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村位于杜马垣东面,西面与柳沟相连,东面和部官隔沟相望。贤良村四面不是山就是沟,有丰富的林木,地理位置优越,全村由贤良、上卓、豁口、小王庄4个自然庄组成,12个村民小组,646户,2071余口人,青壮年劳动力约750人,党员67人,2008年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全村耕地面积7000余亩,其中果桃面积为4000余亩,露地蔬菜面积大约为50亩,其他经济作物面积约有 1900亩。
贤良村是农业大村,主要以果桃为主导产业。由于本村的地理位置使果桃色泽鲜艳,口感独特等特点,市场供不应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曾在1997年被山西省鉴定为“优质苹果基地”,2009年被中国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优质苹果基地”。今年我村还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让我村的果桃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文化事业发展上,组织百名女子锣鼓队以及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活动。
今年来,贤良村街道以及巷道全部进行硬化,村委大院也进行了美化和亮化,为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硬化了文化广场并且安装了体育器材、修缮了大舞台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9201 | 044000 | -- | 查看 贤良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辛庄村 |
辛庄村属于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平陆县城西北垣上,距县城20公里,区域面积17.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0亩,其中经济林(果桃)面积800亩。全村辖4个村民组,共计140户,540人,其中党员28人。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1900元,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果桃占总收入的80%。 由于辛庄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市场活跃,每月的逢五市场-方便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近年来,辛庄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四通两建”得到了长足发展。村委新修建了4间敞亮的村委会,设置计生室、村农廉室、村图书室、村远程教育播放室,极大的丰富了本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全村实现了户户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户户通电,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全乡70%以上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2011年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6%。 |
砖窑村 |
一、基本情况 砖窑村位于杜马乡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杜马乡西片垣的一个小村子,国土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 亩,林坡面积530亩,果树面积170亩,桃树面积140亩,全村共有人口372 ,115 户,分3个居民小组, 2个自然庄 。 二、当前经济现状 砖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该村背靠大山,阳光充足,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另外该村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4.1亩,林地1.5亩,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然而该村的经济发展却非常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其原因:一是该村海拔较高,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全村有三分之二的耕地靠天赐水,不能灌溉,经常出现大旱减产的现象;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作物偏少,山上植被差,经济林管理不到位,养殖业没有形成规模,从而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截至2011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达900元。由于土地比较贫瘠,全村有近100名精壮劳力,常年在大、中城市打工,创收额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0%。 三、班子配备情况 该村现有党员18名,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岁以上的7名。村两委干部6名,其中村支委3名,村委会3名。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8.5岁,大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2人,初中文化3人。村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村委会在村支部领导下开展自治工作,群众对村两委有较强的信赖。 新一届两委组建以来,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作主,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
龙源村 |
