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位于芮城县南端,距县城7公里,南临黄河,由沙窝、西东村、东董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七个居民小组,共有土地面积4896亩,其中耕地面积3332亩、河滩地1564亩,总户数530户,全村205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850人,党员51人,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棚蔬菜、桃、杏、菊花、芦笋,年人均收入4500元。为了给村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现如今我村100%的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100%的村民参加新农合,既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又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全村56个巷道全部硬化,村与村之间全部油路,率先完成道路全覆盖,大大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里开展了文化娱乐活动,建设高标准的村民活动广场,活动建设器材齐全,每年元宵节对各组文艺节目进行评比;建立了文化读书室,现有读书2万余册,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本领,从而有力的促进村风文明建设;成立了老年协会,建立了村组两级民调组织,确保全村无-案件、无刑事案件;成立了计生服务站,为村宣传计生政策,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使全村计生率达100%,出生率降到0.8%,董村文化建设、村民素质、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将更上一层楼。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30100 | 044000 | -- | 查看 董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关村 |
北关村党支部现有党员共72人。共辖6个小组,全村共1600余人,,耕地面积 600亩。北关村地处县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东至南卫乡与桃园、书院两村接壤,西与西关村相毗邻,南抵东关村并依傍洞宾东街与永乐广场相望,北以寿圣舍利古塔为屏障和令花、城南、巷口、庙底村为邻。全村共六个居民组,共500余户,1600口人,党员72人。所占土地面积900亩。有耕地面积600余亩。其中居民区东西长1500米,南北长600米。村域内有风平公路(东西大街)、舍利街、学府街贯穿东西,并有永乐北街、古塔街(富民北街)二中路(育英路)、庙底路、电业路、烟厂路、林场路等纵横穿梭于其中,形成“三横七纵”的交通网络格局。全村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居民组:北关村共分6个居民组,文化底蕴深厚,文人志士层出不穷,有上海长征医院院长、教授、大校李国桢,北京日报高级编辑、教授肖衍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肖治合等。 我村的主导产业是商贸服务业和房屋租赁业,年人均收入8000元。 我村存在的主要问题:1、很多村民都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没有保障,没有生活来源。2、永乐广场扩建工程的征地拆迁遗留问题。3、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三道斜村 |
三道斜村是一个由宜村、太安村部分居民迁居崖上而组成的移民村庄,占地500亩。位于县城南郊5公里处,东靠新村、西邻兴耀。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1227口人,其中党员33人。全村可耕种面积2800亩,主导产业是苹果,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 2007年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先后完成巷道硬化、绿化和亮化;2010年,经“两委”研究决定,采取“上级补助、村集体出资”等方式,对原三斜中学教学楼二楼进行改建,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为了解决果农盲目追求产量,果园郁闭的问题,村两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在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镇党委统一安排,结合本村实际,成立苹果专业合作社,推广果树间伐,坚持套纸袋,提倡施用有机肥,从根本上提高苹果产量、改善苹果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
王夭村 |
古魏镇王夭村位于县城最北端5公里处,是一个山区行政村。王夭村由原来的王夭、阴夭、地前三个行政村合并,辖11个自然村,16个居民组,全村有农业人口811户,3062口人。村班子成员9人,党员61人,村民代表55人。耕地面积10298亩,其中水浇地6089亩,旱地4209亩,人均耕地3.4亩。2010年底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968元人民币,其中长沟、茨沟、长坡、佛夭、枣庙坡5个条件较差的自然村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全村农作物主要有苹果、菊花、小麦、玉米等,主导产业以苹果、药菊种植为主。“十一五”期间,王夭村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对村巷道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为丰富村民文化和精神生活,我们投资42万元新建了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农家书屋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通过村“两委”的积极引导,现已形成了村风正,班子团结,社会治安优良,全村无家族势力矛盾,无村霸横行,村民之间没有明显矛盾纠纷,文明和谐程度较高的基本现状。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特色养殖,尽早实现“一村一品”的品牌特色,实现村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 |
新村村 |
