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河津市 >> 城区街道 >> 杨家巷村

杨家巷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杨家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家巷村简介

  杨家巷村隶属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事处西边。该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老108国道穿过,东临市区,西靠清涧火车站,北为市工业园区和侯禹高速公路,南邻新108国道和商品粮基地,公路铁路四通八方。我村共五个居民小组,户数3 5 0 户,总人口1 7 0 0 余人,1100余劳力,44名党员。主导产业以农为主,部分村民经营运输业,2011年我村人均收入9000元。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关心村民,不图名利。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82001 044000 -- 查看 杨家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家巷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杨家巷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关村

  城区办西关村位于河津市城区西郊,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有耕地400余亩,五个居民小组,358多户,1700余人,绝大部分村民是汉族,有少数几户回族,交通便利,主导产业是交通运输、塔吊。村主要巷道有三条,全部用水泥硬化,建有学校,幼儿园等公益设施。    西关村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产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村民收入,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   

樊家坡村

  樊家坡村隶属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事处。老108国道穿过,西临马家村,东与郭村相邻,南与柴家乡吴村隔汾河相望,北与赵家庄乡石庄村相邻,西侯铁路穿村而过。该村是纯农业村,有农业耕地面积2423亩,地势平坦,两纵一横的田间道路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共有机电深井6眼,其中4眼井用于农田灌溉,是一个具备农业开发的优势村。    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251户,人口1062人,,其中劳力781人,党员41名。文化建设正在不断的改进,现有老年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三个村民文化学习,娱乐场所,村民的文化素质70%都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全村都有科技种田的意识,在农业生产的管理上相信科学技术。    樊家坡村是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的新农村重点推进村,村容村貌正在逐步的改观,现已把主要的街巷道硬化,绿化了三个街道,2012年实施街巷硬化全覆盖,主导产业是粮食作物,全年人均收入3000元。   

马家村

  城区办马家村位于河津市境东南部,距市中心三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便利,人杰地灵,得天独厚。共有土地面积1200余亩,耕地面积900余亩,全村共设3个居民小组,共 294 户,1250余口人,青壮年劳力900余人,党员43人。村民以种植小麦和蔬菜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    该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争强好胜,代不乏人,更值得欣喜的是,自2009年建设了新的文化活动广场中心以来,全村村貌焕然一新。亭阁园林,党政办公,老年协会,农廉活动,篮球场地,棋盘娱乐,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马家村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立种植大棚蔬菜的农业生产体系,采取品种选择、土壤施肥、技术培训、专家现场指导的措施,采取“基地+合作社”的模式,逐步把我村建设成为蔬菜生产和销售基地。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每年七一建党节和九九重阳节,支村委都会开展歌咏比赛、唱戏、栽方、篮球比赛等各种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    马家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解决村里突出的矛盾和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村里的各项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高家湾村

  高家湾村位于河津市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8个居民组总人口3265人,土地总面积400余亩,耕地220余亩,适合发展商业及房地产业,现有龙门购物广场、温州步行街两大商业市场及河津市政府2010年招商引资最大项目,投资1个亿的山西华茂香江国际购物广场,及河津规模最大的海华房地产有限公司,全村70%以上的人从事第三产业,全村总产值1.68亿元,人均年收入13800余元。  

吴家关村

  吴家关村位于市区南端,全村11个居民组,总人口4350人,现有党员132人;土地总面积7010亩,耕地2500亩。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打深井13眼,辅设地下管灌工程8公里,硬化田间道路16公里,新增变压器10台,架设输电线路18公里,开垦旧河道300亩。新耿南街、永兴路、学府路、延平街开通后,新增加就业人员1200人,全村社会总产值3.6亿元,人均年收入8800元。   

米家关村

  米家关村又名小关村,隶属河津市城区街道党工委。位于老209国道与新108国道交汇处,全村土地面积1100余亩,其中住宅及商业用地达665余亩,耕地面积435余亩,现有280户,农业人口1020人,是分三个居民组的小型村庄,却拥有一支64人组成的党员队伍和5000多流动人口居住的劳力大军。是一个典型的以第三产业为主,集体组织经济年收入达750余万元,人均年分红3000元,农民人均收入高达17000元的城中村。先后表彰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地级文明村”和“地区首批小康达标村”,党支部也多次被运城市委、河津市委表彰为“红旗党支部”,2006年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整个村庄已被城市发展框架所覆盖,走进米家关村,一排排依街临立的楼房拔地而起,绿意盎然的国槐随风摇曳,古朴华丽的路灯尽显现代气息。三条南北主街和三条东西街道将村庄划分为六大块。除住宅区外,还有台商投资的津辉国际建材城,市长途客运站、公交公司、美丽家园精品建材城,钢材市场和全市唯一的大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亦彰显地方特色,村先后成立“老年太极拳协会、中老年书法协会、秧歌队、青年锣鼓队、汾滨艺术团、米家关村文化站等。让村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东关村