龙源村位于平陆县杜马乡西北角,北依中条山,南邻西南村,西与张村镇接壤,东接东车村,西中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3个自然庄, 7个居民组,290户,870口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300余人,党支部共有党员34名,重点发展对象1名,积极分子3名。耕地面积2980余亩,经济林面积1500余亩,主导产业以果桃,核桃,烟叶,冬小麦为主,其中桃树面积200多亩,果树面积300亩,干果经济林1000余亩,烟地面积400亩。龙源村临沟靠山,为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环境;目前全村共有规模养殖12户,各类牲畜达15000头只.龙源核桃闻名遐迩,所产核桃个大皮薄,肉厚味香,远销太原,三门峡等地。第三产业劳动力较为丰富,其中从事运输行业达90人之多.村民风淳朴,人民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的龙源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
西南村 |
杜马乡西南村,地处杜马乡西片,东连东车村,西邻龙源村,国土面积为3200亩,有4个村民小组,380口人。除南面是坡地,西面为沟地外,其余均为平地,土地肥沃。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人畜吃水用水充足。 全村有耕地1200亩。本村主要种植以苹果、桃树、杏树为主,养殖业以饲养猪为主, 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烟叶。 全村共有党员18名,预备党员3名,其中男党员17名,女党员1名。通过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学习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干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远程教育为平台,扎实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加强党员发展工作,壮大党员队伍,2011年发展党员3名。加强政务公开,坚持每季度把村务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西南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开展新农村建设。现已成立村级活动场所,内设支部委员会、远程教育室、阳光农廉室、老年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大院。同时,西南村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投入资金将村级服务中心、村主干路、路灯、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逐步改造,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在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西南村将继续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努力把西南村打造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么岭村 |
么岭村位于杜马西垣,现有4个居民组,80户,329口人,全村共有党员9个。耕地面积1100余亩,主导产业是面积仅有200余亩的果桃树和30余亩的其它经济作物。全村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是一个上不靠山、下不靠滩,贫穷落后的小村庄。 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开展新农村建设。现已成立村级活动场所,内设支部委员会、远程教育室、阳光农廉室、老年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大院。同时,么岭村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投入资金将村级服务中心、村主干路、路灯、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逐步改造,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在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么岭村将继续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努力把么岭村打造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东车村 |
东车村位于平陆县杜马乡西北角,北依中条山,南邻么岭村,西与龙源相接,西中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2个自然庄, 9个居民组,359户,1260口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550余人,党支部共有党员38名。全村村容整洁,民风朴实,村民热情好客且勤劳。耕地面积3500余亩,经济林面积1600余亩,主导产业以果桃为主,辅以种植核桃、露天西红柿,冬小麦。其中桃树面积600多亩,果树面积1000亩,坡地干果经济林700余亩。东车村临沟靠山,为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目前全村共有规模养殖20户,各类牲畜达16000头.东车苹果、桃闻名遐迩,所产苹果味道鲜美,色泽鲜亮,远销广东、河南等地。第三产业劳动力较为丰富,其中从事运输行业达120人之多。 |
柳沟村 |
柳沟村位于杜马乡北部的中条山脚下,处于龙潭公路和风南省道交汇处,交通便利,著名的杜马战役烈士陵园坐落在我村,每月三个大型-熙熙攘攘。十字街道灯火明亮,林坡溪涧木秀水灵,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和谐乡村生机勃勃。我村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4300亩,退耕还林三百四十亩,林坡面积有五千亩之多。形成了以苹果,桃为主业,畜牧养殖为辅助,出外务工做依托,多业并举,起头发展的良好经济格局,人民生 活节节提升,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我村共有八个居民组,272户,1010口人,青壮劳力约六百人,共有党员30名。我村民风淳朴,勤劳多智。有完善的红白理事机构,互帮互助小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身广场歌舞翩翩,文化大院图文并茂,敬老爱幼,和谐之风盛行,干群关系良好,政治面貌和经济面貌双秀。 村委会一班人集思广益,注重招商引资,建设了村服务中心,洗浴中心,并引进了中国石化加油站落户我村,组建大型超市两个,农资经销一条街,建设文化广场一个,并于2006年开市的柳沟集镇每月逢七,十七,二十七车水马龙,极大地改变了我村和周边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注力于新农村建设,计划改变原来居住分散的状况,将建设新型居住小区,组合土地资源,为我村的经济发展再注力量。道路硬化已完成百分百至八十,计划2012年全面完工。 苹果专业合作社引导果农发展良好,繁星牧业合作社带领畜牧业蒸蒸日上,农机合作社设施完备,小麦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我村人均收入1500元,群众生活安居乐业。 美丽的柳沟欢迎八方游客驻足开怀,开放的柳沟欢迎四方有识之士前来共谋发展,同铸辉煌! |
