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沟村位于209国道东3公里处,有3个自然村,8个居民组,490户,1800余口人,耕地面积约8300余亩,其中,7000余亩小麦,800余亩桃果经济林,150亩露地蔬菜。以小麦为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约1260余元。全村共63名党员,其中3名预备党员。女党员11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5名,60岁以上老党员49名。
安沟村活动场所建设,于2009年动工2010年建成。活动场所总投资10万元,占地3.16亩,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共5间房。院内建有标准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党员活动室内按“十统一”标准全部配备到位,投影仪、远程教育设备有专人管理,定期播放科学发展观、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内容。图书室内现有藏书5000余册,分农业科技、机械维修、文学、励志等类。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沟村按照省“五覆盖”要求,在水、电、教育、卫生、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等各个方面都全面落实。并对整村进行街巷硬化。
安沟村将在2012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继续前进。把安沟建设的更加美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9102 | 044000 | -- | 查看 安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牛村 |
西牛村位于张店镇西南角,运三高速公路西侧,四面环沟,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严重的贫水区。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60户,859口人。党员36名,现有耕地3000余亩,其中桃果经济林面积800余亩,主导产业以烟叶、桃为主。人均收入1900元。 西牛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生活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满足了群众的各项需求,逐步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 |
陈张村 |
陈张村位于张店镇西南5公里处,北接风口村南连西牛村,所辖的五个自然村由一条村通路连接,呈西高东低分布,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较落后。近年,陈张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抓手,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村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村风正、民风淳。 陈张村由5个自然村,8个居民组,352户,1185口人,有劳动力700人,党员42名;全村土地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3600亩,人均3亩地,年人均收入2100余元。以种植粮食、露地西红柿、桃果为三大主导产业,属传统的农业村,年露地西红柿种植达1200亩,小麦、玉米种植面积2800亩,桃果种植600亩。随着水利管网改造项目的开展,已解决6个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有所缓解,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正在陈张村四处开花。 |
凹里村 |
凹里村有54户,226口人,耕地面积1900亩,现已全部退耕还林。凹里移民新村地处张店镇北1公里处,占地101亩,204户,1116口人。2004年列入省扶贫移民计划。由包括凹里整村在内的5个村9个居民组的移民组成。新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户实施”的原则,总投资1091万元,新建住宅860间,建筑面积25800平方米,户均130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6200米,新修油路、硬化巷道3530米,完成绿化面积1800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 凹里新村活动场所建设,于2007年3月动工,5月竣工,历时2个月。活动场所总投资10万元,占地3.16亩,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共5间房。院内建有标准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党员活动室内按“十统一”标准全部配备到位,投影仪、远程教育设备有专人管理,定期播放科学发展观、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内容。图书室内现有藏书5000余册,分农业科技、机械维修、文学、励志等类。 凹里新村因地已退耕还林,现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已占总人数的60%;成立养殖合作社,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散养土鸡、圈养家猪、小尾寒羊等,创出精品养殖致富路。现全村养土鸡1370 只,羊800只,仅养殖一项年人均增收310元。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凹里村按照省“五覆盖”要求,在水、电、教育、卫生、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全县前列。进入2012年,凹里村将对整村进行街巷硬化。 凹里村将在2012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继续前进。把凹里建设的更加美好。 |
风口村 |
