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芮城县 >> 风陵渡镇 >> 古伦村

古伦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古伦村谷歌卫星地图)


古伦村简介

  古伦村是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管辖的行政村之一,地理位置处于芮城县西部边沿地带,北靠中条山,西部、南部紧靠黄河为丘陵,古伦村是古代人类道路的发祥地,现有人口400余户,1700余人,年末劳动力1056人。占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耕种土地4000余亩,从古至今以靠耕种为生的村民勤劳朴实,憨厚待客,它东以中瑶、七里村相毗邻,南以姚源相接壤,一条深涧直通中条山巅。古伦村中心地带,村院处于两条小沟的源头,自然形成三角区式,造成村民居住分散,韩、杜、钟、姚、秦五姓五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长,五巷即为五个自然村,通称古伦。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花椒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建设移民新居40多户,新建小学一座,新建人畜吃水塔一座,正在建设舞台及广场等公益建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30101 044000 -- 查看 古伦村谷歌卫星地图

古伦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古伦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七里村

  七里行政村北依条山,位于风陵渡镇北部,交通便利,由席家和七里二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5200余亩,人口1700余人,506户,年末劳动力927人。七里自然村约有900人,席家自然村有800余人。全村共有党员57名。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花椒,为进一步发展本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我们村两委对水利、用电等设施进行了逐步改善,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成立花椒、干果等合作社,鼓励村中能人经商、外出打工。村里的所有主巷道全部硬化,新建村委会场一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七里村“两委”决心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为建设和谐七里而努力奋斗!   

西王村

  西王村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坐落于黄河的岸边,这里交通便利,条件优越,有“山西的南大门“之称。西王村有2300余人,全村共有520多户人家,大约2300余人,年末劳动力1073人。有8个居民小组,村委7人,支委5人,共有党员42人。    西王村有西王和东王两个自然村。同时西王村也属于移民村。移民户共计210人,其中东王170人。西王村大约有2300多地,人均占地约为1亩左右,主要是河滩地,主要农作物是西、小麦、玉米、芦笋,桃,杏。   村里的经济来源,除了这些农作物外,还有一些在外的务工人员,还有自己经营的第三产业,为这片地区的农民提供的生活的保障。交通便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堡子村

  堡子村毗邻镇政府,占地面积1200亩,其中绿化面积达50亩,现有居民330户,3个居民小组,居民总人口1235人,其中有党员27名,年末劳动力629人。由于本村地理位置优越,主导产业小麦,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除了传统农业以外,很大一部分靠商业经济收入,出租临街铺面和出租民用房、临街做生意都是一大收入来源。该村330户有150户以上的居民将自己院屋出租给他人住宿,同时村里办有县级实验小学一所,丰富的生员流通,这些都为堡子村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上,投资6万元重建大队部,投资10万元增建老年活动室、档案室、综治资料办公室、便民服务室等活动场所,新建村门一处,全村硬化巷道3000米,改变了群众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面貌。   

东章村

  芮城县风陵渡镇东章行政村地处风陵渡镇东北角,位于平风公路北侧,风陵渡开发区工业大道东,交通便利,由东章、西章、前坳、后坳四个自然村组成。居民4100余人, 11个居民组,党员85人,劳动力2188人。全村所占区域面积为8000亩,其中耕地2312.9亩,80%以上是丘陵地,村庄占地743.1亩,林地4944亩。林地中退耕还林地3647.5亩,经济林1296.5亩。退耕还林地全部退耕树种为国槐,经济林地以花椒为主,占到89%以上。村内有机井13眼,达标小学、幼儿园各1座,便民连锁超市1家,农资供销社1户,卫生所、室5个,其中新农村标准卫生所1所正在建设中。村区域内有黄河文化园1所,占地95000平方米,并配套大型餐饮服务饭店避暑山庄1座。全村固定电话装机达到800多户,移动手机数量1800余部以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80%。   

