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夏县 >> 庙前镇 >> 桑村村

桑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桑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桑村村简介

  桑村共有4个自然村,全村237户,957人,其中党员24名。距庙前10公里,全村总面积10500亩,耕地面积2928亩,林地面积5418.6亩。村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村民主导产业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8101 044000 -- 查看 桑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桑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桑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岭村

  庙前镇南岭村地处山区,属山岭地形,距庙前镇大约14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约为1531亩,均属旱地,自然条件良好,经济发展滞后。南岭村下辖5个自然村,居民123户,共405人,现有党员15人,其中流动党员1人,年老病残1人。全村干净整洁,村民淳朴忠厚,村风极好,村民文化素质良好。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村民主导产业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发展,目前新发展种植核桃经济林,农民年人均收入1300元左右。目前,我村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桑村村

  桑村共有4个自然村,全村237户,957人,其中党员24名。距庙前10公里,全村总面积10500亩,耕地面积2928亩,林地面积5418.6亩。村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村民主导产业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发展。   

陈庄村

  陈庄村,全村共178户,750人,土地总面积1823亩,人均收入1200元,劳动力570人  

龙卧村

  龙卧村位于庙前镇东部,与本镇庙凹、桑村、皂庄、虎庙、辛元接壤,距离庙前镇15公里,距县城25公里,有一条水泥硬化的出村路,村民出行都是靠摩托车、三轮车。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农用地总面积4438亩,退耕还林面积2429.5亩,常用耕地面积2008.5亩。   全村共1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总户数118户,总人口365人,其中劳动力254人,全村共有党员13人,主导产业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无其他支柱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2064元。   由于龙卧村地处山区,85%农户居住在窑洞中,为彻底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我们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两次移民搬迁,现已将60%的村民搬迁至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之处,大大的改善了村民的人居条件。另外,在山村投资85万元修建了一条水泥路,解决村民雨天出行难的问题,投资22万元进行人蓄吃水工程建设,把山泉水引到村民家中,结束了村民拉水吃的历史,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龙卧村地处山区,地势高低起伏,村民都居住在山顶,各个自然村之间仅靠一条蜿蜒的水泥路连接,村风纯朴,村民善良好客,大部分村民是初中和小学毕业,仅有少数村民高中毕业,村里安装有运城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利用农闲时节对党员干部及村民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素质,进而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庙凹村

  〈一〉村庄概况。庙凹共有5个自然村。现有常驻人口102户398人、党员23人、全村流动人口100人。总面积约1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785亩,主导产业为玉米和小麦。地处山区,村庄距镇政府约10公里,地理位置较优越,交通便利。   〈二〉村庄经济状况。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种植业发展迅速,由最初的小麦、玉米、棉花发展至今新增了油料作物及药材,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村庄建设距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仍有距离。为此,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这样大好形式的感召下,庙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不健康、庸俗等低级不良思想在群众中仍然存在,如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并将对良好的社会风气构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   

皂庄村

  1、村庄概况。庙前镇皂庄村地处山区,属山岭地形,距庙前镇大约13公里,皂庄村下辖6个自然村,共6个居民小组, 125户, 393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8名,其中女性党员2名。其中:耕地面积约为2214亩,年人均收入约1200元,均属旱地。   2、村庄经济状况。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西红柿等。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种植业发展迅速,由最初的小麦、玉米发展至今新增了油料作物及西红柿,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   3、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皂庄村委会是集办公、医疗、文体活动、治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性村委,整体来说,村庄建设距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仍有距离。为此,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4、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这样大好形式的感召下,皂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不健康、庸俗等低级不良思想在群众中仍然存在,如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并将对良好的社会风气构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   

虎庙村

  庙前镇虎庙村地处山区,属山岭地形,距庙前镇大约12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居民85户,共379人,其中党员21人,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110人,年人均收入约1500元.虎庙村土地面积约2.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97亩,均属旱地。   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现有党员23名,今年7月新发展预备党员1名。   二、产业现状   该村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是小麦。此外,还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现已发展蔬菜种植150余亩,主要有大田西红柿和辣椒等。养殖业方面现在主要发展母猪养殖,现有母猪73头。   三、发展优势   1、该村的耕地位于该岭中后部相对平缓的地区,加之气候宜人,十分适宜种植大田西红柿和辣椒,独特的口味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群众在近年的种植中已尝到甜头,在发展规模种植方面积极性较高。   2、有一个老中青结合,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多年来积极探索本村发展方向和群众增收渠道,带领群众开拓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3、民风淳朴,群众贯彻执行上级政府的决定和政策较为坚决,村庄内部安定有序,邻里关系十分融洽,能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辛元村