古魏镇新村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处,交通便利,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县先进行列。该村的基本情况为:全村由王窝、斜坡、薛家垆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84户,1400人,居民组七个,人均垣上水浇耕地1.3亩,河滩地2.5亩,集体占有耕地1080亩。村班了成员6人,其中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1人,副支书、村委副主任各1人,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1人。村支部拥有55名党员,6个党小组;村民代表60人。2010年底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为4800元人民币,已基本形成了以粮、棉、果、鱼、芦笋、运输业为主导产业的基础经济格局,集体与农户收入均处于全县前列。由于经济基础较好,新农村建设相应步子迈得也较大,仅两年内先后用于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资金达260余万元,每年都投入6万元以上用于村民文化科技建设。村风正,班子团结,社会治安优良,全村无家族势力矛盾,无村霸横行,村民之间没有明显矛盾纠纷,文明和谐程度较高,是新村的基本现状。因此,该村近两年来,先后获运城市“先进性教育模范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梁文月被授予“运城市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称号。 |
华岳村 |
古魏镇华岳村位于县城东南0.5公里处,由华岳、南斜、西杨家、大车四个自然村组成,下辖十一个村民小组,全村共890余户、3200人,其中移民270户、704人,党员68人;耕地面积6403亩,河滩地6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为主,并种植少量经济价值较 高的菊花、丹参、苹果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农业产值达966.3万元。 目前十一个居民组共有机井15眼,南干支渠毛渠一万余米,其中华岳8400余米、大车2000余米,提高了水利灌溉能力;目前各主要巷道已经进行硬化,尤其是华泰路及工业街的顺利完工,为华岳村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村委会办公大楼600余平米,村委会办公大楼前建有占地14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为村民闲暇时间提供了活动场所,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在村委会办公楼内建有农村书屋,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场所;村烈士纪念碑的存在,能让我们永远牢记老一辈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搞好新农村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 |
庙底村 |
庙底村地处芮城县城正东,由于近年来县城扩建,庙底村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西与令花村相邻、北与柴涧村紧邻、东接南卫乡。县城主道舍利东街等主要大街从村穿过,交通便利,居民出行方便。村占地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1500余亩,主要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水果,少量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庙底村委会由巷口、前庙、孙家、后庙、前冯、铁家庄6个自然村组成行政村,下设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046人,劳动力1300余人,现有党员42人。在国家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2011年投资80余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农家图书室等。村里巷道进行了硬化、亮化、净化,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巷道的绿化工作,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村民之间互相帮助、邻里和睦、民风淳朴。目前我们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利用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商业、贸易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继续做大做强我们村的香菇种植,发展好我们“一村一品”的品牌特色,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收入在“十二五”期间翻番的目标。 |
县南村 |
县南村位于芮城县古魏镇南1公里,村委会设在村中心。分有12个村民小组,670余户,2745余口人, 现有党员52人。有耕地面积4500亩,人均1.5亩,年人均所得4000余元,人均存款3000元。东与华岳,大车村相望,西南与西垆、三道斜相邻,南与太安接壤,北邻南关村。居民区南北长735米,东西宽550米。村域除河滩少量盐碱地外,其余地势平坦,土质属壤土。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苹果,桃等。1980年农村责任制后,农村形势发生较大变化。1990年后,村民集资把主要巷道和村级路铺筑柏油路,并和沿河、南关接通。与云河药厂合资修筑村西、东两条主干路及村中两个巷道的柏油路,路宽6米,长1700余米。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的发展建设目标,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道路。村中32条巷道全部硬化,绿化也全部到位。村中打有深井4眼,全部实行水管化灌溉。现有大中型民营企业15家,小型加工30余家,建立了100余亩的桃树基地。2001年到2005年,投资8000余元发展医疗事业,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新建标准达4级的幼儿园一所,分4个班级,教师5名。现有投资120万元占地15亩新小学一座,在校生300余人,分6个班级,教师15名。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投资130余万元建立占地14亩的文体休闲广场。为实现村民自我管理,村民自治,党支部、村委会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设立了群众监督平台。 |
令花村 |