田上村

  田上行政村位于县城的西边,镇政府的北边,永济张风公路,芮城西沿山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田上村是2005年由田上、东小侯、姚源、新姚源四个自然村合并后成立的一个大村,全村共1020户3610口人,党员66人,年末拉动力2039人。耕地面积6100亩,其中水地3100亩,旱地3000亩,机井7眼,小学一所,学校占地10亩,教师13人,教室及校舍40间(教室16间),学生260人(涉及田上、西小侯、东小侯、姚源、新姚源、东小侯)。舞台一座,舞台及广场占地2.5亩,新建村委会办场所一处。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花椒为主,其次种有药材、苗木、大棚菜等经济作物。在畜牧业发展上,能繁殖母猪350头,养猪存栏1800头,鸡3100只,羊450条,养殖450条,养殖大户共10户。鼓励发展股份企业和个体企业,扩大就业门路,村内有纺纱厂、芦笋加工厂、建材厂、制砖厂,每年可安排辅助劳动力180人。外出务工每年可输出劳动力300人;成功举办了五届村民文化艺术节及老年节活动,进一步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区域内有中型蓄水库一座(姚源水库),每年可浇地千亩以上。   

西侯渡村

  西侯渡村位于巍巍条山脚下,由东侯渡、西侯渡和新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居民639户,约2600人,党员44人,男44人,女3人,年末老哦电脑管理1196人。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000亩,水地占近3000亩。在过去我村主要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在两委班子的带头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人们开拓视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如花椒、菊花、芦笋、核桃等,养殖业有养猪、鸡、羊等,使农民收入年年增加。    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特别注重推进精神文化生活,新建了村级办公场所,修建村东村西两个广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推进全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赵村,逐步实现小康社会。   

三焦村

  三焦行政村位于汉渡村与北曲村之间,由原三焦村和杨家后坡两个自然村构成,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村共有居民316户,127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771人,有5个村民小组,正式党员35人,全村共有2760亩耕地,有面粉厂一个,制砖厂一个,果桃合作社一个,个体工商户八个,2010年人均收入为4310元,其主要来源来自三大块:农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目前,我村的主导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核桃、桃、花椒为主,近几年来,在三焦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村民的积极努力下,建设休闲广场一处,安装太阳路灯20多盏,农村产业结构正在发生不断调整,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正在以饱满的热情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写华美的新篇章。   

汉渡村

  汉渡村位于风陵渡镇政府东南10公里处,紧临风平线,交通便利,由汉渡村和南节义两个自然村组成,510户2500余人,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党员51名,耕地面积5824亩,农业生产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大棚蔬菜20亩,成立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养鸡、养猪为主,1个晋南黄牛繁育基地,繁育黄牛300余头,养殖业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私营经济发展现有砖瓦窑8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发展方式有待改变。2013年人均收入4900元,村级基础设施较完善,有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场所,办公场所,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晓里村

  晓里村位于风陵渡镇最东边10公里处,东临阳城镇新村,西临北节义村、姬家自然村,南临黄河大拐弯处三潼段,北临南节义自然村。晓里村地理优势,交通十分便利,水泥路纵横贯穿农户家。全村共有党员49人,辖5个居民组,384户,1587人,劳动力780人。属于丘陵地形,夏季最高气温38℃,冬季最低零下5℃,年平均降水量200mm。土地面积2374亩,其中居住建筑面积240亩,公共建筑面积10亩,道路广场面积40亩,耕地面积2084亩,人均占有耕地1.36亩。    经济主导产业有粮(小麦、玉米)、棉花、芦笋、果业(桃、柿、杏、核桃)、养殖(鸡、猪、羊)。建有一文化娱乐场所,面积6000m2,设有花园、篮球场、凉亭等,改造建设村南进村道路900余米。公共服务设施如便民商店、诊所均已达标。该村是山西省新农村试点推进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庄定位,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结合省、市、县、镇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晓里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   

