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社村,始建于元朝大治四年,曾叫七社镇,因由七个自然村组成而得名。隶属于山西省永济市城北街道,位于永济市城区的西部,黄河大道,河东大道,市府西街横穿而过,东西分别与赵伊村和张华村为临,南至小张村北至涑水河,整体位于永济市未来市区的中心。本村的主导产业有小麦、玉米、蔬菜、果树,是个革命老区。目前,全村共有七个自然村:当铺巷,西杜村,东杜村,东七社村,西七社村,下巷,石家堡子村。14个居民组,643户,人口2560口人。7个党小组,94名党员。耕地面积1900余亩。劳力人数为1600余人。
村建小学一座,在校学生110余名。村建文化广场9处。建有图书室,文艺队和党员活动室。近年来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村风村俗比较好。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为有一百余亩土地包租。原养猪场有30余间猪舍出租。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到目前全村所有的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完。各居民组都建了小游园,安了体育器材。目前对5、6、7的城中村改造与市府西街延伸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全村主导产业种植大棚蔬菜已800余亩。农民收入为56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81002 | 044000 | -- | 查看 七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庄村 |
新庄村位于城北街道北部,全村共计980口人,250户,5个居民组,劳力536人,25名党员。全村耕地面积2800亩,人均年收入为1500-2000元。该村位于平川地带,人均耕地为1亩多。全村以农业为主,大部分青年人外出经商或打工,其余部分村民以第一产业即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苹果、杏树、桃树等。 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庄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会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一年一个台阶,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能人引领产业为抓手,引导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扩增收,全年带动村民新栽果树200亩、樱桃50亩、桃树60亩、杏树40亩。 2、投资2万元,硬化小游园一个,并安装了体育器材。 下一步,新庄村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会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
七社村 |
七社村,始建于元朝大治四年,曾叫七社镇,因由七个自然村组成而得名。隶属于山西省永济市城北街道,位于永济市城区的西部,黄河大道,河东大道,市府西街横穿而过,东西分别与赵伊村和张华村为临,南至小张村北至涑水河,整体位于永济市未来市区的中心。本村的主导产业有小麦、玉米、蔬菜、果树,是个革命老区。目前,全村共有七个自然村:当铺巷,西杜村,东杜村,东七社村,西七社村,下巷,石家堡子村。14个居民组,643户,人口2560口人。7个党小组,94名党员。耕地面积1900余亩。劳力人数为1600余人。 村建小学一座,在校学生110余名。村建文化广场9处。建有图书室,文艺队和党员活动室。近年来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村风村俗比较好。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为有一百余亩土地包租。原养猪场有30余间猪舍出租。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到目前全村所有的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完。各居民组都建了小游园,安了体育器材。目前对5、6、7的城中村改造与市府西街延伸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全村主导产业种植大棚蔬菜已800余亩。农民收入为5600元。 |
晓朝村 |
晓朝村位于我市北部,永卿路穿村而过,东与伍姓湖湿地接壤、西临舜都大道、南是正在新建的永济市高新产业园区、北与运风高速路相邻。全村下辖8个居民组,566户,共有居民2087人。有党员48名,预备党员 2人,入党积极分子 2 名。 晓朝村现有耕地面积3484亩。目前,全村以蔬菜、运输业和工程机械租赁为主导产业。由于前些年涑水河的污染,加之发电厂的煤灰沉淀池每年风季的扬尘,使蔬菜种植的面积大幅减少,现耕地大多以种植麦子和秋粮为主。随之运输业和机械租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我村共有各种运输车辆40余台、吊车35台、装载机14台、挖掘机9台,总价值约2000余万元,年产值约200万元左右。望社会各阶层人士与我们合作,共创辉煌未来。 |
赵杏村 |
