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平陆县 >> 张村镇 >> 辛店村

辛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辛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辛店村简介

  辛店村位于张村镇政府所在地向北1公里处,全村两个自然庄,7个居民小组,337户,1145口人。全村退耕还林面积480亩,耕地面积960亩,其中苹果面积400亩,桃树100亩,梨树200亩。全村共发展党员37名,预备党员5名。2011年人均收入2300元。
   2008年该村被平陆县委、县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自此在县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辛店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努力,总投资60万元,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设有:党员活动室(投影机、远程教育电视网络)、村委会办公室、社区活动室、农廉室、警务室、读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农村卫生服务室、财务室、广播室、科技培训中心。文化广场设有:夜光球场、体育健身器材、休闲公园、儿童乐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文化大院水泥硬化、草木绿化、灯光亮化、卫生净化、环境优化,一座高标准的村务公开栏建立在广场对面,村里各项事宜及时公开给群众。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9103 044000 -- 查看 辛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辛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辛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南吴村

  张村镇西南吴村位于张村镇政府的西南部,距张村镇政府约3公里,东邻前南吴,北邻后南吴。全村共有3个自然庄,162户,人口总数为635人,党员18名。现有耕地面积为1100亩,其中小麦耕地面积约为580亩,苹果面积约为250亩,其余耕地种植玉米等作物。该村村民以种植小麦和苹果为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本村的道路已基本硬化,家家用上自来水。    本村在近几年的努力下,修缮了村委办公室,并设有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硬化了文化广场,并配齐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人人讲政策,个个守法律,使整个村风大有改观。新建了远程教育接收点、阳光农廉查询室等为民服务窗口,方便了党员和群众的学习、查询等。  

土地庙村

  土地庙村位于张村镇沿山地带,北靠中条山,南临申家咀,东临西沟村,距镇政府8公里,离平陆县30公里。全村有7个居民组,9个自然庄,共169户,532口人,其中总劳力352人,全村总面积为4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23亩,全村有党员24名,村民代表21人。    土地庙村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建设了村委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办公场所,实现了移民搬迁,使村民的文化素质大有提高,人人讲政策,个个遵纪守法,使整个村风大有改观,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庙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由于基础设施的改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土地庙村通过间伐果树,实现了80%以上的优质果园,发展了养殖业,建设了畜牧区,增加了村民收入,到去年年底村民平均收入达到了1380元/年,给我村新农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西沟村

  西沟村位于张村镇沿山地带,北靠中条山,南邻马咀村,东临杜马,西邻土地庙,距镇政府6公里。全村有7个居民组,4个自然庄,共240户,851口人,党员21名,村民代表35人总劳力429人,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60亩。西沟村的主要产业为小麦、苹果、桃,近两年烟叶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560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各项惠民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建阵地、强班子。村党支部积极筹措资金34万多元,改建标准化村委会5间,党员活动室4间,计生办公室1间,治安办公室1间,图书室1间,购置了办公设施,配齐了电教设备,建立健全了村“五位一体”活动室,修订了各项制度,使村部面貌得到了改善。    二、抓典型,办实事。村党支部注重培养典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因村制宜,发展优质果园400多亩,烟叶80余亩,优质桃200余亩,年利润20余万元,近年来养殖业也迅速发展,现有养殖户8户,年出栏320余头,并在去年先后成立了小麦专业合作社和苹果专业合作社。群众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    三、解决了本村群众行路难、信息闭塞、用水难的问题,采取“向上级争取、村上筹、群众集”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本村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先后争取上级无偿资金30余万元。目前,硬化村组道路7.225公里,达到全部硬化,建设500方水池一座,机井2眼,铺设4000米灌溉管道,全村7个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耕地灌溉面积达300亩,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近年来村党支部把提高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整套体素质。  