风口村位于张店镇南部4.5公里,与盐湖相邻,西接部官乡,全村有207户人家,789口人,432个劳动力,20名党员,全村土地面积5444亩,耕地面积3800亩。全村有4个自然村,5个居民组。 我村地处中条山南麓,海拔800米,地势北高南低,西 北两边系沿山地带,两面环山,中部为垣面,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我们调整了产业结构,种植小麦2000亩,玉米800亩,西红柿1000亩,道路四通八达,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发展,家家户户都吃自来水,农田灌溉面积2000亩,主导产业是风口村露地西红柿产业,人均纯收入2000元. 2009年建成村文化大院,村委办公楼两层,占地6亩,内设党员活动室、会议室、阅览室等。丰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
张郭村 |
张郭村位于运三高速路以西,横涧出口向西便民商店向左500米即到,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达3400亩,耕地面积2800余亩,200米以内深井6眼,640口人,179户,3个居民小组,2个自然庄,其中具备劳动能力的有320人,党员25人,农村的主导产业以反季节露地西红柿、经济林以桃果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大力支持,修建了村村通,户户畅的水泥路面,保障了村民的农产品与外界顺利交易;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书屋的广泛开展为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使张郭村0员在环境整治活动中积极争当优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村民做到爱护家园,人人有责,共同承担起村容整洁的任务;村民在农村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良好的村规民约,养成了热情、纯朴、善良的性格,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薄弱,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村民生活仍不富裕,人均纯收入仅1930元。 |
横涧村 |
横涧村位于高速公路出口处,全村5个自然庄,6个居民组,土地面积5995亩,耕地面积4900亩,378户,1312口人,劳动力850人,现有党员45名。全村布局整齐,土地平整,农业设施完善,交通十分便利。 在支部建设方面,坚持每月7日党员活动日。吸收新党员,以解决党员老龄化问题。并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在春季农民季节,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多年来,横涧村一直以种植小麦为主。近几年,支村委一班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发展高效农业,推进高新技术,每年都多次聘请农业专家给农民讲课,使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倡导科学种田。目前,全村果桃面积800余亩,反季节蔬菜500亩。 横涧村2007年被列入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经过几年的努力,共硬化巷道15900米,栽植绿化苗木7000余株,硬化通村田间路10公里,安装路灯43盏。建篮球场1个,装健身器材14套,改造厨房、厕所100余个,建成标准化便民连锁商店、图书室、党员活动室,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环境更加优美。 |
枣园村 |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枣园村是平陆县张店镇东北部的一个偏远的落后行政村,距镇政府10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392户,1597口人。其中男性812人,女性785人,劳动力850人,其中贫困户364户1486人。因其座落于中条山山麓,辖区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900米,属典型的山庄地貌,土地贫脊,全是旱地。有国土面积1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7800亩,林地面积400亩,草地面积200亩,山地面积7360亩。年平均气温在13.5℃,年均降雨量300mm左右,无霜期210天左右,最大冻土层厚0.5m。 2、经济状况: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业)。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谷物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苹果、桃、西红柿等,其中粮食生产属当地主导产业,面积达6000亩,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00吨,人均1000公斤,年末全村存栏生猪360头,羊450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粮食亩均收入仅400元左右;畜牧业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发展未能形成规模,经济价值不高,未能给群众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全村2008年人均收入仅在1156元左右。 3、社会发展: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枣园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仍然落后,其表现在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农民科学种田含量低,生产出的农产品销售滞后,严重制约着村民的经济收入,使枣元村的发展缓慢,年复一年起色不大。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枣元村也给予了极大支持、帮助,搞了移民搬迁,实现了村通,全村参合率达95%。村民在近几年的经济收入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有93%的人口还生活在温饱线下、特困之中。 二、目标规划: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增加村民收入,使广大村民早日致富奔小康,实现和谐、稳定、繁荣、增收。着眼当前,重抓长远,统筹兼顾,全面发展。为此,经村支两委干部会和村民代表多次会议讨论研究,针对本村实际,决定发展以下项目,进一步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 1、完善水利配套,改变灌溉条件。2009年——2012年,计划投资13.8万元,对全村的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改建,扩浇面积达1000余亩。彻底解决群众浇地难问题。 2、硬化机耕路及翻新桥梁。2009年——2012年,计划投资199万元,硬化机耕路13.5公里,翻新桥梁一座。 3、土地整治。2010-2012年,计划投资24万元,对1500亩中低产田进行整治。 |