令花村位于芮城县城北郊,由令花、西张、党家窑、胡村沟四个自然村组成,下辖8个村民小组,616户,2260口人,其中党员60名,35名村民代表;全村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900亩,大部分分布在西张的三个自然村区域,令花自然村5个组由于近年来县城建设占地,人均二分土地。为积极引导群众致富,全村现形成了民营科技工业园、学府教育园、副食加工及养殖基地等四大产业板块。村内现有大型水果冷藏(库)2个(东兴冷藏果库、粤晋冷藏果库),专业合作社3个(香鹑燕养殖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葡萄合作社),招商引资企业5个(搅拌站、绿曼药业、丰源药业、维尔富药业、梨花发泡网)、正在创办中的集体企业3个(冷藏果库、纯净水厂、令花农贸综合市场);学府教育园区“七一示范小学”、“芮城职业中学”、“党政北园”,村民因地制宜依靠学校,发展租房业、商业零售、饮食服务业;村投资70余万元完成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修建了农民文化广场,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组织开展文娱活动,成立了农民艺术团,把一些好事例、好典型编排成节目,让文娱活动的内容更贴近实际;组建了文化书屋,现有各种科技、文化书籍2000多册;村民住宅区条条巷道全硬化,亮化,家家砖混新房,再加上汽车运输等产业的形成,基本上实现了村民离土不离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村民人均收入8108元。 |
东关村 |
东关村位于芮城县城东,毗邻县委、县政府,交通状况良好,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自然条件优越,村中产业有农副产品加工:果渣烘干、豆制品加工;有大小运输车辆约50余辆;并建有东兴商贸城和蔬菜批发市场;是一个单村的行政村,由四个村民小组组成,总户数430户,全村13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400人,党员39人。村民收入主要是:1.农业: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苹果等;2、劳务收入:外出打工(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广东、太原等地);3、民营企业。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清洁。优美、文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了长效卫生机制。现如今,已有80%的村民使用了清洁能源,100%的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我们坚持以农民夜校为阵地,培养科技当家人,实施了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对全村农作物实行机械化耕作,农作物秸秆还田,提高农田有机质。村里开展了文化娱乐、文明户评比等一系列具有农村特色的系列活动,从而有力的促进了村风文明建设。成立了老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建立村级两级民调组织,确保全村无-案件、无刑事案件。成立了计生服务站,为村民宣传计生政策,宣传优先优育知识,使全村计生率达100%,人生出生率降到0.8%。东关村从美化村巷道到优化全村发展环境,都步入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轨道。 |
柴涧村 |
柴涧村地处县城以北,毗邻永乐宫。由柴村、涧西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5个居民小组,458户现有人口1684人,其中党员45人,土地面积3973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农作物主要种植品种有苹果、药材(菊花、牡丹)、小麦、玉米及秋杂粮等,主导产业是苹果,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出村主道和村巷道全部硬化,方便村民出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个卫生所,3个小卖部。在“十一五”期间,柴涧村“两委”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筹集资金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村“两委”提供了办公场所和方便村民参加村级活动。2011年硬化巷道5200米,实现农村巷道硬化全覆盖,对巷道和文化休闲广场进行了绿化,共栽植各种树木6700余株;并对巷道进行了亮化,安装路灯百余盏。为丰富柴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干部多方筹集资金建设灯光篮球场,健身器材也配套齐全,新建一座农家书屋,内有藏书2000余本。2011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基本实现家家都有产业,户户没有闲人,人人都能致富。今后我们将继续为村办更多实事,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
西关村 |
西关村位于县城西郊,全村219户810人,共3个居民小组,其中回族人56人,外来常住人口11000多人。共有党员40名,三个党小组。共有土地面积586亩,其中耕地面积270亩,出租地316亩。2013年,全村总资产达9400万元,人均资产达11.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91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万元。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以商业为主导产业,建有西关商场、步行街、农苑市场、阳光服饰、西矿路市场五大商业市场。 |
兴耀村 |
古魏镇兴耀村地处芮城县城西南5公里处,东与三斜村接壤,西与汉渡村毗邻,南抵董村地界,北以西垆沟底为界,与西垆村隔沟相望,村委会设在村北,辖东兴耀、西兴耀、赵家庄、东坡门4个自然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成立于1951年,现有党员52人。628户2586口人,劳力数886人,5800亩耕地,主要产业有芦笋、棉花、苹果,其中芦笋2500亩,棉花2000亩,苹果1500亩,.2013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6000元. |
太安村 |
