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峪村系山西省夏县泗交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中条山腹地,与垣曲县接壤,这里山大沟深,是一个交通不太便利且又偏僻边远的山村。
温峪村有166户农户,607人,分散在8个自然村,面积5万余亩。这里有1400亩土地,耕地面积1180亩,403名劳动力,林地有11730亩,气候温和水资源充沛,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温峪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修通了15华里公路。2010年全村总收入200万元,人均2000元。
随着旅游开发力度的逐步提升,温峪村紧紧抓住党委、政府“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开放富镇”战略,大力实施旅游开发,结合村情,巷道硬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等为抓手,大力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巷道硬化工程。为了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结合村情实施了“户户通”,投资10万元为堡门自然村修长1600米道路硬化。二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进行充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基础上,共完成沼气户90个,实现了农民的节支增收,净化了村级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修建健身场,解决了群众健身无器材的难题,让群众变成了生活在农村的“城市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8105 | 044000 | -- | 查看 温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于家岭村 |
泗交镇于家岭村位于泗交镇南部,与本镇唐回村、太宽河、泗交村村接壤,距离泗交镇3.5公里。全村共有9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于家岭、关家窑、马峪、南河、法河、小西沟。2010年末全村总户数143户,总人口538人,劳动力323人,国土面积24平方公里,农用地总面积2100亩,林地面积15000亩,常用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耕地面积3.93亩,村内山峦起伏、道路崎岖,基本是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差,经济收入低,是一个交通不太便利且又偏僻的山村。耕种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是典型的山区型农村。 同时村民们种的柿子树、山楂树收获的成果也给村民们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所有耕地均为旱地,无法灌溉,产量较低。村内无卫生室,有农村医生1名。村内无学校,中小学生均在泗交镇初中、泗交中心校就读。我村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公共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了“六个全覆盖”;但农业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灌溉依然靠自然降雨;村级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 2010年于家岭村经济总收入83万元,农业总产值61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6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5万元,人均农业产值1135.9元,粮食总产量305吨,人均占有粮食56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42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52元。 于家岭村周围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茂密的树木和植被已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这里的平均气温比市区低6~9℃,适宜人们夏季避暑。 文化建设方面,有线电视全部入户,其他文化娱乐设施基本健全,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我们村的村民素质都比较高,都能够遵纪守法,和谐相处,村内稳定,村风良好。 随着旅游开发力度的逐步提升,于家岭村紧紧抓住党委、政府“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开放富镇”战略,大力实施农业开发,结合村情,巷道硬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等为抓手,大力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巷道硬化工程。为了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结合村情实施了“户户通”。二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进行充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基础上,共完成沼气户25个,实现了农民的节支增收,净化了村级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修建健身场,解决了群众健身无器材的难题,让群众变成了生活在农村的“城市人”。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真抓实干,村民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家家都用上自来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土豆和发季节蔬菜,并引进五味籽高效益产业示范基地。 |
大寺坪村 |
