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朝村位于永济市县虞乡镇西北部,距离虞乡镇2公里,全村总住户数258户,总人口895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2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982余亩,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300多元。
东阳朝村党支部,共有25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集体每年没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薄弱,但是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村下水道的建设、有线广播电视、村委会的内部装修、群众活动中心、体育活动设施场地、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村里的水利建设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1年在开展了“一村一品”项目的建设,发展大棚蔬菜8栋,还在村里发展养殖业养猪。养牛,养鸡等,有效的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为更好的美化环境,村委投入大量资金,在进村路与巷道两旁进行了绿化,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81100 | 044000 | -- | 查看 东阳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梯村 |
北梯村位于虞乡镇西北1.5公里处,西距永济市城区18公里,距离运城市区30公里。全村共4个居民小组,1227人,耕地面积1445亩。近年来,北梯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筹建北梯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园区由永西食品有限公司,永丰食品有限公司,北梯养猪专业合作社,北梯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北梯养鸡合作社,东阳朝养猪合作社,永济绿康蔬菜合作社共同组织实施。园区以养殖业为基础,以大型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中枢,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年总产值11460万元,实现利润250万元,人均增收6500元。目前,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已建成投入使用,为北梯村村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北梯村先后获得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生态村、运城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土乐村 |
土乐村位于永济市最东边,距市区30公里,属于山区。全村共计679户,2312口人,其中党员36人。可耕地面积约3896亩,14个村民小组。农业生产以棉花、小麦、玉米为主。在第九届支、村两委换届选举以来,全体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出力流汗。土乐村在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社会治安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三窑村 |
三窑村位于虞乡镇东南十公里处,南依中条山,北接运蒲旅游路,东临盐湖区,是一个山区型小行政村。全村145户,445口人,由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国土面积18776亩:林地面积17676亩,其中人工造林(未成林)4087亩,灌木林8312亩,宜林地5277亩;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退耕还林280亩,经济林206亩,粮棉面积614亩, 沿山洪积扇面积4000亩。目前本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3人,村民代表11名,村干部6名(其中女性1名,40岁以下2名,50岁以下2名,60岁以上2名)。全村有4个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老大专业合作社、绿康香椿专业合作社、生态观光园林合作社、正大养殖专业合作社。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使得我村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由单一种植向种养结合转变,村民经济收入连年增长。村两委班子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发展思路,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政策,促进了全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为了改善三窑村的村容村貌,在村干部的努力下,巷道硬化项目已经完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随后将在村内建固定垃圾池,形成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安排专人负责清理,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 |
陶家窑村 |
陶家窑村位于虞乡镇的东南部,背靠中条山,直通运蒲路,交通非常便利。全村为山地地形。共有两个组,102户463口人。村小民朴,非常的安静祥和。 我村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少有养殖业。可耕地面积为620多亩,其中棉花350亩,柿树200多亩。今年村里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产业,新增核桃树1000多亩,并兴建了配套设施,共修建蓄水池4座,新修道路3100米,开挖管沟7公里,现今已全面完工,保证了苗木的灌溉,使树木的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加快了经济转型。人均年收入增至三四千元。 近年来,我村响应国家号召,不遗余力的加大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村里在市水利局的帮助下,自筹部分资金,投资28万,打造了一口深280米的水井,铺设管道2400余米,有效地解决了我村长期以来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加大道路整修力度,村里巷道已经基本硬化到位,配备的绿化和门口的下水管道,道路路灯也同步到位,下一步的目标是筹集资金,整修硬化通村路,方便村民出行。 我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全村党员人数12人,在团结一致、干劲十足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发挥模范、思想先进的党员同志的影响下,我们正朝着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路上奋勇前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村会变得更加美好与富足。 |
洗马村 |