太安村地处芮城县城南,距县城约4公里。村通县城主道及村巷道全部实现硬化,交通便利,居民出行方便。村占地面积20000亩,耕地面积49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经济价值较高的芦笋、茶菊、药菊等。村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村经济条件较好。太安村下设1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600人,拥有年轻劳动力1800余人,现有党员53人。2013年、2014年我们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积极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农家图书室等。村里巷道进行了硬化、亮化、净化,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巷道的绿化并对部分巷道进行翻新硬化,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村民之间互相帮助、邻里和睦、民风淳朴。目前我们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我们将在新一届村“两委”的领导下,利用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并将我们村的芦笋和红樱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使我们村的“一村一品”的品牌特色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努力做大我们的“蛋糕”,实现村民收入在“十二五”期间翻番的目标。 |
董村村 |
董村位于芮城县南端,距县城7公里,南临黄河,由沙窝、西东村、东董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七个居民小组,共有土地面积4896亩,其中耕地面积3332亩、河滩地1564亩,总户数530户,全村205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850人,党员51人,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棚蔬菜、桃、杏、菊花、芦笋,年人均收入4500元。为了给村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现如今我村100%的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100%的村民参加新农合,既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又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全村56个巷道全部硬化,村与村之间全部油路,率先完成道路全覆盖,大大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里开展了文化娱乐活动,建设高标准的村民活动广场,活动建设器材齐全,每年元宵节对各组文艺节目进行评比;建立了文化读书室,现有读书2万余册,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本领,从而有力的促进村风文明建设;成立了老年协会,建立了村组两级民调组织,确保全村无-案件、无刑事案件;成立了计生服务站,为村宣传计生政策,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使全村计生率达100%,出生率降到0.8%,董村文化建设、村民素质、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将更上一层楼。 |
郭原村 |
郭原村位于县城西两公里处,全村由郭原、涯原、西垆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00户居民,2219口人,全汉族。三个自然村共有9个居民小组。现有劳力1510人,党员59人。全村拥有土地面积4980亩,耕地面积4500亩。三个自然村中郭原和涯原紧邻芮风二级公路农民主要收入以粮、棉、苹果等为经济基础,西垆主要以粮、棉、苹果、红枣等为经济基础;西垆主要以红枣基地驰名。自三个自然要合并以后,在古魏镇政府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郭原村支部,村委一班人,带领全村村民在逆境中寻求发展,现在发展养殖专业户40余户,每户存栏都在30余头,养羊专业户10户,每户存栏都在60只以上,经过三年努力,全村人均收入达7000余元,响应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在支部书记张引刚的带领下,全村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在郭原村建成一所约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村民娱乐、健身、休闲广场,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场所,并开办了村民读书屋,现存各类养殖、种植和各类科技杂志2000余册。经过三年努力,全村10条巷道全部硬化,亮化路类80余盏。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集体经济太薄弱,但是我们村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北邻二级公路,东近县城,民风纯朴,没有打架斗欧、偷窈及恶-件发生,没有一人信奉-,非常适合外商,企业投资落户。 |
坑头村 |
坑头村地处古魏镇西北角,距县城2.5公里,东邻城南,西邻学张乡邵家、陈家,北邻地前、学张乡古垑村,南邻党家夭、胡村沟、学张乡铁王村,东西平均长3.5公里,南北宽大约2.3公里,由坑头、上郭、马村、马村沟四个自然村组合的行政村。村辖区总面积大约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48亩,其中水浇地4548亩,旱地2000亩,人均耕地大约2.5亩,全村共有机井28眼(其中股份井6眼),自然村通道路8000米,全村巷道总长大约13000米,实现了道路硬化全覆盖。全村共2627人,10个居民小组, 694户居民,1798个劳力,党员60人(其中男50人,女9人,60岁以上的29人)。 农作物主要种植品种有:苹果、油桃、药材(菊花、牡丹)、小麦、玉米、棉花及秋杂粮等,主导产业以苹果、油桃为主,新增产业香菇。小麦种植面积4832亩,平均亩产750斤,玉米种植面积4258亩,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养殖业以猪、羊为主,全村共有大型农机具11台(其中收割机4台,旋耕机7台),粮食加工户1家,豆腐加工户2家,便民商店2家,小卖部3家,卫生室2个,全村外出打工人员180人,全年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 |
夭头村 |
夭头村位于县城西南12.5公里处的黄河岸边,南邻沿黄扶贫路,西靠西沿黄干线,交通比较便利。东西长4公里,南北2.3公里,南低北高一面坡。全村共有土地面积6800亩,其中耕地面积5160亩,退耕环林面积823亩。全村共有机井32眼,水利条件较好。 全村由南礼教、北礼教、窑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783户,人口2540人,有劳动力1106人,现有党员52人。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将筹集资金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文化休闲广场、一所高标准的幼儿园、对村巷道进行“四化”,彻底改善村容村貌,方便村民的生活。 大力发展养殖业,三年内发展养猪户20户,母猪存栏600头,年出栏商品猪近万头。河滩养羊小区新增母羊存栏300只,种羊10只。年出栏800只。建设占地500亩,温室大棚示范园及育苗基地20亩,提升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大拱棚蔬菜产业。努力使村民三年内年收入水平平均提高500元左右。 |
