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咀村位于三门镇政府西南方3公里处,全村共有98户,364口人,党员17人。四个自然庄,退耕还林1000多亩,现有耕地500多亩。 大咀村村委会设有农家书屋一个,图书室有书2000余册,其中:科技书5百余册,党建、党史书3百多册,文艺书3百多册,生活百科书1百多册,体育书4百多册,卫生书2百多册,名著小说2百多册。老年活动室一个,新建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二个,计生室一间。2011年村主干道路及主巷道全部修建成水泥路面,现在交通便利,环境整洁。大咀村经济发展及主导产业是:种植作物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夹杂部分玉米及大豆等秋季作物,其中村种植小麦450亩,总产7500公斤,烟叶156亩,总产5460斤,大豆5亩,总产3000斤,花椒50亩,柿20亩,核桃100亩,养猪80头,羊250多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9105 | 044000 | -- | 查看 大咀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马村 |
东马村地处三门镇政府南2.5公路处,距县城25公里,在三门镇正南方,海拔为310.8—500米之间,该村国土面积154.35公顷,其中村庄占地123.9亩,道路占地54.15亩,耕地1145.25亩,林地784.5亩,未利用土地204.65亩。 全村三面环沟,一个自然庄,3个居民组,102户,370口人,人均土地面积3.1亩。本村的经济发展在全县居中游水平,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1500余元。村中的主要收入目前仍停留在外出打工、经商和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状态,有50%的人口从事以粮食、果树、蔬菜、养殖为主要产业的农业生产,有40%的人口外出打工,有10%的人在经营大车和经商。村里主导产业是粮食、烟叶、辣椒、养殖,基本上属于自发阶段,作为一村一品支柱产业“烟叶”的优势急需进一步引导和扶植。 |
过村村 |
过村位于三门镇淹底垣,距镇政府2.5公里,淹黄公路中段,是三门镇的窗口。离县城25公里。过村总的土地面积2814.5亩,耕地面积2299亩。自然条件:过村北靠中条山,南临黄河畔,北有沿山公路,南有沿河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我村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闻名世界的水晶石膏,有驰名全国的太古石以及石膏加工企业,王千社铁矿石冶炼加工企业。水利资源也比较丰富。大河庙水库的水可以浇灌土地一千余亩。人畜饮水(自来水)已经使用多年,我村有得天独厚牧坡资源1万余亩,可以放养牛、羊1千多只,放养鸡1万余只。荒山植树10万余株。 过村有六个居民组,225户,811口人,党员24人。 过村有文化大院一个,图书室一个,书1万余册,其中:科技书5千余本,党建、党史书3百余本,文艺书5百余本,生活百科书1千余本,体育书4百余本,卫生书2百余本,名著小说5百余本。老年活动室一个,体育活动场地一个,文艺宣传队一个,15人,锣鼓队一个,30人。 过村新建花池一个,村主干道路及主巷道全部修建成水泥路面,四周绿化已经完成。过村经济发展及主导产业是:以农扶养,村种植小麦1839亩,年产155170公斤,烟叶156亩,年产5460斤,大豆60亩,年产24000斤,花椒20亩,柿15亩,核桃50亩,杏20亩,养猪500头,羊800余只,牛100余头。 |
大咀村 |
大咀村位于三门镇政府西南方3公里处,全村共有98户,364口人,党员17人。四个自然庄,退耕还林1000多亩,现有耕地500多亩。 大咀村村委会设有农家书屋一个,图书室有书2000余册,其中:科技书5百余册,党建、党史书3百多册,文艺书3百多册,生活百科书1百多册,体育书4百多册,卫生书2百多册,名著小说2百多册。老年活动室一个,新建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二个,计生室一间。2011年村主干道路及主巷道全部修建成水泥路面,现在交通便利,环境整洁。大咀村经济发展及主导产业是:种植作物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夹杂部分玉米及大豆等秋季作物,其中村种植小麦450亩,总产7500公斤,烟叶156亩,总产5460斤,大豆5亩,总产3000斤,花椒50亩,柿20亩,核桃100亩,养猪80头,羊250多只。 |
三门村 |
三门村地处中条山下,县城东部30余公里,南临黄河,东沿河公路横穿东西,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全村7个组,218户,756口人,农业劳动力400余人,28名党员。土壤以耕种性黄土、褐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3.5度,年平均降雨量570毫米。总耕地3072亩,小麦种植面积1145亩,油菜43亩,蔬菜15亩,共种花椒1000亩,人均耕地3.3亩,主要种植作物以冬小麦、玉米等杂粮为主,2009年粮食总产量8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15万元,人均纯收入1090元。2008年新建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齐全。 2003年,全村5个组,实施了异地大搬迁,集居到席家坪。2008年被定为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推进村。 |
禹庙村 |
禹庙村位于平陆县东13公里处,三门镇政府南8公里处。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155户,552人,国土面积873.8亩,耕地面积843亩,栽植树木有刺槐、花椒、柿树、柏树、金银花等。劳动力314人,人均纯收入1474元。大牲畜120头,小牲畜有羊150只,猪130头,鸡500只,兔100只。 1、村委会办公房14间。内设:村委会会议室3间,图书室3间,卫生室3间,计划生育室3间,老年活动室2间。 2、水泵设施建设:有禹三水库一座,能容纳水10万余立方。2009年铺设六寸管道5190米,四寸管道2000米,三寸管道1500米,可扩浇耕地500余亩,对我村各项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堤灌工程一处,能解决全村人口和牲畜饮水问题,全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禹庙村以冬枣和小麦、玉米为主。冬枣面积约420亩,13万株,年产冬枣130万斤,远销全国各地。种植小麦1400多亩,年产四十余万斤。种植玉米五百余亩,年产玉米约25万斤。近年来也开始发展鸡、兔、肉猪、牛、羊等各种养殖户,给农民增加不少收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
