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好村位于樊村镇东北1.5公里处,东与芦庄村毗连,西与常好堡村相接,北有农田千亩,南至天堑长濠沟,村西有209国道南北延伸,北有稷西路横亘、村北一条硬化公路与稷西路相交,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面积共1350亩,其中耕地面积810亩,土壤肥沃,黄水浇灌全覆盖,有利农机作业。有引黄渠通过,加之古留长壕沟排水便利。
全村共298户,1075口人,劳力480人,党员20人,一个居民组。
常好村古有文化村之称,老知识分子较多,文化底蕴较深,村民素质较好,乡邻人情味较浓,村风好。村地域宽阔,闲散土地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村里没有集体企业,只有国道旁门面出租,全村近年新硬化道路12公里,新盖了村委会,建了活动广场,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有水泥防渗渠道1800米,主导产业是种粮,农民除种粮外还有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全部解决了温暖问题,但收入偏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82100 | 044000 | -- | 查看 常好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干涧村 |
干涧村地处吕梁山前沿,209国道东侧,稷西公路北端,交通便利。全村耕种面积500亩,人多地少,自然条件较差,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条件处于中等水平。 全村编设东、西、中、北四个片区,十二个居民组分属四个片区管理。全村900余户,4200口人,劳力数1800人,共有党员80名。 村上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廉政文化大院、健身指导站、多媒体远程教育网、图书馆、街心公园、职工乐园、篮球场、老年门球场等文化娱乐场所。成立了“干板腔”表演社团,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这里村风文明健康,民风淳朴善良。村容整洁、村貌楼宇林立,街道宽阔。硬化、绿化、亮化到位,呈现在眼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干涧村曾是全市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委、村委会一班人率领广大村民,开拓进取,依托振兴集团,以煤、电、铝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进行旧村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得以改造完善。2009年人均收入到达5000元。历年来被授予“省级文明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曹家窑村 |
曹家窑村位于樊村镇西北角,紧连鑫光大道,北靠吕梁山,由东崖底和曹家窑两个自然村组成。进村路和村内主巷道道硬化完成,交通便利。村内无企业,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215户839口人,党员23人,预备党员2人。全村总面积为1043亩,其中耕地面积550亩,人均耕地不足8分地。村民人均年收入2400左右。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村内建有一座小游园,可供村民健身娱乐。在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下,我村将继续努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我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任家窑村 |
任家窑村位于樊村镇西北五公里处,南边和曹家窑村相望,东边和樊村堡相邻,西边和清涧镇天成堡村相接,辖区内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350户人家,总人口1650人,男性850人,女性800人,党员36名,60岁以上的10名,总耕地面积2125亩,土地肥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沙土地约占三分之一,特产花生、西瓜、枣树、花椒树等多种经济作物,在连绵起伏的铲丘上,还有400多亩刺槐树郁郁葱葱、生长茂盛。 经济结构 任家窑村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全村有200余名精壮劳力,常年在我市阳光集团、龙门集团等企业打工;本村民办企业虹磊橡胶制品责任有限公司现已建成,即将进入生产运营,届时可以缓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总体效益非常一般。 发展方向 任家窑村土地平坦,水利设施方便,日照充足,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和家庭副业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创办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 |
沙樊头村 |
沙樊头村位于镇政府西边,北依鑫光大道,南邻山西铝厂。近年来,在镇村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硬化从镇到村,从村到山西铝厂两条高标准水泥路,改善了村交通条件,成为名府其实的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共有居民228户,村民1080余人。其中党员、干部40余人,总占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余亩,村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集体投资配套四眼深井,保证全村耕地面积能稳产高产,连续多年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村历年来以教育为本,不惜教育投资,在整合初中以后,仅保留1—6年级小学一座,去年除加固学校以外,还对学校水、电、暖全部更新整改,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连续几年高考村达二本分数线人数千分之五以上,每年五人以上进二本大学。另外,村修建村民活动中心,配制健身器材。成立老年活动中心,使老年人老有所享,老有所乐,村集体出资出力对全村环境卫生、集中管理、生活垃圾定期清理,巷道花草树木有人专门修剪、浇水、除草,使村民有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
西樊村 |