赵杏村位于永济市城北,是永济城市的北大门,运风高速公路,永临公路沿村而过,四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在赵杏,运风高速出入口在赵杏,2011年永济市中心汽车站又落户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市其它村与赵杏无与伦比的优势。 赵杏村有八个居民小组,总户数585户,总人口2256人,其中农动力有1340人,党员人数56人,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总人口的75%以上,近年来有十余名大中专学生加村创业,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起着带着示范作用。全村土地面积4300亩,其中耕地面积3500亩。耕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种林果蔬菜,农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50%,赵杏村在发展经济上走多渠道的经营路子。外出经商开饭店人数达383人,机动车保有量230辆。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7800元。 赵杏村是全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位于村中央的新农村游园及文化活动广场面积达9900平方米,村代读书室、文化室、老年活动中心,便民超市、便民珍所一应俱全,该村2006年在全市就率先实现了巷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树木花草由专人管护,巷道收生专人打扫,村容村貌整洁,四季花木常青是赵杏村的一大亮点。 如今赵杏村村民和睦相处,治安环境良好,发展势头强劲。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新农村建设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
郭苹店村 |
郭苹店村位于城北街道西北,距运风高速公路仅0.4公里。耕地面积2785亩,全部是水浇地。交通便利,土地肥沃。 村辖居民小组5个,计283户,1125人,劳力合计532人,有党员36人。 村里主要有两个支柱产业:砖窑建材厂和梨果生产,每年都能为村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为使-店村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村委一班人带领群众从外地引进果树新品种----红果,共种植200亩,加上村里的梨树、苹果树等,果树面积达1000余亩。 下一步,村里将结合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省“五覆盖”精神,打好通村路,建好村文体广场,进一步做好村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现在村里已建好高标准便民连锁超市和卫生室各一个,村里还给村民活动室配备有电脑、电视、点唱机等器材,大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下麻坡村 |
下麻坡村地处永济市区西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更有高速公路从村边直穿而过。下麻坡村共有两个居民组,149户,人口共计520人,其中有劳力206人,党员27人。耕地面积一共1300余亩,其中小麦面积720亩,果树80亩,棉花500亩。下麻坡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种植农作物,比如小麦、棉花等,少数人在种植梨树。二是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均年收入约3000元。 下麻坡村2005年年初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支部、委员一班人以及全体村民积极性很高,迅速掀起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在2005年对全村20条巷道,2.1公里全部硬化的基础上,投资4万余元,对全村所有巷道以及通村路进行了绿化。共栽植雪松,刺柏,国槐,大叶女桢等苗木2000余株。投资10万余元,新建占地5亩,绿化面积60%,并配有健身器材,照明设施的小游园一个。投资10万余元,拆除原村委办公室,新建高标准办公室11间,并对村卫生所进行了改造。对村委会北面7户旧房进行退后建设,同时对主巷北端西侧两户进行整体搬迁。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运城市劳动局,永济市农业开发办,文物局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多次来村帮助指导工作。运城市劳动局提供帮扶资金3万元,农办为村提供大叶女桢,刺柏等苗木400余株,桌椅板凳30余套。市文物局还为村里制作了各种版面制度,真正实现生产发展,农民富裕。 |
赵柏村 |
赵柏村位于永济市城北4公里,原属永济市赵柏乡,是乡政府所在村,2001年撤乡并镇后划入城北街道。它南与三张村隔着一条高速公路;北临任家庄;西交下高市;东与西伍姓接壤。8路公交车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现在的赵柏村划分为9个居民小组,目前633户共有总人口2285人,劳动力1300人,党员57名。耕地面积6485亩。 赵柏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兼有工业和养殖产业。由于农业费税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赵柏村村民的生活水平近几年明显提高,现在已经完成了全村通水泥路的计划目标,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达到各家各户,全村基本上通电话,家家户户都很注重自家园落的卫生情况,生活垃圾都集中在沟洼等地,生活污水也都排放在下水道,农业灌溉基本实现17眼深井,该村生活环境中没有污染气体和污染企业,环境很好,空气非常清新。村民的住所房屋,已经基本消除危房、险房现象。村中的部分居民还在村边的公路两旁开起了商店、饭店等,使赵柏村也有了一条自己的“街道”。由于是以前的乡政府所在地,乡医院及各种商品都比较齐全,让赵柏村成为附近几个村的经济消费中心,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但是赵柏村集体经济总体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在新农村建设方面,2010年赵柏村新建面积251平方米的村级组织场所一座,硬化400平方米,绿化600平方米,室内装修、外墙粉刷,内部投影仪、远程教育设备、座椅等办公用品已到位。文化建设方面,2010年对赵柏小学教学楼3层2000平米的校舍进行加固;学生宿舍楼现已经立项,预计明年五月底完工;新建了村幼儿园,占地5亩左右,9间教室,3间办公室,2间活动室,2间食堂,现有教师8名,招收幼儿200名;村文艺演出队,多次在村内进行演出,并且组织外出演出,极大的丰富群众生活。 |