北节义村

  北节义村地处风陵渡镇的东南角,南依黄河,北接汉渡,沿黄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北节义、高崖头、尧头、姬家四个自然村,共有人口2282人,8个居民小组,党员人数55人,耕地面积3700亩,滩地面积1500亩。拥有深井17眼,浅井20眼。农业基础条件优越。    北节义种植业以小麦、棉花、玉米、芦笋为主,养殖业初具规模,以养猪为主。2013年人均收入4600元。在新农村建设中,北节义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精诚团结,以“四化四改”为主,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北节义村被定为新农村试点村,新一届的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也已经产生,正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带领群众致富,建设和谐新农村。   

王瑶村

  王瑶行政村北依条山,位于风陵渡镇北部,沿山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由瑶上、王范和南寨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5200余亩,人口2400余人,576户。瑶上自然村约有1100人,王范自然村有1200余人。南寨有100余人。全村劳力2000人,党员45名。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芦笋、花椒、红薯等。    为进一步发展本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我们村两委对水利、用电等设施进行了逐步改善,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成立花椒、干果等合作社,鼓励村中能人经商、外出打工。在今后的工作中,王瑶村“两委”决心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为建设和谐王瑶而努力奋斗!   

赵村村

  赵村是一个古老文明、史迹缠绵的村庄。文明全国的风陵渡渡口就在本村境内,享有鸡叫一声听三省之称,西、南两面紧临黄河,与河南省灵宝、陕西省潼关、大荔隔河相望,东接堡子、西王村,北接焦芦村,西接田村。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4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全村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13个居民组,人口约2700人,党员62人。土地有2765亩,其中包括开发区征地面积。人均纯收入4300余元,其驻村单位有风陵渡晋陵粮食购销公司、风陵渡供销社、风陵渡实验中学、山西强盛集团风陵渡油脂厂、风陵渡粮食储备库、风陵渡运输站、风陵渡扬水站工程管理处、风陵渡火车站等10余家。   在过去我村主要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在两委班子的带头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人们开拓视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如芦笋、棉花、各类蔬菜等,使农民收入年年增加。   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特别注重推进精神文化生活,新建了村级办公场所,修建村东村西两个广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推进全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赵村,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目前,村内已新建村委会一座、文化休闲场所两处、仿古村门一处。   

北曲村

  北曲村地处风陵渡镇风平线13公里处,交通便利,距县城25公里。由前北曲、后北曲、新兴、李家后坡四个自然村组成,共11个居民小组, 610户,2460口人,现有劳力1680人,59名党员。耕地面积2400亩,以农业为主,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主要土特产包括红枣、花椒、苹果、芦荟、芦笋等作物,禽类长期存栏15000只以上,生猪存栏928头。现有大棚17个,15个是种植西红柿,2个是种植芦荟。传统的粮棉种植及经常性的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从2000年的582元,上升至3267元,并以每年15%速度递增。2010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建有占地 3亩的文化休闲广场一座,新建幼儿园一座,新建村委会场所一处。    我村已基本建成了污水排放点和垃圾集中处理点,实现了“四无五化”。村道巷道已经全部实行水泥硬化、绿化,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彻底改变了北曲以前“脏、乱”的面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后北曲的路基建设正在进一步完善。北曲村在以刘荣民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的两位班子带领下,切实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以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为目标,以本村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侯峰村

  侯峰村地处风陵渡镇政府6公里处,沿黄干线和风平线从我村穿过,交通比较便利。东靠北曲村,西邻东三村,南靠黄河,北接瑶珂村。由侯峰、北基、涧口、王家后坡四个自然村组成,共十个居民小组, 830户,2608口人,年末劳动力1238人。耕地面积 6800多亩,以农业为主,主导产业为粮食作物。2010年被确定为园林规划村。    在过去我村主要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在两委班子的带头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人们开拓视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如芦笋、棉花、各类蔬菜等,使农民收入年年增加。    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协调推进全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侯峰村,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目前,村内已建设一座高标准的舞台及文化休闲广场一处。   

