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涧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下辖杨涧、岸堤、东尧、见帝4个自然村,14个居民组,全村678户,人口2390人,劳动力1709人, 党员59人,“两委”干部5名,耕地面积 6505亩。主导产业粮棉,特色产业冬枣、鱼莲池。因村委会设于此故名杨涧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30万元对村西巷道2.2公里全部进行了硬化。
杨涧:原名杨家涧,因村置一沟涧两侧,以居民多为杨姓而得名。后简称为杨涧。现有916口人,3716亩耕地。以农为主。岸堤:位于县城西南21.5公里处。因地处黄何堤岸而得名。现有229口人,573亩耕地。东窑:位于县城西南21.5公里处。因村建于一古烧砖窑之东而得名。现有328口人,746亩耕地。见帝:见帝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21.5公里处。相传舜王耕地于历山,尧王访贤时在原北历山村,尧、舜相见。故于后更名为见帝村。曾名涧底。现有343口人,1470亩耕地。以农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30104 | 044000 | -- | 查看 杨涧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村村 |
新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东南11公里处,交通便利。下辖新村、南张、许湾、严门四个自然村,15 个居民组,全村791户,2730人,劳动力1420人,党员 80 人,“两委”干部5名,耕地面积7234亩。主导产业粮棉,特色产业芦笋。因村委会设在新村,故名新村,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李自让。 ①许家湾:位于县城西南11.5公里处。该村地处一沟湾,因居民多姓许而得名。现有181口人,1837亩耕地。 ②严家门: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原名严家庄,因居民多为严姓定名,后演变为严家门。现有172口人,697亩耕地。 ③新村:现有613口人。2100亩耕地。新村此处原无村,1959年三门峡库区的南张村迁居新建,取名新南张,后更名新村。 ④南张:南张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以农为主。现有806口人,2600亩耕地。南张:因系唐御史中丞张巡故里,故以张姓命名为南张。 |
杨涧村 |
杨涧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下辖杨涧、岸堤、东尧、见帝4个自然村,14个居民组,全村678户,人口2390人,劳动力1709人, 党员59人,“两委”干部5名,耕地面积 6505亩。主导产业粮棉,特色产业冬枣、鱼莲池。因村委会设于此故名杨涧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30万元对村西巷道2.2公里全部进行了硬化。 杨涧:原名杨家涧,因村置一沟涧两侧,以居民多为杨姓而得名。后简称为杨涧。现有916口人,3716亩耕地。以农为主。岸堤:位于县城西南21.5公里处。因地处黄何堤岸而得名。现有229口人,573亩耕地。东窑:位于县城西南21.5公里处。因村建于一古烧砖窑之东而得名。现有328口人,746亩耕地。见帝:见帝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21.5公里处。相传舜王耕地于历山,尧王访贤时在原北历山村,尧、舜相见。故于后更名为见帝村。曾名涧底。现有343口人,1470亩耕地。以农为主。 |
枯垛村 |
枯垛村地处丘陵,下辖枯垛、辽坡、上庄、原村4个自然村,19个居民组,全村945户,人口3404人,劳动力1955人,党员91人,“两委”干部6名,耕地面积7798亩。主导产业粮棉,特色产业大棚蔬菜,尤其是“圣女果”闻名遐迩,境内企业纸厂一家,面粉厂一家,制砖企业两家。因村委会设于枯垛故名枯垛村,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王步道。 枯垛:位于县城西南19公里处。因所处地形三面高一面低,呈窝状而得名(枯垛近音圪窝)。现有872口人,3500亩耕地,属本村委会驻地。辽坡: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处。因地处高坡,原为一荒野地方而得名。现有227口人,622亩耕地。原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因地势平坦,似平原而得名,现有724口人,1876亩耕地,以农为主。上庄: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9公里处。以农为主。相传为宋王赵匡胤所封十八庄之一,因置三桥镇上,故名上庄. |
历山村 |