三张村 |
三张村位于城北街道南部,东外环路北端,是一个传统型农业村。全村10个居民组,547户,共2236人,其中劳动力1180人,69名党员。土地面积6100余亩,耕地面积5200余亩,其中棉花300余亩,春播、夏播玉米4000余亩,葡萄500余亩,苹果200余亩,其他林果业100余亩,滩涂地100亩。全村21眼机井运作良好,除滩涂地外机井浇灌全覆盖。 近两年在加快建设新农村进程中,村“两委”一班人齐心协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投资42万元对全村人畜吃水进行了彻底改造,让村民喝上了健康放心水; 2、 投资24万元新建500余平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座,并配备了办公桌椅、远程教育设备、空调等设备; 3、在新的“五覆盖”工程中,硬化巷道2.5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善了村容村貌。 |
赵伊村 |
赵伊村位于中条山北麓,永济市城区中心。是由范家、三杨(杨南、杨中、杨北)、吴家巷、索家巷、双碾子、梁家(梁东、梁西)和新莲村组成。东经110°27′00″—110°33′00″,北纬34°51′00″—34°53′30″。海拔350—370米,居市界东三十公里,西28公里,北17公里,南10公里。东临孙李村,西去七社,南靠四冯,北与赵杏、晓朝接壤。是永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全市中部偏南。过去人们到县城办事统称为去“赵伊镇”,今大多改为去“永济”。 人口建制 赵伊村现有9个居民小组,891户,4100人。赵伊党总支共有党员15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共9人。每个居民组设有居民组长1名、党小组长1名及会计1名,村还成立红白理事会、民调理事会、老年协会、村组理财小组等自治性组织。 交通 赵-西有南同蒲铁路,横贯全村。永济火车站、晋运长途汽车站、本市汽车站均建在赵伊村内。发往太原、西安、运城、临猗、洛阳、洛南、渭南、山东、菏泽、三门峡、芮城、河津、万荣、稷山、等周边省市的长途汽车随时可乘。市内公交车及出租车川流不息,招手即停。市区公交车主要站、点,在赵伊村各居民组随处可见,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土地经济 赵伊村占地面积3300亩,现有耕地面积296亩,全村63.5%的收入来源于二、三产业(以蔬菜、运输业为主),28%的收入是房屋租赁,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5%。 文化建设 (一)民间社火 永济市地处河东境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赵伊自古以来又是蒲坂主要集镇,赵伊镇所辖范家、山水崖、赵中、双碾子、梁家及商界等古来便有各具特色的民间社火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有:舞狮、龙灯、旱船、走马、高跷、背高子、扭秧歌、打铁花 (二)文化体育 赵伊村组建一支百人威风女子锣鼓队,活跃在永济城乡,多次参加各种活动,成为永济一道亮丽的风景。 宗教 全村共有教派3个,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民情风俗 (一)婚嫁男女 旧时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大事。现在男女双方自由择偶,并剔除了“命相八字”的宿命论色彩。但仍需经过说亲、订婚、纳聘、迎娶、回门等几个主要环节。 (二)丧葬 赵伊村的丧葬方式沿袭古仪,属棺木土葬。过程有停尸、报丧、守灵、接灵、入殓、整容、封棺、殡葬等。 (三)良风 自古以来赵伊村民就尊师重教、舍己救人、崇尚智力、顾全大局、好善乐施、与人为善、讲究卫生、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热情好客、热爱故乡、礼尚往来。 |
下高市村 |
下高市村位于市区北部,距市区5公里,土地面积:3785亩,全村共有居民组8个,420户,1400人;村两委班子由五人构成,其中交叉任职的有1人;村有党员54名,其中男党员45名,女党员9名;离退休党员有4名,流动党员有9人,占党员总数的17%,60岁以上的党员有33人,占党员总数的61%,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有9人,仅占党员总数的17%。目前是“三三制”:三分之一人外出开饭店,三分之一人务工或外出、三分之一人留守从事农业生产,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现有产业核桃500亩、油桃150亩、葡萄150亩,其余耕地全种植为秋麦。属于传统农业结构的种植模式。村“四化”工程、便民连锁店、文化体育广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到位。 |
西伍姓村 |
