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涧村,位于大王镇西南4公里处,北临张村,南接李涧,东枕公路,通村道路已经全部硬化,交通便利。磨涧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有7个居民小组,总共有298户,1050口人,其中劳力580人,党员27名。全村土地面积2580亩,其中耕地面积1666.9亩,主要产业是苹果、花椒、药材、竹竿;村内畜牧业自金融危机以来,近几年有所发展,其中百头以上的养猪场1个,50头以上的养猪场15个,猪存栏600头,牛150头,羊120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已建成一座支部活动室一座,卫生室;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巷道硬化基本实现覆盖,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随着我村经济逐步发展,文化繁荣,村民素质的提高,磨涧村民风淳朴,团结互助,干群一心,争取早日把磨涧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30105 | 044000 | -- | 查看 磨涧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韩卓村 |
韩卓村位于大王镇西侧,风平线边,东邻-、鲁庄村,西邻观后、小池村,南至观庄村,北至桥坪村,拥有土地面积4262亩,耕地面积2850亩,水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交通便利,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较好。 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8个居民小组,全村265户人,1030口人,450个劳动力,32名党员,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善良,村容村貌整洁,文化生活丰富,素有锣鼓、舞狮之民俗。 该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村级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现该村拥有村级活动场所一座,各种设施齐全,硬化文化活动广场5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一套,读书室、卫生室俱全,中心村街巷道硬化100%。正在向新农村的模式努力改善。同时该村以果业、菊花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从而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以20%的增幅递增,有望到12﹒5末,人均纯收入突破八千元。 |
大王村 |
大王村位于大王集镇北3公里处,沿百梯山、九峰山二级旅游路东西两侧辐射,由大王、蔡坊、南庄三个自然村组成,16个居民小组。土地面积4483亩,共有536户,人口总数1943人,劳动力1055人,党员58人。村里以苹果产业为主,苹果面积800多亩,菊花1200亩。零星果树有柿树、核桃树、花椒。粮食作物有小麦3200亩、玉米2700亩。 自2008年大王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后,在村组干部、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硬化巷道20条。有各种建设器材、篮球场、农家书屋藏书2000余套。一流便民店一家。服务热情、有符合国标的医疗卫生室1家。大王村有菊花合作社一家——绿翠菊花合作社。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使人均增收300元。大王村共有500余人在外务工,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 目前,大王村民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人心思进,大王村全体村民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朝着小康村的目标不断迈进。 |
南辿村 |
南辿村地处大王镇西北,九峰山脚下,距大王镇约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南辿村共有5个自然村,下设12个居民小组,442户居民,1586口人,党员28人。该村耕地面积3998亩,其中水浇地有400亩,经济作物以苹果、核桃、香椿、药材为主,畜牧业以养鸡、羊、牛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南辿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修建了九峰山旅游路公路,建设起点位于大王镇南辿村,途径泉沟、方庙、李家山、张家山、终止于旅游景点九峰山,全长11.6公里,建设等级为三级,共动用土石29万立方,总投资2258万元。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改造电网,解决了吃水问题。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南辿村民风淳朴,习惯良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干群一心,共奔小康。 |
前坪村 |
前坪村地处大王集镇以北,在百递山下,风景优美,条件优越、距大王集镇约1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该村仅三个自然村,苗姑同、前坪、后坪、下设6个居民小组,125户居民,365口人,党员22人。该村耕地面积2300余亩,其中有农家苑五户,经济作物以苹果、花椒、畜牧业以养牛、猪、羊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建成一座集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委办公楼;建立了一座便民店,一座村卫生室;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建设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已安装到位;巷道硬化已全面起动,完工后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产业结构调整后,主导产业有水果,如核挑、苹果.、花椒等。年人均收入达4300多元。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前坪村民风淳朴,习惯良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干群一心,共奔小康。 |
