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卫村离卿头镇人民政府20余里,是紧邻盐湖区金井乡的小村庄,全村五百余口人,分两个居民小组、四条小巷居住,虽然村落小、人口少,但不失为和谐美丽的小村庄。
人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话一点也不假,樊卫村就是典型的小“麻雀”,却也是有很多值得提一提的地方:村委会有一个党员活动室,是党员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一个计划生育服务室,是村里计生工作的主要场所;两套健身器材,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那里欢声、笑声、歌声不断。在村里还有一个卫生室,给村民平时买药、看病提供方便,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方便。
樊卫村村民现在主要的经济收入还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经济结构调整在进行中,村民们尝试过种植油花生、药材,收效还不错。村里共有九眼机井供村民们灌溉,基本上能满足村民们的浇地需求。
樊卫村这个和谐美丽的小村庄,期待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樊卫村的未来一定是一副美丽的图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81101 | 044000 | -- | 查看 樊卫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桥上村 |
桥上村位于卿头镇中心部,高速路27公里处以南3公里,全村总住户数110户,总人口364人,1个村民小组,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400元。全村共有党员19人,村两委班子交叉共4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进出村路和巷道村全部硬化,自来水全部进户,全村电话总数达到80户,光缆已经进村,互联网接入30户。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群众文化体育场所,村内有2个商店,主要经营烟酒副食。共有10户,17人享受农村低保政策,新农合入保率达98%。该村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无明显不稳定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 |
三娄寺村 |
三娄寺村,地处卿头镇东南1公里处。 相传,在北魏时,有座佛寺“归起寺”;以后在村东建了一座“望田楼”;村西北建有一座“瞻嵋楼”,连同村西南所建“魁元楼”,故名三娄寺。 一九五五年九月,毛主席为三娄寺合作社批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现在全村共有常住户口578户,人口1818人,全村分8个居民组,共有耕地面积5748亩,深井19眼 ,浅井21眼,变台22台,高压线路13公里,引黄渠3200米,基本实现井黄两灌。全村共有大型农机具6台,中小型拖拉机352台,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现有0员53名,近年来发展青年党员12人,为党支部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村在城市中安家落户,从事第二、三产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溶入大城市的达52户,16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现在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务大军,劳动力达478人,占全村总劳动力的33%,全年劳务收入达500万元。全村在外承包土地4户,1550亩,纯收入77万元。全村共栽植经济林850亩,纯收入60万;种植棉花2670亩,纯收入100万元;小麦玉米2250亩,纯收入120万。全村总收入857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200元。为活跃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村里组织了30人的女子锣鼓队,每逢春节等庆典活动有锣鼓队助威。并组建了百人舞蹈队,使广大妇女脱离麻将桌,过上文明、健康的新生活。 |
张锁村 |
张锁村位于卿头镇北,共有8个居民小组,1800口人,耕地面积5220亩,传统产业以粮棉为主,自2010年开始发展大拱棚韭菜种植,目前已发展1200余亩,基本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现以种植大棚韭菜为主导产业,是远近闻名的“大棚韭菜”村。 近年来,村支委班子团结战斗,带领张锁村干部群众,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产业调整为目标,使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新农村建设上,先后投资30余万元,搬迁农户5家,打通了村内北循环巷道,并全部水泥硬化;投资110万元,征地2亩,对出村路及主巷道进行了拓宽拉直并水泥硬化;投资5万元,新建门牌一座;投资15万元,拆除房屋32间,新建群众文化休闲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0套;投资20余万元,新建临街商品房17间,完善了村级公共设施建设;投资17万元,对村主巷道及出村路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共栽植毛白杨、冬青、法桐、小叶女贞20000余株,大大提升了绿化档次和水平,真正实现了村在林中、路在荫中、人在绿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依托绿久久韭菜合作社,大力发展大拱棚韭菜种植,目前已达1200余亩,搭建拱棚553个。为进一步壮大韭菜产业,投资6万元对基地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并沙石硬化、绿化,为韭菜销售奠定了基础。 |
白坊村 |
