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营村位于开张镇西北方向,北接临猗县七级镇,西邻永济市栲栳镇。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总耕地面积3649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564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近年来经济林发展规模日益增大,大牲畜存栏40头,猪存栏30头。全村共7个组,总户数为306户,人口1240人,其中山东移民占50%,共有党员28人。
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1人,副书记1人,村委副主任1人,委员1人,大学生村干部1名。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能按时组织开展党员活动。村两委在王书记的带领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认真听取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81102 | 044000 | -- | 查看 毛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民生村 |
民生村位于永济市开张镇中心地带,处于开张大街中段,南邻运风高速公路,北接永卿公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1959年11月由蒲州镇迁移到此地,现有四个居民小组,户数188户,人口715人,其中劳动力305人,党员30人。全村土地面积2237亩,耕地面积1682亩,以枣树、小麦、棉花、玉米为主导种植业,年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全移民村。 基础设施方面,全村共有巷道2600米,已基本完成硬化。井灌变压器设施比较齐全,由于长期受涑水河污染河水影响,部分农田存在盐碱化现象。建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一处,占地300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8副,篮球场一座,内设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村民整体素质较高,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社会治安情况良好,无违法-事件和不稳定因素。 |
杜村村 |
杜村位于开张镇西边,分东西杜村,全村共四个居民组,230户,930人,劳动力人员为465人,全村党员人数38人,妇女党员5人。永卿路横穿而过,杜村距开张镇政府1公里,运风高速黄营出口4公里,永济市区17公里。全村有200余人常年在外经商,其余村民以种地为生。 杜村总耕地面积2000余亩,传统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今年来,村两委大力引导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林产业,以苹果、枣树为主。 杜村属于新农村建设帮扶村,2011年对党员活动场所和村委会进行重新翻建,使得两委及各村级组织都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及软件仍在陆续配全。 2011年投资1万余元建成杜村村民健身活动场所,并安装6套健身器材,为广大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
西开张村 |
开张镇西开张村位于开张镇腹地。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420户,1534口人,其中党员47人;耕地面积4657亩,是一个以棉花、枣树经济林为主导产业的传统革命老区村。全村劳动力790人,外出人口89人,全村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为西开张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在开张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西开张村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已完成村庄的亮化、绿化。村里的寄宿制小学设施先进,师生达500余人,是全市一流的农村学校,解决了周边各村适龄儿童的上学难的问题;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建村级文化广场,并配备体育器材,极大的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市场为导向,带领村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其便利条件,大力发展枣树经济林,引领农民共同致富。 |
黄营村 |
黄营村,位于开张镇腹地,是原黄营乡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基础服务设施功能齐全、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有名的老区村。全村共有700余户,13个居民小组,共计2841口人,其中党员72名;耕地面积7500余亩,全村的发展以传统的棉花、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枣树等经济林的种植、外出务工为辅,是一个传统的典型农业村庄.近年来开张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因地制宜,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市场为导向,以镇政府关于“南枣、北果、东畜牧”的产业规划为指导,带领村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致富;建立农业开发区,进行方田规划,为土地流转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便利,物流吞吐优势突出。黄营村毗邻运风高速,互通式立交桥,南贯五老峰,北连临猗,永卿路、于临路自村中穿插而过,形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为拉动三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东西大街(新开路)、南北大街(学苑路),长约2.5公里,亮化、绿化、硬化均已到位,500余间门面房标准统一,各种服务一应俱全;寄宿制幼儿园、小学、中学设施先进,师生达1500余人,是全市一流的农村学校;黄营医院、新建的村级卫生所,方便了周边群众的就医;全市的循环客运汽车站已经在此落成,110伏安变电站运行良好,农村性用合作社服务到位。 工业园区规划合理,发展前景广阔。红旗粉业、移民示范园、富民肉牛养殖公司、金和小麦合作社、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金牧来养羊专业合作社等六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落户工业经济园,年产值实现五千万元指日可待;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大办民营企业”的口号,现已调非基本农田连片用地1000余亩,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站在“十二五规划”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黄营村人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在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标准,团结拼搏、努力拼搏,为实现黄营村新的辉煌而不断努力! |