洗马村位于虞乡镇东部6公里处,由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2个居民小组,571个农户,2059人,其中:男1004人,女1055人,党员52人,总耕地面积3687亩,除粮棉传统产业外,主导产业以大棚蔬菜、大棚西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洗马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全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巷道全部硬化,人均收入可达五仟余元,由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 |
王官村 |
王官村位于清华北3公里处,北与楼上村相邻,是由六个自然村组合而成的一个行政村落。共有280户,1000余人,耕地1000亩,主要从事粮、棉等传统农业,人均生活水平比较低。外出打工人员主要从事餐饮业和建筑业。 该村共有七个生产小组,山上三个队,山下四个队,山下四个队的人数占到全村人数的80%以上,山上几乎无人居住。全村党员共有20人,村“两委”干部共5人,其中党员3人,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通村旅游路硬化亮化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已全部到位,南北主干渠道、村级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也在加紧筹划中。该村正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惠农利民政策的号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
楼上村 |
楼上村位于于乡镇东南20公里处,南与王官村相邻,北与清华村相接,东与洗马村相望,西与吴闫村相邻。楼上村是由楼上和半道两个自然村组合而成的一个行政村落,临近中条山区,土壤贫瘠多沙石,耕作不便。现有8个生产小组,480户,2640人,耕地1470亩,人均年收入三千余元。 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共有6人,其中五十岁以下干部3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人致富能力强的干部3人。共有党员50名。全村以小麦、棉花、大豆、谷子等传统的种植业为主,3户村民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由于地少人多,我村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从事的行业主要是餐饮业和建筑业。 在我村境内还有消暑圣地——闫敬铭别墅,闫敬铭别墅是中条山麓一座清代建置的城堡式民居建筑。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楼高耸。亦是我国乡村独具特色的清代建筑群. |
东阳朝村 |
东阳朝村位于永济市县虞乡镇西北部,距离虞乡镇2公里,全村总住户数258户,总人口895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2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982余亩,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300多元。 东阳朝村党支部,共有25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集体每年没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薄弱,但是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村下水道的建设、有线广播电视、村委会的内部装修、群众活动中心、体育活动设施场地、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村里的水利建设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1年在开展了“一村一品”项目的建设,发展大棚蔬菜8栋,还在村里发展养殖业养猪。养牛,养鸡等,有效的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为更好的美化环境,村委投入大量资金,在进村路与巷道两旁进行了绿化,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石佛寺村 |
石佛寺村位于中条山脚下,北接虞乡村,距离运蒲旅游路约一公里,全程为水泥硬化巷道。共5个居民小组,632人,188户,党员人数16人。耕地面积1050亩,以传统粮棉种植为主,种植香椿、红薯、豆类为辅。18岁——45岁之间人群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知识逐步普及。自2008年换届选举以来,新一届两委班子团结一心,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已基本到位。柳隐山旅游风景区开发工程正在顺利进行,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奋进,努力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惠农利民政策的号召,多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加快本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
东源头村 |
东源头村位于于乡镇东南约1公里处,全村共有五个居民组、200余户、724人。可耕地面积2500余亩,全部都是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为主。我村背靠中条山,北临运蒲旅游路,西与于乡镇接壤,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我村的党建工作一直走在全镇的前列,全村共有34名党员,尤其是在新的一任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党员政治思想素质有新提高,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有新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新局面,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新进展,基层干部精神面貌有新变化,党组织建设有新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创新水平。 我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村民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今年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决定种植核桃树,现在100多亩核桃树已经栽植完成,3年后可以挂果,届时每年可为村民增收20万元。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组织下,永济市国土资源局和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村、西源头村、风柏峪村展开了4000亩荒滩治理工作,现已完成并投入使用。 |
南梯村 |
南梯村位于运蒲旅游路南,中条山脚下,距离虞乡镇中心约一公里,是全镇第二大行政村,全村现有14个居民组,963户,3056多人,耕地面积3515亩,总劳力2100人,其中党员56人,人均收入5082元。我们南梯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种植为主,新兴产业以发展苗木、花卉为主,另有肉鸡、商品猪等规模养殖百余户。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大村。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主要从事标准件的生产、销售以及非标准件的销售,近几年带动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2011年12月,新一届支村两委班子成立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往脏、乱、差的情况被彻底清除,随之而来的是干净、整洁的巷道;明亮的路灯;碧绿的林带;还有乡亲们盈盈的笑脸,相信在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南梯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罗村村 |
