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赵村位于平陆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41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该村北临风平路,南与车村相邻,西与平高村接壤,东与管道移民新村毗连。该村由葛赵村、葛赵坡老和大坪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5个居民组361户1323人。
全村耕地其中耕地1780亩,果园450亩,居民点占地180亩,交通用地80亩。全村分布在常乐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旱地,大部分海拔为620米左右
我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850亩,玉米660亩,苹果450亩,常年水果产量13.5万斤,粮食95.3万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300头,羊存栏60只,牛20头,鸡110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300多人外出打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9101 | 044000 | -- | 查看 葛赵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前村村 |
前村位于平陆县城正西方向,距县城30公里。该村为镇政府机关所在地,常乐镇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东与顺头村为界,西与平高村毗连,南于上焦葛赵毗连。风曹公路贯村而过,交通比较便利。该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0个居民组658户,2304口人。 前村有耕地3710亩,其中果园1100亩,林地72亩,居民点占地580亩,交通用地198亩,其它用地300亩。我村属常乐塬,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地势较平坦,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 前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100亩,玉米800亩,桃子350亩,苹果1150亩,新栽核桃林500亩,常年水果产量210万公斤,粮食45万公斤,蔬菜30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600头,羊存栏300只,牛28头,鸡13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350多人外出打工。 前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种植业主要以果桃和小麦、玉米为主。近年又发展了纸夹膜袋苹果,效益较好,成为农民致富新的途径。村内的畜牧养殖业正在兴起,有猪、牛、羊、鸡全面发展,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
平高村 |
平高村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常乐镇西南5公里处,属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苹果个大,色度红,口感脆甜,具有耐运输等特点,有大量丰富优质水果 蔬菜资源,苹果 桃子 韭菜 还有百个果窖贮存能力,在果品销售环境中,如何变得更好,既要让果商放心收果,又要让经纪人不欺诈果商。村党支部、村委员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出了“果品营销政策”。即“三保三不准”,三保是保客商安全、保苹果质量、保货运畅通;三不准是不准欺诈客商、不准以次充好,不准刁难果商。本村还有许多投资环境,热诚欢迎各地果商和有志之士及各级领导光临平高村。 平高村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老村子。据有关资料记载,起码它在明朝以前已经形成。因为它的成村伴随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即这个村原名叫张家庄。 在它的南面,有一个村叫高平里。该村有一老人,学富五车,家境殷实。生有十子百孙。在当地颇有名气。有好事者便向当朝献殷勤:十子百孙何其了得?将来必出人王。由此引发了一场血案,老人举家被诛。其余村民逃入了张家庄,后连村名也改为“平高”。 在翻阅平高历史的“老照片”时,村人们回忆到,这是一个在当地久负盛名的村庄。先不说当地人所说的“上了中张坡,秀才比驴多”的文化底蕴,光村庄的高屋大院来说,别的村子就无出其右。尤其是村南那上百间明朝统治者为平息诛杀十子百孙所引起民愤而修建的鳞次栉比的庙宇,使各朝各代的文人雅士们都心怀崇敬。 |
西堡村 |
西堡村位于平陆县城正北方向,距县城33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该村庄西与下卓接壤,南与元里村为界,北与王村毗连,东与广德村相连。村南0.5公里处便是常乐通往县城的公路,交通便利。该村由一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个居民组,168户,680口人,劳力352人,党员21人。 全村国土总面积:90公顷(1350亩),其中耕地53公顷(800亩),果园20公顷(300亩),小麦和玉米等杂粮12公顷(180亩),居民点占地5公顷(75亩),交通用地5公顷(75亩).其它占地10公顷(150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平田,大部分海拔为500-600米之间。 该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00亩,玉米80亩,苹果300亩,常年水果产量100万公斤,粮食3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120头,牛30头,鸡16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150多人外出打工。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面完善提高2010年市委所提出的“六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速推进省政府提出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本规划,使全村的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改善、面貌呈现新变化、机制得到新进步、生活得到新水平,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010年人均收入1100元。 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西堡村。 |
圪塔村 |
圪塔村位于常乐镇东南角,距平陆县城26公里,该村庄北与中张村接壤,西靠何家滩,南边紧挨黄河,东邻张村乡。风平公路绕村而过,交通比较便利,该村共有4个居民组,310户1070口人。全村共有党员25名,女党员4名,男党员21名。全村现有劳动力508人。 全村国土总面积为3660亩,其中耕地700亩,果园40亩,居民总占地300亩,交通用地200亩,草坡900亩,荒坡、土疙瘩等1200亩,其他用地320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沟坡纵横,土疙瘩星罗棋布。村东谷地有发源中条山的一条溪流流入黄河,是有名的圪塔涧。整体属山地地貌,土地含沙量高,土疙瘩下储藏由丰富的黄沙资源,黄河沿村南流过,有少量滩涂可以利用。耕地多为旱梯田。 圪塔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少量果品为主要产业,全村种小麦700余亩,玉米400余亩,苹果40余亩。 新栽花椒、核桃、枣等新作物200余亩,粮食全年总产56万斤。目前全村养牛存栏90余头,生猪存栏500余头,羊存栏150余只,鸡2000只,都为多家多户分散饲养,管理水平低,收益差。全村有320多人在外打工。圪塔村党支部、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生活水平。 |