下辖历山、任家庄、西历山三个自然村,13个居民组,全村953户,人口3453人,劳动力1638人,党员70人,村“两委”干部6名,耕地面积10357亩。主导产业粮棉,特色产业芦笋、鱼、莲菜种植,村委会驻任家庄,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郝建民。 ①历山:原名杨树山,相传舜耕田于此,因困而眠,忽闻哗哗之声以为雨点下田,醒后方知为杨树叶场,遂令此地绝杨,杨即绝迹,故改名为历山。《水经注》载:“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今村后土岭相传即历山。现有478户,1658口人,耕地面积5275亩。 ②任家庄:位于到城西南23公里处。因居民多姓任而得名。现有325户,1315口人,3682亩耕地。 西历山: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处。以农为主。因村委会设在西历山村,故名西历山村委会。现有150户,480人,1400亩耕地。因该村置历山之西,故名西历山。 历山村投资300余万元兴建的集娱乐、休闲、商贸、餐饮、教育、办公、舞台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占地15亩,建设村级活动场所上下2层16间、舞台4间、幼儿园上下2层10间,商铺42间,古建筑聚贤阁一座,形式别具一格,建筑风格独特,全县仅此一家,这样使全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将来还要设立集市,繁荣历山经济 舜耕历山 :舜王耕田于历山古今相传几千年.孝德贤明之美名代代颂扬天下赞。东历山村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相传村中南北大巷中有四颗参天大柏树,枝大叶茂.遮天盖日的树梢直入云霄.树干粗大,三四个成年人都抱不住,站在远处观望美景尽收眼前.给人一种身临仙境的感觉。春夏两季柏树开花时节成千上万朵绿色的小花散发出清香萦绕着整个村子,吸上两口顿感心旷神怡,冬季大雪给柏树银装素裹,像四个高大威武的圣诞老人。这些古老的柏树证明着它们历尽千年沧桑。村的东边是座历明观,相传它坐落在一条大龙脉上,庙宇是龙的头部,据说它兴建于明朝,房屋七十余间。庙宇内正中是祖神。在祖神的两旁廊房塑造的是十尊阎王,内有做了坏事死后的十大苦刑,它教育着人们在世要做好事啊,另一边是炯炯有神的十八罗汉神,在每个罗汉神的面前都竖有石碑且高大丈有余记载着他们的神之功绩等,面对大舞台,每年三月三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挤满了整个寺庙纷繁热闹,后来一座庙宇在1957年盖山南办事处拆毁。村里大小庙宇很多。最大的庙宇在村的正中央是孔夫子庙,庙前三大敞庭房,廊坊灶房等其它设施。庙院的对面是大舞台,在村的南边凤头之上盖的就是舜王大殿。前有大舞台,东西两边有娘娘庙.火神庙等神庙,每年正月十五周围香客白天前来烧香敬神拜佛庆祝尧天舜日丰收年景,瞧耍狮子.跑船.踩高跷等各种社火表演众多,晚上看放铁花.点火炮.正个夜空通红通红,男女老少大呼小叫热闹非凡。站在唐朝的土疙瘩《唐朝的土疙瘩以后在本文解释》上放眼望去历山村确确实实好似一个展翅欲飞的凤凰。出入历山共有九条道路这就是传说当中的“九凤朝拜”其威风凛凛仙境之地,村东有龙.西有凤,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山是龙凤朝阳的仙境,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和得天独厚的天然地形.招来了神仙的修行之地,同时养育了仙体凡胎的各路神人.可和山东蓬莱相媲美,因此仙体的舜王就选择了来“历山耕田”,帮助引导村民发家致富,从此就给我们历山留下了很多神秘的仙形遗迹故事。据对历山村8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调查。在光绪三年荒灾之前历山村人口密集足有2000多人,村中房屋稠密,人民生产生活有序,物粮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灾后逃逝近剩余150多口人。 舜王是继母养育,后因继母生下亲女儿则心变陷害舜王,现有碑文可证:舜王耕田于历山,身遭继母多不贤,生下祥儿把心变,设谋定计掉金簪,白龙太子来相救,腾云驾雾到人间。而舜王仍孝敬继母贤德之极。从此两井虽然相隔咫尺可是一苦一甜。井口边还留着当时白龙马的蹄印,和瞬王爬出井时的手石印。至今流传可见。 历山种不活杨树的故事:相传舜王当天下地做活十分乏困,在一庙中睡觉休息,庙门外有棵大杨树,舜王在熟睡中听到哗哗....的响声,他因为是下雨了,就没有向往常一样下地干活,就继续睡觉,第二天中午醒来到看到红红的太阳,不是下雨,而是风吹杨树叶发出的哗哗声响,舜王一气之下就说这杨树真不可要,从此相传几千年历山再也没杨树,后来有人试栽不久就会死亡,直到现在,在历山村根本看不到杨树。 刘邦心短斩断龙脉害历山的故事: 据说汉武帝刘彻微服私访,看到这条大龙脉,说历山将来要出大皇上。就派人斩断龙脉,开始人们白天斩.晚上就长好,为了彻底斩断,汉武帝就下令连夜斩断,据说斩到底是地下黑水就流了三个月之久。从此,历山就再也不出才干之人了,若有才干之人,就要出灾倒霉。 |
西营村 |
西营行政村位于沿黄干线两侧,下辖西营、东营、招贤、桃园、岳崖、林河、迎华、杨庄、潘家、佛洞10个自然村,16个居民组,全村950户,人口 3307人,劳动力2290人,党员99人,“两委”干部7名,耕地面积102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4704元,人均粮食占有量1283公斤。主导产业粮棉,特色产业芦笋、大棚蔬菜,境内企业春峰牌面粉厂。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蒋月旺。 西营:位于县城西南14.5公里处。相传宋王赵匡胤下河东时,曾在此处安营扎寨。该村居古营之西而名西营。为本村委会驻地。东营: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原与西营同为宋军兵营,因居古军营之东,故名东营。招贤: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此处原无村,地名为牛王。于1960年由三门峡库区的招贤村全迁至此,原址永乐镇。