申咀村

  申咀村地处中条山脚下,是张村镇沿山上的一个小村庄,距张村镇人民政府10公里远,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条件多有不便,乡镇公共汽车不能直接到达,本村土地面积比较宽裕 ,耕地面积1440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土壤肥沃,惟一欠缺的地方是靠天吃饭——缺水,本村的主导产业是烟叶,另外,以苹果、小麦、玉米为副产业。村里没有其他产业,村民主要靠庄稼吃饭,没有其他产业,经济条件很不理想。    本村现有3个居民小组,122户,336口人,劳力190人,党员人数14人。   本村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并且安装了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广场,今年还建立了农家书屋,存书1万册,村民善良淳朴,村容村貌都比较良好。    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里没有企业和相关优势产业,农民人均收入750元。今年在县交通局和镇党委、政府支持完成了土庙至申咀的道路建设。   

马咀村

  马咀村共有9个居民小组,五个自然庄,全村442户,1520口人,其中总劳力608人,男劳力302人,女劳力306人,全村共有党员43人。北靠中条山脉,南临黄河岸边,沟坡纵横,地理条件比较恶劣,距张村镇政府5公里,离县城三十公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村硬化道路8.5公里,水泥路面基本覆盖,交通比较方便。本村复原面积5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860亩,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源不足,连年干旱,导致本村经济收入较低。   本村在近几年的努力下,村委盖起了办公楼,并设有图书室、活动室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使村民的文化素质大有提高,人人讲政策,个个遵纪守法,使整个村风大有改观,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在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发展发面属于刚刚起步,在基础设施方面,打300米深井一眼,建设300方水池一座,可灌溉土地面积300余亩,使全村人人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由于基础设施的改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由原来仅生产苹果到现在增加了桃、烟叶、露天蔬菜,村民平均收入达到了1580元/年,给我村新农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韩村村

  韩村村位于张村镇政府以北3公里,距平陆县城25公里处。属张村镇沿山片,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1346亩,其中耕地面积506.7亩,苹果树面积500亩,以种植小麦、苹果生产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204户,751口人,劳力246人,党员23名,其中4名女党员。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全村街巷道基本实现了硬化。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几年来,韩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一方面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如重阳节开展的各种尊老敬老活动。村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家庭讲和睦、邻里讲和谐、村民讲团结、干部讲奉献”的氛围。   韩村集体经济薄弱,支村两委正经济寻找突破口,发展集体经济。新建了一座高标准的村村委会和1000平方米的广场并全部硬化,还安装了体育器材,方便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并配备了图书室、远程教育学习室、阳光农廉查询室等为民服务窗口。基础设施方面,紧紧围绕“水、电、路、房”等方面,基本已达到标准。   韩村有着五六十年的苹果发展历史,具有丰富的苹果顾艳丽生产经验,加之我村地处中垣地带,属阳坡,昼夜温差比较大,光照充裕,生产苹果得天独厚,在2004年成立了平陆县金土地苹果专业合作社,现在有苹果优质示范园200亩。人均年收入1200元左右。   

辛店村

  辛店村位于张村镇政府所在地向北1公里处,全村两个自然庄,7个居民小组,337户,1145口人。全村退耕还林面积480亩,耕地面积960亩,其中苹果面积400亩,桃树100亩,梨树200亩。全村共发展党员37名,预备党员5名。2011年人均收入2300元。    2008年该村被平陆县委、县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自此在县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辛店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努力,总投资60万元,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设有:党员活动室(投影机、远程教育电视网络)、村委会办公室、社区活动室、农廉室、警务室、读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农村卫生服务室、财务室、广播室、科技培训中心。文化广场设有:夜光球场、体育健身器材、休闲公园、儿童乐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文化大院水泥硬化、草木绿化、灯光亮化、卫生净化、环境优化,一座高标准的村务公开栏建立在广场对面,村里各项事宜及时公开给群众。   

