共有21名0党员,近年来,支村委按照新农村20字方针目标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多方位调查产业结构,发展杏、果200余亩,芦笋50多亩,外出务工人员300多人,另一方面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修建了照壁、镇风塔,水塔,党员活动室,老年人娱乐室,新型合作医疗室等,对全村所有巷道进行硬化,村边栽植生态林20余亩。   

上北师村

  上北师村位于县城以北4公里,夏后路以东1公里处的中条山下,村东是山坡地,村西与下北师土地相连,村南与南师村接壤,村北与郭道村以洞崖河相隔,位于洞崖河和寺儿河之间。全村263户,四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约1100人,800多名劳力。耕地面积2000多亩。村东部主要是坡地,为退耕还林区,山上有1500亩柏树,现在已是绿树星星点点布满山坡;山下是经济林,主要有杏树、柿子和桃;中部是粮棉产区;村西部为菜篮子工程,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百亩蔬菜大棚。村的主导产业是大棚蔬菜和建筑用车,人均纯收入2500元。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50亩,种植作物是西红柿和辣椒。建筑用车10余辆,8个包工头,带动本村180个小工。三个保温材料厂,一个鸡蛋厂。   村共有48名党员。2011年预备党员2名。70岁以上党员6人,50岁到70岁25人,30岁至50岁15人,30岁以下2人。每两月召开一次座谈会。但村里也存在好多问题有村现在人口大多是三八、六一、九九队伍。青中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本村的发展后劲不大。村经济设施农业规模小,专业合作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小而散是规模最大的特点。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女党员比例太少。党组织活动次数少,参与人数不全。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我村解决措施有村精神文化活动较少。村图书室、村健身广场徒有虚名,没有发挥广泛参与的作用。打破群众传统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利用本村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有机蔬菜,引导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吸收更多的青中年。抓住今年来畜牧业投资小、收益快、群众积极性高的契机,引导群众扩大养殖规模,规范养殖模式,增加群众收入。培养年轻的有文化的组织队伍新人,吸收为党员,更加积极地为本村发展服务。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信息交流工作,拓宽群众致富渠道。组织群众对弃耕的河地进行复垦,提高耕地利用率。   

南师村

  瑶峰镇南师村位于县城以北,沿夏后路4公里处,村南与全村紧邻;村北与上师村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师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300户人家,总人口1500余人,共有党员67人。全村耕地总面积为210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均年收入两千余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支村委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富村,基础强村,环境美村,文明兴村,班子带村”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不断增加村里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村里还发展了大棚蔬菜和养殖业,解决了村里的一些富裕劳动力。这些都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全村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我村的村容村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全村村

  瑶峰镇全村位于夏县北一公里处,紧邻夏埝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人口858人,户数230户;党员41人,其中女党员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发展经济林50多亩,种植油桃和毛桃等。    全村“两委”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帮民富、保民安、得民心”为目标的带领下,团结依靠群众,统筹协调发展,使全村呈现出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气象。在乡镇党委的支持下,2010年10月,全村“人畜饮水工程”完成,结束了人力挑水的历史,实现了自来水24小时的畅通,使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2010年9月,全村“村级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广场”完成,结束了“会”无定居和“乐”无定所的历史,此举不仅加强了基层组织的活力,而且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2011年10月,“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完成,结束了坑坑洼洼、颠颠簸簸的出行,经过规划全村实现了“循环路”,是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市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村的各项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益民村

  益民村位于温泉路南侧,与大辛、上留、赤峪、下埝底四村相邻,交通便利。本村创建于2003年,2004年成立行政村,是县扶贫办牵头创建的一项移民工程。全村共有194户,分为4个居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800余人,劳动力500余人,党员人数3名,村民是由来自瑶峰、祁家河、泗交、庙前几个乡镇的山上住户组成。因村民都是移民户,所以本村没有耕地,村民的户籍、耕地都保留在原属地。   本村自成立行政村以来,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村民创收为目标,积极推进本村建设。修建村委会,改善村干部办公场所,建立体育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并且村容整洁、村民和睦、民风淳朴。由于本村没有耕地的现状,村民收入来源除了原属地的耕地外,就是外出务工。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益民村也在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容村貌,积极为村民谋划生财致富之道,努力把益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涧底河村

  瑶峰镇涧底河村位于夏县瑶峰镇中条山东部,距县城17公里,国土面积17平方公里,农用面积5700亩,林地面积4500亩,常用耕地面积1200亩,旱地120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无支柱产业,2011年经济总收入80.56万元,农业总产值70万元,其中种植业5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0万元,人均农业产值1900元,粮食总产量424吨,人均占有粮食10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贫困人均纯收入1020元,全村辖涧底河、董庄、韩庄、前沙坡、后沙坡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010年全村总户数100户,总人口424人,劳动力275人;共有党员14人,有卫生室一所,农村医生一名;村小学有1—6共6个年级,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余名。   村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制度等,推进了涧底河村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村。   


李家峪村特产大全




李家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