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夏县 >> 水头镇 >> 常村村

常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常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常村村简介

  常村位于大运公路旁,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电等设施齐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380户,1660口人,党员43人,耕地3336亩。人均纯收入4786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8103 044000 -- 查看 常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常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常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牛家凹村

  牛家凹地处水头镇南端,全村4个村民小组,275户,1140人,耕地3850亩。2007年被山西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油桃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576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南乔村

  南乔村地处夏县西郊涑水河畔,西与洛沱湾村相接。南面和东面分别与水头村相接。高速路和二级路在村中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212户,1000余人,耕地面积1167亩。本村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开馍铺且有一定规模。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棉花,蔬菜等。近年来在夏县县委县政府水头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桥村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勤劳致富。2009年全村总收入750余万元,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0%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占全村收入的70%。   

洛沱湾村

  洛沱湾村地处水头镇以西,距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一公里。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33户,1002口人,耕地面积1353亩。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油桃、蔬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577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水南村

  水南村位于水头镇东南方,于本县胡张乡西张南接壤,全村总耕地面积为5000亩,分部在峨眉岭上和涑水河边。全村共有400户人家,1800口人。全村分为4个自然村,全长1.5公里。农业作物以粮食为主,玉米、小麦、和其它杂粮。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辣椒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辣椒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元468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付家庄村

  付家庄村地处涑水河以南,全村共有257余户,1080余人,其中党员31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村主要以经济林为主,其中杏树300余亩,桃树500余亩。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杏、油桃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油桃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元462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坡底村

  坡底村位于水头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全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共3个村民小组,1000余口人,其中党员42人。全村土地1300余亩,其中水头工业园用地600亩,现耕地面积700余亩。村民主要发展养殖业(猪、鸡、羊)和经济林(油桃)。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带领全村村民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探索致富路子,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从本村实际出发,以民为本,为民着想,为民谋利,争取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阎赵村

  阎赵村是夏县水头镇的一个行政小村,位于夏县水头镇工业园区的东端。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183户,804口人,其中16周岁到60周岁的劳动力541人,男劳动力271人,女劳动力27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30人,占总劳动力的40%多,主要从事食品加工、餐饮行业,主要流向太原、西安、郑州等地。全村共有耕地2138亩,共有机井8眼,其中水浇地1500亩,旱地638亩。目前,共有经济林700亩,品种以油桃和杏为主,平均每亩收入4500元,其他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卫生医疗发展状况   本村现有有卫生室1个,其中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 1人,村民感冒、发烧等病情不太严重的疾病都能得到及时的医治。   基层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党员26名,其中60岁以上的7人,平均年龄48.5岁,共有支村委干部5人,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王效印,支部委员晋永发、张海贵;村委副主任为彭爱枝,委员何俊杰。   

常村村

  常村位于大运公路旁,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电等设施齐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380户,1660口人,党员43人,耕地3336亩。人均纯收入4786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后堡村

  后堡村位于大运高速和大运公路之间,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7户,648口人,耕地面积1468亩。人均纯收入582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仪门村

  仪门村地处水头镇东面,108国道和太三线沿路东侧。全村共有301户,1357口人,耕种土地2870亩。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66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马乔村

  马乔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62户,1100余口人,其中党员23人,耕地面积2450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00余亩。近年来,支村委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把握机遇,真抓实干,硬化道路,新栽树木,整理环境,打造深井,改造电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528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下牛村

  下牛村共5个村民小组,250户,1050人,党员41人,耕地面积2160亩。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发展苹果、油桃、梅杏等经济林800亩,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苹果、油桃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685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水头村

  水头村地处稷王山下、涑水河畔。大运高速公路、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南同蒲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113户,4800余口人,耕地6450亩。是水头镇党委、政府机关所在地。2009年被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小麦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31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小晁村

  小晁村地处中条山支脉鸣条岗上,大运路南侧。全村共有224户,1026口人,耕地面积2277亩。著名的司马温公祠位于小晁村北侧。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桃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561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中原村

