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吕村村委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于山西省永济市张营镇行政区域,地处临猗,永济两县交界处,西靠黄河沟,北靠邻县东张村,距张营镇政府6余公里。共有六个居民小组,共257户,1000多人。
多年来,由于生产条件不优越,加之土地终坡地较多,一直生产水平不高,村民增收有限。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我村不但增收有保障,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带给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苹果售价稳定在较高水平,亩产毛收入1.2万左右,进一步提高村民增收。在此基础上,在村书记景富民同志的带领下,我村已实现村通水泥路,苹果种植规模化。在取得上述成绩上,支部联系信用社贷款,积极推进外出务工开饭店,两腿走路,内外都赚钱。今年春节,村里带回轿车十几辆。
今年来,该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该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81106 | 044000 | -- | 查看 东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敬村 |
西敬村位于张营镇北四公里处,北与临猗县东张接壤。全村共有1828人,分七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44名,其中女党员3名。2011年人均年收入6136元,是一个果业种植和粮食种植的农业村。 2010年为改变我村的生产环境,我们又筹资23万余元,对村东水利渠道改造3400余米,改善900余亩土地用水,可达到旱涝保收。经干群努力,我们投资15万余元,完成了我村的改水工程。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辛营村 |
辛营村位于张营镇西南方向4公里处,全村共610口人,四个居民小组。现有党员17人。村有耕地面积1700多亩。以小麦种植和养鱼为主导产业,另有梨树、柿树100余亩,村内处出务工人员占一半以上,充分拓宽了村民收入渠道。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张营村 |
张营村位于永济市西北,距永济市20公里,是张营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张营村共有十一个居民组,550户居民,总人口2870人,耕地面积6300余亩。 走进张营镇张营村,平整的水泥巷道通村到户,巷道内干净整洁,一栋栋农家小院掩映在郁葱的树木当中,整个村子焕发出勃勃生机。张营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发展“三字经”,让村民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撵”出村里年轻人。张营村把剩余劳动力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技术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积极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据张营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善介绍,目前,全村已有40%的农民依托永济牛肉饺子和扯面的品牌效应,外出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办特色饭店,有10%的农民从事客运、修理、加工等,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参与到外出打工、创业的大军之中,每年二、三产业的产值达到近1000万元的规模。 “圈”起土地规模种。随着年轻人不断外出打工、创业,留守的老年人又缺乏科学种植理念,零散种植直接导致土地效益大幅下跌。针对这一实际,通过发动宣传、干部带头等方式,不断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村民对土地进行集约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要效益。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粮棉种植向高效农业过度,目前,已形成1200亩芦笋种植基地和1000亩澳洲青苹种植基地,年农业产值达到600余万元。 “搬”出老村入新居。由于张营村位置地势偏低,所以每到雨季,村里极易形成内涝,加之有的村民“占新不还旧、一户多院、一子多院”,导致空院、荒院随处可见,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2006年张营村通过全体党员干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规划设计新的居住小区,建成后不但能大大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可节约土地550余亩。作为帮扶单位的运城尊村引-和永济市劳动局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深入张营村进行实地指导,帮助进行新村规划,永济市教育局和交通局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先后在张营村铺开一系列项目建设工程,目前由尊村引-和永济市教育局、劳动局共同帮扶建设总投资220万元的张营村寄宿制小学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内部装修正在进行,孩子们已经在崭新的教学大楼里开始自己梦的编织了。 |
冯营村 |
冯营村位于张营镇南2公里处,现有人口2050人,共8个居民小组,现有党员56人,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村党支部率全体村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村共有耕地6720亩,其中以小麦、棉花为主导产业,其中小麦有1500余亩,棉花900余亩。目前该村正计划发展苹果产业,引导发展农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小姚村 |
小姚村位于张营镇东南方向,共有户数385户,人口1450人,由8个居民小组组成,有38名党员,其中女党员5名。小姚村耕地面积4700余亩,主要种植的有小麦、玉米、苹果、芦笋等。小麦面积2000余亩,苹果树、桃树、枣树、棉花、芦笋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小姚外出打工人数74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大幅度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常里村 |
常里村位于张营镇西南,全村共有1840人,10个居民组,425户人,5005亩耕地,是一个以养猪为龙头、栽植澳洲清苹为主导、芦笋粮棉并举的村,年出栏生猪1.8万头,栽植澳洲青苹1200亩,芦笋500余亩。 在市委、市政府大搞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下,为加快我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干群集思广益农户协商,按照自愿的原则,对全村各族的承包地进行合理并块,打破了各户地种多片,品种杂乱,管理不便的现状,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对全村1005亩耕地重新规划,总体思路分为四大布局,以澳洲青苹为果业的第一布局,为调动广大果农积极性,村委秋冬两季从杨凌调回澳洲青苹无偿发放。以养猪专业户为龙头的第二布局,为养猪专业户提供电路,水源和场地,创造更多有机肥服务,以芦笋为第三布局,以粮食为第四布局,重点抓好四大产业,我认为新的产业分布格局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村成立了果业协会,养猪合作社,芦笋协会,宗旨是搞好服务,集中管理、降低成本,风险共担、提高效益,协会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会为了广大果农学科学、懂科学,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快学习。2006年、2007年我村协会组织果农两次到临猗县东张村、临晋参观学习,并请进东张村果树管理专家和市农业局专家两次培训讲课,请市芦笋办公室主任武自更讲课两次,使广大农民大开眼见,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我们决心努力申请发展无公害食品基地,为振兴我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借党的-精神强劲东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推动我村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家园而努力奋斗 |