小花村 |
小花村位于中条山南麓,地处大王镇东北角,南依斜坡村,东接学张乡。沿山公路穿村在过,3.5公里的村通公路南北贯通。 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四个居民组成,共150户,497人,有250个劳动力,22个党员,土地面积2200亩,耕地面积2000亩。全村以粮食为基础产业,苹果、红枣、花椒为特色产业,发展养殖业20户,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两千多册的图书和健身器材已全部到位。 争取国家工程资金170余万元,打成一眼470米深的机井。全村人吃上自来水,括浇土地1000余亩。 小花村的民生工程扎实有序的进行,各项惠农政策全部落实到实处,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净化村民思想灵魂,提高人们道德境界,营造良好的村规民约,推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让小花村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
斜坡村 |
斜坡行政村位于条山南麓,隶属于山西省芮城县大王镇政府,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斜坡、蔡南、太平庄和东西沟村,直通九峰山风景区的旅游专线从中贯穿而过。斜坡行政村分为九个居民组,有305户人家,共有2850土地 ,其中2083亩耕地, 780多亩经济林面积,总人口 1050 人,660个劳动力,党员32个。斜坡行政村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斜坡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努力改变自然和生态条件。在蔡南、太平庄村凿深井2眼,使200余亩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栽植的苹果树成了当地人民的摇钱树和主导产业,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上升为现在的3000余元。特别是党中央号召建设新农村以来,斜坡党支部及村委一班人带领村民致力于经济建设,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养殖事业和沼气事业,硬化巷道6000余米,使全村80%的人用上了自来水。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斜坡村党支部和村委更注重于文化建设,制订乡规民约,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并新建大队部一座,内设卫生室、读书室、活动室及会议室。现在的斜坡村民风淳朴、邻舍和睦,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成为九峰山风景区旅游专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
双桥村 |
双桥村位于大王镇西北6公里处,地处丘陵,九峰山南麓,由双桥、李家窑、姚湾、山岭、柏树岭5个自然村组成。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近年来,大力发展菊花产业,种植面积500亩。西沿山公路穿越全村东西。现有293户1096口人,耕地面积3163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基本完成街巷硬化任务,农村书屋、卫生室等为村民素质提升提供便利。8个居民小组,35名党员。村西北山岭上有祆神庙遗址。因村委会原设在双桥自然村,故名双桥村委会。 (1)双桥:位于镇政府西北6公里处。因该村小沟之南北方向有两座小桥而得名。现有543亩耕地。 (2)李家窑:位于镇政府西北5.5公里处。西沿山公路从村主巷道通过。因该村居民多住窑洞。李姓居多而得名。现有596亩耕地。该村是革命老区自然村之一,0员段淑和、段季直曾在1936年掩护-翻越中条山到达永济市黄家营交通站。 (3)姚湾:位于镇政府西北6.5公里处。原由北姚家湾、南姚家湾两村合置而名姚湾。村势呈湾状,因居民多为姚姓,故名姚湾。西沿山公路从姚湾中巷道穿越,现有1650亩耕地。 (4)山岭:位于镇政府西北6公里处。因该村置于一山岭之下端而得名。现有260亩耕地。 (5)柏树岭:位于镇政府西北6.5公里处。因该村位于一土岭。相传因有一颗大柏树而得名。现有398亩耕地。是道教显神庙所在地。与九峰山毗邻。 (6)井湾:地处九峰山南麓山区。位于镇政府西北6.5公里处,1972年居民分迁于该村其它自然村,现无居民,有耕地616亩。 |
桥坪村 |
桥坪村位于芮城县大王镇西北方向五公里处,北与双桥村接壤,南与鲁庄村相邻,东与大王村隔涧相望,西与韩卓村隔沟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比较便利。 桥坪村共有3个自然村,分别为南桥、北桥、滑里,有9个居民小组,265户居民,总共888人,拥有劳动力约339人,耕地面积2928亩,党员34人。桥坪村的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菊花、豆类等,其中小麦有1900亩,玉米800亩,苹果550亩,菊花370亩,以畜牧业为辅,主要养殖猪、鸡、牛、羊,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桥坪村的养殖农户已成规模,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已建成一座集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建立了一座便民店、卫生室;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巷道硬化基本实现覆盖,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随着我村经济逐步发展,文化繁荣,村民素质的提高,桥坪村民风淳朴,团结互助,干群一心,争取早日把桥坪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
上坊村 |
上坊村位于大王镇东北五公里处,北与小花村接壤,南与金盆村相邻,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全村就一个自然村,4个居民小组,225户居民,723口人,党员18名,耕地1699亩,其中水浇地1300亩,得益于村里的4口井水。经济作物以苹果、菊花为主,畜牧业主要以猪为主,每年生猪出栏300余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将原来的校舍经过翻修整理已经建成了一座集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建立了一个便民店和一所乡村卫生室,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在村委大楼前,是我们的村民健身广场,有一系列的健身器材供所有村民的健身,楼上有一图书室,配有2万元的各类科技、养殖书籍供村民参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4689元。 |
