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芮城县 >> 陌南镇 >> 坑南村

坑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坑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坑南村简介

  坑南村地处平陆与芮城交界之处,是芮城的东大门。
   坑南村是由张家滑(包括前凸)、坑南、道东(包括马崖)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总人口3080口人,耕种土地4200余亩,风平公路以坑南自然村贯穿而过,沿黄扶贫旅游路沿道东村向东,沿风平公路坑南沟北上1500米是张家滑自然村,整个行政村交通还是十分便利,道东自然村、坑南自然村是马崖电灌站灌区水利条件较好。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目前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大部分土地耕种的是苹果、粮食种植基本自给自足,另一部分经济收入是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每年约有400多劳动力常年在外。
   由于教育资源整合,目前村里没有学校,学生就学都在陌南镇附近的学校就读。
   改革开放以前,大部分农户都居住在窑洞里,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民基本都告别了窑洞住进了新瓦房,村民基本无什么宗教信仰。
   目前村民们正在以新的姿态,迈着更大的步伐向小康迈进。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30102 044000 -- 查看 坑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坑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坑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寺前村

  寺前村位于陌南镇政府东北侧,由寺前、五头、和村、马滑、三里斜等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980户,3345人,耕地7000亩,沿河湿地滩涂面积1000亩,我村共16个居民组。经过支部村委的共同努力,这几年村里巷道硬化道路6.8公里,基本实现了各自然村通油路。村委会现配置图书、健身器材、休闲广场,村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我村养殖户发展迅速,每年出栏生猪3000余头,牛30余头,鸡20000余只,蛋鸡3000余斤,种植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目前除苹果外,桃树、杏树等都初见成效,又多次组织村民外出务工,通过支部村委努力我村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300元,达到4800余元。目前我村正组织群众改善自然环境,使我村经济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陌南村

  陌南镇陌南村位于陌南镇解陌线以西陌南集镇中心,平风公路与运芮公路再此交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集镇小学、陌南医院、农贸街、商贸街、银行、移动等贯穿村内主线,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全村919户,3232口人,8个自然村,包括陌上、端北沟、上地、北桥、沙窝、西桥、下涧、南巷。21个居民小组,63名党员,人均耕地1.3亩,河滩地1亩,集体占有耕地1020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80元,是一个以粮、棉、鱼、芦笋、运输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目前,全村硬化、绿化工程全部到位,村图书室、文化大院、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都已建设到位,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以沼气为主的四改已经完工,为村民提供了干净、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陌南村村民通过5年的家园建设,全村的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自然村庄通过道路硬化、环境优化、村庄绿化的治理建设后,焕然一新,建成了村级办公、服务、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健全了各项民主合理、村务公开的新机制。村级卫生合作医疗事业得到进一步健全和管理,有线电视网络、宽带服务逐步完善,全面推进使用科学种田,加大招商引资,优化工业发展,全村干群正在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朱吕村

  陌南镇朱吕村位于陌南镇平风线路北2.5公里处,由一个自然村组成,共12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4700余亩,共996户,总人口3451人,111名党员,具有劳动力2100余人,外出打工人口450余人,人均纯收入4800元。运灵高速路从我村经过,我村主导产业有苹果,养殖业,小麦等。西六级工程在今年5月份全面竣工,比以前能多灌溉土地面积500多亩。朱吕村是一个文化大村,村民整体素质很高,平易近人,热情待客。村新建舞台一座,面积120平方米,花园一座,有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器材,篮球场,水泥巷道硬化面积基本上达到全村覆盖,主巷道全部安装路灯,新建垃圾池6个。   

杏花村

  杏花村地处风平路南、陌南集镇西南方。面积7.8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63亩,其中水浇地2630亩,旱地1802亩,坡地131亩。建设用地150亩。杏花村有桃花、杏花、子花沟三个自然村,469户,1664人,全年在外务工人有360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35%。杏花村经过近年来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导、养殖业蓬勃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全村共有果树面积2030亩,大型养殖户4户,大棚蔬菜8户,当年人均纯收入2360元。    全村共有党员62人,40岁以下的3人、40-60岁之27人、60岁以上的22人,具有高中学历党员15人。    三年来,村支部书记李小平代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加强两委班子建设为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三年来,杏花村以建设新农村为各项工作的切入点,推进民主平等、加强村民自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夭头村