中张村 |
中张村位于平陆县城正西方向,距县城30公里。该村庄北与广德村接壤,南与顺头村为界,西与马村毗连,东与留史隔沟相望。常乐通往县城的公路从村中间穿过,交通比较便利。该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2个居民组655 户,2350口人。 中张村有耕地1956.75亩,果园1611.3亩,林地860.55亩,居民点占地691.5亩,交通用地98.4亩,草地430.05亩,其它用地239.4亩。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呈坡状,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属常乐塬,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缓坡梯田,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 中张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100亩,玉米800亩,桃子350亩,苹果1150亩,新栽核桃林500亩,常年水果产量210万公斤,粮食45万公斤,蔬菜30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394头,羊存栏400只,牛28头,鸡13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450多人外出打工。 中张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种植业主要以果桃和小麦、玉米为主。近年又发展了纸夹膜袋苹果和食用菌的养殖,效益较好,成为农民致富新的途径。村内的畜牧养殖业正在兴起,有猪、牛、羊、鸡全面发展,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
新马村 |
新马村位于常乐镇东北部,距常乐镇政府不足2.5公里。北于广德村、王村相邻,东于中张村相邻,西于西堡村邻,南于风平路相连,交通比较便利。新马村现有107户,400口人,支委委员3人,村委委员4人耕地面积555亩,每人均纯收入1206元。全村共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3名。 全村国土总面积: 2800亩,其中耕地1709亩,果园900亩,林地100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村有大小十二条沟,沟中间夹着坡道,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全村分布在带状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缓坡梯田,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 新马村文化大院位于村中间。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在不断美化中。 新马村没有村办企业。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争取中,希望解决垃圾处理及污水排放问题。主导产业为苹果。 |
元里村 |
元里村位于平陆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33公里,距镇政府1公里。该村庄北与马村和下卓接壤,南与顺头村和后村为界,西与后村毗连,东与中张村相连。村南0.5公里处便是常乐通往县城的公路,交通便利。该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4个居民组,242户,922口人,劳力452人,党员26人。 全村国土总面积:204.05公顷(3060.75亩),其中耕地90公顷(1350亩),果园50公顷(750亩),小麦和玉米等杂粮40公顷(600亩),居民点占地20公顷(300亩),交通用地24.05公顷(360.75亩).其它占地70公顷(105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平田,大部分海拔为500-600米之间。 该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600亩,玉米400亩,苹果750亩,常年水果产量150万公斤,粮食15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280头,牛80头,鸡23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140多人外出打工。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面完善提高2010年市委所提出的“六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速推进省政府提出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本规划,使全村的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改善、面貌呈现新变化、机制得到新进步、生活得到新水平,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010年人均收入1100元。 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元里村。 |
顺头村 |
顺头村位于常乐镇中心地带,交通要道贯穿东西南北,是农工商贸的集聚地,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全村地势平缓,北高南低,地形平坦,东西长2公里,南北3公里。全村种植小麦1000亩,玉米800亩,棉花100亩,经济林1200亩,主要收入来源是经济林。 全村有6个居民组,364户,1540口人,劳动力达到900人以上,每年都有500余人在外务工。全村共有党员53人。 经过环境卫生大整治,本村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本村已经新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室,配置了图书阅览室,及远程教育,丰富了村民的文化活动。村民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通村通户的街巷硬化已完成了百分之七十五,人畜饮水工程正在完善,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正逐年完善。 |
范滩村 |