白坊村位于卿头镇北部,东与张锁村相相距700米,南距卿头村500米,北与临猗交界。距永济市48公里,运城市35公里,卿头镇政府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石眉路公路靠村而过,是村的必经之路。 全村所辖耕地面积5500亩,人均占有田:2.41亩。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水资源丰富,所有的农田都可以大水漫灌。到目前为止,林木面积达1129亩。 全村只有3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3350人,分为16个居民小组,大专文化程度37人,中专文化程度120人,高中文化程度335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80%以上。主要从事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事商业的有80余人、建筑业110人、运输业40人、加工业80人,饮食业20人,外出务工人员324人,主要是18周岁至45周岁的人员。其余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以运输业为龙头,带动农业、养殖业共同发展。 道路硬化1.5公里,街道基本上实现硬化,现有电话400部,手机880部。房屋建筑均为混凝土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2平方米。已从于乡镇引进自来水,能供全村人饮用,普及率达80%。农业灌溉主要以井水和黄河水为主,可以为良田提供灌溉,灌溉面积达100%。村内建有一所村级幼儿园,现有教师4名,有3个班,教学实验器材等设备。 村支两委团结工作有力,基层组织健全。共有党员61名,多次接受上级计生部门的检查验收。村新建村支两委办公室、计生室、党员活动室。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制度规范上墙、村级政务、财务公开。 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5150元。运输业产值达150万余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工副业、运输业及外出务工。 |
尚志村 |
尚志村位于卿头镇北部,是我市的一个革命老区,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村共有5个居民组,220户,803口人,村支委两委人员共有5名,村居民组长和群众代表共25名,正式党员39名,其中女党员9名,预备党员3名。全村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经济林600亩。现有深井6眼,浅井16眼。可灌溉面积1800亩,出村和村内各巷道全部水泥硬化,有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1座,和一个约为5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休闲广场一处。全村目前在外经商20余户,70多人。在外搞运输20余户,100多人。 |
东安头村 |
东安头村位于卿头镇的东北方,距镇政府3.5公里。东邻盐湖,北接临猗属永济的东大门。村设有5个居民组,372户,1508人,49名0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总耕地面积为3910亩,人均耕地2、6亩,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 一、东安头村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推进村,2009年被评为永济市新农村建设明星村,2010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现有舞台一座,达标卫生所一个,小游园一个,便民超市一个,标准化篮球场一个,村委会房屋六间,大小巷道23条,路灯178盏,村里卫生分片负责,卫生能够状况良好,绿化做到有路就有树,有树不缺株。 二、东安头村有标准化寄宿制小学一所,学校共有班级12个,教职工20名,学校人数358人,吸收了西安头、朱小张、三娄寺、张锁等周围村的学生。学校规模、人数位居全镇乡村小学前列。 三、东安头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建有蔬菜大棚10个,种植小拱棚韭菜500亩,韭菜形势一片大好。 |
西安头村 |
西安头村位于卿头镇东部,距镇政府2里地,全村5个居民组,总住户数254户,总人口826人,耕地面积2000亩,全村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全村共有党员35人,村两委班子交叉共5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进出村路和巷道村全部硬化,低压入户线路在2005年已经全部改造,自来水全部进户,全村电话总数达到176户,光缆已经进村,互联网接入89户。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群众文化体育场所,村内有3个商店,主要经营烟酒副食。共有35户,47人享受农村低保政策,新农合入保率达98%。村民进多年来主要以经营农业为主,其中种植棉花800亩,小麦玉米1100亩,葡萄50亩,鲜枣50亩,桃20亩;养殖户两家。全村外出务工经商仅40多户80余人,大多是25岁—35岁的年轻人,主要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运输工作和其他各地经营小型饭店,个别户已在城里买房安家,另外还有120余人利用农闲时在许家营工业园区打零工。 该村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无明显不稳定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 |
许家营村 |