罗村位于虞乡镇西北部2公里处,东与北梯相邻,西与城东侯孟相连,与国家级自然风景五老峰斜对,交通便利,运输畅通。 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300户,1300口人,村域面积2480亩,耕地面积2300亩,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的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以发展葡萄种植为主,另有肉鸡、商品猪规模养殖,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村庄。 在第九届支村两委换届选举后,全体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
黄家窑村 |
黄家窑村位于中条山半山腰,由六个居民组组成,是典型的山区、半山区。人口1100人,土地面积2000余亩,共324户,劳动力600余人,党员36人。 我村还是沿袭老一代的农业种植模式,即种小麦、玉米,村民投资大,收效微。今年我村准备发展500—700亩核桃树,调整产业结构,力争在3至5年内村民在经济方面有一个大的飞跃。 第八届在全体干部的努力下,我村建起了村委办公大楼。硬化绿化美化了体育运动、文化广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广场。 这一届,我们决心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目前,我们计划在山峪建一个沙石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们决心花大力气去外地取经,以彻底改变我村经济落后的面貌,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
永安村 |
永安村位于虞乡镇西北约4公里处,运蒲旅游路以北,交通便利。全村面积共612亩,其中可耕地面积占496亩。该村依托运蒲路旅游景点,与国家级旅游胜地五老峰遥相呼应,自然条件优越 ,又有晋南地区独特的湿热气候,经济条件较好。 该村目前共有4个居民小组,152户,531人。青壮年劳动力345人,党员25人(男党员21人,女党员4人)。 伴随着国家近几年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永安村民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移风易俗,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党员争先、群众支持、共建美好永安”为目标,不断加大产业调整力度,邀请专家强化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村民科学文化水平,使村容村貌、农民群众收入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永安村拓宽硬化了通村路和各主要巷道,修建硬化了文体广场,为村民出行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极大便利。 如今,永安人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行进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
张家窑村 |
张家窑村位于虞乡镇西南部6公里处,东临石佛寺,西接黄家窑,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风景区,北到东坦朝,直通运蒲旅游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全村为山地地形,有四个居民组,170户,共有居民700余口人,常住人口500余人,贫困户17户,党员18人,其中女党员2人,退休党员2人。可耕地面积为800多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的农作物和以柿树,核桃为主的经济作物。全村约有200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地,以经营五金器材、餐馆为主,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全体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村巷道硬化亮化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基本到位,南北主干渠道、村级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文体健身器材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全村形成崇尚科学、乡风文明、稳定和谐的新风貌。 2012年新一届两委班子,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惠农利民政策的号召,团结一心,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西阳朝村 |
西阳朝村位于永济市东北方向,虞乡镇西北方向,交通便利。全村辖5个居民组,731人,0党员22人,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年收入约5500元。 我村被立项为山西永济北梯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之一,村内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宜小麦、蔬菜、花生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 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引导、帮助村民找准一条致富之路,实现村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西坦朝村 |
西坦朝村位于虞乡镇西南处,南邻黄家窑,北邻肖家堡,西接城东街道,村东村西分别有两委硬化水泥路直通运蒲旅游路,交通条件便利,村四周树木环绕,鸟语花香,自然条件优越,共有国土面积2000余亩,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27户,共有890口人,有劳动能力的315人,全村共有正式党员25人,预备党员1名,在外经商打工316人,村民大部分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文化素质比较高。村里的大街小巷大部分都是水泥路,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南有吃水深井一眼,水利设施齐全,村委会位于村中央,集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中心,村委会周围有篮球场,有花园林带,是村民活动娱乐的理想场所。 我村立足于本村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地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村支两委的执政能力,不断地开创性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了村里的吃水、浇地、出行难等急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农民积极种植经济作物,树立本村的品牌产业,把柿子的产业做强做大,每年都有外地客商来我村蹲点收购柿五,我村成为全镇出售柿子的重要基了,也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