大寺坪村系山西省夏县泗交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中条山腹地,与垣曲县接壤,这里山大沟深,是一个交通不太便利且又偏僻边远的山村。 大寺坪村有98户农户,386人,分散在5个自然村,面积3万余亩。这里有1200亩土地,203名劳动力,林地有21730亩,气候温和水资源充沛,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大寺坪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修通了5华里公路。2010年全村总收入200万元,人均2000元。 随着旅游开发力度的逐步提升,大寺坪村紧紧抓住党委、政府“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开放富镇”战略,大力实施旅游开发,结合村情,巷道硬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等为抓手,大力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巷道硬化工程。为了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结合村情实施了“户户通”投资10万元为新农村修长1600米道路硬化。二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进行充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基础上,共完成沼气户90个,实现了农民的节支增化,净化了村级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修建健身场,解决了群众健身无器村的难题,让群众变成了生活在农村的“城市人”。 |
圪马沟村 |
圪马沟村位于中条山中部的深山老林之中,居于夏县通往祁家河的交通要道路边,共有8个自然村,185户,698人,由劳动力310人,党员33人。有5个自然村处于公路边,3个自然村是石子路,全村有土地1820亩,其中退跟还林占地528.4亩,耕地面积1291.6亩,多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百分之九十的村民仍处于历史性的耕作方法,近几年部分村民在调整经济收入政策指引下,种植蔬菜和部分经济作物,村除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之外,每年可输出劳动力外出务工,第一产业和其它收入每年人均收入达2100余元,养殖业方面部分村民散养少量的牛、羊和猪。人畜吃水方面近几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多数已用上自来水,现在只有大河和利水唐水管老化,吃水有所困难。 我们村在文化建设方面近几年有所改变,新建党员活动室一座,活动场所一个,村民农闲时可以健身活动,村里定期组织青年党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制教育,使村民学法、懂法、守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现在村风、村俗表现较好,打架、斗殴基本不见,环境卫生有所改变,村容村貌有了大的变化。到处可见清洁面容。 在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和收入,自2007年遭洪水灾害之后,村争取项目和资金,使村里70余户居住条件差的村民移民到司马新村,去年又通过水利部门修善了5个自然村的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人蓄吃水难的问题,去年又争取资金硬化了利水唐、上马庄和下马庄三个自然村的道路工程,解决了雨天道路泥泞,产品难出售的难题。村里现有3个外地投资的两个石料场和一个金矿,虽然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但我们可以将其利用起来,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村民收入和集体收入。 |
窑头村 |
窑头村地处夏祁公路沿线,距县城27公里,全村共有315户1350余人,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磨沟组、蛇沟组、郭峪组、石咀组、窑头组、寨里一组、寨里二组、张家后一组、张家后二组)共有党员54人,人均纯收1675元。今年出外务工300余人。耕地面积3321亩,退耕还林面积915.4亩,林坡面积18674亩。有宝洁希望小学一座,位于窑头组,占地面积6亩,共有房屋43间,教师15人,学生140人。 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60岁以上19人,其中老弱病残7人;35岁以上30人;35岁以下5人;其中女党员5人。党支部根据党员老龄化这一问题,决定以后加大吸收年青高素质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进一步加强我村的党支部建设。 |
东交口村 |
东交口村位于泗交镇东北部,与曹家庄、西沟村相邻,并与闻喜县石门镇接壤,距离泗交镇政府约为15公里,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全村覆盖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0%,人均约1.5亩,,没有水浇地,全是旱地。有6个村民小组:东交口、西交口、桑洼、卫家池、干沟、下太平,总户数102户,总人口442人,人均纯收入1748元,全村均系汉族人。全村外出打工人口占总人口的30%,共有中学生20名,小学生30名,全部就读于夏县县城及泗交镇上的学校。村民参合率为100%。全村共有党员27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4人。党员以中老年居多。党员关系融洽,思想觉悟高,都能做到廉洁自律,近年来未出现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现象。 |
西沟村 |
泗交镇西沟村位于泗交镇北边,距泗交镇八公里,北与交口相连,南临窑头,东接圪马沟。地势为山地,各自然村相距较远,温差较大。村委所在地位于夏祁公路边,八个组通水泥路11公里,两个组未硬化道路8公里。土地面积约4.2万亩,耕地面积3095亩,期中退耕还林1057.3亩,中粮面积2037.7亩,林地面积29800亩。 西沟年平均气温12.9°C,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9°C,极端最低气温-15.4°C;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3°C,最高气温35.5°C。年平均降水量为400~700毫米。年日照时间2218小时,无霜期208天。 西沟村的经济发展在全镇居中游水平,2011年底人均收入2180元,粮食总产量795吨,蔬菜总产量405吨,主要农产品有玉米、辣椒、土豆等,特产为板栗、核桃;面积6000亩,年产16万斤。 西沟村两委干部5人,女干部1人,党员53人,全村11个自然村民组,268户,1056人,劳力647人,村内公用设施较多,有小学1所,卫生所一个,休闲广场一个,配备健身器材10件,便民超市一个,图书室一个,通我村2.5公里公路旁全部绿化,四个村民组巷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个村民组全部通电话,吃上自来水。普及电视、安装电脑20户。新农合参合率达98%。近年来移民建新房83户,加快了我村城镇化步伐。 |