安沟村 |
安沟村位于209国道东3公里处,有3个自然村,8个居民组,490户,1800余口人,耕地面积约8300余亩,其中,7000余亩小麦,800余亩桃果经济林,150亩露地蔬菜。以小麦为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约1260余元。全村共63名党员,其中3名预备党员。女党员11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5名,60岁以上老党员49名。 安沟村活动场所建设,于2009年动工2010年建成。活动场所总投资10万元,占地3.16亩,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共5间房。院内建有标准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党员活动室内按“十统一”标准全部配备到位,投影仪、远程教育设备有专人管理,定期播放科学发展观、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内容。图书室内现有藏书5000余册,分农业科技、机械维修、文学、励志等类。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沟村按照省“五覆盖”要求,在水、电、教育、卫生、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等各个方面都全面落实。并对整村进行街巷硬化。 安沟村将在2012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继续前进。把安沟建设的更加美好。 |
候王村 |
候王村位于平陆北大门,四州山下,209国道从村中通过,运三高速公路以村西经过,交通十分方便。 全村方圆四十七华里,总面积12271亩,其中耕地7800亩,气候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种植等,特别是“红不软”桃、药材、小麦、露天菜。 全村共五个自然村,十一个村民小组,486户,1676口人,总劳动力1246人,男651人,女595人。 全村共有57名党员,分五个党小组,男52名,女5名,有党员活动室9间,设图书室、计生室、保健站、卫生所,活动场所800平方米,蓝球、健身器材9件。 全村制定有村规民约,设有三栏,各自然村有广场、土地整理二次计3000余亩。 该村是“伯乐识马”发源之地,“唇亡齿寒”就发生在该村四州山地窨院,经常迎接国际、国内观光考察,候王村民,热情好客,受到国内外游客好评。 候王村以“一二五五”为发展思路,即一人一亩小麦,一人两亩经济林,一人半亩药村,一人半亩露天菜,2011年人均收入1906余元。 |
后滩村 |
后滩村位于平陆县城北约20公里处,距张店镇政府1.5公里,北靠张店村,南邻农场村,东以209国道和前滩村相接,西以运三高速公路和张郭村接壤,全村土地面积3500亩,现有耕地面积2500亩左右,北高南低,呈梯级分布。 全村三个居民小组,226户,813口人,劳动力485人,现有党员22名,民俗文化有30多人的锣鼓队,30多人的腰鼓队,同时还能组织上百人的秧歌队,遗传下来的后滩狮子享有盛名;大学生占全村总人口的4%,高中生占全村总人口的6%。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照下,我村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90%的村民建有新房,全村主巷道水泥硬化工程已完成70%,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全部解决,60%的地块能够浇上水,80%的机耕道路已沙石硬化;当前还是以红不软桃和露地西红柿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 |
前滩村 |
前滩村位于张店镇南1公里处,209国道以东,交通十分便利。全村1个自然庄,2个居民组,170户,620口人,共有农业劳动力260人,党员32人。土地面积2708亩,耕地2015亩,人均耕地3.2亩,以种植业为主,人均年收入1265元。 2008年我村被列入新农村建设村,在张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村先后硬化10条巷道 8公里、文化大院1600平方米;打机井3孔,铺设管道20000余米,建U型渠2800余米、挖管槽铺设管道24000余米,建蓄水池1个;建党员活动室5间,购买了文艺道具,配备了体育器材,建农家书屋1个,文化设施建设基本齐全;建村级卫生所1个;道路绿化、道路亮化工程相继完成;以上项目共投资20余万元。我村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个字方针,扎扎实实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我村主要从种植方式上进行改变,从单一的一家一户种植方式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村民张文锁的带领下,我村率先进行了百亩大棚韭菜种植。 |
农场村 |
农场村建于1958年,位于张店镇南端,南邻岭轿村,北邻前滩村、后滩村,西邻运三高速路,209国道从村中穿插而下。 全村共3个居民组,农户137户,居民465人,分布在两个自然庄,国道西农场为第一居民组,国道东为第二、第三居民组,现有劳动力310人,党员27名,土地面积2200余亩,耕地面积1800余亩,其中果林面积650余亩,居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果桃等,其次是养殖业。 移民5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历届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奋斗,近几年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居民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村里主巷道硬化、人畜安全用水、有线电视电话、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实现全覆盖。村里打深井两眼,铺设防渗渠管道7000余米,基本上实现了人均一亩水浇地。2011年农业生产值达到150余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900余元。 为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大院、科技图书阅览室、篮球场、健身器材等,还新建了便民超市,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生活。 |