西樊村镶嵌在河津市汾北台地上,位于樊村镇西端,北依吕梁山,东接209国道,南靠铝都大道,西邻山西铝厂,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是国家重点工程山西铝厂“二期、三期”主要征地村之一,与山西铝厂合资的碳素厂已随中铝公司整体上市,成为中国铝业控股的子公司。 全村325户1300口人,户口“农转非”,是一个厂郊型的非农业村。主要设施有: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教学大楼、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娱乐广场,巷道硬化、绿化、亮化、下排水一体到位,实现了户户通,青壮年村民全部就业,可谓,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村民安居乐业,政通人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文明向上,勤奋敬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率先步入小康村。 欢迎您立足西樊村这块热土,大展宏图,开创伟业。 |
西光德村 |
西光德村地处河津市北坡以上,樊村镇政府西南部,东临209国道,西连山西铝厂,北通铝东大道,南与铝联路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350户,1300余口人,有7个居民小组,党员40人,耕地面积24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被市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文化文明村。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题,利用毗邻山西铝厂之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支持远东铝业、二期建设工程、创建一流招商引资环境,提供一流服务,全力支持晋都铝业与西航铝业集体双赢合作。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村兴建了教学楼、师生公寓楼、文化大院、集教学、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设立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村级卫生所,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西光德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百姓连年有余,西光德村的明天更美好。 |
东光德村 |
东光德村位于樊村镇南部,东临209国道,北靠铝都大道,固李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占地面积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全村有6个居民小组,412户,1800余口人,41名党员,32名村民代表。村集体固定资产860万,债权50万,债务320万。村每年集体收入100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亿余元,。村拥有山西三联集团、耿联水泥有限公司、河东耐火厂、河东铸造厂四大企业,各企业共解决村劳动力800人,其中三联厂600人;耿联水泥厂 50人;河东耐火厂 131人;河东铸造厂19人。自2006年以来,逐步建成了四栋设施齐全的住宅楼,进一步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的目标。全村政治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村民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被山西省命名为“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
堡子沟村 |
堡子沟村位于河津市樊村镇西南端,西邻山西铝厂,东接209国道,北通铝联路,南延市汾滨街,全村共有4个居民小组,324户人家,1176口人,党员38名,耕地面积1200亩,是一个典型的厂郊型农村。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毗邻山西铝厂区位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栽植优质“纸皮核桃”300亩。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村兴建了集教学、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内设舞台、支村委办公楼、红白理事餐厅、游园、旱喷泉、各类健身器材等,成立了村级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并在文化中心大院周围创办了24个文化宣传专栏,极大的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村不断创优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投资3亿元的河津飞祥2万吨铝镁合金丝和3万吨铝合金绞线项目。 堡子沟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卫生村”、“运城市文明和谐村”、“运城市最佳示范社区”、“运城市集体二等功”、“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五个好村级党组织”、“全面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寺庄村 |
寺庄村位于108国与樊僧路交汇处,交通便利。本村共有耕地面积900亩,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全村分为南寺庄和北寺庄,共设4个村民小组,人口约1450人,279户,劳力1050个左右,共有党员31名。寺庄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和村风民俗的引导,加强村民饮用水的铺设和村级巷道硬化,使全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以来,寺庄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招商引资,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一个金属添加厂,增加了村民就业,提高了村民收入,寺庄村经济发展从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
芦庄村 |
芦庄村位于樊村镇政府东北部,全村593户,2100余口人,党员53人,耕地面积2763亩,属人多地少,村集体无经济收入的典型农业村。2007年至今,两委班子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被运城市评为“十星级”关工委、运城市老龄工作先进村、河津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村,被樊村镇党委评为全面工作先进村。 全村现有私营企业3家,津鑫焦化为主导化工产业,可在村安置100余名职工,其余两家为小型企业,可在村安置30余人。新东方选煤厂所属本辖区,但因经济不景气,一直处于破产边缘。 全村养殖业目前有25余家户,鸡场有2家,存栏4万余只,养羊1家,存栏240余只,养猪4家,存栏数200余头,其余散户10多家。 全村1/5人经商、做买卖、搞运输业、搞建筑,1/5人在临近厂矿企业打工,1/5人待业,1/5人是学生,1/5人是60岁以上。 全村粮食自给有余。 芦庄村虽具有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非常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其原因有三: 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周边企业相继关停,部分村民失业回家,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居住面积分散过大,(接近一千余亩)占用耕地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仅靠微薄的土地,村民难以养家户口; 三是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不愿走出去打工。 |