新村村

  新村位于县城以西25公里处的张村镇政府所在地,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边,东隔龙源沟于杜马乡相望,西有张沟和常乐镇相连。年降水量500多m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岚沿山公路穿村而过,新太路和沿河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我村有耕地面积1058亩(垣上708亩,老城后地350亩),其中果园面积497亩。退耕还林地355亩。由于地少人多,水源缺乏,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200多元。   新村共有两个自然庄,五个居民组,315户,1014口人.男女劳动力618人,但60%都长期在外打工,村里60周岁以上老人有158人,占总人口的14.7%.。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3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女党员3人,60周岁以上党员11人。30周岁以下党员5人。   新村是三门峡水库纯移民村,村民文化素质较高,民风淳朴,家族观念淡薄,村容村貌整齐,环境优雅,中小学和幼儿园齐备,学生上学方便。   新村是2009年确认的新农村建设村,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村两委办公楼屹立在村文化广场中央。主要经济产业是苹果,但由于树木衰老,亟待更新,经济收入微不足道。村民主要收入依靠外出务工和集市上小卖小买。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一定会带领全体村民团结奋斗,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届时,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将在三晋大地崛起!   

西吴村

  西吴村位于张村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5公里,处于张村镇中部,距离镇街道不到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群众思想活跃。全村3个居民组,245户,1054口人,总劳力635人,全村共有党员35名,村民代表21人。西吴村土地面1260亩,积耕地面积770亩。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西吴村的经济发展在全县居中中游水平,到2010年底,人均收入1750/年。村中主要产业目前仍停留在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状体,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60亩,果桃经济林面积250亩,蔬菜及其它作物面积60亩。全村现有运输车辆40余辆,三轮车60多辆,有220多人外出打工。   近年来,夯实基础,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始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取得了可喜成效。建设了张村镇第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舞台及文化广场。新建了集篮球场、羽毛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凉亭、木廊、花园、科技栏、阅报栏等文化科技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标准广场,面积达6538平方米。建成了高标准的党员群众活动阵地,并配置了电视、DVD,为党员、群众受教育、学科技提供了方便场所。对全村硬化,主道、巷道共7.5公里,达到户通。建设了占地2500平方的杜马战役张村烈士纪念地。建成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和一个高标准礼堂,礼堂面积达250平方米,可以容纳300多人;社区内设办公室、警务室、计生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新型农民培训中心,为广大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供了场所,使该村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张村村

  张村村位于平陆县城西25公里的张村镇垣面,东临下张村,西临西吴村,北临张村集镇,南临后南吴村,新太路穿村而过,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406户,1512口人,党员36名。现有耕地1436亩(不包括退耕还林644亩),果树栽植面积452亩。全村以种植苹果和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年人均收入900元左右。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村里还设有农廉网点,远程教育,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民风淳朴,互帮互爱,和谐稳定,村容整洁,面貌一新。  

试验村

  试验村位于平陆县城西25公里的张村镇垣面,东临上张村,西临西吴村,北临张村集镇,南临后南吴村,紧靠新太路沿线,一条水泥路以北到南从村中央通过,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全村土地面积231亩,耕地面积189亩,主要靠种植苹果树和粮食生产。   全村50户人家,182口人,男劳力58人,女劳力50人,党员14名,正式党员12名,预备党员2名。   村里设有农廉网点,远程教育,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民风淳朴,互帮互爱,和谐稳定,村容整洁,面貌一新。   全村村民基本上搬出了旧窑洞,新建了新平房。家家都吃上了自来水,大多数实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靠苹果核粮食生产为主,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   

下张村

  下张村位于平陆县城以西25公里的张村镇东南部,该村北靠张村,东南临张村垣边,西与前南吴村、后南吴村隔沟。区域内乡镇油路纵观南北,通村大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信息快捷。   区域地形较为平坦,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境内垣高水深,水资源奇缺,十年九旱、旱涝交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全村分为2个自然庄,4个居民组,239户,782口人,农业劳动力420个,大牲畜46头。全村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296亩(其中退耕还林596亩)耕地面积仅700余亩,人均不足1亩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群众栽植以苹果等高效经济林面积高达500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果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和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他作物主要以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并夹杂部分豆类作物,全村年粮食总产11万公斤,人均产粮130公斤。2009年在新的支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将原村委会窑洞旧址平整硬化成2000余平方的文化广场。购置健身器材11件,使群众文化活动有场所,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并在2011年将原旧宅老院全部推平,平整土地150余亩;全村户户通道路硬化7.8公里,彻底改变了全村的村容村貌。   目前下张村受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尤其是近年来主导产业苹果树老化,群众的经济条件处于当地的边缘地带,集体经济基础也十分薄弱,大部分群众生活十分贫困,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仅1390元左右。   