将窝村 |
将窝村位于平陆县东沿河公路十公里与三门镇淹黄公路交叉口,地处丘陵地带,大部分地海拔为380 —520之间起伏比较大,常年缺雨干旱。 全村9个居民组,3个自然庄、252户、858口人,其中有劳动力276人,三门峡库区移民164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200余亩,粮食作物以小麦和大豆为主,退耕还林面积占耕地的70%。民营砖厂1个,沙场1个,机井3眼,水库1座. 我村自然条件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一直处于原始的耕地阶段,几乎没有任何的设施投资,又加上水资源日趋枯竭,村民的收入长期在低效率上徘徊不前,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地步伐。近两年,才开始逐步解决村民的人畜饮水工程,但是耕地浇灌水利工程还没有涉及全面,需要进一步建设。全村从1980年—2008年,续打机井三眼,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
望原村 |
望原村位于中条山腹地,地处三门镇最东边,东与坡底乡的周岭自然村和畔沟自然村相邻,南与三门镇徐滹沱村衔接。东西宽两公里,南北长约十三公里,西和刘庄、岳庄接壤,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全村现有13个居民组,5个自然庄,共315户,1168口人,党员41人。耕地共有3800亩,大小牲畜690余头。距镇政府7.5公里,距县城32.5公里,国土面积8.52平方公里,区域地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782.2米-882.2米,全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望原村垣高缺水,没有矿产资源,人蓄用水采用“筑池铺管”的办法引入中条山西幽沟溪水。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要产业。风南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近年来,随着商品意识的不断渗透,农民渴望更加幸福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党的农村政策的牵引下,望原村民有了极高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建设优质小麦和蔬菜基地,带动了农业生产向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望原村注重文化事业发展,建有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有健身器材和篮球架,丰富全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
徐滹沱村 |
徐滹沱村位于三门镇东南角,东与坡底乡相邻,西和本镇岳庄村相交,背靠中条山下的望原村,南边是黄河岸边,全村有4个自然庄,208户,722口人,耕地1944.5亩,退耕还林352.8亩,村下面有煤矿,村周围是铝石矿,我村90%村民是靠在煤矿、铝矿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人均年收入800元左右。我村国土面积9.73平方公里,区域地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全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沿河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村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党的农村政策的牵引下,徐滹沱村民有了极高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建设优质花生和芝麻基地,逐步带动农业生产向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村也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建造村级文化广场一座,安装健身器材和篮球架,丰富全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
刘庄村 |
刘庄村位于三门镇东边3公里处,背靠中条山,洗耳河经村流过,是一沟二坡前后自然村庄相隔5里,人员居住分散。我村占有国土面积7.28平方公里,共有五个自然庄,九个居民组,142户,520人,其中党员26名。现有耕地1800亩,其中退耕还林1443亩,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烟叶、花椒等。 刘庄村种植花椒300多亩、栽杨树70亩、烟叶150亩;养殖方面有:中小型养猪25个,年出栏800头,建成中型养殖场一个,养羊户6户,350只,养牛户5户,30头。 刘庄村自然条件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一直处于原始的耕地阶段,几乎没有任何的设施投资,又加上交通不便、水资源日趋枯竭等制约因素,村民的收入长期在低效率上徘徊不前,整个村庄的经济状况差,严重影响着本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在国家惠民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刘庄村修建村级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一整套,正在逐步提升村民整体素质,正在走新农村建设之路,全力打造一个新的刘庄村。 |