清华村 |
清华村地处永济市虞乡镇东部,距离虞乡镇约5公里,运蒲旅游路穿村而过,村西有新修的清华至王官旅游路,村东有闻名遐尔的扁鹊庙,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约2180口人,党员71名。 该村有耕地4000余亩,主导产业有棉花、小麦、玉米、早中晚桃杏、大棚蔬菜,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今后将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发展规模经营,使村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 支村两委成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为新农村建设出力流汗。如今,清华村在支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社会治安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申家营村 |
申家营村地处虞乡镇北部,全村共3个居民组,178户,1040口人,土地面积1800亩,人均纯收入4800元。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在新一届班子组建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围绕全市双五全覆盖,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使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投资30万元,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成了村委会办公大楼一座。 投资20万元,占地面积10亩,建成了文化休闲广场和小游园及休闲舞台一座,并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10套,篮球架一付。 投资5万元,绿化了两条通村道路和两条主巷道及小游园树木栽植。 投资1.5万元,完成了一条主巷道200米通墙达户工程。 投资1万元,安装了60盏路灯,实现亮化。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群众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今年我们还要计划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 硬化两条通村道路3公里,需筹资15万元。 扩大广场建设需拆迁房屋3户,需户补贴款8万元。 分别对全村四条主巷道及小游园全面进行高标准绿化,需各种苗木款18万元。 全村四条巷道要全面实施下水道改建工程,实施工程2000方,需资金10万元。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栽桑养蚕常规产业我们村现已发展到80亩,明年我们计划发展到200亩,栽植高效樱桃产业现已发展到100亩,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到500亩。 总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广大村民,努力拼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使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
古市营村 |
古市营村位于永济市虞乡镇政府所在地东北部约6公里处,全村共有4个居民小组, 141户, 512人,行政村总面积1200余亩,其中耕地954亩。人均耕地1.6亩,主要以传统的粮棉生产为主。 近年来,古市营村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支村两委充分结合本村实际,立足建设、强化班子、合理规划、关注民生,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全村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2年,新的支部村委班子成立后,认真带领广大村民学习-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创先争优的积极性,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古市营村村民素质高,村风正,村民纯朴,村容整洁,村貌村,巷道全部硬化,人畜吃水有保障,农业灌溉措施基本到位,助人为乐的村民不断涌现,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农民基本过上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 |
雷家庄村 |
雷家庄村位于虞乡镇东北端,北与董村毗邻,位于运蒲路北2公里处。全村共有7个居民小组,312户,共计1263口人。主要产业以种植为主,共有耕地2000亩,其中小麦1150亩,棉花850亩。2011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自2011年换届选举以来,新一届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对文化体育广场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并配置各类健身器材,为群众文化娱乐提供方便。对全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改善村容村貌。目前,雷家庄村已基本迈向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的“五化”科学发展之路。下一步,村委会将着手建立红白理事一条龙和老年活动中心,确保雷家庄村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
庞家营村 |
庞家营村位于虞乡镇东北角,运蒲旅游路以北,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分为4个居民组,有167户,537口人,其中党员18人。全村总面积约1230亩,其中耕地面积1130亩。村民大部分在家种地搞农业,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米,近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指引下,种植小麦的农户逐渐增多,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该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村民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党的惠农利民政策的号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创新,思考本村的经济发展。现在有2户养猪,猪存栏60余头,另外还有2户养鸡,村民有一部分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目前,我村正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四字”方针的指导下,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变村容村貌,已经硬化村委会广场,准备硬化通村路,与运蒲路直接相连,方便群众出行,这是我村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将会与全体村民一道,共同想方设法努力完成。 我们两委班子成员决心团结合作,更加勤奋工作,以“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为宗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多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庞家营村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东坦朝村 |