长处村 |
长处村位于永济市张营镇西南部,地理条件不好,现有居民组7个,文化广场一个,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我村人口960人,其中1岁——16岁168人,17岁——59岁628人,60岁以上164人。耕地面积2891亩,其中水浇地2700多亩。村基本上以种小麦、棉花、苹果、芦笋、杏、桃为主。养殖户11户,年出栏1600多头,另外又新增养鸡户3户,在外打工的有300多人。 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尊村村 |
尊村位于张营镇,人口1455人,共有户数280余户,耕地面积2450余亩。全村主导产业以棉花、苹果及养猪为主,现有苹果面积500余亩,养猪大户6户,今年上半年新增2户,户均百头以上,棉花面积300余亩,全村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目前该村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外出务工,预计本村外出务工人数达460余人,从而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吕庄村 |
吕庄村位于张营镇西北部,有4个居民小组,人口有850余人,外出人口占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党员有30人。耕地面积2500余亩,冬枣为我村的主导产业,种植的还有有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吕庄村外出打工人数28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大幅度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康蜀村 |
康蜀村位于张营镇的东北角,是一个革命老区,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04户,人口2388人,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30人,耕地面积4900亩,村里以种植小麦、棉花、果树为主导产业,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居多。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坛底村 |
坛底村位于张营镇北部,人口1160人,共有户数270余户,耕地面积3000余亩。全村主导产业以小麦、苹果及养猪为主,现有苹果面积700余亩,小麦面积1600余亩,养猪大户5户,全村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目前该村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外出务工,预计本村外出务工人数达460余人,从而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小敬村 |
张营镇小敬村位于张营镇东北约20公里处,全村约1300多口人,共有5个居民组。全村耕地面积3000余亩,村民主要靠田地为生,大多种植粮棉和果树,无其他经济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以开饭店为主。 全村共有0党员33名,60岁以上的老党员占多数,今年计划再发展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并培养优秀分子转正入党,以充实我党的后备力量。 在党支部书记吕明戌同志的领导下,小敬村全村干群一条心,去年多方争取,积极努力,为全村更换一台大容量的变压器,彻底解决了全村的安全用电问题。今年计划修通小敬通康蜀,通大敬的水泥路。 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舜帝村 |
舜帝村位于永济市张营镇境内坡下沿黄河一带,是大孝有虞舜帝的故里,全村共1325口人,其中党员45名,全村分为5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2300多亩,是一个以粮棉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发展养猪产业和苹果种植业,目前全村年出栏生猪达1000多头,苹果面积达100余亩,今年计划再发展苹果200亩,使总面积达到300余亩。同时,我村外出务工开饭店人员逐年增多,每年全村共计可增加收入近300万元。 |
敬祥村 |
敬祥村位于张营镇正北方位,全村现有2个居民组,党员16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全村共有耕地1492余亩,其中90%以上是玉米种植,其它以棉花,小麦种植为主。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黄龙村 |
黄龙村隶属永济市张营镇,西临黄河是一个半坡半滩的农村,全村有耕地面积六千余亩,全村有1536口人,分为五个居民小组,村落由一个主巷道和七个副巷道组成,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开饭店、打工、经营客货运输。全村有五百余人从事以上几个行业,其余村民在村耕种三千余亩地,黄龙村先天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少量棉花,土地丰产性能较好。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巷道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东吕村 |
东吕村村委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于山西省永济市张营镇行政区域,地处临猗,永济两县交界处,西靠黄河沟,北靠邻县东张村,距张营镇政府6余公里。共有六个居民小组,共257户,1000多人。 多年来,由于生产条件不优越,加之土地终坡地较多,一直生产水平不高,村民增收有限。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我村不但增收有保障,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带给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苹果售价稳定在较高水平,亩产毛收入1.2万左右,进一步提高村民增收。在此基础上,在村书记景富民同志的带领下,我村已实现村通水泥路,苹果种植规模化。在取得上述成绩上,支部联系信用社贷款,积极推进外出务工开饭店,两腿走路,内外都赚钱。今年春节,村里带回轿车十几辆。 今年来,该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该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西吕村 |
西吕村村委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于山西省永济市张营镇行政区域,四个居民小组,共216户,800多人。多年来,我村以种植粮棉为主,居民收入一直不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西吕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五条主要巷道已全部硬化、巷内景观树林木成线,村委大楼屹立在村中。垃圾处理成习惯,生活生产井然有序,全村村民在以景民泽同志为书记兼主任的两委一班人的领导,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基层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带领全村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窑头村 |