中瑶村

  中瑶行政村位于风陵渡镇北部,由原中瑶村和八户两个自然村构成,全村共分16个居民组,人口1900人,劳力1500人,党员42人。中瑶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全村共有5000亩耕地,全村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芦笋,养殖业有猪,鸡,兔等。    近年来,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我村“两委”班子干劲十足,确保新农村建设年年上工程、有亮点,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批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如巷道硬化、亮化、美化工程、饮水改造工程、电网改造工程、修建休闲健身广场工程、舞台、村门等工程,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在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村民的积极努力下,农村产业结构正在发生不断调整,村民的生产、生活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中瑶村两委班子正在以饱满的热情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写华美的新篇章。   

五一村

  五一村座落于风陵渡镇政府以北12公里处,条山脚下。距离县城40公里,交通便利,土地面积4000多亩,耕地面积3163.7亩,自然条件恶劣,其中旱地占到80%,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为主。上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为4645元。全村由五一、王坪2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3个居民小组421户,1668人,劳动力1036,党员35个。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在2010年建成村级活动室及文化休闲广场一座。2012年新建五一村村门一座。设立了书屋一座。全村道路主干道完成全部硬化。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五一村民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经济,团结互助;科学发展观的鞭策下,完善自我,在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上迈步前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五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瑶珂村

  风陵渡镇瑶珂中心村位于镇政府北部地区,隶属中瑶片区,周围沟壑环绕。全村耕地面积4621亩,其中80%以上是旱地。其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面积为1065亩,亩产4000元。玉米、小麦、杂粮、药材、苹果等为辅助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79元。    瑶珂中心村由西庆、东瑶珂、西瑶珂、上原四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241人,分为十个居民小组,劳力1256人,共有党员46人。目前有商店3个,卫生所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座,休闲活动广场一处。下一步计划对村中不完备的水、电及巷道进行完善改造,以此改变我村的村容村貌,推动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在以后的工作中,村“两委”将紧密配合,携手共进,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瑶珂而努力奋斗!   

上田村

  芮城县风陵渡镇上田村位于风陵渡镇东北部,北依中条山,与永济市接壤,东与阳城镇交界,海拔在800米—1000米之间,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7 ℃,平均日照时数2366.2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年降水量513毫米。全村土地总面积14296亩,其中耕地面积3600亩。自西向东由张家岭、田峪涧、上田、麻沟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内巷道硬化已基本完成,沿山公路穿村而过,属典型的山地地貌。    上田村共十个村民小组,380户,总人口1180人,劳力768人,党员25人。目前全村主干巷道已经实现了绿化亮化,新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成立了农家书屋,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花椒、玉米、核桃、红枣、苹果、绿豆、黄豆、油葵、药材等,发展有猪、羊、牛、肉鸡等养殖业,并成立了诚鑫养殖合作社。上田村因地处中条山西端旱垣,土地贫瘠,水资源十分匮乏,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纯粹靠天吃饭、靠天吃水。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和劳务输出。   

上阳村

  上阳村座落于风陵渡镇政府已北15公里处,距离县城45公里,交通便利,土地面积5200亩,耕地面积3270亩,自然条件恶劣,其中旱地占到80%,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为主。上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为3700元。全村由上阳,北上阳,官道,黄洛,老羊咀,桃坡6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4个居民小组386户,1470人,劳动力430,党员42个。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在2009年建成村级活动室及文化休闲广场一座。设立了书屋一座。全村道路主干道完成全部硬化。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上阳村民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经济,团结互助;科学发展观的鞭策下,完善自我,在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上迈步前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上阳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六官村

  六官村座落于风陵渡镇政府以北16公里处,条山脚下。距离县城47公里,交通便利,土地面积5000多亩,耕地面积4000亩,自然条件恶劣,其中旱地占到80%,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为主。上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为3600元。全村由六官、常家2个自然村组成。共有9个居民小组553户,2313人,劳动力1500,党员44个。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全村道路主干道完成全部硬化。新建村委会场所一座,改造村排水沟400多米。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六官村民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经济,团结互助;科学发展观的鞭策下,完善自我,在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上迈步前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六官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王辽村