樊村村 |
樊村是河津市樊村镇下辖的24个行政村之一,位于河津市西北部;北与樊村堡、常好堡相邻,西临沙樊头和西樊村,南与西光德和东光德相接,东与寺庄村相邻。东临209国道,南接固李路,街中心心有北午芹至河津、王家岭至铝厂公交候车点,交通便利,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19.32,东经1104224.06,海拔高度483米;总国土面积5017亩,其中农业用地2770亩;居民住宅及工矿用地2100亩;道路用地147亩。共有农户1352户,总人口5678人.樊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05名。 樊村属晋南重镇,土地肥沃、历史悠久。据市志记,隋唐开始冶炼,铸造为主,一业兴、百业旺,带来了炭园、饭店,小商小摊、字号门店特为突出,真是商家云集,店铺林立,五天一集,红红火火,可谓北坡一带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活动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樊村依靠地理优势,坚持以商贸兴村为支柱,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尤其是具有樊村特色的五香牛肉、羊汤胡卜等已是远近闻名。 |
常好堡村 |
(一)村庄概况。 常好堡村位于河津市城郊以北,209国道西侧,隶属樊村镇辖区,交通便利,有北午芹直达公交车,全村面积共有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有0.3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属于平原,气候适宜,全村经济条件良好。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 221户,823多口人,其中劳动力占60﹪,党员18名。 (二)文化建设方面: 村民素质普遍较低,除了上学的学生外,大部分村民为初中文化水平,为提高全村人民的文化素质,村委会从小学做起,狠抓教育,每年张贴红榜抚慰体恤考上大学的学生,使全村形成了浓厚的重视教育的氛围,也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好好学习,家长也更加重视教育。 (三)村风村俗情况: 常好堡村共有文化设施项目: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老年活动广场、一个体育场、一个红白喜事活动室、健身器材若干。村民还自发成立锣鼓队、秧歌队,逢年过节,为村民搭台表演,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 (四)村庄经济状况。 常好堡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运输业及就近企业打工维持生活,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在6000元/年左右。自金融危机以来,本村村办企业发展滞后,近年来由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已使村集体经济严重负债。 (五)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尽管常好堡村的经济相对落后,支部、村委一班人长期以来,忠于职守,认真工作,先后投资十余万元,为发展常好堡村的教育事业,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硬化了大小巷道2000多米,给人民群众创造了舒适的休闲居住和娱乐环境。 (六)新农村建设情况: 常好堡村“两委”班子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统筹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工作,支部、村委一班人经过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奋力攻坚,逐步把“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二是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工程,三是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五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最终实现常好堡村的发展蓝图,使全体村民奔小康。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位于樊村镇南边,东靠209国道,西靠堡子沟村,南靠凤翔路,北邻路联路,分别由李家庄、牛家庄、新庄三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300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40名党员。主要产业是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生猪饲养发展较好。 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二次创业为契机,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对村蔬菜大棚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解决了村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增添了经济效益。 |
古垛村 |