范滩村位于常乐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2公里,顺滩路从村后通过,沿黄路经本村地界108公里,全村分为2个自然庄,分垣下村和垣上村,属三门峡库区全移民村,全村有5个居民组,546口人,460亩耕地,滩涂1000余亩,有水浇地百拾亩,旱地150亩,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业村,全村有果树面积180余亩,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打工和苹果收入。苹果亩均收入1000元,全村在外打工有50人,年收入20万元,小型养殖业猪出槽年均200头,羊存栏有百余只,养殖业收入5万元,种植业收入10万元,年人均收入1000元。近年来,新建文化大院一座,硬化道路0.9公里,打机井3眼,铺设管道1500米。 全村共有党员19人。村两委班子现有5人,其中:支部班子3人,支部书记:范莹,副支书:范申有,支部委员:范广师。村委班子2人:村委主任:范治伟;村委委员:裴爱霞。 村风村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请神弄鬼或装神弄鬼,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听、看、传0书刊、音像,不参加-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出具检讨书,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
王村村 |
王村位于常乐镇正北方,距镇政府5公里。该村庄北与上卓村接壤,西南与下卓村接壤,南与西堡村接壤,东南与广德村毗连。马苏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该村共有6个居民组265户1005口人。全村国土总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果园面积1000亩,林地500亩。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缓坡梯田,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全村小麦1200亩左右,粮食基本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苹果面积约1000亩左右,品质优良,深得域内外客商喜爱,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村民增加收入100余万元;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露天西红柿种植约70亩左右,已初具规模;目前全村生猪存栏1800头左右,羊存栏400只左右,牛60头左右,养殖业已成人们致富的新途径,随着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村民的文化素质也大大的提高了,正信心百倍的向小康社会迈进。 |
后村村 |
后村位于常乐镇政府西,全村分为8个居民组,5大片。共413户,总人口1700人。劳动力847人村里3/5的农户住进砖混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全村共有党员47名。 后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果桃和露天西红柿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150亩,玉米800亩,桃子350亩,苹果1250亩,常年水果产量210万公斤,粮食45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650头,鸡10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730多人外出打工。 后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国土面积2.1亩。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目前村内的畜牧养殖业正在兴起,尤其猪、鸡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农民外出打工有一定规模。这些都为产业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面完善提高2010年市委所提出的“六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速推进省政府提出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本规划,使全村的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改善、面貌呈现新变化、机制得到新进步、生活得到新水平,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
下卓村 |
下卓村共有3个自然庄,5个居民组,249户,880口人,纯收入1460元,耕地面积1925亩,堵沟造地4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人均耕地1.7亩,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现有果树经济林600亩,亩均收入1000元左右。 全村共有党员30人,女党员7人,男党员23人,40岁以上党员22人,其中男16人,女6人,40岁以下6人,男5人,女1人。村两委班子现有3人,其中:支部班子2人,支部书记员怀治,副支书王松柏。村委班子3人:村委主任员怀治,现任镇人大代表。副主任:王松柏;委员:张忙全。 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养猪户20户,猪存栏800余头,仅养殖这一项使村民增收150余元。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请神弄鬼或装神弄鬼,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听、看、传0书刊、音像,不参加-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出具检讨书,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
车村村 |
车村位于平陆县城西南角黄河崖畔,距常乐镇8公里,全村分2个自然庄,设16个居民组,803户,2830口人,党员69人,21名党员在外打工,其中60岁以上党员19名。全村在外打工有700余口人,200余户,耕地3700亩,黄河滩涂地3000余亩,全村人均有效耕地1亩。以种植枣树、杏树等经济林和粮食作物为主。 车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沟壑和未利用土地较多,潜力大。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以种植枣树、杏树等经济林和粮食作物为主。 车村文化大院位于村东,垣上、垣下两个自然庄各有体育广场。文化娱乐设施正在争取中。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在不断美化中。 车村没有村办企业。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争取中,希望解决垃圾处理及污水排放问题。主导产业为苹果、枣树、杏树、大豆,人均纯收入1501元。 |
上焦村 |
上焦村地处平陆县县城西30公里处,距常乐镇政府3公里。村北1公里处便是平风公路,交通比较便利。上焦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全村土地面积4637亩,其中耕地2400亩,人均耕地面积1.9亩,沟壑和未利用土地较多,潜力大。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 该村分为东西两个自然庄,共有6个居民组,332户(其中东村138户,西村194户),1204口人。村里50岁以下劳力有290多人外出打工。全村共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8名。 上焦村文化大院位于村中间,东西两村各有文化广场。文化娱乐设施正在争取中。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在不断美化中。 上焦村没有村办企业。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争取中,希望解决垃圾处理及污水排放问题。主导产业为苹果,人均纯收入1801元。 |
前沟村 |
