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芮城县 >> 东垆乡 >> 东垆村

东垆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垆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垆村简介

  东垆村原是东垆乡政府所在地,1988年乡政府迁址村西的南曹村。东与城垣村相邻,南与圪塔村接壤,北与白窝村相连。有4个居民组,416户,1408人,全系汉族。耕地面积2600亩。
   1962年架线通电,修九里三水洞,扩浇水地600亩;1963年办起面粉加工厂,修盖舞台;1973年办起油坊加工厂;1973---1976年参加大禹渡电灌站、大桥和大渠大会战。建大队部窑6孔,购轧花机1部,修支渠1000米,扩浇面积1200多亩;1982年集资打深井一眼;1983年铺设管道1000米;1985年投资2万元改建学校37间,架设大禹渡灌渠上的低压线路;1986年投资3万元修建舞台一座,投资3万元购乡政府旧址一座;1987年投资2万元修建水塔;1990—1991年修防渗渠道4000米,购买税务局房7间;1992年改造高低压线路450米,铺设通村主路500米,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连年被地、县、乡评为粮、棉、计生先进单位。1995年投资70多万元新盖小学教学楼2层30间,幼儿园12间,有教师20人,学生400人,运城市在东垆村召开了兴学建校现场会,被省计生委授予“计生协会先进村”称号;2000年投资15万元修扬水站工程,防渗渠道4000多米,扩浇土地2000亩;2000年投资20多万元铺设管道,使全村用上了自来水;2003年投资2万元购锣鼓组建80多人表演队;2005年投资58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2层,又投资18万元修建广场;2006年确定为全省新农村试点村,县奖励村委会5万元;5月被运城市文明委评委“市级文明村”,2009年村巷道全部硬化,安装路灯100余盏。现有农业产品小麦、棉花、苹果等,有代销店4个,卫生所2个,小学一座,有教师11人,学生180余人。
   东垆村党支部1962年成立,有党员20人,历时49年,现有党员38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30200 044000 -- 查看 东垆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垆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垆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垆村

  东垆村原是东垆乡政府所在地,1988年乡政府迁址村西的南曹村。东与城垣村相邻,南与圪塔村接壤,北与白窝村相连。有4个居民组,416户,1408人,全系汉族。耕地面积2600亩。    1962年架线通电,修九里三水洞,扩浇水地600亩;1963年办起面粉加工厂,修盖舞台;1973年办起油坊加工厂;1973---1976年参加大禹渡电灌站、大桥和大渠大会战。建大队部窑6孔,购轧花机1部,修支渠1000米,扩浇面积1200多亩;1982年集资打深井一眼;1983年铺设管道1000米;1985年投资2万元改建学校37间,架设大禹渡灌渠上的低压线路;1986年投资3万元修建舞台一座,投资3万元购乡政府旧址一座;1987年投资2万元修建水塔;1990—1991年修防渗渠道4000米,购买税务局房7间;1992年改造高低压线路450米,铺设通村主路500米,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连年被地、县、乡评为粮、棉、计生先进单位。1995年投资70多万元新盖小学教学楼2层30间,幼儿园12间,有教师20人,学生400人,运城市在东垆村召开了兴学建校现场会,被省计生委授予“计生协会先进村”称号;2000年投资15万元修扬水站工程,防渗渠道4000多米,扩浇土地2000亩;2000年投资20多万元铺设管道,使全村用上了自来水;2003年投资2万元购锣鼓组建80多人表演队;2005年投资58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2层,又投资18万元修建广场;2006年确定为全省新农村试点村,县奖励村委会5万元;5月被运城市文明委评委“市级文明村”,2009年村巷道全部硬化,安装路灯100余盏。现有农业产品小麦、棉花、苹果等,有代销店4个,卫生所2个,小学一座,有教师11人,学生180余人。    东垆村党支部1962年成立,有党员20人,历时49年,现有党员38人。  

