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乡郭里村地处鸣条岗峰,现有12个村民小组,790余户3300余人,耕地面积8100余亩,深井50余眼,粮棉及葡萄是我村的主导产业。在上级党委帮助安排下,党支部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方针的要求,努力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在粮棉和葡萄已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油桃与枣树栽植。相信在支村委干部的坚实领导下,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我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的优势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8201 | 044000 | -- | 查看 郭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其里村 |
西其里村位于位于鸣条岗脚下,夏水路以东两公里处。全村有9个居民组,2080 人,450 户。全村土地面积 4.50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809亩,人均占地近2亩。境内地势比较平坦,交通便利,远景发展较有前途。2010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西其里村居典型的农业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主要经济作物及农作物有:棉花、玉米、小麦,桃,蔬菜等。“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完善了远程教育等设施,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狠抓植树造林,树木管护工作,对环乡路沿线和村内两条主巷道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并在对村委会大院进行硬化,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西其里村。 |
东浒庄村 |
禹王乡东浒庄村位于禹王乡南端,南与裴介镇西浒村相邻。全村共有二个村民小组,100余户,513人,其中党员20余人,耕地面积600多亩,现代化养鸡场1个,全村以大枣种植为主导产业。在上级党委帮助安排下,党支部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方针的要求,努力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充分尊重民意,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从治理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硬化了全村的大小巷道,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益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在党中央英明决策和惠农政策的感召下,眼下全体村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勤劳致富、建设和谐美满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 |
秦家埝村 |
秦家埝地处峨眉岭下,青龙河畔,全村共有553 户,2280口人,耕地面积2000亩,村民小组13个,党员48名,2010年人均纯收入3229元。目前,本村以粮棉为主导产业。 在上级党委帮助安排下,党支部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方针的要求,努力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充分尊重民意,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从治理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先后硬化了全村的大小巷道10余里,划分了9个卫生责任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益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多功能设施农业蔬菜大棚面积逐年扩大到50余亩,经济林面积达到200余亩。养殖业、运输业、建材业、造纸业正稳步向前扩大发展。在党中央英明决策和惠农政策的感召下,眼下全体村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勤劳致富、建设和谐美满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 |
庙后辛庄村 |
庙后辛庄村位于夏县东北方向约7公里,东临郭里,西临禹王,南临西董,北临史庄。全村有9个居民组,1844 人,440 户。全村土地面积 3.3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809亩,人均占地近2亩。境内地势比较平坦,交通便利,远景发展较有前途。2010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庙后辛庄村居典型的农业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主要经济作物及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桃,蔬菜等。“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完善了远程教育等设施,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确立了以大棚蔬菜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日光温室25座,占地60余亩,有效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狠抓植树造林,树木管护工作,对环乡路沿线和村内两条主巷道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并在舞台前及学校前建了一个精品花园,绿化率达90%;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新农合参合率达98%。“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庙后辛庄村。 |
李庄村 |
李庄村位于夏县县城以西的鸣条岗丘陵地带,青龙河畔,交通方便。全村共有158户,672口人,耕地面积1820亩,村民小组4个,党员26名。2010年人均纯收入3323元。目前,该村还是以粮棉为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村两委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新建了村党员活动室,并完善了远程教育等设施,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确立了以红枣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红枣70余亩,有效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狠抓植树造林,树木管护工作,对环乡路沿线和村内两条主巷道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绿化率达80%;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新农合参合率达98%。“十二五”期间,新的两委班子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李庄村。 |
郭里村 |
禹王乡郭里村地处鸣条岗峰,现有12个村民小组,790余户3300余人,耕地面积8100余亩,深井50余眼,粮棉及葡萄是我村的主导产业。在上级党委帮助安排下,党支部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方针的要求,努力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在粮棉和葡萄已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油桃与枣树栽植。相信在支村委干部的坚实领导下,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我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的优势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
禹王村 |
禹王村,位于县城以西的呜条岗丘陵地带,青龙河畔,距县城7.5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建都的地方,是禹王乡政府所在地。境内太三路穿村而过,县乡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即为商贾贸易重地,每年旧历3月22日和9月22日有两次为期10天左右的古庙会仍沿袭至今。全村十一个居民组,2570人。耕地面积3000亩,人均年收入3244元。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井灌面积达耕地面积95%,是全乡粮食主产地。 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村已初步形成以小麦、棉花等作物为主导,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共同发展的大农业格局。青龙造纸厂、古城水泥厂、禹龙饲料有限公司、冠宇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我村落户,转移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禹王村旅游资源丰富,禹王青台雄伟高大气势磅礴,外地游客常来观光游览。全村已实现“四化”、“四改”的发展目标,人民生活安定和谐,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
中其里村 |
禹王乡中其里村地处鸣条岗以北,共11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6300余亩,2740余人口,党员56名。在上级党委帮助安排下,党支部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方针的要求,努力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充分尊重民意,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从治理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先后硬化了村的环乡路10余里,划分了10个卫生责任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益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逐年扩大面积,经济林面积达到1500余亩,粮食面积逐年负增长。养殖业、冷饮业、运输业、建材业正稳步向前扩大发展。在党中央英明决策和惠农政策的感召下,眼下全体村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勤劳致富、建设和谐美满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 |
