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行政村位于学张乡东北方向4公里处,北邻沿山公路,南通风平线,交通十分便利。由三坑、东窑、邵家、陈家、东蔡家、西蔡家6个自然村,16个居民组组成。全村共有871户,3070口人,其中党员79人。总占地面积11732.1亩,其中耕地面积8430亩,是一个以粮食、苹果为主导产业,养殖业为副的村落。
三坑村北依中条山,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适中,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海拔落差高,昼夜温差大,是果树最佳适生区,具有生产优质水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村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全村果树面积达到4000余亩,人均果品收入1000元。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已成为三坑村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其中苹果种植面积有1800亩,桃400亩,杏200亩,菊花300亩。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生产发展方面。我村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全村有近1000名精壮劳力,常年在大、中城市打工。
在生活宽裕方面。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以上,电话、手机入户率得到了提高,五保户做到了应保尽保。
在村风文明方面。三坑村民风淳厚,每月逢一、七村中心有集市,促进了当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今年新增一个图书室、卫生所、休闲场所和一个便民连锁店,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9年,小学、初中适龄入学率达到100%。
在村容整洁方面。“四改、四化”工程0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在管理民主方面。村级党支部达到了“五个好”的标准,村级班子成员全年无一例违法违纪行为,村级组织工作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档案管理规范,村级财务已委托乡镇代理,近三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村级各类组织基本健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三坑人民仍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创建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三坑而努力奋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30202 | 044000 | -- | 查看 三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韩张村 |
学张乡韩张村位于学张乡西北处六公里处,辖区内有7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678户人家,总人口2852人,(其中党员86人)。韩张村现有耕地7130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全村主要是以种植、畜牧养殖为主,人均耕地面积2.5亩。主要产业苹果小麦种植为主,同时还兼作棉花、玉米、菊花等中药材,畜牧养殖方面韩长养牛,阳仕养猪有一定规模。近年来,随着村两委干部的努力韩张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
斜口村 |
斜口行政村位于学张乡东北方向2公里处,分斜口、董原、南铁王、北铁王及东沟5个自然村,共有11个居民组,802户,3043口人,人均总收入1436.6万元,净收入807.2万元。其中工业从业人员128人,收入48.3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68人,收入28.5万元;交通运输从业人员47人,收入565.4万元;批发、零售、餐饮业从业人员61人,收入76万元。在农业方面,全村总收入940.1万元,其中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共有2484亩,总产量4316吨;大樱桃150亩,总产量150吨;梨200亩,总产量500吨;葡萄10亩,年产量20吨;桃300亩,年产量750吨;另外红枣、柿子、杏等30亩,年产量60吨。粮食面积共有8705亩,总产量达2062.33吨;蔬菜总面积99亩,产量达160.1吨,亩收入1555元;药材总面积291亩,主要是菊花,总产量192.8公斤,亩收入663元。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党支部、村委会一般人集思广益谋发展,积极制定产业调整规划: 一、主导产业:苹果 苹果作为斜口村的主导产业,共有2484亩,但是近年来,由于技术管理、自然灾害、农民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苹果连年减产、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果农的收入,为此我们全面推广“巧施肥、大改形、强拉枝、无公害”四大果园管理技术,积极实施苹果提质增效工程,以间伐为主的改型修剪技术和“开心型”的主导树形是改造的重点,采取“纸+膜”的套袋模式,实施有机肥,争取一年间伐到位,三年见效益。 二、特色产业:大樱桃、菊花、玫瑰 全村共有大樱桃面积150余亩,亩产值达10000余万元,但由于自然灾害和鸟类破坏等原因,致使成熟的果实遭到损坏,严重影响收入,针对这种情况,我村决定覆盖大棚,这样不仅提早成熟而且增加效益,目前计划加大发展力度到500亩并覆盖大棚。 菊花面积391亩,主要以杭白菊和茶菊为主,计划发展贡菊种植;玫瑰面积130余亩,计划在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地块,发展连片规模,争取使菊花和玫瑰面积达到1000亩,不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具有观赏的价值。 三、新兴产业:油桃 目前油桃种植面积小并且分散,但是亩收入达到20000余元,具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两委决定大力发展油桃种植,争取三年内达到300亩。 在养殖业方面,总收入270.6万元,其0有牛25头,猪382头,羊165头;在林业方面总收入7.8万元,目前斜口村共栽植苗木2378株。 斜口村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按照“巩固苹果,兴办樱桃,发展玫瑰、菊花,带动油桃”的四大特色产业开发思路,注重扩大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规模,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
神西村 |
神村地处学张乡西北部,紧靠中条山,属山区村。全村住户分散,交通不便。有神西、上庄、北大华、南大华、上段西组、上段东南组、上段东后组、下段、新庄、高埝、神西岭、马沟、椒沟、后沟、石板沟、后涧、王山等17个居民组,549户2167人,回民120口人,有少量移民,是典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总体沟壑较多,水利不便,耕地6750亩,其中粮食374多亩,果树700多亩,人均耕地近1.9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75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350斤。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轮作),亩均单产600斤左右,夏秋总产各200万斤左右;经济作物以菊花、药材为主;果树主要是核桃和苹果;畜牧业以羊、猪为主,羊存栏1000只,猪存栏300头。引进天津野生葡萄酒厂,占地5亩,目前停产。外出务工的100多人。 |