上村村 |
上村处于平陆县域西三十公里的杜马北端,北接运城盆地,山青水秀,地势优越,属于中条山沿山地带,是杜马的北大门。 上村由3个自然庄,4个居民组组成,共有164户,620口人,其中党员29名。耕地面积3300余亩,桃果面积600余亩,荒坡面积6600余亩,林坡面积6000余亩。村中主要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经济,年产值达到30余万元;养羊户占全村的45%以上,养羊存栏量达到1200余只,年产值达到90余万元。 上村海拔高达840余米,是杜马海拔最高的村庄,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小麦生长周期长,出粉率高,所产面粉,口感好,有劲道。 上村是全县著名的干果林基地。近年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核桃,目前已具规模,拥有“双千亩核桃基地”,为产业发展埋下了重头戏。 上村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已投资50余万元修建了大郎庙,后续水、电、路工程正在积极筹备,沿山旅游线路全面贯通,山上景色宜人、苍松翠柏、峰峦叠嶂,是人修身养性、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 上村地域宽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大,具有很大的养殖业发展潜力。两委已作出规划,建立高标准的养羊小区,并计划配套建设牧草种植项目。 近年来,上村两委以“十二字方针”为建设目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调整逐步合理,民生工程有序落实,上村的新农村建设将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
贤良村 |
贤良村位于杜马垣东面,西面与柳沟相连,东面和部官隔沟相望。贤良村四面不是山就是沟,有丰富的林木,地理位置优越,全村由贤良、上卓、豁口、小王庄4个自然庄组成,12个村民小组,646户,2071余口人,青壮年劳动力约750人,党员67人,2008年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全村耕地面积7000余亩,其中果桃面积为4000余亩,露地蔬菜面积大约为50亩,其他经济作物面积约有 1900亩。 贤良村是农业大村,主要以果桃为主导产业。由于本村的地理位置使果桃色泽鲜艳,口感独特等特点,市场供不应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曾在1997年被山西省鉴定为“优质苹果基地”,2009年被中国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优质苹果基地”。今年我村还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让我村的果桃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文化事业发展上,组织百名女子锣鼓队以及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活动。 今年来,贤良村街道以及巷道全部进行硬化,村委大院也进行了美化和亮化,为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硬化了文化广场并且安装了体育器材、修缮了大舞台等。 |
柏坂村 |
柏坂村位于杜马乡乡所在地东5公里处,距城区1.3公里.全村六个居民组,669口人居住在7个自然庄上,现耕地面积2007亩,人均3亩地,全村百分之九十是坡地,且腹地瘠薄,人均纯收入1180余元。全村党员21名,主导产业有苹果、桃、小麦和经济林。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基础设施优化改造工程,深化新农村建设活动,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建阵地、强班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部设施陈旧,办公条件差的问题,村党支部积极筹措资金5万多元,改建标准化村部3间,购置了办公设施,配齐了电教设备,建立健全了村活动室,修订了各项制度,使村部面貌得到了改善。同时,村党支部把提高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整套体素质。 二、抓典型,办实事。村党支部注重培养典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因村制宜,确定了果业兴村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县乡果业“果树间伐”战略,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村栽植果树1500亩,户均7.5亩,人均1.2亩,果品销售收入占到人均收入的76%,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果农达80余户,群众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为了解决本村群众行路难、信息闭塞、用水难的问题,他们采取“向上级争取、村上筹、群众集”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本村基础设施条件。目前,村组道路全部硬化,全村6个组通上了水源,60%的农户通上了自来水,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实现了“三通”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抓载体,促活动。村党支部把实施党员“帮一联一”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党员争做文明户、示范户,鼓励致富能人搞产业化经营,带动群众致富。目前,全村有13名党员结对帮扶了13个农户,有8名党员参与了果树种植。村党支部先后被命名为“五好标兵”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 |
柏池村 |
柏池村位于村马乡中垣,北邻柳沟,东邻乡政府所在村(辛庄),西邻东车村,南邻向东村。本村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平均海拔800米。 柏池行政村由3个居民组组成,一个自然庄,以平原为主,149户,590口人,27名党员,372个劳动力。耕地面积1750亩,其中桃树760亩,苹果树600亩,其它作物面积400亩左右,全村以果桃为主导产业,灌溉覆盖面积达到80%。近年来,以果桃优质化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提高管理技术,人均年纯收入3210元。建成占地145平方米的村委活动室,硬化85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850平方米的篮球场。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群众思想开放,积极活跃,自然条件良好。 |