许家营村村位于卿头镇中南部,有8个村民小组、599户,2219人,全村有党员57名,耕地面积有5062亩。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许家营村依托当地的粮棉资源、便利的交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搞民营企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许家营村位于涑水河冲积平原的边缘,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较为优越。丰富的粮食资源,给当地的养殖业提供了饲料保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许家营村形成了以棉花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同时也为当地油脂企业、棉纺厂等众多企业的出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2009年10月,山西省确定了52家企业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513”工程。其中许家营村创办的3家企业赫然在目,他们分别是山西忠民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永济晋美油脂有限公司。 2011年9月初,由农业部组织评审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认定评选结果揭晓,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园区以其明显的优势,一举跃入首批国家级示范基地名单,成为山西省唯一。几年前,永济市以卿头镇许家营村为核心,规划了面积达10万亩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分为种植、养殖和加工三大区域。园区创建以来,严格按照“工业反哺农业、企业拉动产业”的思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肉鸡、油脂、棉纺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
永喜庄村 |
永喜庄村位于卿头镇中部,东紧邻石眉线,西与许家营村相连,南距曾家营村村500米,北距卿头村1公里。距永济市35公里,运城市32公里,卿头镇政府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石眉路公路靠村而过,是村的必经之路。 全村所辖耕地面积2500亩,人均占有田:2.41亩。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水资源丰富,所有的农田都可以大水漫灌。到目前为止,林木面积达1129亩。 全村只有1个自然村,423户1393人,农业人口1390人,非农业人口18人。都是汉族。大专文化程度7人,中专文化程度10人,高中文化程度35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80%以上。主要从事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事商业的有80余人、建筑业110人、运输业40人、加工业80人,饮食业20人,外出务工人员124人,主要是18周岁至45周岁的人员。其余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以运输业为龙头,带动农业、养殖业共同发展。 道路硬化1.5公里,街道基本上实现硬化,现有电话400部,手机880部。房屋建筑均为混凝土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2平方米。已从于乡镇引进自来水,能供全村人饮用,普及率达80%。农业灌溉主要以井水为主,可以为良田提供灌溉,灌溉面积达100%。村内建有一所村级幼儿园,现有教师4名,有3个班,教学实验器材等设备。 村支两委团结工作有力,基层组织健全。共有党员30名,多次接受上级计生部门的检查验收。村新建村支两委办公室、计生室、党员活动室。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制度规范上墙、村级政务、财务公开。 |
曾家营村 |
曾家营村位于卿头镇南部,全村共有14个居民组,3746口人,党员人数为82,耕地面积约8760亩。主导产业是棉花种植,龙头产业是8家棉花加工厂,另外还有2家榨油厂,1家面粉厂。大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现建有蔬菜大棚20个。 1、班子建设方面: 曾家营村书记兼村长许卫福同志带领副书记王有强、会计徐建民、计生妇女主任杜会娟、治保、民调主任张新民、水机电主任高兴洲、产业带头人张焕征同志,齐心协力为建设富裕曾家营而拼搏奋斗。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村两委班子人员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服从组织领导安排,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基础工作就是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 3、指导思想方面: 村两委班子人员加强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围绕-主席提出的“和谐、发展、民生”的主题,结合镇党委提出的几项中心工作,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党的-报告精神。以凡是早想,凡事多想,不出事不误事,扎扎实实干实事的工作态度,以张千里书记强调的“细、实、硬”的工作作风,集中精力,尽职尽责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建升级和社会稳定工作,因此,曾家营两委每星期五例会在党员活动室召集村两委班子人员、群众代表、全体党员学习-报告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通过大调研找出并共同研讨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可行解决方案。村两委班子人员一致决定:把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稳定安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0完成各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 4、城建方面: 曾家营村于已逐步实现“四化”即:巷道净化、巷道硬化、路灯亮化、巷道绿化。巷道净化,各居民组各自设立垃圾场 ,保证垃圾入场,不乱扔果皮纸屑,垃圾分类排放,可回收的要回收。各个居民门口均放置垃圾筐存放垃圾,共同维护曾家营村容村貌。巷道绿化,标准:四季有景可观: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春季植树造林是新农村建设绿化工作的中心,绿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伍冢村 |