前沟村位于常乐镇西南,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全村种植小麦,玉米,红枣、大豆,主要收入来源是经济作物。 全村有三个自然山庄,6个居民组,250户,842口人,劳动力达到480人以上,每年都有300余人在外务工。全村共有党员22人。 经过环境卫生大整治,本村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本村已经新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室,配置了图书阅览室,及远程教育,丰富了村民的文化活动。村民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通村通户的街巷硬化已完成了百分之七十五,人畜饮水工程正在完善,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正逐年完善。 |
洪阳村 |
洪阳村地处平陆县西南,南邻黄河,交通便利,土地面积约十六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40亩,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尚不发达。 洪阳村共三个自然庄,五个居民组,共404户,1517人,党员人数41人。 近年来,国家加强文化建设,洪阳村投资20多万修建面积达五百亩的文化大院,,兴建90平方米的阅览室,其中图书三千册,大大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洪阳村集体经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年平均每人4000元人民币收入。洪阳村以红枣为主导产业,枣业的发展近年来逐渐打造自己的品牌,其中正通、瑞翔、虞山红红枣多次在运城举办的展销会上崭露头角。其他产业还有大豆、小麦、玉米等。 近年来,洪阳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情逐渐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面貌。 |
葛赵村 |
葛赵村位于平陆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41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该村北临风平路,南与车村相邻,西与平高村接壤,东与管道移民新村毗连。该村由葛赵村、葛赵坡老和大坪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5个居民组361户1323人。 全村耕地其中耕地1780亩,果园450亩,居民点占地180亩,交通用地80亩。全村分布在常乐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旱地,大部分海拔为620米左右 我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850亩,玉米660亩,苹果450亩,常年水果产量13.5万斤,粮食95.3万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300头,羊存栏60只,牛20头,鸡110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300多人外出打工。 |
石穴村 |
石穴村属于平陆县常乐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常乐镇留史片北方,全村共有六个居民组,100户,420口人,分别居住坡沿上下十二个自然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00余亩,人均经济收入仅有1200元,区域内,山缓坡多,但地处偏远,经济贫困,是一个急需项目投资扶持的山区贫困村。 石穴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是一个以养殖为主的村庄,村内的畜牧养殖业正在兴起,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养殖业主要以牛和羊为主。效益较好,成为农民致富新的途径。 我村在上级政府领导和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面完善提高2010年市委所提出的“六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速推进省政府提出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本规划,使全村的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改善、面貌呈现新变化、机制得到新进步、生活得到新水平,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磨沟村 |
磨沟村位于常乐镇留史片西北方,交通十分不便,土地面积4000余亩,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现有6个居民组,199户,806口人,有劳动力384人,全村党员23名,2010年人均纯收入1067元。 村风民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请神弄鬼或装神弄鬼,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听、看、传0书刊、音像,不参加-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
官道村 |
常乐镇官道村扶贫移民新村,位于平陆县西45公里前村官道处,距常乐镇政府驻地约三公里,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官道村毗邻上焦村,葛赵村,前村。由11个行政村中的2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计248户人家,1248口人。目前村集体是空壳经济,群众的土地在原籍,收入依然靠原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了解决移民的住房问题,政府协调征用前村土地110亩,新村采取统一选址、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的办法,经过近7个月的建设,建房工程基本完工,水、电、路、校、林设施配套齐全。新建房屋824间,19776平方米。架设低压线路760米,安装排水管道2900米,供水管道4100米,建3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新修60U型渠682米,硬化水泥路面600米。与此同时,我们还投资了15万元,建成16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1000余平方米的小花园,安装了6套健身器材,修建10个垃圾池,安装9个果皮箱,刷写8条大幅标语,制定了村规民约,完成传统露天水茅到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的改造,为净化、亮化、美化新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
北留史村 |