虞乡镇东坦朝村位于著名风景区——五老峰脚下,地理环境优美,毗邻运蒲公路,交通便利。我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5人,党员35名。村现有土地1000亩,农业人口780人,共划分为两个居民小组。只有少部分人在外务工经商,大部分村民在村务农,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作物,即以棉花、小麦种植为主,柿子种植为辅。 自2011年换届选举以来,新一届两委班子团结一心,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已基本到位。该村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惠农利民政策的号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近两年,我村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分别成立了东坦朝村土布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及红乳小蜜柿种植经济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发展,不仅解决了村劳动力闲置问题,而且提高了村民收入,目前正逐步成为村主导产业。 |
百户村 |
百户村位于虞乡镇的西北1.5公里处,与北梯村、东阳朝村、定远村相毗邻。虞黄路,三号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共有两个居民小组,182户,约620人。全村为平原地形,土地肥沃,水利设施便利,工农业发展基础良好,民风淳朴。 该村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九百余亩,主要农业作物为冬小麦,玉米、棉花以及秋季小杂粮。养殖业比较分散,主要以养猪业为主。今后该村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村工业基础良好,现有化工厂三个,主要产品有植物油酸、硬脂酸、司盘-80、湿法PU革助剂、合脂油等。年生产油脂化工系列产品4000吨,极大地分散了村内闲散劳动力,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全村党员人数28人,在团结一致、干劲十足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村村民齐心协力地努力下,正朝着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路上奋勇前进,相信不久的将来该村会变得更加美好与富足。 |
肖家堡村 |
肖家堡村位于虞乡镇西南五公里处,与城东相接,有两个自然村,即肖家堡和吕家堡,共有3个居民组,肖家堡为一、二组,吕家堡为第三居民组,全村共167户,687人,其中男346人,女341人,党员31人,村班子成员5人,村官一名。肖家堡村为全国远程教育的联络点,在党员培训和远程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我们将继续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为百姓寻求更多的致富路径和学习机会,进而带动农民寻求致富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村民在外做生意人数不断增加,分布在西安,石家庄、运城等市,随着农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繁荣,农民的致富梦想进一步扩大,素质也在进一步提高,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村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2010年我们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与邻村进行商讨共引进经济林项目达万余元,引进新核桃品种,请进专业技术与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让农民少走弯路,快致富,并于2010年新建村级活动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文化娱乐设备、党员学习设备等,在广场上为百姓配备健身器材,提高百姓身心素质,农民在这届班子的带领下逐步走上幸福安康的新农村路子。 该村以种植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业为主,目前,村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拓创新,结合本村的经济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新建有两座机井,解决了村民吃水和浇地难的问题。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村计划解决管灌工程,彻底解决百姓浇地难的困扰。 |
定远村 |
定远村常住人口476人,村班子成员3人,党员有9人,近几年来村民在外做生意人数不短增加,农民人均收入达一千多元。随着农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繁荣,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村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村民大部分在家种地搞农业,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我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村民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我们村将积极响应党的惠农利民政策的号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由于村小好管理,村干部为了解决村里的一些难点难事,经常多次与镇领导协商解决村里的难事难点,另外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道理进行硬化和植树,不仅美化环境,也提高了村整体面貌。今年村两委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建设,争取看到更多的百姓笑容。 |
石卫村 |
石卫村地处永济市虞乡镇东部,全村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1865人,10个居民小组,共有39名党员。 全村共有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两个,有千头以上的养猪场1个,百头以上的2个,农业生产以棉花、小麦、玉米为主,并以澳洲青苹为主导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今后将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发展规模养殖、种植经济作物。 在第九届支、村两委换届选举以来,全体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出力流汗。石卫村在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社会治安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扶窑村 |