窑头村位于张营镇西南位置,有四个组.现有党员17人,预备党员1人。村内共有耕地1500亩,其中以粮棉为主,小麦760余亩,棉花500余亩,苹果200亩,目前鼓励村民种植果树,增收致富.窑头村村干部正以高工作效率,实实在在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南社村 |
南社村位于张营镇北2公里处,现有人口678人,共168户,分为四个居民小组,现有党员24人,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有分子2名。村内共有耕地1800亩,其中以果树为主导产业,苹果600亩,棉花340亩,小麦860亩。 近年来,我村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我们董村经济发展。我们村以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积极从土地产业调整,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合作社排忧解难,带动全村从单一的一家一户经济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过度,提高抗拒市场风险能力,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使我们南社村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
小樊村 |
小樊村地处张营镇西北方向,西临黄河,东靠土崖,地势凹凸不平,加之离乡镇较远,村民经济相对落后,共有居民1400余人。我村主要以粮棉为主,加之坡上耕地面积较大,沟地面积较多,村内经济相对困难。地理位置也是制约我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在村两委带领班子成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帮民富、保民安、得民心”为目标的带领下,团结依靠群众,统筹协调发展,使小樊村呈现出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气象。在乡镇党委的支持下和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实现了巷巷通水泥路,村委大院活动广场也建设到位,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情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美化,小樊村在这一届新班子的带领下将会更上一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市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小樊村的各项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
下吴村 |
下吴村位于张营镇坡下8公里处,黄河岸边.现有人口393人,共70余户,分二个居民小组.现有党员14人,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村内共有耕地487.5亩.其中以蔬菜为主导产业, 蔬菜200余亩,目前该村正计划发展高标准大棚蔬菜,增加村民收入。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北阳村 |
北阳村位于张营镇西北方向约7.5公里处的黄河沿岸,北与临猗县的西仪村相邻,全村4个居民组257户1180口人,拥有耕地2200亩,其中滩涂1000亩。近年来,历届村支部、村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共发展杏、枣、苹果等干果面积 亩,特别是去年引进的无核葡萄产业,经过实践此产业适合本地区发展,我们已着手部署,科学规划,凭借我村滩涂面积广阔的优势,组织群众大力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种植面积,同时筹建无核葡萄专业合作社,加大产业管理力度,使无核葡萄这一新兴产业在我村真正做大做强。另外,村内电力、电讯、道路等基础,威化、卫生、商贸、网络等机构健全,运作正常,各项产业健康发展,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南阳村 |
南阳村处于永济市的西北角,距城镇较远,是个偏僻的小村庄,梁林黄河东靠土山,地势凹凸不平,村民经济落后,全村公分四个居民小组,第一组组长连广英,二组陈欢存,三组巩战胜,四组陈向东,文化建设设有阳光农廉网,党员活动室,集体经济发展稳定。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北陶村 |
北陶村处于张营镇坡下十村的正中央,全村共180户,800余人,共有基本农田1500亩,滩涂地1400亩,全村分4个居民小组,主导产业是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全村有50%的户主要以外出开饭店为主要经济来源。目前该村的文体活动开展在全镇名列前茅,每天都有有跳健身舞的,有乒乓球、篮球、象棋等活动的比赛。 集体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主要收入依靠140余亩滩涂,每年能收入上四万左右,能维持村的一年正常开支,目前集体没有外债。 近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我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南陶村 |
南陶村处于张营镇坡下十村的正中央,全村共110户,485人,共有耕地面积1000余亩,滩涂地420亩,全村分2个居民小组,主导产业是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目前有苹果面积60余亩,全村有30%的户以外出开饭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巷道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
永宁村 |
永宁村位于永济市张营镇境内坡下4公里处,位于黄河岸边,全村现有人口562人,其中党员32名,全村分为2个居民小组。村内共有耕地1100余亩.其中以小麦为主导产业。同时,我村外出务工开饭店人员逐年增多,每年全村可增加收入近80多万元。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兴水利,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建设,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巷道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
丰乐庄村 |
丰乐庄村位于张营镇北部,现有人口800余人,共有3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600余亩。全村主导产业以棉花、苹果为主,现有苹果面积600余亩;棉花面积100余亩;小麦面积700余亩。丰乐庄支部共有24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2名。党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后成为了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阵地,成了学习实用技术的“课堂”。 近年来该村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数已达300余人,从而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来,我村通过广播、板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途径,为村民讲政策,-律, 讲致富信息,使我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良好风气明显增强.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该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并且彻底解决了村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