伍冢村位于卿头镇西部,东与东长杆村相邻,西同千户营村交界,南隔永卿路与许家村相望,北与临猗县接壤。全村有人口961人,260户,7个村民小组。低保户、困难户10户,耕地面积3310亩,人均耕地共有3.44亩。 (一)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1、村两委班子情况。伍冢村本届“两委”班子成员共4人,党支部成员3人,其中书记、副书记、委员各1人;村委会3人,其中两人交叉任职,主任、副主任、委员各1人。其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2人。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村务公开等制度。班子内部协调,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尽管农村工作繁琐、千头万绪,但是我村干部作风务实,以身作则,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2、党员、村民代表队伍和后备骨干建设情况。伍冢村共有党员36人,村民代表20人。后备骨干建设情况,近两年共发展党员3人,村里有一名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尚可,但是党员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欠佳。 (二)村基础设施现状 伍冢村田地以农田为主,农田道路有二横一纵,通过今年的盐碱地改造项目,都修成了4米宽的沙子路,并且水利设施已基本配备到位。为村民进行规模种植打下了基础。 (三)村经济发展状况 伍冢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主要以种植棉花、小麦为主,种植大户有4户,特色农业方面,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村里有30户种植冬枣共300余亩,给村民带来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加工业方面,村里共有棉花加工厂3个。 (四)社会事务建设情况 伍冢村村民民主意识强,法制观念好,政治意识浓,群众选举-表、人大代表、村干部的积极性高。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成年村民再教育机会较少.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但由于村小学拆拼,儿童上学要到2公里之外,较为不便。为确保村民能够享受农村医疗保险,村里垫付资部分资金为困难户、贫困户参保,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6%以上。 |
千户营村 |
千户营村位于卿头镇西北部,东与伍塚村相邻,西同廉家庄村交界,南隔永卿路与关家庄村相望,北与临猗县接壤。全村有人口1500余人,350余户,8个居民小组,该村80%以上村民居住在三纵一横的5条主干巷道两侧,20%的村民居住在东堡上,村里原来有一所小学,2008年被撤并,村里学生上学不是很方便,村委会前有一座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安装有篮球架和各种健身器材。全村共有耕地4950余亩,水利设施已基本配备到位。千户营村本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妇女干部1名,全村共有党员51人,村民代表20名。千户营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主要种植棉花、小麦。近年来,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有50余户种植冬枣共400余亩,4户种植葡萄共100余亩。全村有棉花加工厂8个。千户营村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法制观念好,政治意识浓,群众选举-表、人大代表、村干部的积极性高,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
廉家庄村 |
廉家庄村位于卿头镇的西南方向九公里处,是永济市卿头镇的西大门。我们村共有820口人。196户,下设6个村民小组,2400亩耕地,主导产业是粮食和棉花,枣树800余亩,桃树200余亩,新栽种晨阳巨李100余亩,新栽种红星梨树30余亩,并成立了2个枣树专业合作社和1个桃树专业合作社;100头的养猪场2座,50头的养猪场2座,6000只鸡的养殖场1座,新增土鸡养殖户2家;我们村共有党员28人,其中男25人女3人,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廉崇兴,53岁,副书记兼副主任陈昌录,54岁,支部委员兼会计李剑玉,31岁,大学生村官。村委委员兼付妇女主任李菊,41岁。 |
关家庄村 |
关家庄村位于卿头镇西南,是永济市最大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文化村,二00九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村共有23个居民组,1135户,4200人。村支部、村委班子成员由9人组成,居民组长、村民代表计69人,0正式党员96名,其中女党员15名,全村耕地面积13500亩,其中经济林1500.亩,大棚蔬菜8个;现有深井31眼,变台配套齐全;六支、七支黄灌支渠从我村村东、西南北贯通,可灌溉面积约11000.余亩,村内照明用电3个100变台,1个250变台;出村及环村路已全部水泥硬化,村内除了个别死角巷道没有硬化,村内硬化12.7公里。有村级党组织活动室一座及村委办公场所、文化活动舞台一座,在外经商、经营运输车辆计50余户,在外打工,上班约400余人,棉加厂11个,棉纺厂1个,浴池1座,新和卫生室两个,商部门店12个。 |
卿头村 |
卿头村是卿头镇政府所在地,南邻运风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938户3248口人,16个居民组,有耕地6500余亩,村级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共同发展。近年来,我村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枣业生产,大栽桃树、柿树等经济林木,使村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发展思路 立足我村区位、交通、资源和环境的优势,不断巩固传统支柱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坚持“民富村强,和谐发展”的道路,发展村级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我村是传统农业村,以粮、棉、枣、桃、果等经济林木种植为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只有以农业增效,村民增收为目的,坚持培育主导产业,走特色、高效、持续发展的路子,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倡导村民在种植传统粮、棉的基础上大面积栽植冬枣、子弹头、桃树、柿树、葡萄等经济作物。