云盖寺村

  云盖寺村位于张村镇沿山片,东临杜马乡龙源村,西接张村镇西沟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处。全村共计5个居民组,89户,278口人,17名党员。国土面积2020亩,其中耕地1720亩,全村境内山高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差。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全村主街道基本实现了硬化。   近年来,云盖寺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一方面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如重阳节开展的各种尊老敬老活动。村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家庭讲和睦、邻里讲和谐、村民讲团结、干部讲奉献”的氛围。   云盖寺村集体经济薄弱,支村两委正经济寻找突破口,发展集体经济。新建了4间平房,并配备了图书室、远程教育学习室、阳光农廉查询室等为民服务窗口。基础设施方面,紧紧围绕“水、电、路、房”等方面,基本已达到标准。全村以苹果、小麦、养殖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   

后南吴村

  后南吴村位于张村镇政府以南3公里,距平陆县城2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1349亩,其中耕地面积506.7亩,苹果树面积500亩,以种植小麦、苹果生产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19户,756口人,劳力232人,党员30名。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全村街巷道基本实现了硬化。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几年来,后南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一方面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如重阳节开展的各种尊老敬老活动。村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家庭讲和睦、邻里讲和谐、村民讲团结、干部讲奉献”的氛围。    后南村集体经济薄弱,支村两委正经济寻找突破口,发展集体经济。新建了一座高标准的村村委会和广场并全部硬化,还安装了体育器材,方便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并配备了图书室、远程教育学习室、阳光农廉查询室等为民服务窗口。基础设施方面,紧紧围绕“水、电、路、房”等方面,基本已达到标准。    后南村有着五六十年的苹果发展历史,具有丰富的苹果顾艳丽生产经验,加之我村地处中垣地带,属阳坡,昼夜温差比较大,光照充裕,生产苹果得天独厚,成立了平陆县绿盛苹果专业合作社,现在有苹果优质示范园300亩。人均年收入1132元左右。   

东张峪村

  东张峪村位于中条山南麓,张村垣眉下、黄河岸畔,北靠中条山、南临黄河边,离县城25公里处,是三门峡水库移民迁移村,居住较为分散。境内平风公路贯通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3个自然庄,6个居民小组,224户,750口人,劳动力275人,党员22名。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900余亩,住宅面积180余亩,耕地面积1200余亩,滩地面积520余亩。经济条件差,群众收入低,是一个贫困村。  

西张峪村

  西张峪村位于平陆县西25公里处的黄河岸畔,属张村镇西南部最大的一个行政村,距张村镇12公里,南邻黄河,东西北分别于沙口、常乐镇疙瘩村、后涧村和浑里村为邻。全村有14个居民组,10个自然庄,共680户,2200余口人,党员60名,村民代表56人,全村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34亩,黄河滩涂2500余亩,曹风公路穿村而过。沿黄公路紧靠村南。村里街巷道基本硬化完毕,自来水入户率达百分之九十九,全村有移动电话950部,固定电话2302台。全村农用机井17孔,张峪村的主要产业为小麦、玉米、大豆,养殖业为我村一个主导产业,猪年出栏率达4500头左右,被省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为“养殖专业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各项惠民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建阵地、强班子。村党支部积极筹措资金38万多元,新建标准化村委会办公楼10间,党员活动室3间,计生办公室1间,治安办公室1间,图书室2间,购置了办公设施,配齐了电教设备,建立健全了村“五位一体”活动室,修订了各项制度,使村部面貌得到了改善。    二、抓典型,办实事。村党支部注重培养典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养殖业也迅速发展,现有养殖户50户,年出栏4500余头,并先后成立了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群众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   三、解决了本村群众行路难、信息闭塞、用水难的问题,采取“向上级争取、村上筹、群众集”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本村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先后争取上级无偿资金30余万元。目前,硬化村组道路2.6公里,达到全部硬化,建设200方水池两座,铺设6000米灌溉管道,全村14个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耕地灌溉面积达800亩,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近年来村党支部把提高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整套体素质。   