(一)村庄概况 古垛村位于河津市北部边缘,209国道东侧,隶属樊村镇辖区,交通便利,有北午芹直达公交车,全村面积共有431.5亩。自然条件属于平原,气候适宜,全村经济条件良好。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306户,1300多口人,其中劳动力占60﹪,党员25名。 (二)文化建设方面 古垛村共有文化设施项目: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场、一个红白喜事活动室、健身器材若干。村”两委”对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重视,在每年的春节、后土庙会期间,为村民搭台唱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民素质比较低,除了上学的学生外,大部分村民为初中文化水平,为提高全村人民的文化素质,村委会从2008年开始,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金,使全村形成了浓厚的重视教育的氛围,也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好好学习,家长也更加重视教育。 (三)村风村俗情况 古垛村有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相传唐代的李世民妹妹、慈禧太后都到于此地。村委会于2009年申请国家文物局对这处文物进行了修茸,花费了5万余元对后土庙的周边修建保护工程,如修建排子暗涵,栽种各种树木进行绿化、亮化等,古垛村是一个文化名村,文化底蕴深厚;容村貌干净整洁。 (四)村庄经济状况 古垛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运输业及就近企业打工维持生活,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在6000元/年左右。本村没有村办企业,近年来由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已使村集体经济严重负债。 (五)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尽管古垛村的经济相对落后,支部、村委一班人长期以来,忠于职守,认真工作,先后投资百余万元,为发展古垛村的教育事业,修建了教学大楼;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硬化了大小巷道3000多米;投资2万元修建15个垃圾池;花费7万多元修建小游园;花费3万余元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给人民群众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六)新农村建设情况 古垛村已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统筹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工作。支部、村委一班人经过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奋力攻坚,逐步把“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二是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工程,三是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五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 |
魏家院村 |
魏家院村位于樊村镇的东北角,北依吕梁山脉,南靠稷西路,东有太兴集团,西连振兴集团,全村共6个居民小组,600余户,2600余口人。党员43名。其中男性党员39名,女性党员4名。村里没有企业,是典型的农业村。现村里的耕种面积只有村北的200余亩荒地和村南的800余亩旱地。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在周围企业打工,跑运输,经营小生意,搞种植业、小型养殖业等。 几年来,村两委班子按照“全党动员谋发展,二次创业铸辉煌”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创环境,想方设法抓生产,努力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0完成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和各级部门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使我村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
史家庄村 |
史家庄村位于我市北部边缘,北依吕梁山脉,南靠太兴集团,隶属本市樊村镇辖区。全村800口人,党员24名,有耕地400亩,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人均收入在3000元/年左右。本村没有村办企业,仅有小型的机砖厂、石料厂。村民主要依靠在附近企业上班以及衍生的运输业谋生。村中心横跨一条涧道,主要用于防止洪水泛滥,保护村民远离洪灾,免遭财产损失。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我村建居民住宅楼一座,并在楼前建立一座小公园,环境优美,便于村民游乐。随着城镇规模日益壮大,我村将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我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
韩家院村 |
韩家院村位于吕梁山南端紫金山脚下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樊村镇东北角,北依吕梁山脉,东临魏家院,西靠西卫村,南临干涧村,老稷西路从村东西穿过,河津至北午芹公交穿村而过,据209国道不足500余米。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380人,非农40人,分489户,28岁至55岁584人,有劳动能力450人,文革前只有1名本科生1名中专生,改革开放以来有40人考入2本以上高校,并有5名学生考入研究生,已有10多人进入市县领导班子。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有可耕面积800亩,解放初期有水浇地600余亩,由于道路渠道以及房屋用地现在已经没有保浇田,荒山灌木林地20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主产小麦.玉米.及其它农作物红薯.豆类。党员28名。分为东西两组,现有新耿食品厂,年产值50万元。现村主要华泰铝业.鹏飞煤矸石厂.亿鑫耐火厂,村民主要依靠石厂,灰厂以及衍生的运输业谋生,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最近几年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以及国家环保改造影响石场灰厂全部停产整顿,加之村北有河津市第二水泥厂(现已停产)。 |
西磑村 |
西磑村位于巍巍吕梁之下,河津与乡宁交界处,209国道和稷西公路从村中纵横穿过,沿着笔直而宽阔的硬化路走向各家各户,凝聚着我村全体人民的心血和热情。我村土地面积共有2047万亩,耕地面积现仅有耕水地150亩,旱地1000余亩,绿化350亩。经济状况十分稳定和良好。全村共10个居民小组,688户人家,农业人口286人,共有劳力660人,党员43名,村民代表56名。 我村领导按照“合理规划,科学决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住宅楼两栋,公益堂两座,外有喷泉,雕塑,音响的围绕和花草树木的映衬,显得美观可佳。在村中心建老年活动室一座,在村中的三个路口建了三个门楼,并且对村办公楼进行了装修。硬化巷道16.2公里,绿化面积350亩,共建花池20余个,重新装路灯150盏。 我村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互敬互爱,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村俗,每天都忙忙碌碌,南来北往,为我们这个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共同走向致富的道路。