石桥村 |
石桥村位于开张镇的东部,东、南、北三面与卿头相连,西接朱家庄村。全村共十个居民组,928户,3283口人,党员82人。土地面积15000余亩,耕地面积12000余亩,以枣树、棉花、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村里大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打工,农户以传统的棉花为主,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支柱产业,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和枣树。 石桥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全村巷道硬化百分之九十,、新的“五个全覆盖”在石桥村基本实现。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体村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文明、富裕的新石桥。 |
枣圪塔村 |
枣圪塔村位于永济市开张镇的东南方向,姚暹渠北侧。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760户,2980人,均系汉族。村庄面积0.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00亩,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农业生产,传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林以葡萄、核桃为主,村民的主要来源为粮、棉的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农田水利设施良好,全是水浇地,共有机井32眼。于黄路从该村穿过,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民风淳朴,治安稳定,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由单一种植向种养结合转变,村民经济收入连年增长,人均纯收入6580元,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 该村现有党员66名,其中女性党员6名。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成立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89户参与。同时,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进行村庄整治,进行甜水改造、粉刷外墙、建设休闲广场、绿化树木1000余株等等,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已形成长效机制,有专人负责清理,使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村风民风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
城子埒村 |
城子埒村位于开张镇永临交界处,交通概况差,村庄占土地面积为960余亩,耕地面积6700亩,自然条件井黄灌溉,涑水河严重污染,村坏境恶劣。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700余户,2800余人,其中党员73人;是一个以棉花、枣树经济林为主导产业的村。全村劳动力1500余人,外出人口400人,全村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为城子埒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在开张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城子埒村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已完成村庄的亮化、绿化。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建村级文化广场,并配备体育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市场为导向,带领村民积极经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其便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林,引领农民共同致富。 |
杨村村 |
杨村地处本市永卿公路沿线,东临黄营村,西靠普乐头村,距开张镇政府3公里,距运风高速公路出口1公里,现有三个居民小组,196户,人口670人,耕地面积2000亩,传统作物主要以小麦、棉花为主,今年来发展以枣树、柿树为主的经济林产业,杨村共有党员38名,村青壮年劳动力约有三分之一外出打工和经商,村民的主要来源为粮、棉、枣的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年人均纯收入为4000元。 杨村属于新农村建设帮扶村,率先完成街巷硬化全覆盖,2010年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已投入使用,广场已硬化,并安装6套健身器材供村民休闲。有阳光农廉网查询点、远程教育播放点、广播室和村级卫生所,村委办公场所宽敞明亮,办公设备及软件在陆续配全。 杨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率先实现水浇农田全覆盖,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治安稳定,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由单一种植向种养结合转变,村民经济收入连年增长。村两委班子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发展思路,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政策,促进了全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
朱家庄村 |
朱家庄村是开张镇2008年省级新农村重点推进村,位于开张镇东10公里,南临土桥村,北靠临运风高速路,西边与永卿路接壤,交通相对比较方便。全村有3个居民小组,共250户,948口人,其中党员39名,是一个以粮棉生产为主导的传统农业村,全村外出人员有300多人,年人均收入为5000余元。村两委成员共5人,班子和谐,团结奋进。 朱家庄村两委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帮助下,近年来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如:2004年-2005年,硬化巷道3800米;2005年,巷道绿化,栽植女桢、松、柏树1500株;2006年,完成了甜水进户工程;2007年9月,建设村文化广场1500平方米;2008年配合市政府修缮了永卿路;2009年巷道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2009年,改修了老于黄路,且修建了一座标准卫生室。截止2011年实现了道路硬化全覆盖。 |