北曹村

  北曹村位于风平公路北侧,全村现有1190口人,310户,分设8个居民小组,全系汉族,耕地面积3450亩。东邻西陌,西接白窝村,南靠公路,北与东陌相邻。    域内平坦,交通方便,土质为垆土。1962年栽植苹果园60余亩,建有小学,首任校长杨再生,学生100多人。1964年村里通电,安装10千瓦变压器1台,当时村中四个生产队出资由范忠宽负责办起了卫生所。组建了北曹村文艺宣传队。1967年修建高标准农田500余亩,先后建起了榨油房、轧花房、铁匠部、磨面房及综合加工厂。1968年建立初中,建设校舍25间,1973年打深井、修渠,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1975年参加大禹渡渡槽扬水工程大会战,修渠引水浇灌良田2500多亩。1984年创建了全国闻名的“红白理事会”,被地区授予文明村。1991年筹资6万元又打深井一眼。同年范巨亚一家出席了“全省农民家庭演唱会”。2003年铺柏油路3500米,2006年为3条巷道安装了路灯,2009年又硬化主要巷道两条。农业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苹果。年均出栏生猪1300余头,兔300余只,羊200多头。有面包车6台,大型拖拉机4台,大汽车3台,大型铲车1台。    北曹村于1961年底和南曹村分开,建立党支部,有党员13人,历时49年,现有党员44人。   

东吕村

  东吕村是芮城县东唯一的大村,地势平坦,东与方家村接壤,西与梁沙村毗邻,南5里外是崖下的许坡村,北5里外为南曹庄村。有7个居民组,813户,2750人,劳力1300多人,全村共有党员73人,土地面积8800亩,耕地面积8800亩,旱地2000亩,河滩地660亩。村有学校一所,机井2眼,以棉花、苹果为主导产业,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东吕村是文化大村,有清代连三舞台,是开发旅游的好项目。东吕村村大底子薄,集体收入很少,村委会换届以来,村两委班子努力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全村灌溉水浇地占90﹪,人均纯收入4500多元。村里有图书室三间,藏书1900多册,供全体村民在农闲时阅读,有党支部村委会会议室三间,高标准卫生所一个,有省级文物保护古迹连三舞台,村容整洁,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另外还有设施农业蔬菜大棚35个,居民收入相对稳定。   

方家村

  东垆乡方家村地处县城东南二十余里的二阶台地垣头,北接3公里风平线路,南靠黄河边缘上,东与圪塔村相邻,西与东吕村相邻。全村256户1053人,劳力510多人,土地面积3250亩,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全村共分四个居民小组,20名0党员。村里有图书室一间,藏书一千余册,供全体村民在农闲时阅读。主导产业以苹果、小麦、玉米为主。 村容整洁,各主要巷道的硬化率达到100%,人均收入达4100元。    2007年,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农民文化广场,占地6000余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绿化树种达30余种,广场内,健身器材、乒乓球室、棋盘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灯光球场与白玉栏杆交相辉映,曲径回廊与小桥流水浑然一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集体投资30余万元,在广场北侧,修建16间面积达63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方家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本着工作上争一流、面貌上创一新的精神,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被市、县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优秀村委会”、“优秀党支部”。    方家村地理位置优越,民风淳朴,群众经济意识强,交通运输发达,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来此参观!  

圪塔村

  圪塔村位于东垆乡政府东南方三公里处,北临东垆村,南接西南村,西靠方家村,东挨城垣村,该村由圪塔和二郎沟两个自然村组成,油路通村、巷道硬化,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耕地面积2800余亩,大禹渡灌区途经该村,水浇地达2000亩,旱地800亩,全村耕地由垣上地和二阶台地组成,自然条件优越,全村经济发展较为平稳。   该村由三个居民组组成,316户,1125口人,劳力650人,党员31人。   该村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以推广沼气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积极开展“一改”(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带“三改”(改路、改厕、改造文化娱乐设施),促进“六进村”(科普进村、文体进村、健康教育进村、法律知识进村、技能培训进村、文明风尚进村),有效改善村容村貌。   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昔日的基础设施建设,外欠居多,仅有河滩地收入,差之甚远。2011年该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村委会办公楼进行了修复,广场建设初步完成,巷道硬化即将实现全覆盖,排水沟建设也已初步完成,村庄绿化、亮化有待实施,村主导产业以苹果、金太阳杏、核桃味特色主导产业,人均收入5000元。   