马家庙村 |
马家庙村位于泗交镇的最北边大约25公里,处在三县交界之处,与闻喜、垣曲县相邻,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分别是马家庙、岔车、夏沟、关道沟,总户数54户,总人口193人,劳动力116人,党员15名,村总面积 11799.06亩,林地面积11389.06亩,耕地面积270.8亩,退耕还林地239.2亩,现有核桃500亩,无其他支柱产业,村里有一赤脚医生,村无卫生室,医疗设备简陋,医疗卫生体系极不健全。 全村人居在山沟里,交通十分不便利,目前,只有马家庙一个自然组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其余三个组的道路都没有硬化,全村的巷道都没有硬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经济条件比较差,是泗交镇的最贫困村。 村里的大学生村官成立了《志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马家庙有林地11300多亩,村两委通过考察研究决定以合作社为龙头发展林下药材种植,把林下药材作为马家庙的支柱产业来发展。2011年马家庙村经济总收入64万元,农业总产值5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5万元,人均农业产值2849.6元,粮食总产量48.7吨,人均占有粮食252.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32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448元。马家庙现在猪苓种植已达500多窝,而且初见成效,下一步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到5000窝,预计人均纯收入可提高400元。 我村有一个党员活动室,是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开会、学习的场所,村里建立了农家书屋,成立一来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思想素质,以前的打架、斗殴、骂街说巷的人少了,读书学习的人多了,特别是看农业方面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祥和、文明的好风气。在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村里的村风、民风逐渐好了起来,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居住环境的改变不是很大,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
泗交村 |
泗交村位于夏县东部的中条山脉,是夏祁线的必经之处,因为我们处于山区,交通道路不太良好。全村面积共37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85亩。全村人居在两岭两道沟内,没有企业,没有市场,生产不便,有2个组的生产路线在2.5公里以外,经济条件差。 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16户,809人,男女劳动力596人,党员38人。 我村有一个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便于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开会、学习、参政、议政的场所,还建立了一个文体广场,便于村民和其它人员的体育锻炼,结合镇的文化中心,村民在晚上唱歌、跳舞。基本上在每年的春夏两季体验,吸引了外地的游客的观赏和参加。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思想素质,以前的打架、斗殴、骂街说巷的人没有了,形成了一种勤劳、朴素、祥和、文明的好风气。近几年来,在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我村由原来的旧貌基本上改变,通过思想观念的教育改造,成为了一个抓经济、抓建设、兴村风、破旧俗的好习惯。 历年来,由于我们处于山区,没有厂矿、没有企业、没有市场的恶劣条件,集体经济没有条件发展,很淡薄,新农村的建设,虽有成绩,但步伐还是缓慢,这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经济的问题,还有上级的扶持,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的旧貌,泗交土崖头两组基本上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由于自然条件差,改变不了自然的条件,从道路、水利等方面已基本上改变,使村民的生产、生活的成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产业方面主要以发展返季节蔬菜为主,从以前的几十亩发展到400亩,用以科学的种植,加大投入,课学管理,玉米产量逐年提高,农民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上。 |
王家河村 |
王家河村位于泗交镇西北角峡谷,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森林资源丰富,拥有8500余亩土地面积的自然村庄。全村共有四个居民小组,122户458人。耕地面积为1515亩,全村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年产玉米150万斤以上,小麦10余万斤。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蔬菜面积逐年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全村共有党员26人。村里建立了党员活动室、村委会议室、图书室、便民服务超市、医疗卫生室、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使村民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村容村貌建设等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成立了畜牧合作社和茶叶合作社。力争在今后把我们村的茶园旅游产业发展起来,让更多的客商来我们村投资建设 |