我们在教育上重整教师队伍,重新修建了明朗的教学大楼,并把校园硬化.绿化,还配了各类是哑巴器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小学免去了学杂费、书本费,初中每个学生补贴600元,同时,对每年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进行重奖。农村合作医疗由民兴、晋海两企业每年给村民交纳3万余元,并建立了镇级标准化合作医疗定点服务站。成立环卫队,每天定时定点清理全村垃圾。我村的电视闭路费3.5万元每年有集体交纳。安装了室外健身器材,并设立了村民文化活动场所,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市委、市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再接再励,团结拼搏,实事求是,扎实工作。始终坚持财务公开,为群众办好事是我们村的义务,为群众办实事是我们的责任,公公道道办事是我们的原则。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这些都离不开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村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今后我们还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为实现“和谐西,富裕西,民主西,文明西”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上寨村 |
樊村镇上寨村位于樊村镇正北方向,南临张家巷村,北靠西卫村,东西分布在209国道两侧,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分老村、新村及上寨岭三个居民组,村民235户,1200多人,劳动力784人,共有党员34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村耕地面积510多亩,人均0.43亩,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及少数养殖业,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村民收入水平较低,村风淳朴。上寨村作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绿化、亮化、美化各项工程基本完成,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改观,以新修建的村委会大院为中心,周围继续修建了篮球场、小游园以及住宅楼一栋。近年来,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上寨村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建设,村内设有图书室,远程教育室,2011年组建了上寨村锣鼓队,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也在筹备建设当中。 |
张家巷村 |
张家巷位于河津市北端,北靠吕梁山,西连209国道,距市区仅20分钟的车程,道路通畅,交通便利。张家巷全村总人口878人(张家巷624人,张家岭254人),13名党员和3个居民组,村总户数为225户(张家巷165户,张家岭60户),宅基地总面积:120亩(张家巷80亩,张家岭40亩),总宅基地196座(张家巷141座,张家岭55座)。 近年来,基于国内各项惠农政策的实行,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贫困户也改变了以往比较贫穷的面目。随着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村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集体文化生活,村领导班子在闲暇时期不断组织村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这极大的丰富了村民日常生活内容。 然而,由于村内的各项创业条件还不是很优越,村内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主导产业,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村民经济来源甚少。加之村内青年劳力逐步外流,一些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年已不再满足村内需求,多数外出打工,这种现象极大的阻碍了村级创新发展,其余劳动力紧靠一年四季的粮食收入很难满足当前村内发展需求,总的来说村经济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上述情况,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需要努力。那么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呢?那就是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本村发展的措施,寻找本村的优势,发挥本村的特点,一切发展的方法要围绕“科学”“创新”这两个关键展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村一定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
刘家院村 |
刘家院村位于樊村镇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紧邻209国道,交通便利。刘家院村有耕地320亩,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05户,人口1500余人,党员42名。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村民经济来源除出售农产品外,主要靠附近企业务工收入,村里有博翔铝业,嘉鑫石膏板厂等民营企业。 一、健全工作机制,打造高效队伍。“打铁还须自身硬”。按照市委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行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重大事务全部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同时,将村里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理事会,对村级事务决策、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全程监督。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我们推行了党员设岗定责制,按照因事设岗、因人定岗的原则,设立产业发展、科技示范、民主监督、综治维稳、村容管理等岗位,明确了全村35名无职党员的岗位和职责,引导党员做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打造了一支想事、谋事、成事的村级班子队伍。 二、夯实基础建设,打造美丽村庄。