寒暑村 |
寒暑村位于永济市开张镇东北方向,距镇政府约九公里,运风高速以北两公里处,东临永卿路,北与高淮村接壤,西距三义村2.5公里。由于村东紧靠永卿路,交通比较便利,只有通往三义村的道路未硬化。 村耕地面积4000亩,3540亩自然条件较好。现有六个居民组。户数:312户 人数:1163 劳力:774 党员:40 村容村貌方面,通过广场的硬化和绿化,巷道统一栽植柿树,村内成立环卫队,每天定时清扫村内卫生,改变了以前乱倒垃圾的坏习惯,使村民养成了“寒暑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良好生活习惯”。 2010年,被列为山西省新农村推进村,以大樱桃、枣树、锦绣红苹果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6200余元。 |
高淮村 |
高淮村位于开张镇永临、永卿交界处,永卿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村庄占土地面积为800余亩,耕地面积6600亩,自然条件井黄灌溉。全村共有9个居民组,512户,2228人,其中党员60人;是一个以棉花、枣树、核桃、桃树经济林为主导产业的村。全村劳动力1000余人,全村人均收入突破5700元,为高淮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在开张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高淮村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已完成村庄的亮化、绿化。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准备建村级文化广场,并配备体育器材。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市场为导向,带领村民积极经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其便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林,引领农民共同致富。 |
古城村 |
古城村,是开张镇的西大门。南接伍姓胡农场,西临永济市城北区,北邻永济市栲栳镇。全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共有8个居民小组,511户,1788人,耕地面积4900亩,是一个以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业为主,外出务工经商为辅的劳务输出型村庄。 古城村有上千年的历史,夏季从高空往下俯瞰古城翠绿翠绿,像一只绿色的大乌龟,传说古城村是天上的一只大金龟用四肢刨出了一个大坑,古老的村子就形成了。古城村外围有古城墙,全部由土夯成,据考察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的国都,2004 年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因地制宜,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市场为导向,以镇政府关于“南枣、北果、东畜牧”的产业规划为指导,带领村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农民致富。 古城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其中的永卿路穿村而过,干古路连接着开张镇和城东的交通。古城村村东新修的路联系着开张镇和栲栳镇的交通。这三条路都是永济经济循环圈的一部分,为全永济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古城村现有的两委班子成员在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以及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今后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古城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如何选择方向,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下一步的发展,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去指导古城村的改革,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的改革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有铸就古城村辉煌的明天。 |
牌首村 |
牌首村地处开张镇东南角,东临土桥村,西接枣疙塔村,南有老于黄路,北有运风高速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全村共有三个居民小组,150户,640口人,耕地面积2000余亩。全村主导产业以棉花、小麦为主,农民收入以种养殖、劳务输出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200余人,享受农村低保户15户29人,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现有0员1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近年来牌首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于2008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牌首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养殖和林果业为主。村北主要是以粟海集团肉鸡养殖基地为主的养殖业,主要养殖肉鸡、土鸡、家兔。村四周主要是以桃树、枣树为主的林果业,目前已栽植桃树100亩、枣树20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调产力度,扩大栽植面积。 从牌首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我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棉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比重不协调;二是人口综合素质偏低,沿袭着传统的小农经济生活方式,发展意识不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2005年,村投资30万元,完成了全村巷道硬化任务,并进行了绿化,栽植雪松和柿树1000余株。 2006年,投资10万元,完成了全村排水沟建设工程,并安装路灯60盏,亮化率达到100%。 2007年,投资50万元对村委会大院进行建设,总体布局分为三大块。一是村委会综合办公大厅,总建筑面积700㎡,共有以党员活动室为中心的各类活动室12间。二是占地160㎡的露天舞台建设,硬化场地面积1900㎡,同时安装篮球架及各类健身器材共计17件。三是投资7万元建设小游园,共栽植雪松、女桢800余株,完成了800米通墙通死角硬化工程。 2008年,投资8万元,对老于黄路进行重修,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2009年,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对村幼儿园进行加固维修,确保儿童的人身安全。学校目前共有300余名师生,生源主要是牌首、土桥、枣疙塔三村的适龄儿童。 2010年,投资10万元重打了一眼深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浇地难问题。 |