作为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培育,经济林木面积达2000余亩,一个传统农业与高效经济林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 三、科技兴农,大力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科学种田尤为重要,特别是枣农每年在8、9月收获季节时恰逢阴雨连绵,造成冬枣大面积裂果,其经济收入锐减,损失惨重,经党支部、村委会认为,农村经济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学习先进技术,引进科学管理模式,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因此必须倡导枣农、建起暖棚或雨棚,以解决冬枣裂果问题,以便有效的增加枣农收入,同时积极联系收枣客商,做到:不欺客、不压价、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营造一个良好的营销环境。 四、培养新型农民,提升村民素质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塑造出新型农民,只有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升村民素质,才能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一定要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和科技带头人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典型带头引路,在枣树管理方面,聘请能人现场搭棚,就近学习参观,树榜样、看效益,专家授课,以提高村民科技种田和规范管理的本领。同时,在村委会建有文化大院,内有文体器材,电视、电脑,供村民学习,休闲娱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素质,同时党支部要注重培养发展新党员,增加党的新鲜血液,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好党纲党章,真正使党员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
杜家营村 |
杜家营村位于永济市卿头镇南部。全村现有人口2450人,其中男1210人,女1240人,9个居民小组,9个党小组,74名党员,居民居住集中为一个自然村。土地面积8857亩,人均3.6亩。全村有变压器52台,深井56眼,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良好,主导产业为棉瓜套种,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在4000亩左右。2011年人均纯收入7850元,2006年为省级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过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奋斗,全村巷道及进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绿化、亮化。并建有占地20亩的标准化学校,校园建有使用面积1398平方米教学楼一座,水、电、暖齐全,430平方米多功能餐厅及教师宿舍,现有学生260名,村东村西各建有25米高50吨水塔,村民全部安全使用自来水,村内各处安有建身器材,建设有休闲广场,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村支部连续8年被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广大干部群众遵记守法,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很高。 |
务农庄村 |
务农庄村位于永济市最北边。与临猗、运城土地接壤。全村共有人口408人,土地面积1480亩。全村共有党员12名,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小麦、棉花为主,经济林面积仅有320亩,人均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11年硬化全村巷道、安装路灯。2013年为丰富群众生活新购置了音响、锣鼓。在新一届支部村委的领导下,大搞引黄水利建设。帮助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务农庄村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
麻村村 |
麻村位于卿头镇西南部,西面距于乡镇义合屯村1000米,东与胥村村相连,南距于乡镇屯里村村1400米,北与董村农场相连。距永济市25公里,运城市32公里,卿头镇政府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董麻路公路靠村而过,是村的必经之路。 全村共有1754口人,耕地面积6300余亩,几十年来一直是以种棉花、小麦、玉米为主,兼作黄豆、苹果等农作物及经济作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事商业的有80余人、建筑业110人、运输业40人、加工业80人,饮食业20人,外出务工人员124人,主要是18周岁至45周岁的人员。其余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以运输业为龙头,带动农业、养殖业共同发展。 巷道基本上实现硬化,现有电话400部,手机880部。房屋建筑均为混凝土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2平方米。已从于乡镇引进自来水,能供全村人饮用,普及率达80%。农业灌溉主要以井水为主,可以为良田提供灌溉,灌溉面积达100%。村内建有一所村级幼儿园,现有教师4名,有3个班,教学实验器材等设备。 村支两委团结工作有力,基层组织健全。共有党员40名。村新建村支两委办公室、计生室、党员活动室。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制度规范上墙、村级政务、财务公开。 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2150元。运输业产值达150万余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工副业、运输业及外出务工。 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有地方戏。地戏班子人员有10余,参加镇、村的文艺演出及春节表演,宣传国家和政策为主。 |