扶窑村位于虞乡镇南20余公里处,在中条山上海拔1400多米的高处,是永济市唯一的山区村。全村257人,男128人,女129人,共3个居民小组,10个自然村,分别是:南扶窑、北扶窑、塔儿园、吉家山、姚家院、高家窑、梯子沟、程家山、玉泉寺,全村耕地面积约1200余亩,2011年人均收入千余元。 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共5人,党员11人,全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因地理位置所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一无所有,耕地无法灌溉,老百姓完全靠天吃饭,另有少数养牛、养羊户。村民生活困难,全村至今没有通讯设施,除北扶窑外其余9个自然村至今没有通电,没有电视,通往平原的道路坎坷不平,经初步预算硬化道路的资金需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无法承担和解决巨额的资金缺口,地理位置、道路硬化和资金问题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吴闫村 |
吴闫村位于中条山脚下,由四个自然村九个居民组组成,分为山区、半山区及平川。人口1932人,土地面积4400余亩,共561户,劳动力1000余人,党员41人。 除九组驾雾岭外,我村其他三个自然村的交通都十分便利,通村的1—4号路,其中2、4号路已全部硬化到位。今年,我们准备硬化1号路,沙化3号路。 我村还是沿袭老一代的种植模式,即种小麦、玉米、棉花,村民投资大,收效微。今年我村准备发展500—700亩核桃树,调整产业结构,力争在3至5年内村民在经济方面有一个大的飞跃。 第八届在全体干部的努力下,我村建起了村委办公大楼。硬化绿化美化了占地20余亩的及体育运动、文化广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广场,一举成为“省级推进村”。并成功引进了“关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是我村的剩余劳动力都得到安置,有力的推动了我村乃至周边村的经济发展。 这一届,我们决心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目前,我们计划用东吴闫村的空闲老宅基地建起质量高、环境美的我村第一居民区。再建造300吨大蓄水池一座,彻底改变我村无水吃、吃水难的现状。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们决心花大力气去外地取经,以彻底改变我村经济落后的面貌,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
仁里村 |
仁里村位于虞乡镇东南方向0.5公里处,毗邻虞乡村。全村分为东仁里、西仁里两个责任片,耕地面积1050亩。全共有5个居民组,110户,共计592人。 我村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党员共16人。支村两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打造特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事,推动我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使得我村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由单一种植向种养结合转变,村民经济收入连年增长。村两委班子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发展思路,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政策,促进了全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为了改善仁里村的村容村貌,在村干部的努力下,巷道硬化项目已经完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随后将在村内建固定垃圾池,形成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安排专人负责清理,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 目前,仁里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一些小麦、棉花等,其中其次养殖业正处于发展之中,其中养殖户13户,主要以养兔、鸡为主,以后有可能成为仁里村的主打产业。 |
义合屯村 |
义合屯村村位于虞乡镇东北部1公里处,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20户,906口人,土地面积1900亩。 2005年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团结进取,勇于创新,先后筹资80余万元,致力于村级道路建设,路面全部水泥硬化,实现村内巷道大循环,达到“通村达户”目标,同时实现道路绿化、美化、亮化。2006年义合屯村被列为永济市园林示范村和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目标要求,支部村委一班人首先统一思想,为全面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经过认真研究和规划于2006年10月投资16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大楼,筹资18万元建成了占地10亩的廉政文化大院与村民休闲广场,建设绿地3500平方米,配备体育器材6套,为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培训、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基础是生产发展,为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根据自身条件出点子、想办法,真帮实干,引导村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2009年双孢菇市场走入低悯时,支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对我村双孢菇产业进行转型发展,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肉鸡、肉猪饲养,双孢菇种植、胎里红柿树栽植三大产业,目前,养殖业在原有鸡舍26栋,年出售肉鸡50万只的基础上,至2009年底我村新建存栏600头肉猪的两个现代化猪厂和年出售肉鸡40万只的两个现代化鸡厂已全部投入使用。另外,胎里红柿树的栽植,在原有1200株的基础上发展到目前的2.5万株,这三大产业年可为农民提供6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我们相信我村今后的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两委的正确引导下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
风柏峪村 |
风柏峪村位于虞乡镇东南一公里处,中条山下,地属山坡,全村共4个居民组,200余户,778口人,共有劳力510人,其中党员25人;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村两委成员共7人,村民崇尚科学,乡风文明,发展经济和建设新家园的意识较强。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务实创新,战斗力强,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全村耕地面积2700余亩,经过产业调整,目前核桃产业面积已达1500余亩。 在地区、市委、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该村顺利实现了土地合并的梦想,扩展土地面积达1000多亩,这对该村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更是历史性的。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的调整产业结构,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目前核桃栽植面积已到达1800余亩,现存在的困难就是千亩核桃基地的灌溉问题,正在努力解决这一困难,投资16万余元,铺设8000米地埋管已初步到位,相信在镇政府和村委的带领下,2012年将会在风柏峪村历史上成为光辉的一页。 |
