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桥村隶属于夏县尉郭乡,位于乡政府东北方一公里处。西与西洋桥村相邻,南与尉郭村接壤,东与周村紧邻,北与苏庄村相连,村域总面积约1028亩,其中耕地约900亩,建设用地约90亩。乡三级公路自东向西经过,交通较为便利。现有2个村名小组,128户,565人,青壮劳力305人,党员31人。
东洋桥村的主导产业为传统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为主。近年来在支村委干部的带动和鼓励下,村里又新发展了100余亩早熟优质桃,新一代蔬菜大棚基地建设也正在筹划和启动中。
几年来,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下,在支村委干部大刀阔斧的努力下,东洋桥村已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新修了中心花园,文体广场,合作医疗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电影放映室,村级图书室等一系列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如今的东洋桥人正以崭新的姿态,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举步腾飞。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8200 | 044000 | -- | 查看 东洋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楼底村 |
楼底村位于夏县尉郭乡西北角,埝裴线穿村而过,青龙河从村边流过,该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 145户,582口人,耕地1680亩,人均2.8亩地。党员28人,支村委干部5名,其中支部2名,村委3名,是一个纯农业村,近年来,楼底村两委一班人始终坚持“抓经济、促文明、图发展、谋富强”的治村思路,以班子建设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抢抓发展机遇,狠抓工作落实,目前全村已栽植经济林900亩,效益可观。去年,在县、乡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还发动群众协调地块、协调贷款,建成32个温室大棚。2010年被县委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
西董村 |
西董村位于古老青龙河畔,禹庙滩腹地,中原路串村而过。全村共有298户,9个村民小组,1828亩耕地。近年来,支村委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多方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枣、柿、桃等经济林600余亩,日光温室30余亩,劳务输出200余人。 二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成立文艺宣传队、老年协会机构、锣鼓队、建成卫生室、文体广场、花园,并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 三是:狠抓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建起垃圾池,使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根本解决,并对村主街道进行绿化。 |
中卫村 |
中卫村隶属于山西省夏县尉郭乡,在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6公里,交通便利。辖12个村民小组,575户,2478人。耕地面积2671亩,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有七八十户人家从事木器加工,人均年收入约3500元。 |
苏庄村 |
苏庄村位于尉郭乡东北角,书圣师尊卫夫人故里,全村共有1355人,342户,土地面积1900余亩,共有党员44名,支村委干部5名,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27名村民代表。全村现有耕地2019.5亩,人均耕地面积1.49亩。农业产业主要以红提葡萄、桃、粮棉为主,其中一队、二队、六队、七队共种植红提葡萄110亩,三队种植桃70亩。以粮棉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700元。 |
苗村村 |
苗村位于县城以北3公里,是闻夏线的必经之处,全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人口2216人,486户,苗村现有党员71人,耕地面积2840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和大棚蔬菜为主。其中7315型日光温室168个,占地320余亩,经济林100余亩,外出务工人员250余人,人均纯收入3408元。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粮、棉和大棚蔬菜为主,以及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和从事副食品加工。 |
三联村 |
三联村位于夏县青龙河畔,尉郭乡正北角,距县城7.5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72户,706口人,耕地面积1350亩。现有党员18名,支村委干部6人。该村主导产业“粮、棉、果、建筑”齐头并进,人均年收入3500元。 |
尉郭村 |
尉郭村位于夏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6公里,是尉郭乡乡镇府所在地。全村19个村民小组,5200余人,有117名党员。全村主要以梁棉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尉郭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村内基础设施,硬化了村主大街,修建了村中心花园,硬化村文体广场和篮球场,使尉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
东洋桥村 |
东洋桥村隶属于夏县尉郭乡,位于乡政府东北方一公里处。西与西洋桥村相邻,南与尉郭村接壤,东与周村紧邻,北与苏庄村相连,村域总面积约1028亩,其中耕地约900亩,建设用地约90亩。乡三级公路自东向西经过,交通较为便利。现有2个村名小组,128户,565人,青壮劳力305人,党员31人。 东洋桥村的主导产业为传统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为主。近年来在支村委干部的带动和鼓励下,村里又新发展了100余亩早熟优质桃,新一代蔬菜大棚基地建设也正在筹划和启动中。 几年来,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下,在支村委干部大刀阔斧的努力下,东洋桥村已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新修了中心花园,文体广场,合作医疗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电影放映室,村级图书室等一系列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如今的东洋桥人正以崭新的姿态,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举步腾飞。 |
西洋桥村 |