岳家庄村 |
一、基本情况 岳庄村地处三门镇的东南部,柳林河西岸,分散居住在干旱的山坡上,该村北靠刘家庄村,南临寨后和该村宋家岭自然村,西与南凹、齐家崖等村相连,东与张家庄、红沟及徐滹沱等村隔沟相望,境内地形条件较差,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道路曲折,自然条件恶劣。岳庄村有2个自然庄,岳庄和宋岭,4个居民组,共120户,480口人,大牲畜150余头,猪羊80只,耕地面积为1070亩,人均2.5亩,全部为坡耕地,土地瘠薄。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室8间。内设村委会会议室3间、阳光农廉查询室2间,农家书屋1间、老年活动室2间。 2、辖区内的蒲大煤矿集团,解决了村里青壮年的就业问题;拦河淤地坝工程一处,可新增水浇地150亩,扩大了水浇地的面积。 三、特色产业 1、特色产业为烟叶。 2、种植作物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夹杂部分玉米及大豆等秋季作物,据调查,全村粮食亩产仅100余公斤,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人均年纯收入维持在680元左右,群众生活尚处于贫困线以下。 |
寨后村 |
寨后村是三门镇的一个沿河村,距镇政府7.5公里,平曹公路穿村而过,国土面积9.8平方公里,东至关窑桥与宋家岭交界,西至米汤沟与三门村接壤,北连岳庄村,南接三门峡大坝,全村共146余户,549口人,分居在三个自然庄,四个居民组。耕地面积1200余亩,种植业以小麦为主,境内有石膏、太古石、煤等矿产资源。现有煤矿一个,石膏矿两个。村里流传着大禹治水、米汤沟、人门、神门、鬼门等传说,距三门峡大坝不足一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冬季,都有大批白天鹅在河边过冬。2011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实现了水泥路全覆盖,人们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因土地贫脊,水资源短缺,人民生活十分贫困,人均年收入1132元,在新一届支村委带领下,全体村民努力工作辛勤劳作,建设一个和谐的新农村。 |
狮沟村 |
狮沟村位于平陆县三门镇政府北3.5公里处。自然条件较差,人员居住分散,地处中条山脚下,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106户,280人,国土面积14.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00余亩,栽植树木有刺槐、花椒、柿树、柏树、松树等。主要以荒山、荒坡为主。全村党员33人,是一个革命老区。 1、 村委会办公房5间。内设:村委会会议室2间,图书室1间,卫生室1间,老年活动室2间。 2、 水泵设施建设:有大型水池两个,解决全村大部分人口和牲畜饮水问题。 3、 大型人畜分离养殖场一个,2011年底完工,次年投入使用。 狮沟村以养殖为主。全村大概有牛35头,羊500头。等养殖场投入使用,将会给狮沟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
东中村 |
东中村位于平陆县东20公里,三门镇2.5公里处,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居住着回、汉两族群众230户,955口人,其中党员26名,全村8个自然庄,7个居民组,拥有土地3003亩,劳动力630人,年人均收入1012元。我村街巷道路已经打通,直通各自然庄,村民出行方便。 东中村以粮食生产为主,大力发展烟草生产,扩大养殖业是我村的主导思想,全村10年发展烟草面积1020亩,养羊400余只,为提高我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东中村有提水工程两处,保障全村人畜吃水的前提下,可浇灌土地500余亩,为保证我村烟草发展和粮食主导提供了有效保障。东中村拥有大型农业机械14台,在保障全村农业生产做出了有效保证,而且还能组织外出支援外地村民收种,也为提高我村人均收入做出了一定贡献。 东中村建有村级文化广场一座,安装健身一整套,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不断修建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
淹底村 |
淹底村位于平陆县城东22公里的黄土塬上,是三门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六个居民组,255户,786口人。现有党员5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群众代表24人。总耕地面积277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45亩。2010年底,人均收入1256元,农作物以小麦和秋粮为主。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淹底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创先争优”的活动目标,积极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教育和学习,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各项工作都能严格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三”工作机制开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周书记提出的“四二二一”工作方法进行工作。找准创先争优工作与每项具体工作的结合点,统筹开展,协调并进,有力地促进全村工作的全面提升。村中51名党员亮身份,做承诺,用实际行动率先垂范。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心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多做好事、实事,得到了村民广泛好评。解决危房改造68户,积极配合人口普查小组对全村人员进行仔细统计,全村参合率达到98%以上,积极为村民办理新农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