水峪村 |
水峪村位于学张乡正北10公里,由高寸、水峪、涧北三个自然村、20个居民小组、350户组成 ,总人口2281口人,总土地面积7202.5亩。有65名党员。水峪村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实施富民强村战略,深入开展“四村”活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村自然条件优越,主要以粮食、农家乐、苹果、矿业、旅游业为主,养殖为辅,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固定资产13万元,总体经济收入达到小康水平。我村曾获得安全文明村、优秀人民调委会等称号。 近年来,水峪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和谐稳定为保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村民素质也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水峪人民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创建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水峪而努力奋斗! |
阳院村 |
阳院村位于学张乡西南端五公里处,由6个自然村、8个居民组组成,全村共619户,2429口人,其中党员69人、团员78人、老年人408人。土地面积8289亩,其中小麦2994亩、玉米3647亩、果园1636亩、油菜12亩,以粮食、苹果为主导产业,养殖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副,全村共有现代化农业机械86台。 近年来,阳院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和谐稳定为保障,经过班子的团结努力,积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156平米的村委会、130平米的便民超市、80平米的老年活动室、140平米的卫生室、110平米的文化舞台、1500平米的休闲广场、3.5公里的道路硬化、1500米的巷道硬化和110平米的图书室。与此同时,阳院村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新调解机制,坚持排查制度,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青年创业,鼓励村民外出打工,以聚源核桃苗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扩展梁庄苗木种植基地,增加村民收入,现在阳院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全体村民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奋发有为的斗志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阳院而努力奋斗。 |
学张村 |
学张行政村位于学张乡政府所在地,风平公路距县城西五公里处,由学张、下夭、西夭3个自然村、13个居民组组成,全村共有581户,2260多口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年总收入501.5万元,以苹果、棉花、小麦为主导产业,玉米、菊花为替补产业。 近年来,学张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田平整成方,村庄建设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为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新学张而努力拼搏。 |
杜家村 |
杜家村位于学张乡政府西一公里处,下辖10个自然村14个居民组(杜北 49户163人;杜西43户179人;杜南55户183人;柳家71户240人;麻元65户200人;关东60户196人;王北55户188人;王南 39 户125人;关西45户148人;张庄33户148人;石咀 49 户193人;武涧49户196人;王南西18户73人;园田化 23 户80人),共有654户,农业人口2312人,劳动力1080人。党员71人。土地面积9200亩(耕地面积6800亩),平均人均年收入3800元左右。 一、班子情况 村两委班子(含大学生村干部)共8人,支部5人,村委5人。班子年龄结构属于老中青结合,以中为核心,以老带青,是一个团结协作、勤政廉洁、务实苦干、有着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两委班子,2010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步奖”荣誉称号。 二、整体工作情况 1. 杜家文化广场依托原杜伯实烈士纪念馆旧址,对广场进行了选址、规划,我村自2010年5月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村两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杜家村建立了一个大型文化广场,其中包括革命烈士纪念馆一座,舞台一座,并同时恢复文物古建一座,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道路建设方面 我村交通便利,有两条柏油主干道,1.平风线往南由柳家组通往张庄组8公里处,2. 在2011年5月,我村委一班人不等不靠,克服困难,修通了一条大阳村往南至石咀组长达5公里的村道和部分自然村的巷道硬化,极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3、人畜吃水工程 为使村民安全饮用水,在乡水管站的大力支持下,我村积极组织实施了人畜吃水工程,涉及8个自然村,210户,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投入使用。 4、大禹渡小农水灌溉工程 涉及关西、园田化、武家涧、王南西4个自然村,共铺设管道860米,能解决1650 亩的耕地灌溉,目前,该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 5、新厕改造 在去年完成160户的改造基础上,今年又完成了130户的改造任务,有效改善了村民卫生环境。 6、在通道绿化和卫生整治方面,我们下大力气做好工作,改变了村容村貌,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我村的自然条件差,七沟八梁,沟壑纵横,主导产业以小麦、玉米、平果等传统农业为主。 以上是我村的基本情况,以后我们将会更加努力,为杜家村民提供一个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条件。 |
桥头村 |