北留史村共有7个自然庄,8个居民组,252户,846口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1460元,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人均耕地2.5亩,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现有果树经济林1000亩,亩均收入1000元左右。 全村共有党员23人,女党员6人,男党员17人,村两委班子现有5人,其中:支部班子3人,支部书记张福知,副支书张喜元。村委班子3人:村委主任张福知,副主任:秦应仓;委员:张红霞。 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养猪户50户,猪存栏1000余头,有养牛场一座,牛存栏80余头,仅养殖这一项使村民增收300余元。 村风民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请神弄鬼或装神弄鬼,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听、看、传0书刊、音像,不参加-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出具检讨书,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
梁滩村 |
梁滩村位于平陆县城西南方,处于黄河岸边 ,距县城37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该村庄北与顺头接壤,南靠黄河,西与范滩和薛滩为界,东与疙瘩隔沟相望。交通不便。该村由坡垴、坡下、新房三个自然庄组成,共有6个居民组276户1126人,党员26人。 全村国土总面积:141公顷(2115亩),其中耕地68公顷(1020亩),果园27公顷(400亩),林地73公顷(1100亩),居民点占地9公顷(135亩),交通用地8公顷(120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三沟五梁”,呈阶梯状下降。村域东面有三条大冲沟夹着中部一道坡,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塬地黄土覆盖较浅,土壤中含有较多小石块。全村分布在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坡田,大部分海拔为700-1580米之间。 |
郝口村 |
郝口村位于平陆县城正西方向,距县城55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该村庄北与运城市接壤,南与东堡村和东郑村为界,西与三凹村毗连,东与斜坡村隔沟相望。村南6公里处便是县城通往西侯和洪池的公路,交通不便。该村由郝口村、郝家咀和吕崖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4个居民组104户404人。 全村国土总面积:1080公顷(16200亩),其中耕地120公顷(1800亩),果园16公顷(240亩),林地960公顷(14400亩),居民点占地5.33公顷(80亩),交通用地4.2公顷(63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两沟三梁,一面坡”,呈阶梯状下降。村域东西两侧有两条大冲沟夹着中部一道坡,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属西侯塬,塬地黄土覆盖较浅,土壤中含有较多小石块,中部塬上有一条小冲沟,纵贯全境。全村分布在两条带状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坡田,大部分海拔为700-1580米之间。 该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000亩,玉米800亩,苹果240亩,常年水果产量12万公斤,粮食16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157头,羊存栏273只,牛27头,鸡43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 |
张家沟村 |
张家沟村是常乐镇最东边的一个贫困小村,位于留史片垣与张村垣之间的涧底,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的发生地。 全村共四个村民小组,96户350余口人,分居在6个自然庄上。全村共有耕地1000余亩,没有平地,全部分布在15面坡、8道梁、8条沟里。全村共有党员23名,其中男党员18名,女党员5名,35岁以下党员4名,35—50岁党员9名,50—60岁党员2名,60岁以上党员8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名。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支委3人,支书:员卫国,副支书:张占青,支委委员:张国伟;主任:员卫国,副主任:张国伟、贺少光(大学生村官),村委委员:陈景灵。 |
南留史村 |
1.南留史村位于常乐镇东部的留史垣面上,距县城30余公里。该村庄北靠北留史,南临全家坡村,东与张沟村相接,西与刘卫庄等村相连。该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国土面积2.3亩,耕地1.2亩。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呈南北一面坡势,区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民收入主要依赖种植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种殖技术的限制,发展未能形成规模,效益不高,未能给群众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2.本村共有十个居民组,357户1217口人,劳动力人口847人,共有党员30人。 3.该村文化大院位于村中间,规模和位置尚可;村民整体素质尚高。 4.该村居民住宅虽是近年从沟内的窑洞搬迁出来的,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大;该村基础设施建设齐全;主导产业为苹果,人均纯收入1340元。 |
全家坡村 |
全家坡村位于常乐镇东部的留史垣面上,距县城30余公里。该村庄北靠南留,南临石埝。该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1.6亩。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呈南北一面坡势,区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民收入主要依赖种植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种殖技术的限制,发展未能形成规模,效益不高,未能给群众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2.本村共有四个居民组,113户418口人,共有党员26人。 3.该村文化大院位于村中间,规模和位置尚可;村民整体素质尚高。 4.该村居民住宅虽是近年从沟内的窑洞搬迁出来的,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大;该村基础设施建设齐全;主导产业为苹果、小麦种植,人均纯收入1100元左右。 |
石家埝村 |
1.石家埝村位于常乐镇东部的留史垣面上,距县城30余公里。该村庄北靠全坡,南临浑里。该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国土面积2.2亩,耕地1.4亩。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呈南北一面坡势,区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民收入主要依赖种植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种殖技术的限制,发展未能形成规模,效益不高,未能给群众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2.本村共有四个居民组,197户780口人,共有党员23人。 3.该村文化大院位于村中间,规模和位置尚可;村民整体素质尚高。 4.该村居民住宅虽是近年从沟内的窑洞搬迁出来的,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大;该村基础设施建设齐全;主导产业为小麦种植,人均纯收入1380元。 |