城垣村

  城垣村位于东垆乡东部,东邻许坡村,西接东垆村,南部与崖下崔家、坑南相邻,北邻白窝、董壁。耕地面积2238亩,滩地240亩。自然条件差,因沟坡地多,水浇面积占百分之四十。现有农产品小麦、棉花、苹果等,有卫生所1个,小卖部2个,运输业4个,油坊1个,人均收入4000多元。    1961年4月从东垆分离,成立城垣村党支部、村委会,有6个居民组,195户,744人,劳力470人,全系汉族。城垣村党支部成立于1961年,有党员5人,历时50年,现在党员21人。    城垣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抗日战争时期,张量、张铭、张云等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张国基作为党的地下组织负责人,在本村发展党组织,秘密开展地下工作。1947年,陈有财、张守策等人领导人民斗地主、分田地、支援前线。农会主席陈有财不幸于1949年冬被孟当石匪帮杀害。1967年架线通电、建磨面厂;1974年建锣旋高温轧油房,建立村保健站,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连续几年代表东垆公社进县汇演。组织了板报组,建立了图书室,是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1976-1980年,参加了大禹渡水利工程的修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放土地各家各户;1981-1983年,盖4间砖房,凿修水洞1300多米,全村实现了有线喇叭化,受到县委的表扬和奖励;1983-1986年,修防渗水洞1300多米,防渗渠道3000多米;成立“红白理事会”、“板报宣传队”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实现人均1亩苹果园;1987年,新盖教舍8间。1990年,退宅还田扩大耕地40亩,打井1眼。1991年硬化道路4公里,为解决浇地难问题凿水洞400米,复修水洞1300米,水池1个。1993年修城垣至东垆2公里铺油,2000年低网改造,2002年修U型黄灌渠2000余米,建水塔一座,铺设饮水管道3000余米,2004年修城垣至董壁道路铺油1.2公里。2006年完成城垣至坑南、坑北道路铺油工程;2008年完成1800米长的巷道硬化工程。2010年重修城垣至东垆2.2公里道路铺油。   

董壁村

  董壁村地处东垆乡东部,距乡政府5公里。北靠平风公路与三十里铺村相接,东北与陌南镇朱吕村隔沟相望,南边与城垣村接壤,西边邻靠白窝村,现辖董壁、东半坡、西半坡3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660户,2500口人,耕地面积5600亩。    村民的收入主要包括农业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农业以种植苹果、棉花、玉米、小麦为主;劳务输出主要以餐饮业、运输业、建筑业和个体工商户。全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打工,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棉花,经济作物为苹果、桃、杏,还辅助性的种一些中药材黄芩、生地。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迅速,生猪、牛、羊养殖初具规模。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及在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2010年,完成巷道硬化1500米,硬化面积7000平方米,完成西半坡1公里村通油路,2011年完成三十里铺至董壁2.5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完成董壁、东半坡、西半坡饮水改造工程,村民全都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  

南曹村

  南曹庄村位于东垆乡政府所在地,东临东垆村,西接柿子园村和南卫乡杏地村接壤,南靠东吕村,北跨风平公路与北曹庄接壤。有4个居民组,550户,1900人,耕地面积5400亩,河滩地530亩。   1956—1960年有南曹庄、北曹庄2个自然村,建起综合加工厂;1962年北曹庄分出;1966—1968年在村北建起第一座高标准学校;1990年改为乡办中学,有校舍70多间;1969---1970年参加大禹渡扬水工程大会战;1976---1986年修建大禹渡总干渠提水高浇的南曹庄第一个扬水站,渠长900余米,机容量50马力,1983年建舞台;1986年被评为林业先进单位;1987---1991年打250米深井一眼,建水塔,铺设管道3500米。1991年迁建小学,建房屋34间,修复宿舍10余间,面积1054平方米,被评为运城地区“实验小学”。铺设南北大街柏油路600米,架接由曹庄变电站出口的高压线1200米。成立了闻名全国的“红白理事会”和“老龄协会”。2003年进行电力低网改造;2007---2010年陆续硬化巷道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30盏;2008年和乡政府共建舞台,台下为多功能体育场;投资70多万元为中学修建餐厅。2009年投资40多万元,为乡政府至东垆村1.2公里道路铺油,对5.6公里田间路修沙石路,道路绿化1500余株。投资30多万打深井1眼,防渗渠道3000多米。修建广场占地8亩多,配置健身器材。投资10多万元修复幼儿园校舍36间,有教师7人,学生120人。投资400多万元,修建六年制教学楼3层,共建楼房3幢,有校舍、多功能餐厅总面积3300平方米,有教师30人,学生500多人,2010年在南曹小学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作现场会;2010年投资300万元,新建南曹中学教学楼3层,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现有教师50多人,学生500多人。修复薛家祠堂,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投资22万元盖起2层村委办公室,占地270平方米。现有农产品小麦、棉花、苹果,有卫生所1个,运输业40多个。    南曹庄村党支部成立于1956年,有党员20人,历时54年,现有党员55人。   