三义村 |
三义村位于开张镇的东北方向,东至寒暑村,西接杨村,南邻黄营,北接城子埒村。南接永卿路,于黄路,运风高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良好,经济基础较好。全村共八个居民组,610户,有2200口人,劳力1653人,53名党员。耕地面积约4000亩,传统产业以种植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今年来发展枣树、核桃等经济林近千亩,人均年收入4100元。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约占2%。村里大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全长约1.5公里。全村有小学1个,在校学生近100人,教师6人。全村以农业为主,典型的农业村,农户以传统的棉花为主,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支柱产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民素质较高。 三义村是一个移民村,一九五九年,国家要建三门峡水库,需要部分村庄搬迁,地处韩阳镇的辛店、中王、韩阳三村人民义不容辞,毫无忧虑,舍弃小家,服从大局,背井离乡,三村合一,搬迁到原黄营公社,组成了现在的三义村。 |
东开张村 |
东开张村位于开张镇镇区,全村共有665户,2784口人,耕地面积6700亩,近年来,全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棉花和枣树种植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成立了棉花和枣业两个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先后创建了以惠畅纺织品有限公司和宏运枣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产业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共同谋划发展思路,确定了我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为了确保农民增收,把棉花这个产业做强做大,我们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出发,突出抓了三件事:首先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棉花单产。2007年组建成立了惠畅棉花专业合作社,为棉农提供一条龙服务。今年在合作社的引导下,棉花优种率达到95%以上。合作社与河南新乡棉科所签订了800亩的种子繁育合同。围绕棉花种植的各个关键环节,举办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棉农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二是扩大种植面积。动员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外出承包土地种植棉花。先在周边的-农场包地,后到距村数十里的黄河滩包地,现在已发展到在隔河的陕西部队农场包地。少的每户包100亩,多的包到300亩,外包面积达7000亩,加上本村种植的3000亩,棉花生产面积在1万亩以上。三是大力发展棉花加工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为解决群众卖棉难,并获取加工收益,我们鼓励有条件的村民举办小型加工企业,目前全村有小型棉加厂9个,年可加工皮棉2500吨。同时,由支部牵头,组建成立了惠畅纺织品有限公司,对皮棉进行再加工,生产成套的纯棉被褥,年可生产5万套,用皮棉380吨,每年加工增值和劳务费可收入150余万元。积极实施品牌兴农战略,注册了“惠畅”商标,多次组织参加各地农展会,在2007年运城农展会上,“惠畅”牌棉被被组委会评为名优展品。近年来惠畅品牌知名度逐年提高,对产业的带动力逐步增强,2009年惠畅纺织品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在太原设立了销售窗口,通过走出去找市场,窗口运营3个月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村的梨枣产业可谓“后起之秀”。上世纪末,全村开始种植梨枣,到现在面积已达46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4%。近年来,由于市场原因,价格一再下跌,尤其是前两年,一度出现滞销。村民忧心忡忡,有的甚至提出要毁枣改种。面对这种情况,村“两委”深入分析,认真研究,决定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顺应市场,解决矛盾。村两委研究认为,鲜枣滞销是因为收获上市集中,市场难以承受。解决的办法是加大储藏,延长上市时间,扩大价格增长效益。于是由村“两委”多方筹资120万元,建成两座可储藏1000吨鲜枣的恒温库。并注册成立了宏运枣业有限公司和开张枣业合作社,这些都将在今后鲜枣储藏和购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枣农增收提供保障。今年,合作社上东北下广州,积极联系市场,推销农产品,最终与东北客商联系每天收购100吨,并订立了最低收购价,保证了枣农的利益,得到了群众的热烈好评。同时,为了延长产业链,拓宽销路,于2009年投资300余万元,兴建了年可生产各类蜜枣3000吨的加工厂一座,有助于稳定枣价,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
普乐头村 |
普乐头村隶属于开张镇人民政府,位于永卿路中段,南邻运风高速公路、北傍涑水河、东邻杨村、西靠东开张村。永卿路从村中穿过,与其相邻的村庄道路已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 普乐头村总计七个居民组、400余户、全村1570余人、有900多劳动力、全村党员人数总计50余人。普乐头村是开张镇革命老区之一,有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善良的朴素作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 普乐头村巷道全部硬化,公共设施基本完善。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和村民共同努力下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普乐头村有新改建的村委会,两委班子有干净的办公设施,村整体形象良好;有干净整洁的卫生室,村民有方便卫生的就医条件;有1000多平米的小游园及配套健身器材,村民农闲时分有良好的休闲空间。 普乐头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没有村办企业项目,现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以往只种粮食作物的单一模式,在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同时,村委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林作物,现已栽植枣树、桃树等其他林果经济作物千余亩。农民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家中有存款,住砖瓦混凝土新房,基本脱贫向小康生活迈进。 |
杨庄村 |