  庙前镇辛元村地处山区,属山岭地形,距庙前镇大约10公里,交通便利,土地面积3.4公顷,实有耕地面积1580亩,均属旱地,自然条件良好,经济发展滞后。下辖5个自然村,居民80户,共314人,其中党员21人,劳力186人,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淳朴忠厚,村风极好,村民文化素质良好。   此外,我村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新建关公园一座,内有观赏鱼塘,健身器材等,村庄环境更为优美。村内主导产业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发展,目前新发展种植核桃经济林,农民年人均收入1800元左右。   

井沟村

  庙前镇井沟村地处山区,属山岭地形,距庙前镇大约5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居民86户,共380人,其中党员13人,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80人,年人均收入约1500元.井沟村耕地面积为1918亩,均属旱地。   

文家庄村

  〈一〉村庄概况。文家庄共有6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现有常驻人口249户985人、党员25人、全村流动人口100人。总面积约1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785亩,主导产业为玉米和小麦。东邻桑村,北邻陈庄村,西邻王峪口,南接平陆。村庄距镇政府约10公里,地理位置较优越,交通便利。   〈二〉村庄经济状况。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经济作物有药材等。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种植业发展迅速,由最初的小麦、玉米、棉花发展至今新增了油料作物及药材,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文家庄村委会是集办公、医疗、文体活动、治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性村委,整体来说,村庄建设距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仍有距离。为此,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这样大好形式的感召下,文家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不健康、庸俗等低级不良思想在群众中仍然存在,如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并将对良好的社会风气构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   

西村村

  庙前镇西村位于中条山前沿,共有四个村民小组, 135户,595口人,1700亩耕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村还是一个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差的小山村,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土窑洞。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们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王志忠带领支村委一班人,结合本村实际,坚持“-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群众逐步过上了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自“四议两公开”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西村村民素质明显提高,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更加和谐,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上埝底村

  1、 夏县庙前镇上埝底村位于庙前镇前山沿,南邻堡尔村,北接瑶峰镇下埝底村,交通不太方便。耕地面积1493亩,分为水浇地和旱地,水利设施比较落后,村民主要靠种杏为主要收入,经济比较落后。   2、 本村共有6个居民小组,283户,1234口人,党员共有26名,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   3、“四议两公开”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村村民素质明显提高,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更加和谐,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积极推动了我村的新农村建设。   4、2008年以来,在庙前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的努力下,我村进行了下水道和村民饮水设施改造,村级活动场所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农家书屋正为提高村民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通村路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立的“曙光”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着积极作用。   

梨树坪村

  梨树坪村基本情况   庙前镇梨树坪村地处山区,属山岭地形,距县城约11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0亩,均属旱地。梨树坪村下辖2个自然村(梨树坪村、花嘴村),5个村民小组, 127户,共425人,现有劳动力329人(男178人,女151人)。全村现有党员13人,其中流动党员1人,年老病残1人。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80余人,年人均收入2087元,全村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到850余亩。2011年春季,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借助西村岭万亩核桃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在本村新栽植核桃苗木800亩,努力增加村民收入。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村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下庄村