刘原村 |
刘原村由刘原和兰原两个自然村组成,有12个村民小组,1860口人,其中党员70名,3200亩耕地。全村人均纯收入7800元,其中企业550万,经商100万,运输100万,养殖50万,种植300万,劳务输出300万,总计1400万、 近年来,我村通过搭建党群沟通平台,按照村务、党务公开制,每季度公开一次党务、村务和财务情况,重大事项随时公布,群众对公布内容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查阅和咨询。 积极参与四城联创活动,改善全村环境面貌,给村民提供一个清洁优美文明舒适的生产生活条件。 党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发展经济致富农民这个中心。在党支部的积极鼓励下,我村村民先后办起了科龙兽药、惠丰果业等五个企业,招商引资建冷库3个,鼓励村民外出务工,扶植养殖户,增加农民收入。 现如今,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我村尚无支柱性产业,村民收入渠道单一,经村委会研究,将在我村建设桃树基地。 |
汉渡村 |
汉渡村地处古魏镇西南10公里的偏僻黄土高坡上,东临兴耀村,西接夭头村,村委会设在村中十字路口偏西北,是个独立的行政村。辖村居民小组七个,居民区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现有住户416户,1488人,全村党员40人,人均收入8130元。耕地总面积3780亩。水浇地2044亩,旱地1736亩,人均耕地2.8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及秋杂粮等,主导产业是葡萄。 我村投资42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保证了村民的饮水安全;投资15万元修建了大禹渡水渠3700米,投资20万元修建了一座容积3000立方米的水库,使我村2800亩旱地变为水浇地,为我们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经过多方筹资,现在我村已经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彻底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 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我村经“两委”研究讨论,利用我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引进砖瓦窑项目,大大增加了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我村“两委”班子一直都很注重稳定工作,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一遇到问题就及时为群众解决,如果不能当场解决的就在本子上记下,经“两委”商量后在最短时间内给其答复,为了不让村民跑冤枉路,村“两委”定于每月1日、15日在村委会集中为村民解决矛盾,正是因为这样,现在我村呈现出一片和谐、团结的氛围。 |
城南村 |
城南村地处芮城县城北,距县城约1公里,西、北、南三面与永乐宫相邻。东邻庙底、柴涧村,南接令花村,西邻坑头,北邻王夭。村紧靠县城,永乐路北路穿过村主道,交通便利,村巷道实现了全部硬化,居民出行方便。村占地面积6500亩,耕地面积4000亩,平整地带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坡地种植经济林。城南村委会由城南沟、城南村、前龙泉、中龙泉、后龙泉、高家庄6个自然村组成行政村,下设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542人,全系汉族。城南村党支部成立于1962年,现有党员43人。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村里正在积极筹划建设村委会办公场所、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农家图书室等。村里巷道进行了硬化、亮化、净化,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巷道的绿化工作,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村民之间互相帮助、邻里和睦、民风淳朴。目前我们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我们将在新一届村“两委”的领导下,利用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争取尽早实现“一村一品”的品牌特色。解决目前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农业和外出务工的困境,实现村民收入在“十二五”期间翻番的目标。 |
南关村 |
南关村地处芮城县城偏南,永乐南路、黄河街等县城主要街道贯穿村中,交通便利。村占地面积2100亩,耕地面积1680亩,利用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村民主要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特色化种养殖业等经济活动,村经济条件较好。南关村委会下设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349人,拥有劳力680余人,现有党员53人。在党的-精神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2010年我们村投资46万元新建了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农家图书室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精神素养,在村民之间建立起和谐、和睦的文化基础。村巷道已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并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改观。2014年我们将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种植、特色养殖、引进企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村民收入主要依农业和外出务工的局面,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和就好业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