城北村

  城北村地处紫金街、汾滨街两侧,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共11个居民小组,878户3565口人,118名党员,村民人均收入16000元,是全市闻名的富裕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城区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城市这一宗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房地产、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先后兴建了城北市场,成立了金地房产和物业公司,建成了高标准的村民住宅小区,完成了汾滨街的开通与建设,城北夜市的改造,金地东星时代广场等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支村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的发展,投资建设了城北中学教学楼和文化活动中心,重新编排了村锣鼓队、秧歌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如今的城北村处处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喜人景象,相信经过支村委继往开来的不断努力,城北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米家湾村

  米家湾村位于市区东,209国道西侧,全村共2800人,1600亩耕地,8个村民小组,人均收入8000元。   我村以农业为基础,科学种田,提高单产,以运输业和劳务为重点,同时支持现有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有特长务商人员进城经商,有大型设备企业到全国各地参加国家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近年来给村民规划新建房屋200多部,统一规划集资建住宅楼300套,已竣工150套,巷道全部硬化,下水道全部改造,主要巷道全部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建成现在铁路北初具规模的新农村。   

杨家巷村

  杨家巷村隶属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事处西边。该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老108国道穿过,东临市区,西靠清涧火车站,北为市工业园区和侯禹高速公路,南邻新108国道和商品粮基地,公路铁路四通八方。我村共五个居民小组,户数3 5 0 户,总人口1 7 0 0 余人,1100余劳力,44名党员。主导产业以农为主,部分村民经营运输业,2011年我村人均收入9000元。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关心村民,不图名利。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百底村

  河津市城区街道办百底村,位于河津以东,汾河以北,东邻西王村,西面卫庄村,横有108国道东西横穿,纵有张柴路南北跨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全村里共分为12个居民小组, 700余户,3030余人,其中劳力1000余人,党员79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4020余亩,宅基地占地500余亩,耕地3200余亩,公益占地20目,企业占地300余亩。   村有曙光集团、安民家私两家大型企业及三家铁厂入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农业收入、企业上班和外出务工。主导产业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近年来,村两委成员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带领和指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发展本村企业,整体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同时借曙光集团建设铁路专运线之契机,抢抓机遇,配合搞好征地工作,规划处我村经济未来发展蓝图,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东窑头村

  东窑头村位于河津市区西部,全村有四个居民组,共300余户,约1200口人。其中党员29人,男25人,女4人,初中文化居多,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村北有约30米高的土崖,村南一条铁路穿村而过,村里地势高低不平。   我村是个纯农业村,村耕地面积约1000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小麦和玉米,部分村民靠运输业和养殖业增加收入。特色工艺是琉璃手艺,有两家已形成规模,其余的大多为小作坊。人均收入3000元。   2008年10月,约260平方米的村委会落成,办公设施齐全,并设有老年活动中心、医疗室、文化娱乐广场等。   

郭村村

  郭村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邻汾河,108国道东西横穿,距城区3公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全村共有936户4230人,下设10个居民小组,党员86名,土地面积67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600余亩,荒沟荒坡200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部分村民以发展大棚蔬菜、养殖业为主,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郭村支村委一班人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城区街道党工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精心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力度,致力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使得村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输电线路和变压设备,改造人畜饮水,安装健身器材等,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养殖业,成立二手工程交易市场等,招商引资达100余万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利用每年的四月初一古集邀请知名蒲剧团进行助兴演出,以及举办象棋、栽方、乒乓球比赛等竞技娱乐活动,成立太极拳辅导站、蒲剧演唱团、舞蹈等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支村委一班人将紧紧围绕村内的发展主线,努力提高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带领广大村民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绿色富裕、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工贸城市而努力奋斗。   

西窑头村

  城区办西窑头村位于城区最西边,龙岗西路和108国道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便利,人杰地灵,得天独厚。全村共设13个居民组,共670户,3000余口人,青壮年劳力2000余人,耕地面积1200亩。全村有党员70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占到党员人数的2/3,村班子健全,党支部成员5名,村委成员5名,村民小组长13名。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村民主要收入除了农业外,还有从事琉璃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获得的收益。   今年以来,村两委一班人在城区办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西窑头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解决村里突出的矛盾和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以建设新农村住宅小区为重点工作,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努力为本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而努力!   