沙口村

  沙口村位于张村镇沿河地带,北靠中条山,南邻黄河,在县城西处23公里。全村有7个居民组,共345户,1290口人,其中党员29名。全村耕地面积2656亩,其中园地100亩,人均年收1000元左右。沙口村的主要产业为小麦和玉米,其中食用菌,蔬菜大棚,奶牛养殖为本村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各项惠民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建阵地、强班子。村党支部积极筹措资金,新建图书室1间,配备了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修订了各项制度,使村部面貌得到了改善。   二、抓典型,办实事。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蔬菜大棚,奶牛养殖项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硬化道路建设,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三、近年来村党支部把提高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整套体素质。   

东坡村

  东坡村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城西20公里处,北依中条,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隔河相望。属本县张村镇管辖,西与本镇沙口村相邻,东邻北村,北与西南吴、前南吴村交界,南与沿黄公路相接,地理位置优越。省级道平风公路贯穿我村东西,南为沿黄公路,规划中的运三铁路也将从村南通过,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    该村共有三个居民组, 222 户,785口人,全村农业户口占97%,其中有劳动力人数占75%,党员25名。全村平均文化素质为初中,村风淳朴,村容整洁。   本村耕地800余亩,黄河滩地1500余亩,主要以种植业和苹果栽培为主导产业,全村土地以坡地为主,农作物苹果800余亩在村北山坡上,黄河滩地经济林面积1500余亩,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大豆、花生。本村三面环山,村后丘陵起伏,树木苍翠,层层梯田,作物茂盛,果树成片,花果飘香;村中绿树成片,绿茵为毡,花草相间,鸟语花香,巷道整洁,阡陌交错,平风公路一穿而过;村南为水,碧波荡漾,天鹅翔舞,黄河滩涂,树木参天,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放眼望去,好一派独特的自然风光。近年来,东坡村主要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作为我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苹果种植,建立百余亩优质早熟苹果示范园,新增绿化面积16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北村村

  北村地处平陆县城以西20余公里,位于平陆县张村镇沿河,距张村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北靠张村镇前南吴村,南临黄河。全村5个居民组,247户,1020口人。平风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本村总耕地面积1500余亩,林地1200亩,荒坡地890亩,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人均年收入1180元。   几年来,北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一方面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如重阳节开展的各种尊老敬老活动。村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家庭讲和睦、邻里讲和谐、村民讲团结、干部讲奉献”的氛围。   北村集体经济薄弱,支村两委正经济寻找突破口,发展集体经济。安装了体育器材,方便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并配备了图书室、远程教育学习室、阳光农廉查询室等为民服务窗口。基础设施方面,紧紧围绕“水、电、路、房”等方面,基本已达到标准。  

窑头村

  张村镇窑头村地处平陆县西张村镇南风平线上,全村520户,1730口人,8个居民组,分布在4个自然庄,耕地面积1200亩,滩涂4000余亩,为三门峡库区纯移民村,风平公路和沿黄大道横穿东西,乡镇油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地理位置优越,全村现月劳动力680余个,支村委干部6人,党员51人,富达蔬菜专业合作社、民间剪纸插花协会和各种文化活动团体5个,目前,滩涂千亩粮食、细腰百亩干果林,150个日光温室大棚和50个早春拱棚蔬菜种植为群众经济主要收入来源,为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2011年全村粮食收入300万公斤,年产优质蔬菜150万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9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左右,先后获国家无公害红薯认证基地,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运城市文化产业特色示范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太阳渡村