西伍姓村位于中条山下,伍姓湖北岸,距离永济市约13公里处,革命老区,人口1380任,家户380户,分6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4000余亩,除200多亩果林以外,大部分为粮棉面积,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干群的艰辛努力下,通过农业经济开发,生产上,重点建设。打深井12眼,店里诶套几圈,安装地埋管8000余米,修沙石路4公里,总价值200余万元,目前在生产上发挥着巨大威力。在经济发展上起着主要作用。另外有玉米收割机两台,小麦收割机两台,大型旋耕机4台,棉花加工场一座,玉米收购站一座,养羊基地一座,两座养鸡场。2011年又硬化了除伍姓屯的500米沙石路没有水泥硬化外,南北两条道路和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同时又新建村委会办公室8间,商品房18间,文化广场180平方米。村民家庭生活电器用具齐全,生产小型机具配套,看病有新建诊疗所,吃水用自来水,粮棉油充足,经济富裕,社会和谐,大家在丰收喜悦的氛围中迎来了2012年。并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现两委班子通过充分讨论和研究,决心在新一届任期内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
西信昌村 |
西信昌村位于城北街道北部,东经110.2,北纬34.6。东靠东信昌村,南接辛庄村,西、北方向临栲栳镇王东村、北青村。距永临线2公里,西栲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土地3180余亩,耕地面积2779亩。全村有4个居民小组,365户,1304人劳力951人,党员23名。本村移民较多,多为山东、河南人。本村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村俗严明,村民素质颇高,村民都忙于发展自家经济,产业调整效果较好,目前苹果占地800余亩,挂果500余亩,发展葡萄种植100余亩,枣种植100余亩。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方面,有机井4个及相关配套器材,基本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村主导产业为苹果种植。人均纯收入为4700余元。 |
任家庄村 |
任家庄村位于城北街北部,永卿公路与任王公路贯村而建,全村共有三个居民小组,273户,835口人,560个劳动力,有党员28名。土地面积3225亩,其中耕地2525亩。土质分为黄绵地、芦地和碱地各占三分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北靠引黄大渠第一自流斗口浇地方便,往南东西地势平坦,是一个种植粮棉传统农作物为主导产业,以发展苹果、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为辅的传统典型农业村。2011年确定为省级推进村,在上级领导下和市财政帮扶下,完成占地8亩的休闲广场,绿化亮化文化净化美化。新修下水道1200米,解决全村排水问题,实施饮水送水到户。硬化场地2000米,农村体育场文化设施、农村便民连锁店,使新农村呈现新的变化。 |
西白村 |
西白村位于永卿路段北约2公里处,全村共计970口人,240户,6个居民组,33名党员。全村占地总面积3549亩,耕地面积2536亩,林地面积353亩,人均年收入为1500-2000元。该村位于平川地带,人均耕地为1亩多。全村以农业为主,大部分青年人外出经商或打工,其余部分村民以第一产业即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柿子、果树、玉米、小麦。 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西白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会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一年一个台阶,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能人引领产业为抓手,引导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扩增收,全年带动村民新栽果树300亩、葡萄60亩、桃树40亩、年鸡存栏6000只,实现人均1亩经济林。 2、投70余万元,硬化通村路2条共2公里,硬化村内巷道12条3公里。 3、投资37.2万元,新增50KVA变压器一台、配电柜一台、路灯70盏、辐射高低压线路1.2万余米,完成电气化村改造。 4、投资8万元,绿化通村路及村内巷道8条,栽植各类花卉苗木1.4万余株。 5、投资8万元,拆除临建房屋24间,建成村中心绿地。 6、投资20万元,建成350平方米村委会。 7、投资18万元,建成占地10亩的群众休闲文化广场。 8、投资6万元,建设文化墙150米。 下一步,西白村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会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东信昌村 |
东信昌村位于城北街道东北部,全村7个居民组,387户,1450人,共有党员44名。全村耕地面积3700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50元。主导产业以苹果和粮为主,其中苹果面积1850亩(人均1亩以上),小麦面积1500亩,棉花面积300亩。全村从事苹果种植的130户,外出经商开饭店的118户,外出务工人员17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016万元。2007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08年以来,该村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320万元,硬化巷道2条400米;拓宽硬化通村大路2条2.8公里;砖砌排水道 3000 米;建成一个占地12亩的文化广场、40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一座、标志性牌楼一个;栽植花卉苗木3万余株,建成花带150个;清理垃圾2000方,拆除临建10余间;改造线路400米,安装路灯96盏,夜景灯12盏,高杆灯1盏;建设文化墙2800米,绘制墙体绘画55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下朝村 |