白窝村

  白窝村位于县城东十二公里二阶台地段,北邻省道平风线,南靠东垆村,东邻董壁村,西依南曹村,交通非常便利。现有耕地面积1700余亩,河滩地面积250余亩, 2011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    白窝村现有三个居民组180户共709人,其中劳动力有400人,党支部1个,党员20人。   白窝村属于传统农业村,村上没有村办企业,没有集体经济积累,村内公用事业发展基本上靠上级部门的支持,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两条柏油路贯穿整个村,主巷道已全部硬化,水电基本安装到所有农户,农民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有力的保障。   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附属种植棉花、大豆等作物,苹果是主要经济作物,品种以红富士为主,现有苹果面积700亩。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以养殖业为辅,是个典型的农业村。随着城镇规模日益壮大,白窝村将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白窝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坑北村

  东垆乡坑北村位于东垆乡东南方向垣下,北依城垣村,南邻黄河,东与陌南镇阴家湾接壤,西与坑南村相连,沿河路通村而过。    全村地形属典型的沟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临沟。全村现有1073口人,5个居民组,260户,党员34人,村两委班子由6人组成.耕地面积25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为主。有标准化幼儿园和小学一座,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现有师生220余人,服务坑北及周边行政村。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200元。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自然条件恶劣,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村基础设施建设。自第八届村“两委”换届以来,围绕以村风文明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本着“政绩围绕民生转,成绩围绕工程干”的原则,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和“人人都有老的时候,人人都应尊敬老人”等宣传活动,目前坑北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已基本达到“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的要求,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好、经济发展好、社会风气好、群众生活好、人居环境好的良好局面。   

许坡村

  许坡行政村位于东垆乡西南方向,下辖三甲坡、许家坡、杨家寨、桃红坡4个自然村,共分6个居民小组,沿河公路穿越其境,村落相对集中,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庄所在的晋南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旱气候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为棉花和芦笋。许坡村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和黄河引灌水,村庄地形相对平缓。    许坡村现有农户403户,人口1506人,劳力750余人,土地面积4560亩,耕地面积2840亩,人均耕地1.89亩,连同农户承包的滩涂地计算在内,共有耕地面积近4000余亩,粮食总量4300吨,人均占有量2.87吨。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种植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经济实力逐年上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多元,人均存款额3000元,共有0党员56名,是我县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    许坡村的农业结构与全县沿河村基本一致,由芦笋、小麦、玉米和棉花等构成。其中,小麦和玉米面积23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6%,为农民提供33%的现金收入,是本村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棉花和芦笋面积17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全村只有不到10%的农户从事商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本村农业机械化程序较高,基本上实现机耕。    许坡村的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但村内绿化程度较低。住房基本上都是砖瓦结构,村内道路和部分农田道路已硬化,总长度4.1公里,部分巷道安装了路灯,基本形成了自来水,绝大部分农户以煤和秸秆、果树枝为燃料。建有村级文化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院、篮球场等。基础条件有待改善。本村已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西南村

  西南村位于东垆乡南段约6公里处,东临崔家村,西邻牛皋村,南邻黄河,北临圪塔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500余亩,由西南、小吕家和小西南三个自然村组成,八个居民组,286户,总人口1056人,其中党员31人。作为2009年度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建设了游园,完善了体育健身器材,基本实现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全村以苹果、芦笋和棉花为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2010年度人均收入5000元。    全村现有高标准的村级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便民连锁商店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目前全村干群和谐,新农村建设及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成为东垆乡新的亮点。   

新庄村

  新庄村位于东垆乡西南角,东邻方家、东吕。西南正西毗邻大禹渡乡、南卫乡,南邻南卫乡老庄,北与梁沙接壤。1984年新庄由梁沙分出,有3个居民组,165户,680人,全系汉族,耕地面积2100亩。    1984年党支部一班人领着16名党员和全村群众在近7年中,破旧俗树新风,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了“文艺演唱队”,“板报宣传队”;创建了全县闻名的粮棉高产先进村;1988年新建水塔一座,止1989年底,防渗专用渠道10公里,1991年集资1万元完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低网改造;1996年投资30多万元移址新建14间2层校舍,有教师6人,学生160人,村中心建起10亩大的生态园,修建了文体广场和舞台,安装了健身器材,建起了羽毛球场、篮球场,全村实现了沼气化;1998年投资18万元修建梁沙至新庄油化路;2002年投资23万元,对村3000多米巷道全部硬化;2003年投资40多万元更换变压器进行电网改造;2007年修建新庄至老庄的油化路,投资20多万元修渠道2000米,扩浇面积800亩;2008年渠道改造2000米,修排水沟3000米,修沙石路1500米,巷道安装路灯43盏。2009年投资20万元,新建环村林带8处5000余株,完成露天舞台后续工程,完成村主巷道土墙换砖墙,硬化广场1000余平方米,栽植绿化带500余株,发展400亩秦王核桃和村委会大楼整修工程,6月11日代表县迎接市委高卫东书记的视察。2010年被市评为“文明和谐村”,支书席亚奇被市民评为“十佳村委主任”。现有农产品小麦、棉花、玉米、苹果、生猪存栏200多头,有卫生所1个,运输业5个,代销店2个。    新庄村党支部1984年成立,有党员16人,历时27年,现在党员23人。   