村两委抓住我村被列为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的契机,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村情实际,对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标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共筹资40多万元,硬化水泥道路3.5公里,达到水泥大道通组到户,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有线电视入户98%以上,通讯覆盖率达98%,宽带线路全覆盖,数字化、信息化逐年迈进。09年投入资金6万元,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装修以及附属设施建设。添置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桌)、跳绳、踺子及各种棋类等文体活动器材;通过全村上下努力,水泥大道通组到户,庭院绿化美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支持企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刘家院村具有交通条件便利,人多地少等特点,村两委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制定了兴企富民战略,通过支持村企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致富,在全市二次创业,转型发展中,村两委大力支持村企业转型发展,先后涌现出博翔铝业,嘉鑫石膏板等一批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致富,而且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加大村民科技文化技能培训力度,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2次,参训人员达100余人次,促进了农村劳务输出。 四、致力文明创建,构建和谐村风。以 “村民富、村庄好、村风正”的指导方针,抓好“文明村”创建工作,2009年被镇评为“文明村”2010年被镇评为“各项工作先进村”;制定了村民文明公约,调动了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组成文明宣传小分队,大力宣传计生政策、法律法规、涉农政策等知识,切实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和观念,连续10年无治安、刑事、群体性案件,全村呈现出了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
固镇村 |
固镇村是河津市第一行政大村,地处吕梁山麓,东邻209国道,西有国家重点工程——王家岭煤矿。全村7680余口人,1733户,分30个居民组。共有耕地面积3620亩,荒山荒坡12500亩,石铲地4600亩。全村有党员142人,其中女党员18人。 党支部村委会近年来坚持以“解放思想谋发展,抢抓机遇建强村”为指导思想,以“务实干事创业,打造五强大村”为奋斗目标,依托重点工程之航母,大力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建设“村民服务中心”大楼;建设全市一流校安工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旧村改造战略,建造住宅楼。在农业基础设施上,共修建防渗渠道32公里,使全部耕地田成块、渠成网,旱涝保丰收。在环境治理上,修建环村公路,修建三岭贯通路,修筑两岭通村路,硬化绿化了全村所有道路及大街小巷,美化亮化了两条进村公路和八条主街大巷,实现六个全覆盖。在发展经济上,成立“万春公司”、“万春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万春运输有限公司”和“联营搅拌站”,从而壮大集体经济。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有序支矿援矿,千方百计安排劳动力就业,使村民收入大幅提高,使固镇村由此走上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通过支村两委的换届选举,连选连任的支村委一班人,决心高举解放思想旗帜,坚定打造五强目标,奋力开拓,务实高效,为把固镇建设成一个文明、和谐、绿色、富裕的新固镇而努力。 |
樊村堡村 |
樊村堡位于樊村镇政府西北部,全村463户,1800余口人,党员44人,耕地面积2763亩,属人多地少,村集体无经济收入的典型农业村。2007年至今,两委班子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被运城市评为“十星级”关工委、运城市老龄工作先进村、河津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村,被樊村镇党委评为全面工作先进村。 全村现有私营企业3家,金龙碳黑为主导化工产业,可在村安置40余名职工,其余两家为小型企业,可在村安置30余人。山西铝厂电解站所属本辖区,但因经济不景气,站台一直启动不起。 全村养殖业目前有25余家户,鸡场有17家,存栏4万余只,养羊4家,存栏240余只,养猪4家,存栏数200余头,其余散户10多家。 全村1/5人经商、做买卖、搞运输业、搞建筑,1/5人在临近厂矿企业打工,1/5人待业,1/5人是学生,1/5人是60岁以上。 全村粮食自给有余。 樊村堡村虽具有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非常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其原因有三: 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周边企业相继关停,部分村民失业回家,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居住面积分散过大,(接近一千余亩)占用耕地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仅靠微薄的土地,村民难以养家户口; 三是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不愿走出去打工。 |
常好村 |
常好村位于樊村镇东北1.5公里处,东与芦庄村毗连,西与常好堡村相接,北有农田千亩,南至天堑长濠沟,村西有209国道南北延伸,北有稷西路横亘、村北一条硬化公路与稷西路相交,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面积共1350亩,其中耕地面积810亩,土壤肥沃,黄水浇灌全覆盖,有利农机作业。有引黄渠通过,加之古留长壕沟排水便利。 全村共298户,1075口人,劳力480人,党员20人,一个居民组。 常好村古有文化村之称,老知识分子较多,文化底蕴较深,村民素质较好,乡邻人情味较浓,村风好。村地域宽阔,闲散土地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村里没有集体企业,只有国道旁门面出租,全村近年新硬化道路12公里,新盖了村委会,建了活动广场,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有水泥防渗渠道1800米,主导产业是种粮,农民除种粮外还有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全部解决了温暖问题,但收入偏低。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