温峪村 |
温峪村系山西省夏县泗交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中条山腹地,与垣曲县接壤,这里山大沟深,是一个交通不太便利且又偏僻边远的山村。 温峪村有166户农户,607人,分散在8个自然村,面积5万余亩。这里有1400亩土地,耕地面积1180亩,403名劳动力,林地有11730亩,气候温和水资源充沛,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温峪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修通了15华里公路。2010年全村总收入200万元,人均2000元。 随着旅游开发力度的逐步提升,温峪村紧紧抓住党委、政府“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开放富镇”战略,大力实施旅游开发,结合村情,巷道硬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等为抓手,大力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巷道硬化工程。为了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结合村情实施了“户户通”,投资10万元为堡门自然村修长1600米道路硬化。二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进行充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基础上,共完成沼气户90个,实现了农民的节支增收,净化了村级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修建健身场,解决了群众健身无器材的难题,让群众变成了生活在农村的“城市人”。 |
太宽河村 |
太宽河村位于中条山南麓,距镇政府12.5公里。东于砖庙村相连,南于下秦涧村、平陆相接,西于庙前镇相邻,北于于家岭村相望。国土资源面积1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4万余亩,其中林地面积3.3万亩,耕地面积1400余亩。村内有小学1所,教职工6名,在校学生30余人,卫生室1所,医生1名。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全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共有6个居民组,28个自然村,总人口506人,劳动力361人,共有党员21名。村镇公路为水泥路,村组行道有待于2012年度基本完成硬化。目前有3个居民组基本形成统一规划,新农村建设已拉开序幕,基础设施都不到位,文化广场有待进一步建设。主导产业由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已转化,种植土豆和猪苓已形成明显产业格局,仅这两项收入人均已达到1千元左右,特别是种植药材猪苓的收入到2015年人均收入可翻一翻。这样就能够彻底改变目前人均收入不到两千元的现状。 |
任家窑村 |
任家窑村距离泗交镇约12公里,位于唐回漂流的尾部。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任家窑组、车庄组、武家坪组。全村共有72户(任家窑组:20户,车庄组:52户),283人(任家窑组:68人,车庄组:215人),其中党员13名(女党员3名)。任家窑村共有耕地500多亩,林地面积9823.92亩,人均耕地1.79亩,人均收入1800余元,耕种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和小麦。 任家窑村环境优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良好的森林植被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夏季的平均温度比市区要低9~12℃,这里宁静清凉、自然祥和,远离大都市的喧嚣。2008年唐回漂流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任家窑村经济的发展。夏季,农家乐已成为城市人消暑、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同时,任家窑村委也极为重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深入研究讨论-的重要精神,为把任家窑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下秦涧村 |
下秦涧村位于泗交镇的最南部,距镇区约30华里,全部为水泥路。翻越秦王寨岭,全村国土面积约2万3千余亩地,林地面积约2万1千余亩,耕地面积约700余亩。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畜牧业,以种植土豆、玉米为主。 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分布4个自然村,全村共有56户205口人,劳力83人,党员9人。 随着时代发展,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常年在村都是一些老年人,新农村建设乏力,文化建设落后,村容村貌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集体经济空白,主导产业落后。 |
砖庙村 |
泗交镇砖庙村位于泗交镇最南部,与本镇唐回村、下秦涧村、太宽河村接壤,东与平陆县曹川镇相邻,距泗交街18公里,距县城43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有5个自然村,2010年末全村总户数53户,总人口168人,劳动力92人。登记在册的耕地有478亩,自发开垦的90余亩,退耕还林有179亩,所有耕地均为旱地,无法灌溉,产量较低,林地面积7108.4亩。村内无卫生室,有农村医生一名。村内无学校,中小学生20余人均在泗交镇初中、泗交中心校就读。 2010年头砖庙村经济总收入36.96万元,农业总产值26.9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6.9万元,人均农业产值1601.2元,粮食总产量84吨,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750元。 砖庙村新一届村委班子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重点发展畜牧业,调优产业结构,逐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体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完善社会公共公益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