下朝村位于城北街道永卿路沿线八公里处,东邻西伍姓村,南邻伍姓湖,西接任家庄,北靠下朝滩,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二千余亩,耕地面积1743亩,辖区有3个居民小组,132户人,总人口520人,劳动力326人。本村共有党员21名,男17人,女4人。近几年党支部积极发展新党员,其中正式党员1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 下朝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小人少,无集体经济收入,无专业合作社,。村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无特色产业,粮棉和玉米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效益一般,增收困难,村里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数是年老体弱的老人与学龄儿童,想打破现有产业格局发展新的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近年来,下朝村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于07年新建一所村委会和文化体育广场;修建下水道300米;村西新建小游园一个;安装健身器材十套;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新打一眼深井。在此基础上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
郭家庄村 |
郭家庄村位于市区东部,北临运风高速公路,西南毗临伍姓湖农场,涑水河沿村流过,是我街道一个偏远小村。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85户,361口人,有党员11名,村两委干部4名,耕地面积958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粮棉为主,农业经济收入薄弱。 郭家庄村在城北街道属于重点困难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困难。其制约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交通不便。全村连接外部的只有一条砂石路,遇雨天泥泞崎岖,群众几乎无法出行,也不通客车,极大的制约了该村的发展;二是环境污染严重。涑水河沿村而过,其流经的水主要为工业废水,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三是农田盐碱化严重。全村80%土地面积属于盐碱下湿地,由于原排碱沟渠毁坏,致使每年雨季来临,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水无法排出,造成农作物大片淹没,农民收入困难;四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该村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至今没有卫生室,也不通广播电视信号,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为在困难的情况下谋发展,积极保障群众基本的生活生产,该村两委班子号召“走出去、求发展”,目前全村40%劳动力已经被转移到城市,以打工、开饭店为主,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
东伍姓村 |
东伍姓村位于永济市东北约10公里,村南有运风高速公路通过。我村隶属城北街道管辖,村至办事处电路、水泥路贯通,全村土地5700余亩,村土地3/5属于下湿碱地,全村九个居民组,525户,2008人,劳力1500余人,党员61名。 东伍姓村建立了远程教育,党员、群众文化活动室,村经常组织妇女唱歌、跳舞,春节组织民间文艺娱乐活动、高台、高撬、跑地踏,晚上组织跑旱船,闹故事等,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市里每月来村组织一场电影,建立了文化娱乐广场,大小会议学习村规民约,提高村民遵纪守法,增加了法律意识,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扼制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使村风进一步改观,村民能够和谐共处。 东伍姓村现有现代农业设施蔬菜园区一个,韭菜基地一个,园区道路总长2.1公里,两旁树木1500余株,使村民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使大棚菜和韭菜转型成为我村主导产业,从而使农民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
席村村 |
席村,处于我市城区北郊,距市区四公里,南邻赵杏村,北临上高市村,西邻永临公路,土地平坦,交通便利。该村共有四个居民小组200余户,总人口799人,其中党员39人。耕地面积两千五百余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机井配套八眼,基本保证耕地灌溉。全市唯一一家医药生产企业——康意制药有限公司坐落在该村东边,公司现有各类人员200余人,解决了剩余劳动力60余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食品酿造以杨氏米醋香飘十里八村而闻名;2009年始,由该村村民寇中华发起种植韭菜30余亩,现已成立蔬菜种植经济合作社,总面积已达300余亩。 在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支持下、和该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席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大的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俗、村容村貌也有了大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