  中原村地处夏县水头镇西北方向,距水头6公里。全村共有108户,412人,耕地600亩。1999年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从夏县祁家河乡搬迁于此,由9个自然村组成,属于省重点移民村。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下,特别是在市、县移民工作领导部门对村的大力扶持和村两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以小麦、大棚蔬菜为主,生猪养殖为辅的农业生产体系,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年收入1360元。   

兴南村

  兴南村位于大运二级路沿线,全村10个村民小组,47名党员,2100余人,5000余亩耕地,其中油桃2000余亩,种鸡存栏6万余只,是水头镇新品种油桃和种鸡的生产基地,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5860元。在党的“-”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2010年兴南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跨入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行列。   

张庄村

  张庄村南背鸣条岗,北邻涑水河,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758户,3380余人,耕地面积7767亩。苹果、鲜桃、葡萄等果品业成为全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7年成功打造为中国人寿全国保险第一村。   换届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苹果、鲜桃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23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岳村村

  岳村位于太三路夏县段入口处,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40户,726口人,24名党员,900亩耕地。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农民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70元,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外商投资2000余万元,兴办了蓝海食品、安瑞风机、诚泰饮料厂等民营企业。全村所有巷道进行了硬化、绿化;建成文体广场并配置各种健身器材;引导群众实施“四改”工程、发展沼气用户40余户;为了提倡节俭办事很刹铺张浪费之风,村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西下晁村

  西下晁村地处南通蒲铁路旁,位于大运高速公路和大运二级路之间,全村900余户,4000余人,耕地面积7000余亩。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油桃为主的主导产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77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西张村

  西张村位于峨嵋岭下,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与张庄村、东张村相邻。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020余口人,耕地2600亩。大棚韭菜是村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大棚韭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5890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东张村

  东张村地处水头镇西南部,运三高速公路西部,全村共480余户,8个居民小组,2143人。耕地面积4998亩。主要种植苹果,韭菜,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693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小张村

  小张村位于水头镇西北方向,全村共有1320人,耕种土地面积3980亩;共分5个居民组;支村委干部4人,党员共计25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688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大张村

  大张村位于水头镇西北角,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350余户,1600余人。共有党员32名。集体耕地面4277.8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梅豆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693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曹张村

  曹张村共9个村民小组,460户,1980口人,党员53人,耕地面积4670亩。近年来,支村委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发展以蒸馍为主的第三产业240户,950余人,硬化道路8公里。特别是在党的“-”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引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建成了一个高标准文化体育广场,并筹资25万元完成了540平米高标准化教学楼的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年来被授予“先进村”“全市村务公开管理最佳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柳付村

  柳付村地处峨眉岭前沿,涑水河以北,全村共有185户,730余人,耕地面积2210亩,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率领广大群众开拓进取,在全村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旋律的新热潮,特别是在党的-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指引下,按时“一村一品”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以杏为主的经济林,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硬化村里主要巷道,绿化美化亮化村民生活环境,健全民主管理体制,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张付村

  张付村位于夏县水头镇以北四公里处,全村共296户,1228口人,耕地面积3400余亩,共有28名党员,主要经济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桃等传统农作物。   近年来,张付村两委班子在党的-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引下,按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工作思路,狠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工作,积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实现新农村的步伐。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756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三贤庄村

  三贤庄村位于水头镇司马温公祠1公里处,全村共有210余户,870余口人,耕种土地2400亩,三个村民小组,党员24人,群众代表21人。   三贤庄村以栽植葡萄为主导产业,葡萄占地面积1470亩,有酒葡萄和食品葡萄,酒葡萄每亩产值可达3000元,食品葡萄每亩产值可达10000元。并于2008年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三贤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率领广大群众开拓进取,在全村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为主旋律的新热潮,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跨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全村所有巷道进行了硬化,绿化;并修建了文体广场,配置了各种健身器材。   

上牛村

  上牛村位于稷王山下,全村共有340户,1347人,耕地面积27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会班子成员与全体村民的奋斗努力下,我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走上了基本富裕之路。   截至到目前,我村已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4741元;村主干道网络合理清晰,呈“井”字格局,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对外交通畅通,对村街巷道进行了绿化;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内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内修建了中心广场及花园,广场内健身器材排放整齐,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常村村特产大全




常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