牛皋村

  牛皋村是2006年新农村建设村,位于东垆乡南部南垣下,黄河岸边,风景优美,沿河公路穿村而过。北邻方家村,濒临黄河,东与西南村相连,西与许坡村接壤。土地面积1250亩,耕地面积1150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旱地350亩;滩地1210亩。自然条件优美,目前,逐渐形成了以棉花、芦笋、玉米、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截止2009年底,该村共有养殖户17家、大棚6个,组建合作社3个,人均收入4886元,农民收入相对稳定。    现有5个居民组,164户,580口人,其中劳力375人,党员11人。    村里有休闲娱乐广场1个,供村民休闲娱乐健身;图书室1间,共有藏书1000余册,村民可在农闲时阅读;村里有党支部、村委会会议室3间,供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及会议使用;高标准卫生所1个,为村民看病养伤;便民店1个,方便了村民日常生活。村中新农村建设工程完善,村民生活安祥、惬意。   

崔家村

  崔家村位于东垆乡东南方向垣下南端沟坡地带,东邻坑北村、坑南村,西与西南接壤,北与二郎沟、城垣相接。是芮城县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村。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崔家、乔家),共11个居民组、291户、1178口人,党员28名。全村可耕种面积2400多亩,其中水地2000亩、旱地400亩、滩地75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芦笋为主。    1964-1969年,组织民兵突击队对坡地修整,并修了一条大坡路,栽植果园150亩;1969-1974年,架线通电,打机井3眼;1974-1979年,建立大队部,木砖窑9孔,打机井2眼;1979-1980年修渠道3000米;1986-1988年,投资2万余元,动土4万余方,修东沟大路一条;1988-1990年,投资2万元,建立学校,又打井安电;修二郎沟至乔家村北2.5公里路面铺油,防渗渠道2000米,扩浇土地1000亩;2010年低网改造,增加变压器一台,铺设饮水管道1000余米;2003年对乔家至沿河铺油1.1公里,2006年生态沼气工程建设100余户。2007年硬化巷道3.5公里。    2010年投资36万元,完成村主巷道3200米硬化,投资5万元完成村内各主巷道的绿化,安装路灯30盏。栽植冬青树3000余株,大叶女贞、百日红300余株,补安路灯20余盏。投资30万元完成2800平方米的广场硬化工程,投资5万元完成排水渠及照壁建设,投资10万余元对村委会进行修缮,投资14.5万元修建2500米黄灌渠。    该村现有农产品小麦、棉花、苹果、芦笋等,有卫生所1个,小卖部3个,修理业5个。截止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0元。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该村民风质朴,邻里和睦,社会稳定,交通便利。   

坑南村

  坑南村位于东垆乡东南方向垣下,东与坑北村相邻,南依黄河,西与西南村相连,北邻崔家村。沿河公路通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共5个居民组,199户,780口人,28名党员。耕地面积1995亩,其中垣上耕地1520亩,河滩地385亩,南沟水库90亩。主要种植苹果、芦笋、小麦、棉花,是个典型的农业村,2010年人均收入4700元。    坑南村素有文化村之称,村东南有里庙、祖师庙,村西南有古魏碑一座。古文化历史悠久,历代文人不计其数。2011年村两委在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下,举办了首届文化年书画节活动,书画展品达200多件……。    在历届村两委班子及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实现硬化、绿化、净化,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好、社会风气好、群众生活好的良好局面。   

三十里铺村

  三十里铺村位于东垆乡最东部,风平线以南,东与陌南镇朱吕村接壤,西邻白窝村,南邻董壁村,交通十分便利。位于垣上,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由三十里铺和郭家湾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5个居民组, 171户580口人,劳力258人,党员17名。全村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0亩,其中水浇地1100亩,旱地660亩。主要以苹果、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提升,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自2010年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以来,村两委带领班子成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帮民富、保民安、得民心”为目标的带领下,团结依靠群众,统筹协调发展,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上作了大文章,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大的改善,村风村俗,村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三十里铺村呈现出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气象。   


东垆村特产大全




东垆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