  夭头村地处山西省芮城县陌南镇南五公里的黄河北岸,东与柳湾村接壤、西与湾里村接壤、南依黄河、北与刘堡村紧紧相依。夭头行政村由夭头、新村、东关村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941户,人口3150人,21个居民小组,其中党员58人。   全村有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耕地面积4500余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夭头行政村南、东大河环绕,地势北高南低,落差百余米,海拔四百余米,属典型的临河丘陵地带,气候以内陆温带暖风气候为主。夭头村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芦笋,依靠河滩优势种植的小麦、玉米、棉花仍占农民收入主要部分,全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   村里有小学1所,医疗服务室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座、文化大院及农家书屋各一座。   夭头村村风淳朴,村民勤劳热情,村内渠道纵横灌溉条件优越,千余亩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的建设,必将使夭头村成为陌南镇优质大棚蔬菜的一大基地。   随着运宝高速公路的立项和建设,必将为夭头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便捷的交通,先进的文化,辽阔的滩涂,物阜民康的自然人文景观,使这里成为现代农业及观光旅游大发展的新型地带。   以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理念为指导,夭头村委会将把握这难得的机遇,冲破历史形成的多种自然束缚,全方位、多极化诚邀各界有识之士,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共创辉煌!   

柳湾村

  柳湾村位于风平线以南6公里处,美丽的圣天湖就在我村,全村2600人,4个村民小组,56名党员,耕地2800余亩。柳湾村民风淳朴,勤劳热情,是地地道道的黄河人。我村自2007年作为新农村试点村以来,投资将近300万元巷道硬化7.9公里。建造文化大院,人民大舞台,10亩经济林,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图书馆,文化广场。三年来,村支部书记杨铁吉代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加强两委班子建设为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三年来,柳湾村以建设新农村为各项工作的切入点,推进民主平等、加强村民自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柳湾村以芦笋产业为主,共有3000亩,还有1500亩黄河屯屯枣,种植历史悠久。我村有沙窝渡口通往灵宝,沿河扶贫公路、圣天湖旅游都从我村经过,使我村交通便利,利于我村经济发展。  

刘堡村

  刘堡村地处山西省芮城县陌南镇南五公里的黄河北岸,东与柳湾村接壤、南与夭头村接壤、西与湾里村接壤、北与桃花村相望。刘堡行政村由刘堡、沟西、子花沟、曙光、涧坡、西埝、自忿、东地8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087户,人口3216人,24个居民小组,其中党员64人。有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耕地面积4414.4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河滩地2000余亩,其中经济林1335亩。刘堡行政村南、东大河环绕,地势北高南低,落差百余米,海拔四百余米,属典型的临河丘陵地带,气候以内陆温带暖风气候为主。刘堡村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芦笋,依靠河滩优势种植的小麦、玉米、棉花仍占农民收入主要部分,全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村里有大小商店8个,农资经销店3个,小学1所,医疗服务室4个,每月逢农历1、7有集市。源远流长的母亲河,孕育了这里的灿烂古文化及现代文明,现存始建于唐初的药王古庙及连二舞台,气势恢宏,建筑风格匠心独具,别具一格,传统药王古庙会享誉大河两岸,现村里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聘请省内外专家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刘堡村村风淳朴,村民勤劳热情,村内渠道纵横灌溉条件优越,千余亩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的建设,必将使刘堡村成为绿色无公害优质生产的绝佳区域。随着运宝高速公路的立项和建设,刘堡村必将成为金三角地带新的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便捷的交通,先进的文化,辽阔的滩涂,引人入胜,物阜民康的自然人文景观,使这里成为现代农业及观光旅游大发展的新型地带。以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理念为指导,刘堡村委会将把握这难得的机遇,冲破历史形成的多种自然束缚,全方位、多极化诚邀各界有识之士,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共创辉煌!   

沟南村

  沟南村地处芮城县最东端,东与平陆县接壤、南隔黄河与河南的灵宝市相望,距陌南镇5公里,是陌南镇最东边的村,该村原是由平陆县划拨过来的。南邻黄河,北靠岳村沟。自从沿黄扶贫旅游路铺好以后,横穿通过,交通十分便利。沟南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一是气候条件较好。沟南村的地理优势成为发展苹果和红枣的天然条件,全年光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苹果和红枣的发展。二是交通便利。坑南村距离风平路仅2.5公里,与灵宝市隔河相望、两岸民众来往频繁。三是劳动力低廉,民风纯朴,是企业开发建设的好去处。四是预留300亩的建设用地,非常适合发展企业,为项目引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现有(誉恒)果蔬加工企业一个,年可加工苹果2500吨。大型气调冷藏库(祥层)冷库一座,年可贮藏苹果等农副产品2000吨。全村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面积5.8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563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旱地1200亩、坡地363亩。    1.该村现有大沟南、小沟南2个自然村,6个居民小组,345户1356人,参加农业生产670人,外出务工230人,全村有低保户30人。    2.全村共有党员44人,40岁以下的3人、40-60岁之间有20人、60岁以上的21人,)具有高中学历党员5人,常年在外务工的有370人。    3.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改变了村的村容村貌。同时注重文化建设,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且同时开办成人科技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生管理产水平及生活水平。    4.沟南村经济产业经过近年来的不断调整,逐步形成来以苹果和红枣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模式。2010年该村在可浇地发展苹果种植面积1380亩,在旱地、坡地发展红枣480亩。截止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比例占到70%,形成了典型的“传统农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方式。2010年村在上级部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村委办公室,并场地硬化了。2011年又硬化了村百分之八十的巷道。   