修村村

  修村位于新老108国道边,交通便利 ,全村共2964口人,党员65人,9名村委委员,3280亩耕地,机井17眼。以粉条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拥有薛仁贵寒窑旅游景区。党员活动室位于村委会大院北,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于2007年修建能容纳70名党员的党员活动室,室内桌椅板凳齐全。室内装有远程教育设备,室外安装各类健身器材。   

黄村村

  河津市城区办黄村,位于市区移动7.5公里处,南邻108国道,侯西铁路穿村而过。    全村共有八个居民组,739户,3316口人,党员80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7000余亩,耕地面积4500亩,荒沟2000余亩。    我村村民主导产业以种植莲菜为主,占地面积已达1500余亩,甜瓜占地面积300余亩,蔬菜面积也在不断增加。部分村民以养殖牛、羊为主,已达1000余只。    近年来,我们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投资200万元利用薄汾远滩,大搞水产休闲养殖及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目前,已拥有集游泳、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黄村渔场;投资120万元,抢抓母亲河净化良机,建成汾河提水泵站1号机灌站,做防渗渠3500米,基本形成了旱涝保收的格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投资30万元解决了长久以来存在的人畜吃水问题。我们累计投资10万余元改造、完善、充实了老年活动中心、村民图书室,硬化、亮化工程也基本结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造福黄村人民。   

东黄村

  东黄村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邻汾河,108国道东西横穿,距城区7公里,地理区位优势独厚,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是革命烈士邓国栋的家乡。    全村共五个居民小组,2100余人,党员65名,土地面积4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000余亩,荒沟荒坡96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部分村民以发展大棚蔬菜、养殖业为主,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东黄村支村委一班人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城区街道党工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精心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力度,致力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使得村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输电线路和变压设备,改造人畜饮水,安装健身器材等,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养殖业等,招商引资达100余万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利用每年的正月月二十三古集邀请知名蒲剧团进行助兴演出等竞技娱乐活动,成立蒲剧演唱团、舞蹈等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委一班人带领全村民积极发展旅游业,利用革命先驱邓国栋家乡这一优势资源,建起了我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国栋纪念馆,纪念馆共分六个部分,系统展示了邓国栋烈士的英雄事迹,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河津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支村委一班人将紧紧围绕村内的发展主线,努力提高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带领广大村民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绿色富裕、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工贸城市而努力奋斗。   

卫庄村

  河津市城区街道办卫庄村,位于河津以东,汾河以北,东邻百底村,西面东黄村,横有108国道东西横穿,纵有张柴路南北跨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全村里共分为6个居民小组, 220余户, 1200余人,其中劳力300余人,党员41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2800余亩,耕地960余亩,林地700余亩,退耕还林180余亩。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部分村民以种植枣树、养殖业为主,是一个村无实体经济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村两委成员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带领和指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枣业,扩大声势,狠抓经济,尤其是借曙光集团建设铁路专运线之契机,抢抓机遇,在配合搞好征地工作的同时,规划处我村经济未来发展蓝图,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西王村

  河津市城区办西王村,位于河津市区东13公里,108国道与河运高速交汇处,交通便利。该村土地面积6000余亩,可耕地面积3900亩,总人口6233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3800人,党员118人。共下辖21个居民小组,1400户。近年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与关怀下,该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已硬化村级活动广场,修缮了文化舞台。每逢过年过节,村民都有唱戏,扭秧歌的习惯,随着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网的开播,村民的素质逐步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与外出打工来支撑,村民年平均收入1200元。村私营企业达康集团可解决700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该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城关村

  河津市城区街道办城关村,东临城北村,西靠杨家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是一个城郊村。    全村共417户,总人口1660人,下属5个居民小组,可耕种面积2100余亩,人均年收入7000余元,以种植玉米和小麦等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全村无第三产业,主要靠发展转型农业及开拓市场需求来提高村民整体生活水平。    全村共有党员51人,其中年龄较大者居多,党员普遍觉悟高,党性观念强。    城关村支村委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求,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绿化、美化、硬化、亮化覆盖面,积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支持帮扶发展其它形式的致富门路,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引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新一届支村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城关村将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以豪迈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城关村变得更加富裕,和谐,美化。   


杨家巷村特产大全




杨家巷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