岭桥村 |
岭桥村位于平陆县城北13公里处,北靠209国道,西邻运三高速公路,是县城进入张店镇的门户。 全村辖1个自然庄7个居民组,共有201户,730口人,耕地面积2730亩,其中坡地占30%。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冬小麦为主,面积2000亩,原来有一定规模的桃树经济林,近年因自然灾害频发、树种老化退化、病害虫害严重等原因,桃树面积大幅减少,目前仅剩150亩左右,由于该村三面环沟,居住环境恶劣,且十年九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又没有其他支柱产业,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年纯收入仅1087元,是我镇最为贫困的村之一。 缺水是制约该村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虽经历届支村委努力,打井六眼,但能正常供水的只有两眼,且井深均在270米左右,出水量也小,仅能维持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基本靠雨水决定。 2011年,岭桥村争取到新农村建设村的项目,支部村委一班人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从改善人居环境,解决人畜吃水安全和耕地灌溉等方面寻求突破,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争取各方支援,尽可能创造条件,从张店村引水7公里到岭桥村,以缓解农业生产用水紧张的局面; 二是改造人畜引水管道,更换铺装使用多年,已老化破损严重的通水管道6000米,彻底解决群众生活用水的安全卫生问题; 三是硬化村主要道路和住户巷道6300余米,搞好绿化、亮化,美化村容村貌,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大院建设为重点,丰富群众生活,营造文明和谐村风; 四是大力招商引资力度,希望能在小麦和桃果深加工方面做一定工作;发挥新建的农民技校的作用,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劳务输出引导力度,增加群众收入。 |
古城村 |
古城村位于平陆县城北20公里的张店镇境内,全村共有9个自然庄,11个居民组,分别居于辖区的四道梁上,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共有524户,1980口人,其中16-59周岁有1178人,党员共60名,年轻党员和妇女党员占比例比较少。 全村总面积11500亩,其中耕地6812亩,林地680亩,坡地面积3500亩,四荒面积4008亩。该村地处山区,生产条件差,农民主要以耕地为生,村民以种植小麦、桃子、苹果、西红柿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种植果树360亩,红不软桃31亩,西红柿170亩,也有部分居民组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九组主要以种植烟叶为主。 按照规划,今年实施街巷硬化工程25.2千米,截至目前,已完成12.52千米。其中3.5米宽里程达7720米;3米宽里程达2260米;2米宽里程达2540米。剩下的工程明年开春将实施,全村自来水实现全覆盖。 在市纪检委和县相关职能部门的帮扶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村里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村里自然条件恶劣,集体经济薄弱,还需要两委班子及村组干部共同努力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张店村 |
张店村是张店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平陆县城北14公里处,距运城市区18公里,与盐湖区、夏县相邻,东、西、北三面靠山,境内“运三”高速公路和209国道纵贯南北,交通便利,素有平陆北大门之称。张店村地域面积12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862户,3319口人,劳力1851人,耕地7800亩,共有党员73人。 2008年12月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之后,党支部、村委会经过认真研究,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为重点,稳定粮农生产——进一步深加工,提升桃果品质,加快露地西红柿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县委、县政府及张店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很快确立了“扶贫移民搬迁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优质小麦生产及深加工和红不软桃生产的农田灌溉配套工程,以及露地西红柿发展的高效农业园区工程。短短的两年时间,通过支、村委一班人的努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三幢居民楼拔地而起。 小麦生产稳中有升。4800余亩小麦面粉销往全国各地,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张店的馒头别有风味(小麦生长期比其他小麦长40天),销售网络初具规模。 闻名三晋的“红不软”桃1300余亩,年产量800万斤,销往港、澳一带,无公害桃果生产基地日趋走上正规之路。 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露地西红柿。独特适宜的海拔气候(昼夜温差大),更使露地西红柿发展勃勃生机,生产基地初具规模,达1100余亩,年产量2500万斤,总产值1500万元,在张店经济发展中已具龙头作用。今年成立了“古虞红露地西红柿”合作社。并且在今年的种植管理及销售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张店村按照省“五覆盖”要求,在水、电、教育、卫生、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全县前列。进入2012年,张店村将对整村进行街巷硬化。 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建设文化大院11000平方米,配有路灯10盏。发展有120人的“黄河锣鼓队”一支,“避暑消闲广场舞”队一支,成立3支以妇女为主的协会组织。村民素质稳步提升。 2012年,张店村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建设和谐张店。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