向东村 |
向东村位于杜马垣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4个居民组,180户,730口人,全村共有党员30人,耕地面积1400余亩,年人均收入1200元,主导产业有果桃树面积为750余亩,其他经济作物40余亩,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以合作社为龙头,以特色产业起点,以果桃业为重点,抓点代面,综合发展。 “向东百合”,闻名遐迩,曾是当年向朝廷进献的贡品,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它也是平陆县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一张名片,出产的高品质有机百合面积达到500余亩,是当地的一大特产。 近年来,以提质生效为中心,果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所产红富士苹果外形美观、口感甘甜,果肉清脆。深受客商喜欢,市场供不应求。 向东村两委以“十二字方针”为建设目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调整逐步合理,民生工程有序落实,向东村的新农村建设将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
马村村 |
马村位于杜马乡南端,龙马路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9个居民组,两个自然庄。510户,1800口人,劳动力人口占全村的40%。正式党员55名、预备党员3名。全村耕地面积2600余亩,其中果桃面积1100余亩,其他经济林1500余亩,人均收入1800余元。是一个以果桃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纯农业型村庄。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苹果,桃为主产业,养殖业运输业为辅助,出外务工做依托,多业并举,齐头发展的良好经济格局,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提升,村容村貌大大改观。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村里建立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内有专门的村级文化图书室,远程教育设备,室外配备了健身器材,给广大群众更好的健身活动场所。村民自发成立了锣鼓队、女子腰鼓队以及小型文艺宣传队,每逢过年过节,都能自编自演,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站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马村人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在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努力实现马村新的辉煌! |
东坪头村 |
东坪头村位于杜马乡最南端,是杜马的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龙马路贯穿全村、风平路毗邻、即将修建的运三高速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由转村、东坪头两个自然庄组成,现有5个居民组,158户,521口人,青壮年劳动力320人,支部共有党员16名,耕地面积1560余亩,其中果桃主导产业有面积为300余亩,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菱枣、核桃,面积约630亩,其他经济作物800余亩。 东坪头村是全县有名的干果基地。主要是菱枣和核桃,由于受地势、海拔、日照等因素,形成菱枣色泽艳、口感好、果肉脆等特点,市场供不应求。近两年核桃产业迅速起步,发展400余亩。 东坪头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可以鸟瞰滔滔黄河,冬日俯视天鹅湾湿地保护区,树木林立、候鸟成群、游人接蹱,山脚下峰峦叠嶂,一派和谐美图。 东坪头还是全县有名的蟠桃之家。蟠桃以成熟期早,味道甘甜而著称。 东坪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涌现一批建筑人才和绿化人才。村里成立专业的绿化工程队。发展任重而道远,东坪头村在第九届两委班子领导下将迎来新的发展热潮。 |
杜村村 |
杜村位于平陆县西的杜马乡中部,现有7个居民组,276户,1010口人,劳动力534人,全村共有党员38人,耕地面积1860余亩,其中果桃树面积为1200余亩,其他经济作物700余亩,2011年人均收入约2200元。乡 级公路龙马路由南至北从村中穿过,村内主巷道、街道、田间道基本实现硬化全覆盖。 近年来,杜村结合杜马乡党委、政府结合提出的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环境优化三大工程。杜村是平陆县苹果产业的发源地,村内果桃技术管理人才济济,杜村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先进的果桃管理技术,大力发展果桃业,所产的优质红富士果和红凤凰桃多次代表平陆县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农业博览会上,并多次获奖。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美化居住环境,2010年杜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11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杜村除果桃外,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所招商引资的锦元养殖有限公司年猪存栏达3000头,是我县最大的养猪专业基地,以此为带动下,全村养猪存栏量达到达4800余头,规模养殖户达到场户,逐步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 随着党中央政策的转变,杜村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情况下,两委班子成员为了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成立杜村百名女子锣鼓队,完善基础设施,在村中央建设文化广场和群众舞台,设立了村文化大院,图书室等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