  太阳渡村位于平陆县西19公里处,平风线与新太路纵横交织村中,土地面积3183亩,耕地2183亩,属黄土高原性气候,土地呈梯田式分布于村中,是三门峡水库一九六○年建坝时的移民新村,经济欠发达。   全村有六个自然庄,14个居民小组,630户,2120口人,劳力830人,其中男性劳力421人,女性劳力409人,全村现有党员42名。    太阳渡村是原平陆县老县城人迁移后所建,人员素质较高,文化修养深厚,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全村现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152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154人,民风淳朴,风清气正。村民崇尚科学,有新时代村民的特点。村民素有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捉海瓢,放河灯等习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分诱人。街巷规划合理有序,房屋建筑各具千秋,风景秀丽,环境宜人。   全村水、电、路三通到户,基础设施较完善。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苹果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的收入水平具全镇中游,人均收入仅1680元。新农村建设已纳入第九届党支部、村委会的任期目标,逐渐步入实施阶段。   

大涧北村

  大涧北村位于平陆县以西12公里的原老城乡沿黄一带,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湿地保护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840亩,其中耕地面积960亩,滩地面积300亩,退耕还林360.5亩。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292户,969口人,劳动力560人,共有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2名。南傍黄河,碧波荡漾,北靠条山,温暖向阳,溪流清澈,竹林拥翠,山清水秀,人才辈出。   主要产业以蔬菜、苹果、梨和桃为主,近年又发展了猪、羊等养殖产业。产业发展比较滞后。该村人均收入低,在全镇28个村中处于低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涧北芹菜以其鲜、嫩、酥、脆,瘦身养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千古留名,据县志记载当年曾让慈禧太后大加赞赏。   花园村因唐代为武则天的牡丹花培育基地而得名,这里土壤肥沃,水质甘甜,培育的牡丹色泽丰富,花朵饱满,香气四溢,当年盛况可见一斑。   平陆古八景之一的“吴庙秋风”就在大涧北村。涧北人世代受吴庙文化的熏陶,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充满和谐之风。   近年来,支村两委知民情,解民意,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各项惠民工程。在太原师范学院扶贫组的帮助下,积极筹措资金5万余元,图书1000余册,电脑25台,成立了图书室、电脑室;建立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大涧北人,热情好客,心胸宽阔,张开温暖的胸怀,诚待四方有识之士来大涧北投资发展,共同进步!  

小涧北村

  小涧北村位于平陆县以西10余公里,坐落在中条山下、黄河以北,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51户,906口人,共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4名;耕地面积697余亩,滩地30亩,主导产业为热性水果;另有大棚蔬菜20余亩,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年利润每亩2万余元,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迅速,现有养殖户7户,年出栏400余头。近年来积极发展热性水果产业 ,引进新品种杜红、春美、美翠芽变等桃树新品种,增加了群众收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有机井2眼,铺设水利管道3000余米, 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善,激发了村民崇尚文明的热情,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逐步形成。   

厚地村

  厚地村位于平陆县以西10余公里的原老城乡沿黄一带,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湿地保护交通十分便利,是供人休闲养性的良好佳境。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750亩,其中耕地面积840亩,滩地面积310亩,退耕还林39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187户,670口人,劳动力400多人,共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4名。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各项惠民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建阵地、强班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部设施陈旧,办公条件差的问题,村党支部积极筹措资金4万多元,改建标准化村部4间,购置了办公设施,配齐了电教设备,建立健全了村“五位一体”活动室,修订了各项制度,使村部面貌得到了改善。同时,村党支部把提高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整套体素质。    二、抓典型,办实事。村党支部注重培养典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因村制宜,现全村共有大棚蔬菜2300余米,以西红柿、黄瓜、辣椒为主,年利润2万余元,近年来养殖业也迅速发展,现有养殖户18户,年出栏2000余头,并在去年先后成立了永展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永旺养猪专业合作社。群众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   三、为了解决本村群众行路难、信息闭塞、用水难的问题,采取“向上级争取、村上筹、群众集”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本村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先后争取上级无偿资金万元。目前,村组道路全部硬化,全村4个组通上了水源,90%以上的农户通上了自来水,9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在全乡率先实现了“三通”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关家窝村