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云游至该村定居,从此招来贤(仙)人,故而得名。桃园: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原为招贤村之桃园,后由招贤居民迁居立村,仍以桃园命名。岳崖: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6公里处,以农为主。原为三门峡库区之高家村,于1960年迁于此处。因原地名为岳崖,故弃高家而为岳崖村。名由无考。林河: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6公里处。以农为主。迎华:原名庆华,原与新兴同村,于1977年分置。时逢-0,为庆祝我中华民族这一新胜利而定名为庆华。后更名迎华。杨庄: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以农为主。佛洞: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处,以农为主。 |
永乐村 |
永乐村位于永乐镇东3公里处,下辖永乐、岳村、彩霞、源头四个自然村,19个居民组,全村953户,3255人,劳动力2320人,党员120人,“两委”干部14名,耕地面积7930亩。主导产业粮棉,特色产业芦笋、大棚蔬菜。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刘富义。 永乐古镇于北周武成元年置郡治,唐初置县为县治,金天德元年置镇。清雍正十年后,为蒲州府永乐分府,同知府驻地。民初为区治所。1947年复置永乐县,为县政府驻地。1949年撤永乐县后为区乡政府驻地。今永乐位于县城西南12.5公里处。名由无考。原址黄河北岸边,属黄河三门峡库区,于1959年全迁于今址。现有1207口人,2020亩耕地。源头:位于县城西南13公里处名由无考。原址黄何北岸边,因属三门峡库区,故于1959年全迁于今址。现有140口人,700亩耕地。彩霞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以农为主。现有985口人,3200亩耕地。原名寨下。村西有一高崖,俗称崖上为寨上,崖下为寨下。后寨上迁入寨下,统称寨下村。清道光年间演化为彩霞村。岳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6公里处。以农为主。现有923口人,2010亩耕地。 |
蔡村村 |
蔡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以农为主。包括蔡村、曹家、李湾、沟渠头、杨沟五个自然村, 22个居民组,全村1068户,人口 4310人,劳动力2100人,党员143人,“两委”干部 11名,耕地面积13280亩。90%耕地居于村北二阶台地段,村内设有幼儿园、小学、集镇、村民文化休闲大院、村委会办公楼、舞台等,企业有面粉厂、板厂。因村委会设于此,,故名蔡村。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李忠实。 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以来,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惠农国策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我们先后完成巷道硬化6万平方米及配套绿化、亮化、净化、铺设村道油路3公里,平田整地5000余亩,抗旱机井35眼,人畜饮水工程,为村民安居乐业、和谐发展铺平了道路。 ①杨家沟:杨沟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位于县城西南10.5公里处。地处沟内,因杨姓居住建村而得名。现有260口人,1443亩耕地。 ② 沟渠头:沟渠头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以农为主。现有547口人,1421亩耕地。因村位居两沟之间,故名沟渠头。 ③ 蔡村:因东汉蔡邕得名。蔡邕,高阳乡侯。村有蔡候庙为证。 ④ 曹家:曹家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处。以农为主。现有647口人,1822亩耕地。因居民多为曹姓而得名。 ⑤ 李湾: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以农为主。现有426口人,1683亩耕地。该村置于一湾内,因居民多为李姓而得名。 |
郑家村 |
郑家村委会地处平川,位于县城西城9公里。以农为主。因村委会设在郑家村,故名郑家村委会。下辖郑家、杜村两个自然村, 6个居民组,全村408户,人口981人,劳动力650人,党员24人,“两委干部”5名,耕地面积3500亩。以农为主,主导产业粮棉。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全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300元,全村共种植小麦2500亩,玉米2000亩,芦笋400亩。2011年郑家村将积极发展大棚蔬菜,带领全村人民共同富裕。现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郑润斌。 杜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以农为主。现有404口人,1500亩耕地。因居住建村者为杜姓定名。 郑家:地处黄河岸畔,现有577口人,2000亩耕地。因居民多为郑姓而得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