上坡村

  上坡村委会位于坡头自然村,全村2089人,南北3.8公里,东西2.3公里,土地7800亩,油路通往各自然村,11孔深井浇地面积3000余亩,全村以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主要来源以苹果园收入为基础。我村经济近年来有了好转,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已在逐渐消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制度正在创建之中。在这样一个体制转型时期,不和谐的出现就有其必然性。乡级负债和财政缺口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隐忧。我国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以来,财力出现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过小,县、乡财政困难。由于自然资源占有不同,我村收入和富村收入有“天壤之别”。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我国涉农法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村民组织法》、《土地承包法》的相继颁布,但距农村和谐社会仍有很大差距。例如,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各种原因,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严重滞后于发展,造成土地征用补偿安置费偏低,而且常常不能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国家强制性征地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农民在得到一定补偿后,便永久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失地农民因失地而丧失虽然低微但相对稳定的基本的生活来源,再就业又困难重重,更因没有社会保障而使生活前景充满风险。  

东夭村

  东夭村地处陌南镇的东面,毗邻陌南集镇,由东夭、南堡子、庄上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720户, 2989口人,8个居民组,两委班子成员8名,交叉任职4名,组干部16名。村总幅员面积8900余亩,其中耕地3760亩,河滩地1158亩,果园3170亩,棉花105亩,小麦546亩。全村固定资产142.3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左右。全村共有党员96名,其中男党员91名,女党员5名,60岁以上党员40名,党员老龄化趋势非常严重。该村党支部一班人在支部书记杜康雷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各项工作在全镇名列前茅。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的嘉奖。2006年6月,筹资17万元,建成占地5亩大的文化大院,安装健身器材6套,藏书1000余册;同年8月,在县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筹资60余万元,硬化本村巷道4公里;2007年3月,筹资7万元,绿化道路7公里栽植大叶女贞、百日红等品种700余棵,在完成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东夭党支部一班人更注重抓经济建设,支部书记杜康雷同志带头做表率,在其所办的飞燕福利发泡纸箱厂里,共安置本村村民50余人,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2002年,党支部一班人结合本村实际,远赴西安杨凌参观,并根据本土优势,栽种“秦王”桃,现在该村的桃树面积已达1000余亩,仅此一项,使本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2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平王村

  平王村位于临陌路西边,距陌南镇2公里。全村南北长约3公里,村中有一条深沟,土地面积3800亩,耕地面积3300亩,依靠种植业和果业为主,其他农作物为辅。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大约有370户人家,1300口人,劳动力500个,党员人数42名。村中有集图书室、会议室、办公室为一体的村委会办公楼两层一座,2008年被建设成为新农村示范村,民风淳朴,村民素质相对较高。我村集体经济薄弱,基本没有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以苹果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三年来,村支部书记马中祥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加强两委班子建设为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三年来,平王村以建设新农村为各项工作的切入点,推进民主平等、加强村民自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湾里村

  陌南镇湾里村位于陌南镇南六公里的黄河岸旁。湾里村由湾里、西关两个自然村组成。耕地3600 亩,沿河湿地滩涂面积480亩。沿黄扶贫路从我村经过,我村共十三个居民组,人口一千七百余人,其中党员43人。   全村主导产业是农业种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这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年均收入3000余元。   随着近年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村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室一座、健身器材一套、农家书屋一座。全村有二十多名妇女信仰基督教,此外没有其他宗教信仰。   湾里村村容整洁,村貌整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湾里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岭底村

  岭底村位于陌南镇东北方向十余公里处,临陌南路东,东沿山路南,全村由段家庄、上文、东岭底、中岭底、西岭底、杨家村、东马滑、西马滑八个自然村十个居民组组成,分布居住在四沟五梁之上。全村共有504户2211口人,952个劳动力,党员49人。土地面积6300亩,耕地面积4756亩。岭底村从2005年起,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村民踊跃筹资下,铺设油路12.3公里,截止2011年9月实现,八个自然村村村通油路,并将西岭底二个组、上文自然村街巷3900米全面硬化。岭底村主导产业苹果园,现有果园3000亩,其中秦冠2200亩、富士800亩,年产苹果1100万公斤。岭底村第二产业养殖业,现有大小养殖户46户,年产生猪5000余头,养羊23户,年产成羊500余只。养鸡8户,肉鸡4户,蛋鸡4户,年产肉鸡3万余只,蛋鸡产绿色无公害鸡蛋2万余斤。各项收入加起来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岭底村2010年建村委和党员活动室一座,文化大院,购置健身器材7套,图书室30平方米一座。岭底村所有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最低学业初中毕业,全村除35名妇女和6名男子信仰佛教。其余所有村民没有加入任何-和道教。岭底村村风正、和谐稳定,被县委县政府2010年任命为五年无-村,村貌整齐、村容整洁。  