金盆村 |
金盆村位于芮城县大王镇东北2公里处,北临上坊、南靠古仁、东接大阳、西临新兴,村庄靠近平风线,交通便利。全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有7个居民组,1301口人,632劳动力。耕地面积2800亩,目前本村拥有33名党员,农业以苹果、粮食为主要。除主导产业外,金盆村因地制宜在本村还发展菊花、桃等经济作物和生猪、奶牛养殖业来增加收入。村内有党员活动室一个,广场一个,卫生所一个,便民店两个。2010年被大王镇政府确立为新农村推进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团结两委成员在四化四改、农田水利、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村内多方筹资建立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广场硬化、绿化已基本到位,巷道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
张村村 |
张村位于大王镇街道南2.5公里处,是风平线与沿河路的必经之处。由张村、张庙两个自然村组成,8个居民小组。土地面积3600亩,共有468户,人口总数1610人,劳动力1000人,党员30人。村里以苹果产业为主,苹果面积600多亩,菊花500亩。零星果树有柿树、核桃树。粮食作物有小麦1900亩、玉米2300亩。并有元朝时期建造庙宇一座——玉皇庙。 自2011年张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后,在村组干部、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硬化巷道22条。有各种建设器材、篮球场、农家书屋藏书2000余套。一流便民店一家。服务热情、医疗水平上乘的卫生室1家。张村在太原勘测底层的钻机60台,配套车辆20辆,形成了近300人的在外务工队伍,每年收入颇丰。 目前,全村村民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相互帮助、人心思安、人心思进,发展各种经济,年均收入达到3600元。 |
新兴村 |
新兴村地处大王镇政府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耕地面积5030亩。全村农民收入以苹果、粮食、药材为主,人均收入2800左右,全村共有18个居民组,582户,2398口人,劳力1500人。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63名党员。 新兴村是一个三门峡库区移民村,生产落后,经济条件较差,集体经济空壳。致富没有门路,新建两委成员团结进取,勇于创新,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多次筹资60余万元,使全村20余条巷道全部硬化,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家家安居乐业,处处欣欣向荣的良好局势。 目前,全体新兴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在积极为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人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
鲁庄村 |
鲁庄村地处大王集镇西北,北与桥坪村接壤,南邻风平路,东与大王村隔涧相望,西与韩卓村隔沟相邻,距大王集镇约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该村仅一个自然村,下设4个居民小组,131户居民,468口人,党员17人。该村土地面积1440亩,耕地面积1390亩,其中水浇地有500亩,经济作物以苹果、花椒、菊花为主,畜牧业以养鸡、猪、羊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旧校舍经过翻新已经建成一座集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建立了一座便民店,一座村卫生室;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建设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已安装到位;巷道硬化已全覆盖,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产业结构调整后,主导产业有水果,如大红杏、葡萄等。年人均收入达3800多元。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鲁庄村民风淳朴,习惯良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干群一心,共奔小康。 |
樊庄村 |
樊庄村位于风平线以南1公里处,北临金盆,南靠古仁,东挨大阳,西靠新兴,交通便利。由5个自然村组成,286户,1030口人,党员38人,耕地面积3468亩。自然条件优越。果业栽植是我村的一个产业支柱,随着近年来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技术的指导,使我村的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在村民收入中占到了一定的比例。 我樊庄村村级组织健全,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方便。在今年的道路开通改变了我村村貌,一座座整齐的农家小院建了起来,使我村村容整洁了。 近年来,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自身建设,我村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地并配备了齐全的健身器材。,硬化巷道4.5公里,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了我们村庄各个巷道,为村民创造了一个优雅、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 |
小池村 |