曹家庄村 |
曹家庄村地处中条山麓,是原曹家庄乡政府所在地。距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距县城50公里,北与闻喜县交接,东、西、南分别与温峪、东交口、圪马沟交界。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2个居民小组,82户,280口人,共有劳动力144人,党员23人,村里现有耕地690亩,其中退耕还林230.1亩。全村面积约10平方公里,村四周群山环绕,80%属于荒山,一条清水河、一条柏油路分别从村中穿过。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近年来,我村新建了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体生活;铺设一条1500米输水管道,新建一座蓄水池,每户都安装上了自来水管,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对村内街道进行了绿化,并安装了路灯;制定了村民卫生公约,建了5个垃圾池,村容村貌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观。 为加快全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发展,一年来着重抓了产业结构调整,以烟叶和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新建新式烤烟房9座,扩大烟叶种植面积150亩,蔬菜种植面积100亩。组织外出务工人员30名,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去年的1300元提高到1800元。 |
架桑村 |
架桑村位于县城以东中条山腹地,西距夏县县城60公里,东距垣曲县城30公里,南距黄河小浪底库区30公里,北距垣曲县毛家镇10公里,是夏县的边远山区。夏县泗交镇管辖范围。本村总面积16.4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720余亩,除退耕还林240余亩,现有可耕种面积480余亩,全村总面积森林覆盖率80%以上,除国有林以外村集体森林总面积1.7万余亩。 由于我村位于中条山腹地,交通条件严重滞后,仅有一条村通公路因2007年发的特大洪水被冲毁,至今还有3.5公里修的是便道。因受交通条件制约,加之耕地面积少(全村人均可耕地不到1.2亩且都是靠天吃饭,所以经济不发达,多年来人均纯收入约800余元。 本村共有3个居民组,全村共有105户,全村总人口417人,全村有劳动能力人数240人,全村党员人数25人。 本村因比较偏远,所以村内多年来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除2007年在县委的扶持下新建党员活动室120平米,2010年新建广场300平米外,其他文化建设基本没有。除近年来新硬化两条主要街道外,其他村容村貌无大的改观。 本村于2007年在前届班子引资利用我村的旅游资源搞旅游漂流项目外,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及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起步。本村主导产业除部分户种植烟叶外,其它收入靠旅游服务项目。 |
唐回村 |
泗交镇唐回村位于泗交镇的东部,地处中条深山,与泗交村和任家窑村交界,距离泗交镇7公里,距离县城33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截至2011年末,全村总户数252户,总人口 956人,16—60岁的劳动力588人,全村共有党员52名,其中女党员14名。村现有“两委”干部5名,其中女干部2名。村内有卫生室1所,农村医生1名。现有寄宿制小学一所,5个年级,6个教学班(含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41名,学前班儿童12名。 唐回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共有耕地面积2300余亩,森林面积26000余亩。2011年全村人均粮食产量150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目前,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以及小副业。 近年来,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唐回村“两委”干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村情实际,立足山区,分析优势,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初步实现由传统的第一产业生产为主到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依托的特色经济的优化转变,全村经济社会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效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尤其2008年,大邺旅游公司在唐回村和任家窑村境内开发了唐回漂流项目,该项目的开发使得唐回村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瞬间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唐回漂流项目打开了村民的眼界,一些有条件的村民还顺势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仅这一项就大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2011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唐回村“两委”干部将把党务、村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本村的各项工作,带领全村千余名群众奔向致富之路。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