浑里村 |
浑里村位于平陆县常乐镇留史垣北部,该村庄与石埝村和后涧村接壤。该村中部有留史至县城、运城的公路,村域有一条大路纵贯,对内对外交通比较便利。该村由三个自然庄组成,共有5个居民组137户560余人。劳力共3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280余人。全村共有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4人,男党员16人。35岁以下党员3名,35—50岁党员5名,50—60岁党员4名,60岁以上党员8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名。基础设施有:篮球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四口机井,其中三口可正常使用。 浑里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面积稳定在660多亩,产量稳中有升。村内的畜牧养殖业正在兴起,有猪、牛、羊、鸡全面发展,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农民外出打工有一定规模。这些都为产业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和养猪为主要产业。全村土地面积1000余亩,其中小麦400亩,玉米260亩,棉花15亩,粮食45万公斤,蔬菜30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专业户26户,存栏120头,牛10头,鸡1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270多人外出打工。 浑里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沟壑和未利用土地较多,潜力大。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浑里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舒适宜人等特点。另外,浑里村范围内没有一个工厂,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地下水质没有任何污染。 |
后涧村 |
后涧村位于平陆县常乐镇留史垣东部,该村庄与张村镇张裕村接壤。海拔600米左右,全村呈狭长状,南北长4公里,东西约2公里,居民居住分散,共9居民组,335户,1350口人,劳动力800人。全村共有党员37名。2010年人均收入1100元。 现有耕地面积2500亩。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油菜等,由于地处山地,灌溉用水不方便,种地收入较少,种植业占全村经济收入的一部分。目前全村大牲畜500头,猪2500头,羊300只。村民居住分散,本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是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500人左右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2010年完成文化广场720平方米硬化;硬化支巷道600米;硬化主巷道3.2公里 后涧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沟壑和未利用土地较多。区域昼夜温差大,适宜于一些抗干旱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面完善提高2010年市委所提出的“六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速推进省政府提出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本规划,使全村的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改善、面貌呈现新变化、机制得到新进步、生活得到新水平,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文家滑村 |
文家滑村位于常乐镇西侯片,交通十分不便,土地面积1150亩,耕地面积800余亩,全村现有3个居民组,148户,521口人,有劳动力315人,全村党员12名,人均纯收入1200元。 村风村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听、看、传0书刊、音像,不参加-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出具检讨书,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两委一般人要认真学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响应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团结一致,勇于拼搏,决心在2011年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铺设水泥巷道3000米。 二、扩浇地200余亩。 三、建设人畜分离养猪小区一个,猪存栏200头。 四、修建道路排水渠道2000米。 |
赵家滑村 |
赵家滑村位于平陆县城西方向,该村由赵滑村和小滑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个居民组150户600口人。劳力280人,全村共有党员人数13人,该村庄于东郑村和西侯村毗连,交通比较便利。耕地面积800余亩,下设3个党小组,村两委成员3人,村级卫生室一所,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余元。 该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果桃和露天西红柿为主要产业。由于赵家滑村地理环境和劳动力的制约,产业不成大规模。畜牧业为养猪、羊、鸡等。但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村里大多人外出打工。 赵家滑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沟壑和未利用土地较多,潜力大。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赵家滑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舒适宜人等特点。另外,赵家滑村范围内没有一个工厂,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地下水质没有任何污染。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面完善提高2010年市委所提出的“六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速推进省政府提出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本规划,使全村的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改善、面貌呈现新变化、机制得到新进步、生活得到新水平,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
广德村 |