小池村地处大王集镇西北七公里,东与韩卓村接壤,西与阳城镇接壤,北接双桥村,南邻观后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该村仅一个自然村,下设4个居民小组,132户居民,501口人,党员28人。该村耕地面积1600亩,其中水浇地有500亩,经济作物以苹果、花椒、菊花为主,畜牧业以养鸡、猪、羊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建成一座集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建设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已安装到位;巷道硬化10条,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产业结构调整后,主导产业有水果,如苹果、大红杏等,年人均收入达4200多元。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观后村民风淳朴,习惯良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干群一心,共奔小康。 |
观后村 |
观后村地处大王集镇西五公里,东与韩卓村接壤,西与阳城镇接壤,北接小池村,南邻观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风平线从村而过。 该村仅一个自然村,下设5个居民小组,260户居民,838口人,党员28人。该村耕地面积3100亩,其中水浇地有500亩,经济作物以苹果、花椒、菊花为主,畜牧业以养鸡、猪、羊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建成一座集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建设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已安装到位;巷道硬化17条,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产业结构调整后,主导产业有水果,如大红杏、葡萄等。年人均收入达4200多元。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观后村民风淳朴,习惯良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干群一心,共奔小康。 |
观庄村 |
观庄村位于芮城县大王镇西南方向五公里处,北接风平线,南与坂上村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比较便利。 观庄村由观庄、玉堡、西南3个自然村组成,有12个居民小组,610户居民,总共2089人,拥有劳动力约980人,耕地面积5600亩,党员33人。观庄村的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药菊、豆类等,退耕还林1200亩,核桃1300亩,核桃现已申报“一村一品”产业。成立了高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1年,我村被确定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已建成一座集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建立了一座便民店、高标准卫生室;建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巷道硬化已实现全覆盖,绿化、亮化工作正在进行中,并已向环保部门申报生态村。 随着我村经济逐步发展,文化繁荣,村民素质的提高,观庄村民风淳朴,团结互助,干群一心,有信心、有能力把观庄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坂上村 |
坂上村位于大王镇西南方9公里处,东临李涧,西至阳城王涧,北接观庄,南通永乐岳涯,属于黄河二台阶地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全村共4个居民小组,223户,782口人,共有男女劳动力416人,党员27人,预备党员2人。该村共有土地面积2600亩,由于自然条件差,耕种土地90%以上是旱地。村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土地均已退耕还林。村民素质较高,从未出现过打斗、-事件,民风淳朴,生活朴素,巷道整洁,从不乱堆乱放垃圾。建立了老年秧歌队、锣鼓队。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较落后。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了党员活动室一座和文化休闲广场。在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现有机井一眼,正常供应人畜吃水,铺设了通村油路一条及通往永乐镇的一条道路,并实现了全村巷道硬化全覆盖。近年天气较为干旱,粮食作物已不能满足村民生活所需,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村民已把种植红花、菊花、金银花等作物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并积极组织年轻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体坂上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在积极为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人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
磨涧村 |
磨涧村,位于大王镇西南4公里处,北临张村,南接李涧,东枕公路,通村道路已经全部硬化,交通便利。磨涧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有7个居民小组,总共有298户,1050口人,其中劳力580人,党员27名。全村土地面积2580亩,其中耕地面积1666.9亩,主要产业是苹果、花椒、药材、竹竿;村内畜牧业自金融危机以来,近几年有所发展,其中百头以上的养猪场1个,50头以上的养猪场15个,猪存栏600头,牛150头,羊120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已建成一座支部活动室一座,卫生室;建设了一个拥有两千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巷道硬化基本实现覆盖,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随着我村经济逐步发展,文化繁荣,村民素质的提高,磨涧村民风淳朴,团结互助,干群一心,争取早日把磨涧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
李涧村 |