  关家窝村坐落在黄土高原南边缘中条山之阳麓,黄河北岸,位于平陆县城西方向10公里处,属于张村镇管辖。该村北与杜马乡马村界,南与本镇后地村相接,西与小涧北村相邻,东与三湾村为界,沿黄、平风两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捷。   关家窝村有上、下窝两个自然村组成,上关家窝村是行政所在地。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70户,971口人,全村劳动人数540人,党员40余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84公顷(2862.6亩),其中村庄占地25.07公顷(376.05亩),道路占地2.41公顷(427.5亩),黄河滩涂23.15公顷(347.25亩),未利用土地53公顷(795亩),耕地58.67公顷(879.75亩)全是旱地,林地28.5公顷(427.5亩)。   本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广场和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关家窝村的经济发展在全县居中有水平,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村中的主要收入目前停留在外出打工、经商和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状态,有50%的人口外出打工,有40%的人口从事以粮食、红薯、蔬菜、养殖为主要产业,有10%的人在从事服务业和经商。   规划发展期总目标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优先发展效益性农业,保证农民增收。建立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产品规模化输出基地,逐步建立“企业+合作社+保险公司+农户”的产业格局,形成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机构。   抓好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我村的主导产业是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重点把“大棚蔬菜”生产作为一村一品,确保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把红薯、养殖、林业等争取达到深加工,有品牌,走入市场,给全村经济带来强大生机。   

三湾村

  三湾村位于平陆县城西南6公里处,风平线经村穿过,交通便利,它濒临黄河,依山傍水,背风向阳,气候温和,植被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人文居住的好地方,也是白天鹅越冬的胜地。   全村共有111户,376口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20人,3个居民小组,2个自然庄,有152个劳力,村共青团、妇联、老年人协会等组织健全,村两委成员共4人,两委战斗力较强。全村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1.5公里,耕地面积820亩,林地面积1100亩,村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经济贫困,人均耕地面积少,以种植玉米、红薯、大豆为主,人均纯收入1500元。   我村地处黄河岸边,山清水秀,三湾湿地成了白天鹅越冬的胜地,每年都有成千只天鹅到来,正因如此,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来此观光摄影旅游,大大提高了我村的知名度,也发展了旅游产业。   目前,我村积极调整产业产业结构,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大棚西瓜的种植,不仅增加了社会效益,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通过几年来的建设,我村的主巷道及户巷道已经全部硬化,道路两边全面绿化,生活污水、垃圾全部集中处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后沟村

  后沟村位于曹风线61公里处,,东与三湾村接壤,西至关家窝村,南至黄河边,北至杜马乡马村。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国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余亩,滩地180亩。居民分住在三沟四梁之上,年均收入不乐观,人均在1200元以下。   我村共有2个居民组,39户,155口人,其中劳动力105人,党员5人。全村平均文化素质为初中,民风淳朴,村容整洁。   全村土地以坡地为主,主要有以玉米、小麦为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了解决人蓄用水问题,新打机井一眼,使全村都通上了自来水。   近年来,在支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硬化道路1.3公里,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同时对村进行了农网改造,解决了村民的用电问题。95%的人都安上了电话,在全镇率先实现了“三通”。  

前南村

  张村镇前南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南3公里,西邻西南吴,北临后南吴,09年被确立为平陆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村共5个居民组,276户,1010口人,其中劳动力425人,外出务工人员173人,共有党员29名。全村土地面积3820亩,耕地面积142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60.7亩,果树面积350亩。主导产业为果树种植,其主要品种有嘎啦、红富士等,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村畜牧养殖,菌类种植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本村在近几年的努力下,盖起了村委办公室,并设有图书室、活动室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使村民的文化素质大有提高,人人讲政策,个个遵纪守法,使整个村风大有改观,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在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发展发面属于刚刚起步,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500方水池一座,可灌溉土地面积达200余亩,使全村人人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由于基础设施的改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由原来仅生产苹果到现在增加了露天蔬菜、蘑菇种植等,村民平均收入达到了1380元/年,给我村新农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辛店村特产大全




辛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