广德村位于常乐镇东北部,距常乐镇政府不足2.5公里。北于磨沟村、王村相邻,东于刘卫庄村、中张村相邻,西于西堡村、马村相邻,南于风平路相连,交通比较便利。该村由广德村和安口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5个居民组281户,867口人。村里50岁以下劳力有130多人外出打工。全村共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3名。 全村国土总面积: 3800亩,其中耕地1709亩,果园1002亩,林地1400亩,居民点占地646亩,交通用地45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村有大小十二条沟,沟中间夹着坡道,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全村分布在带状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缓坡梯田,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 广德村文化大院位于村中间。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在不断美化中。 广德村没有村办企业。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争取中,希望解决垃圾处理及污水排放问题。主导产业为苹果,人均纯收入1801元。 |
三凹村 |
三凹村位于常乐镇西侯片,交通十分不便,耕地面积900余亩,全村现有3个自然庄,150户,578口人,有劳动力200人,全村党员23名,人均纯收入1044元,村民代表21人。 村风村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听、看、传0书刊、音像,不参加-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出具检讨书,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
刘卫庄村 |
刘卫庄村位于常乐镇东北沟坡上,全村土地总面积23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共有5个居民组123户448口人。全村共有党员24名,其中男党员21名,女党员3名,35岁以下党员4名,35—50岁党员9名,50—60岁党员7名,60岁以上党员4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名。 刘卫庄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大部分外出打工,村里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是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主要种植作物为烟叶,小麦,玉米等,由于地处山地,交通不便,灌溉用水不方便。加之,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村里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仅有1100余元 ,为促进本村可持续发展,我村将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刘卫庄村. |
斜坡村 |
斜坡村位于常乐镇西北角中条山根。西临郝口村,东临苏沟村,南临北张村,北靠中条山靖家山磷矿,是山西历史文化南晋祠(二龙庙、晋庙)发源地。 全村国土总面积10万余亩,其中林地面积8万余亩,草地面积1.3万亩,耕地面积0.27万亩,矿山面积0.3万亩,果园800亩。 斜坡村处于平陆县黄土塬区,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土地资源丰富。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 该村共有4个居民组253户866人;全村共有党员16名,其中男党员13名,女党员3名. 斜坡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和烟叶为主导产业。全村小麦1600亩,苹果800亩。目前全村养猪存栏240头,羊存栏6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 全村有劳动力610个。斜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斜坡村. |
北张村 |
北张村位于平陆县城正西方向,距县城21公里。该村庄北与斜坡村接壤,南与下窑头村和新东侯村为界,西与东堡村和西侯村毗连,东与下卓村隔沟相望。村南1公里处便是县城通往西侯和洪池的公路,交通比较便利。该村由北张村和上窑头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7个居民组365户1412人;全村共有党员40名,其中男党员35名,女党员5名,35岁以下党员6名,35—50岁党员9名,50—60岁党员9名,60岁以上党员16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名,。 全村国土总面积:392.53公顷(5887.95亩),其中耕地130.45公顷(1956.75亩),果园107.42公顷(1611.3亩),林地57.37公顷(860.55亩),居民点占地46.10公顷(691.5亩),交通用地6.56公顷(98.4亩),草地28.67公顷(430.05亩),其它用地15.96公顷(239.4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两沟三梁,一面坡”,呈阶梯状下降。村域东西两侧有两条大冲沟夹着中部一道坡,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属西侯塬,塬地黄土覆盖深厚,中部塬上有两条小冲沟,纵贯全境。全村分布在三条带状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缓坡梯田,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 北张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果桃和露天西红柿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100亩,玉米800亩,桃子350亩,苹果1150亩,新栽核桃林500亩,常年水果产量210万公斤,粮食45万公斤,蔬菜30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394头,羊存栏400只,牛28头,鸡13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全村有450多人外出打工。北张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北张村. |
窑头村 |
窑头村位于常乐镇西侯片,距常乐镇5公里,全村分3个自然庄,设5个居民组,217户,,781口人,党员28人,全村在外打工有215口人,耕地1200亩,全村人均有效耕地1.5亩。以种植苹果、养猪和粮食作物为主。 窑头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沟壑和未利用土地较多,潜力大。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以种植苹果树、杏树等经济林和粮食作物为主。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在不断美化中。 窑头村没有村办企业。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争取中,希望解决农民收入提高的问题。主导产业为苹果、,人均纯收入1120元。 |
新东村 |