李涧村位于大王镇南端与永乐镇西营村接壤,全村共有毛涧、李涧、万庄、刘涧、双磨等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住户数426户,总人口1723人,,区域总面积6500亩,其中耕地面积3500亩,退耕还林面积1912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00元。 李涧村党支部,共有45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决心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栽植核桃树400余亩,发展规模养殖户30余户,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村级活动室建设、毛东文体广场建设及健身器材安装、危房改造、大禹渡渠系配套、农家书屋、广播安装、饮水解困等工作。为更好的美化环境,改善村居环境,2012年村委将投入大量资金,力争全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安装路灯30盏,更好的改善村容村貌,努力使全村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 |
尚村村 |
尚村位于大王镇南端2.5公里处,东与古仁村相邻,南临陈常村,西靠李涧村,北临张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怡人,民风淳朴。本村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我村目前有2个自然村,5个居民小组,196户,全村人口为888口,其中党员32名,全村耕地面积为270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苹果、棉花、药材、小麦,其中苹果种植面积为400亩,发展红梨200亩,棉花200亩,小麦1500亩,畜牧业主要为羊、牛、猪的养殖。目前我村牛存栏约为30头,羊为150只,猪200头。 基础设施:建造村委办公场所4间,老干部活动室,图书阅览室4间,休闲文化广场一座,健身器材5套,垃圾池3个,运送垃圾车2辆。 |
陈常村 |
大王镇陈常村位于该镇南5公里处,全村965口人,4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348亩,退耕还林809.5亩,党员22人,该村的主要产业以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全村大约有1000多亩;其次是种植花椒100多亩;另外该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棚蔬菜,现在有10个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在畜牧业方面,全村大约养牛50头,羊存栏数量400只,猪存栏数量50头. 在村组干部、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共硬化巷道以基本完成。有各种建设器材、篮球场、农家书屋藏书2000余套。一流便民店一家。服务热情、医疗水平上乘的卫生室1家。陈常村共有300人的在外务工队伍,每年收入颇丰。 目前,全村村民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相互帮助、人心思安、人心思进,发展各种经济,年均收入达到3600元以上。 |
古仁村 |
古仁村位于芮城县大王镇平风公路南四公里,处于大王镇东南角,属于旱源。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13个居民小组,共有528户,总人口2200人,其中农业人口1980人,全村共有党员62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两委”班子由7人组成,其中1名妇女同志,1名大学生村干部。外出打工及经商人员达6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40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小麦2800亩,菊花1000亩,玉米500亩,棉花300亩,谷子1000亩,绿豆800亩,黄豆300亩,苹果200亩。其中退耕还林3900亩。近年来利用谷子较抗旱性,村民不断发展种植谷子,截止2011年发展特色谷子1500余亩。全村共养猪200头左右,主要以散户养殖为主,有一个大型养鸡场,约1800只。全村巷道硬化基本完善,亮化工程已经完成,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及村卫生所,3个便民店已经修建好,并且投资15余万元修建完成村民活动场广场,现有农村信用社1处。 |
大阳村 |
大阳村位于平风线大王镇东入口,东与学张乡杜家村接壤,西临樊庄村,北临金盆村,距县城12公里,镇政府3公里,交通便利,是大王镇的东大门。全村有3个自然村(大阳村、郑村、郑沟),9个居民小组。430户1670口人 ,其中劳动力732人,党员41名。农耕地4100余亩,其中小麦2300亩,玉米2800亩,苹果900亩,菊花400亩。畜牧业猪200头,牛13头。收入主要以农业、打工为主,畜牧业为辅。农村经济总收入11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07元。新农村建设总投资120余万元完成了巷道硬化,总计2995平米,铺设油路390米;安装路灯50盏;投资1万余元,动土20000余方,整理巷道垃圾、杂草,为绿化、美化打下了基础;投资3万余元,栽植大叶女贞1000株、月季1000株、冬青2000株,对巷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并在平风路北建片林一个,栽植桐树400株;国家投资400万元,自筹45万元引黄入大渠道10000米。村内有党员活动室一个,广场两个,卫生所一个,便民店三个。 |
小阳村 |
-村位于镇政府西5公里,风平公路横穿于村北1.2公里,东与新兴相接,南与张村、磨涧相连,西与观庄、韩庄隔沟相望,北连鲁庄和睦相邻。拥有土地面积4200亩,耕地面积2930亩,机井6眼,水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较好。 全村共有人口1124人,户数306户,劳力670人,党员29人。六个自然村,九个居民组,金胜庄遗址位于我村南沟居民组,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善良,村容村貌整洁,文化生活丰富,素有锣鼓、舞狮之民俗。 该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村级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以致使该村2011年才批定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现该村拥有村级活动场所一座,各种设施齐全,硬化文化活动广场28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一套,读书室、卫生室俱全,中心村街巷道硬化100%,安装路灯30盏。新农村的模式初显轮廓。同时该村以果业、丹皮、黄芩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从而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以30%的增幅递增,有望到12﹒5末,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