屯里村 |
屯里村地处虞乡镇东北1公里处,南靠运蒲旅游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十六个居民组,总人口4100人,耕地面积6800亩。支村两委班子成员七人,党员57人。我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又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油菜、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既有多户家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又有预制板厂、砖厂等工业企业,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村的经济发展。 在党的建设方面,我村支一班人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党的知识,牢记党的教诲,使大家能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执行好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让群众了解党的文件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中,我村定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习活动,联系我村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推动我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
西源头村 |
西源头村位于中条山脚下,北接虞乡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128户,412人,党员13人,耕地面积780亩。交通情况相对比较便利,距离运蒲旅游路大约一公里,全程为水泥硬化巷道。 该村以传统粮棉种植为主,种植香椿、核桃等为辅。18岁——45岁之间人群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知识逐步普及。 近年来,西源头村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支村两委充分结合本村实际,立足建设、强化班子、合理规划、关注民生,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全村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今后的发展中,支村两委班子将积极顺应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一如既往,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团结拼搏,严格遵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把中央关于强化农业基础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西源头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
新义村 |
新义村位于虞乡镇东北部,临靠运蒲路,交通便利,是一个拥有1600多口人的中型村,11个村民小组,425户。两委班子成员共7人,党员36人。该村现有井11眼,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经济作物1300亩,以粮棉为主,柿子林800亩。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经济作物和小杂粮贩运。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该村两委班子将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提-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各项惠农政策为指导,发展农村经济,扩大特色产业的种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改革,确保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2、完善基础设施。在原村委会基础上新建村委会,占地面积约138平米,并硬化其前面的广场,2012年,将找专人规划小游园并上报林业局争取项目,此游园占地面积约4000平米,游园将集硬化、绿化、美化为一体,成为村民娱乐活动中心。如果资金允许,还将在村委会的南面新建大舞台。在村委会的东北角,建立村卫生室,方便村民就医,配合小游园的健身器材和鹅卵散步道路,更加有利于村民的身体健康,真正做到为村民服务。 3、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道路硬化工作,村将争取上级资金,硬化村口至村北约1.2公里的通村路。此工程耗费较大,两委班子成员将最大程度的争取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完成此利民大事。 4、继续做好新农合工作。加强支部的领导和宣传力度,让村民理解新医疗合作是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参合率,争取使2012年的新农合取得更好的成绩。 |
于乡村 |
于乡村位于永济市东部,距市区20公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绕城而过,运蒲旅游路穿越全城。全村共8个居民小组,下辖南庄、兴胜庄、三畛地3个自然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530户,人口1998人,耕地面积1890亩,全村党员65人。其中农业人口、经商人口各占一半,是永济市东半部商业文化经济之中心,虞乡镇人民政府驻扎于此,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 由于受人多地少的制约,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和在镇经商。该村产业以种植大棚蔬菜、大棚香椿和养牛、养兔等养殖为主,走合作社化发展道路,年人均收入四千余元 第七、八届村委会历尽几年努力,先后将村中大小巷道硬化6公里之多,村中心小学重新改造,设施一流。村委会办公大楼、文化站大楼全部更新换代,村自来水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效益明显。村文艺演出剧团活跃,多次受到上级好评表彰,还有多种形式关乎民生的一系列项目均显成效,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的于乡村正生气勃勃的逐渐展现。 |
刘家营村 |
刘家营村位于虞乡镇北边2.5公里处与虞乡-所一路之隔,村西边有横穿南北的虞黄路,村东有直通虞乡镇的大路(沙石路),村中间有直通虞黄路的田间沙石路,我村共有耕地2800余亩,村民生产生活方便,经济条件优越,全村五个居民小组,242户,803人,劳力350余人,党员32人,村里有正在建设中的村两委办公大楼,村民游乐场所,村内有学校、篮球场,在全国扫盲运动中,基本扫除文盲,村风村俗与周边村相仿,村容村貌逐渐改观集体经济也已较快速发展,两年内将跨进新农村建设行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巩固,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