西洋桥村位于县城以北6公里处,全村115户,3个村民小组,508口人,现有党员20人,耕地面积为610亩。支村委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劳务输出30余人,主要从事运输、建筑、食品加工等工作。本村农业主导产业以红提葡萄为主,现有红提葡萄种植面积280亩,人均收入可达3000元。于2010年成立夏县勇军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葡萄种植、销售、新技术引进、技术指导。支村委班子建立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流动党员管理等规章制度。经支村委班子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
小台村 |
小台村位于尉郭乡的西南部,全村现有人口638人,136户,有3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652亩,人均1亩,全村现有党员38名,支村委干部5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以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有小规模的水果种植和饲料加工。 |
东阴村 |
东阴村位于尉郭乡东北方向,向西可到胡张,向北可到埝张,向东可到南大里。交通便利。全村有户籍人口742人,179余户,3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1210亩,人均约0.7亩。农作物面积1140亩。村级集体经济无收入,全村主要是靠土地和外出打工收入,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 。东阴村目前是一个农业大村,村民从事农业的占大多数。主要以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棉花为主,;高效农业方面种植大棚蔬菜,黄瓜、辣椒、种植蔬菜的也有43户,面积约120亩,规模较小。种植大棚杏有10余户,效益不错. |
西阴村 |
西阴村位于尉郭乡西北角,和胡张乡其毋村相邻,全村526户,2465人,共1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500余亩,现有党员63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该村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种植面积约42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4.45%;苹果、油桃等经济林200余亩,占4.44%;大田蔬菜50亩,占1.11%。村里有5个小型建筑施工队,大、小工建筑工人共100余人,农闲时从事民房建设;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常年在外经商10余人。 |
阴庄村 |
阴庄村位于尉郭乡西北方,青龙河畔,峨眉岭下,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24户,1370人,田土2780余亩,群众主要围绕土地做文章,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 基本情况 (一)村级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玉米、小麦,棉花,以农为主。一,是粮食和经济作物销售收入。二是劳务输出。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主要从事电子、运输、建筑等。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支村委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各项工作及时公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2001年阴庄党支部还被县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自2008年阴庄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后,支村委一班人精诚协作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拆旧房屋400余间,打通巷道12条,用土3000余方。硬化道路10000余平方。自筹资金30万元改造村民饮水管道。建设高标准党员活动室一个,标准化医疗卫生所投入使用,建成沼气池65个,极大的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同时,按照国家“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的标准,栽植了3000余棵树木,实现了村庄的绿化,香化和美化。 |
下张村 |
下张村,全村263户,5个村民小组,全村1193口人,现有党员38人,耕地面积为1850亩。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几年来,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下,在支村委干部大刀阔斧的努力下,下张村已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
马村村 |
马村位于县城以北,全村138户,2个村民小组,全村587口人,现有党员19人,耕地面积为850亩。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几年来,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下,在支村委干部大刀阔斧的努力下,马村已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新修了中心广场,文体广场,合作医疗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一系列村级文化活动场所。 |
白张村 |
白张村位于县城以北,全村405户,5个村民小组,1620人,现有党员47人,耕地面积为2083亩。支村委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劳务输出900余人,主要从事修理、建筑、食品加工等工作。本村农业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其中建设日光温室100余亩,经济林70余亩,人均年收入3250元。经过支村委班子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
大台村 |
大台村位于尉郭乡南部,全村1046人,247户,4个村民小组,共有27名党员。全村主要以棉梁种植业为主,大蒜是特色产业。近年来,大台村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内主干道已全部硬化,村里基本实现了绿化和硬化,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2元。 |
高村村 |
高村位于尉郭乡东北方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671人,179户,2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32名。现有耕地1352亩。村级集体经济无收入,村民主要是靠种地和外出打工收入,养殖业以鸡、猪为主,共有养殖户25户,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