东浒村 |
东浒村位于夏县县城以西的鸣条岗丘陵地带,青龙河畔,交通方便。全村共有2892口人,耕地面积2900亩,村民小组16个。2010年人均纯收入3300元。目前,该村还是以粮棉为,主要经济作物是枣树。“十一五”期间,村两委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并完善了远程教育等设施,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确立了以红枣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红枣200余亩,有效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狠抓植树造林,树木管护工作,对环乡路沿线和村内两条主巷道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绿化率达80%;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新农合参合率达98%。“十二五”期间,新的两委班子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东浒村。 |
史庄村 |
史庄村位于峨眉岭鸣条岗旱堰地带,总人口2100人,党员67人,500余户,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040亩,以粮、棉、桃果为主的主体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史庄村居典型的农业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主要经济作物及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桃,蔬菜等。“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完善了远程教育等设施,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确立了以经济林油桃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油桃1000余亩,有效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狠抓植树造林,树木管护工作,对环乡路沿线和村内两条主巷道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绿化率达90%;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新农合参合率达98%。“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史庄村。 |
司马村 |
禹王乡司马村地处鸣条岗峰,共10 个居民小组,两个自然村(司马堡分1、8两个小组)。耕地面积4700余亩,2430余人口。193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现有7个党小组,党员71名。在上级党委帮助安排下,党支部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方针的要求,努力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充分尊重民意,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从治理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先后硬化了全村的大小巷道10余里,划分了10个卫生责任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益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多功能设施农业蔬菜大棚面积逐年扩大到500余亩,经济林面积达到1800余亩,粮食面积逐年负增长。养殖业、冷饮业、运输业、建材业正稳步向前扩大发展。在党中央英明决策和惠农政策的感召下,眼下全体村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勤劳致富、建设和谐美满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 |
中秦村 |
中秦村地处鸣条岗腹地,土质肥沃,水资源充沛,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296口人,其中0党员29名,居住面积255亩,耕地面积1536亩,有深井15眼。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方针的要求,努力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中秦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粮棉为主逐步调产到以辣椒、西红柿、豆角的蔬菜种植为主。展望未来,中秦村两委班子将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把中秦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好而不断努力! |
秦寺村 |
秦寺村位于禹王乡峨眉岭下,县门一路的中心地段,全村共131户,3个居民小组, 500余口人,党员25人,耕地600余亩,以粮棉为主导产业,属于单纯的农业村。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村民“致富难、增收难”。为了寻求解决这一问题办法,我们乡村两级干部积极通过各个渠道,通过与泰顺公司签订番茄种植合同发展了30亩番茄。通过调查得知:种植番茄每亩获得的收入比单纯的种植粮棉多收入了500元。通过这种“订单式农业”的发展方式对提高秦寺村的整体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架起了一座很好的桥梁。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年我村通过与各方面积极协调在我村中央建有一个标准篮球场、两个中心花园、一座村级卫生室、党员活动室 村容村貌方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改善脏、乱、差现象,使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改善,给村民创造了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并对我村中心花园和路边的树木进行补植补栽,并加强对此次栽上的雪松、冬青、刺柏、国槐等花草树木的管护,从而美化了环境,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
西秦村 |
禹王乡西秦村位于峨眉岭下,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330余户,1580人,其中党员50人,耕地面积3360多亩,交通便利。我们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完善了远程教育等设施,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我村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确立了以棉套瓜、玉米套瓜、桃树等多种种植相结合的模式为主导产业。有效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对村大小巷道进行硬化,改修用水设施,有效的解决了村里的饮水灌溉问题;改善了文体广场、医疗室等配套设施;狠抓植树造林,树木管护工作。环乡路沿线和村内两条主巷道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并在村委会院内建了一个花园,绿化率达98%。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新农合参合率达98%。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西秦村。 |
师冯村 |
禹王乡师冯村地处峨嵋岭,南与盐湖区陶村镇相邻,东与裴介镇接壤,是夏县通往运城市出境的“南大门”之一。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798户,3200人。耕地面积6100亩,0员99人。支村委干部6人。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主导产业为油桃种植业,共发展2200亩。杜念祖同志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师冯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当时解放运城时,全村家家慷慨捐物,人人踊跃参与,作出了积极贡献。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街巷水泥硬化率90%以上,路旁树木绿化率95%以上;公益事业建设成绩显著,有1000m2的支村委办公大楼,近100m2的卫生室,200m2的人民舞台,2000m2的健身娱乐广场,占地11000m2的公立小学;精神文明建设远近闻名,创办有业余剧团,自编自演节目10多个,曾连续两年荣获全县春节文艺调演特等奖,被市文化局授予“全市先进文化村”荣誉称号;集市贸易活跃,每月农历逢五、逢十-;民营企业壮大,建有砖瓦窑、石粉厂、保温材料厂、轧花厂、铸钢厂;交通工具发达,现有小轿车、工具车、面包车30多辆,大型汽车、铲车、三轮车100多辆。 |
西赵村 |
西赵村位于夏县峨嵋岭最南端,西与中其里村接壤,南与郭里村相邻。全村共有121户,602口人,耕地面积1390亩,深井7眼,3个村民小组,党员31名。2010年人均纯收入3428元。目前,该村还是以油桃为主导产业。 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先锋作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一是理顺两委关系,强化大局意识,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三是加强年青后备干部储备。严格组织生活制度,通过会议、授课、党日活动等形式加强党 员教育,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新建了村党员活动室,并完善了远程教育等设施;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确立了以油桃和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发展油桃500余亩 ,大棚蔬菜60 余亩,有效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硬化村大小巷道2000米,硬化率达60%;打深井2眼,有效的解决了村里的饮水灌溉问题;改善了文体广场、医疗室等配套设施;狠抓植树造林,树木管护工作。环乡路沿线和村内两条主巷道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并在村委会院内建了一个花园,绿化率达98%;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新农合参合率达98%,并积极推广小额意外人身伤害保险、农作物意外受灾保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