杨庄村位于开张镇东南腹地,紧临运风高速公路。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137户,978口人,其中党员41人;耕地面积2700亩,是一个以棉花种植加工为主,外出务工经商为辅的劳务输出型村庄。外出人口200余人,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150元,为杨庄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目前,杨庄村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已完成村庄的亮化、绿化。根据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去年完成高标准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市场为导向,带领村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引黄渠沿村而过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红薯、核桃、枣树等经济林并成立了农民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淀粉加工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薯种植产业,引领农民共同致富。 |
常营村 |
常营村位于永济市东北腹地,开张镇东南部,全村共8个居民小组,470余户,1729人,劳动力674人,季节性务农190余人,全村耕地面积10468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家庭经济来源,是一个以粮棉种植和传统挂面加工为特色产业的农业村,在方圆百里素有“晋南第一挂面村”之称。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全村有党员50名,其中60岁以上24名,35岁以下6名,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3名,支部班子成员3名,村委成员5名,两位班子结构年轻化,能带领村民发展生产,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6年制小学一所,高标准戏台一座,有农民健身活动广场,读书阅览室,村级卫生所,便民服务店等。 2008年以来,我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规模种植、有机种植、绿色养殖为一体的立体生态高效农业,成立创昌速生杨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速生杨产业,截止目前共发展速生杨7100余亩。注册成立了恩农有机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发展间作套种大豆3000余亩,截止目前会员已发展到周边三镇10个村100余户。我们在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同时,仍坚持注重发展自己的传统行业—常旗营手工挂面加工业,成立常旗营农产品有限公司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胜光村 |
胜光村位于开张镇东北部,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总耕地面积3000亩,传统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近年来带动村民发展经济林千亩左右。全村共5个居民组,总户数为246户,人口970人。我村有党员38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1人,副书记1人,委员1人,大学生村干部1名。全村有200余人常年在外经商。 我村土地面积宽广,井黄两灌,水利设施健全,道路通达,村级活动场所、便民连锁商店、医疗卫生所全覆盖,这些硬件设施都为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软硬件环境。具体情况如下: 1、道路建设:村级巷道硬化4公里 2、水利设施:井黄两灌,修引黄渠8.2公里,井浇变压器设施齐全可用。 3、饮水设施: 统一供水32立方米/人/年。 4、村级活动场所:场所面积达107平方米,内设党员活动室、图书室。 5、远程教育:设施齐全,信号良好。 6、文化活动场所:占地130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 |
南营村 |
南营村位于开张镇政府东北2.5公里处,北临临猗1.5公里,东临胜光1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南有南开路直通永卿公路和运风高速路,北有镇循环路可直通各个主干公路。全村三个自然村,4个居民小组,全村330户,1340人劳动力785人党员34人。现有土地3800亩,在外务工400余人,主要以经营饭店为主;在村务农人员主要以种植棉花和经济林,其中经济林以枣树、苹果树、柿树、杏树为主。村级文化广场1200平方米,篮球架一副,乒乓球案两台,健身器材一套,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0平方米,办公设备配套齐全,党员活动室硬件设施高标准。村民素质较高,形成一整套的村规民约。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1人,副书记1人,村委副主任2人。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能按时组织开展党员活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能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王店村 |
永济市开张镇王店村位于开张镇西北部,分两个自然村,辖5个居民小组,260户农户,1130口人。29名党员。共有耕地面积1600亩。外出务工达70%。2011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4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 王店村是个典型的全迁移民村。1959年因三门峡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从原永济县韩阳镇整体搬迁到开张镇。由于种种历史因素,当时搬迁后少分配调整土地800亩,且全村原有1600亩土地中有800亩在三个村庄之外,距新村7里之遥,造成了人多地少、生产条件差、隔村远距离耕作的 艰难局面,为了彻底摆脱因境,王店人一方面积极改良土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二次搬迁。1975年王店人再次背井离家,在没有国家一分钱补助的情况下,积极动员全村近半农户搬迁到距新村7里外的东片土地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东、西王店两个自然村。这种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村庄连续两次移民搬迁的现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王店人不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实施了巷道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防氟改水工程、南北大道硬化工程等,在生产发展上最终形成了“一棉、两果、三务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四有六化”的阶段性目标,新的历史阶段,王店村再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在近半个世纪的移民发展历程中,王店人以其独特的移民性格,塑造了“勇于奉献、不屈不挠、积极进取、争当第一”的王店人文精神。 |