新东村位于常乐镇西8公里处。村口处便是县城通往西侯和洪池的公路,村内大路纵贯全村,对内对外交通比较便利。 全村国土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970亩,果园270亩,小麦600亩。 新东村处于平陆县黄土塬区,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土地资源丰富。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 该村共有3个居民组121户433人;全村共有党员21名,其中男党员18名,女党员3名,35岁以下党员6名,35—50岁党员5名,50—60岁党员3名,60岁以上党员4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名。 新东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600亩,苹果270亩。目前全村养猪存栏150头,羊存栏1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 全村有180多人外出打工。新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东村. |
西侯村 |
西侯村位于平陆县城正西方向,距县城21公里。该村庄北与西侯村接壤,南与东侯村为界,西与文化村毗连,东与新东村隔沟相望。村座落于原西侯乡政府所在地,交通比较便利。该村共有7个居民组307户1273人。 西侯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果桃和露天西红柿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240亩,玉米900亩。目前全村养猪存栏480余头,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320多人外出打工 西侯村地处平陆县黄土塬区,土地资源丰富,沟壑和未利用土地较多。区域昼夜温差大,适宜于一些抗干旱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面完善提高2010年市委所提出的“六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速推进省政府提出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本规划,使全村的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改善、面貌呈现新变化、机制得到新进步、生活得到新水平,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东侯村 |
东侯村位于常乐镇西南部,原西侯乡。西与文化村隔沟,东与新东村相连,北街西侯村,南邻平高村。属于黄土高坡丘陵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958口人,耕地面积2500余亩,年人均纯收入1290元。劳动力人数450人,其中男劳动力279人,女劳动力171人。党员28人。 村级文化场所初具规模,13套健身器材已基本安装完毕,篮球场地村委会现无能力硬化。东侯村属文化名村,村民素质较高,村风民俗较以前大有提高,村貌整洁。村巷道已基本硬化结束。 |
薛家滩村 |
薛家滩村位于常乐镇政府东南六公里沿坡上,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145户,673口人,分别居住在坡沿上下两个自然庄,党员12名,其中女党员1名,困难党员3户,薛益民,何占全,薛镇江。 全村国土总面积: 1500亩,其中耕地620亩,果园250亩,林地143亩,居民点占地257亩,交通用地100亩。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村有3条大沟,沟中间夹着坡道,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全村分布在带状塬面上,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缓坡梯田,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 |
苏家沟村 |
苏家沟村位于常乐镇最北端,北边位于中条山脚下,南面与上卓村接壤,西边是斜坡村,东边与么沟村毗邻,交通不便。土地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0亩,坡地面积1320亩,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油菜等为主。苏家沟村6个居民小组,158户,541口人,劳动力290余人,23名党员。 苏家沟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历经5年总投资6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5亩,建设面积300平方米,硬化巷道、田间道路3公里,亮化了巷道、广场路灯28个,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栽植雪松、桧柏、女贞、杨树等1500余株。建起了支村委办公室4间,文化广场1个,灯光篮球场1个,配套了图书阅览室、农民科技服务室、警务室、医疗室、计划生育室,室外健身器材,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社区志愿服务队、党员义务队、治安联防队等群众团体组织,极大地方便了全体群众,受到村民的赞誉。 在党的“-”精神的指导下,苏家沟村将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理念,以创建文明、和谐社会为宗旨,强化服务意识,便民利民,届时一个村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在平陆大地崛起。 |
上卓村 |
上卓村位于平陆县城正北方向,距县城30公里。该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共有7个居民组345 户,1090口人。 上卓村有耕地2600亩,果园800亩,荒坡3000亩。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呈坡状,形成黄土台塬地貌,属常乐塬,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地势较平坦,土地多为缓坡梯田,大部分海拔为620-700米之间。 上卓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500亩,玉米1000亩,桃子300亩,苹果800亩,新栽核桃林500亩,常年水果产量210万公斤,粮食45万公斤,目前全村养猪存栏1500头,羊存栏1000只,牛100头,鸡1300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有300多人外出打工。 上卓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种植业主要以果桃和小麦、玉米为主。近年又发展了纸夹膜袋苹果和食用菌的养殖,效益较好,成为农民致富新的途径。村内的畜牧养殖业正在兴起,有猪、牛、羊、鸡全面发展,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
东郑村 |
东郑村位于常乐镇西17公里处。全村国土总面积:7000亩,其中耕地3200亩,果园1230亩,小麦1980亩。 东郑村处于平陆县黄土塬区,塬地黄土覆盖深厚,土地资源丰富。区域土质肥沃,土壤疏松,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耕垦指数较高,适宜于各种作物和经济林生长,属传统农业耕作区。 该村共有8个居民组328户1182人;全村共有党员47名。 东郑村经济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农民以粮食、苹果为主要产业。全村小麦1980亩,苹果800亩。目前全村养猪存栏120头,羊存栏421只,且为多家多户分户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差,对居民环境影响较大。 全村有235多人外出打工。东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东郑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