胥村村 |
胥村隶属永济市卿头镇,位于永济市东部,卿头镇西南部,东连王村,西接麻村,北靠董村农场,南与于乡镇新义村接壤。距永济市区25公里,离运城市区35公里。董麻路从村南穿过,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全村共有九个居民小组,1720口人。共有耕地面积5400余亩,全为水浇地。并且在中条山上还有约400余亩的土地,2000余亩的山林。我村在2010年被评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全村现有棉花加工企业4个,养殖专业户2个,秸秆气化站一座。种植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为主。近几年来发展了一批以柿树、枣树为主的种植户。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莲菜种植合作社等具有专业性质的合作社。有3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或经商。2010年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达11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300余元。 |
王村村 |
王村地处卿头镇西南部,距镇政府大约十五公里。全村共590户,2000多口人,11个居民组,分别居住在2个自然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我村历史上是一个模范村。从合作社开始,我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命中同志,带领村全体党员、全体村民、艰苦创业,为国家做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多次表彰奖励。原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国务院副总理陈水贵以及地方的各级领导来村视察指导工作,村民整体文化、道德素质高,群众基础好,是村“两委”作好工作的基础保证。 村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68名,男性党员59名,女性党员9名。几年来,党支部狠抓党的组织建设,培养先进青年,致富能手,吸收他们入党,缓解我村党支部党员年龄偏大的矛盾。 全村耕地面积五百亩,主要分布在村南、村北,地属盐碱土质,,占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经济收入依靠种粮食、棉花为主。这几年通过调整产业,经济林面积480亩,其中葡萄320亩。到2012年底葡萄面积有望突破1000亩,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
张坊村 |
张坊村位于卿头镇西南部,西面距王村200米,东与西卫村相连,南距于乡镇清华村村1100米,北距桥上村3公里。距永济市25公里,运城市32公里,卿头镇政府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董麻路公路靠村而过,是村的必经之路。 全村所辖耕地面积2560亩,人均占有田:2.01亩。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水资源丰富,所有的农田都可以大水漫灌。到目前为止,林木面积达1129亩。 全村只有1个自然村,423户1393人,农业人口1375人,非农业人口18人。都是汉族。大专文化程度7人,中专文化程度10人,高中文化程度35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80%以上。主要从事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事商业的有80余人、建筑业110人、运输业40人、加工业80人,饮食业20人,外出务工人员124人,主要是18周岁至45周岁的人员。其余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以运输业为龙头,带动农业、养殖业共同发展。 道路硬化1.5公里,街道基本上实现硬化,现有电话400部,手机880部。房屋建筑均为混凝土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2平方米。已从于乡镇引进自来水,能供全村人饮用,普及率达80%。农业灌溉主要以井水为主,可以为良田提供灌溉,灌溉面积达100%。村内建有一所村级幼儿园,现有教师4名,有3个班,教学实验器材等设备。 村支两委团结工作有力,基层组织健全。共有党员30名,多次接受上级计生部门的检查验收。村新建村支两委办公室、计生室、党员活动室。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制度规范上墙、村级政务、财务公开。 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2150元。运输业产值达150万余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工副业、运输业及外出务工。 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有地方戏。地戏班子人员有10余,参加镇、村的文艺演出及春节表演,宣传国家和政策为主。 |
朱小张村 |