  下庄村位于庙前镇前山沿地带,距离县城8公里,距离庙前镇15公里,下辖面积6平方公里。由下庄和上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个居民小组,162户,682人,其中壮劳力389人,中青年妇女235人;共有20名党员,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岁以上的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0%,全村共有土地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7亩,均属旱地,其中坡地472亩、荒地530亩,平地1325亩。目前以种植侧柏、刺槐、毛白杨和花椒为主的退耕还林面积达到要求的100%,沟底、河滩、坡地、全部绿化。    1、村经济状况:目前村里集体经济为零,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100余人,村民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种植农作物及中药材种植,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中药材品种有黄芩、柴胡、防风,远志等,并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到960余亩,年人均收入2000余元。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几年来下庄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地因地制宜地扩大了黄芩、柴胡、防风,远志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村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今年在西村岭党总支部的统一规划下,西村岭发展了万亩核桃基地,下庄村种植面积达1800亩。    3、基础设施方面:    (1)下庄村水利设施于上世纪80年代修建,2004年改建,2010年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扩建了蓄水池容量,由原来150立方米的增加至300立方米,缓解了两个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2)2010年下庄村两委在各级组织的关怀下带领村民修建了下庄、上庄部分损坏路段,水塔周围道路达660米,目前巷道全部翻新、硬化。    (3)下庄村村级组织活动场已于2010年6月初完工,总面积120平方米,活动室中设立大学生村官便民服务中心,定时定点为群众解决日常事务。    4、制度及管理规划方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比较完善,定期召开村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积极组织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全村人了解并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享受到此项政策带来的好处,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发展的方法。    5、人居环境:通过合理的新村规划,目前90%的人现已住进了新盖的砖瓦房,村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下庄村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新的支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支村两委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的方法,将继续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村容村貌,做出新的贡献。   

张郭店村

  张郭店村基本情况    夏县庙前镇张郭店村位于庙前镇中心地带,209国道与太三线交接处,交通方便。耕地面积3391亩,村民主要靠种植蔬菜和养殖业为主要收入。 本村共有13个居民小组,654户,2748口人,党员共有54名,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自从 “四议两公开”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村村民素质明显提高,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更加和谐,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积极推动了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村民素质明显提高,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村里各项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薛庄村

  庙前镇薛庄村位于夏县庙前镇209国道和太三路交汇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薛庄村有5个居民小组,253户,1100人,党员33名,人均收入3300余元,耕地面积1330余亩,以种植豆角、冬瓜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共计800亩。2004年至今薛庄村多次被上级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生态园林示范村”等先进称号。   

南吴村

  南吴村位于庙前镇东南方向,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31户584人。这里土体疏松,气温适宜,主产杏、棉,山环水绕,有庙前“小江南”之称。全村土地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其中粮、棉540亩,杏420亩,一村一品为杏,今年新注册了四方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畜牧业以羊为主,3户集中圈养,羊存栏190只;外出务工人员180余人;五保3户3人、低保户13户22余人。全村共有党员11名,支村委干部5人,村级班子健全,机构运作良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500元  

中吴村

  中吴村位于夏县庙前镇前山沿地带,距庙前镇政府所在地约一公里,两个自然村(中吴村、中吴新村),全村共有6个居民小组,共有734人,其中党员22名,流动党员2名,耕地面积934亩,主导产业是杏和蔬菜,人均年收入110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村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北吴村

  庙前镇北吴村位于中条山前沿,距离庙前镇约3公里,交通便利,共有三个村民小组,178户,676口人,劳动力人口350人,其中党员28人,全村耕地面积845亩。北吴村主要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主。本村主导产业是杏树、还有少量桃树。养殖以猪、羊以主。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北吴村村委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杜俊峰带领支村委一班人,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致力于发展本村经济,村民年人均收入2000元。并坚持“-”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本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史家村

  庙前镇史家村,地处前山沿坡地,全村共计317户,人口1188余人, 48名党员,分为4个自然村,7个居民生产小组, 全村年人均收入3305元,耕地面积约2259亩,村主要以杏种植为主导产业。   

堡尔村

  庙前镇堡尔村位于中条山下,姚暹渠畔,地势东高西低属半山区。人口1876人,耕地面积3300亩,12个村民小组,54名党员。本村支柱产业主要以经济林杏,桃,经济作物棉花、芸豆角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村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通峪村

  一、基本情况    通峪村位于庙前镇山区,跨庙前镇20公里,国土面积9.3平方公里,共有9个村民小组,220户,890口人,3978亩耕地,20名党员。人均纯收入1898元。    二、产业现状    以粮食和药材为主导产业目前以药材为主导产业。    三、存在问题    由于地处山区,无法灌溉,农业收入基本靠天吃饭,农民经济收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农业发展滞后,农副产品规模小,所以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扩大养殖产业的规模,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销路,增加农民收入。   


桑村村特产大全




桑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