一、自然情况 桥头村,距离县城七公里,分8个自然村,分别为:东桥、西桥、上尧东、上尧西、苇子沟、尉家、涧南、花营头。共有12 个居民组,611户,2100口人,村民以种植小麦、生产苹果为主,桥头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分工明确,支部书记李新红发挥主干核心作用,带领前进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党支部形成合力,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村务管理有条不紊。今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党员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关系到党的此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否贯彻执行,桥头村扭住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上做文章,不断扩充新鲜血液,目前已有党员53名,桥头村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每年培养联系1名以上的后备干部,发展2名以上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每季度定期公开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和财务收支情况,重大事项和决策随时公开。在此次创先争优活动中,桥头村党员在党支部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整理巷道卫生,慰问困难户等。 三、村风民俗 桥头村村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村风民风、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几年来,村两委班子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大预防调处力度,注重解决疑难问题,努力将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营造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 四、信访稳定 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指导思想,坚持把信访稳定放在各项工作之首,明确责任、夯实任务、创新方法、狠抓落实,在包村干部张根满、村民调工作员李民乐等人员共同协作下,近年来我村没有一起-案例,由于工作突出,我们村的民调事迹曾在芮城报上以《农家院里笑声甜》为篇名报到过。 五、产业结构调整 桥头村耕地面积6748 亩,其中苹果2800亩,桃260亩,杏110亩。2011年桥头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狠抓产业调整,实施以苹果为主导产业,桃、杏等为替补产业、旅游新兴产业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主导产业 桥头村共有苹果2800 亩,其中红富士1500 亩,秦冠850 亩,花冠450 亩,针对苹果这一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在全村大力推广以“间伐、套袋、施有机肥”为主的十项管理技术,力争三年间伐到位,并全部套“纸+膜”袋,建立苹果专业合作社,五年达到苹果生产收入翻一番。 (2)新兴产业 桥头村有种植桃、杏的传统,桃树共260亩,杏110亩,目前,存在品种单一,管理落后的问题。2011年,我们计划去外地考察,引进一些储藏时间长、口味香甜的新兴品种,今年桥头村新栽植桃200 亩 ,利用五年时间,发展到1000亩,并请专家前来讲座,进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村民果树管理水平,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特色产业 桥头村上夭柏树沟内林木茂盛,柏树苍翠,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我们发展旅游业。目前,上夭柏树沟休闲度假村正在实施兴建中,共建窑洞30空,设床位150张。预计三年内,完善配套大型餐厅、垂钓中心、娱乐健身活动中心,并设游客接待中心,游客可以垂钓、健身、摘果、挖野菜、农家菜等。度假村的开办,不仅可以吸纳村未就业人员,还可以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凭借旅游业,桥头村会发展迅速,村民的收入也会大大增加。 |
窟垛村 |
窟垛村地处学张乡东北方向,分居沿山公路南北两侧,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12个居民小组,共有678户居民,2326口人,土地面积9490亩,其中水地6121亩,旱地3369亩,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全村共有党员55名。 近年来,窟垛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全村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交通、电力等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逐步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该村两委班子积极的想办法,谋路子。一方面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为指引,围绕“二十字”方针,全面发展,先后建设了两个广场, 进行了绿化,亮化,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另一方面结合本村实际,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果树间伐,建立苹果示范园,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干果种植业和养殖业。 |
三坑村 |
三坑行政村位于学张乡东北方向4公里处,北邻沿山公路,南通风平线,交通十分便利。由三坑、东窑、邵家、陈家、东蔡家、西蔡家6个自然村,16个居民组组成。全村共有871户,3070口人,其中党员79人。总占地面积11732.1亩,其中耕地面积8430亩,是一个以粮食、苹果为主导产业,养殖业为副的村落。 三坑村北依中条山,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适中,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海拔落差高,昼夜温差大,是果树最佳适生区,具有生产优质水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村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全村果树面积达到4000余亩,人均果品收入1000元。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已成为三坑村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其中苹果种植面积有1800亩,桃400亩,杏200亩,菊花300亩。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生产发展方面。我村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全村有近1000名精壮劳力,常年在大、中城市打工。 在生活宽裕方面。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以上,电话、手机入户率得到了提高,五保户做到了应保尽保。 在村风文明方面。三坑村民风淳厚,每月逢一、七村中心有集市,促进了当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今年新增一个图书室、卫生所、休闲场所和一个便民连锁店,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9年,小学、初中适龄入学率达到100%。 在村容整洁方面。“四改、四化”工程0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在管理民主方面。村级党支部达到了“五个好”的标准,村级班子成员全年无一例违法违纪行为,村级组织工作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档案管理规范,村级财务已委托乡镇代理,近三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村级各类组织基本健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三坑人民仍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创建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三坑而努力奋斗!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