卿头镇朱小张村位于卿头镇的东部,毗邻金井乡。朱小张村有耕地2725亩,950口人,4个居民组,463户,28名党员,在村两委带领班子成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帮民富、保民安、得民心”为目标的带领下,团结依靠群众,统筹协调发展,使朱小张村呈现出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气象。在乡镇党委的支持下和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实现了巷巷通水泥路,村委大院活动广场也建设到位,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委班子成员同时带领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核桃种植300亩,发展养殖专业户5家。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使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余元。村情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美化,朱小张村在这一届新班子的带领下将会更上一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市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朱小张村的各项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
东社村 |
东社村位于永济市卿头镇东南部。东接西卫,西邻董村,与雷家庄、杜家营南北相望,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通过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奋斗,全村巷道及进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绿化、亮化,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 全村现有人口1250人,5个居民小组, 31名党员,居民居住集中为一个自然村。土地面积2395亩,其中棉田520亩,小麦1648亩,经济林40多亩。有变压器10台,深井8眼,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良好,主导产业为棉和小麦。2011年人均纯收入7850元。村建有水塔,村民全部安全使用自来水,村内各处安有建身器材,建设有休闲广场,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
西卿头村 |
一、人口750人,219户,8个小组(3个大组),村两委人员4名,村民代表及组长20名,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4名) 二、耕地面积2230亩(其中经济林600余亩) 三、深井7烟,浅井10烟,地埋管可灌面积2000亩,引黄可灌面积1800亩。 四、固定资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8间,舞台一个,投影音响一套,办公桌19长,办公椅37个,大型锣鼓一套,灵车一个。 五、硬化道路3000米,其中水泥硬化2000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六、村南省级高标准农田面积800亩,已硬化田间道路300米,绿化田间道路3000米,打深井1烟,压地埋管2000米。 七、2011年外欠15000余元,历史欠款10万余元, |
圪塔营村 |
圪塔营村位于永济市卿头镇东南部。东与盐湖区接壤,西邻董村,南邻王杜村,北邻董村农场。距卿头镇8公里,石嵋路从村西头经过。全村现有14个村居民小组,560户,2048口人,耕地面积有6500亩。 一、调整思路、强抓机遇,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村地理优势日益凸现。面对这新形势、新情况、我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固增强“四种”意识,即: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争先意识,树立“三种观念”;即:面向生产力发展服务观念,借助外力乘势而上的观念,打破停、等、靠、要的旧思想和封闭的做事观念,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从去年以来,村党支部认真论证,精心筹划,确定了圪塔营村新农村建设目标纲要。着重解决好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发挥支部堡垒作用,筹措资金谋发展 为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我不仅多次召开两委会,苦口婆心引导他们。更重要的是,自己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凡事走在最前面,不辞劳苦。在新农村建设的日子里,我不分昼夜地守候在施工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体干群真切感受到一个村支部书记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求发展的无私情怀。今秋以来,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圪塔营村新农村建设势头发展迅猛。自09年10月以来,我带领村支部、村委会一班子人马,找项目,为实现圪塔营村新农村面貌改变不辞辛苦。不久的将来,圪塔营村一个更加崭新的面貌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
樊卫村 |
樊卫村离卿头镇人民政府20余里,是紧邻盐湖区金井乡的小村庄,全村五百余口人,分两个居民小组、四条小巷居住,虽然村落小、人口少,但不失为和谐美丽的小村庄。 人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话一点也不假,樊卫村就是典型的小“麻雀”,却也是有很多值得提一提的地方:村委会有一个党员活动室,是党员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一个计划生育服务室,是村里计生工作的主要场所;两套健身器材,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那里欢声、笑声、歌声不断。在村里还有一个卫生室,给村民平时买药、看病提供方便,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方便。 樊卫村村民现在主要的经济收入还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经济结构调整在进行中,村民们尝试过种植油花生、药材,收效还不错。村里共有九眼机井供村民们灌溉,基本上能满足村民们的浇地需求。 樊卫村这个和谐美丽的小村庄,期待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樊卫村的未来一定是一副美丽的图画。 |
王杜村 |