  王辽村座落于风陵渡镇政府已北17公里处,条山脚下。距离县城48公里,交通便利,土地面积6700多亩,耕地面积5000亩,自然条件恶劣,其中旱地占到80%,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为主。上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全村由王辽、舜南、安里3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9个居民小组714户,2427人,劳动力1150,党员53个。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在2008年建成村级活动室及文化休闲广场一座。设立了书屋一座。全村道路主干道完成全部硬化。积极改善人畜吃水条件。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王辽村民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经济,团结互助;科学发展观的鞭策下,完善自我,在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上迈步前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王辽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古伦村

  古伦村是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管辖的行政村之一,地理位置处于芮城县西部边沿地带,北靠中条山,西部、南部紧靠黄河为丘陵,古伦村是古代人类道路的发祥地,现有人口400余户,1700余人,年末劳动力1056人。占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耕种土地4000余亩,从古至今以靠耕种为生的村民勤劳朴实,憨厚待客,它东以中瑶、七里村相毗邻,南以姚源相接壤,一条深涧直通中条山巅。古伦村中心地带,村院处于两条小沟的源头,自然形成三角区式,造成村民居住分散,韩、杜、钟、姚、秦五姓五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长,五巷即为五个自然村,通称古伦。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花椒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建设移民新居40多户,新建小学一座,新建人畜吃水塔一座,正在建设舞台及广场等公益建设。   

中基村

  中基村位于风陵渡镇东4.5公里处,由中基、古县两个自然村,5个居民组成。北与侯峰村相接,南与黄河接壤,东与高家村为邻,西与北基村相邻。全村600户、2149口人,男女劳力1450人,党员53人。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88亩,其中水浇地2524亩,河滩地1000余亩,村内水井12眼。本村主要经济来源除以玉米、小麦及大棚蔬菜为主的农作物外,多数村民在外包工程、搞运输已成为我村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目前村民的人均收入为4700元以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村的巷道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拥有一所标准化的幼儿园,2000多平方的休闲广场一座,村门一处。舞龙舞狮是我村的一项风俗习惯,每年我村都会组织一场有乡俗风情的舞狮表演,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基村将拥有一个崭新的变化。   

谭郭村

  谭郭村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的西北角。紧靠运风高速公路和永济交界处,村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村有四个居民小组,人口1255人,376户,有劳动人口800人,党员33人。耕种土地2100亩,有400亩水地,剩余大多数是坐北向南的旱坡地,土质为黄面土,自然条件差,中粮中棉有十年九旱之说,土地贫瘠,农民农业收入很低,大多村民靠外出打工,搞运输来增加收入,由于村后是大面积的坡地,村民因地制宜,栽种了近千亩杏树,成立了早熟杏合作社。2003年就曾被报道是全国早熟杏基地,每年五月中旬外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红荷包和金太阳远销到广州深圳一带。农闲时节,部分村民就近务工补帖家用。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我村新建了一系列的惠民工程,诸如新建人畜吃水塔一座,硬化村东道路800多米,这些工程极大程度的丰富和改善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高家村

  高家村位于风陵渡镇东南侧,东临北节义、西接中基、南至黄河、北到北曲。沿黄干线从我村北侧穿过,交通比较便利。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268户,总人口1028人,年末劳动力529人。土地面积1890亩,耕地面积约1450亩,其中水田900亩,浅井10眼。本村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芦笋等为主,养殖业以养猪为主,每年大约有5000头生猪出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村建有一座高标准的文体娱乐广场及大队部。广场面积1200平方米,村党部、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共面积220平方米。目前村通道路硬化基本完成,安装路灯10盏,栽植绿化苗木200株。农户沼气池的建有率已达90%以上,全村共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沼气池100座,改厕40个,灶连坑50个,新建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一处。村内设有村党支部一个,现有党员24名,党员致富能手7人。相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高家村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伦村特产大全




古伦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