田营村 |
开张镇田营村位于开张镇西北腹地,北与临猗接壤。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280户,1280口人,其中党员25人;耕地面积2560亩,尊村引黄干渠沿村而过,水利灌溉条件便利。是一个以粉条加工为主,外出务工经商为辅的劳务输出型村庄。全村劳动力600余人,外出人口450余人,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为田营的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田营村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早,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在开张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田营村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已完成村庄的亮化、绿化。根据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已建成高标准新型住宅80余座。村里的寄宿制幼儿园、小学设施先进,师生达500余人,是全市一流的农村学校,解决了周边各村适龄儿童的上学难的问题;村级卫生所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带领村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引黄渠沿村而过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红薯、苹果等经济林并成立了田营红薯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并以田营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薯粉条加工,引领农民共同致富。 |
毛营村 |
毛营村位于开张镇西北方向,北接临猗县七级镇,西邻永济市栲栳镇。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总耕地面积3649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564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近年来经济林发展规模日益增大,大牲畜存栏40头,猪存栏30头。全村共7个组,总户数为306户,人口1240人,其中山东移民占50%,共有党员28人。 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1人,副书记1人,村委副主任1人,委员1人,大学生村干部1名。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能按时组织开展党员活动。村两委在王书记的带领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认真听取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东陈村 |
东陈村位于永济市开张镇西北腹地,是一个以林果业发展文明全市的小康示范村。全村共有5个居民小组,全村有320户,总人口1105人,耕地面积2440余亩,人均收入突破5500元。全村党建工作成绩突出,发展党员成效一直领先全镇,多次被评为红旗党支部和“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我村产业发展以林果业为主,主要体现在梨的发展中,梨的发展首先在品种上,求优求多,有各种早、中、晚优质品种,巧妙地打市场季节差,引领了整个市场,赢得了好价格,主要有风水梨、皇冠梨、高山酥梨等,从6月到9月底陆续上市,从而弥补了市场空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杏的发展也引进了金太阳、凯特、大棚王等品种,5月上旬上市,比一般杏早上市20天。同时我村又成立了红利果品合作社,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使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
宋家卓村 |
宋家卓村位于开张镇西北腹地,由宋家卓和芦旗营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四个居民组,278户,1098口人,其中党员人数49人。宋家卓村总耕地面积2800余亩,主要种植梨果,品种有砀山酥梨、皇冠、六月酥、玉露香梨等多个品种,苹果品种有美巴、嘎啦、金世纪;其它果类有黑李子、柿子。2008年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 宋家卓村2007年建立了面积为2242平方米的小游园,并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和巷道排水设施建设,2008年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进一步完善小游园的建设,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村子的和谐、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0年,宋家卓村对村活动场所进行了改建,并配备了桌椅,安装好了远程教育设备,每星期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培训。 |
土桥村 |
土桥村位于开张镇东南角,距开张镇政府12公里。运风高速公路从村北经过,老于黄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有3个居民组,365余户,1359人。现有党员28名,其中,60岁以上20人,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党员4人,平均年龄45岁。外出打工和经商有200余人,村民的主要来源为粮、棉的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年人均纯收入为4500元。全村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土桥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村耕地面积4200余亩,人均3亩地,共有机井21眼,基本实现水浇农田全覆盖。传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其他作物有西瓜、杂粮等,并于2006年成立了西瓜种植合作社,现有社员50余户。2010年又新栽植了桃树400余亩,黑李子200余亩,为进一步加大调产力度奠定了基础。 该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好,2005至2009年期间,共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全村巷道硬化任务,并进行了绿化,栽植雪松和柿树1200余株。村内小游园硬化1000平方米,健身器材已安装到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