东峪村

  东峪村北靠条山,东临平陆,距陌南镇10公里,全村由九个自然村组成,划分12个居民组,全村3100余口人,900余户,党员70名。耕种土地8600亩,其中有果园3000余亩,当地自然资源优越,土地肥沃利于发展养殖业和果业,果园大部分属于八十年代后期栽植,树龄老化,管理粗放,产量低,收入少。今年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农民收入低于往年,人均收入达3800元。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扶持下,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民住房建房质量高、户数多,三年建房228户,道路硬化建设完成6.5公里,环境治理,生态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普及和发展,更是将东峪村的建设推向了中国发展的前台。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东峪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张村

  陈张村位于陌南镇东北,东临东峪村,西临岭底村,南邻张家滑村,北至条山上公路以下。我村交通便利,但巷道硬化尚未全面完成,我村土地面积25000亩左右,耕地面积7500亩左右,就陌南镇而言,我村自然条件比较落后。陈张村由原来的三个大队组合而成,现有11个居民小组,九个自然村,全村总人数1980人,劳力有1150人,全村有党员63名。陈张村在去年由财政拨款84000元,在前小花自然村新建一座村委会活动场所,全村村民素质良好,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村两委一班人的积极努力下,村风村貌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普及和发展,更是将东峪村的建设推向了中国发展的前台。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东峪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坡村

  石坡村位于中条山脚下,陌南镇北十八里处,解陌路从中间穿插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共有土地面积5000余亩,耕地2000余亩。石坡村行政村由石坡村、上洼村、前洼村和槐树峪村四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00口人,330户人,6个居民小组,其中劳动力人口有500余人,党员29人。石坡村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苹果,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000元左右,村里有大小商店2个,医疗服务室1个。随着运宝高速公路的立项和建设,石坡村必将成为金三角地带新的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便捷的交通,先进的文化,引人入胜,物阜民康的自然人文景观,使这里成为现代农业及观光旅游大发展的新型地带。以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理念为指导,石坡村委会将把握这难得的机遇,冲破历史形成的多种自然束缚,全方位、多极化诚邀各界有识之士,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共创辉煌!  

夭上村

  夭上村居住在运宝高速公路两侧400米处,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每个自然村都通了进村油路。土地面积8700余亩,耕地面积4800亩。全村由六个自然村所组成(夭上,庙前,庙后,庙西,后滑,黄坡).共九个居民小组,共有农户420户,总人口1420人,劳力1020人,全村共有0党员44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两沟三梁上,改革开放后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根据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和增长,村风村俗及村容村貌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收入连年有所增长。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稳步在推进,主导产业苹果管理逐渐向科学化方向迈进。第三产业养殖业有序的在连年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在镇政府的领导下,我村积极响应,于2010年在半山腰上种植了200亩干果林,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夭上村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我村整体收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村将会紧随镇政府的领导,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己任,解决农民实际困难。  

韩家村

  韩家村位于陌南镇西北五公里处,由:韩家、联营、南桥、平西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040口人,576户,其中党员58人。土地面积4690亩。分布在四沟五梁之上。属沿山干旱地带主导产业以苹果小麦为主,全村共有苹果种植面积2000多亩。自2009年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以来,他们一心一意搞稳定,全新全意谋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目前韩家村已基本形成苹果、桃子、梨为主的栽植经济产业和以养鸡,养猪,养羊为主的养殖产业。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发面,韩家村“两委”更是走在了全镇的前列,如今的韩家村有广阔的广场,宽大的舞台,平整的道路,广大韩家村民正在致富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奋力前行。  

坑南村

  坑南村地处平陆与芮城交界之处,是芮城的东大门。    坑南村是由张家滑(包括前凸)、坑南、道东(包括马崖)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总人口3080口人,耕种土地4200余亩,风平公路以坑南自然村贯穿而过,沿黄扶贫旅游路沿道东村向东,沿风平公路坑南沟北上1500米是张家滑自然村,整个行政村交通还是十分便利,道东自然村、坑南自然村是马崖电灌站灌区水利条件较好。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目前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大部分土地耕种的是苹果、粮食种植基本自给自足,另一部分经济收入是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每年约有400多劳动力常年在外。    由于教育资源整合,目前村里没有学校,学生就学都在陌南镇附近的学校就读。    改革开放以前,大部分农户都居住在窑洞里,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民基本都告别了窑洞住进了新瓦房,村民基本无什么宗教信仰。    目前村民们正在以新的姿态,迈着更大的步伐向小康迈进。   


坑南村特产大全




坑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