王杜村位于永济市卿头镇东南部,于盐湖区交界,全村共有966口人,四个居民组,人均1.7亩土地,有文化广场一座,村委会办公活动场所一座。农民以小麦、棉花种植为主,经济林主要有枣树110余亩,人均纯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3名,预备党员1名,常年在外打工人员320余人。 |
董村村 |
董村村位于卿头镇最南端,南靠于乡镇,东临盐湖区,全村共有675户,总人口2320人,共有11个居民小组,党员共有68人,4个党小组。村级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耕地面积4980亩,其中小麦面积4500亩,棉花面积400亩,经济林80亩。近年来,我村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我们董村经济发展。我们村以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积极从土地产业调整,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合作社排忧解难,带动全村从单一的一家一户经济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过度,提高抗拒市场风险能力,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使我们董村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
东长杆村 |
东长杆村位于卿头镇西部,东与西卿头村相邻,西同伍冢村交界,南隔永卿路与许家村相望,北与临猗县接壤。现有4个村民小组、198户,752人,耕地面积有2480亩。以粮棉为主导产业。 (一)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情况,本届“两委”班子成员共3人,党支部成员3人,其中书记、副书记、委员各1人;村委会3人,其中三人交叉任职,主任、副主任、委员各1人。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村务公开等制度。班子内部协调,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尽管农村工作繁琐、千头万绪,但是我村干部作风务实,以身作则,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二)村经济发展状况 东长杆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主要以种植棉花、小麦为主,种植大户有3户,特色农业方面,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村里有20户种植冬枣、共200余亩,给村民带来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加工业方面,村里共有棉花加工厂2个。 (三)社会事务建设情况 东长杆村村民民主意识强,法制观念好,政治意识浓,群众选举-表、人大代表、村干部的积极性高。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成年村民再教育机会较少.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但由于村小学拆拼,儿童上学要到2公里之外,较为不便。为确保村民能够享受农村医疗保险,村里垫付资部分资金为困难户、贫困户参保,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6%以上。 |
羊皮庄村 |
羊皮庄村位于卿头镇东北角,距卿头镇5公里,与临猗交界,村共有260人,两个居民组,存为成员4名,村民组长和群众代表6人,正式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2名,预备党员2人。村有耕地900亩,传统产业以粮棉为主,自2010年以来我村发展经济林,现有枣树、桃树、山楂、葡萄共450亩,韭菜大棚50亩。现有深井3眼,浅井5眼,黄河U型渠2500米。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与全体村民团结一致,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产业调整为目标,以村容村貌为突破口,我们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公益事业方面,投资20余万元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投资7万余元新盖了村级活动场所;投资4万余元硬化了村活动广场;投资29万余元硬化了全村巷道;投资2万余元安装路灯亮化工程和农村农网改造;投资2万元铺填通村路1.7公里。 |
西卫村 |
西卫村地处卿头镇西南片,是从张坊分离出来的行政村,全村共180户,790口人,其0有党员16人,无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员中男党员与女党员比例为1:6,年轻党员与老党员比例为1:2,高中以上学历5名,高中以下学历9名,本科学历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由四名党员组成,由于我村土地资源匮乏,产业单一,增收途径少,村级经济脆弱,外出打工,自办经营实体的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40℅,其中党员人数有5人。 在卿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西卫村2007年被评为永济市新农村,并在当年建立了科技文化广场,面积达到500平方米;2008年被永济市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9年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被永济市授予先进村,并奖励了一辆摩托车。 西卫村巷道整齐整洁明亮,并全部硬化,在文化方面,为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西卫村每年10月份唱大戏,并利用文化广场的场地,组织村民们开展打篮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活动。 两委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同为西卫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西卫村民的高质量生活带头致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